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二戰時期澳洲、紐西蘭、南非、加拿大都屬於英聯邦國家,接受的是英軍的統屬,許多國家後期還接受了相當多的美國武裝,總體來說他們都屬於“打順風仗”的範疇,盧森堡這樣的國家甚至沒有真正參戰,所以很難說出個如巴頓、蒙哥馬利、隆美爾、麥克阿瑟這樣的超級明星,下面老王就給出幾個各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名將”吧。

    澳洲

    伯裡曼·弗蘭克·霍頓中將(Berryman, Frank Horton)

    霍頓中將是個汽車工人的兒子,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獲得了傑出服務勳章,曾就讀於鄧特龍皇家軍事學院。他在兩次大戰期間繼續接受軍事訓練,並在澳洲擔任各種職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裡曼晉升為中將(1944年),並擔任澳洲軍團總司令。在指揮澳洲在西南太平洋的軍隊之前,他在中東和新幾內亞表現出相當的戰地指揮官能力(都知道新幾內亞的日軍是個啥下場)。

    他因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為盟軍服務而被授予美國自由勳章銀棕櫚勳章。在擔任澳洲東部司令部(1946-50,1952-53)總幹事後,他指揮了英聯邦禧年慶典和1954年皇家訪問澳洲事宜,1981年逝世。

    霍頓中將從陸軍司令部開始,先後歷任過澳洲3、6、7步兵師總參謀長,以及第七步兵師皇家炮兵司令,41年駐守過敘利亞與德軍作戰,後成為澳洲第一軍團的少將參謀,1942年澳新兵團回防後,他成為新幾內亞部隊的總參謀長,43年升任澳洲第二軍團的總司令,44年成為澳洲軍團的總司令和西南太平洋盟軍陸軍高階司令部參謀長。

    霍頓中將長期對日作戰,最後在1945年9月2日代表了澳洲參與了日本受降,算是澳新軍團裡比較出名的高階將領了。

    紐西蘭

    伯納德·弗雷伯格(Bernard Freyberg)

    紐西蘭軍隊與澳洲軍隊差不多,兩國在二戰中組隊成了“澳新軍團”作戰,很是與隆美爾在北非硬幹了幾場,表現比正牌英軍還出色不少。紐西蘭最有名的應該是“總督將軍”弗雷伯格。

    伯納德·弗雷伯格中將是位出生於英國,在紐西蘭長大的紐西蘭軍人,他得到過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後來擔任紐西蘭第七任總督。有意思的是,這位將軍最初的職業是個牙醫,往返於莫林斯維爾給人拔牙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弗雷伯格進入了軍隊,在英軍慘烈的加里波利戰役中,伯納德·弗雷伯格成為第一個衝上海灘計程車兵。因為勇敢,他獲得了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並在西線的戰鬥中成為英國最年輕的將軍,被報紙渲染為“索姆河的英雄”。等到戰爭結束,他已經身負9處戰傷,最後以“健康原因”於1937年於英軍退役。

    但在英國的這些活動為他奠定了緊密的上層社會關係,在社交中,伯納德·弗雷伯格與溫斯頓·丘吉爾、南極探險家斯科特的妻子凱瑟琳等人私交緊密,甚至塑造了“小飛俠彼得潘”的名劇作家詹姆斯·巴里將之視為養子對待,這都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伯納德·弗雷伯格向紐西蘭提請入役並得到欣然接受,從此進入澳新軍團任職。他依舊保持了身先士卒的傳統,以“對危險的蔑視而鼓舞著士兵”,很快成為紐西蘭第二遠征軍總司令,率軍南征北戰。

    伯納德·弗雷伯格率軍在克里特島服役,後進入北非與隆美爾作戰,打得相當頑強,最後還攻入了義大利,還在巴爾幹與鐵托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對峙,英華人習慣將澳新軍團當炮灰使用,而這位總督將軍卻扛起了軍團的脊樑,所以紐西蘭人將之視為民族英雄。

    南非

    比起幾乎全民殊死抗爭的澳新軍團,南非的戰爭動員規模小得多一共也就13.5萬南非白人參加了東非、北非、義大利的戰役,7萬黑人和有色人種充當了後勤勞工、運輸司機等職業,此外他們最大的貢獻是在貢獻了不少英國到蘇伊士運河的交通船隻。且南非的將領也多在英軍指揮下作戰,並不怎麼突出,歷史地位和留名相當少。

