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中的梅雲

    當時大漢朝雖然已經滅了。但經過兩漢四百一十八年的統治,全天下人心向漢的人肯定是大有人在。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可是被天下人稱作篡漢的竊國之賊。雖然曹操一生沒有稱帝。但他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行事的。大家還記得徐庶被人騙到曹操哪裡,見到他母親時,他母親是怎麼罵他的?明珠投暗呀。所以,曹操雖然勢大,但天下人基本上都不看好他。到了曹丕手裡,直接把大漢這面旗子拔除了。這些可倒好,天下人一致唾罵。再看江東孫權,罵的人就少多了。什麼原因?因為孫權是在曹丕之後才稱帝的。在天下人看來,孫權稱帝,或多或少有著被迫無奈之意。再加上江東之地本就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大漢思想或大漢理念相對要比北方薄弱一些。說俗了就是不歸王化。所以孫權稱帝罵他的人要比曹丕少的多。再看劉備,一直以仁義之名行事。(真假另當別論)另外,他還是皇帝的劉皇叔(真假單說,至少這話是從漢獻帝嘴裡說出的。皇帝的話自然就是聖旨了)。曹丕篡漢後,劉備也隨之登基稱帝。國名蜀漢。什麼意思?說俗點,就是繼續扛著大漢的旗子,跟篡漢的國賊做徹底激烈,不留餘地的殊死的鬥爭(這口氣憋的)。坦白說,當時的漢朝滅亡,是許多人內心不願意相信的。在當時,劉備的蜀漢正好給了人們一絲希望。漢雖孱弱,但卻還存在著。其實,人們也明白此漢非彼漢。但有和無的差別就大不一樣了(我們不得不服劉備的心機和謀略,厲害的讓人後背冒涼氣)。我相信,姜維應該就是我所說的那類人。在這裡,我想說一句。現在,有許多人說劉備是個偽君子。還列舉了好多例子。這些我都不否認。因為,天下的老百姓每日裡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又哪有時間和精力來分辨真假呢?再加上他們沒文化的人佔絕大部分。不僅思想單純,還很講義氣。被一些掌握筆桿子的仕族一煽胡,扛起鋤頭鐵鍁就走了。大家想想黃巾之亂。就明白我的意思了。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句話絕非空穴來風。不管真正的劉備怎樣。我只能說,他一生做的幾乎都很到位。可以這麼說,漢中大決戰,是劉備最真實的時候。因為他再也不需要隱藏了,所以,在當時,他比曹操還要威霸。打完曹操,就該為關羽報仇了。虓亭之戰,快速的把極為膨脹的劉備拉下了神壇,劉備也為他的狂妄而丟了性命。雖然劉備有著千般不是,但他始終是扛著大漢的大旗。這也為他招來了不少的人才。姜維是,王平何嘗又不是呢?

  • 2 # 腳踏一枝梅

    謝友邀答。

    因為姜維是孔明的親密戰友與接班人!

    孔明一生,以追隨玄德復興漢室為已任,可謂鞠躬盡萃丶死而後已!他是姜維的老師和榜樣,孔明不因他是魏人降將而嫌棄輕視,而是將畢生本領全傳給了他,並大力提拔重用。姜維知恩圖報,蜀國雖亡,但仍想復蜀,可惜天不佑他,只能以死來報答知已孔明瞭。

  • 3 # 南門太守

    姜維為什麼對蜀漢有這麼深的感情?拋開理想、信念以及感激知遇之恩這些大話題不談,就人之常情進行分析,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姜維是帶著怨氣離開曹魏的

    姜維是曹魏涼州天水郡冀縣人,他的父親姜囧是天水郡的功曹,在一次叛亂中挺身護衛郡守,結果戰死了。

    因為父親的功績姜維很早便被授予中郎的職務,這是天子身邊的屬官,承擔宿衛天子的任務,但姜維被授予此職只是一種榮譽,他本人並沒有到洛陽去任職。

    姜維曾擔任本郡的上計掾,後又被任命為州里的從事,因為有中郎的頭銜,他還參與本郡的軍務。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隴右地區的祁山,由於曹魏方面判斷失誤,認為蜀軍有可能從漢中由秦嶺山中的棧道直接出擊,所以把防守的重點放在了關中地區,魏軍在隴右防守薄弱,隴右三郡的曹魏官員紛紛投降。

