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
2 # 銘蘇先生
俄羅斯帝國是指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透過不斷地擴張成為世界強國,疆域一度達到2280萬平方公里,人口1.65億,並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
但是從十九世紀中葉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開始,俄羅斯帝國一直在走下坡路,1904年日俄戰爭戰敗,然後是參加一戰,結果爆發二月革命,導致俄羅斯帝國滅亡。為何如此強大的帝國在短短几十年中就走向衰落,以致於滅亡呢?
第一、俄國農奴制的弊端。其實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就暴露出俄國農奴制的弊端,具體表現為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殘,他們整天無償的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莊園裡,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必需勞動力由此缺乏來源,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因此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
第二、俄國工業化不徹底。俄國的工業革命是在沙皇的統治下進行的,工業生產的技術裝置主要靠國外引進,本國沒有建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機器製造業,也沒有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再加上工業化和農奴制改革交織在一起,使俄國工業化很不徹底,與歐洲國家相比,質量上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殘酷的專制制度。沙皇俄國實行嚴酷的專制制度,這種制度在帝國統一時期可以起到國家集權和穩定的目的,但是在發展時期還專制,使國家體制僵化,缺乏活力,再加上等級制度森嚴,社會固化,這種專制制度與西方的民主制度格格不入,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第四、歐洲憲兵,頻繁用兵消耗國力。俄羅斯帝國強大以後,擔任起歐洲憲兵的角色,頻繁干涉歐洲國家事務。同時,由於工業革命不徹底,經濟技術落後和資金短缺,沙皇政府力圖透過加強軍事政治侵略擴張以彌補經濟實力的不足,這也導致用兵過度,人民苦不堪言。
-
3 # 許萬里經濟宏觀研究
每一強國的倒下,是因為另一個強國的崛起。這有什麼奇怪的。
吸虹現象與馬太效應就很好解釋了。
比如現在經濟第一強國美國總值19萬億美元,中國現在13萬億美元,美國的經增速2%-2.5%,中國的經增速6.5%以上,只要保持6%的增速,不出十年。中國經濟實力就超美國,越居世界第一。中美貿易摩擦是偶然的也是必然會發生的。
新舊經濟格局的交替,必會產生摩擦。這也是美末日輝煌下的垂死掙扎。想用貿易摩擦來阻擋中國崛起的步伐。中國強大崛起的洪流勢不可擋。美國的強大終會成為歷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照亮世界。
-
4 # duh23333
俄羅斯帝國其實是外強中乾。一直給人的印象都很強大。其實俄羅斯的十三,十四世紀都還是農奴制度,對它的生產力的發展都很不利。所以說俄羅斯帝國客觀地講從來就沒有真正強大過。一直都是個分裂傾向嚴重的國家。
-
5 # hording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了俄羅斯的權勢的興衰問題,其實可以用一句古語來說,為什麼俄羅斯的權勢“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應該說這與俄羅斯的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的歷程有關,也與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的歷程中形成的俄羅斯最經久的政治特徵聯絡在一起。
如果對俄羅斯歷史有一定了解的話,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那就是俄羅斯的權勢興衰是大起大落的,也就是說俄羅斯會突然“崛起”,成為國際體系中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也會突然“衰落”,對國際體系的影響力急劇下降,甚至自身都會動盪不安。
