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來讀史
-
2 # zhangwanhe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了統一文字。為什麼統一中國的是秦而不是別的諸侯國?當時流行於各諸侯國的文字應當是小篆,但一定差別很大很多,不利於交流。而當時秦國的隸書已經流行了(睡虎地秦簡),隸書無疑要比小篆進步,它利益書寫、辦公使用。秦始皇焚書坑儒下手太輕對於各個諸侯國皇族也“太客氣”,以至於大秦建國二十幾年就被諸侯國遺老遺少所推翻(例如張良、項羽等等),大秦僅僅是曇花一現。
-
3 # jordan25
我覺得沒有什麼利,基本都是弊,特別是開了鉗制思想、迫害異議的先例,為後事的封建統治者提供了強有力的統治模式,使中國陷入了兩千年渾渾噩噩的時代,不僅缺乏社會進步、科學發展,更鮮有百花齊放局面,再沒有產生什麼偉大的思想理論和偉大的思想家。
-
4 # TonyDeng
秦始皇所謂“焚書坑儒”,是兩個分開的事件。焚書的理由,在李斯上書的話中說得很清楚,可以自己去看,大體就是說,某些書生學習諸家不同學術導致觀念不統一,有提倡恢復封建的,也有用不同觀念給國家政策挑刺的(今之反對派),反對建議也罷了,最壞的是“跨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這種狀況,必須統一思想,故建議把諸子百家的書不讓老百姓閱讀和教學,只有官方專業學者可以,老百姓如果要學,應拜吏官為師。焚書是把民間諸子百家著作和六國的史書(保留秦史)燒了,科技學術著作沒有動,燒掉的書,在官方圖書館中保留。這個記載,在《史記》中很清晰。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學者都注意到歷來詆譭秦始皇焚書政策的事實,蔡東藩在《前漢通俗演義》中就說,秦始皇焚書有保留,只是項羽火燒秦宮,才把館藏的書籍毀掉了,“雖然不是秦始皇燒的,但追究原意,無非愚民政策”——引號的話是他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統一思想,並非秦始皇和李斯的獨創弊政,其實時至今日,也天天講統一思想言論。
至於坑儒,歷史記載的就是因方士欺騙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面臨謊言被揭穿時說始皇壞話後逃亡,引致秦始皇追究誹謗大案,書生們互相檢舉揭發牽扯出四百多人,一起殺了。此案並非針對儒家書生而來,但後世偏說成是儒生,並與焚書聯絡,讓人聯想確鑿。另一個事件是非正式記載,說秦始皇誘騙儒生入深谷活埋的,野史不論。
-
5 # 流年Leoyoe
中國是全世界最尊重知識的國家。歷朝歷代只要自認為是中國,都會把對知識文化的重視放在首位。正是這樣的文化自信才讓鮮卑為主的北魏王朝毫不猶豫的摒棄自己遊牧民族的習俗,全面漢化。可以說,華人對知識和文化的信仰,才是最大的民族認同感。
當時的中國還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因此學術界是百花齊放,在春秋戰國時代,因為諸侯爭霸,這各個學術的代表人物都恃才傲物,高傲的不行!他們習慣於和國君坐而論道的待遇,這秦始皇不是一般人啊,而是個霸道的帝王,不跟學者儒士玩這套,你跟我坐而論道,你是什麼東西!於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百家學士的待遇那是一落千丈!
儒家經典毀於焚書坑儒的最多。 孔子修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周禮》和《樂經》全部毀於焚書坑儒。這兩部典籍徹底滅絕。 孔子修訂的《尚書》原有120餘篇。秦朝毀於焚書坑儒。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尚書》28篇。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 孔子弟子三千,其法治思想被仲弓繼承。仲弓的著作《敬簡集》毀於焚書坑儒。 曾子根據孔子教導,所做的《孝經》毀於焚書坑儒。現存《孝經》是後人偽造的。 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中,只有《周易》不再禁燬之列。是唯一合法流傳下來的著作。 《詩經》是漢朝儒生依靠記憶背誦出來的。《左傳》、《論語》等經典是私藏的。
對我們來說自然是利大於弊的!可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事兒對目西起到了一個警醒作用,雖然秦始皇是因為統一的需要採取了嚴酷的行為,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我們卻不能一味的贊成他,因為這種思想太盛之後,很可能又有人被無端的被打成“大毒草”,那可是罪孽深重了!
