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觀影

    哈哈,這是科幻看多了嗎?你以為你的眼睛是射電望遠鏡啊?

    人肉眼視距很近的,你想想即便在地球上你能看多遠就知道了。

    你就是一動不動不借助工具睜眼看一輩子也沒半點用啊。

    當然,換一個角度。你說看到一光年以外的星球,這裡包含兩個意思:

    一是大家普遍理解的你用肉眼主動搜尋觀察,這個肯定是做不到的。前面已經說了。

    二是被動接收。這樣的話,不必睜眼看一年,有星星的晚上,你隨便一看,就可以看到何止一光年的星球?那些幾光年,幾十,幾百,幾千甚至幾億或更多的光年星球的光線早就達到地球的話,你一臺頭就能看到。只不過沒有相關知識的話,你不知道哪個星星是多少光年之外的而已。

  • 2 # 窺探宇宙

    題主的意思好像是說,一年不眨眼,然後我們的眼睛發出的視線,然後以光的速度走了一年,所以認為我們可以看到一光年外的天體!

    但是啊,題主的觀念是錯誤的,我們眼睛能看見東西是因為我們接收到了,它發射或是反射來的光線,並不是眼睛發出視線然後我們看到。

    所以啊,肉眼能看到多遠的距離,就是取決於多遠外光線可以傳播過來,而沒有消散被我們眼睛接收

    所以我們晚上大部分看到的星星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行星只有太陽系內的可以用肉眼看到,因為行星它是反射恆星光線,所以容易消散,而可以看到最遠的恆星也有5000光年,但天上的星星不止恆星

    還有星系,星系的亮度比恆星可亮多了,所以也可以被眼睛接收,比如250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肉眼還可以看到,而看到最遠的就數超新星爆炸了,它的亮度遠在幾億光年外都可以傳到地球,被眼睛接收,但是我們看到的這些是無法分清誰是恆星,誰是星系,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亮點,也就是我們說的星星,無法區分。

  • 3 # 諸葛小村姑

    咱們在2000米之外裸眼看一個人,可以分辨他的眉毛眼睛鼻子麼?小村姑負責任地告訴您:您提出來的問題,人類的眼睛做不到,可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可以做到。

    人類的眼球,最外層是角膜,需要不停地用眼瞼潤溼,才能夠保持透明舒展,如果長時間 不眨眼睛,角膜會因乾燥變得渾濁,到時候,色彩繽紛的世界就基本告別你了。

    哈勃太空望遠鏡沒有這個煩惱,它是一種機械裝置,可以延伸疲勞限制,它可以盯住一個區域“看”上好幾個月,然後在成像機構上面得到資料,稱作:哈勃超級深場!

    (就是盯著小方框“看”了幾個月!)

    哈勃超級深場(Hubble Ultra Deep Field,HUDF),又稱哈勃超深空,是一張外太空照片,顯示的是天爐座的一小部份。該照片是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於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期間得到的資料累積而成的,相當於113天的曝光,是截至2006年為止以可見光拍攝的最深遠的宇宙影象,顯示的是超過130億年前的情況,當中估計有10,000個星系。

    其實,由於距離的關係,遙遠的星球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只是點狀光源,距離越遠,能夠射入到我們眼睛的光線就越少,如果我們飛離地球,到了一光年之外,咱們的太陽看起來也只是一顆普通的星星……這是分辨角的問題。

    眼睛很寶貴,不要做傻事!

  • 4 # 時空通訊
    這個問題裡面有許多誤區,尤其在說明裡面,說是看了三體被光年的概念所震撼,但還是沒有震醒,對光年是什麼一點也沒有了解。

    光年只是一個距離概念。這是因為宇宙太廣袤了,用米或者公里去衡量太費事了,科學家們就確定了一些更大尺度的尺子,比如天文單位(AU)、光年(ly)、秒差距(pc)。

    天文單位主要用於表示太陽系以內的天體之間距離,取太陽到地球軌道之間的平均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數值為149597870千米,一般取值為每個天文單位1.5億千米;光年主要衡量太陽系以外恆星之間的距離,是光速走1年的距離。光速為每秒299792458米,一般取值每秒30萬公里,1年按儒略年365.25天計算,1光年就是9.46萬億公里;秒差距是建立在三角視差法基礎上,衡量更遠星系之間距離的尺度,1秒差距等於3.2615637771418798291光年,一般取值為3.26光年。