    當時姜維正陪天水郡太守馬遵、雍州刺史郭淮一行在洛門視察工作,郭淮接到報告說天水郡的郡治冀縣可能已被蜀軍佔領,已經無法回去。郭淮判斷上邽仍在魏軍手中,於是決定繞過冀縣連夜回上邽。

    馬遵擔心天水郡已亂,局面無法收拾,於是也想去上邽,姜維卻對此表示反對,馬遵懷疑姜維要投降蜀漢,是想拿自己去做見面禮,所以馬遵趕緊跑了。

    姜維沒有放棄,還想去追馬遵,他跟其他幾位官員一路追下去,但馬遵等人的馬跑得太快,姜維他們一直追到上邽還沒有追上,上邽城此時城門已閉,姜維等人叫門,裡面的人擔心姜維等人也參加了叛亂,所以不給開,姜維等人無奈之下才投降了蜀軍。

    姜維如果迴歸曹魏未必饒他

    姜維投降後,魏軍的增援部隊很快趕到,姜維的母親還留在冀縣城裡,姜維從此與母親及妻兒分離了。

    姜維很早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是母親一手把他帶大,他對母親感情很深,曹魏方面想透過他的母親動員他迴歸,於是讓母親給他寫信勸降,隨信還給姜維捎來了中藥當歸,寓意其應當北歸。

    姜維很思念母親,但他更堅定在蜀漢的事業,於是給母親回信道:“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也就是說,當時姜維如果想北歸還有一次機會,但姜維不願意做這樣的選擇。以後姜維成為蜀漢高階將領,多次指揮北伐,與曹魏結成了死敵,他也更進一步斷絕了迴歸的念頭。

    姜維留在蜀漢為成就更大的事業

    姜維年輕時很好學,尤其喜歡鄭氏學,也就是當時大學者鄭玄開創的學問,但傅玄說姜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也就是他並不想當一名學者,他有志於功名,好結交江湖朋友,不想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姜維到蜀漢後,諸葛亮給了他超預期的發展平臺,對他一路破格提拔,這符合姜維的志向,他已把蜀漢當成了自己事業發展的平臺。

  • 4 # 歷史春秋網

    第一,古時侯的國家概念與愛國觀念,與現在不同。春秋戰國時期,許多人才周遊列國,在哪國得到重用,就為哪國服務,從來沒有因為出生在哪國,就一定為哪國服務。大家都是周朝人,只是分封的諸侯國不同而已。三國時期也是一樣,只是不同的政權而已,沒有生在哪裡就愛哪裡的觀念。比如諸葛亮一家人,諸葛亮保了蜀國,他的哥哥保了吳國,他的另一個族弟諸葛誕,保了魏國。而他們老家是山東人,按地理位置應該是魏國。所以你不能說他們哪一個不愛國。

    姜維雖是魏人,但被諸葛亮收降以後,卻深受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諸葛亮非常信任姜維,將他做為衣缽傳人,自己的本領都傳給了姜維。諸葛亮逝世後,姜維成為蜀國軍事上實際上的掌權人。姜維受諸葛亮的影響,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諸葛亮才五次北伐,姜維卻十一次北伐中原,比諸葛亮的次數還多。可見姜維興復漢室之心。但是,歷史的天平沒有倒向姜維,而是倒向了魏國。在蜀漢面臨國破家亡之際,姜維不甘心失敗,在劉禪已降鄧艾的情況下,仍然試圖最後一搏。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仍然讓鍾會、鄧艾為自己陪葬。三傑共死。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古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姜維、諸葛亮是忘年交,又是知己。姜維是蜀漢的忠臣,更是一位有崇高理想的義士。他是為忠、義而死的。

  • 5 # 老麥說說

    明知蜀漢之事不可為,而強為之。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學生,不僅盡得諸葛亮之所學,而且之於蜀漢也是忠心耿耿,一人獨撐了風雨飄搖中的殘破蜀漢局面,最後卻不得不仰天長嘆,自刎而死。

