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眩暈即頭暈目眩的總稱。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是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

    眩暈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在歷代文獻中,本病還有“眩運”、“目眩”、“暈眩”、“眩冒”、“眩僕”等不同稱謂。

    本病與西醫學中的眩暈含義基本相同。臨床上凡以眩暈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經元炎、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高血壓、低血壓,以及其他腦部疾患眩暈症狀突出者,均可參考本篇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眩暈多因情志失調、飲食偏嗜、久病體虛、勞欲過度,導致肝、脾、腎功能失調,風、火、痰、瘀上擾清竅,或陰精氣血不足,腦失所養。

    一、病因

    1.情志失調

    長期憂鬱惱怒,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氣血瘀滯;甚至氣鬱化火,肝火上擾;或者肝火耗傷陰津,肝陽偏亢,上擾清空等,均可導致眩暈。如《類證治裁·眩暈》言:“肝膽乃風木之髒,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鬱悖……以致目昏耳鳴,震眩不定。”

    2.飲食不節

    平素嗜食肥甘,或者飲食不節,飢飽失常,均可損傷脾胃,以致健運失司,水溼內停,久聚成痰;痰濁上蒙清竅,或蘊阻中焦,清陽不升,因而發為眩暈。正如《症因脈治》所說:“飲食不節,水谷過多,胃強能納,脾弱不能運化,停滯中脘,有火則灼煉成痰,無火者凝結為飲;中州積聚,清陽之氣窒塞不通,而為噁心眩暈矣。”

    3.久病體虛

    久病不愈,氣血漸耗;或失血之後,虛而未復,致使氣血兩虛,清竅因而失養,發為眩暈。如《證治匯補·上竅門·眩暈》所言:“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漏,產後亡陰,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也可以由於素體稟賦薄弱,或者年老體衰,腎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形成上下俱虛之勢,發為眩暈。

    4.勞倦失宜

    思慮勞倦過度,傷及脾胃,以致脾胃虛弱,健運失司,氣血生化無源,腦海失養,發為眩暈;或者勞欲過度,損傷腎精,腎虧不能生髓,髓海不充;或者水不涵木,風陽上擾,發生眩暈。

    5.跌僕外感

    跌僕墜損,頭腦外傷,瘀血停留,阻滯經脈,致使氣血不能上榮於頭目;或者瘀血停滯胸中,迷閉心竅,心神飄搖不定;或婦人產時感寒,惡露不下,血瘀氣逆,並走於上,擾亂心神,干擾清空,均可引發眩暈。

    二、病機

    眩暈的基本病理變化,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氣血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本病的病位在頭竅,其病變髒腑與肝、脾、腎三髒相關。肝乃風木之髒,其性主動主升,若肝腎陰虧,水不涵木,陰不維陽,陽亢於上,或氣火暴升,上擾頭目,則發為眩暈。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氣血虧虛,清竅失養,或脾失健運,痰濁中阻,或風陽夾痰,上擾清空,均可發為眩暈。腎主生髓,腦為髓海,腎精虧虛,髓海失充,或肝腎陰虧,水不涵木,陰不維陽,陽亢於上,亦可發為眩暈。

    眩暈的病性以虛者居多,氣虛血虧、髓海空虛、肝腎不足所導致的眩暈多屬虛證;因痰濁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絡、肝陽上亢所導致的眩暈屬實證。風、火、痰、瘀是眩暈的常見病理因素。

    在眩暈的病變過程中,各證之間可相互兼夾或轉化。如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而生眩暈,而脾虛又可聚溼生痰,兩者相互影響,臨床上可以表現為氣血虧虛兼有痰溼中阻的證候。

    另外,痰溼中阻,鬱久化熱,形成痰火為患,甚至火盛傷陰,形成陰虧於下,痰火上蒙的複雜局面。再如腎精不足,本屬陰虛,若陰損及陽,或精不化氣,可以轉為腎陽不足或陰陽兩虛之證。此外,風陽每夾痰火,腎虛可以導致肝旺,久病入絡形成瘀血,故臨床常形成虛實夾雜之證候。若中年以上,陰虛陽亢,風陽上擾,往往有中風暈厥的可能。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主要症狀為目眩、頭暈。患者眼花或眼前發黑,視外界景物旋轉動搖不定,或者自覺頭身動搖;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