俄羅斯之所以會這樣,這與俄羅斯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歷程是緊密相連的。與俄羅斯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相伴隨的是社會嚴重落後狀態,社會進步非常緩慢。而這種落後,又造就了俄羅斯的一項至關緊要的獨特的權勢源泉,即由俄國農奴制度造就出來得到“可靠的農奴士兵”,這種依靠落後而帶來的獨特的軍事優越性,有利於俄羅斯所進行的強國間的戰爭。同時,俄羅斯在現代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形成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也就是伊凡雷帝開始所大為加強的基於拜占庭和東方傳統的君主專制,使得不受制約的極端專制主義成為俄羅斯首要的經久政治特徵。這種特徵,與因落後帶帶來的軍事優勢,對於俄羅斯的權勢而言,具有完全相反,但卻並不矛盾的影響。換言之,當出現素質比較高的領導人(沙皇)的時候,俄羅斯的權勢就會急劇升騰,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主宰國際體系的寥寥幾個國家之一;而當領導人比較平庸,或者素質低下的時候,俄羅斯的權勢可能就會一落千丈,對國際體系的影響力急劇下降,甚至可能俄羅斯內部會出現動盪不安的狀態。
正是基於俄羅斯的這一特徵,我們不難發現,伊凡雷帝之後到彼得一世之前的俄羅斯,國際作用非常有限,與中西歐聯絡很少。而中西歐對俄羅斯的瞭解和興趣也沒有多少。而彼得大帝的改革,
將所有各類歐洲技藝——陸戰和海戰技藝、經濟技藝、行政管理技藝——加諸於他的人民;他將借自西方的方法與忍耐和可塑的東方人類材料之精神結合起來,與一個專制的東方政權的傳統結合起來。……他掙脫了許多本土傳統,但未允許外國傳統淹沒他;他按照它們就賦予他權勢而言的有用性來評新估舊,並且無情地使新舊兩者契合這一目的。使得俄羅斯的“權勢基值”轉化為權勢現實,透過北方大戰,決定性的擊敗了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並使俄國作為強國加入了歐洲國際體系。而中西歐主要國家出於對俄國勢力擴充套件的不安,進行了眾多旨在遏制俄國的活動。
由於俄羅斯的極端專制制度使得君主個人素質成為俄羅斯國政和國策素質,最終成為俄羅斯國力狀況壓倒性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彼得大帝去世後近四十年的時間裡,先後繼任的幾位沙皇(女沙皇)素質平庸或者低劣,使得俄羅斯的權勢跌入低谷。而1762年葉卡捷琳娜皇后廢黜其夫自立,即葉卡捷琳娜二世,俄羅斯的權勢再度急劇升騰,吞併克里米亞、瓜分波蘭,甚至在美國革命期間主持了針對英國的“武裝中立聯盟”,這使得到法國大革命之前,俄國成為歐洲國際政治權勢中心之一。
而在葉卡捷琳娜的孫子,亞歷山大一世執政前期比較有作為,對內進行改革兵制,並由於在那破侖戰爭中擊敗拿破崙,被稱為神聖王,救世主,當他騎白馬進入巴黎時,俄羅斯的權勢達到了頂峰。但其執政後期則沉迷玩樂,神秘主義,不理政事。而繼任的尼古拉一世,推行神聖同盟的宗旨,鎮壓歐洲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運動,成為“歐洲憲兵”。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這使得沙皇的君主專制在國內外威信掃地,俄羅斯的國際權勢也一落千丈。繼任的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並主持多想改革,奠定了將俄羅斯君主制改為君主立憲制的計劃。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其在位期間,推行俄羅斯化政策,與英國進行“世紀大角逐”,英俄關係惡化。應該說,在葉卡捷琳娜二世之後的歷任沙皇,雖然素質有高有低,但總體來說處於合格線之上,俄羅斯的權勢雖然也有急劇騰昇(拿破崙在俄國的慘敗),也有權勢急劇“衰落”(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但總體來說,俄羅斯在這一時期,是國際體系中除英國以外的最強大國家之一。
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其登基只是沙皇制度就已經開始搖搖欲墜,但其作為君主的個人素質卻極其低劣。尼古拉二世除了絕對專制主義君權和皇權神授外,沒有任何信念;除了關心皇太子能否活下來繼承皇位外,也沒有人任何真正的關切。除此之外,還長期愚不可及的為江湖騙子拉斯普廷所擺佈,按其意志決定國事。在他統治期間,俄羅斯專制政治惡化到了空前腐敗的地步,決策取決於宮廷陰謀和私人關係,政府機構各行其是。因此,正是由於尼古拉二世低劣的君主素質,使得俄羅斯深層次的矛盾徹底被激化出來。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原本就生活極端困苦的俄羅斯人民無法忍受,最終看似不可一世的俄羅斯帝國,卻因革命而土崩瓦解。
總而言之,俄羅斯的強盛總是與其虛弱相伴隨。其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和政治特徵決定了俄羅斯的權勢“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點。這也是為什麼一度不可一世,整個歐洲都在其鐵蹄下瑟瑟發抖的俄羅斯帝國,會如此突然掉落到谷底,不僅權勢大跌,連羅曼諾夫家族都被推翻,帝國都被徹底終結的原因——興衰基於君主一人素質,必然會是這樣的結果。
-
6 # 雲石
俄羅斯從16世紀開始,持續對外擴張,到19世紀,俄羅斯成為有著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超級大國。
這個時期也是俄羅斯帝國的鼎盛時期。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羅斯,60萬大軍被俄羅斯殲滅,此戰讓俄羅斯帝國威震Continental。在這之後的幾十年,俄羅斯極力捍衛歐洲君主專制,屢次蕩平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動亂。在19世紀中前期,俄羅斯是數一數二的Continental軍事強國。
