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一號軍情室
“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它卻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民之恨”。這種恨非常可怕,說明統治集團與人民已經完全處敵對的狀態。敵人?你死我活的關係!明朝這樣的政治局面怎麼會可能出現能打硬仗的強大軍隊呢?
一,明朝統治集團己集體腐敗,公權徹底淪為交易商品為害國家禍害人民,己喪失了統治的合法性。
(明未代君主祟禎皇帝畫像)
明朝後期,明朝貪官集團己經完全控制了政治,皇帝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把控國政的權力。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整個班子就只管個內閣首輔,皇宮之外的江山是什麼樣子,他就不知道了,他也不想知道,只要不威脅到他的帝位,任由官員們玩弄權力,萬曆皇帝也廣疲於於管理腐化透頂的明朝官場生態,也一頭扎進深宮,整整二十年連大門都不出一步。所以整個明朝官員生態徹底地腐化,腐敗程度也越來越深,直至到了賣官買官有權必貪的地步,而人民的血汗也被貪官們壓榨得一乾二淨,災難越來越深重。文武百官們只忙著爭權奪利,巧取豪奪,還有誰費心去為蒼生作主,還有誰去用心治理天下,還有誰肯盡心盡力去搞戌邊禦敵做國防呢?文武百萬唯一的追求就是權力與金錢,他們心中壓根兒就沒有什麼國家朝廷、社稷蒼生、黎民百姓。大明朝到了這個時候猙獰的面孔己無異於一個魔鬼,已變成了專吸人民鮮血的惡魔。大明朝政治生態的腐敗,表明它已成為了官員權力謀私的保護傘,它註定會喪失作為一個國家所必需的能力,所以與後金作戰時軍中基本已沒有可用之將,難免會屢戰屢敗。
二,軍隊腐敗嚴重,兵心喪盡。
明朝軍隊的數量和武器都有壓倒性的優勢,兵強馬壯。而後金的裝備雖落後,但政治清明,軍隊有很強的凝聚力指揮得當,士氣較高。由於政治腐敗,明軍的前線指揮官都很無能,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這些官員除了爭權奪利厲害外都一無所長。由於朝中無將,祟禎皇帝被迫起用文官袁祟煥掛帥,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的作戰方案,但仍然被爭權奪利的人攪黃。袁無法,只好硬打,但當袁取得一些戰績時,祟禎又被讒言和離間計所惑,最後又自毀長城把袁祟煥給殺了。有帥才的袁也免不了成為腐敗明王朝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何況其他人。那時明軍雖有大炮和火銃,但從沒贏過一場大仗,袁在時略有起色,袁死後盡數被清軍繳獲。由於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下層官兵也沒有幾個人肯為這樣的政權去賣命。說得不客氣點,士兵想賣命都無法賣個“好價錢”。所以,兵心喪盡,失敗是必然的。
三,李自成起義軍牽制了明軍的一部分主力,同時也加速了明王朝國力的崩潰。
明朝兩線作戰。明王朝的腐敗無道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了鎮壓南線李自成義軍,大大加深了社會矛盾和國力的衰敗,同時也消耗掉明王朝的大部分軍力財力
李自成義軍的所向披靡表明了天下的徹底離心。李自成義軍的壯大完全是因為明王朝的極端腐朽。人民拋棄了一個政權是因這個政權己經極端的腐朽!歷史上“人民之恨”終結一個又一個封建的朝代,但是也一次又一次地繼續發生著。“人民之恨”如驚天之雷,如洪荒之流,但統治者集團卻仗著有軍隊的保護而繼續忽視人民的呼聲,繼續地恣意妄為,傷天害理。腐敗集團特權階層對下層百姓極端的厚顏無恥的剝奪,極限地壓縮了人民的生存空間,迫使天下民心和軍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腐敗一旦形成了一種權力社會的潛意識,那麼腐敗就無處不再,而軍隊也不會得到倖免。