    2.伴有噁心、嘔吐、眼震、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懈怠無力、肢體震顫等症狀。

    3.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覆發作。可因勞累、緊張、感受風寒等因素而引發。

    二、病證鑑別

    1.厥證

    厥證表現為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發作後一般會在短時間內逐漸甦醒,醒後無偏癱、失語、口眼歪斜等後遺症。但厥證特別嚴重的,也可一厥不復而死亡。如《素問·厥論》說:“厥……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眩暈發作嚴重者,有欲僕或暈旋仆倒的現象,與厥證相似。但眩暈一般意識清楚,無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現。

    2.中風

    中風常卒然昏僕,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偏癱、失語等症;或者不經昏僕,僅僅表現為僻不遂。中風的昏僕與眩暈之甚者相似,但中風昏僕則不省人事,且伴有僻不遂之症,而眩暈無昏僕,也無僻不遂之症。也有部分中風患者,以眩暈、頭痛為先兆表現,所以臨證當注意中風與眩暈的區別和聯絡。

    3.癇證

    癇證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醒後一如常人為特點。癇證的昏僕發作與眩暈之甚者類似,並且發作前常伴有眩暈、乏力、胸悶等先兆症狀,癇證發作日久,也會有神疲乏力、眩暈時作等症狀出現,故亦應與眩暈相鑑別。關鍵在於癇證之昏僕,必昏迷不省人事,且伴有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等表現。

    三、相關檢查

    常規檢測血壓、脈搏、呼吸、體溫,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眼底等,有條件的應當進行心電監護。這些檢測有助於低血壓、高血壓、高血壓危象和心臟病的初步診斷。頸椎X線片、經顱多普勒檢查等,有助於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腦動脈硬化等;必要時行CT及MRI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排除腦梗死和腦出血。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及血脂檢測,有助於明確基礎狀況,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腎功能異常和電解質紊亂等。耳科檢查、電測聽、腦幹誘發電位等,有助於診斷梅尼埃病,血常規及血液系統相關檢驗有助於診斷貧血。

    【辨證】

    一、辨證思路

    1.辨別虛實

    病程較長,反覆發作,偶勞即發,伴有體倦乏力、腰膝痠軟,或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者,多屬虛證;病程短,或突然發作,眩暈急重,伴嘔惡痰涎、頭痛面赤、形體壯實者,多屬實證。

    2.根據證候特點,分析相關臟腑

    眩暈兼見頭脹頭痛、面色潮紅、急躁易怒、口苦脈弦者,病在肝,屬於肝陽上亢;眩暈兼有納呆、乏力、面色蒼白者,病在脾,屬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眩暈兼見納呆嘔惡、頭重且痛、舌苔厚膩者,病在脾,屬於脾失健運,痰溼中阻;眩暈兼有腰痠腿軟、耳鳴如蟬者,病在腎,屬於腎精不足。

    二、類證鑑別

    1.氣血虧虛證與腎精不足證

    兩者都屬於虛證眩暈,均有疲乏少力、面色少華等表現。但腎精不足者有腰膝痠軟、遺精陽痿等腎虛症狀,而氣血虧虛者則常有納減口淡、腹脹便溏等脾虛之徵。

    2.氣血虧虛證與痰溼中阻證

    兩者都有脾虛症狀,但氣血虧虛者舌質淡嫩,脈細弱;痰溼中阻者舌苔厚滑而濁膩,脈滑;氣血虧虛者病程較長,反覆發作,遇勞即發,伴有體倦乏力;痰溼中阻者可以突然發作,眩暈急重,伴嘔惡痰涎,病程較短。

    三、證候

    1.肝陽上亢證

    症狀:眩暈,耳鳴,頭脹頭痛,容易發怒,失眠多夢,脈弦。或兼有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或兼有腰膝痠軟,健忘,遺精,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甚或眩暈欲僕,泛泛欲嘔,頭痛如掣,肢麻震顫,語言不利,步履不正。

    病機分析:本證由肝陽風火,上擾清竅所致。肝陽風火,上冒巔頂,故眩暈,耳鳴,頭痛且脹;肝陽升發太過,故易怒;風火擾動心神,故失眠多夢;若肝火偏盛,循經上炎,則見面紅,目赤,口苦,脈弦且數;火熱灼津,則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若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則見腰膝痠軟,健忘遺精,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若肝陽亢極化風,則出現眩暈欲僕,泛泛欲嘔,頭痛如掣,肢麻震顫,語言不利,步履不正等風動之象。