但到了19世界下半葉,情況發生了變化。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涉及俄羅斯、英、法、土耳其),此戰俄羅斯大敗,元氣大損。雖然透過農奴改革等措施,國力雖然得到一定恢復,但實力已不如英、法、德。
首先,我們要了解俄羅斯為什麼會在一百多年時間迅速崛起。
俄羅斯的崛起得益於技術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使貧瘠的東歐平原具備了工農業開發的可能。東歐平原的地緣潛力被釋放,俄羅斯獲得一個強大的本部,並依託其將北亞、中亞吞入腹中。雖然亞洲板塊因自然環境惡劣開發潛力有限,但勝在體量大。體量上的優勢彌補了在質量上的不足,因此,俄羅斯可以從中賺取足夠的收益。也正因如此,俄羅斯在19世紀上半葉成為Continental第一強國。
文明形態的轉變讓俄羅斯陷入困境。
農耕文明時代,可用於農耕種植的土地面積是決定國家實力的最大因素。俄羅斯僅東歐平原的總面積就遠超歐洲其他國家。
當然,東歐的氣候決定,其每單位的農業產量不高。不過這可以用規模來進行彌補。因此,俄羅斯依然能用傳統的傳統方式積蓄國力,進而壓制Continental各國。
不過,工業時代,評判國家實力的標準是工業產能。而工業生產鏈條講究聚集效應,即,工礦企業集中分佈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的聚集效應削弱了俄羅斯的體量優勢。19世紀上半葉,工業文明處於早期萌芽階段,各國的工業規模不大——可用於開發的區域多,但工業規模有限。
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可開發地區雖遠多於歐洲各國,但工業規模有限,潛力也無法施展。再加上體制、文明發展水平等原因,俄羅斯的工業發展水平一直落後歐洲其他國家。質量差,體量優勢不復存在,這為俄羅斯在初期的工業化轉型處於落後地位埋下伏筆。
工業時代運輸工具的變化也是俄羅斯相對衰敗的一個原因。
工業時代,海上運輸方式由木質帆船轉變為輪船,陸上運輸方式由馬車轉變為火車。
輪船相較於帆船有著運載量大、速度快、抗風浪能力強等優勢,這大大提高了海上運輸水平。
同樣的,馬車到火車是陸上交通工具質的變化,大大改善國家的交通運輸條件。
不過,火車形態的陸運和輪船形態的海運不同。
首先,鐵路運輸承載的運力遠低於海運。
其次,鐵路運輸除了需要火車還需要鐵路軌道,以及配套的運輸體系。這些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進行建造,還需投入大量成本持續維護,才能正常運轉。而海運只要有運載工具,航線的開發和維護不需要太大成本。
這兩點原因決定了,鐵路運輸的成本高於海運。
而這一點又被俄羅斯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放大了。俄羅斯全境緯度偏高,建設和維護鐵路線的成本以及難度都非常大。19世紀的俄羅斯,雖然規模大,但比較落後,還不具備複雜的技術和推廣交通網路的國力。
最關鍵的一點是,俄羅斯因為版圖過大,可開發區呈點狀分佈,點與點之間距離遙遠,其修建陸上運輸鐵路帶來的收益,可能遠不及修建和維護的成本。因此,直到21世紀的今天,俄羅斯的國家鐵路主幹線只有西伯利亞鐵路。
這就決定了俄羅斯的衰敗。俄羅斯的領土與英法等殖民帝國相差無幾,不過其位於亞洲的領土十分貧瘠,因此俄羅斯的整體實力遠低於英法。不過因工業時代之前,運輸條件的限制,英法無法將財富集中,才給了俄羅斯可乘之機。
隨著近代交通工具的改變,英法殖民地的財富被有效集中,而俄羅斯因自身環境的限制,以及技術的侷限,而停滯不前。
俄羅斯的停滯不前,使其在19世紀後半葉的全球競爭中處於弱勢。甚至在1904年,俄羅斯在爭奪東北亞秩序主導權時,被日本打敗。
當然,在俄日戰爭中俄羅斯失敗的大部分原因是日本佔居了主場的優勢,並不能說明俄羅斯的國力不如日本。不過俄羅斯被亞洲三流國家打敗,也從側面反映了俄羅斯在工業化轉型初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當然,俄羅斯畢竟是一個老牌強國,其國土面積為2000萬平方公里,有著極大的地緣潛力。雖然在19世紀後半葉,因為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的侷限,而在全球爭霸中處於下風。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俄羅斯的很多限制會被打破,其地緣潛力會得到釋放。最終,俄羅斯在20世紀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
不過,俄羅斯的這個轉變與成長並不是那樣順利,是經過多次動盪與衝擊的。而其中就包括最關鍵的十月革命。
蘇聯政權因十月革命而生,這場變革為俄羅斯帶來了紅色意識形態,並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的積極意義。也正是如此,俄羅斯迎來了國家和文明史上的最鼎盛期,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級超級大國。
其實,有一點讓人難以理解。紅色意識形態的核心力量是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在整個19世紀,紅色意識形態是以工人和市民為依託,進而在歐洲普及的。而俄羅斯在歐洲諸國中,是工業最不發達的一個。為什麼紅色意識形態,在其他國家產生的是紅色暴動,而在俄羅斯卻取得了突破?
