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女媧部落
-
2 # 輝哥2020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傳說紂王喜怒無常,吃飯的時候時太多事不是肉太硬就魚刺太多有時候說菜太涼寵妃妲己知道他難待奉所以每次吃飯時怕紂王發怒時間長了,妲己自己先嚐,有一次紂王馬上來吃飯妲己嚐了幾碗菜太燙了時間來不急忙取下頭上的玉暨夾起菜等菜涼了再送到紂王的口中,紂王覺得妲己這樣餵飯很好時間長了,妲己讓宮裡的工匠做了二根長的竹暨子就是筷子的雛形,以後傳到民間於是便有了今天的筷子。
-
3 # 宗鏡先生
恰巧數月前,宗鏡去了一趟殷墟,在中原的這片黃土地上,看見了在三千多年前出土的銅筷子。
這也是截至目前,在全世界發現的最早的筷子。
《韓非子》中也有過筷子起源的述說:“昔日裡,商紂王用象牙做筷……”這又是筷子自商朝始的一個有力佐證。
其實民間關於筷子起源的有趣傳說有不少,但大體和商朝那段歷史有關。一、姜子牙發明筷子
傳說中,姜子牙自元始天尊處學藝大成,離開崑崙山,卻遲遲未遇見明主。
在村子裡取了妻子馬氏。卻因為自己不懂賺錢之道,家中貧困,於是妻子馬氏暗生歹意,想要謀害親夫。
這一天馬氏故意煮了一鍋肉,假意體貼,讓姜子牙吃。卻不想,馬氏暗中在鍋中下了一包劇毒的毒藥。
姜子牙雖然能掐會算,卻怎會防備枕邊人加害?於是伸手就要拿肉。手還沒碰到肉,突然由外面飛來一直黑色鳥兒,在姜子牙手上重重啄了一口。姜子牙不以為意,又伸手那肉,再被啄。
這下疼痛難忍,心中大怒,去追鳥兒。鳥兒飛到林邊,落在樹上唱道:“姜子牙,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想要保得你性命,答案就在你腳下。”
姜子牙低頭一看,腳下有兩枝細小的竹棍,於是拿在手裡,突然領會到了什麼。
回到家中,把竹棍深入鍋裡夾肉,竹棍突然變黑並冒出呲呲白煙——原來是劇毒!
從此以後,馬氏再也不敢在飯菜中下毒。鄰里知道了此時,慢慢將竹筷吃飯普及開來。
這就是姜子牙發明筷子的傳說。寫出來給大家看,僅做一樂吧。
二、蘇妲己發明筷子
傳說中,商朝的紂王殘暴無比,稍有不如意,便斬殺身邊之人。
所謂伴君如伴虎,身邊人戰戰兢兢,連深受紂王喜愛的蘇妲己也不例外。
這一日,御廚做下了一道美食,紂王要吃,著蘇妲己立刻餵給自己吃。
但妲己見餐具中熱氣騰騰,知道菜品太燙,無法用手抓取。又怕怠慢了紂王,靈機一動,取下頭上兩枝金釵,拿在手裡夾起菜品餵給紂王。
從此,妲己著人按照金釵模樣打造了幾副筷子,專門服侍紂王吃飯。
慢慢,這種餐具從宮廷傳入民間,終於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兩則小故事,都非正史,只是民間傳說。
宗鏡一說,諸君一樂。茶餘飯後談資罷了。
-
4 # 葦說歷史
筷子看似普通、簡單,實則蘊含著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今天就讓刀墓手札用一張圖告訴你,我們日常用的筷子到底是怎麼來的,使用筷子又有哪些禁忌。
據相關考古資料證明,早在中國原始社會時期,中國的居民就已經學會用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作為餐具來輔助進食。後來發展到青銅器時期,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等慢慢被制式化,統一用金屬物和木材,成為了筷子的雛形。後來筷子的質地逐漸改善,品種不斷增多。
《韓非子·喻者》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如這一記述可信,公元前11世紀筷子就已經問世。
《禮記·曲禮》也有兩處提到筷子,一處是“飯黍毋以箸”意為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一處是“羹之有菜者用挾”,意思是說湯中的菜要用筷子夾著吃。
朱鱗在《中國筷子》中寫道:“華人善用筷子,舉世聞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說 :“華人幾千年前就使用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奇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的槓桿原理。筷子是手指的延長,它不怕高溫,不畏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現在不時能看到的兩人用四隻筷子同時夾菜,這在古代是不允許的。古人認為這種動作叫“截筷”,與收納骨灰時的動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飯時還忌讓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
在正式場合,連筷子的擺放都要注意。如筷子橫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則將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實在吃不下去了”。還有的地方,如果將筷子放在碗的左邊,即表示已經吃飽。