    盧森堡

    盧森堡是個袖珍國家,他們在二戰中被德軍“零傷亡”佔領,女大公一家很快的逃竄到英國,然後僅以“呼籲”的形式展開對軸心國輿論戰。盧森堡人民倒是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抗爭,這個30多萬人口的小國,透過各種方式出國參軍或堅持遊擊,還不間斷的罷工、逃役和反抗。

    盧森堡在德軍的瘋狂鎮壓中損失了45%的農田,4000多人被關進集中營和牢房,15000多人被抓去做奴工,失蹤人口達到7000餘人。等到盟軍反攻,盧森堡人用最快的速度恢復了交通,修築了供盟軍透過的大橋,然而這些活動都沒有以政府和軍方的名義組織,也沒留下什麼領頭人的事蹟。

    加拿大

    亨利·鄧肯·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克里勒(Henry Duncan Graham Crerar)

    加拿大二戰時也是英軍序列,他們最出名的將領應該就是亨利·鄧肯·格雷厄姆·克里勒中將,人稱“哈利將軍”( Harry)。

    克里勒中將1940年擔任加拿大軍總參謀長,並率領加拿大駐海外第二師出國參戰,接受英軍第七軍團統屬,41年時轉任第一軍軍長,後在1944年以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指揮了加拿大軍隊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成功拿下了朱諾海灘。1945年時克里勒中將指揮了50萬盟軍突擊萊茵河下游,完成了對德國的最後一仗。

    對於加拿大人來說,“哈利將軍”也是個民族英雄一樣的人物,他是二戰中加拿大的“主要戰地指揮官”,也是二戰最早指揮加拿大軍參戰的人物。

  • 2 # 諶人

    謝小秘書邀;

    二戰時的澳洲、紐西蘭、南非、加拿大等國不是主要參戰國。

    它們屬於英美系國家範疇,戰火也並沒有燒到它們的本土上(除日本進攻過當時屬於澳洲的新幾內亞島)。它們只是跟隨英美對德國、日本作過戰。

    盧森堡大公國在二戰被德國輕鬆吞併,盧森堡大公與政府流亡英國避難而已。

    這些給英美打補丁的輔助軍隊,在二戰中從來沒有獨當一面或挑過大梁,戰績乏味可陳,談不上有什麼名將。

    若非要算上幾位,我認為參加1945年東京灣密蘇里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受降儀式的幾位簽字代表就可,(他們有幸在二戰勝利的青史上留了名)。他們是;

    澳洲托馬斯·布來梅上將;加拿大摩爾·科斯格來夫上校;紐西蘭昂納德·伊西德少將。

    要知道二戰時期貨真價實的名將,記住以下11位即可;他們是;

    艾森豪威爾、巴頓(美國);朱可夫(蘇聯);蒙哥馬利(英國);薛嶽、孫立人(中國);戴高樂(法國);古德里安、隆美爾(德國);山本五十六、山下奉文(日本)。

  • 3 # 血色黃昏的黃昏

    二戰期間,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印度、南非、盧森堡的高階將領。

    一、澳洲

    1、弗農·阿什頓·霍巴特·斯特德爵士“Sir Vernon Ashton Hobart Sturdee”(1890年4月16日- 1966年5月25日),澳洲陸軍司令,曾出任過兩屆總參謀長。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傑出服務勳章。

    斯特德於1914年8月25日加入澳洲第一帝國軍(AIF)領中尉軍銜;1915年8月28日晉升為少校;1917年2月13日晉升中校,該軍銜一直維持到1935年;1935年7月1日,晉升為上校;

    1939年,總參謀長歐內斯特·斯奎爾斯對陸軍進行改組。同年10月13日,斯特德從上校直接晉升為中將。1940年7月1日斯特德降為少將;1940年8月13日,總參謀長布魯德內爾·懷特將軍在堪培拉空難中喪生。斯特德被任命為總參謀長並恢復中將軍銜。1941年4月,斯特德成為澳洲武裝力量總司令。1942年3月,他被任命為澳洲駐華盛頓特區軍事使團團長。斯特德返回澳洲後於1944年3月1日接管第一軍。

