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上行
-
2 # 紫園道人修仙記
雲漢鑫曰:漢武帝時期所謂的“獨尊儒術”實際上只是一個泛化的政治口號而已,武帝朝實際上是道為本體,兼學為用的時代。所謂兼學實際上是包含法家、兵家、陰陽家、墨家等各種治國方略,這時的“儒術”變成了各種經世致用之學的統稱。
事實上,黃帝之道(俗稱道家)是道的源頭,周公之學(俗稱儒家)是實施道的方略,黃老之道和周公之學是一種互為補充,互為演進的關係,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
在學術上,長期以來喜歡將先秦各種學派的學說割裂開來看,極力突出各種學派之間的異同,而刻意忽略了各種異同之間客觀存在的內在聯絡,造成了許多學術上的爭議,從客觀上起到了分化瓦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
3 # 超超9918
為什麼 先讓我們看看諸子百家 最先出現的是道家 道家的專承又是那裡出現的呢就是巫 巫有一支重要的支系就是練氣士 以長生不老為目地 練氣士在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了 但到了老子出現才組成一個教派 道家有一個重要的傳承就是盛世入山 亂世下山 秦一統六國 道家主流就開始了隱修 而因為道家傳承最久所以知識沉澱最多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 道家做史官的最多 諸子百家中儒家出現的很晚 儒家是孔子的兒子創立的 孔子時代還是一家之說不是一個教派 孔子的兒子孔代儒首先偽稱 孔子的老師是老子
孔子的理論是遵禮重德 他又抱緊當時的名士孟子 孟子的理論是遵禮重義 所以道家隱世後 儒家就取代道家做歷朝歷代的專職史官 漢大一統穩定後 不想用周朝的統治方式 就問計儒家當時領袖董仲舒 董仲舒就提出要想換個方式就只有先罷黜百家 獨尊儒家 就是統一思想 漢武帝聽從了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一個反人類 納粹 式的教派隆重的登上了歷史舞臺
-
4 # guanghua458
自然選擇而已,管用的自然留傳並發展,不管用的自然淘汰。今儒亦非古儒,是經歷了幾千年發展精萃出來的思想精華,關鍵是得到了幾千年的時間檢驗。世界上獨一無二,西方那套才兩三百年而已,能否玩得下去,你看看全世界非西方國家全盤照搬西方的表現不就知道了?
如此明顯的現實擺在那裡,還有那麼多傻逼跪拜西方,這腦子是沒治了。
-
5 # 貓員外
表面看武帝時期,漢代經過歷代積累,達到一個比較富裕的水平,實際上平靜的水面下暗流湧動,無論內部還是外部,漢武帝都要強大的敵人迫切需要解決,一個弄不好就要完蛋。
這兩個敵人,一個叫藩王,一個叫匈奴。
漢代藩王和後世的那種弱雞完全不一樣,在封地內他們不但有獨立的人事權和開礦權,還有徵稅權,軍隊權,立法和司法權,甚至鑄幣權,而且還世襲。這就是獨立王國。這些藩王封國的存在,不帶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甚至還威脅到了中央政府的安全。想當年七王叛亂,差點把大漢鬧成個短命王朝。
外部敵人就是匈奴人了,這幫草原蠻子簡直就是大漢的噩夢,他們人數眾多,土地廣袤,往來如風,太祖都差點被他們圍死。漢匈關係,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想做這些事情,必須集中全力,資源集中才能辦大事。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有相應的制度支援和理論支援。
漢初奉行黃老,這玩意適合小國寡民玩玩小確幸那套,遇到大國爭霸就全瞎了。黃老理論沒有考慮到全面戰爭的問題。法家已經被秦始皇玩爛了,不可能考慮。墨家?墨家戰鬥力倒是很強,但是他們只忠誠鉅子不忠誠皇帝,你說讓皇帝當鉅子?他們還喜歡玩禪讓不要家天下,這個根本上就無法接受。兵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這些理論先天有缺陷,不可能拿來做國家指導理論。
所以漢武帝的選擇其實並不多。
這個時候,董仲舒出現了。他完美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看到了時代的發展和需求,他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精華部分,將儒家進行了改造,透過天賦君權強化了天子的權威,集中了中央的力量。漢武帝一看,完美,這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啊。
事實上儒學也完全沒有辜負漢武帝的選擇,在儒學加持下,漢武帝一手解決內部藩王問題,一手發動對外戰爭。甚至終漢一代,漢朝都保持了比較強大的戰鬥力。
-
6 # 趙永志67
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正式成為封建會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和巨大,是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要的正統理論和治國理念。
漢建國之初,實行休養生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說。到武帝時期,有的思想亦不能符合當時的封建統治,董仲舒的天地感應論丶三綱五常、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專制,實行等級制度,君為陽,臣為陰,君為天,獨尊儒術是出於對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是改善治民之術。法家主張法不避親,管仲學家主張譭譽參半,和黃老學派並未把宗法制度推崇到至上地位。墨家主張兼愛、抹煞等學說,不利於宗法制度的確立。荀子主張天人合一,稱王、霸道。儒家則主張孝悌為本,君權為先。儒家主張統治者施行仁政,仁、義、禮、智、信丶忠、孝丶廉、悌、恥等,使政治倫理化,君權神授,父父子子等。