由於軍隊的環境比較封閉,如果腐敗,那麼腐敗的程度、黑暗的程度會更加的嚴重。明末軍隊的腐敗程度甚至比明未社會的權力腐敗更加嚴重。腐敗者不把人民的一切都剝奪得乾乾淨淨它是絕對不罷休的,那怕人民的血汗流盡了,眼淚流乾了,只剩下無窮無盡的憤怒和怨恨了,腐敗集團也會完全置之不理,而且對受傷害的人民也不會有絲毫的憐憫和愧疚。明未軍隊下層官兵所受到的腐敗危害並不比百姓輕。在腐敗集團的心目中,邪惡往往比正義更加的實惠。所以,邪壓了正的極端社會促使了“人民之恨”迅速地變成了上天的咆哮,進而變成了神靈的震怒,直至揭杆而起。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與明朝的下層官兵都屬於明朝腐敗統治的受害者,那麼,當他們在戰場上相遇時,明軍下層官兵還有什麼理由對農民義軍兄弟趕盡殺絕呢?他們不是敵人,他們都意識到腐朽的明未王朝才是他們真正的共同敵人。這就是“人民之恨”。喪盡尊嚴,受盡委屈,使他們不再懼怕統治集團的死亡威脅。所以,作為腐朽勢力保護者角色的明末軍隊不論戰清軍戰義軍都會輸,不是輸在武力上,而是輸在人心上。
四,政治腐敗,國家早已被貪官們掏空,官富國窮,前線軍隊保障不足,前線官員又爭權內鬥,嚴重地影響了前線部隊的作戰能力。
傳統的史家把封建王朝的哀弱歸結於土地兼併。缺乏經濟學知識的傳統史學家們認為土地兼併造成了國家財力的空虛,硬是把王朝衰敗的責任推給了地主階級。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我們只要稍作推斷這種理論就很難站著腳。首先,土地的兼併是這樣造成的:(一)貪官與地主同流合汙一起巧取豪奪農民的財產(土地),有許多封建官員本身原來不是地主當官後成為了新地主,很官員還成了大地主。(二),稅賦太重迫使農民賤賣土地財產上交稅收。這種過度剝削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後果,農民無以謀生,只好鋌而走險,農民造反起義就是因為多數農民己經活不下去了。(三)地主會賄賂官員不用上稅或少上稅。這是封建官員發財的主要途徑。而王公貴族擁有大量土地而不用上稅,“官員身份的地主”們不傻,大權在手的他們根本就不會自己給自己收稅。(三)官商勾結。商人的稅收大多落入貪官腰包,而商人們有錢了就買田置地,成為新地主,也會賄賂官員少上或不上稅。所以封建王朝的稅收基本上是靠窮困的農民在交。到了明朝後期,由於腐敗盛行,這部分稅收大部分也分被貪官們貪掉,真正交到明朝廷的就只剩下了零頭。到了交戰後期,朝廷己無錢給正在與後金激戰的遼東軍隊發糧餉。
在遼東與後金苦戰的主力精銳部隊毛文龍部由於朝廷撥款太少,朝廷委派的前線指揮官又剋扣軍餉,所以被迫駐紮在一個盛產東北參的孤島上靠挖參賣錢支撐軍隊補給。補給不足和腐敗嚴重影響了毛文龍部的作戰能力。所以,再精銳的軍隊也不會精到哪裡去,吃敗仗就在意料之中了。由於存在這種複雜的矛盾,導致了後來的前線主帥袁祟煥為了樹立個人權威擅殺了前線勇將毛文龍。擅殺毛文龍標誌了明王朝軍隊內部缺乏凝聚力,總體戰鬥力和指揮能力都很難應對嚴酷的戰爭環境。明軍與後金的戰鬥力與指揮能力有著較大的差距,所以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非常困難。
五,新王朝新制度與高官厚祿的吸引讓投清明軍煥發了新生。
(投清明將吳三桂)
儘管崇禎皇帝雷厲風行地改革,鞠躬盡瘁地勵精圖治,起得比雞早,幹得比牛多,但腐敗的明朝已積重難返。而百姓開門焚香而迎的闖王,也未能施展他救民於水火,救蒼生於大難的理想抱負,遺憾地兵敗九宮山。
雖然中原人民對清朝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清軍的確已站穩腳跟,統治己成為事實。畢竟讓民不聊生的腐朽明王朝已不復存在,新的朝代即將開始。