    1945年12月1日斯特德成為代理總司令。1946年3月1日,總司令職銜被廢除,斯特德再次擔任總參謀長。1966年5月25日在奧斯汀醫院去世。

    2、布魯德內爾·懷特爵士“Sir Brudenell White”(1876年9月23日-1940年8月13日),澳洲軍隊的創始成員。1940年晉升為上將,曾任總參謀長。曾獲巴斯最高榮譽勳章、皇家維多利亞勳章、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勳章、傑出服務勳章。

    1940年8月13日,懷特在堪培拉空難中不幸喪生。

    3、托馬斯·阿爾伯特·布拉米“Sir Thomas Albert Blamey”(1884年1月24日-1951年5月27日),澳洲陸軍元帥,也是唯一一位獲得陸軍元帥軍銜的澳洲人。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勳章、傑出服務勳章、功績獎章。

    布拉米於1906年以正規軍身份加入澳洲陸軍;1910年12月1日晉升為上尉;1914年7月1日,晉升少校;1917年11月8日晉升為中校;1918年6月1日晉升為准將;

    1919年10月20日布拉米回到澳洲,成為墨爾本陸軍總部的軍事行動總監。1931年3月23日,晉升少將軍銜。1939年10月13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個月,布拉米被提升為中將;1941年9月24日,晉升為上將。

    1945年9月2日,布拉米與麥克阿瑟(MacArthur)一同前往密蘇里號(USS),並代表澳洲簽署日本投降檔案。

    1950年6月8日,國王壽辰紀念授勳日,布拉米正式晉升為元帥。

    1951年5月27日死於高血壓腦出血。

    4、埃德蒙·弗朗西斯·赫林爵士“Sir Edmund Francis Herring”(1892年9月2日-1982年1月5日)澳洲陸軍中將,曾獲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勳章、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傑出服務勳章、傑出服務十字勳章、聖約翰勳章、軍功十字勳章、御用大律師。

    1913年赫林加入軍官訓練團;同年11月加入英國陸軍的愛德華國王騎兵部隊;1914年12月晉升少尉;1917年4月晉升上尉;1918年10月24日晉升為炮臺少校;1939年10月6日,晉升上校;1941年8月14日接任第6師指揮官,晉升為少將;1942年8月14日晉升中將。

    1982年1月5日,赫林在維多利亞州坎伯韋爾的療養院去世。

    5、查爾斯·斯圖爾特·伯內特爵士“Sir Charles Stuart Burnett”(1882年4月3日-1945年4月9日)空軍元帥。曾獲巴斯最高榮譽勳章、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傑出服務勳章、皇家劍令勳章(瑞典)、尼羅河勳章(埃及)。

    1899年,伯內特為了參加第二次布林戰爭(Boer War)而加入帝國義勇騎兵隊。1903年2月7日暫時晉升中尉軍銜,後來才正式被提升為中尉;1909年9月辭職。

    1914年伯內特加入英軍,並被委任為少尉軍官;1916年4月2日,伯內特晉升為臨時少校;1917年10月8日晉升為臨時中校;1919年,伯內特調任至新成立的皇家空軍(RAF)並晉升准將軍銜;1932年7月晉升為皇家空軍少將。

    伯內特1935年初回到英國,負責皇家空軍的內陸地區。1936年初伯內特晉升為空軍元帥(相當於陸軍中將)。1940年,他被任命為澳洲皇家空軍參謀長,並晉升為澳洲空軍元帥(上將級)。

    1945年4月9日,伯內特在皇家空軍哈爾頓的瑪麗公主醫院死於冠狀動脈血栓。

    6、約翰·格雷戈裡·克萊斯爵士“Sir John Gregory Crace”(1887年2月6日-1968年5月11日)海軍中將,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

    1902年5月,克萊斯在不列顛尼亞號(HMS Britannia)訓練船上任職。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來回往返於澳洲與英國之間。1939年9月,他被任命為澳洲的指揮官。

    1942年6月,他以海軍中將的身份返回英國,指揮查塔姆造船廠。

    1968年5月11,克萊斯在英格蘭漢普郡去世。

    7、彼得·羅伊·麥克斯韋·德拉蒙德爵士“Sir Peter Roy Maxwell Drummond”(1894年6月2日-1945年3月27)是澳洲出生的英國皇家空軍(RAF)高階指揮官,空軍元帥(中將級)。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傑出服務勳章、軍功十字勳章等。