筷子由兩根組成,寓意一生二,二生萬物,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同時象徵著萬物由陰陽組成,有天就有地,有晴就有雨,有雄就有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人類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男女的組合,就不會有人類的繁衍和發展。只有男女組合,心意相通,相互協作,才能獲得萬物,才能繁衍生息。同時還寓意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必須和諧共處,否則就不可能獲得生存,一旦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沒有了價值,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另外,筷子由同木質的兩根組成,寓意中華民族是同源同根的,兄弟、姊妹、夫妻之間要互敬互愛,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如果不共同努力,只會將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讓給他人。
-
5 # 東籬梧桐雨
筷子作為我們平時吃飯的主要工具,它的歷史已經超過3000多年了,目前發現關於筷子的最早記載文獻是《史記·微子世家》,書中寫到“紂始有象箸”,即商紂王最先使用象牙做的筷子。
筷子在最初使用時並不叫“筷”。秦朝以前,人們將筷子稱為“梜”,自漢代起,開始有了“箸”的叫法。不過說法雖有不同,但其形狀至今都基本相同,一直到明朝,“筷子”正式成為通用的說法,並沿用至今。
關於筷子的起源民間流傳著三個關於筷子的故事:
大禹與筷子大禹治水時期,由於任務重工期短,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連平時吃飯時間都是能省就省。當時吃飯都是用手直接抓著吃,可是鍋中所煮的食物太燙,等放涼了再吃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
為了趕時間,大禹便隨手摺斷身邊兩根樹枝夾起食物,吃完後又急匆匆踏上了征途,後來身邊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把手弄髒,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姜子牙與筷子姜子牙娶了個老婆馬氏,馬氏脾氣暴躁,總是嫌棄姜子牙沒錢,天天逼著他上街去賣掃把,結果一天下來姜子牙也沒賣出幾把,時間久了馬氏便積怨在心,想要毒害姜子牙。一天,馬氏煮了一鍋肉,在鍋中下了劇毒,姜子牙回來後以為老婆改了以往的習氣,很是高興,於是準備大吃一頓。
但是鍋中的肉太燙,情急之中看見沒有賣完的掃把,於是從上面折下一根竹枝,然後折成兩半,用來夾住肉。正當他準備吃的時候,外面飛來一隻鳥拽著他的筷子不放,他趕走了鳥又準備吃肉,鳥兒又來了,如此三番五次,姜子牙便感覺不妙。
他趕緊把竹枝從肉裡拔了出來,結果發現竹枝全變黑了,發現原來是馬氏給他吃的肉下了毒。從此以後姜子牙吃飯都用竹枝,以防不測。後來他成了西周丞相,便把筷子推廣到全國使用,筷子就這樣慢慢流傳了下來。
妲己與筷子商紂王是出了名的殘暴君王,就連吃飯的時候也是飯燙一點不行,湯冷一點也不行。有一天,廚師為他做了一道美味的燙肥羊,肥羊在鍋裡燉的直冒泡,紂王看見肥羊,直流口水,可是肥羊太燙又沒法下口。
妲己看見後,急忙取下頭上的兩支髮簪,夾了羊肉吹涼給紂王吃,紂王看到這種新奇的吃法,對妲己讚不絕口。於是妲己就命工匠打造了兩支長一些的玉簪專門來喂中紂王吃飯討他歡心,這就是筷子的最初雛形。
-
6 # 明道自清
華人善用筷子,舉世間名,每每想到西方國家用刀叉吃飯,一碰到大塊的食物便要雙手齊下,心中便禁不住發出一股自豪感來。筷子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使用歷史,簡單的兩根木枝,卻尤如是手指的延長,而且還不怕高溫、不畏寒冷,可見古人的智慧!幾千年來,華人一直使用筷子,並僅僅因為它只是一個吃飯的簡單工具,而是因為它身上所傳載的文化習俗,這些文化習俗在生活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不斷的影響著人們。
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方的象徵著地,圓的象徵著天。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現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徵著天,象徵著第一,常言民以食為天,大概言由此出。
至於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圓,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圓說相關。既然天圓地方自居中國,將方圓把握於掌股之間亦理所當然。
一雙簡單的筷子又蘊藏著怎麼樣的文化習俗呢?那麼,我們就先從它的起源說起,因為要了解它的文化,肯定要懂它的歷史。