-
6 # 超級視野
焚書坑儒是兩件事,人們通常會放在一起說,那麼接下來我們詳細說一下,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回事。
焚書的前因後果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帝在咸陽宮大宴群臣。席間有不少溜鬚拍馬之人,給秦始皇歌功頌德,拍的秦始皇很是受用。在秦始皇心情大好的時候,齊人淳于越順勢進諫,說道:“臣聽說殷、周能有千年的國祚,都是因為他們分封子弟功臣,來共同拱衛天子。現在陛下一統天下,富有四海,為了防止出現權臣亂國,理應效法殷周,分封天下。凡事遵守老規矩,總不會有什麼壞處。”
秦始皇聽了以後,其實是有些心動的,但是自己不好馬上做出決斷,就讓淳于越和丞相李斯商議。李斯的回覆很決絕,堅決反對分封制。李斯上書給始皇帝,說道:“殷周時期,天下散亂,諸侯之間攻伐不斷,這都是分封帶來的弊端。現在天下一統,好不容易結束了戰亂,怎麼能再走回老路子呢?現在的人動輒以古非今,粉飾一些虛妄的東西來作為治世之道,貽害頗深。”
李斯認為學者們都善於鼓譟自家的學說,完全不理會是否切合實際,這些學說“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用今天的話說,這些學者就像大V,他們有各自的粉絲,所發出的言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譁眾取寵,以搏取眼球。這些人實際行政能力不行,但是特別擅長造謠誹謗朝廷的政策。“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意思是說這樣的亂象不加以禁止,皇帝的話語權就會被“專家”們奪去,皇帝的權威就會蕩然無存。
接下來,李斯釋出政令,要求全面收繳《詩》、《書》、百家之言,各國檔案等毀掉,如果有私藏不上交的,就施以黥刑。當然也不是所有書都要毀,像是醫藥卜筮種樹這樣的工具書,可以儲存,被毀的書李斯也在宮中藏有備份,不過這些備份後來又被項羽一把火燒掉。
坑儒的前因後果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面對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他也意識到了死亡的可怕。為了能夠長期霸佔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迷上了長生術。有需求就有市場,秦始皇也因此著了江湖術士的道。
始皇三十五年,術士盧生對始皇帝說:“陛下多年求取奇藥仙草,為何總是求之不得呢?都是因為有小人從中作梗啊,他們就像是惡鬼一般。陛下治理天下,常與小人打交道,內心無法做到真正的恬靜,這樣真人是不會現身賜給陛下靈丹妙藥的。為了早日迎來真人降臨,陛下應該遠離他們,獨處修行才可以。”秦始皇求長生鬼迷心竅,還真就信了。為了表達對真人的崇拜,連自己的稱呼都改了,稱真人而不再稱朕。
術士盧生的一番操作,相當於把秦始皇與群臣給隔離開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架空了秦始皇,這樣的秦始皇更好欺騙。在得到大量財物以後,盧生和另一位術士侯生就相約逃跑了。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完美的道德出口,二人誹謗秦始皇濫用刑罰,專橫跋扈,搞得民不聊生;在強制推行秦法的過程中,濫殺無辜,造成許多名士的枉死,以至於天下名士都噤若寒蟬,不敢仗義執言,匡正他的過錯等等。最後還不忘詛咒秦始皇,像這般貪戀權勢之人,根本就是不得好死,怎麼可能得到靈丹妙藥呢?