新的制度新的朝代總會讓嚐盡舊時代痛苦的下層官兵和普通百姓終於可以看到了一絲新生活的希望。這時候的新王朝往往會有著崇高的威望和強大的號召力。對於準備搖身一變的官員們來說吸引力更大,因為賣力賣命就意味著高官厚祿,意味著新的權貴。所以在“希望”和“官帽”的誘惑下,“弱小”的明投軍立功心切,當然會一夜間變成了“虎狼之師”。特別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新權貴們為了討得新主子的歡心,大開關門,迎接清軍入關。不久吳三桂又配合清軍,絞殺了根基未穩定的闖王義軍。由於義軍只戰不守沒時間沒力量建立根據地和明朝殘餘勢力的反撲,又加上投降明軍的見利忘義,疲憊不堪的義軍只好揮師南撒,把大好河山拱手讓給了清軍。
點關注,與神碼君讀不一樣的深度歷史。
-
3 # 經武歷史講堂
明清軍力對比發生根本改變的關鍵節點就是吳橋兵變。
明崇禎三年(1630年),北上增援的孔有德部在山東吳橋遇雨,部隊給養不足。有一位士兵偷了山東望族王象春(東林黨人)家僕的一隻雞,士兵被“穿箭遊營”(古代軍隊的一種刑罰,即打軍棍後拿箭穿耳朵遊街),士兵激憤群起攻殺家僕。本來部隊與山東當地就已經鬧的不可開交了,當時當地府衙已經關閉,百姓罷市對抗孔有德部。這件事作為導火索,孔部譁變,在山東攻城略地。
到崇禎五年(1632年),孔有德等人的軍隊已經擁有數萬兵丁,紅夷大炮二十幾門,弗朗基炮三百多門。崇禎六年,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率部渡海降清。一同帶去的還有那三百多門火炮,這些火炮可是明末聘請澳門的葡萄牙人打造的,在當時可算先進裝備。
以前袁崇煥之所以能守城成功,其中法門不外乎四個字“憑城用炮”。孔有德降清後,清軍不光在野戰中所向披靡。以前望城卻步的清軍仗著比明軍更加先進的火炮,也可以高歌猛進了。從此明軍不論是野戰還是守城都不是清軍的對手了。
-
4 # 火器工坊
原因很簡單,可以分成兩個方面。
第一是明軍經常被政府拖欠軍餉,到也不是政府不想給,而是政府也收不齊這麼多軍餉。明末戰事頻繁,在軍事上的支出數額巨大,而明朝的賦稅和軍制很成問題。能打仗的是募兵,但是府兵沒有被廢除,而且也要政府補貼。軍屯和藩王的土地不用納稅,所以很多鄉紳地主就把土地劃到這些名分下逃稅,然後土地兼併嚴重,政府能收稅的土地就越來越少了。收不上稅,就沒錢發軍餉,工資都不給,你憑啥指望當兵的賣力打仗,受傷了都沒有保障。現在就很好理解為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了。
第二點就是明軍投降之後,被重新編制,清軍當時紀律嚴明,很大程度上消減了投降明軍兵油子的氣息。本來明朝(末期)的募兵制就是成功的,軍隊的訓練不差,就是總是虧餉。跟了大清了,要求多了,給的錢也多了,自然是鬥志昂揚。重點是投降明軍很清楚自己曾經的同伴什麼水平,比清軍戰鬥力是差不少,打起來自然也是要輕鬆了。
-
5 # 論史
原明軍投降清朝以後,在戰鬥積極性和戰鬥力上確實看起來比在前朝效力的時候高出不少,如果沒有這些原明朝的降軍降將出力,以清軍入關不到20萬的兵力,是很難打敗農民起義軍和南明軍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治的。
那麼,為何那些明朝的降軍降將們在投降清軍之後,戰鬥力和戰鬥積極性看上去提高了不少呢?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投誠清朝的明軍很大一部分原本就在明軍裡面屬於戰鬥力較強的序列,他們在戰鬥力雖不能和滿、蒙八旗相提並論,但是如果打他們的明軍同行,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摧枯拉朽的。
不得不說清初的八旗軍,尤其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那個時候八旗軍的兵員素質確實很高,驍勇善戰,擁有非常成熟的武備系統重騎兵、輕騎兵、重步兵、輕步兵、大小火器一應俱全。在戰術上善於使用多兵種破敵,尤其是將各種火器與騎兵衝鋒結合起來破敵,這一招確實是無往而不利。