儒家學說有其稱為包含諸子百家之學,外王內聖,統一思想意識,維護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其影響力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
7 # 楊朱學派
恰恰相反。漢武帝時期,法家思想佔統治地位。儒家大師顏異因肚子裡罵漢武帝帝,被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
一、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實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殺思想,扼殺言論,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妄議朝政,誹謗天子者——誅。
二、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重立秦始皇創立的族連之法。一人死罪,夷滅三族。
三、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重立秦始皇創立的告奸之法。鼓勵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張湯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四、漢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為御史大夫。推行平準法、算緡法。壓榨盤剝百姓。致使經濟崩潰。民生凋零。 餓殍遍野。
五、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六、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江充,太監蘇文。以巫蠱之禍誣陷公主、太子。致使陽石公主被滅門。諸邑公主被滅門。太子被滅門。長公主被滅門。皇后被滅門。整個皇族幾乎被漢武帝屠戮殆盡。
所以,這個提問是顛倒黑白,歪曲事實。
-
8 # 墨琰易道
這個問題我們從歷史角度分析,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最早的時期古代各個部落互相打仗,吞併,後來建立國家,實行諸侯制,這個諸侯制也就是我是大王,我不相信其他人,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家人,然後就把我自己的兒子,兄弟,小舅子,大侄子,這些人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諸侯王。然後這些親戚分封到各地到諸侯王之後,又繼續學著大王的制度,照貓畫虎,把自己的親朋好友繼續往下分封。所以在古代諸侯制的國家就形成了一種世親世祿的制度,也就是世襲制。所謂"封建社會",這就是封建的來源。
但是有個問題出現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親父子,親兄弟,所以沒什麼大問題。到了後來,繁衍生息了幾代人,雖然大家都是親戚,但是血濃於水的感情漸漸就淡薄了,在利益面前,都是自私的,所以又會發生紛爭打仗。
所以在當時,為了解決這種事情,儒家就提出了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孝”,就是指孝順,進而發展出家國一體的倫理準則,又提出“三綱五常”等倫理準則,為了讓上級和下級之間穩定,和諧,從而沿用到國家政治上。所以“孝”在中國古代古代是有政治意義的。
後來在“孝”的基礎上又發展了“禮”,因為人性的弱點就是貪婪,所以儒家思想提出“君子不出其位”,也就是說做你自己該做的事兒,不要總想著超出你自己能力,範圍,地位的事兒,認識你自己,擺正你自己,各安其位,各守其職。所以為了社會能夠穩定發展,皇權能夠鞏固,在當時的社會提倡這種思想成為了必要的事兒。
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孔子一生都是很推崇做官的,認為讀書人的理想就是當官,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雖然孔子沒當官,但是孔子弟子三千,孔子的弟子都很尊崇老師的話去當官,所以在上層建築中對儒家思想文化也是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到了漢朝時期“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正統學說也是歷史的發展所決定的。
我說的這些,完事沒有半點貶低儒家思想的意思,我個人非常喜歡儒家思想,也非常提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社會生活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9 # 煩躁的番茄
有兩點原因。
第一,西漢建國之初一直以黃老之術治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以竇太后為首的老臣幾乎全部崇尚無為而治。而漢武帝是一個雄主,他要擺脫竇太后和一批老臣的制約和控制則必須從根上來解決,就是將治國思想給換一換。