秦始皇知道這些以後,氣得直跺腳,損失大量錢財不說,還遭受如此奇恥大辱,這怎麼能夠容忍?於是他就立刻派人去查,把散佈謠言的相關術士和學者,都抓了起來,大概四百六十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儒生,把他們坑殺在了咸陽。這裡秦始皇確實有點氣急敗壞了,但是他坑殺的四百六十人都是犯禁的,沒有再擴大化,這比起後世明朝的藍玉案,胡惟庸案以及清朝的文字獄,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焚書坑儒的影響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動,到底是利還是弊?其實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破壞性創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特別難。六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移風易俗,改變他人的習慣,是非常難的。睡虎地秦簡出土了一些秦朝外派官員、士兵的檔案和書信,官員抱怨秦法推行困難,不理解百姓為什麼不願意遵從新法。士兵則勸說在老家的朋友,一定不要到新徵服的土地上去當兵,因為那裡都是抗法的“刁民”。
一個地區的文化和習俗,其載體無非是文化人和書籍。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本質上還是戰國時期秦國地盤的擴張。無視各地實際情況,實行一刀切,強行推行秦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焚書坑儒破壞性地消解了一部分抵抗因素,項羽一把火徹底毀滅了與過去的羈絆,有機會重新開始。漢朝建立之初,都是前朝遺老憑藉記憶在重建文化大廈,這給了漢王朝的統治者很大的發揮空間,他們可以從容的選擇有利於淡化地方意志,有利於大一統的文化元素,然後將其發揚光大。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直到漢武帝時期,大漢才真正成為一個跨地域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化和政治相對統一的大一統王朝。
最後,我想借用電視劇風雲裡的劇情設定,來詮釋自己的觀點。帝釋天鳳血的功力與龍元衝突,想要得到龍元的功力,就必須先化掉體內鳳血的功力。這個過程像極了從封建到大一統的過渡,想要真正的大一統,就必須要化解掉封建。從破壞性創新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焚書坑儒整體上是利大於弊。
-
7 # 文玩壹姐
秦始皇當年為什麼要焚書坑儒,他焚書坑儒的舉動到底是利還是弊?
首先要說一下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彷彿成了秦始皇暴戾的一個標籤,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即這位始皇帝統一中國之後“焚書坑儒”,大開殺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
這件事從古至今爭論巨大,還有不少人為此替秦始皇說話,古有東漢哲學家王充有言:“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書,文篇具在,聖人之全經猶存。”還有現在的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曾說:焚書坑儒”說法有誤,只有少數人知道。還有朱熹、梁啟超、魯迅等人均為秦始皇說過話,在此不一一贅述。
許多人把“焚書坑儒”看作是一回事,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不太搭邊的事。
首先說“焚書”,簡單來說就是有人不服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政策,想要透過汙衊君主、標新立異來增加自己的“流量”,煽動一些人對國家政令進行攻擊和誹謗。
於是李斯就提出了一個實行封建文化專制的主張。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付諸實行。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的這一舉動造成了很大的文化缺失。但其實,秦始皇並不是將所有書都焚燒了,他只燒了那些對自己的統治不利的書籍,像醫書等並沒有焚去。而且就算是燒掉的那些書,秦始皇其實在秦宮中也留有備份。秦始皇這麼做,也只是想要更好的統治國家。
再說一說“坑儒”,坑儒其實不是焚書事件的延續。當時是有盧生、侯生等方士和一些復古的儒生,串通一氣,議論朝政。盧生、侯生原來應命給秦始皇搞長生不死藥。秦法規定,說到必須做到,否則要治罪。他們上哪裡去搞長生藥呢?他們怕治罪,便以攻為守,到處宣傳,說秦始皇“剛戾自用”、“專任獄吏”,“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不應當為他求仙藥。
秦始皇聽後十分惱火,就把他們逮捕,嚴加拷問。諸生招供違犯禁令並轉相引告,牽涉了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將他們皆坑殺於咸陽。這便是歷史上所謂“坑儒”。
因此,秦始皇雖然的確焚過書,但並不是全毀了;坑儒之事的矛頭主要指向方術之士,但也的確是波及到儒生了。所以,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暴戾蠻橫,不少人認為秦始皇這是背了一個兩千多年的“黑鍋”!
