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塲YOK1942419

    謝邀,這個題目難答了,春秋戰國是唯一的大黃金時代,可說的太多,知道的卻不敢說多,怕被人噴,祗能說這個時代人材輩出,而且能讓他們發揮的機會也多,思想自由度高,大一統皇朝出現後,就再沒有這種環境了,後世祗有民國時代較接近,其他的就再沒有了。

  • 2 # 楊朱學派

    鄙人研究先秦諸子十餘載。對歷史研究不太精深。但儒家經典《春秋左氏傳》中,較為詳盡的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歷史。於是,鄙人只對春秋時期的歷史瞭解尚可。

    鄙人寫了十餘篇《左傳》札記,唯獨這篇能對春秋歷史,竹筒窺豹,可見一斑。

    《春秋左氏傳》的經文作者是孔子,傳文作者是左丘明和儒家大師吳起。

    《左傳》札記——無鄭不成春秋

    《左傳》記載的歷史事件以魯國為主,兼顧諸侯和周王室。需要言明的是,以魯國為“主”是賓主之主,而非主次之主。主要體現為稱謂上:

    天子及王后死曰崩,諸侯及夫人死曰薨,大夫死曰卒。故在《左傳·隱公二年》經文中,如是記載:“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但在《隱公三年》的經文,卻將諸侯之死謂之卒,降格至與魯國大夫相同之稱謂:“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隱公六年》經文記載:“鄭人來渝平。”不言“鄭人來魯渝平。”以及《桓公八年》:“秋,伐邾。”而不言“魯伐邾。”分別省略了賓語和主語“魯”字。 以上皆體現了魯為“第一人稱”,即《左傳》是以魯國為主,諸侯為賓的原則。

    但在內容上,卻是以鄭、晉為主。 晉國是春秋之世的第一強國,稱霸長達130年。晉國成為《左傳》主角,名實相副。而作為二等強國的鄭,是憑什麼成為主角的呢? 鄭國能成為《左傳》主角的原因有:初有鄭莊公小霸,中有在夾縫之中頑強生存,後有鄭晉結盟和子產相鄭。這也與春秋之世幾個不同的列國形勢和格局相對應。下面就詳細解析。

    一、鄭莊公的圖霸之夢

    鄭莊公是春秋前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平定公叔段之亂,戰勝周天子率領的諸侯聯軍。並且在數次戰爭中捍衛“正義”,可謂一代雄主。

    1、鄭伯克段於鄢

    在“鄭伯克段於焉”的傳文中,其運籌帷幄,成熟老辣就已經展現的淋漓盡致。 姜氏厭惡長子鄭莊公,偏愛幼子公叔段。姜氏請莊公為公叔段封虎牢關。莊公雖拒絕了這一請求。但母命難違,還是封公叔段於京。故公叔段又被稱為京城太叔。 祭仲曰:“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分之一。而京過百雉,國之害也。蔓草猶可不除,況君寵弟乎?”莊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說明其對母親和弟弟早有提防。 西鄙、北鄙屬公室直接管轄,公叔段使其同時聽命於己。所謂“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公子呂謂鄭莊公:“欲與太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莊公曰:“將自及。”可知莊公暗中已有動作。公叔段又獨吞二鄙,其野心已昭然若揭。 公叔段繕甲兵,聚卒乘,欲偷襲鄭都。夫人幫其開啟城門,裡應外合。此處傳文曰:“公聞其期。”說明夫人姜氏的一舉一動,皆在莊公掌握之中。莊公即命子封率車二百乘伐京,京人叛公叔段。公叔段入於鄢,莊公伐之,太叔出奔共國。

    在老謀深算的鄭莊公面前,公叔段簡直是跳樑小醜。不自知,更不知彼。尚未叛亂,麾下先叛己。這一方面是其不得人心,還有可能是莊公暗中操作。 平定叛亂後,鄭莊公將母親姜氏置於城穎,並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但又“即而悔之。”此四字,值得回味。鄭莊公後悔的不是自己不孝,更不是自己良心發現。而是後悔自己的不孝之名傳遍天下,被世人唾棄。幸虧有機智的穎考叔,使莊公即不違背誓言,又挽回了自己的孝子之名。

