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楊書屋
-
2 # 譚小龍29
先說兩種武器的特點:
刀:單刃,攻擊時以劈砍為首選,中國歷史上殺傷力最大的戰刀應該是“陌刀”,據史料記載,陌刀可以將對方騎兵劈的人馬俱碎!自唐末丟失北疆和河套地區後,陌刀再也沒出現在後面朝代的軍隊中。
劍:雙刃,攻擊時以刺擊為首選,中國歷史上劍最盛行的時代應該是春秋和戰國,鑄劍大師有歐冶子、干將、莫邪等等,傳聞的名劍有太阿、魚腸、巨爵、干將、莫邪、湛盧等等,劍一直是中外貴族的配飾之一,擊劍更是奧運專案。
以刀劍的殺傷力來看,劍有雙刃,刺擊完後可以不用調整刃口方向,擴大殺傷面積,而且劍刺擊目標的距離比刀劈砍目標的距離要短,所以青銅時代和鐵器初期,各國均以劍作為軍隊的進身武器。
到了實戰中,其實士兵們拿著劍用劈砍比刺擊多,原因很簡單,對於一個對劍的使用技法訓練不足普通士兵,刺擊攻擊的就一個點,刺中那當然好,刺不中也許沒有第二次出手的機會了,士兵們為了擴大攻擊面積,即便使用的是劍,也是選擇劈砍居多,而劍的構造卻不利於劈砍,一個是容易折斷,一個是劈進去容易卡在某個地方拔不出來,這在戰場上就比較要命了。
其次,隨著騎兵的普及和運用,劍的劣勢更大,在馬上刺擊,因為速度的關係,一般都會選擇槊、矛這樣的長柄兵器,用劍刺擊目標在高速賓士中很難實現,大多數士兵都是用劈或者削攻擊敵人,這時劍的劣勢就更突出。
於是,中國漢代出現了“環首刀”,其實“環首刀”是“直刀”,所謂“直刀”就是將兩面開刃的劍改為“單刃”,並且在刀的底部加了一個大環,可以讓士兵用布條、繩索將刀綁在手上,以免斬擊敵人時脫手,“環首刀”加厚刀背,讓使用者可以放心使用劈、砍這樣的動作,不會像劍一樣折損。
到了唐代,唐直刀種類繁多起來,而且唐代是中國古代戰馬保有量最多的朝代,由於跟突厥、高昌、鐵勒等遊牧民族作戰中大量使用騎兵,士兵在作戰時對武器的意見促進了直刀的改良,並且從西域獲得了中亞地區的彎刀樣品,直刀開始出現弧度,並在隨後的朝代中逐步像今天的騎刀變化。
-
3 # 教你做飯的大師
這麼說吧,刀比劍強,說到這兒可能很多人就要問一問,明明見兩面開著應該砍起來更方便,那為什麼要說刀比劍強呢?首先我們從它的製造來說吧。
刀單面開刃劍雙刃,這麼一來造價方面都要低,而且更適合大規模製造。而劍呢劍兩面開刃,相應的它的厚度要增加厚度以增加,用的鐵就多了,用的材料多結構還複雜造價自然上去了。還有劍太過於笨重了,一笨來起來使用它就困難了,要破甲,你要增加重量而你本身已經夠重了,再增加重量又怎麼能讓士兵使用,而且劍練習上來說,門道比刀要多了去了。軍隊裝備武器的要求,自然是造價低廉,結實耐用皮實,既然手中多了一個選項,又何必糾結於之前的那個選項,而不選擇更好的那個呢?
