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724358697
-
2 # 微百科noland
皇太極,1592年生,1643年去世,他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第八子,年幼隨父親狩獵征戰,22歲登上汗位,為清太宗。在位後安定百姓,重用漢人,完善制度,鞏固了努爾哈赤的基礎,為進軍關內做足了準備工作,奠定了戰勝明王朝的基礎。
評價皇太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方面,主要有重用漢臣范文程輔理國政,進行多項改革,范文程鞠躬盡瘁盡心輔佐。制服代善,囚禁阿敏,使自己的統治更加鞏固。
2.軍事方面,設計殺掉袁崇煥,解決滅掉明朝最大的障礙,義降祖大壽,收服洪承疇,寧錦大戰松錦大戰血戰而勝,重用多爾袞豪格,為其打下大片國土,為後世開疆拓土奠定基礎。
3.制度方面。進行多項改革,釋出離主條例,鼓勵漢人奴隸離開主人,恢復自由。實行滿漢分在別居,保護受降的漢人權利。仿照中原地區開科取士,吸引發掘人才。優待漢族官吏,緩和滿漢關係。
-
3 # 古蹟遺風
都有道理。
袁崇煥是皇太極跨不過去的一道坎兒,努爾哈赤甚至死於袁崇煥的炮火之下。袁崇煥進攻不如滿人,防守卻讓滿人無可奈何。要殺袁崇煥,軍事鬥爭是一種方法。反間計更好,攻心為上嘛。崇禎帝果然中計。皇太極借道張家口,攻進北京城,崇禎又驚又怕,袁崇煥追而不攻,沒有剿滅滿人,倒像縱敵行兇,崇禎既驚且疑。袁崇煥不待召見,擅入九門,崇禎又疑又怕。這次怕的是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只是其中罪狀之一。
總之,袁崇煥似乎不懂崇禎帝的心,他比較單純。
-
4 # 明昭宗丶
殺掉袁的利弊崇禎肯定也權衡好了
我記得是因為跟當時首輔走的很近,被人揭發了
所以才殺的袁
-
5 # 古海遊
雖然說是皇太極和范文程設計,但真兇只能是崇禎,昏庸中計,為謠言所惑。明廷閹黨為爭權而趁機陷害,也是重要原因。
崇禎二年,後金繞道進攻北京,袁崇煥千里馳援,以九千騎兵對後金兵二萬,取得廣渠門大捷。幾天後,又取得左安門之戰勝利。
但是,這時候北京城內卻謠言洶洶。西方國家有句諺語“謠言傳播千遍就成了真理”。中國也有成語“三人成虎”,“曾母投杼”,說的都是謠言的威力。
據明末遺民張岱《石匱書後集》記載:(北京城外德勝門之戰明軍滿桂部與滿兵交戰失利)滿桂創重,伏馬上馳出陣;至城下,請入陛見,遂言『崇煥於女直主殂,差喇嘛僧往彼議和,殺毛文龍以為信物;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滅寇之局。』(滿桂是大同總兵,他怎麼能知道這些資訊?當是前來勤王時行軍途中獲悉後金散播的謠言,然後不辨真假地上報) 上猶未信。 有二內官被擄,囚營中逃歸;言親見崇煥差官往來,語言甚密者;(這個是後金實施的反間計。兩個太監居然能從囚營中逃歸,竟然還能探聽到軍事機密逃歸。這不可疑嗎?) 又言城上了望,有見敵兵與我兵嬉笑偶語,往來遊戲者;(城上了望是聽不清城下怎麼說的,也分不清嘻笑嘲笑吧。也許這邊喝道敗軍之將快來受死,那邊笑道誰怕你呀。但在城頭上了望計程車兵看來卻是嬉笑偶語。據祖大壽上疏陳述,沙鍋左安兩戰,城上萬目共見。豈料城上之人聲聲口口遼將遼兵都是奸細,誰派你來,故意丟磚打死六名遼兵。由此可知城內明軍受謠言影響竟相信袁崇煥包括其率領的軍兵都是漢奸。逆向思考一下,袁崇煥若真是漢奸,自然會行事隱秘,這樣明目張膽,唯恐眾人不知地通敵,明朝人居然相信,這智商也只能呵呵了) 又言滿桂戰不利,差人往崇煥營速其放炮,及放炮皆無錢糧者。上大怒(接二連三的謠言,使得崇禎最終相信了袁崇煥通敵。