    以上這些量天尺的本質可以看出,最終還是統一落到我們丈量地球土地的米上,只是為了便於表述和計算,才弄成大尺度單位。

    比如最大的秒差距單位,1個秒差距就等於206264.806245480309553天文單位,或者30.856775814671915808萬億千米。

    但宇宙還是太大,在測量更為遙遠星系時,秒差距單位也還太小,就會用千秒差距(kpc)和百萬秒差距(Mpc)。1個千秒差距就是3260光年了,1個百萬秒差距就是326萬光年了。

    所以,我們要清楚的界定這幾個概念,天文單位、光年、秒差距都是距離尺度單位,與光本身的性質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就是一把尺子,和米、公里是一樣的性質,只是這把尺子更大一些罷了。而且它們之間可以換算,基礎就是米。

    我們再來鬧明白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眼睛不會發出什麼光,只會接受光。

    我們看到的所有事物,不管是很近的物品還是遙遠的星星,都是它們的光線傳到我們的視網膜,我們才能夠看到。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光,我們就什麼也看不到。

    這些物體有的本身會發光,比如晚上的燈和天上的恆星,它們靠自身的光線傳遞自己的樣子;有的本身不發光,比如行星、月亮、人體、房子、家裡的鍋盆碗盞,這些都是因為反射光源發出的光線,才被我們看到。

    在黑暗陰影裡的東西你就很難看到了,即使能隱隱約約看到,也還是它們接受到微弱的光反射出來緣故。

    我們看到附近的物品,因為距離太近,光速太快,因此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就幾乎能同時看到。

    比如打雷閃光,天上打雷的地方假如距離我們有1公里,光的傳播速度每秒30萬公里,1公里只需要1/300000秒就傳到我們眼中,我們人眼是沒有辦法分辨1/300000秒速度的,因此看起來就像打雷發生的同時看到閃光。

    但聲速就沒這麼快了,每秒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340米,所以1公里的雷聲就要約3秒才傳到我們耳鼓膜。因此遇到雷雨天,我們就總是先看到閃光,再聽到雷聲。有些炸雷和閃光差不多同時發生,說明這個雷距離我們很近,只有百米甚至更近。

    我們再回頭來說說星星的距離,除了太陽,肉眼能夠看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有4.3光年,肉眼能夠看到最遠的恆星距離我們有7000光年。

    我們宇宙已經有138.2億年的年齡了,因此有很多恆星都有很多億年的壽命了,這些恆星的光線,在它們一誕生就開始傳播,所以不管是我們肉眼還是天文學界們用望遠鏡看到的各種恆星、星系的光線都是來自很遠的地方,而且這些光線都代表了歷史和久遠的過去。

    肉眼看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叫南門二(半人馬座a星),距離我們4.3光年,就是4.3年前發出的光線,因此我們看到的星星也是4.3年前的樣子,如果它現在爆炸了消失了,我們要等到4.3年以後才能夠看到。以此類推,7000光年遠的海山二(船底座η),也是7000年的樣子,如果那裡現在發生什麼事,我們也要等到7000年以後才能夠看到。

    科學界用望遠鏡已經最遠看到130多億光年遠的星系了,現在看到的情況當然也是130多億年前的樣子了,現在那個星系變成了什麼樣子,要到130多億年以後才知道。

    這樣就應該明白了吧,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光傳遞到我們眼睛裡的樣子,不是我們的眼光走到了那裡。我們的眼光是被動接受光訊號,連一寸也主動走不出去。

    我們看到的星星樣子,你再怎麼不眨眼的盯著它看,它也不會變得更清晰,也不要幻想看到它的形狀。因為人的眼睛是有視角要求的,由於這些星星距離我們太遠,我們就只能看到一個亮點。

    不過眼睛進入不同亮度的環境有一個適應過程,有幾秒鐘的適應期,盯著一個東西看,過了幾秒就能夠看的更清楚些,不過盯久了,由於眼睛疲勞,反而就更模糊了。

    至於恆星的形狀,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都是圓的,所有恆星都是圓的。不會有方的或者三角形多邊形的恆星出現,都是一個圓圓的等離子火球,不斷的以電磁輻射的形式向太空輻射著能量。

  • 5 # 寒蕭99

    第一,我們眼睛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出或者反射的光線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才能被我們看到。如果對方不發光,我們永遠也無法用眼睛看到。

    第二,對於比較暗的天體,有兩種辦法可以看到,一是增加接受面的直徑。比如我們在暗處眼睛的瞳孔直徑就會比在亮處更大,目的就是為了看清闇弱的物體。但是,我們的眼睛瞳孔是有限的,因此能力也是有限的。

    二是增加曝光時間,這個方法對於眼睛來說,就是我們進入黑暗環境中,剛開始看不見什麼東西,但過了會後就可以看見了。就是這個原理,但同樣,我們眼睛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的累積闇弱的光線。