    在姜維尚未降漢之前,他是忠於馬遵的,在諸葛亮到達天水郡之時,絲毫沒有任何的苟且偷生之意,而是積極的出謀劃策,還接連兩次擊敗了諸葛亮的兵馬。然後,被諸葛亮使用“反間計”,被殺的只剩下單槍匹馬。即便是這樣,他仍然沒有想到“降”,而是毅然決然的直奔天水郡而來,卻不料換來的是亂箭齊射,有國不能報,有家不能回,姜維只得“仰天長嘆,兩眼淚流,拔馬望長安而走”。

    之後,他成為了一名興復漢室、誅討逆賊的忠實追隨者——投奔了諸葛亮。自那以後,他對蜀漢事業忠心不二,獨自支撐了武侯去世後蜀漢帝國的飄揚江山。即便是劉禪投降之後,蜀漢之亡既成事實,他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秘書後主“望陛下忍數日之辱,維將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必不使漢室終滅也”,於是他加衣與鍾會結義,實則利用鍾會與鄧艾的矛盾,想一舉毀掉鍾、鄧二軍,最終卻未的成功,當魏軍圍攻上來,姜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意也!遂拔劍自刎。

    最為諸葛亮親選的繼承人,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承擔了北伐的重任,其背水破大敵、鬥陣破鄧艾、棄糧勝魏兵等一系列的表現,絲毫沒有辜負諸葛亮的心意。而像姜維這樣,在西蜀破滅之時,仍然忍辱負重、殉於國難的臣子,寥寥可及,完美的實現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

  • 6 # 狐筆春秋

    在我看來姜維之所以一心為漢,其原因不僅僅只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應該還有更深刻的理由,那就是個人的思想和追求。

    一:英烈的遺屬

    姜維的父親姜囧實在城防守衛戰中為國戰死的,因為這個緣故,姜維很早被任命為中郎。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姜囧犧牲的時候天下還是劉家的。另外,姜維的青少年時期是屬於漢朝的~他的功名利祿都是漢朝皇帝給的~雖然,當時天下人都知道漢獻帝是傀儡,但畢竟曹操沒有篡位,所以天下人都還是堅定的認為自己依然是大漢王朝的子民。想必對於年輕的姜維而言,應當也不例外吧。

    二:鄭氏經學愛好者

    我們常說,思維決定行動,信仰決定人生~少年喪父的姜維,自幼和母親相依為命,他年少好學,喜歡鄭玄的經學~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對自己是大漢子民的身份標識有些極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後來的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時期,已經身為魏國臣子的姜維被馬遵懷疑是叛徒。隨後把姜維等人棄於城外,迫使姜維等人不得不投降諸葛亮~此後的姜維備受器重,被諸葛亮視為衣缽傳人。而姜維也安心留在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甚至於後來曹魏以姜維母親之命相招都不曾離開。

    在我看來,姜維固然存在大丈夫建功立業不分國度的想法。但是年少時父親的因公殉職以及後來的求學經歷。才是導致他身為魏人卻為!蜀國鞠躬盡瘁的重要原因~

  • 7 # 知常容

    不好意思提問者你說錯了。不是蜀國滅亡,是蜀漢滅亡。劉備建立的國家不叫蜀,是漢朝,陳壽後來給加的,因為他為了寫三國志便於區分。就這一點很多人對陳壽都持有態度。

    姜維生活的天水郡漢朝時期就統治比較薄弱的。那個地方原來韓遂等人割據,後來包括馬騰,馬超等人。曹丕取代漢朝建立為魏的時候,姜維已成年,所以他對魏是沒有明確的歸屬感。所以誰對他好就跟著誰的,這是第一層因素。

    第二層原因好多人是忽略掉,那就是這個時候還有國家與天下兩個概念,曹丕弄的那麼複雜用禪讓製取代漢獻帝,其目的就是說他不是君主而是天下的共主。劉備之所以能夠收攬人心,就是說他建立的是漢,他繼承了天下共主的權力,姜維是儒生,最注重的傳統,傳承,在他的心裡歸降蜀漢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因為蜀汗就是繼承漢這一個天下共主。他復國是正義的在他認為。