-
7 # 丫6503
一戰前夕, 俄羅斯帝國龐大的擴軍計劃並沒有完成,所以俄羅斯帝國的軍隊在數量上對於德國與奧匈帝國雖然仍有優勢,但並非決定性的優勢。又因為俄羅斯帝國的工業無法支撐數量如此龐大的軍隊所需的裝備,俄羅斯帝國所依靠的並不巨大的數量優勢都有很大的水分。
政治上,俄羅斯帝國的民族成分十分複雜,這一點對比如今的俄羅斯和昔日的俄羅斯帝國就可以看出。而且,儘管俄羅斯的知識分子(甚至是激進的知識分子)因為斯托雷平展開的極右翼改革的成功而越來越保守,但廣大工農卻受益甚微,因此一戰前俄羅斯在政治上也是不穩定的。
由此可見,在以上所有方面,俄羅斯帝國在一戰前夕都並不穩定。而一戰中軍事上被德國屠殺,政治上民族起義、顏色革命,以及經濟上崩潰將俄羅斯帝國這一虛弱的巨人摧垮了。
-
8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一個是俄羅斯的保守勢力過於強大,彼得大帝之後再無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死後,俄羅斯把首都從沿海城市聖彼得堡遷回了三線山區莫斯科。在歐洲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俄羅斯已經從西學為用退化為封建王權制度的堡壘,自己不要臉,還美其名曰歐洲憲兵。大意就是鎮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最積極的狗腿子。
這樣的半吊子工業化國家,本身自己的積累就少,在一戰後又欠了大量的外債,而計劃經濟和布林什維克最大的優勢就是另起爐灶,對舊約、欠款一律不承認,所以賴掉了一大筆債務,使蘇聯輕裝上陣發展經濟。
二是赫魯曉夫蠢。
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從歐洲到中國。 我們可以假設,中蘇之間的大陸關係穩固,那亞歐大陸的崛起就不可遏制。
中蘇可以透過越南不斷蠶食東南亞,在中東搞民族獨立運動,在非洲、拉美不斷培養埃內斯托·格瓦拉,對於美國而言,最後能收穫的只是廢紙一張(美元)。
但人類的歷史不是那樣寫的。斯大林曾經向希特勒要過巴爾幹地區,其實作為斯大林,他還可以佔領約旦、敘利亞、沙特、伊朗、阿富汗,甚至印度,但斯大林就是打到了希特勒的痛處。
希特勒發動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軍事計劃。 此役之後,雖然蘇聯還是一個大國,但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這一點斯大林很清楚,所以英國蓄意在伊朗挑起戰爭的時候,蘇聯選擇了示弱。
鑑於此,斯大林面對新生的中國居然短時間內沒有反應過來。對於斯大林而言,毛澤東太過熟悉也太過陌生。斯大林是見過大世面的,曾經和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都劃分過世界,這次是一個華人,斯大林莫名的有些被動,最後和毛澤東談出一個亞洲革命歸中國(勢力範圍)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斯大林對中國的援助,使中國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工業國。 前面講了斯大林與中蘇關係,斯大林認為自己達到了一個國家擴張的極限,不願意再求邊功,所以只是利用中國參與北韓戰爭,以緩解蘇聯在歐洲的軍事壓力。
斯大林對亞洲革命、世界革命都不敢興趣,他甚至解散了共產國際,他對一個小小的伊朗都示弱,因為他只想守成。
赫魯曉夫就不一樣了,斯大林為什麼用赫魯曉夫?就因為赫魯曉夫蠢,但他沒有想到赫魯曉夫居然這麼蠢。赫魯曉夫的盲從和盲動,直接破壞了二戰的戰後秩序。
斯大林的東方防線使蘇聯處於絕對的戰略優勢地位,而歐洲的均勢、世界的均勢很有可能就會以此定型,再也不會改變。
這個時候喜歡種玉米的赫魯曉夫來了,他搞批斯大林,從而破壞了蘇聯的政治一元。他開始從戰略上迂迴美國,親自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導彈,恫嚇美國拉開星球大戰的局面,從而破壞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
他撤走援華專家,導致中蘇兩黨反目,致使斯大林導演北韓戰爭使徹底倒向蘇聯的中國劇情反轉。 當然這些都不是觸怒中國的主要原因,蘇聯插手越南戰爭,伴隨著中蘇反目,越南倒向了蘇聯。
還是前面的講到的,越南不是越南,越南是中國的白手套。這一次變節,直接導致中國在東南亞的擴張戰略變成了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戰略。就越南而言,越南想的是利用蘇聯制衡中國,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統一了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統一了東南亞;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成為世界霸權之一。