    2.氣血虧虛證

    症狀: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伴有神疲懶言,面色少華、萎黃,或面有垢色,心悸失眠,納減體倦,舌色淡,質胖嫩,邊有齒印,苔少或厚,脈細或虛大;或兼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或兼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兼諸失血證。

    病機分析:本證由氣血不足,清陽不展所致。氣血虧虛,腦失所養,故頭暈目眩;活動後耗傷氣血,因而眩暈加劇,或勞累即發;氣血不足,則神疲懶言,面色少華或萎黃;脾肺氣虛,故氣短聲低;營血不足,心神失養,故見心悸失眠;脾失健運,故納減體倦;舌色淡,質胖嫩,邊有齒印,苔少或厚,脈細或虛大,均是氣虛血少之象。若偏於脾虛氣陷,則見大便稀薄;若脾陽虛衰,氣血生化不足,則兼見畏寒肢冷,唇甲淡白等症。

    3.腎精不足證

    症狀:眩暈,精神萎靡,腰膝痠軟,或伴遺精、滑洩,耳鳴,發落,齒搖,舌瘦嫩或嫩紅,少苔或無苔,脈弦細弱或細數;或兼見頭痛顴紅,咽乾,形瘦,五心煩熱,舌嫩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或兼見面色黧黑,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或根部有濁苔,脈弱尺微。

    病機分析:本證由腎精不足,髓海空虛所致。腎精虧虛,無以生髓,腦髓失充,故眩暈而精神萎靡;腎主骨,腰為腎之府,齒為骨之餘,腎失所養,故見腰膝痠軟,牙齒動搖;腎虛封藏固攝失職,故遺精滑洩;腎開竅於耳,腎精虛少,故時時耳鳴;腎其華在發,腎精虧虛,故發易脫落;腎精不足,陰不維陽,虛熱內生,故顴紅,咽乾,形瘦,五心煩熱,舌嫩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腎虛無以化氣,腎氣不足,日久真陽亦衰,故面色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或根部有濁苔,脈弱尺微。

    4.痰濁內蘊證

    症狀:眩暈,倦怠或頭重如蒙,胸悶或時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濁膩或白厚而潤,脈滑或弦滑,或兼結代;或兼見心下逆滿,心悸怔忡;或兼頭目脹痛,心煩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或兼頭痛耳鳴,面赤易怒,脅痛,脈弦滑。

    病機分析:本證由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所致。痰濁上蒙,清陽不升,故眩暈;痰為溼聚,性質重濁,阻遏清陽,故倦怠,頭重如蒙;痰濁中阻,氣機不利,故胸悶;胃氣上逆,故時吐痰涎;痰濁阻遏,脾陽不振,故少食多寐;舌胖,苔濁膩或白厚而潤,脈滑或弦滑,或兼結代,均為痰濁內壅之徵。若陽虛不化水,寒飲內停,上逆凌心,則兼心下逆滿,心悸怔忡;若痰濁久鬱化火,痰火上擾則頭目脹痛,口苦;痰火擾心,則心煩而悸;痰火劫津,則尿赤;痰濁夾肝陽上擾,則兼頭痛耳鳴,面赤易怒,脅痛,脈弦滑等症。

    5.瘀血阻竅證

    症狀:眩暈,頭痛,或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澀。多有腦外傷史,或有腦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等疾病。

    病機分析:本證由瘀血阻竅,腦失所養而致。瘀血阻竅,氣血不得正常流佈,腦失所養,故眩暈時作;瘀血內阻,腦絡不通,則頭痛,面唇紫暗,舌有紫斑瘀點,脈弦澀或細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養,則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

    臨床上,眩暈各證之間可相互轉化和兼夾。如風陽上擾證日久,可以下耗腎陰,而致腎陰不足證;陰損及陽,則致腎陽不足證;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可致風陽上擾證;脾胃虛弱,可致氣血虧虛,亦可致痰溼內生,因此氣血虧虛可以兼夾痰溼中阻之證。

