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虹屹

    咸豐元年辛亥恩科湖南鄉試試題

    正主考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道光庚子科進士吳保泰

    副主考官:工部鉛子庫主事、則例館提調、道光乙未科進士喬松年

    第一場試題

    1、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2、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3、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4、賦得“湖光盡處天容闊”,得“天”字,五言八韻。

    第二場試題

    1、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易經》)

    2、其惟吉士,用勱相中國家。(《書經》)

    3、自今以始,歲其有。(《詩經》)

    4、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於齊。(《春秋·僖公十九年》)

    5、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徵不義。(《禮記》)

    第三場試題

    1、問:鄭康成嘗注《易》,其說散見於何書?亦有輯錄之者否?其有與經不同者,蓋略舉之。《說苑》、《鹽鐵論》、《說文》有引《易》,而今無其文者,何故?《尚書》有古文、今文之別,又有謂之中文者,何人所傳?《堯典》所言“九族”、“百姓”,解不同,蓋為析之。《禹謨》所言“九歌”,其篇目尚有可考者歟?《詩》以風、雅、頌為三體,或謂宜以南、雅、頌為三體者,其說奚若?《鼓鍾》之篇曰:“以雅以南”,《文王世子》曰:“胥鼓南”。皆謂二《南》歟?否歟?三傳優劣,漢儒論者不同,宜以何人為允?劉知己推左氏而排公、谷,蓋舉其論、《禮運》謂:“禹、湯、文、武為小康”,信為孔子之歟?蔡邕謂“五更”之“更”作“叟””,王劭謂古本《曲禮》無“稷曰明粢”一句,其說奚據?《儀禮》見於《漢書·藝文志》著錄者,名為何經?《考工記》或以為本先秦書,或以為漢博士作,何者為是?諸生幸際右文之世,治經有素,其臚所聞以對。

    2、問:《史記》所缺,褚少孫補之,然子長原本,已間有後人附入之語,可切指歟?諸侯列為世家,宜矣,而孔子亦次其間,其義安在?《漢書·古今人表》或謂其非禮,信否?範蔚宗撰《後漢書》以《志》屬謝瞻,今劉昭注《八志》,何人所著?陳壽《三國志》尊魏抑蜀,而晉人也有謂蜀為正者,試舉其人。《晉書》為房喬等人所修,《新唐書》為歐陽修等人所修,皆宜可觀。而人或議之,其故何也?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乃有志及符瑞靈徵者,其亦有當否?禮樂之合為一,儒林、道學之分為二,體例果無乖歟?鄭樵以史志不備,乃作《通志》二十略,可詳言其得失?司馬君實作《通鑑》,與何人共為之?《通鑑》之視朱子《綱目》,其旨趣為同為異?後之作者有《紀事本末》、有《長編》、有《外紀》、有《前編》、有《宋元通鑑》,可列舉其人?正史之外,代有雜史,其著於世者,可悉數歟?學者將備朝廷著作之選 ,旁稽博綜,講習已深,其以所知者著於篇。

    3、問:《論語》言性相近,《中庸》言天命之謂性,《孟子》言性善,其旨同否?《孟子》又謂:“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所指各異,何以區之?周子《太極圖說》言“五性感動而善惡分”,《通書》言“誠無為,幾善惡”其義奚若?明道程子言“生之謂性”,何以與告子不同?又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亦有合於孟子否?伊川程子論敬,既曰“有主則實”,又曰“有主則虛”,先後何以互異?喜怒哀樂之未發,程子以為中者,在“中”之義非《中庸》之“中”,試為析之。張子謂“心統性情”,而程子曰“心一也”,有指體指用之別,其意同歟?異歟?邵子論心性之言,朱子稱其著實,可舉其語?《中庸》言率性,《大學》言正心,似性為體,而心為用。朱子論心性,謂“當先說心”,何歟?朱子又謂“以天命謂性觀之,天是心,命是性”,又謂“性,天理也”,能聞其義歟?聖代敦崇實學,諸生研究切劘,必有所得,其陳之以覘蘊蓄。