一:筷子的起源
筷子文化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筷子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石器時代,而關於起源,在民間有三個不同的說法。
1:姜子牙最開始用兩根細竹絲體出來食物裡面的毒,於是從那以後,他便開始用兩根竹絲吃飯。四周的鄰居們也有樣學樣,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於是郊仿的人越來越多,這一習慣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2:妲己用玉箸挾菜喂紂王,然後這種挾菜的方式慢慢傳到了民間,於是便產生了筷子。
3:大禹在治水期間,因為不想白白浪費治水的時間,便用兩根樹枝將湯裡面的肉夾出吃,而大禹手下那些人見之便紛紛效仿,於是便這樣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二:筷子的文化歷史
筷子最開始稱為“箸”,後來又因為“箸”的諧音為“住”,而“住”又是代表一種停滯的意思。在古代那些商人們因為生怕商品賣不出去,便想到將“箸”取其反義,改稱為“筷”,取其“快”的含意,這樣商品便會賣出去很快,從此生意就會興隆了。就這樣,“筷”很快便代替了“箸”而傳了下來!
在瞭解筷子的起源與歷史後,我們就來說說中國的筷子文化習俗吧。
中國自古以來便“崇尚民以食為天”,而筷子又在這當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在食中,講究一個色、香、味俱全嘛,因此,筷子作為最早的餐具之一,當然在造型上有很多的講究與追求。筷子由於實用性的重要,在造型上多是以上方下圓,素有“上端有稜,手握不轉;下端光滑,不傷唇舌”一說。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用材上也豐富了其繁多的品種,有以金、銀、銅鑄造的;又有以玉、珊瑚、象牙、屎牛角雕飾而成;但更多的是用竹、木、樹脂而成,然後色彩也各有不同。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使用中,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化,一雙小小的筷子中便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習俗。雖然在現代很多這些文化習俗已經淡化了,但很多還是保留了下來,因此為了不在使用筷子的時候給別人笑話自己,我們還是有必要多瞭解一下這些筷子文化習俗的。
筷子文化習俗
一:筷子在婚禮上的文化習俗
因為“筷”的諧音為“快”,也就是取其快樂之意。因此在民間筷子所代表的象徵意義便很重要,很多場合都要用到它,如婚嫁,宴客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筷子在婚嫁上的一些文化習俗。
1:父親在女兒出嫁的時候,用紅頭繩拴住一雙紅筷子,遞給女兒,意指“要像筷子一樣成雙作對,永不分開,快快活活過日子。”
2:在古代,鬧洞房的時候,人們便會將紅筷子戳破窗紙,將筷子紛紛落入洞房內,意指“快生貴子”的好口彩。
3:有些地方會在結婚時,邊散筷子邊唱“筷子筷子,快生貴子;筷子飛揚,子孫滿堂;筷子落地,狀元及第。”
二:筷子在飯桌上的文化習俗
1:不能擊盞敲盅
自古老話便告誡:“敲碗敲筷,窮一世”,因為這一個動作是以前乞丐在乞討的時候,才會使用這樣的動作,從而引起別人的注意,達到乞討的目的。因此在中國,父母都是從小孩開始便教育小孩吃飯的時候,不能敲碗敲盆的。
2:不能直插筷
很多小孩在吃飯的過程中,都會順手將筷子直接插在飯碗上,一般大人見到都會厲聲呵斥,並立刻拔出筷子。因為在傳統上,這是給逝者才會將筷子插入飯中的。所以,這個文化習俗大家要注意了,不要在招呼客人的時候,為客人盛飯的時候順手將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客人哦,這樣客人肯定會心裡不快的。
3:不能拿雜色筷
如果招呼客人吃飯的時候,你給客人拿的是不同顏色的筷子又或者筷子材質不一的,那麼不管飯菜有多麼的豐富,客人都會認為你是不尊重人家哦。
4:不能架空
大家知道現在外面餐桌上一般都放有筷子架是怎麼意思?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讓你放筷子用的,以防“架空”的意思。因為在招呼客人吃飯的時候,主人是很不樂意見到客人飯後將筷子架在空飯碗上的,因為這代表著主人家辦事將會被“架空”,就是泡湯的意思。大家記得了,去別人家吃飯,吃完後,千萬別將筷子架在飯碗上,可能朋友會出於禮貌不說你,但人家心裡面不開心啊,下次還請你啊,別多想了。
5:品箸留聲
在吃飯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碰到這樣的一種人?就是在吃飯的時候喜歡將筷子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的去吮吸筷子,是不是覺得這是一種很不衛生又不雅觀的行為?因此,品箸留聲也是一種很不禮貌的習慣哦。
上面就是一些關於筷子的歷史與文化習俗,瞭解了這麼多有關於筷子的文化,是不是覺得小小一雙筷子卻有大作用呢?