那至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動到底是利還是弊 ,可能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一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下面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認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應該是對於秦朝來說利大,對於後世來說弊大。發生在秦朝,就應該站在秦朝的角度上去思考這個問題。
作為統治者的秦始皇嬴政,自然不希望有人再反叛自己或反叛秦朝。而反叛自己和秦朝的人除了有武力上的外,還有精神上的。對於當時的秦朝而言,根本不怕武力上的反叛,因而唯有精神上的反叛最為致命。
所以我們大概思考一下也能知道,燒燬那些六國詩書,對於秦朝而言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至於坑殺術士,這裡講個故事,當年有個術士叫徐福,他為了“尋找”所謂的不死藥,曾一次性迫害了上千條人命和收集了無數的金銀珠寶。所以像這種術士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殺一儆百的,以免為了莫須有的事情,殘害無辜的百姓,只有這樣秦朝才能樹立起威望。
-
8 # 歷史的前世今生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商量”,這是毛主席的回答。
封建社會每一個大一統的帝王,在建功立業後都會收緊社會思想,把全社會的意志,扭轉到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上來,對於這一點,題主的問題就很明朗了,這是一個功在千秋,利國利民的政策舉動,有利於鞏固統治,是一個國家所有政策和社會發展的基石,統治不鞏固,何來發展和其它,所以說是必須的、有利的、有力的行為。
秦始皇畫像
秦始皇被成為千古一帝,不僅僅是結束了有周以來八百年的分封制統治,而且建立了封建社會的封建統治制度,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創舉,這個功績特別了不起,是封建社會任何一個帝王都無法比擬的,只有第一,沒有之一。現在世界上沿用的國際標準,就是根據秦始皇這個創舉演化而來。還有實行“郡縣制”的行省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經歷了歷史的血與火的考驗。所有的這些澤被後世的制度,都是從“焚書坑儒”後建立起來的,“統一”這兩個字,很好的詮釋了他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至於說有些不人性不道德或什麼的說法,那是站在後人的角度、不一定的立場上說得,對於一個千古偉人,有道是瑕不掩瑜,還有就是,包括你來提問這件事,也許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正所謂: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總歸有思想的人,會說一個真諦的存在。
-
9 # 呆萌小索隆
一說到秦始皇,人們們便會不自覺地想起他焚書坑儒的殘暴一面。但是一些人對於焚書坑儒的理解還比較片面,認為焚書坑儒對於中華文化來說是一場浩劫,對於哪些文人才子來說更是一種摧殘。
而本文就將從焚書坑儒的背景著手,介紹焚書坑儒產生的歷史意義,最後加以小結。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楚,所謂的焚書坑儒並不是什麼書籍都焚燬,也並不是所有的儒士都被坑殺。
《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有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換句話來說,秦始皇焚的書籍大都只有《詩》、《書》兩種,而剩下的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均沒有被焚燬。另外,秦始皇坑殺的大多數是一些騙七騙八江湖術士,而真正被坑殺的儒家才子並沒有多少。
所以說秦始皇在這方面並不是那般無情與殘暴,他這樣做其實也有他的考量。
焚書坑儒的背景
自秦一統六國一來,六國的民眾任然對秦國以及秦始皇嬴政沒有太大的認同感。而秦始皇要做的便是鞏固秦國以及自己的地位。因此,嬴政在實施各種政令之時,還不忘封禪泰山,以此給百姓灌輸“君權神授”的思想。
但是在這次的封禪大會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反而被一群儒士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讓秦始皇倍感頭疼。
因為這些儒士都不認可秦始皇,可想而知,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後,會如何宣傳秦始皇,所以天下百姓對於秦始皇的認可程度也可想而知。
所以說要想真正得到天下的認可,那就必須統一思想。而正在這時,丞相李斯進言,他也認為國家想要穩定,就要統一思想。秦始皇一聽這條建議,便感覺是高山流水知音難遇,所以對於李斯的建議,嬴政已經想好了應對的措施——焚書坑儒,並推行法家思想。
焚書坑儒的消極意義
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樣,焚書坑儒在一方面將原來百家爭鳴的積極局面大大破壞,對於一些思想門派的打擊更是毀滅性的。另一方面,焚書坑儒將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矛盾大大加深,這也為後來秦朝的滅亡添薪加火。
再者,焚書坑儒雖然短時間內使得秦國得以穩定。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秦始皇的此番做法嚴重傷害了士人階級。而在古代,這些士人階級充當著統治階級與百姓之間的橋樑,士人與統治者的矛盾加深,必定會在百姓之中大肆宣傳統治者的暴行。因此,這也就意味著天下百姓與統治者的矛盾也會加深,這對於秦國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焚書坑儒的積極意義