    4、問:《周禮》大司徒比閭族黨,即後世保甲所由昉,說者謂管子善師其意,其制若何?漢承秦舊,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主之者何職?亦有名臣起自鄉官者,試舉其人。東漢嘗優鄉官而賜之爵,試舉其事。魏太和中,李衝請準古制,立鄰、裡、黨三長,其效可見歟?周蘇綽作六條詔書曰:“非直州縣之官,皆須善人。爰至黨、族、閭、裡、正長之職,皆當審擇。”然其治終未近古。隋蘇威奏置五百家鄉正,事終不行,其故何也?唐有里正、坊正、村正,宋有里長、戶長、蓍長,厥制孰善?王安石行保甲法,其意亦上擬周官,而民以為擾。明王守仁行之於南贛而民以為便,其不同者何由?徐幹《中論》致意於六鄉、六遂,以為庶事所從出;馬端臨《通考》又深言:“後世鄉職之日賤,欲慎其選而收其功”,厥道何從?方今雅化旁流,民俗日上,相友相助之風,習熟已久,尚酌古今之所宜而約言之。

    5、問:湖南石刻莫古於《禹碑》,韓退之一詩,昭著於世。此外,唐人尚有題詠及之者,能舉其篇歟?前人載籍亦有先言之者歟?明代釋其文者,凡幾人?楊慎所釋,世以為博洽,其果可信歟?《漢蔣君碑》或雲蔣琬,或雲蔣嵩,二者孰是?九疑山有蔡邕銘辭,何人所書?《谷朗碑》文內“非子”作“扉子”,“瀏陽”作“劉陽”,徵於他書可證否?《唐麓山寺碑》世稱三絕,而王元美譏之,何故?顏魯公書《中興頌》,為元次山撰,有曰“複復指期”,“複復”二字作何解?《浯溪銘》,書者或以為李康,或以為季康,可為決之?《峿臺》、《□(廣+吾)亭》二銘定為誰書?蓋為辨之。“□(廣+吾)亭”之“亭”或作□(廠+亻+頁),於義何居?宋大儒周茂叔、朱子、張敬夫亦有釮石之文歟?此外,唐宋名流於皇甫湜、柳子厚、劉夢得、米元章、黃魯直,皆有翰墨留於斯土,可條舉歟?士生是邦,稽古有年,蓋鉤貫而詳述焉。

  • 2 # 手機使用者58554845885

    謝謝邀請!漢字是先民生生不息,遺傳至今而發揚光大的人類智慧之結精。先人在生存的歷史長河中,有些事、有些人、有些現象,使得人們不能忘記或者重複出現的徵兆不得不做出的思考,為了記憶而避免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始於結繩為記,畫形為符,刻木標記,等等,出現了精神上的依靠感。增添了生存下去信心和勇氣。不斷的添畫沿伸,歸類成字,是先民祖祖輩輩,代代相傳下來的智慧精化,字字都有強大的能量場,它象太陽一樣,照到哪裡,哪裡就有溫暖的曙光

  • 3 # 青年史學家

    漢字是中國文字的一種,也是中國文化當中最為主要的文字。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漢字與古代的漢字實際上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那麼,漢字究竟經歷了一個怎麼樣的演化過程呢?迄今已經知道的漢字的演變過程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幾個階段,這些都是漢字字型和形狀的變化。甲骨文是已知的漢字的最早的形體,也正是因為甲骨文的發現使得商朝的歷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確認。

    在草書出現之後,漢字就沒有新的形體出現了。近代以降,許多人開始反思中國文化的弊端,其中文字太過繁雜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而近代以來,漢字簡化開始加速。不過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是以繁體字為主導的。

    新中國成立後,漢字出現了新一波的簡化。1956年漢字簡化工作開展,1964年《漢字簡化總表》公佈。1977年,我們國家曾經公佈過第二代簡化字,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被採用。

    漢字的演變史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的演進的歷史。

  • 4 # 嚴師說字

    漢字就是漢字,漢字具有“自定義”功能。我們只有從漢字的字形和字音看到的漢字的本義,才是全等形,不是相似性。任何對字的解釋都是相似形。相似就容易失真,就容易理解錯誤。