    因此,對於題目來說,如果1光年遠處有星球的話,就要看其亮度是多少了肉眼的極限星等是6等星,比這個更暗的,無論你看多久都是無法看到的,因為眼睛無法捕捉到那麼闇弱的光線。

    因此只能透過望遠鏡等科學儀器去觀測了。

  • 6 # 宇宙天文宗師

    〔宇宙定律〕

    一 、物質的電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質存在電磁力,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推。多的物質會把少的物質推成圓球,因為兩種物質都在推,而且同一種物質任何一點推力都一樣大。推力又稱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勻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質任何一點向外發出推力都一樣大,但兩種物質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樣大。又因兩種物質都在使勁推少的物質被迫成圓球。圓球是物質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個球面稱為圓球面。圓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線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圓球面任何一點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條力線經過球心垂直於球心,所以從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線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遠離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質壓力重力的天體,它的最外層表層必須是球形(圓球),天體的球面如果變成方形……中心不但沒有物質壓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熱能量聚焦、正負(反)能量聚焦

    光與一切物質同在充滿整個物質世界。太陽、恆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遠聚焦才能永遠發光發熱。我們看到的會發光發熱的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中心,行星的衛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的外面外層都有一個圓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圓球面是平凸透鏡、凹凸透鏡, 只要形成平凸透鏡、凹凸透鏡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迴圈的。

    三、對環流層{上層與下層對環流}

    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動力層,宇宙間天體的公轉自轉都是有對環流層推動帶動運動的。同一個星球自轉有對環流層推動自轉……公轉有對環流層帶動運動,自轉與公轉運動是二個環流層,二個對環流層不是在同一個中心上的。沒有大氣層或有大氣層大氣只對流不進行對環流的星球(孤獨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是一定不會自轉的。

    ♥♥♥………………………………

    【真實的宇宙形態結構】

    宇宙是時間無限空間無涯物質有限世界。空間存在著一個一個大型的物質世界它們是沒有相連被真空隔離。各個物質世界都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大型物質世界裡。

    我們的大型物質世界最多最外層的物質緊緊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態。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大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我們就在其中一個大圓球面裡面。這個大圓球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總星系。總星系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在總星系圓球面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銀河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銀河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太陽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太陽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圓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氣態圓球面內的最多氣態物質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氣態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圓球。

    這些大大小小從大到小的圓球剛剛形成光‘就聚焦在它們的中心點上使中心發光發熱,太陽、行星中心、銀河系中心、總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恆星都是有光聚焦才發光發熱的。因光聚焦在中心點上發光發熱就會發生對流 對環流。每一箇中心點上有一組或多組對環流層,接近中心的對環流層可帶動中心轉動自轉,遠離中心的對環流層可推動天體、星系、恆星、物體、物質、行星等等繞中心公轉。月球有氣態層只有區域性的對流沒有對環流所以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月球公轉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組對環流層推動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其它行星的衛星公轉類同。靠近地殼的對環流層(有對流層與中間層組成交替環流)帶動地球自轉其他行星自轉類同。地球月球在同一個圓球面內被太陽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太陽公轉的其他行星公轉類同。太陽系圓球面內全部行星被銀河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恆星系公轉類同。銀河系圓球面內的恆星系被總星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總星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轉類同。總星系圓球面內的星系被更大的對環流層推動繞更大的中心公轉。就這樣以此類推外面外層到底有多少層次我不敢下決定…… 根據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層。我們是被套在圓球內從最大的圓球一直到最小的圓球……大圓球套比它小的圓球。就這樣圓球中有圓球,我們是被幾十層的圓球套著。

  • 7 # 賽先生科普

    一光年外的星球或景象,根本不需要一眨不眨的盯著一年,因為攜帶那裡景象的光子時刻都在你的周邊,你只需要對準方向睜開眼即可,雖然光子是有,但單憑肉眼是無法識別這些景象的細節,畢竟一光年太遠了,人類肉眼能力有限。

    要知道光子時刻都在運動,我們每時每刻看到的景象資訊都是光子攜帶過來的,因此題目中想要看到一光年外的景象,就是指接收到攜帶那裡資訊的光子即可,如果不考慮延遲,其實我們時刻都能接收到。

    如果考慮延遲,那麼我們看到的景象,實際上是那裡一年前發生的事情,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資訊傳遞的速度不是無窮大的,而是以光速為上限,不論是以引力波還是以電磁波為載體,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過去式。