伴隨著越南的倒戈和快速擴張,最擔心的都不是美國和泰國,而是中國。根據越南方面頻繁在高棉與泰國邊境的軍事試探來看,越南已經開始準備戰略進攻的戰爭校射。尷尬的一幕出現了,曾經大力支援越南建黨建國的中國,面對越南倒向蘇聯,開始圍堵越南。
伴隨著蘇聯海軍進駐金蘭灣,中國腹背受敵已成事實。 後來蘇聯雖然也曾想從阿富汗突破美國的戰略圍堵,但基本上都是遵循赫魯曉夫錯誤的地緣政治戰略方針,蘇聯已經達到一個帝國擴張的極限,任何一個繼續擴大蘇聯勢力範圍的戰略決定,都只能加速這個政治實體的消亡。
以上種種,都是帝國版圖(行政管理)的邊際效應,一個國家越大,他的行政管理成本就越高,可真正能為國家供應財稅的地區,每個國家都是少之又少。
赫魯曉夫只是簡單的愚蠢,可他的愚蠢破壞了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精心設計的戰略平衡,他自以為高明的戰略進攻,最後導致的結果卻是蘇聯進入戰略陷阱,而使俄羅斯帝國開始邁入盛極而衰之路……
-
9 # 以史證今
俄羅斯帝國又稱沙俄或帝俄。別稱第三羅馬帝國。是指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帝后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後為止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帝國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的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是當時世界上的國土和人口大國。其人口僅次於當時的大清帝國和大英帝國。
(葉卡捷琳娜二世)
1721年彼得一世打敗瑞典王國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到十八世紀中後期,伊卡捷琳娜二世統治達到鼎盛時期。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強國。在亞歷山大二世時俄羅斯參與反對拿破崙的“反法同盟”,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
19世紀中葉,俄羅斯在克羅米亞戰爭中戰敗,盡顯頹勢。俄羅斯帝國的衰落最根本的是落後的農奴制度。農奴制度使俄羅斯在工業革命中取得的成績微乎其微。導致俄羅斯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工業化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雖然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進行了農奴制改革。但進行的不徹底,俄羅斯始終沒能迎頭趕上。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再次戰敗。1914年俄羅斯參加一戰,不堪的戰局,難以支撐的經濟直接導致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宣告。俄羅斯帝國滅亡。
-
10 # 風華
蘇聯從來沒有真正強大過,所謂的蘇聯強大隻不過是一個假象,蘇聯只不過是製造了大量的劣質、毫無用處的武器和軍事設施,貌似強大而已。
製造這些武器和軍事設施,消耗了蘇聯大量的財富,使蘇聯沒有資金去發展先進的高等教育,先進的科學技術,從事先進的科學研究,留住高階的科技人才。
再加上蘇聯,窮兵黷武,四處擴張。
這都需要花大量的錢。
以上的種種倒行逆施,使蘇聯走向了毀滅。
蘇聯的崩潰是蘇聯的種種倒行逆施、自我毀滅造成的!
絕不是和美國競爭造成的!
更不是由於美國的打壓造成的!
一個國家的先進靠的是先進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而蘇聯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邪惡又極端不合理,這樣的國家根本就不可能強大。
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有大量的武器和軍事設施,而是在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工業技術、經濟等方面先進和強大。
高階智慧人才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一個國家不會倒下、進而能夠躋身世界前列的根本保證。
在歷次的戰爭和政治運動中,俄羅斯最寶貴的財富—高階智慧人才損失殆盡!