-
4 # 火器工坊
刀和劍同屬於利器,而且還是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因為二者皆有長短兵器被涵蓋在內,比如刀有長柄大刀,劍有長刃大劍,確切來說,這種武器沒有誰比誰更強一說,只有使用者的武藝高低之分。
對於刀劍的使用,在東方,刀要用的的更多一些,劍相對來說在軍事上只有很短的一個時期被用於實戰。而在歐洲,劍的使用頻率要遠大於刀,這其實也不能說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應該說,兩個地區的軍人根據自己地區的金屬冶煉條件和戰爭情況有了不同的選擇。
在古典時期的青銅時代,歐洲的希臘人更鐘情於希臘彎刀,不過隨著古典時代的結束,來自西亞地區的斯基泰雙刃劍進入了歐洲,併成功的取代了反曲彎刀的地位。在同時期甚至更早時期的中國,青銅劍也作為兵器出現在了軍隊裡,不過因為造價昂貴,也是隻有貴族武士才能夠裝備得起這種大殺器。可以說一直到春秋戰國和秦代,鋒利的青銅劍也只是流行於軍官階層,而普通士兵所用的短兵,多是些鉤鑲、青銅鐮、青銅刀。
鐵質兵器普及以後,東西方徹底走上了,不同風格的道路。西漢中期以後中國的冶鐵技術在當時直接吸取了中亞的優點並獨立將其發揚光大,出現了炒鋼技術,使得可以製出鋼製兵器,在長期的對匈奴戰爭中,直刃的長刀長劍殺傷效果要優於當時的其他兵器。而直刃的長刀只開一刃,成本和工藝就要長劍輕鬆很多,故而可以大批次的裝備入軍,做到普通士兵人手一把。同時代的羅馬以及西亞地區,因為只能使用熟鐵武器,質地相對較軟,因此寬厚的短刀短劍的形制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之所以使用短劍是因為劍脊要比刀背更加穩固,而且短劍能夠更便於穿刺,這就是為什麼羅馬軍團會選用短劍的原因。
當然,華人並沒有摒棄劍的使用,其文化中所蘊含的貴族身份象徵被保留了下來,一直傳承至清朝滅亡。隨著鍊鋼技術的發展,中國劍的鍛造技術也在進步,一把優質的利劍要經過多重工序才可上市。因此劍的價格就一直居高不下,通常只有豪門大官、軍中大將以及皇家人士才能裝備的起,一直到唐代,在灌鋼技術進一步發展後,劍的製作成本才降了下來,於是大批崇尚君子之風計程車子文人也開始用佩劍來裝飾自己。也是從唐代開始,劍文化中又多了一個高風亮節的符號,也正是如此,在後世的武俠小說和評書裡面,會給各路俠客配上一把符合身份的名劍。
而作為中國冷兵器時代主要的近戰兵器之一,刀的發展就要更加波瀾壯闊了。從漢代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長刀發展迅速,並且出現了長度驚人的斬馬劍(雖然叫劍,其實是刀)。東晉時期,還出現了一種手刀,雖然沒有普及,但卻是宋代以後手刀的鼻祖。唐代,長刀發展到了空前繁榮的階段,根據《唐會典》記載,唐刀分四制,曰儀刀、橫刀、障刀和陌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橫刀和陌刀,對於陌刀,一說為騎兵剋星,但至今沒有實物出土,因而在形制的推斷上走了很多彎路,現在最主流的觀點是陌刀為長度超過1.6米的長刀,只有訓練精良的弩手才可裝備,弩手箭矢攻擊完後,換刀撤到長槍手後,或者組成大陣直面敵軍騎兵,伺機劈砍馬腿。
宋代以後,具裝騎兵的重新興起以及步兵鎧甲的加重化使得長刀的市場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長柄大刀,可以劈砍也可以砸擊的利器盒鈍器的混合型武器。宋代大刀種類很多,用途也很廣泛,騎兵用的有眉間刀、掉刀,步兵作戰用的鳳嘴刀、屈刀、筆刀,儀仗隊用的戟刀,訓練使用的偃月刀,城防用的驩耳刀。其中到了明朝還依舊使用的是眉間刀、鳳嘴刀和屈刀,戟刀和偃月刀都成了儀仗隊的標誌性武器。
大刀使用時,對於輕裝步騎,講究一刀砍死;如果是面對重灌步騎,那就是像大斧大錘一樣砸死對方。一般來說,使用的大刀計程車兵都是重灌武士,身著鐵札甲或者棉鐵複合甲,像明末清初的鄭氏鐵人軍就是身穿五六十斤鐵札甲、手拿屈刀的重灌步兵,其威力之大,給清軍和荷蘭人都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之所以要周密的保護,恰恰說明了大刀的使用特點--適合單兵作戰。