    《左傳》傳文雖多,但藝術成就最高者,首推此篇。

    2、霸業破滅

    魯隱公五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鄭,鄭莊公以王師伐宋。之後,莊公數次朝覲周天子。宋公不朝覲周天子。莊公以王命討之。 魯隱公九年,北狄侵鄭,鄭莊公與公子突、大夫祝聃大敗北狄。 魯隱公十年,鄭伯會齊侯、魯公大敗宋師,取宋郜地、防地。鄭伯將宋二地歸於魯國。不久,宋國會同衛師、蔡師再次反撲,侵入戴地。莊公圍而克之,俘獲三國之師。

    次年,鄭伯會齊侯、魯公伐許,入其都,許莊公奔衛。齊侯以許國讓魯公,隱公辭而不受。便將許國土地贈與鄭國,莊公曰:寡人有弟,而不能和協。焉敢受許。於是使許國大夫居之。 鄭莊公先將攻佔宋國兩地贈於魯國,然後又辭許地。這體現了其不計眼前蠅頭小利,以提高鄭國在諸侯中的威信和號召力,欲以圖霸天下的雄心。

    由於周、鄭的矛盾愈演愈烈。周桓王終於罷黜了鄭莊公周王卿士之職,莊公無法參與周室朝政。鄭伯遷怒於周王,不再朝覲。於是,周王以諸侯之師伐鄭,鄭伯御之於長葛,王師大敗,鄭大夫祝聃射中王肩。祝聃欲追擊周王,鄭伯止之,稱諸侯怎敢欺凌天子! 此戰雙方沒有真正的贏家,周桓王顏面盡失暫且不提。鄭國雖然獲勝,但卻是鄭國的轉折點,鄭國原本有希望成為一等強國,但卻因在戰爭中射傷周天子,至使其威信大大降低,鄭國也永遠失去號令諸侯,圖霸天下的能力。

    此後的齊桓公、晉文公都吸取了鄭莊公的教訓,每次大捷之後,皆獻俘於周,並朝覲天子。在大會諸侯之時,周王室有時也會派卿士赴會。

    由此可知,鄭莊公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代雄主。但在圖霸之路上,卻是個失敗者。他缺少像管仲一樣知大勢的賢能之臣,故不知“尊王攘夷”之重要。也缺少一位的具有雄辯之才的外交家,以化解與周王室的矛盾,以及協調與諸侯的關係。 大敗周王率領的諸侯聯軍後,鄭國依然表現出小霸風範。

    桓公六年,北狄大舉伐齊,齊求救於鄭。鄭太子忽率師救齊,斬獲北狄大良、少良二帥(相當於匈奴之左賢王、右賢王),甲首三百,以獻於齊。齊國贈予諸侯食物時,魯國以周制,而未以軍功定次序。而將鄭國排在了後面。太子忽怒,四年後,鄭會合齊、衛伐魯。

    此事需作簡略解析:一是春秋中前期的戰爭傷亡極小。鄭救齊伐狄之戰,戰果之大,實為罕見。二是鄭大敗北狄後,並未獻捷於周,而是獻捷於齊。三是諸侯救齊,鄭國立下首功之後。又與魯國結怨。大敗北狄之後,反而削弱了鄭國的號召力。諸侯不但沒有親附,反而與鄭國離心離德。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後來的晉國,每次勝仗之後,就更具有號召力。諸侯更加親附。 此後公子忽(昭公)與公子突(厲公)爭君位。若鄭昭公即位,鄭魯為敵。若昭公即位,魯鄭則是同盟。昭公與厲公的王位爭奪,其實諸侯角力的集中體現。 至此,鄭國的圖霸之夢徹底破滅。春秋及鄭國也進入了一個全新了歷史時期。

    二、在夾縫中求存

    鄭莊公圖霸之夢破滅後,齊、晉、楚陸續崛起,春秋史上也上演了一幕“凡有氣血,必有爭心”的諸侯爭霸。 在管仲輔佐之下,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併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國失去霸權後,至晉楚城濮之戰爆發,在齊、晉、楚三強中,楚國稍稍佔優勢。但沒有真正的霸主。