    漢字是透過什麼進行自定義?是透過字形、字音進行自定義。這種“自定義”是由字形組合的意義,如女和子結合為“好”,女指女人,未婚女子,子指男子,男子的美稱,新郎,男女結合為美事這個字的背景圖是“新婚之夜”,所以結婚的祝詞常用“百年好合”。有的解釋女人生孩子為好,女人生孩子在醫術不發達的過去,是生與死的搏鬥,俗話講“孩生日娘難日”,還有好(四聲-喜愛)生孩子的嗎?生孩子那是女人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沒有喜好的,生孩子對於四聲“好”你沒法解釋。只有把女和子的結合,看成“新婚之夜”,才可能通解好和好(四聲)。它的讀音來歷是擬聲,模擬男女新婚之夜發出的激情之聲。還有字音補充的意義,如孝和夊結合為教,借“校”聲來補充教的意義;結合造字的背景(場景),依據造字的規律巧妙結合,確定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每個漢字。先說這個“漢”字

    漢(悍)“漢”是由“漢”簡化而來。這個繁體“漢”是有水和難(難)的省形組合的,漢水經過崇山峻嶺,艱難流出,出來後洶湧澎湃,來勢兇猛,讀音借“悍”表示強悍。漢水出,荊州浸(jin),就是說的漢水的兇猛。漢高祖劉邦滅秦後始封為漢王,後從漢中起兵滅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漢朝建立初期,對匈奴採取綏靖國策,到漢武帝轉守為攻,於是又產生了一個“ ”字,由水(大海)、大(廣大)、或(區域)組合的,意思是從長城到大海的廣大區域居住的這個民族極為強悍,很難征服。因漢武帝不斷地發動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長城外的遊牧民族把我們的華夏民族的人稱為“漢人”,這就是我們大漢名族的來歷。“ ”是西漢時期產生的文字。後來就把漢水的“漢”和 漢武帝時期造的“ ”族的“ ” 合流為“漢”。後來簡化為現在我們用的“漢”字。簡化的也很有道理,用“又”取代“難”,又是手的變形,友好中“友”的省形,讀音借“優”,取“右手優於左手”作參照,來比喻這個靠近大海的民族漢族強於西北的少數民族,同時也喻意大漢民族與西北少數民族友好,手牽手。漢字是發展的、與時俱進的,也是民族團結的文化基礎,祖國統一的基石。接下來接著說“字”

    字(孳) 字上面的寶蓋頭“宀”讀(mian ),是房屋的歸類符號,是家的省形,表示家;下面是“子”,指小孩子。以“家中生子,傳宗接代”作類比,表示“文中生字,傳承文明”。如:“日是文,月是文,日與月合在一起就生了一個兒子叫“明”,稱之為“字”。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明”這個字明顯有父母“日”和“月”的基因,因為天上地下,最明亮的莫過於日月。字的讀音是怎麼來的?文與文結合可以生字;文和字結合也可生字;字和字結合也可生字。就像人繁衍生息一樣,借孳生的“孳”音,說明文字也像人類樣,繁衍、孳生。漢字是記錄漢語、傳承中華文明的系統文化符號。

    “漢字”名稱(楷書)的由來

    中華文字,簡稱華文。從甲(甲骨文)、金(金文)、篆(篆書)、隸(隸書)到楷(楷書)形體的演變,是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甲骨文、金文產生於部落聯盟的商、周時期,文字的形體是約定性的,不是統一規定的,如水“ ”、“ ”。以角形、曲形筆畫為主,結構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產生於周朝,小篆是秦始皇“書同文”的書體,文字形體有嚴格的規定,不可隨意亂寫。在秦始皇的功績中,本人的觀點是他統一文字的功勞超過他統一中國。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我們泱泱大中華,就像現在的歐洲,即使有個歐盟存在,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永遠也是四分五裂的。篆書是用圓曲形的線條圍繞而成的書體,有明確的重心,筆勢向內包圍,反映了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篆書難寫,實用性差。源於戰國時期的隸書,具有“蠶頭燕尾,重心向外擴張”的特徵,反映的是諸侯爭霸,向外擴張的思想觀念。隸書呈扁平形,筆畫呈波浪式的書體,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結構,使文字走上了筆畫書寫的道路。但依然保留了圓弧形、尖頂形的筆畫,書寫的順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隸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是由象形到筆畫過渡的文字。