曾經“梁實秋”先生,便用了七個“能”字非常生動形象的概括了“筷子”的特點,那就是“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剝”,凡是能用手做到的,筷子都能做到。說到這,大家是不是覺得筷子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自豪?相信對於這點,那些在國外的華僑們最是深有感觸,因此很多老僑民們都會要求家裡的人學會用筷子,這不僅僅只是對傳統筷子文化習俗的堅持,更是中華民族的根!
-
7 # 陌上琢玉郎
我們現在用的筷子古稱箸,是中國、南韓、日本、緬甸等東亞國家普遍使用的飲食工具。
據史料記載,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曆史,是世界上以筷進食的地區。對於筷子是由誰發明的,民間有不同的傳說。
大禹在中國民間,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云"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穀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穀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姜子牙在焦作市的孟州等地流傳這樣一傳說,《懷慶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史記》載:"呂望(注:姜子牙也稱姜太公,本名叫姜尚,從其封姓也叫呂尚,號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稱其為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飯於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縣。"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縣至孟縣這一帶隱居。
傳說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幹,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
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而且據說姜子牙沒有妻子。
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民間以竹為筷。
妲己這個傳說流傳於我市的溫縣、博愛及其山陽區的恩村一帶。妲己是冀州侯蘇護之女,蘇護是溫縣人,其內都在今博愛縣境內。蘇護送妲己到朝歌去,途經恩村(注:古為恩州驛)住宿。直到現在,在恩村還流傳著許多與之有關的故事。今恩村一街東南的甕澗河西側,曾有一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冢",當地人叫"冢古堆"。
傳說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嚐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
有一次,妲己嚐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夾菜餵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
8 # 森嶼君
筷子對於普通人來說,雖然只是飲食工具,卻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也許我們在國內使用的時候體會不明顯,一旦出境後,筷子所傳遞的則是思念和故鄉情。今日藉著某品牌的事件,談談詩詞裡的筷子,以及中國的筷子文化。
彼此彼此,長短一致卻能挑肥揀瘦,為的是這張口
《韓非子·喻老》記錄:“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由此可見早在商紂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筷子,距今也有3000多年,這樣算來,我們的筷子產生時,很多國家還在孃胎裡醞釀。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筷子呢?
日常中,筷子往往是底部為圓形,上部為方形。這與中國古代認知天圓地方相對應,這是古時古人對世界對自然的認知,限於認知侷限,天圓地方雖然已經被指出是錯誤的觀念,但卻代表一個時代的烙印。
在筷子的使用過程中,往往拇指食指在上面,無名指小指在下方,中指為中,這個則對應華人天地人,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也。三者只有互相配合,所形成的的力量才是最大的。
可見,筷子從形狀到使用,都已經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即使現代筷子的製作五花八門,不可否認,它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
它們知冷熱,卻不畏懼,相互配合,夾起來的卻是華人活著的希望。
關於筷子,不僅僅有著哲理,還寄託著很多詩人的思想,一起來看看。
關於筷子的詩詞
朱淑貞的《詠箸》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
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前兩句筷子擬人化,把它們比喻成兩個小娘子,形象且生動,腰扭腿開更是形象生動,把人體特徵也表達清晰,後二句則筆鋒一轉,表達了女詩人的無奈,身材再好,命運卻掌握在別人的手中。
明代詩人程良規《詠竹箸》殷勤向竹箸,甘苦爾先嚐。
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借筷子喻人,別有意味,筷子的忙碌,滋味卻是他人的,多少勞苦人民不就是這雙筷子嗎?