俄羅斯的高階智慧人才,先是被入侵的蒙古人大量的屠殺,幾乎損失殆盡。
後來,在沙皇俄國時期,經過長年的休息養生,俄羅斯又培養出了一些高階人才。
但是,這些高階人才在斯大林當政時期,又被幾乎屠殺殆盡。
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人才又大量地散失到世界各地。
蘇聯培養人才的能力很微弱,而糟蹋、損失人才的能力很強,這樣的國家能發展好嗎?
現在俄羅斯的情況是:高階人才損失殆盡,剩下一些中、低檔人才支撐危局。
幸虧俄羅斯地底下遍佈黃金般的寶貴資源,挖出來就能賣錢。要不是有這些上天白給的錢財,俄羅斯早就完蛋了。俄羅斯主要是靠出賣資源活著。
現在俄羅斯除了用一些劣質武器,打一些低檔次的國家,以盡顯俄羅斯的強大以外,看不出俄羅斯還有什麼能耐!
俄羅斯唯一能讓人們多少還會注意到它的存在的原因是:俄羅斯擁有大量的核武器。
俄羅斯就是有核武器的沙烏地阿拉伯!
俄羅斯的無能和外強中乾已經被大量的事實所證明!
普京四處侵略,窮兵黷武,以便哄騙一下俄羅斯國內的大量愚氓,讓他們在普京愚蠢的擴充套件俄羅斯疆土的表演中,體會到俄羅斯的偉大,以便更堅定地支援普京,讓普京把他們帶到更深的災難之淵。
普京完全繼承了斯大林的思想和做法,斯大林所秉持的邪惡思想對蘇聯、對整個人類的破壞性非常大。
邪惡思想對人類的破壞性遠遠超過了戰爭!
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和繁榮昌盛,必須要有大量的文化精英存在,文化精英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
還有一些國家效仿了斯大林的做法,把自己的國家經濟精英,文化政治精英也幾乎都屠殺了,對自己的國家毀壞和摧殘得很厲害。比如,紅色高棉等。
而在一些國家中,那些禍害自己國家的惡魔,竟然還受到很多人的崇拜和尊崇。
人類政治現象的詭異和荒唐太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了。
回覆列表
帝國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帝國泛指國力強大的國家,所以蘇聯時代和現今的俄聯邦時代都可以視為是一個對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帝國”;如果從狹義層面理解的話俄羅斯帝國指的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后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權這段時間的俄羅斯國家。
1721年彼得大帝在與瑞典的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的皇帝”的頭銜,俄羅斯的國號也被正式確定為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戰勝了瑞典和奧斯曼土耳其,為俄羅斯贏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葉卡捷琳娜女皇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了波蘭;俄羅斯帝國在巔峰時期甚至戰勝了席捲歐洲的拿破崙;此後俄國積極充當歐洲憲兵——曾幫助奧地利鎮壓匈牙利人民起義。
不過俄羅斯帝國的輝煌似乎也就止步於此了,此後這個帝國開始走向衰落:克里米亞戰爭敗於英法聯軍;日俄戰爭被新興的東亞彈丸小國擊敗;一戰中被德國重創,終於在內憂外患之中引發了國內人民的起義,最終埋葬了沙皇政權。那麼俄羅斯帝國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呢?
歷史上俄羅斯長期深受封建農奴制的束縛,工業化程序長期滯後於西方。事實上俄羅斯就其文明與體制的進化程度一直滯後於西方,然而俄羅斯憑藉自己龐大的疆域和人口即使在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也能以數量彌補質量的方式實現規模效應。於是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就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每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出現結構性變革之際俄羅斯就會因為自身文明與體制的滯後而被西方甩在身後;而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後俄羅斯的體量優勢就會逐漸彌補文明、體制、技術上的不足。
俄羅斯帝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列強急劇向工業化轉型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決定一國國力強弱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規模體量,而是體制和技術創新,因為創新會帶來跨越式發展,而深受封建農奴制困擾的俄羅斯帝國恰恰並不擅長創新,因而被抓住時代機遇改革創新的西方列強迅速超越。而當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體制和技術創新日漸平穩後俄羅斯自然也會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儘管經過學習後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仍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完全可以透過俄羅斯的體量規模得到彌補,於是俄羅斯歷史上就始終不斷呈現這種大起大落的盛衰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