    兩漢時期,易學研究的盛行,文字發生了質的變化。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文字的圓形筆畫逐步被現在“漢字的八畫”取代。受易學“蓋天論”影響,漢字字形過渡到我們現在看到的方塊字。特點就是“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聚斂、筆勢向心”。到魏晉時期,基本定型,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楷書,及正書。在易經八卦影響下,產生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八畫(點、橫、豎、撇、捺、折、彎、鉤)。有這八畫構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漢字。每個筆畫都具有特定的意義。

  • 5 # 翱翔的夢想

    漢字經過了5千多年的演變過程,經過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甲骨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的‘‘日’’字,圓圓的,如果沒有圓,那就不是日了。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因為漢字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所以學好漢字、用好漢字,弘揚中華文化,也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 6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從產生到發展,經歷了約3600多年的歷史。

    穆老師就從一道簡單的試題入手,看看大家對漢字的認知程度。如下:

    所以說,漢字演變過程如下圖:

    一、大篆【甲骨文(商)、金文(商周)】

    「1」甲骨文(商)

    「2」金文(商周)

    二、小篆(秦)

    三、隸書(秦、漢)

    四、草書(漢)

    五、楷書(東漢末)

    六、行書(魏晉)

    「1」行楷

    「2」行草

    七、仿宋體(宋)

    八、宋體(明朝)

    九、燕書(當代)

    九、電腦體(當代)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明白了嗎?加油哦!

  • 7 # 方玄靈

    幾千年來,漢字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一步一步演變至今,已然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文字,產生於商代。甲骨文與其說是文字,不如說是一個個由線條構成的簡筆畫。當時的人把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主要目的是祭祀和占卜。

    金文

    到了周朝,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字。這種文字和甲骨文很像,由於是被澆築在青銅器上,所以叫金文,或鐘鼎文。

    周朝實行分封制,各諸侯國所使用的文字有很大差別,也就存在不同版本的金文。秦國的文字叫大篆。有的時候,這種文字也被刻在石碑上,叫石鼓文。金文與石鼓文只是書寫材料的不同,時間上石鼓文相當於金文與小篆之間。

    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漢字迎來了兩次偉大的革命。說其偉大,不是“書同文”的原因,而是漢字本身在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相比於先秦出現的字型,小篆更加規範,也更漂亮。很多書法家都選擇小篆作為練習的物件。小篆在規範化的同時,依然保留了早期漢字的圖畫性,可以隱約看到象形的特徵。

    吐個小槽,在有些商末周初歷史劇中,聖旨居然是用小篆書寫!那個時候連金文都沒有,哪裡來的小篆?而且,那個年代哪有聖旨?

    甲古文-金文-小篆,是中國文字發展的前半個階段。如果你看到隸書及以後的漢字,你一定會認識,但甲、金、篆沒有那麼好認。原因就是,文字從小篆變成隸書,其外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使用的楷體和宋體。小篆隸化,是漢字第二次偉大革命,也發生在秦朝。

    隸書

    話說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所有的政事都親力親為,每天加班加點還不要加班費。各地的官員和皇帝之間少不了書信往來,而當時的主要書寫方式還是用刀在竹簡上刻小篆。小篆還保留著漢字的圖畫性,用刀去刻哪些圓圓的、彎彎的筆畫實在困難。於是另一種字型產生了。特點是把圓的、彎的筆畫全部改成方的、直的,這樣刻起來就容易了。由於主要是官隸與皇帝之間交流使用,故得名隸書。

    小篆隸化是漢字的一項重要改革,它讓漢字寫起來更簡單了。隸書和我們現在的楷書極其相似,懂正體中文的朋友幾乎可以認識全部常用隸書。雖然筆畫風格變化較大,但還基本保留了漢字原有的組成。只是有的偏旁在隸化過程中出現了分化,比如“人”和“亻”,“示”和“礻”,“衣”和“衤”,“心”和“忄”,“糸”和“糹”等。