《明史紀事本末·熊王功罪》:建州兵結陣,前一層用木板約至五六寸,用機轉動如戰車,以避槍炮,次一層用弓箭手,次一陣用小車載泥填溝塹,最後一層仍用鐵騎,人馬皆重鎧,俟火炮既發,突而出,張左右翼殊死戰,人莫克當者,官兵不能支。這還是八旗軍使用舊式火器的情況下,明軍已經很難在野戰中佔到便宜,在紅衣大炮大量裝備清軍後,火炮與優質的滿、蒙騎兵結合起來就更加難以抵擋了。所以,明軍打不過原本實力出眾的八旗精銳這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大家要知道,那些投誠的明軍打不過八旗不意味著打不過同行,相對於自己原來的同事,戰鬥力可是能形成碾壓的。
那麼投降清朝的明軍主要有哪些部隊呢?其主要構成部分就是有兩大板塊:
《滿文老檔》天聰五年七月十一日:汗曰:“明國善射精兵,盡在此城,他處無有也。山海關之內,兵之強弱,我所素悉。”而吳三桂投降後,關寧遼軍正式加入清軍,清軍更是如虎添翼,“三桂精騎五千俱敢戰,為建州之所畏,至是合,勢益張”。
其次就是來自弘光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加左良玉部,那些部隊除了劉澤清部比較廢,其他部隊都有與農民軍長期戰鬥的經驗(左良玉部的質量遠不如前,但其在朱仙鎮之戰前,確實是所謂的剿“賊”勁旅),戰鬥力方面確實比不上八旗軍和關寧軍,可是相對於更南方的明軍來說可是強多了。所以,投誠明軍在戰鬥力上形成了段位上的壓制,要不是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部與南明開始合作,南明都可以被輕鬆拍死。
第二、投誠明軍對手切換之後,原本對八旗的恐懼心理消失,戰鬥心態發生變化。
自薩爾滸會戰之後到清軍入關,除了戚家軍餘部、白杆軍、關寧軍、盧象升所率天雄軍敢於和八旗軍對抗之外,大部分明軍對八旗軍是有畏懼情緒,越到後面,這種現象就越明顯。
如薩爾滸戰役後,明朝調動各地部隊支援遼東,可是這些部隊連八旗的面都還沒見過,就已經被嚇破了膽,更不要說讓他們面對面與八旗軍交鋒。
《三朝遼事實錄》:近日畿內募兵赴遼如就死地,今又取之州縣,里閭之驛騷震驚,又不知如何。聞山、陝之兵,自西而來者,婦哭夫,子哭父,仳離之狀,至不忍聞。孫傳廷甚至說道他訓練的秦軍遇到農民起義軍遇戰輒勝,可是碰到八旗軍也是兩股戰戰,“我麾下百戰兵,為流賊望而膽落者,遇北兵輒股慄”。這個就比較尷尬了,本來勇猛的秦軍遇到清軍就心裡發顫,而孫傳庭並未與八旗直接交鋒,這就不是戰鬥力高低的問題了。
但是,在投誠清朝後,八旗軍顯然變成了盟友,對付自己的同行可沒有這麼恐懼的心理狀態了。
第三、清軍趁戰勝之威實行“精兵政策”,對南明軍隊進行大量裁員,只保持軍隊內部有戰鬥力的部分,並予以比明朝優厚的餉銀。
大家要知道,南明軍隊表面上看起來有百萬之眾,實際上能戰之兵只佔部隊一部分,用魏源的話來說“蓋平時亦家口老弱充數也”,而清軍在攻滅南明弘光政權後,就開始對南明部隊進行精簡。順治二年,南明投降清軍的馬步兵共23萬人,被清軍遣散一半,只有10萬人繼續為清軍作戰,一支部隊皆為能戰之兵,其戰鬥力當然要比原來老弱參半的狀態好的多。
《聖武記》:詔新降馬步兵二十餘萬,除原系各營標抽調者仍各還原營,其新募者準散歸本籍,約計散遣一半。而且據魏源所言,清朝順治元年所發給綠營的軍餉為馬兵每月二兩,步兵一兩,這個待遇也比明朝末年普通衛所軍要高。
第四、清朝要統一全國,定是對武將大用的時刻,不管對那些“貳臣”們從心裡上如何鄙視,但是對那些肯出死力氣得漢將,也會給予相對優厚的待遇。
就比如說於順治三年投降的張勇,就是靠著自己的戰功不斷晉級,短短三年就從遊擊坐到了甘肅總兵官的位置上。再如原來在弘光四鎮之一黃得功麾下任職的馬得功,在順治十一年居然向清廷自陳戰功,希望獲得世襲爵位,清廷居然也允許詔賜爵位。
《清史列傳·貳臣傳·馬得功》:得功自陳功冊三十餘次,且與田雄同投誠,今雄已授一等子,懇求世襲,下部議授一等子爵,加都督同知。清朝不僅僅用賜予爵位的手段來拉攏漢將,而且還嚴格考核軍功,不許原明投誠將領弄虛作假。就比如清朝初年在一次與農民軍的戰鬥中,明朝降將唐通與陝西巡撫雷興奏報,殺賊數萬,獲大旗十面,鐵甲十三,盔七個,希望朝廷賞賜,結果被中央嚴旨駁斥。
《清史列傳·貳臣·唐通》:疏內既稱殺賊四五千人,跌死數萬,何以所獲旗甲等物,止有如許?此係明季惡習,以後不得沿陋入報。清朝做為新崛起的政權,對漢將賞罰分明且不好糊弄,身為投誠者只能好好幹活,如果戰功優異,還是少不了封賞的。