  • 8 # 紅色星河

    姜維,字伯約,公元201年出生於天水冀縣,早先為漢朝人,接著當了七年多魏華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又成為了蜀漢之漢朝人,並非原本是魏人。姜維有作品《蒲元別傳》留存。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改元黃初,史稱曹魏。

    隨即在曹魏控制區,“漢”的旗幟降下,“魏”的旗幟徐徐升起。

    這一年,姜維正好19歲。此前,姜維的祖輩父輩都是漢朝人,姜維自己此前也是漢朝人,對漢朝一直懷有深厚感情,並且在姜維年幼時,其擔任漢朝天水郡功曹的父親姜囧,在羌、戎叛亂期間因挺身護衛郡守而戰死。此時,雖然對曹丕的改朝換代身不由己,只能隨波逐流,但四百年漢朝的烙印,已然深深地刻印在隴右這片熱土之上包括姜維在內的廣大民眾心裡。

    公元221年四月,不承認曹魏政權合法性的劉備,為了避免漢朝滅亡,在蜀地成都繼承漢祚,登基稱帝,是為漢昭烈帝,國號依然是“漢”,史稱蜀漢。

    公元228年春,為了統一天下、還於舊都,漢丞相諸葛亮率領八萬大軍,號稱三十萬,突然聲東擊西、聲勢浩大地攻打曹魏政權控制下的隴右地區。

    在隴右湛藍的天空下,在微微的春寒中,諸葛亮率領的漢軍肅然推進,旗幟迎風飄揚,軍容鮮明嚴整,安靜而沉著。

    大漢軍旗重現,隴右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民眾紛紛起事響應。此時,天水郡參軍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正跟隨魏國天水郡太守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巡查。到洛門附近時,郭淮、馬遵得知漢軍到來,並且得知各縣民眾官吏正在紛紛響應蜀漢軍隊,懷疑姜維等人也心向諸葛亮統領的漢軍,怕對自己不利,慌忙拋下姜維等人,連夜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趕不及,等趕到上邽時城門已閉,於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緊閉城門,不放姜維入城,姜維等人隨即率部投奔諸葛亮。

    諸葛亮與時年二十七歲的姜維面談後,大為讚賞,直接任用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並且,在給時任丞相參軍蔣琬的信中,諸葛亮寫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向漢室。”讓蔣琬調出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交給姜維統領。

    在此後的多次北伐中,姜維一直跟隨在諸葛亮身邊,受到諸葛亮的重用和悉心培養。諸葛亮高潔的人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對蜀漢的無比忠誠深深地感染、薰陶著姜維。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秋季病逝於五丈原後,蔣琬、費禕先後在蜀漢當政,姜維憑卓越的軍事能力開始嶄露頭角。

    公元253年費禕去世後,在尚書令陳袛的支援下,繼承諸葛亮遺志的姜維掌握軍權,開始北伐。

    但是,此前除了曹爽、夏侯玄於公元244年率領十多萬軍隊主動進攻漢中的興勢之戰外,由於蔣琬、費禕執政期間對曹魏近二十年的和平政策,諸葛亮的北伐成果已經毀於一旦,魏國獲得了極其難得的發展良機,國力得以恢復並進一步高漲,軍力日益強大,尤其魏國隴右的邊兵已然訓練成了堅強有力的精銳之師。姜維的北伐,似乎為時已晚。

    在諸葛亮北伐時,曹魏邊兵根本不堪一擊,只好出動十餘萬中央軍團實施救援,來回長途奔波,在蜀漢與東吳之間左支右絀,國力損耗極大,以致民有飢色、經濟困窘;而等到姜維北伐時,魏國無需出動中央軍團,僅靠邊兵就基本能夠應對,因而對魏國的國力消耗遠不及先前諸葛亮北伐對魏國的國力破壞大。