    到了漢代,人們對隸書進行了二次加工,使其更加美觀,隸書也正是在此時得名“漢字”。東漢的許慎為了解讀小篆這種“古字”,還寫了《說文解字》這本經典,給後人留下了研究漢字的寶貴財富。

    楷書

    漢朝毛筆全面普及,這又是漢字書寫史上的一大突破。尤其是東漢末年,書法藝術的興起,標誌著人們對漢字美學的需求越來越大。鍾會的父親鍾繇(yáo),人稱“楷書之祖”,對隸書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翻新,使之在保留原有結構完整性的前提下,變的更加美觀。這種字型一直沿用至今。後來的“宋體”、“仿宋”、“行書”、“草書”都是在楷書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宋體的特點是筆畫粗細均勻,適合印刷使用。行書和草書出現了精簡筆畫和連筆的特點,只在私下裡使用。

    “漢字簡化”

    新中國成立之後,漢字改革小組推出“簡化漢字”。有人說簡化漢字古代就有,其實那只是很少的部分,而且只出現在草書和行書中,非正式場合使用。大部分的簡化漢字是人為強行簡化。

    有人說簡化漢字和小篆、隸書一樣,是漢字歷史上的一大進步,甚至說取消簡體字就是倒退。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漢字從甲骨文至金文,至小篆,至隸書,每一次的變革,都是字型的變化,是基本筆畫的變化,但漢字的整體結構沒有變,該有的組成還都健全。漢字的簡化不一樣,因為字型沒變,楷體簡化後還是楷體,隸書簡化後還是隸書。簡化漢字變的是漢字的結構,把漢字的某一部分簡化或刪除,或直接簡單粗暴地換個同音字。說簡體字是進步,實在誇張,它只是一種人為的變化而已。

    漢字從最初的甲骨文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將近四千年。或許甲骨文之前也存在類似文字的符號,只是還沒有發現。漢字在未來將會如何改變,也不得而知。

  • 8 # Pr剪刀手

    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代表與象徵,在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時間流逝,朝代更迭,漢字文化見證了我們民族的潮起潮落,自身也在不停發展和演變,關於我們最常用的漢字,你知道多少?

    漢字

    一 甲骨文(殷商文字)

    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都還用結繩記事,這種方法過於簡單,只能記述事件的數目,不能記述事件的前因後果。於是黃帝就命令倉頡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倉頡也是個人物,聯合眾多幫手再加上前人經驗,居然整理出了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

    到了殷商時期,象形文字已涵蓋很多漢字,甲骨文的雛形就是根據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甲骨文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字型。(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樣品。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1000多字。)

    甲骨文是以刀為書寫工具、以龜甲獸骨為載體材料,屬於漢字的早期階段,因此具有以下特點:

    1、筆劃的線條細瘦,直畫居多,折筆常刻成兩刀,幾乎沒有彎轉;

    2、字形瘦長,直筆較橫筆為長,這與握刀的手用力的難易有關;

    3、形體結構因筆劃多少而改變,大小不統一;

    4、存在大量異體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個字常有多種寫法;

    5、合體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換,說明當時形體結構還不固定。

    二 金文(鐘鼎文)

    到了商周時期,銅的冶煉技術比較發達,青銅器相對甲骨更普及。人們把漢字刻在青銅器上,就是我們說的鐘鼎文,金文。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中間約800多年。金文一直是常用字型。

    金文作為甲骨文的後來產物,有以下特徵:

    比商代甲骨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和符號化了。

    與以後的小篆比,則結構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筆畫增減、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種隨意性。

    字型結構疏密相間,比甲骨文方正整齊,筆畫分佈均勻對稱。

    有的用筆圓潤精美、玲瓏敦厚;有的清晰流暢、秀麗靈巧;字形較有規律性,章法上也比較講究字距行列,有的嚴整規矩,有的顯得疏朗開闊。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以為甲骨文只後演變的字型為大篆。大篆廣義上是指小篆之前所有字型,狹義上指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金文