    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師敗績。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在此後晉國稱霸的130年裡,不斷受到楚國的挑戰。原來的三強爭霸逐漸演變為兩強之爭。 在晉、楚爭霸過程中,鄭國居於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不得不採用“與其來者可也”的外交戰略,在大國夾縫中頑強的生存。

    其實,早在宋楚弘水之戰時,似乎已經揭示了鄭國被列強徵伐的命運。宋襄公為了與楚國爭霸,攻打與楚結盟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國援軍在弘水大敗宋軍。

    城濮之戰前,鄭文公曾派援軍支援楚國。楚國戰敗後,鄭國便背楚親晉,參加了踐土會盟。大捷之後,晉文公獻俘於周王,天子派使者冊封晉侯為霸主,賦予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的權力。 諸侯中只有陳、蔡等三流小國親楚。

    由於鄭國處於大國之間,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楚國只有征服了鄭國,才真正有資格與晉爭霸。此後晉楚不斷在鄭用兵。不斷的重複拉鋸“楚子伐鄭,諸侯救鄭”,“諸侯伐鄭,楚子救鄭。”此類的文字看的讀者眼睛發酸都,連讀者都受不了,不斷被攻伐的鄭國可想而知。 僅在魯宣公時期的短短十年內,晉國五次加兵於鄭,楚國七次伐鄭。有時一年之內鄭國遭受數次晉楚交相攻伐。

    魯宣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98年,楚子再次伐鄭,鄭公子去疾(子良)提出了“與其來者可也”的外交策略。即誰來伐我,我就歸順誰。

    於是,鄭楚結盟。鄭在於楚結盟的同時,也事晉國。 次年,楚子伐鄭,揭開了邲之戰的序幕。楚國圍鄭三月,而克之。鄭襄公脫去上衣,表示願認罪服罰。鄭國派賢大夫子良入楚為人質。鄭楚結盟。 鄭國賢大夫子良,被公認為是卿大夫中的第一聖人。

    晉國救鄭,至黃河。聞得鄭楚已經結盟。便大舉伐鄭。於是爆發了春秋中期一場著名的戰役,晉楚邲之戰。楚國君臣同仇敵愾,而晉國大夫卻意見不一,最終晉師敗績。這是晉楚大規模爭霸戰中,楚國唯一的勝仗。 雖獲得晉楚爭霸戰的勝利,但親楚的只有鄭、陳、蔡少數諸侯。為了成為真正霸主,楚國於魯宣公十五年,大舉伐宋,圍宋九月。宋都易子而食。宋國無奈,只好派華元入楚為人質,並與楚國結盟。宋楚結盟後,諸侯紛紛背晉親楚。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之時的第三位霸主。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楚國稱霸的時間是從邲之戰勝利開始,到鄢陵之戰失敗結束。其實不然,未過五年,以宋為代表的諸侯又紛紛親晉。魯成公五年,晉會合魯、宋、衛、曹伐鄭。鄭晉結盟。楚子伐鄭。諸侯救鄭……又一番拉鋸戰在鄭國上演。 由於晉國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齊國事晉。魯成公七年,楚國伐鄭之時,齊國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鄢陵之戰前,晉國主持了一次大規模會盟,不但有宋、衛、鄭、魯四個二等強國參加,亦有齊國參加。鄭國還討伐楚,取新石。

    由上可知,在鄢陵之戰前,楚國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國稱霸的時間並非史學界公認十幾年,而是僅有短短的三五年。 楚國為了重振霸權,將汝陰之田割讓給鄭國,請求與鄭結盟。當年,晉楚鄢陵之戰爆發,晉軍大敗楚、鄭之師。楚王被射中一目,鄭伯險些被俘。 鄢陵之戰剛結束,諸侯伐鄭,鄭國夜襲諸侯,大敗宋、齊、衛師。一向隨風倒的鄭國並未在楚國大敗後立即背楚親晉。鄭國君臣認為,楚國割地予我,楚王為救鄭而失去一目。若背楚親晉,則是背信棄義之舉。