    姜維北伐中,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面對國力遠強於蜀漢的魏國,姜維之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公元263年秋,在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的命令下,魏鎮西將軍鍾會都督關中諸軍事,擔任伐蜀統帥,統領五路大軍發起滅蜀之戰。

    在沓中率部屯田的蜀漢大將軍姜維,率四萬餘人,先後擺脫魏徵西將軍鄧艾與雍州刺史諸葛緒所部的糾纏與攔截,趕往劍閣頂住鍾會親率的十多萬大軍,使得鍾會難以寸進,糧食將盡,議欲退兵。但隨後在鍾會的支援下,魏徵西將軍鄧艾率領偏師三萬餘人,偷渡陰平景谷道,於江油逼降蜀漢守將馬邈,並於綿竹擊滅諸葛瞻,兵臨成都,劉禪舉國投降。接著,劉禪詔令姜維投降於鍾會。姜維及其所部將士氣的用刀砍石頭。但君命難違,姜維只能暫時假裝投降於鍾會,並圖謀恢復蜀漢。

    姜維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最終因鍾會反叛失敗而破滅,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終年六十三歲。

    【孫盛《晉陽秋》曰: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華陽國志》曰: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蜀漢之滅亡,姜維獨木難支,非姜伯約之過。

    姜維,大漢最後的赤膽忠臣!

  • 9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姜維感激孔明的知遇之恩。

    姜維,天水郡冀縣人。起初擔任天水郡的上計掾,後州里徵召為從事。父親天水郡功曹姜冏戰死沙場,因此賜姜維中郎職、參與軍事,孔明出祁山,天水太守正巧外出巡視,姜維、梁緒、尹賞等隨行,太守聽說孔來而各縣紛紛響應,懷疑姜維等懷有二心,趁黑夜逃到上邽城以求自保。姜維發覺太守離去,追至城下,不納。又返回冀縣,又不納,姜維等走投無路投奔孔明。孔明徵召姜維為倉曹掾,加官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姜維僅二十七歲。孔明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說:伯約職事勤奮、思慮縝密,他的人品才能連李紹、馬良也比不上。必須先讓他教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伯約軍事敏銳,既有膽識明義理,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於漢室,而且才力過人。等他結束軍事教練後,應派他進宮,覲見陛下。後來姜維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由此可見,因為孔明竭力向朝廷舉薦,姜維在蜀漢的地位青雲直上。

    《三國演義》中說孔明將平生所學教給姜維,是完全可能的。

    二、姜維感激蜀漢對他這個降將的恩遇。

    建興十二年,孔明去世,姜維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帥諸軍,晉平襄侯。延熙元年駐漢中郡,作為孔明舉薦的大將軍蔣琬升大司馬後,讓姜維擔任司馬,多次率軍進西部,延熙六年,升鎮西將軍兼涼州刺使,十年,升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掌尚書檯。姜維自以為熟習西部地區的風土民情,又自負才能、勇武,想誘使羌、胡部落作為羽翼,以期佔據隴西地區,每次想大舉興兵,被蔣琬繼承者費禕制止,每次領兵不過萬人。延熙十六年,費禕被刺身亡,當年夏天姜維率數萬人經董亭包圍南安,魏將陳泰到洛門解圍,姜維糧盡退兵,十七年加官為督中外軍事,出兵隴西,魏狄道代縣令李簡全投降,又進兵圍襄武縣,斬魏將徐質,乘勝推進,遷河間、狄道、臨洮三縣百姓返回。又與車騎將軍出兵狄道,在洮西殲王經部數萬人。十九年春,被任命為大將軍。

    三、姜維降漢後,被孔明洗腦,也認為:曹丕逼漢獻帝禪讓,蜀漢劉備正好承繼漢統,忠漢是忠臣所為。

    如上文述,姜維一腔熱血被天水太守的不信任澆滅。又逢孔明對他如再生父母,被重用並洗腦後,認為曹魏形同漢賊,扶佐劉禪乃扶保大漢江山,忠臣所為,義不容辭。平生所學,在蜀漢任大將軍後才得以運用。自然要為蜀漢拼命。