中計過程與曾母投杼的故事何其相似。),即遣中使二人召崇煥面議軍事。隨即將袁縛下詔獄。(張岱不知是計,將謠言當作袁崇煥的罪證寫進史書,對袁破口大罵。因此張岱的記載更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有人以為袁崇煥入獄八個月以後才處死,這麼長時間足以查明實情了。殊不知當時朝內黨爭激烈,奄黨謀求扳倒內閣首輔錢龍錫,大肆造謠。據黃宗羲《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記述:上雖疑崇煥,猶未有指實,止以逗留罪之。而逆黨之恨公(公指錢龍錫)者,以為不殺崇煥,無以殺公;不以謀叛,無以殺崇煥;不為毛帥(毛文龍)頌冤,則公與崇煥不得同罪。於是出間金數十萬,飛箝上下,流言小說,造作端末,不特烈皇(崇禎)證其先入,朝野傳告亦為信然。崇煥之磔,酣謳(盡情謳歌)竟路。
奄黨為扳倒錢龍錫,出重金僱寫手編造小說《鎮海春秋》和《遼海丹忠錄》,美化毛文龍詆譭袁崇煥。(兩部小說現存本可以查證。因為都沒有磔死袁崇煥這一本可以大肆渲染的情節,可知兩部小說是袁死之前故意編出來的)。謠言的不斷傳播使崇禎是越傳越相信袁崇煥是通敵,來北京城下請求入城是想取他而代之。於是以通虜謀叛的罪名將袁磔殺。
另據明末錦衣衛王世德《崇禎遺錄》中一段記述可知:崇禎當時已存定見,故對於袁有利證據視而不見,對於袁不利資訊一概採信。
《崇禎遺錄》:先是巡捕營獲一木工,雲崇煥謀反,以為諜。事下鎮撫司,掌刑李若璉鞫得其枉,奏之。(對袁崇煥有利的證據不信) 復下鎮撫司,以為實(再下鎮撫司審查,就對袁不利了,顯然是嚴刑拷打的結果)。於是喧傳崇煥謀反,人人切齒。及行刑,百姓臠食其肉,皆謂殺文龍以致敵兵猖獗,崇煥誤國之罪無所逃。以為謀反,豈不冤哉!
都下流言,皆出三大營官軍。一人造謠進營,傳之一隊,一隊傳之一營,一營遍傳都下。不三日,傳之內庭,達御前矣(謠言不到三天,崇禎就知道了。)。大臣黜陟(官員升降),往往由此。朝廷以為輿論無私,而不知其由於匹夫之恩仇與奸人反間也。-《崇禎遺錄》
-
6 # 郭來說歷史
袁崇煥給崇禎保證五年解決後金問題,所以崇禎給他最大的許可權,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就想著議和來解決。誰知道皇太極給袁崇煥提出了一個條件,除掉毛文龍就跟你議和,他就信以為真,真真的殺死了毛文龍。結果,沒了毛文龍的牽制,崇禎二年皇太極就打到北京城下這可是土木堡後的第一次。做為總負責人,不殺你袁崇煥怎麼給天下人交代。總之,袁崇煥被殺要怪自己無能,權利心太重,還被敵人騙,活該。
-
7 # 簡魯魯
我倒是相信當年明月的分析。說滿清用離間計害死了袁崇煥也就是小學生的計謀,主要是後來滿清為了體現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用軟刀子捅崇禎。殺袁崇煥體現了崇禎做皇帝的不合格,所以滿清取代明朝是合理合法的,是為了天下黎民取代的明朝。而真正害死袁崇煥的是溫體仁和周延儒這兩雙幕後黑手,但袁崇煥並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是想搞倒錢龍錫,就給錢龍錫按上一個朝廷重臣勾結邊將袁崇煥的重罪。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必死的罪名。而崇禎未必不知道他們的陰謀,但崇禎恨極了袁崇煥。自打起復袁崇煥後,這老哥就不拿皇帝當乾糧,一個勁忽悠。忽悠來,忽悠去,終於把崇禎忽悠急了。就順坡下驢把袁崇煥收拾了。
-
8 # 老謝8888
袁崇煥的慘死是必然,且兇手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古代皇帝最忌諱的事之一:謀反。此罪必誅!