    於是在此後的數年裡,鄭國與楚國成為短暫的鐵盟。 次年,晉侯率諸侯兩次伐鄭。楚子救鄭。魯成公十八年,楚子與鄭伯兩次伐宋。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征服宋國,而是為了緩解鄭國被攻伐的壓力。

    晉厲公被弒後,悼公即位。晉悼公是晉國第一明君,在晉國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使晉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楚國再也無力與晉國爭霸。在加上鄭成公去世後,鄭楚鐵盟瓦解。鄭國逐漸捨棄“與其來者可也”的的外交戰略,轉而背楚親晉。這是鄭國外交戰略的又一個轉折點。與之相對應,春秋之世也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格局。

    三、鄭晉鐵盟與晉國獨霸

    鄭成公去世後,鄭楚短暫的鐵盟也雖之瓦解。鄭國繼續祭起“與其來者可也”的大旗,隨風而倒。鄭國又不斷被晉楚兩國攻伐。

    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針對當時的列國形勢,鄭國大夫開始重新分析當前的列國形勢,並調整鄭國的外交戰略:“不從晉,國幾亡。楚弱於晉,但晉不竭力於鄭。若晉致死於鄭,楚將避之。” 在鄭國君臣謀劃之際,宋國向戎侵鄭,大獲全勝。子展把握天賜良機,率鄭師大舉伐宋。不出鄭國群臣預料。晉、齊、宋、衛等諸侯大舉伐鄭,鄭與晉國結盟。楚國無力與諸侯抗衡,便向秦國求援。楚、秦聯合伐鄭。鄭與楚結盟後,便立即伐宋,以故意激怒晉國。

    於是,晉國率諸侯的全部兵力伐鄭。鄭國派大夫出使楚國,並稱若楚不救鄭,鄭國將與晉結盟,今後將無法侍奉楚。 此時晉國的國力達到巔峰期,政治清明,君明臣忠。諸侯親附。故此次伐鄭所集結的兵力,當為春秋時期歷次戰爭之最。楚國自知無法與之抗衡,只得聽之任之。 鄭國以厚禮賄賂晉國,鄭晉鐵盟形成。鄭國群臣謀劃的“晉師致死於我,楚弗敢敵”終於成功。這標誌著春秋時期的格局由晉楚爭雄進入了晉國獨霸。 晉悼公更是在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威信及號召力,都到遠遠超過桓公之齊國、文公之晉國和莊王之楚國。

    四、子產相鄭與弭兵大會

    魯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鄭國爆發戌辰之亂,鄭國卿大夫子駟、子國、子耳被殺,鄭伯被劫。子產聞亂後,命鄭人嚴守城門,封閉府庫,完善守備。率兵車十七乘與子嶠一起平叛。盡誅叛賊。在發生叛亂時,年少的子產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叛亂平定後,子孔當國,即立盟書。有不與盟者,子孔欲誅之。子產止之曰:“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於是焚燬盟書,鄭而後定。透過子產焚書,其始大局,靈活,知進退可見一斑。 鄭國執政子孔專權,子展、子西攻而殺之,分其室。

    於是,子展當國,子西聽政,子產被立為卿。 此時,鄭晉鐵盟已成,親附晉國的不但有鄭、魯、宋、衛四個二等強國,還有一等強國齊。此外還有十幾個三流小國。而親附楚的僅有陳、蔡、許。楚國雖無力與晉國爭霸,依然不斷伐鄭。因“晉師致死於鄭”,楚已無法對鄭構成威脅。