不是儒家思想就比其它家思想好,而是漢武帝選中了它,透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漢武帝得以提拔一大批年輕的儒生官員,這些官員和竇太后沒有一點關係,這些人都是漢武帝自己的勢力。
有了自己的官員班底,漢武帝才能完全運轉起國家機器,從而舉全國之力去做一件事情。
第二,西漢建國之初有一個問題,就是尊卑有序的問題。劉邦當了皇帝后,上朝的時候底下的官員是可以隨便坐的,甚至可以脫下鞋來摳腳,這顯然有損皇帝的威嚴。
而道家的無為而治顯然解決不了這一個問題,儒家的等級思想,重禮思想則可以解決這一個問題。尊卑有序,皇帝的地位就是比群臣高,比百姓高,有了敬畏自然會遵守漢武帝的各項命令,這其實還是為了將國家的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此才能舉全國之力幹大事。
-
10 # 逛一逛3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正統思想,關鍵在於儒家思想自身能與時俱進,而且適應了當時社會現實的需要,特別是適應了當時統治者的政治需要。
儒家思想是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學(家)的主要學術思想。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加以繼承發展,但是,當時儒家思想是以倫理綱常為主,強調德治教化,不適應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需要,而遭受冷遇,儒學僅僅是重要學術派別之一。
秦朝滅六國,實現統一,推崇法家思想,秦始皇又焚書坑儒,儒學遭到重創。
漢初,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推崇黃老之學,道家的無為而治,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漢朝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國力日漸強盛……
到漢武帝時期,國力最為強盛,也面臨著許多社會現實問題。如土地兼併,北患匈奴,地方王國問題等,需要由無為政治變為有為政治。
漢武帝時期,上述一系列社會問題的解決,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其統治思想及統治政策需要依據現實需要而適時調整。
漢武帝時期,儒學大師董仲舒以孔孟儒學為基礎,融合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陰陽五行學說等,形成了新儒學。
董仲舒新儒學的主要內容:其一,“大一統”思想,認為宇宙萬物統一於天,皇帝是天子,人間萬事皆歸於天子……其二,強調“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既樹立君主的權威,也警戒君主的暴政,這是其新儒學的核心理念。
其三,又提出“三綱五常”學說,以儒家思想的倫理綱常進一步維護君主的權威。其四,又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張獨尊儒術,禁絕其它各家進入仕途的途徑。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時期加強集權政治的需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所採納。
由此,漢武帝在中央開設太學,在地方開設郡國學校,設五經博士為教師,以儒學經典為課本,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逐步使儒學獨尊,併成為官方哲學,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帝制時代的正統思想,儒學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因此,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為什麼會成為正統思想?根本因素是: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時期加強集權政治的需要!!
儒學獨尊,儒家思想成為帝制時代的官方哲學和正統思想,而漢武帝的統治思想卻不是單一的,漢武帝的統治思想和統治策略是尊儒尚法輔之以道(或者外儒內法加之以道家的權術),併為以後歷代統治者所效仿!!
回覆列表
漢武帝之前.由於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秦統一六國的戰爭,經過兩世:,本來原氣沒恢復,又發生各種農民起義,楚漢爭霸,漢統一後,實行黃老之說:,無為而治,人民得己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無為而治出現了問題,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在冷兵器時代,沒有隨機研發與隨機裝備能力的限制,有錢有人就是老大,豪強的不斷壯大己威脅到中央集權,漢武帝対外用兵使力量向中央集中,對內獨遵儒術,建立封建等級關係,調合社會矛盾。建文化信仰鞏固政權統制,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科學和社會多樣發展,限制了民力,但並不是一無事處,任何朝代都會出現,初建剛經歷過戰爭,民貪,發展至二三世,財富與權力與民生會產生一些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