    宇宙很大,光是可觀測宇宙,其直徑就達到了920億光年,而在可觀宇宙之外的真實宇宙到底大到什麼程度就不得而知了,甚至於我們或許都不能用常說的體積去丈量宇宙的大小。

    宇宙是一個永恆的謎。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 8 # 兔斯基聊科學

    看到這位朋友的問題,我嘗試著睜大了自己的眼睛,結果堅持了不到一分鐘就忍不住眨眼睛了。其實不用眼睛一直不眨的看向太空,我們就能看到遙遠的宇宙星球的。

    據統計夜空中總共有6000多顆肉眼可見的星星。這些星星除了太陽系的五顆行星之外,其餘的都是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恆星。它們到地球的距離少則幾光年,多則上千光年。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夠看到這些遙遠的恆星,是因為這些星球的光線在宇宙中經過長途跋涉早已經來到了地球上,進入到了我們的眼睛中。我們就看到它們了。而不用我們眼睛一眨不眨的望向太空等著它們的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在夜空中的這些肉眼可見的恆星中,距離我們最近的是南門二,又叫做比鄰星α星。它到地球的距離大約只有4.37光年。而肉眼可見的最遠的恆星應該是海山二,距離地球大約6000光年。

    題主說,光年的概念讓人深深的感到震撼,的確如此。光年的概念讓人感覺到了宇宙之大和人類的渺小。那麼什麼是光年呢?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而不是時間單位。一光年就是光在宇宙中一年內傳播的距離。光速一秒鐘大約是30萬公里,因此一光年的距離就是大約94607億公里。這個距離有多長呢?我們在地球上最長的距離就是赤道的周長了,大約是4萬公里。一光年的距離就是地球赤道周長的2.4億億倍!地球到太陽距離(大約1.5公里)的63000倍!這個數字是不是很大呢?

    而在宇宙中我們太陽系的鄰居距離我們都有4.22光年,也就是大約40萬億公里。即使人類現在最快的太空探測器要抵達那裡也需要17000多年的時間。這看似短短的4.22光年,卻可能是人類永遠也無法企及的距離。何況是那些距離我們幾千甚至是幾萬光年的星球呢?

    從光年的概念中你是否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了呢?

  • 9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舉兩個例子,你睜開眼就能看到太陽,實際上是500s前的太陽。睜開眼就能看到月亮,實際上是1.26s以前的月亮。

    大家知道,人眼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上射出的光線射入人眼。但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從太陽傳播到地球需要500s,從月亮傳播到地球需要1.26s。假設是約定好,當你睜眼看的同時,太陽和月亮開始射出光線,毫無疑問,你得500s後看到太陽,1.26s後看到月亮。但事實是,想看立馬就能看到,又如何解釋呢?因為它們不是從你看才開始射出光線,你看不看它們都在射出光線,因此,在你看之前它們射出的光就已經在路上了。在你看時,傳播了500s的太Sunny和傳播了1.26s的月光正好到達你得眼睛。

    再打個比方,你站在一條河邊用杯子取水,在河的上游1000m處有一個水庫,假設水庫只要開閘放水,水流速度就保持1m/s。如果原來水庫沒放水,在你到達河邊才開始放水,你要取到水需要等待1000s時間,如果水庫一直就在放水,那麼,你就無需等待,隨時都可以從河中取到水,但你取到水都是1000s前從水庫放出的。

    太陽、月亮射出光線,就相當於一直放水的水庫,同樣1光年外的星球也是這樣,在你觀察之前就在射出光線,所以,要看到它,無需等待1年,只要你願意看就能看到,並且始終是1年前的星球。

    真費勁,不知說明白沒有?

  • 10 # 奇聞先知

    一光年外的星球或景象,根本不需要一眨不眨的盯著一年,因為攜帶那裡景象的光子時刻都在你的周邊,你只需要對準方向睜開眼即可,雖然光子是有,但單憑肉眼是無法識別這些景象的細節,畢竟一光年太遠了,人類肉眼能力有限。

      

    要知道光子時刻都在運動,我們每時每刻看到的景象資訊都是光子攜帶過來的,因此題目中想要看到一光年外的景象,就是指接收到攜帶那裡資訊的光子即可,如果不考慮延遲,其實我們時刻都能接收到。

      如果考慮延遲,那麼我們看到的景象,實際上是那裡一年前發生的事情,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資訊傳遞的速度不是無窮大的,而是以光速為上限,不論是以引力波還是以電磁波為載體,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過去式。

      宇宙很大,光是可觀測宇宙,其直徑就達到了920億光年,而在可觀宇宙之外的真實宇宙到底達到什麼程度就不得而知了,甚至於我們或許都不能用常說的體積去丈量宇宙的大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沒有魚雷轟炸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