    1914年9月10日,德拉蒙德加入澳洲第一帝國軍;1916年4月從澳洲陸軍退役,同時申請調至英國皇家飛行隊(RFC);繼英國飛行員培訓後,德拉蒙德晉升為臨時少尉;1917年5月1日晉升為臨時中尉;5月底晉升為臨時上尉。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拉蒙德留在英國皇家空軍。1922年進入安多佛皇家空軍參謀學院學習;1931年7月1日晉升為聯隊司令;1939年7月1日晉升為空軍准將;1940年初晉升為代理皇家空軍少將;1941年6月1日提升為代理空軍元帥,RAF中東地區總司令。

    1943年4月27日,德拉蒙德正式成為空軍元帥。1945年,德拉蒙德在海上空難中喪生。

    8、萊斯利·詹姆斯·莫爾斯黑德爵士“Sir Leslie James Morshead”(1889年9月18日-1959年9月26日)澳洲陸軍中將,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勳章、功績獎章、傑出服務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波蘭軍事十字勳章、自由勳章(美國)。

    1914年8月,莫爾斯黑德加入澳洲第一帝國軍;1915年1月8日晉升為上尉;1916年1月22日返回澳洲,同年4月晉升中校;1916年5月4日,他再次前往英國。

    莫爾斯黑德於1919年11月返回澳洲。1920年3月他的任命終止。1926年擔任客運經理並一直在民兵中兼職;1926年8月1日成為第36步兵營指揮官;1933年,他升任上校;1938年,他被提升為准將。

    1941年12月,澳洲與日本爆發戰爭。莫爾斯黑德被任命指揮所有地中海戰區的澳洲軍隊,並晉升為中將。

    戰爭結束後,莫爾斯黑德重返平民生活。他曾擔任過新南威爾士銀行行長、戴維·瓊斯(David Jones)的董事長以及多家公司的董事。

    1959年9月26日,莫爾斯黑德在悉尼聖文森特醫院死於癌症。

    二、紐西蘭

    1、第一任弗雷伯格男爵伯納德·西里爾·弗賴伯格“Bernard Cyril Freyberg”(1889年3月21日至1963年7月4日)中將,他是英國出生的紐西蘭軍人,曾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勳章、傑出服務勳章、大英帝國優秀勳章、最受尊崇的聖約翰勳章、法國英勇十字勳章、美國功績軍團勳章、希臘喬治一世皇家勳章、希臘英勇勳章、希臘戰爭十字勳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弗雷伯格在英國陸軍中擔任軍官。1928–1930年,他作為紐西蘭在國際奧委會的代表。1933年9月,他被調任至戰爭辦公室;1934年7月晉升為少將。

    1939年9月戰爭爆發後,弗雷伯格被任命為紐西蘭遠征軍第二分部司令。1941年晉升為陸軍中將。1945年11月22日,弗雷伯格擔任紐西蘭第七任總督;1946年9月10日從軍隊退役。

    1963年7月4日,弗雷伯格死於溫莎。

    2、亞瑟·康寧厄姆爵士“Sir Arthur Coningham”(1895年1月19日-1948年1月30日)皇家空軍元帥,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傑出服務勳章、軍功十字勳章、飛行優異十字勳章、空軍十字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法國英勇十字勳章、美國功績軍團勳章、傑出服務勳章(美國)、利奧波德二世勳章(比利時)、戰爭十字勳章(比利時)、希臘鳳凰勳章、奧蘭治-拿騷勳章(荷蘭)。

    康寧厄姆於1895年1月19 日出生於昆士蘭州布里斯班。1914年8月,他自願加入紐西蘭遠征軍;1916年4月加入英國皇家飛行隊;1918年7月1日回到法國,晉升為少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康寧厄姆留在皇家空軍。

    1931年康寧厄姆晉升為中校;1940年9月晉升為空軍少將;1943年晉升為空軍元帥,並指揮皇家空軍第二戰術空軍(2TAF)。1945年7月康寧厄姆被任命為皇家空軍飛行訓練司令部指揮官。

    1947年8月1日,他乘坐的飛往百慕大的G-AHNP星虎客機在美國東海岸失蹤。

    3、基思·羅德尼·帕克爵士“Sir Keith Rodney Park”(1892年6月15日- 1975年2月6日)紐西蘭空軍元帥(上將級),第一次世界大戰王牌飛行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皇家空軍司令。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軍功十字勳章、飛行優異十字勳章、英勇十字勳章(法國)、美國功績軍團勳章。