第五、部分明軍投誠將領藉助八旗軍威,狐假虎威,利用民眾對清軍的恐懼效應,來達成攻城略地的目的,就比如說金聲桓“宣言滿兵旦夕至,馬步二十餘萬,日遣牌諭江西速降,即免屠城,一日牌至十四五至。巡撫曠昭懼,解印而逃;諸有司搢紳士民皆走江城,內外一空”。
所以,我認為以上五點投誠清朝的明軍看起來如狼似虎的原因所在。
引用文獻:《明史紀事本末》、《國榷》、《清史列傳》、《滿文老檔》、《江變紀略》、《聖武記》、《三朝遼事實錄》、《三垣筆記》
-
6 # 雍親王府
首先要肯定的是,明末清初時期,滿清八旗軍隊的戰鬥力相較於明朝的軍隊以及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確實是最強的。
這裡所說的八旗軍隊包括了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建立的滿洲八旗,以及後來新建的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總兵力頂峰時期在二十萬人左右。
這支軍隊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況且本身滿洲人不能算是遊牧民族,確切的說是應該是漁獵民族,而八旗軍隊並不單單隻有騎兵,而是也包括了相當數量的步兵以及火器部隊。所以這支軍隊不僅戰鬥力高昂,同時武器裝備也絲毫不落後與明朝的軍隊。再加上整個滿洲民族和滿清政權都屬於上升期,在這樣的戰略態勢下,滿洲人可以說是牢牢地佔據著戰場上的絕對主動權,包括薩爾滸戰役、松錦大戰等,都是八旗軍隊直接打敗了明朝的主力精銳部隊,足可見其戰鬥力之強悍。
所以,但從戰鬥力而言,滿清八旗的確是要強過明朝的軍隊,也包括後來的南明軍隊,而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更加是不能與之同日而語了。
明朝軍隊的戰敗並不僅僅是對手強悍的原因,更多的還是自己的內部出了問題。明朝自萬曆中後期開始,就面臨這嚴重的財政問題,到了崇禎在位期間,這個國家的財政狀況已經是瀕臨崩潰。一面是國家的財政稅收體系被破壞,國庫空虛,另一面則是要面臨多線作戰的龐大軍事支出,軍隊缺糧少餉已經成為了常態,因而明朝軍隊計程車氣和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
國家面臨著如此困境,可是明朝的官僚階層依然不思悔改,黨政愈演愈烈,貪汙腐敗非常普遍,就連軍隊中也是存在著嚴重的撈空額、剋扣軍餉的問題,皇帝與大臣、軍隊與朝廷之間始終存在尖銳的矛盾和極大地相互不信任感。在這樣的情況下,軍隊戰鬥力匱乏也就成為了必然,畢竟誰也不願意為這樣的朝廷效力。
而投降清軍後,這些明朝的降兵降將卻成為了大清一統天下的主要力量。首先,這些投降清朝的明朝軍隊中,有一部分的勢力本就是相當的強悍的,成為了滿清軍隊戰鬥力的重要補充。
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吳橋兵變”的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以及山海關關寧鐵騎最後的榮光吳三桂。這些人本就是統領明朝的精銳部隊,在與清軍的作戰中也是互有勝負,不相上下。而他們的加入則使得滿清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質的飛躍,不僅僅是擴充了兵力,還提升的是整體的軍備水平,而這幾位藩王將領也成為了南明政權覆滅的重要掘墓人。
在整個清軍南下的過程中,先後有近60萬人左右的明朝軍隊投降了滿清,這些降兵降將的人數是八旗軍隊的數倍之多。而清軍一統天下,橫掃長江以南半壁江山,更多的就是依靠的這些投降而來的綠營兵,而並非是八旗軍隊。
其次,滿清政權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並且跟著清軍打仗也不用在位缺糧少餉而擔憂。