    三 小篆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小篆流行到西漢末年時期,逐漸被後來字型取代。

    值得一說的是,由於小篆字型優美,一直受後來書法家喜愛,現代不少書法家也對小篆造詣頗深;另外小篆結構複雜,形式新奇,也一直在印章刻印上使用。

    小篆字型有以下幾個特點:

    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三比二。

    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由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

    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園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於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徵。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區域性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小篆

    四 隸書

    隸字初行也是在秦朝,秦始皇採取了丞相李斯的小篆字型,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這就是我們說的秦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漢隸開始流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隸書。

    隸書作為楷書的前身,有以下幾個特徵:

    結構上,變長為扁,而且增加了標誌性的長波畫,也是隸書的代表性的筆畫。

    用筆上,出現了方筆和折筆,方圓並用,筆法更加完備。

    字形上相對於篆書更加的抽象化,不再像篆書那樣象形,字型已經和楷書非常相近。

    隸書

    五 楷書

    楷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是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楷書在三國時期流行了不到一百年時間,就被以王羲之代表的行書派漸漸取締。這種字型有以下幾點特徵:

    筆劃平正,結體整齊,工妙於點畫,神韻於結體。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古人說,"楷法欲如快馬入陣","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要的是嚴整飄揚、犀利飛動。

    筆劃有規律的發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筆法。一切楷書的筆劃,都概括於八法之中。每一點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筆劃互相呼應的。

    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古人說"真多用折,……折欲少駐,駐則有力。"運筆中鋒則多遒潤。

    六 草書與行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在現今,草書又分大草和小草。(可以理解為非常潦草和比較潦草),現多在藝術和書法界內流行草書,大多數人根本辨別不了。

    行書是在楷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各取精華,去其糟粕。包含了楷書一般的工整平直,也保留了草書一般的行雲流水,保證了書寫速度,又能輕易辨別,是現今最常用字型。行書又有偏向楷書的字型,成為行楷,偏向草書的,稱為行草。

    大家肯定心有疑慮,沒錯!最後還有一種字型——宋體。

    五代十國時期,印刷術的大規模普及,由於印刷板上的痕跡都是由刀刻而成,所以字型筆畫多為橫平豎直,橫細豎粗。印出來的字型就被成為初期的宋體,不同地區的入板字型也不盡相同。四川地區多用顏真卿的顏體入板。而福建地區則多用柳體。

    一直到了明代,隨著印刷技術飛速發展,印刷字型也終於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

    看完這麼多是不是有一種漢字真的是一門大文化的恍然大悟?所以上學時候老師讓我們練字是沒錯地!現在真正的能感受到字型就是臉面了,當著別人的面寫下歪七扭八的字,真的是羞愧難當啊!還是要學好漢字,畢竟祖傳手藝不能丟啊!

  • 9 # 小小天一閣

    漢字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大家熟知的是,甲金小篆楷草行,這裡就不過多贅述。我只談一點,漢字之前,結繩記事,伴隨著八卦的產生,所以易經也叫無字天書。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伏羲畫八卦符號的出現就代表華夏已經進入文明時期。八卦的形成,代表思想成熟了,結繩記事可以理解為最早的二進位制,但沒有文字,還是容易記混,而且不便於交流。最早的文字必定符合日常生活及思想所需。於是陰陽,天地人,水火風,金木水火土,天干地支等等最先提煉出來。比如 水掛,就兩個陰爻中加一個陽爻,這就是水字最早的由來。再結合陰陽五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比如,人、從、眾。木、林、森。等等。深入研究,字有陰陽,詞有陰陽;比如,魂魄,魂飛魄散,魂歸天自然屬陽,魄歸地自然屬陰。

    八卦與結繩記事應該是同一時期的。結合上述思想再加上從影象到字,比如“車”字,等等。

    總之,上古皇帝必瞭解甚至精通易經思想,才找了易方面的專家--倉頡,命他為史官,記述歷史,造字的責任自然就到他的頭上了。

    但請記住,造字是一個浩瀚的工程,不可能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是整個華夏先祖共同認可的特殊符號,到倉頡這裡匯聚,倉頡是集大成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能有效地治癒宮寒、痛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