    帕克出生於紐西蘭泰晤士河,一戰加入炮兵連;1915年7月晉升少尉;1916年10月21日帕克被炸傷,醫生認為他將來不適合騎馬;1916年12月,他加入皇家飛行隊(RFC)。

    1919年,新的皇家空軍軍銜被引入後,帕克成為了飛行中尉。1922年,他被選進入新成立的皇家空軍參謀學院深造;帕克在晉升為空軍准將之前是一名飛行教官。1937年帕克進入皇家國防學院。

    1940年4月,帕克接任第11皇家空軍的指揮官,負責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的防禦。在德國,他被稱為“倫敦的捍衛者”。1944年1月,他被任命為空軍中東司令部司令。1945年2月,帕克被任命為東南亞盟軍空軍司令,並一直任職至戰爭結束。

    1946年12月20日,帕克晉升為空軍元帥,並返回紐西蘭。1962年在地方選舉中他當選奧克蘭市議會議員。1975年2月6日帕克去世,享年82歲。

    4、查爾斯·羅德里克·卡爾爵士“Sir Charles Roderick Carr”(1891年8月31日-1971年12月15日)來自紐西蘭的皇家空軍高階指揮官,空軍元帥(陸軍中將級),曾任印度空軍司令。曾獲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飛行優異十字勳章、空軍十字勳章、俄羅斯聖安娜勳章、俄羅斯聖弗拉基米爾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法國英勇十字勳章。

    卡爾於1915年7月在皇家海軍航空兵部隊服役。二戰期間擔任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第4集團指揮官,後來又出任印度空軍司令。

    1971年12月15日,查爾斯·羅德里克·卡爾死於英國皇家空軍烏克斯布里奇醫院。

    三、加拿大

    1、哈里·克里拉“Harry Crerar”(1888年4月28日-1965年4月1日)上將,加拿大陸軍高階軍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該國的“首席戰地指揮官”,指揮加拿大第一軍。曾獲名譽勳位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傑出服務勳章、聖約翰勳章、加拿大軍隊獎章,加拿大女王樞密院。

    1906年,克里拉從漢密爾頓的上加拿大學院高菲爾德學校畢業,然後去了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一戰後他繼續留在軍隊服役。1923年至1924年,進入坎伯利參謀學院;1931年進入皇家國防學院任戰術教授;1938年8月15日,任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司令官。

    1940年被任命為加拿大總參謀長;1941年,他晉升為中將;1944年3月任加拿大第一軍團的司令官;1944年11月晉升為上將。

    克里拉1946年從軍隊退役,後來在捷克斯洛伐克,荷蘭和日本出任外交職務。

    1964年6月25日,克雷拉爾宣誓就職於加拿大女王樞密院。

    2、蓋·格蘭維爾·西蒙茲“Guy Granville Simonds”(1903年4月23日-1974年5月15日)加拿大陸軍中將,二戰期間指揮加拿大第二軍團。曾獲加拿大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傑出服務勳章、大英帝國優秀勳章、加拿大軍隊獎章、奧蘭治-拿騷勳章(荷蘭)、比利時利奧波德勳章等。

    1926年,西蒙茲加入加拿大皇家炮兵任少尉軍官;1936年和1937年,他就讀於坎伯利參謀學院;他到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擔任炮兵副教授,並晉升為少校,後又擔任戰術教官。

    1940年7月,他擔任加拿大皇家炮兵第1野戰軍團指揮官;1941年8月他被任命為代理准將;1942年9月,他被任命為加拿大第1步兵師第1步兵旅的指揮官;1943年1月西蒙茲成為加拿大第一軍團參謀長;1943年4月20日,西蒙茲晉升為少將,指揮加拿大第1步兵師;1944年1月,西蒙茲出任加拿大第二軍團司令,成為大英帝國最年輕的軍團司令(41歲)。

    1951年,年僅48歲的他被任命為加拿大軍隊的總參謀長,任職四年。

    1974年5月15日,西蒙茲因肺癌在多倫多去世。

    3、安德魯·喬治·拉塔·麥克諾頓“Andrew George Latta McNaughton”(1887年2月25日- 1966年7月11日)上將,曾獲名譽勳位勳章、巴斯最高榮譽勳章、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勳章、傑出服務勳章、加拿大軍隊獎章。加拿大樞密院顧問(PC)。