投降滿清政權的明朝將領和明朝軍隊官兵,要麼就是受到了政治上的排擠和迫害,要麼就是出於缺糧少餉的無奈。而被這些在清軍陣營中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且不說清軍入關前,先行投降而來的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都被封王,並且編入漢軍八旗之中,就連山海關戰場投誠的吳三桂也被冊封為王。而不僅僅他們,包括洪承疇、祖大壽等人也都是被俘後投降依然委以重用的,這些對於明朝的降兵降將也是一種莫大的激勵。
而這種優厚的待遇以及建功立業的機會,也讓這些曾經的明朝軍隊的官兵死心塌地的跟著清軍,奮勇爭功,士氣和戰鬥力也就自然不會差了。
再次,這些降兵降將們也需要用擊敗自己曾經的戰友作為自己的“投名狀”。
如何證明自己對於滿清政權的忠心以及對於自己過去的遺忘和悔悟,那就是調轉槍口,拿著武器直接衝向自己這些曾經的戰友之中,以此作為自己的戰功,更是自己的向滿清政權繳納的“投名狀”,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也會有著完全不同的戰鬥力。
-
7 # 歷史公元秦國是“虎狼之國”,秦軍也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師”;三國時期,呂布面對十八路諸侯也說過“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願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于都門”。
從這裡看“虎狼之師”,很明顯是一個褒義詞,並且還是專門用來形容“如狼似虎的軍隊”。
投降滿清的明軍能算得上是“虎狼之師”嗎?這些明軍,面對兇狠的滿清八旗軍只會屈膝投降、跪地求饒,反而是面對窮苦的百姓時極為兇惡,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清兵入關以後曾經犯下了很多罪行,其中最殘忍的則是屠城,並且不只做過一次,但是隻有30萬人的得清軍,真的能夠犯下這麼多罪行嗎?
亂世之中有慷慨悲歌的義士,更多得是屈膝投降的小人,這就是明朝的悲哀,也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清兵入關之初,兵力並不佔據優勢,更不要說漢族龐大的人口數量,就是投降滿清的明軍助紂為虐將清朝的架子搭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
滿清大軍自然是無惡不作,但是投降的明軍更加殘忍。清兵入關以後,犯下了很多的屠城罪行,揚州三日、嘉定三屠就是最殘忍的暴行。
“揚州三日”還是以清兵為主力,高傑部助紂為虐犯下的罪行;
“嘉定三屠”卻是以“明降將李成棟部”為主力,只是這些“降兵降將”與殘暴的清兵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更加可恨,對自己的同胞下手毫不留情。
-
8 # 共跳滴水線子
滿遺什麼詞都敢用啊,明朝投降了嗎?為了給滿清這個恥辱朝代塗脂抹粉推脫歷史責任這些滿蛆還真的是厚顏無恥了,事實上滿清在明朝面前不過是一個造反的地方少數民族組織而已,直到李自成滅明,滿清都在山海關外,根本沒有能力滅掉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明朝,而滿清當時卻是崛起強盛時期。這麼一個寄生蟲朝代有什麼值得你們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滿清這個寄生蟲趁虛而入竊取中國靠殘殺和奴化統治盤踞中國兩百多年,最後在世介面前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後無恥滅亡,甚至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抗日戰爭時期投靠小日本建立偽滿洲國繼續他們罪孽,你覺得他配做中華民族的朝代嗎
-
9 # 有得觀史
軍隊是一個及其複雜的系統,同一支軍隊不同清情況下戰鬥力不同這是正常現象。一般情況下,士氣高漲戰鬥力就強,士氣低落戰鬥力就弱。