    四、蜀漢被鄧艾奇襲陰平,由景谷道走捷徑,在綿竹擊敗諸葛瞻、成都逼降劉後主時,姜維回師救援不及,奉詔向鍾會投降,蜀國將土們拔刀砍石,姜維見蜀漢士氣可用,所以制定策略,誘使魏將鍾會謀反,並期重新恢復蜀漢政權。

    姜維這計策是有成功可能性的,一是鍾會對姜維十分信任、尊重,出同車,坐同席。鍾會陷害了鄧艾,將鄧艾押在囚車送回魏國,帶姜維等人來到成都,自稱益州牧,反叛魏國。鍾會打算給姜維五萬人馬,作為前驅。眼看姜維替後主復國有望,怎奈監軍衛瓘一時人傑,千方百計放出被扣不願造反的魏將,利用魏國將士歸心似箭下手平叛,魏軍群情激憤,鍾會、姜維被殺。如鍾會把這群不願反叛的籠中老虎再看得緊點,下手狠點,或許恢復蜀漢的大業可成。

    五、姜維於私,已叛魏降蜀,如再叛蜀降魏,處境必然相當尷尬。

    一叛再叛,你讓一時翹楚人傑姜維何以立身?即便司馬氏既往不究,姜維也是狼狽不堪!況大將軍恃才自負,自以為才能不亞於鍾會、鄧艾,降魏後必然真正解甲歸田,恐非平生所願!如司馬氏翻臉,立馬斧鉞加身!所以為公為私,姜維放手一搏,再賭一把,十分正常!

  • 10 #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和魏國對整個雍涼地區的統治政策有直接關係。特別是涼州地區,魏國朝廷對這裡計程車大夫是帶有歧視態度的。

    原來,魏國開山祖師曹操的核心地區是中原兗州、豫州,迎奉獻帝控制了司隸和部分雍州土地,打敗呂布佔據了徐州。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征服了河北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到了公元211—212年,曹操才進攻關中,逐漸控制了關中和隴西地區。所以曹魏初年,對這一代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一來這個地區自東漢末年長期戰亂,經濟沒有恢復民窮財弱,曹操在公元217—219年的漢中之戰時就頗感到關中地區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漢中的軍事補給,且轉運困難,於是索性把漢中人口搬空,撤到秦嶺以北防禦。二來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戰略部署重點在東線兩淮地區和荊州襄陽、樊城一線,對蜀國沒有放在心上,兵力相對薄弱,這種情況正是由於這一地帶民生尚未恢復造成的,無法大規模駐軍,也很難供養大軍。這樣就必須依賴當地士族的力量來維護統治,比如楊阜抵抗馬超時用的就是自己的家兵。

    圖:這張當代的衛星地圖很能說明問題,關中平原核心區距離漢中有重山阻隔,難以供給

    然而要命的是曹魏政權本身把民風彪悍的雍涼士族當成的化外之人。曹丕建立曹魏和當時中原計程車族進行了一場交易,實行了“九品官人法”,實際上是將選人、用人的權力部分交給了士族階級,以後的皇帝再也不可能像漢武帝選拔衛青那樣挑選人才了。選人權落在士族首領手上。曹魏歷史上第一位士族首領是出身潁川大士族的荀彧(念旬玉,不是苟貨),其後又是他的女婿陳群和同為潁川士族的鐘繇等人。他們和河內司馬氏、清河崔氏、東海王氏、太原王氏和弘農楊氏等自東漢就已經興起的百年老店結成同盟、相互通婚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但是曹魏初期雍涼地區經濟沒有恢復,當地士族也沒有享受與中原士族同樣的待遇。在中原士族看來,他們都是戎狄之後,不屑於與之交往。以楊阜這樣賠上七個兄弟,自己捱了五刀的境遇,只能封一個關內侯(只有侯的名號,沒有領地),而他竟然是整個雍涼地區在曹魏朝廷裡混的最好計程車族,還沒有之一。用得著你的時候花前月下叫你小甜甜,用不著你的時候棄如鄙履叫人家牛夫人,可想象當時雍涼士人對於曹魏政權的看法。另一方面,曹魏政權本身對這個情況是清楚的,對雍涼士族的不滿也是知道的,姜維投降之後,曹魏在雍涼地區的政策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安定胡氏和京兆杜氏為首的地方士族開始進入曹魏高層,甚至就連姜維家眷的待遇,也還算是不錯的。但當時因為時間太短,還來不及實施這些政策,只能先邊防備邊利用。