    【治療】

    一、治療思路

    眩暈的治療原則是補虛瀉實,調整陰陽。虛者當滋養肝腎,補益氣血,填精生髓;實者當潛陽息風,瀉火平肝,化痰行瘀;虛實夾雜者當區別標本主次,兼顧治療。

    治療本病,還要考慮原發病的處理。如因跌僕外傷、吐衄、婦女血崩、漏下等失血導致的眩暈,應及時治療失血;脾胃不健,中氣虛弱者,應重點調護脾胃。

    二、基本治法

    1.平肝潛陽,清心息風法

    適應證:肝陽上亢證。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本方瀉火平肝,潛陽息風,適用於肝陽偏亢,風陽上擾而導致的眩暈。

    常用藥:天麻、鉤藤平肝息風;石決明潛陽;牛膝、益母草引氣火下行;黃芩、山梔清肝火,息肝風;杜仲、桑寄生養肝腎;夜交藤、茯神養心神。

    加減:肝火偏盛加龍膽草、丹皮清肝洩熱;或改用龍膽瀉肝東加減;腑熱便秘,加大黃、芒硝通腑洩熱;肝陽亢極化風,加水牛角、牡蠣、代赭石鎮肝息風,或用羚羊角東加減;肝陽亢而陰虛者,加滋養肝腎之牡蠣、龜板、鱉甲、首烏、生地。

    2.補益氣血,健運脾胃法

    適應證:氣血虧虛證。

    代表方:歸脾東加減。本方補益氣血,健脾養心,適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導致的眩暈。

    常用藥:黨參、白朮、黃芪益氣健脾;當歸、熟地黃、龍眼肉、大棗補血生血養心;茯苓、炒扁豆補中健脾;遠志、酸棗仁養血安神。

    加減:中氣虧虛,清陽不升,氣短乏力,納少神疲,脫肛腹瀉,可合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衛表不固,時時自汗,易於感冒,當重用黃芪,加防風、浮小麥益氣固表斂汗;脾虛溼盛,腹瀉便溏,腹脹納呆,加薏苡仁、白扁豆、澤瀉健脾化溼;氣虛及陽,形寒肢冷,腹中隱痛,加桂枝、炮姜溫中助陽;血虛明顯,面色蒼白,唇舌色淡,加阿膠、紫河車粉。

    3.補益腎精,充養腦髓法

    適應證:腎精不足證。

    代表方:河車大造丸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熟地、天冬、麥冬大補氣血而益真元;紫河車、龜板、杜仲、牛膝補腎益精血;黃柏清妄動之相火;菟絲子、鹿角膠、女貞子、蓮子填精補髓;龍骨、牡蠣、鱉甲、磁石、珍珠母鎮潛浮陽。

    加減:遺精頻頻,加蓮鬚、芡實、桑螵蛸、沙苑子、覆盆子固腎澀精;偏於陰虛者,宜補腎滋陰清熱,可用左歸丸加知母、黃柏、丹參;偏於陽虛者,宜補腎助陽,可用右歸丸加巴戟天、仙靈脾、仙茅、肉蓯蓉。病情改善後,可辨證選用六味地黃丸或金匱腎氣丸,較長時間服用,以鞏固根本。

    4.燥溼祛痰,健脾和胃法

    適應證:痰濁內蘊證。

    代表方:半夏白朮天麻東加減。

    常用藥:半夏燥溼化痰,白朮健脾祛溼,天麻息風止頭眩,共為主藥;茯苓、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和胃;橘紅理氣化痰。

    加減:眩暈較甚,嘔吐頻作,加代赭石、旋覆花、膽南星除痰降逆,或改用旋覆代赭湯;舌苔厚膩,水溼甚重,用五苓散加味;脘悶不食加白蔻仁、砂仁化溼醒胃;耳鳴重聽,加青蔥、石菖蒲通陽開竅;痰鬱化火,用溫膽東加黃連、黃芩、天竺黃等化痰洩熱,或合滾痰丸以降火逐痰。

    5.祛瘀生新,活血通竅法

    適應證:瘀血阻竅證。

    代表方:通竅活血東加減。

    常用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竅止痛;白芷、石菖蒲、老蔥通竅理氣,溫經止痛;當歸養血活血;地龍、全蠍鎮痙祛風。