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是袁崇煥留下來的,戰鬥超強。想當初,皇太極繞道蒙古部落從大安口進入中原,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參加北京保衛戰,打退了十幾萬八旗兵。如果說,之前寧錦大捷關寧軍靠的是堅固的城牆和紅夷大炮,這次戰鬥,崇禎不讓袁崇煥進城,關寧軍和清軍對壘純粹是野戰,關寧鐵騎能夠以少勝多,可見其戰鬥力之強遠勝於八旗軍。
關寧軍戰鬥力強還有例證,袁崇煥被殺後,關寧軍歸祖大壽管理,祖大壽投降,吳三桂成了關寧軍首領。雖然,袁崇煥死後關寧軍戰鬥力有所降低,但相比之下仍然不弱。從崇禎二年袁崇煥被殺,到崇禎十七年崇禎上吊自殺,清兵始終沒有攻破關寧錦防線。
關寧軍戰鬥力強是因為明朝政策傾斜,保證了軍餉。如果軍隊連飯都吃不上,還能有什麼戰鬥力。
明朝末年,災荒不斷,無論是參加明朝官軍還是投奔農民起義軍都是為了混口飯吃。
洪承疇的部隊兵員大都來自陝西山西,被崇禎派往遼東解錦州之圍,士兵們弄不清楚,不就是混口飯吃嗎?在陝西剿滅李自成就可以了,還能順便保衛自己家鄉,為什要到遼東來打仗?同樣是吃飯,跑這麼遠幹啥?他們不願到遼東打仗,所以士氣低落,部隊也就失去了戰鬥力。
關寧軍和洪承疇的部隊算是比較好的,軍餉還能正常發放。由於明朝財政緊張,官員腐敗,發不出軍餉,剋扣軍餉,這樣的事經常發生,普遍存在。士兵因為拿不到軍餉而譁變,時有發生。這樣的部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
投降的明軍,隨清兵攻城略地,勝多敗少,獲得的戰利品就足夠充當軍餉,士兵要求並不高,衣食無憂,他們也就滿足了。心氣順士氣當然高漲,戰鬥力自然提高。
政策好,物資和精神激勵到位,就可以造就虎狼之師。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回覆列表
很多人都會覺得詫異,明軍與清軍作戰往往不力,為啥投降滿清之後卻都成了虎狼之師?滿清入關之後,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明降將為滿清的嚮導與前鋒,追擊李自成殘部與攻擊南明勢力,可以說為滿清立下的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江南地區,丘陵密佈、水網縱橫,不像北方中原地區那樣適合滿清騎兵作戰,基本上都是以明朝降將為主力。
事實上這些明朝降軍的戰鬥力並不遜色於滿清八旗,這也是跟滿清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吳三桂,在其晚年還敢於公然反清的原因所在,而平定三藩的主力也基本上靠綠營軍了。那為何這些軍隊在為大明作戰時卻往往不力呢?
首先,明軍之所以作戰不力,乃是明朝財政上的崩潰。自萬曆後期起,國庫已經空虛,軍隊欠餉也成常態。而到了崇禎一朝,外有後金勢力日益坐大,內有災荒而引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軍。常年的戰事而使得國力得不到任何恢復,不但軍餉不得不長期拖欠,就能後勤糧草也得不到保障。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毛文龍舊部降清,其直接原因就是由軍隊給養不足而引起的。
再則,軍隊“薪酬”體系的重大變化。明軍是按月發放餉銀,再依戰場表現的好壞(斬敵)給予不等的賞賜。然則,明朝財政的崩潰,而使得這一套“薪酬”體系運轉不靈,引起明軍的作戰意願不強。而清軍是“劫掠”式的戰爭,所有的應得都要靠去戰場上的拼殺。相當於滿清只是給這些明朝降將頒發了“劫掠許可證”,而每攻下的一座城池就可以任其劫掠,名義上該城也為其所管(早期),這自然就激發了這些軍人心中的禽獸之慾,而增強了軍隊計程車氣。
第三,這些明軍投靠異族,而得不到任何信任。所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讓滿清看到自己的可利用價值。而一旦其作戰不力,就會遭到無情的拋棄,自然也就迫使這些明朝降軍不得不拼死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