    1909年麥克諾頓加入加拿大民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隨加拿大遠征軍第4 炮兵部隊到海外,並於1915年2月到達法國;1916年3月晉升陸軍中校;停戰協定實施的前一天,他被授予准將軍銜,並任命為加拿大軍團重型火炮的總司令;1922年出任總參謀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麥克諾頓指揮加拿大第1步兵師,並於1939年12月出徵英國;隨後於1940年6月到達法國,直到“法國戰役”的最後階段才撤回到英國;1940年7月至1940年12月,他指揮由英國陸軍第七軍團改組更名的加拿大軍團。

    1942年4月,他指揮加拿大第一軍團。1942年8月,在“迪耶普突襲”行動中加拿大第二步兵師遭受了巨大的傷亡,麥克諾頓被指責負有很大的責任。英國將軍經常批評麥克諾頓,並且他還與時任國防部長詹姆斯·拉爾斯頓(James Ralston)發生衝突。

    1943年麥克諾頓辭職。1944年徵兵危機後,麥克諾頓就任國防部長。1945年加拿大聯邦大選麥克諾頓辭去國防部長。

    戰後,1946年至1948年麥克諾頓擔任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1948年至1949年擔任加拿大駐聯合國大使;1950年至1962年擔任國際聯合委員會加拿大分部主席。

    四、南非

    揚·史密斯“Jan Smuts”(1870年5月24日-1950年9月11日)南非政治家,軍事領袖,陸軍元帥,英國樞密院顧問,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王室法律顧問。曾獲功績勳章、名譽勳位勳章等等大量勳章。

    1870年5月24日,揚·史密斯出生於開普殖民地的裡貝克·韋斯(Riebeek West)。從維多利亞學院畢業後,揚·史密斯前往英國劍橋基督學院學習法律;到1895年6月,他返回開普殖民地,決心在那裡發展自己的未來。

    南非聯盟誕生後,揚·史密斯出任內政,礦產和國防部長;1917年到1919年,揚·史密斯是英帝國戰爭內閣的成員之一;1919年-1924年成為南非聯盟的總理;1939年9月,史密斯再次成為總理兼國防部長和聯軍總司令,並於9月6日對德國宣戰。

    1941年5月28日揚·史密斯成為英國陸軍元帥。他是唯一一個簽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戰條約的人。1945年5月,他代表南非在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憲章》的起草工作。

    1950年9月11日,揚·史密斯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五、盧森堡

    埃米爾·斯佩勒“ÉmileSpeller”(1875年10月7日-1952年1月1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盧森堡期間,擔任憲兵隊和志願軍的指揮官。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還擔任大公家族幾位成員的副官和大公宮廷的侍從。曾獲橡樹CROWN勳章、拿騷阿道夫民事和軍事勳章。

    1927年1月12日,他晉升為上尉。1937年2月25日,斯佩勒被任命為盧森堡軍隊的總司令。盧森堡軍隊主要由憲兵隊和志願者總隊組成。

    1938年2月2日,他被任命為盧森堡高階軍事法院法官。1939年2月24日,斯佩勒少校對盧森堡部隊進行改組。

    1940年德國入侵盧森堡,他仍然擔任部隊指揮官。但大多數士兵沒有參加戰鬥,只有自願值勤計程車兵才駐守在邊境上。其餘的則留在兵營裡,把保衛國家的任務交給了大公憲兵。期間傷亡總數為6名憲兵和1名士兵受傷,德軍逮捕了22名士兵(6名軍官和16名士官)和54名憲兵。斯佩勒則被蓋世太保暫時監禁。

    他後來雖然被釋放了,但在德軍佔領期間,他都遭到蓋世太保的嚴密監視。

    1945年3月3日,返回盧森堡的流亡政府任命斯佩勒為軍隊養老金委員會成員。1946年8月9日,他被授予榮譽上校的頭銜。

    1952年1月17日,斯佩勒因長期病患於盧森堡城的家中去世。

    六,印度

    英屬印度於1939年9月對納粹德國正式宣戰。二戰期間印度基本在英國控制之下,印度士兵主要在歐洲、北非、東非、西部沙漠戰場作戰。另外還有一部分在緬甸與日本人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勝家縫紉機上線總堆到布的下面而且還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