袁崇煥升任督師後,以武官之職謀文官之事(投機政治),作為邊將居然結交近臣(謀反先兆),未有詔書擅入九門(交戰時期),擅自誅殺朝廷封彊大吏毛文龍(他的級別不夠),邊關疏於防守(直接讓皇太極軍隊進逼北京城下,明史中僅次於土木堡之變)。
以上任何一樁罪都足以誅他九族了!
-
9 # 砂陶齋
崇禎皇帝自己疑神疑鬼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道理不知道嗎 ?最錯誤的就是打倒魏忠賢不能使朝廷內部平衡 東林黨又開始崛起!
-
10 # 小探聊歷史
崇禎當時也表態:只要查清楚袁崇煥的問題,還會重新啟用他。於是這個案子就拖了下來,一拖就是八個月,八個月後,崇禎皇帝的態度來了180度大轉彎。不但判了死刑,而還要千刀萬剮。
崇禎皇帝宣佈袁崇煥的罪狀是為求和皇太極議和,殺毛文龍引清兵入京。其實這只是殺袁崇煥的藉口,真正的原因是袁崇煥與一名朝廷重臣的親密關係。
這名朝廷重臣是錢龍錫,錢龍錫是東林黨的領袖,第一任內閣大學士。崇禎皇帝曾讓他專門審理閹黨一案,可見皇帝對他是十分信任的。當皇帝發現袁崇煥與錢龍錫走得很近,心裡很不舒服,也就為袁崇煥的死埋下了隱患。為何崇禎如此在意這兩個人的關係?
崇禎特別怕自己的大臣結為朋黨。袁崇煥邊關大帥,手握中兵,還都是明朝的精銳部隊。錢龍錫朝廷重臣,掌握大權,在朝廷上下的威望又很高。如果這兩個人要結成朋黨一塊對付皇帝,這崇禎皇帝想想心裡都害怕,所以崇禎皇帝要殺袁崇煥,就是認定袁崇煥與錢龍錫之間的朋黨關係。
袁崇煥通敵謀叛純粹是捏造的莫須有罪名,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使用了殘酷的極刑,就是要震懾朝廷中敢於結黨營私的人。那麼袁崇煥與錢龍錫之間究竟是不是朋黨關係?
這兩個人崇禎是非常信任的,可以說是左膀右臂,共同完成了皇帝登基以來的兩件大事。一件是清理閹黨一案,二件是收復遼東失地。儘管二人走得很近,心裡不舒服,但並沒有認為兩個人結成朋黨。那麼皇帝是什麼時候懷疑兩個人是朋黨關係?
錢龍錫辭官回家後,閹黨分子不甘心,非要把他置於死地,上奏彈劾錢龍錫收受袁崇煥賄賂2萬兩銀子。崇禎大怒派錦衣衛去搜查,雖然什麼都沒查到,但皇帝開始懷疑這兩個人的關係不一般。所以讓錦衣衛提審袁崇煥,在殺毛文龍這個問題上,這兩人是否密謀了?在提審過程中,袁崇煥回答殺毛文龍是自作主張,與錢龍錫無關。袁崇煥是光明磊落,敢作敢當,也是實事求是。然而袁崇煥的這個態度讓崇禎更加確定二人是朋黨關係。袁崇煥一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樣子,而崇禎最不願意看到大臣之間有這樣的關係。
在奸臣的誣告,閹黨分子翻案的企圖和皇帝對大臣結黨的忌諱下,袁崇煥必死無疑,也就成為了當時朝廷權利相爭的犧牲品。
回覆列表
作為哥哥,面對不論才智、謀略各方面均比自己強的弟弟多爾袞。
把大清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身利益放在第二位。
不僅沒有加害,反而委以重任,加以信任。
捨棄小我,成全大我,才有日後離間計殺袁崇煥,滿清進入山海關,入主中原勢不可擋的結果。
才有康熙8歲登基,殺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定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黑龍江擊敗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的鴻圖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