    所以,面對一個時刻把你當賊防範的政權,誰會願意效力?更何況這時對他張開雙臂表示歡迎還是諸葛亮這樣的熱情洋溢的蜀漢政權。蜀漢集團一沒兵、二沒錢靠的就是義氣二字才能撐到現在,內部氛圍在三國當中最好,從來沒爆發過大規模的內部鬥爭(楊儀魏延除外),光是工作環境就讓人羨慕的流口水。而且還給待遇,姜維一去就被蜀國諸葛亮徵辟為丞相府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奉義將軍雖是雜號將軍,但也是兩千石部長級待遇,當陽亭侯更是實封侯爵,有自己的領地,更重要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超級欣賞他,有公司執行董事長兼CEO罩著,你想不發達都難。這種境遇和待在曹魏被困在天水的情況,差別簡直就是天上地下。

    雖然如此,但蜀國都滅亡了,劉禪也投降了,姜維為何還要堅持幫劉禪復國?讓許多人不能理解。其實答案可以從姜維早年經歷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中找到。那就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天水楊阜討伐馬超為韋康復仇。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在渭南戰敗後,逃往邊塞投奔胡人,曹操追到安定趕不上了,內部又出了問題,遂率軍東還。曹操前腳剛走,馬超後腳便率各部胡人首領帶兵攻擊隴右諸郡,各郡紛紛響應,只有天水冀城因為是涼州治所東漢王朝任命的刺史韋康仍在堅持固守。馬超集中全部兵力,大約萬餘人攻打冀城。

    這個時候天水名士楊阜站了出來,他親自率領官員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千餘人,在城上修築偃月營,與虎將馬超苦戰。楊阜的偃月營是一種作戰方法,其具體陣法類似下圖中的偃月陣。

    《李衛公問對》對偃月陣的解說是:“凡地帶半險,須作月營。其營軍列面平背險,兩翅向險,如月初生。每營相去疏密及安置隊伍準前法。其門則臨時計之。至若兵馬多少,幕次所設,此大約也。如有警急,畜牧並於營後安置。”

    這個陣營的核心要義是保障自身的兩翼的安全,中央方向則憑藉地勢的險要遏制對手的進攻,在城上駐此營的目的就是引誘對手正面攻擊城門,然後利用弓箭從兩翼向對手進行交叉火力激射,消耗對手的有生力量是一種以少防多的有效戰法。楊阜正是憑藉這一招和馬超從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一直耗到八月。被圍城多月,待援不至的涼州刺史韋康決定向馬超投降。楊阜苦諫無效,只得跟他一起投降。馬超背信棄義,殺了韋康。

    按照一般人的觀點楊阜已經很夠意思了:我陪你走到底,你自己作死非要投降,攔都攔不住,我最後還幫你收了屍,你還要我怎樣?但楊阜並不這樣想,他要報仇,為這個和他關係並不太好的長官報仇,收拾起舊山河,朝天闕!

    於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楊阜聯絡了外兄姜敘(應為姜維同族)在滷城起兵。馬超聞訊後親自率兵出擊,冀城裡楊阜的內應關閉城門,奪了城池。馬超氣的跳腳和楊阜決戰,楊阜身上五處受傷,宗族兄弟死了七人,終於將馬超徹底擊潰。馬超南逃,投奔張魯。

    這個故事聽起來熟悉嗎?是不是感覺有點像姜維在蜀國滅亡後乾的事。史書上沒有說姜維與此戰的關係,依照年齡來看,姜維此時應該在冀城中,目睹了他的同族親戚們的拼死奮鬥。這等執著與堅毅,絕對不是沒有來由的,恰恰來自於他幼年的耳濡目染。楊阜姜敘成功了,他們被魏國封侯;姜維失敗了,但他已經盡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兵馬俑的真正主人是秦始皇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