從思想統一方面來看,焚書坑儒在短時期內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積極局面,達到了思想的統一,這為秦國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
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焚書坑儒打破了自周朝以來的分權學說,為之後中國的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做好了鋪墊。
焚書坑儒雖然破壞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此番做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完整,也為後世的君主專制奠定了基礎。總的來看,焚書坑儒不僅僅是有著它的消極意義,還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
-
10 # 家志讀史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關於焚書的問題。在秦朝的時候,國家設有藏書,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的經典書籍,在秦朝是有收藏的。當時焚燒的書籍主要是《詩》和《書》兩大類,主要是屬於儒家的書籍。由於秦始皇是用法家的思想打天下並統一天下的。法家的思想在當時是主流思想,而其他百花齊放的思想是屬於非主流思想,當時流傳相對影響力比較大的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的思想對法家有較大的衝擊。為了防止輿論宣傳陣線把秦國的法家思想搞亂,為了把主流思想統一到法家上,他經過權衡,進行了一個焚書的政治活動。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有利於秦朝統治,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來看,它是有正當合法性的一面。但是從歷史長河看,焚書的行為,對百家爭鳴,學術的解放,起到了一定壓制,為後代壓制學術民主開了先河,有一定的負面性。
關於坑儒的問題。在相關史料記載中,秦始皇的坑儒主要是以術士為主的幾百人,從秦始皇的名字上來看,作為一個始皇帝,是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地做皇帝,基業永固,從正常人的需求看,也是需要健康長壽的,因為需要長壽的原因,他就被地方的術士們利用了 。他在求仙丹長壽不老的過程中,術士們沒有辦法讓秦始皇得到應有的健康長壽,術士們知道不能夠長期待在秦始皇的身邊,在得到了錢財後,編制了很多誹謗秦始皇的壞話後逃跑了。秦始皇知道後大怒,便產生了後來的坑儒事件。由於這些術士都是有文化的人,在當時社會是有一定思想影響力的,在當時坑殺這麼多人,當然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也為後世的文字獄開了先河。
關於焚書和坑儒的事件,感到總體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有一定的負面性,但不是同類中最嚴重的事件。因為它起了一個開端作用,所以在歷史上的爭論比較大。我們只有把一個人放在他當時的歷史環境去考量,才能對當時的事件有一個理性的判斷。秦始皇統一六國應該說是利大於弊的,為我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歷史延續,起到一個好的偉大開端。我們對於一個歷史人物來說不可能求全責備,要求他一切都符合現代人的看法和思想。
回覆列表
提起秦朝的歷史典故,有三個是不得不提的。第一個是秦始皇時期的一統六國橫掃八荒,第二個還是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第三個則是秦二世時期的指鹿為馬。在這三個歷史典故中,以第二個焚書坑儒最為我們當代歷史愛好者所津津樂道。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焚書坑儒具有很大的爭議性,比如有人說他是利大於弊,有人說他是弊大於利(筆者信前者)。
那麼作為後世歷史愛好者的我們,在看待這件事情時,到底該報以什麼樣的態度和看法呢?如果有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接著往下看。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覺得得分開來看,即《史記》版本的焚書坑儒,和《尚書》版本的焚書坑儒。而如果是這樣,那麼則是一個利大於弊,一個弊大於利。
其一,《史記》版的利大於弊這個版本的焚書坑儒,可能很多朋友都沒有聽說過,原因是這個版本的記載不太符合曾經的歷朝統治者。所對於秦始皇嬴政的基本評價,我們都知道,在新中國以前的所有封建王朝中,一直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所有開國皇帝都以秦始皇他的秦朝為反面素材,並教育後世之君,千萬不可學習秦朝的暴虐與無道。
因而,在當時的所有記載中,有關秦始皇的記載很多都是負面例子,哪怕是有正面的,也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儒生抹黑成負面的。
史料《史記》對於焚書坑儒的原文記載為,“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從此缺焉”!那麼這段記載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說得直白些就是,秦朝時期,秦始皇嬴政焚燬六國史書,坑殺咸陽術士,讓六國的藝術傳承從此缺失。
對於這個解釋或許很多朋友都有些懵,甚至還有朋友可能覺得筆者在亂說。但這裡大家先不要著急,關於我們廣義上所認知的那個版本,筆者會在下文提到(尚書版的)。
我們言歸正傳,從上面這段記載來看,所謂焚書坑儒,其實就只是將當年山東六國的詩詞歌賦類書籍焚燬,並將當時咸陽城內的術士(煉製不死藥的人)全部坑殺,且直接導致六國的文化藝術類傳承從此缺失。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後果到底嚴不嚴重,或者對於秦朝乃至後世來說,是利還是弊呢?