    此時的鄭國不失時機的伐陳、許,以給楚國增加壓力。 此時,宋國賢大夫向戌與晉國大夫趙文子交好,又與楚國令尹私交甚篤。於是,向戌便奔走於諸侯,以撮合晉楚弭兵。 長期的晉楚爭霸使諸侯民疲國貧,鄭國更是首當其衝。晉楚若能弭兵,鄭國第一個舉雙手贊同;其他的小國也不用再被攻伐,無須再充當炮灰;楚國已無力挑戰晉國霸權,此時弭兵,晉楚成為共同的霸主。楚國不亦樂乎。 對弭兵唯一心不甘,情不願的是晉國,因楚完全無法撼動其霸主地位,卻與楚成為共同的盟主,豈不是虧大了。但韓宣子深知弭兵是諸侯共同的願望:“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災。”若晉國拒絕弭兵,必將離心離德。晉國必將孤立,諸侯們必將紛紛親楚。於是晉國順勢而為,贊同弭兵。 在弭兵前夕,諸侯混戰漸漸停止。向戌奔波與諸侯之間遊說,積極籌備弭兵大會。 此時的一則插曲,險些使向戌的努力功虧一簣:

    因鄭國數次伐許,許靈公如楚,請楚伐鄭。由於楚已答應弭兵,故不願用兵於鄭。許靈公曰:“楚師不興,孤不歸也。”靈公最終死在楚國。靈公之死將楚國逼到絕路,楚王曰:“不伐鄭,何以對諸侯!”於是,大舉伐鄭。此時,若鄭國誓死抵抗,再求援於晉,晉楚必然爆發大戰。向戎的努力也將付之東流。在“晉楚將和,諸侯將平”的形勢下,子產建議鄭國堅壁清野,不與楚國交戰。楚師入南里,墮其城,俘獲九個鄭人,凱旋而歸。楚國挽回了顏面,並厚葬許靈公,也對許國有所交代。 鄭國依子產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指導思想。終於於次年,在宋國舉行弭兵大會。而諸侯弭兵,鄭國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弭兵大會後,各個諸侯基本上遵循了弭兵盟約,併為此後的中國帶來了約半個世紀的相對和平。鄭國也得以休養生息。 由於子產傑出的表現,鄭國執政大夫讓位於子產。子產在弭兵之世相鄭,和平、發展和外交成為鄭國的三大主題。子產便改革內政,發展經濟,慎修外交,捍衛鄭國利益。 子產相鄭時,傑出的事蹟不計其數,下面就簡略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幾例。

    1、保護環境,愛護山林

    是時鄭國大旱,子產便派屠擊、祝款、豎拊祭祀桑山。三人砍伐山木。子產曰:有事于山,育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於是,子產奪三人之官爵和封地。

    2、鑄刑書

    子產執政後,將刑法鑄與鼎上,並公諸於世。這是中國第一部成文法。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限制了貴族特權,減少了犯罪,使鄭國有法可依。但在當時,包括晉國大夫叔向在內的諸多賢能之士都極力反對,認為刑法嚴苛,稱子產不仁。

    3、不毀鄉校

    鄉校是先秦時期,人民休息和議政之所。子產執政時,鄭人常聚集鄉校,議論子產之政。然明建議毀掉鄉校。子產卻認為,鄉校是人民休息,議論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則行知;民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何以毀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如吾聞而藥治之。” 仲尼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無論是子產,還是孔子,都是反對專制獨裁,支援言論自由,支援人民批評和議論政治的。

    4、拒絕韓起求玉環

    晉國執政大夫韓宣子有一玉環,另一個在鄭國商人手中。韓起到鄭國聘問時,請求鄭伯幫助其得到玉環,被子產拒絕:“非官府之器也,寡君不知”。子太叔、子羽皆埋怨子產。認為韓起是晉國卿大夫,所求不多。子產之舉是“愛一玉環,而得罪於大國”。子產稱,自己並非有怠慢大國之心。弗與玉環,正是忠信之故。“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禮者,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以守其民也。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韓子奉命以使,求玉成貪,吾又失位,出一玉而獲二罪,將焉用之? 韓宣子的要求被子產拒絕後,仍不甘心。便找到商人,並從其手中買到玉環。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起告與子產。子產得知後則稱,商人交易必須遵循自願的原則,政府不能強迫商人交易。並稱韓起之舉是得一玉環,而失信於諸侯。韓起最終將玉環退還給了商人。