劉伯溫與朱元璋關於筷子的故事相傳,劉伯溫與明太祖朱元璋剛結識的時候,太祖正在吃飯,對劉伯溫說:“久聞先生大名,可否以孤手中竹筷為題,吟首一詩?”而且為了進一步提高詩的難度,太祖要求詩中不能出現“筷”字的字眼,不要筷子卻寫筷子,還要臨場發揮。
這時候,劉伯溫見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吟道:
一對湘江玉並肩,二妃曾灑淚痕斑。
太祖面露不屑,覺得此句並無稀奇。當聽到
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候一箸間。
太祖讚不絕口。漢家400年江山社稷,始於漢高祖劉邦,而這劉伯溫把自己比作張良,那他朱元璋豈不就是漢高祖,正和太祖的想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劉伯溫的政治抱負,事實證明,明太祖的賞識沒有錯,劉伯溫也一直被視為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謀士。後來這首詩流傳到民間,人們給它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筷子詩》。
現代趙愷詩人的《西餐》舉得起詩情畫意,放不下離情別意。兩枝竹能架起一座橋,小橋召示歸去。
吃著西餐,懷念的筷子架起來的文化。
作家馮驥才手書詠箸詩,贈上海藏筷名家蘭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
這首則集中體現了筷子的作用及文化傳承。正如《春江花月夜》所形容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形容的物象一樣,筷子,是華人的歷史記錄,跨越千年,每日都在使用,只是來往的人換了。
以前還聽說過關於筷子的燈謎詩,很有意思。
姊妹兩人一般長,廚房進出總成雙,酸鹹苦辣千般味,總是她們先來嘗。
成雙成對一樣長,酸甜苦辣最先嚐,這不就是我們的筷子嗎?
關於筷子與跨文化問題
民以食為天,文化不同,所處情境相異。你有你的鋼叉,我握著我的筷子,我的筷子不相互打架,用不著你把它當棍子瞎耍。
國與國相交,在於尊重。品牌的發展,更要包容,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的高傲。我們的筷子延續千年,經久不衰,不知多少年後是否還存在著DG一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贈予該品牌。
-
9 # 高居明作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裡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釐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回覆列表
吃飯需使用工具。西方人習慣刀叉並用。
許多阿拉伯人和亞洲人喜歡以最方便的手指抓食。
印度發現的“狼孩”,由於長期與野獸為伍,他竟“學會”了野獸的吃食方法:趴在地上,直接用嘴去舔食盤子裡的物品。
中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廣大人民,最普通的吃飯工具則是筷子。筷者,夾取食物的用具也。
據考證,筷子是我們華人發明的。不過,周秦時候吃飯,人們還喜用手抓。《禮記・曲禮》有“共飯不澤手,毋搏飯,毋放飯”的記載,意思是說,抓飯時不要亂搏(拾取)或把粘在手上的飯再撥放到飯盤裡去。當然,這指的是與人“共飯”時要注意的規矩,假如是獨自就餐,也就用不到這麼多的清規戒律了。大約在漢代,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在雲南發現的一座漢墓中已有筷子實物。
中國筷子的花樣繁多,有竹子的、骨頭的、塑膠的、銀子的傳說三幹年前商朝的紂王,竟有一副象牙筷!
吃肉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不過,要是用刀把熟肉送進嘴裡,總帶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如一雙筷子安全。現在,已經使用“尖頭筷子”,它除了可以夾取食物外,必要時還可以當“叉”用。然而,如果筷頭太尖,仍可能刺傷口面,對小孩尤其如此。
用筷的好處不僅在於衛生、同雅觀、安全,還有益於健康。儀器測定發現,使用筷子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這樣,就能更好地刺激肌肉和神經系統。所以有人認為,用筷有助於手靈巧、腦發達。對此,恐怕許多用筷者不曾想到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