    加減:兼氣虛而神倦乏力、少氣自汗,重加黃芪以補氣行血;兼寒凝而畏寒肢冷,加附子、桂枝溫經活血;骨蒸勞熱,肌膚甲錯,加丹皮、黃柏、知母,重用乾地黃祛瘀生新;若為產後血瘀血暈,可用清魂散益氣活血,祛瘀止暈,加當歸、延胡索、血竭、沒藥、童便。

    三、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生明礬、綠豆粉各等份為末,用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5丸,常服;或明礬7粒(如米粒大),晨起空腹開水送下。治痰飲眩暈。

    2.常用中成藥

    (1)眩暈寧片:功能與主治:健脾利溼,滋腎平肝。主治痰溼中阻,肝腎不足之眩暈。用法與用量:每次4~6片,每日3~4次,口服。

    (2)人參養榮丸:功能與主治:補益氣血。主治心脾不足,氣血兩虛之眩暈。用法與用量:每次1丸,每日1~2次,口服。陰虛內熱者忌用。

    (3)杞菊地黃丸:功能與主治:滋養肝腎。主治肝腎陰虧之眩暈。用法與用量:大蜜丸每次1丸,濃縮蜜丸每次8丸,每日2次,口服。忌食酸冷食物。

    四、臨證勾要

    1.注意病情的動態變化

    眩暈以五個證型論治,適用於大多數病例。臨證時只要找出主症特點,即可作出辨證診斷,而不必諸症悉具;但要注意證候的交叉錯雜,兼顧並治。還要注意病證的演變轉化,藥隨證轉;在常規診治的基礎上,針對個體體質差異,變通用藥。

    2.分析標本,分辨虛實,酌情兼顧

    眩暈有虛有實,本虛與標實相互影響,相互兼夾。治療時當仔細辨析標本虛實,兼顧治療。一般病程不長,年壯體實,標證為主者,以治標為主;病程較長,年高體弱,本虛明顯者,以治本為主。同時應隨著病情的演變、虛實的轉化,相應處理。風、火、痰、瘀所致的實證是暫時的,一旦標證緩解,就應及時治本,以鞏固療效,而不能攻伐太過。

    3.眩暈病涉三髒,主要從肝論治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木旺,風氣甚,則頭目眩暈,所以眩暈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由於病人體質不同,病程不同,可有不同的病機演變,分別表現為肝陽上亢、內風上旋,水不涵木、虛陽上擾,陰血不足、血虛生風,肝鬱化火、虛火上炎等不同證候,臨證時當根據病機的異同,選擇平肝、柔肝、養肝、疏肝、清肝諸法。

    4.注意病情變化,警惕發生中風

    “眩暈乃中風之漸”,由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所導致的眩暈,如果發病急速,肝陽暴亢,陽亢化風,可夾痰夾火,竄走經隧,病人出現眩暈頭脹,面赤頭痛,肢體震顫,甚則昏倒等症狀。此時當警惕發生中風的可能,必須嚴格監測血壓、神志、肢體肌力和感覺的變化,必要時行CT或MRI檢查。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眩暈病機複雜,善於應用復法

    眩暈常見的證型有肝陽上亢、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痰濁內蘊、瘀血阻竅等,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肝陽上亢者宜平肝潛陽,或兼清火息風;痰濁中阻者宜燥溼祛痰,健脾和胃;瘀血阻竅者宜祛瘀生新,行血清經;氣血、脾腎、陰陽之虛,應有針對性地選用補益之劑。但本病本虛標實,病機之間常可出現轉化兼夾,臨床辨治應知常達變,靈活運用復法。根據病情,常在平肝、息風、潛陽、清火、化痰、化瘀、益氣、養血、補腎、溫陽等法中選擇數法,合為一爐,以使方藥恰合病機,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注意辨析陰陽,合理使用溫法

    眩暈患者當中,有一部分表現為比較明顯的陽氣虛損證候,除頭痛眩暈之外,往往伴有肢體涼麻、惡寒怕冷、溲清便溏等症狀。究其病理機制,乃由於素體(或年高)陽虛,肝腎不足;或過用寒涼,陰寒內生;或久病及腎,元陽受戕。陽氣一虛,則陰寒內生。“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血管攣縮,脈絡絀急,可導致腦絡失養,發生眩暈。此時需以溫養肝腎法為主,參以益氣活血、化痰祛瘀之品,方宗二仙東加減。藥用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等溫養肝腎,扶正培本;同時用當歸養血和血,溫通經脈;知母、黃柏瀉相火,以防溫藥過於辛燥。頭痛明顯可加川芎,肢體麻木冷痛可加雞血藤、片薑黃、路路通,腰膝痠軟可加炒杜仲、桑寄生等。溫法的合理應用,可以使患者眩暈症狀消除,血壓長期穩定。透過溫補肝腎,可以達到潛納虛陽、引火歸原、養肝息風、暢通氣血的目的。