    事後,深明大義的韓宣子對子產萬分敬仰,並將自己的玉環和寶馬贈之。 在此事中,子產堅守原則,對大國無禮之求,堅決斥之。政府不奪民之財,不強迫商人交易。子產無愧於成為春秋之世,孔子最敬重的賢臣。

    5、子產論寬政與猛政

    子產將死。謂遊吉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輕而玩之,則多溺焉。”子產卒,遊吉為政,不忍猛而用寬。鄭人結夥為盜,禍亂鄭國。遊吉興兵攻焉,盡殺之。鄭盜少也。 仲尼曰:“善哉,寬政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子產卒,仲尼泣之曰:“古之遺愛也。”

    由此可知,儒家並非輕視刑罰,而是反對後世法家的不教而誅,反對以刑罰作為捍衛君權,奴役人民的工具——夷族連坐,寧枉勿縱。而是提倡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在“凡有血氣,必有爭心”的春秋時期,鄭國處於諸侯爭霸大漩渦的正中心。這使得列國形勢的變化,決定了鄭國的外交轉折。鄭國不同時期的外交戰略,也決定了當時的列國格局。

    若將春秋之世比作太陽系,那鄭國則是太陽,其他諸侯則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和衛星。太陽系的行星皆圍繞太陽執行,諸侯爭霸皆圍繞鄭國展開。兩者唯一不同的是,太陽是恆星,而鄭國卻不是周王室,僅僅是個二等強國和三等伯爵諸侯。但鄭國卻在這大爭之世中,書寫出一幕幕不朽的傳奇。鄙人謂之,無鄭不成春秋。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我喜歡春秋戰國時代,那是一個黃金時代,雄主明君層出不窮,先賢前聖接踵而至,名將璀璨,文化繁榮,如此盛況後世不復見矣!我以秦國為軸線,大致梳理春秋戰國的歷史如下。

    幽王無道、寵幸褒姒,廢長立幼,申戎滅周。

    秦襄救周,平王東遷,賜秦故土,以抗西戎。

    周室衰微,諸侯相伐,四夷入侵,華夏危矣。

    管仲強齊,九合諸侯,尊王攘夷,終成首霸!

    宋襄承齊,討伐蠻荊,半渡不擊,楚問九鼎。

    吳越相爭,北伐強齊,南擊大楚,曇花一現。

    驪姬亂晉,秦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狄。

    三賢殉秦,子作黃鳥,秦衰晉分,田氏代齊。

    李悝強魏,吳起弱秦,諸侯卑秦,孝公求賢。

    衛鞅變秦,魏伐韓趙,齊魏相爭,強秦初立。

    蘇秦張儀,縱橫天下,遠交近攻,秦強六弱。

    胡服騎射,趙氏強橫,燕齊互伐,兩強皆衰。

    白起東出,伏屍百萬,長平之戰,趙氏衰弱。

    嬴政奮勇,橫掃六國,諸侯懼滅,天下歸秦。

  • 4 # 厚土高天識君

    春秋戰國時期,舊體制,舊統治秩序被破壞,在瓦解消亡,新體制,新統治秩序在產生確立,新統治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在這時期的過渡中形成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出現,是導致社會變革的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革運動和封建體制的形成及確立,導致思想文化空前的活躍繁榮。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言論最為活躍自由的時代,是中華文明史的奠基時代,這個時代產生了影響世界文明史的學說,人物。先後出現以:道.儒.法.墨.兵.農.醫.名.雜.縱橫.陰陽.小說十二家學派,各自鼓吹自己政治學說,政體主張。史稱:“百家爭鳴”。

    1.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等。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2.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等。作品《韓非子》《商君書》。

    4.墨子的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5.兵家的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6.農家的代表人物:許行。

    7.醫家的代表人物:扁鵑。

    8.名家的代表人物:鄧柝.惠施.公孫龍.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9.縱橫家的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等。作品《鬼谷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10.陰陽家的代表人物:皺衍。