而短兵器方面取代了橫刀的就是手刀了,手刀略帶弧度,刀體寬大,刀背厚重,適合劈砍。元代以後,手刀結合了中亞刀和蒙古刀的特點。刀體逐漸變窄,並且有反刃。在明代,手刀進一步演變出了雁翎刀、柳葉刀和繡春刀,尤其是雁翎刀,堪稱中國刀劍史上的至尊精品,一直到清代,雁翎刀還被廣泛的裝備在軍。
而歐洲繼西羅馬滅亡之後,也是在劍的歷史上一去不返,日耳曼蠻族們的劍直接繼承了羅馬短劍的特點,隨著來自西亞的先進冶鐵技術的傳入,歐洲劍的長度開始增加,但是仍然在單手可控的範圍內。當時的歐洲流行著四種劍形:北歐長劍、凱爾特劍、拜占庭騎士劍和法蘭克騎士劍。公元11世紀左右,北歐長劍以其強大的包容能力結合了法蘭克騎士劍的特點,成為了騎士階級最喜歡的武器,在十字軍東征初期,具有維京風格的騎士劍風靡整個西歐,並從此成為騎士的文化符號。同時在鎖子甲盛行的時代,歐洲還出現了一種三角形的劍,專門是用來刺破鎖子甲的。
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歐洲人接觸到了來自伊斯蘭和拜占庭的先進科技,於是開始鍛造鋼製武器,之後一代破甲利器巨劍就誕生了,巨劍的種類也是很多,有德意志雙手劍、蘇格蘭巨劍、義大利雙手劍。巨劍的出現,使得另一種文化出現了——騎士格鬥。為了選出最勇敢的戰士,國王會組織其實格鬥,當然,使用的武器不只是大劍。
-
5 # 西安劉律師
我認為不一定。刀比劍出現的更晚,大約在秦代後期才大量開始裝備部隊。但是,劍比刀更適合於戰爭,為什麼呢?
刀很適合於劈砍,根據現代一些冷兵器研究實驗,劈砍更加方便易掌握,但造成的損害有限,被砍傷計程車兵,只要不是要害,不考慮傷後治療因素,很多都可以恢復。
劍適合於刺殺,刺殺需要一定的技巧,使用劍計程車兵需要進行專業的訓練。但劍刺殺所造成的傷害遠比劈砍來的巨大。刺殺會造成身體深層次的損害,人會很快失血死亡,根本來不及救治。其原理類似於今天的子彈。
從戰鬥使用上說,砍需要使用者有一個舉刀的蓄勢動作,出擊時間上慢,而刺不需要,士兵甚至可以挺劍憑衝鋒的勢能就把敵人捅個對穿。在格鬥中,刺的出擊時間也快於砍,而時間差決定了格鬥的結果。
正因為劍的使用需要專業的培訓,對使用者技術有要求,因此許多古代實戰中高明的武術家和俠客都用劍,但是,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參戰人員越來越多,而古代軍隊限於資源無法為大量士兵都提供良好的培訓,所以刀在軍隊軍隊中裝備的越來越多,而劍逐漸退出了軍隊裝備序列。
-
6 # 瘋狗的輕武
我更覺得戰場上不能光看管不管用的問題,而是易不易用在以前那些全面戰爭中更重要。
你想劍這個東西可以刺,雙面開刃都能砍。怎麼都比刀這種單面開刃,只能砍的玩意適用性要廣吧?
所以你看,青銅器時代,比如商朝,咱們常能看到商朝出土的青銅劍,而很少見到刀。為啥?因為青銅器都是鑄造的啊,鑄造只要個模子,然後灌銅進去就行了。相同成本下,你願意造一個單面刃的還是造一個雙開刃還能刺的?當然是後者。
而到了鐵器時代之後,鑄造就不行了,為了高硬度必須鍛造。但鍛造是需要不停的加熱,錘它丫的,淬火,錘它丫的,回火,再錘它丫的
而劍有兩刃,要處理的表面是個菱形的四個面。刀只要兩面,劍要開兩個刃,刀只要一個刃。加工瞬間比鑄造那會麻煩了很多。
所以說,從效用來看,劍一定比刀好用。但是因為劍鍛造複雜,而且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對於吃瓜步兵而言,未必用的好刺擊,翻腕切這類使劍的技法。還不如給你把刀瞎JB砍合算。
然後有些人會說,刀比劍堅固。這很扯淡,漢唐時期一般單手戰用劍厚度8mm,刃寬40mm。這麼一坨大鋼條子和單手戰刀是沒啥區別的,刀更堅固的說法更感覺是被大刀片子影響的結果。
但,這重量...一般都是雙手握持才控的住...而如果雙手握持的話,雙手大劍也不弱...