    二、驗案舉例

    王某,男,38歲。

    初診(1993年12月18日):患者5個月來,眩暈反覆發作,經檢查診為高血壓、高脂血症,雖經多種中西醫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症見:眩暈,頭昏時痛,心胸部位經常悶塞不舒,肩背隱痛,左上肢麻木。舌質紅,苔少,脈細弦。形體偏胖,體重72kg,身高167cm。近查TG 3.8mmol/L,BP 170/100mmHg。心電圖示:偶發早搏。辨證屬肝腎不足,痰瘀阻滯,風陽上擾。治以滋腎養肝,化痰活血,平肝息風。擬天麻鉤藤飲合自擬降脂II號方加減。天麻10g,鉤藤15g,潼蒺藜10g,白蒺藜10g,制黃精10g,制首烏10g,桑寄生15g,決明子12g,丹參12g,生山楂肉12g,澤瀉15g,牡蠣(先煎)25g,炙殭蠶10g。

    二診(1994年1月15日):服藥1個月,諸症皆有改善,但眩暈未能全部消失,上肢麻木減而未已。複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血脂、血壓均呈下降趨勢,TG 2.8mmol/L,TC 6.9mmol/L,血壓正常。原方去潼蒺藜、白蒺藜、決明子,加羅布麻葉15g,菊花10g,夏枯草10g,繼進,日服1劑。

    三診(1994年2月23日):病情穩定,眩暈不著。體重下降約3kg,原有脘腹脹塞感明顯緩解,血壓波動於正常範圍。複查心電圖正常,TG 2.4mmol/L,TC 4.2mmol/L,BP 140/90mmHg,繼服上藥3個月。

    四診(1994年5月28日):諸症基本消失,僅偶有頭昏。血壓、血脂多次複查均正常,體重下降4.5kg。仍擬原法鞏固治療。天麻10g,菊花10g,制首烏12g,枸杞子10g,生山楂肉15g,決明子10g,澤瀉15g,炙殭蠶10g,荷葉15g,桑寄生12g,牡蠣(先煎)30g。7劑。

    隨訪3個月,恙平未發,體重續有下降。

    按:本例眩暈肝腎不足是本,痰瘀阻滯是標,伴有風陽上擾表現。故以制黃精、制首烏、桑寄生培補肝腎,生山楂、紫丹參活血化瘀,殭蠶、牡蠣、荷葉、澤瀉化痰洩濁,減肥消脂;天麻、鉤藤、潼蒺藜、白蒺藜、羅布麻葉、決明子平肝潛陽息風。實踐證明,滋腎養肝、化痰祛瘀法不僅能降脂、降壓、減肥,降低血液黏度,而且可以顯著改善臨床症狀,延緩衰老。

    【預後及轉歸】

    眩暈的預後與病情輕重有關。若病情較輕,治療護理得當,則預後多良好;反之,若病久不愈,發作頻繁,發作時間長,病情重篤,則難以獲得根治。尤其是肝陽上亢者,陽愈亢而陰愈虧,陰虧則更不能涵木潛陽;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隧,矇蔽清竅,即成中風危證,預後不良。少數內傷眩暈患者,也可因肝血、腎精耗竭,耳目失其榮養,而發為耳鳴或失明之病證。

    【預防與調護】

    平時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防止七情內傷;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飲食有節,戒菸限酒;節制房事,切忌縱慾過度。

    眩暈發病後,要及時診治,注意休息;症狀嚴重者臥床休息,注意生活調理,飲食清淡;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突然、劇烈的體力活動,避免高空作業。

  • 2 # 平凡262490271

    除1號樓主答覆外,還有一種原因,即寒阻中焦(脾胃),陽氣不得上升。表現為眩暈,噁心,四肢無力,厭食。一般用乾薑加連根蔥煎服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藥和西藥能同時服用嗎?該怎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