就筆者個人的看法,應該是對於秦朝來說利大,對後世來說弊大。但因為我們這次說的是秦朝,所以就站在秦朝的角度上去思考這個問題。
既然是秦朝,那麼作為統治者的秦始皇嬴政,自然不希望有人再反叛自己或反叛秦朝。而反叛自己和秦朝的人除了有武力上的外,還有精神上的。對於當時的秦朝而言,根本不怕武力上的反叛,因而唯有精神上的反叛最為致命。
所以我們大概思考一下也能知道,燒燬那些六國詩書,對於秦朝而言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至於坑殺術士,這裡筆者舉個例子,當年有個術士叫徐福,他為了“尋找”所謂的不死藥,曾一次性迫害了上千條人命和收集了無數的金銀珠寶。對於這種人,大家覺得該不該殺呢?
其二,《尚書》版的弊大於利《史記》我們都知道是太史公司馬遷在漢朝初年(西漢初年)所寫,而《尚書》則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尚書》的作者也很出名,因為他是孔子的十世孫孔安國(嫡系)在漢朝中期(東漢初年)所書寫的。我們現在大眾所認知的焚書坑儒典故,其實就是出自這部史料典籍,而原文記載則為“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樣一句話。
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秦始皇嬴政把所有的先代典籍全部毀壞,並焚燬天下所有的書籍,坑殺天下所有的儒生,且導致天下的學子們全部四散而逃,有的甚至不敢承認自己的學子身份。單從字面解釋來看,秦始皇的這場行動不可謂不殘忍,不可謂不毒辣。但是正如前文所說,這樣的記載難道真的是正確的嗎?
上面筆者有提到,《尚書》的作者是漢朝中期的孔子後代孔安國,而《史記》的作者則是漢朝初期的太史公司馬遷。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太史公司馬遷身為漢朝儒生,他會對秦朝的暴虐行徑做任何掩飾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且如果當年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那太史公一家的性命,以及《史記》當中關於前朝的記載,又是如何保留下來的呢(如果焚書坑儒,那孔子的家族必然首當其衝)?
此外,太史公司馬遷作為漢朝初期的學者,對於歷史的瞭解自然是要高於漢朝中期的孔子後代,而既然如此,那誰的記載更真實一些,豈不就是一目瞭然了?
這裡筆者多說一句,關於焚書坑儒的這個典故,還有一個比較貼切的野史記載,那就是當年秦始皇焚燬六國詩書的時候,會在咸陽留下單獨的孤本,而項羽滅秦後因為看不上這些孤本,所以就將他們一把大火全部燒燬了!
最後,關於“秦始皇當年為什麼要焚書坑儒,他焚書坑儒的舉動到底是利還是弊”這個問題,筆者個人覺得應該是需要用辯證的角度去看待,即分情況分版本的去討論。如果我們相信《史記》版本的焚書坑儒,那麼就是利大於弊,而如果我們相信《尚書》版本的焚書坑儒,那麼就是弊大於利。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中國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