所以總的來說,古代鐵器時代開始劍因為加工繁複,需要練習才能掌控。所以逐漸成為貴族裝逼用途。而軍事上,因為刀的成本更低,上手更快成為主流。
對於到底誰更管用..如果兩邊都是吃瓜步兵的話,拿刀和拿劍其實都是菜雞互啄。而對於訓練有素計程車官而言,劍的變化更多,更有優勢。
但話說回來,一寸長一寸強...我能用戰戟糊臉或者長槍透心涼的時候。為啥一定要用刀劍這種東西?
-
7 # 陳大舍
說白了,時代不一樣,刀和劍的功效也就不一樣。青銅時代劍比刀管用;在鐵器出現之後刀比劍好使。
早期的銅刀發源于于石刀,尺寸都不大。而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一柄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型制和之前的石刀基本差不多。因為那時候的刀主要用做砍削工具,比如宰殺牲畜家禽或者在祭祀中屠殺人牲,也就是所謂的“用”。當然,也不排除當做防身武器,但是在當時確實沒有將刀用於戰爭。
到了周代,因為受到西戎那一套理論的影響,周人習慣於使用劍,而不是刀。西周的劍出土很多,但刀寥寥可數。比如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四十一釐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二十四釐米,類似冰刀形。但鑑於北京地區在西周時期是有著大量的商朝遺民生活的地區,所以這兩柄刀的存在可以說是很特殊的一種情況。尤其是那時青銅的質地較脆,缺少韌性,所以一旦體積過大,在劈砍時就容易折斷。所以與同時代的青銅劍相比較,青銅刀的在戰場上的實效遠不如銅劍管用。再加之劍這種武器很適合西周到春秋時代的戰爭模式。
準確的講,那時的“戰爭”類似於一種大規模的決鬥。首先,平民是不參戰的,只有貴族子弟也就是公、卿、大夫、士們才會披堅執銳的走向沙場。而且,諸侯之間,尤其是像鄭、衛這樣的大諸侯,在開戰之時,要約好時間,同時到達陣地,而後擊鼓為號,雙方共同開動戰車,緩緩前進,直至接戰。這是一種典型的騎士戰爭,不是後來的總體戰。所以,鋒利、精巧、高成本的劍就勝過了粗糙的青銅刀。
但這個時期青銅刀也在逐漸發展,比如,這時開始出現比較大型的青銅刀。而且吸取了劍的一些特點: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但仍舊刀作為一種武器卻遲遲沒有大規模出現在戰場。
戰國之後,鐵器的出現和戰車的沒落使刀的普及得到了機會。一方面鋼鐵大量用於軍工行業之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分出了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佩刀首先要華麗、精緻自不必說,所以仍舊保留了大量的青銅刀;而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和實用性。況且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步兵成為作戰主力,對於缺少訓練的普通士兵來說,再也沒有比一柄能夠兼具削、砍、刺的長刀更合適的兵器了。
至遲到了東漢時期,文武百官所配帶的“劍”,其實大多都已經是環首長刀了。
發現於甘肅的青銅刀,距今五千七百年的歷史。
戰國青銅刀。
戰國青銅劍。
八十釐米長的西漢青銅環首刀。
各種漢代鐵質環首刀。
-
8 # 小貓遊俠
這得看大環境。
如果這個國家的戰爭不成規模,還屬於流氓混戰,而且士兵大都是無甲或輕甲,那刀就有用武之地了唄。在這種情況下,刀可以直接有效的切割肉體。
如果這個國家的戰爭有小規模了,且將士中甲重甲已經佔一定程度了,那就持雙手重劍唄。因為披甲率太高了,刀就失去用武之地了,這時候,畢竟是小規模戰爭,雙方很難拉開架勢,幾乎都是近身混戰,乾脆就把雙手劍當錘子掄起來遇到誰就拍誰了。