    11.小說家的代表人物:宋玉.屈原。

    12.雜家的代表人物:呂不諱。作品《呂氏春秋》。

    春秋戰國不僅出現影響世界的哲學家李耳,教育家孔丘,軍事家孫武,縱橫教育家鬼谷子,也是名將最多的時代,聞名世界的孫武,掃滅六國的王剪,及白起.吳起.李牧.孫臏.樂毅.廉頗.趙奢.田單等,他們的戰例在世界軍事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個時代的冶煉鑄造技術,遠遠高於當時世界任何區域國家,就像越王勾踐劍的出土,歷經兩幹多年的土藏,仍然鋒利無比,寒氣逼人,而鑄造的材質,卻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猛鋼煅造,中國有名的十大名劍如;承影劍.純鈞劍.魚腸劍.干將劍.莫邪劍.七星龍淵.青霄劍.阿泰劍.湛瀘劍.軒轅夏禹劍。這些名劍基本是這個時代或周以前所煅造,可見當冶絰煉鑄造技術是非常高的,可惜這些珍貴的技術文獻資料,已經失傳。應該毀於秦末的項羽兵禍火穴中,沒有流傳下來。

    太多的成語故事,就是這個時代的典故營造而成,留傳至今,在生活中時常應用。

    這個偉大的時代,是中華伍仟年文明史的奠基石。

  • 5 # 青年史學家

    謝謝邀請,很榮幸。隨著春秋以來世襲制的解體、社會等級結構的變動,舊制度對人思想的禁錮逐漸鬆弛,人才的社會流動逐漸加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批具有進步的思想家幵始思考關於社會發展、關於人自身、關於宇宙等重大問題,誕生了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思想先驅。戰國以降,代表不同等級和階層的思想家蜂起雲湧,紛紛著書立說,闡釋他們對政治走向和人生等重大問題的看法,相互辯難,企圖為紛亂的政治現實提供治療的良藥,各派的觀點就在爭鳴中前進、發展,開啟了中國思想發展的新局面。

    春秋之際,雖然霸權迭興、禮壞樂崩之下的僧越事件層出不窮,但各諸侯國仍在名義上尊周王為天下之共主,仍以西周禮樂制度作為行事的出發點,表現出舊有制度和傳統對新的歷史發展趨勢的羈絆。這種羈絆隨著舊有制度和傳統的不斷瓦解而越來越弱,在思想界形成新的突破成為可能。在這種背景之下,針對無義之戰及權力鬥爭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重創,孔子和老子率先覺醒,以人文主義的姿態,向世人帶來新的思想。老子和孔子開創了春秋晚期思想界的新先河,成為“軸心時代”與蘇格拉底、佛陀等並稱的思想先驅。真正從理論上開始反思人自身價值的,則是孔子。孔子所提出的“仁”則是其具體的反映。這與商周重視神的權威形成鮮明的對比。西周春秋時期,一方面人們的思想尚處於天的神秘色彩的籠罩之下;另一方面由於血緣宗法關係的束縛,個體尚未從群體中分離出來,因此孔子等諸子百家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 6 # 陳廣逵

    春秋戰國跨度大致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其後又經歷了秦統一六國的過程。

    本提問是“你對春秋戰國(的)瞭解多少”,我只能照實回答:透過研究《論語》和《道德經》,讓我深入研究了《春秋左傳》,我對春秋的歷史知道的多一些。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魯國的十二位國君是誰,各在位多少年,大致活了多大歲數,這期間各諸侯國發生了哪些大事,出了哪些名人,我基本弄明白了。透過《春秋左傳》,我發現了《史記》關於春秋史實的一些錯誤。

    哦,在研究《春秋左傳》過程中,我還專門對“焉”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就《左傳》中出現的891個“焉”字逐一進行了推敲,總結規律,寫了既有語法專著特點,又有學術研究參考價值的《〈左傳〉中的“焉”字》。

    因為問的是“瞭解多少”,我只能概要的回答這些。

  • 7 # 龍鎮

    艾瑪,這問題大得,叫人怎麼回答呢?

    本人回答這個問題,還特意寫了一套六本的書,名叫《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讀客出品,公務員系列叢書

    建議題主買來看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目睹沙特受侵犯,不僅沒幫忙反而先談錢,盟友們是否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