如果這個國家的戰爭成規模了,那就不能逞個人武勇了。這時,單挑用的刀或劍就都不好使了。這個時候,兩邊陣勢拉開,正面長槍陣、弓箭雨、投石車;側面和背面騎馬包抄……這種情況,無論個人多牛逼,自己拎著刀和劍衝上去,簡直是是給對面送肉吃去了……
-
9 # 實現一個曉目標
冷兵器時代其實任何戰場的集團作戰,個人武力都會嚴重弱化。一個人橫掃千軍,萬人敵。只是出現在武俠小說裡。戰場上不可能有這種人。你以為敵方弓箭手都是瞎了眼不成。這和現代戰場重機槍火力點,會被對方狙擊手優先照顧一樣道理。
刀劍特點完全不同,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完全不同。雖然有刺死砍傷的說法,劍比刀更危險,但戰場混戰時只要受傷倒地,基本沒有活下來的可能。這樣一來劍的致命殺傷力也就沒什麼太大意義了。還有就是易用性。刀,隨便一個人都能輪幾下,比劍更易上手。普通士兵還是用刀更簡單粗暴。而且劍的製作成本也更高,更易損。不利於普及。
所以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最便宜,最容易普及使用的才是最好的。
這和現代戰場,AK這把老槍為什麼能經久不衰一樣道理。並不是說它有多好,而是它便宜,耐用,操作簡單上手快。
-
10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不是個能夠一概而論的問題,早先回答過一個歐洲中世紀打仗是不是隻用劍的問題,從中也可以看出甲冑材料和制式也影響著刀劍使用的規模,這就是看刺傷和砍傷。
比如中世紀的歐洲,主要裝備鎖子甲或者更精銳的板鍊甲,而鎖子甲對於劈砍的防禦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因此刺傷是相對佔優勢的,歐洲人也更習慣使用雙面開刃,利於刺擊的劍。同時,為了擴大刺傷的效果,他們還習慣在兵器上加上種種外觀恐怖的倒刺,尖鐮之類的東西。
對於騎士來說,就因此出現了釘頭錘,鏈枷這樣的東西,在馬上作戰時依靠馬匹奔跑的動力揮舞嵌滿尖刺的釘錘,給予敵人可怕的刺擊傷害。
面對一些裝備到牙齒的精英部隊,鈍擊也被應用得更加廣泛,這在東西方都是通用的。錘類武器可以俘虜敵人,不管是用來勒索贖金還是充當奴隸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而對於東方軍隊而言,選擇刀類武器的則相對多一些。不管是遊牧還是農耕民族的政權。首先就是遊牧民族的彎刀了,有弧度的刃比直刃更利於藉助馬匹的力量造成更強的揮砍傷害。而古代中國的刀類武器使用慣例從漢環首刀,唐刀一直延伸到宋代的手刀。而在漢唐這兩個騎兵大帝國時代,制式戰刀的弧度都是很小的,可以說是接近於劍的直刃,這種制式使得無論是劈砍還是穿刺都相當方便,對於遊牧民族的軍隊,無論是移動還是進攻都需要追求機動性。
回覆列表
劍出現的時間比刀略早,我們通常說單刃為刀雙刃為劍。劍的製作成本和工藝通常比刀要高很多,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是身份的象徵。
用劍通常比用刀需要更長時間的訓練,掌握起來也更加困難,同時由於刀在重量上的優勢,用刀劈砍威力的遠勝於劍,所以在實戰中,刀不但更易掌握而且威力更大,隨著人類進入鐵器時代,刀逐漸成為軍隊的制式裝備,而劍一般只是作為軍官身份的標誌,作為防身武器佩戴。
在騎兵中,由於劍的長度和以刺為主的攻擊方式,不適應騎兵的戰術要求,所以騎兵中基本見不到劍的身影。
所以無論單人之間的近身格鬥還是騎兵的馬上作戰,刀都比劍更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