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巴赫(1685~1750) Bach,Johann Sebastian 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1685年3月21日生於愛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卒於萊比錫。 生平和創作 : 巴赫出身於一個音樂世家,其幾代祖輩家族成員多系民間樂師、城市吹鼓手或管風琴師。幼年時參加德國特有的乞童歌隊 。8 歲父母雙亡,寄居於兄長處,並從兄學鍵盤樂器等。15歲起獨立謀生。1703年任魏瑪宮廷小提琴手。1707年任米爾豪森教堂管風琴師。同年與堂姐瑪麗婭·巴巴拉結婚。1708年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兼為宮廷作宗教音樂。1714年被任命為宮廷樂師,作有大量康塔塔。1717年後任克滕宮廷樂長。這是他一生中處境較為順利的年代,也是他創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樂創作上)豐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熱愛音樂 ,對巴赫非常器重 ,常與之一起演奏 、旅行。此期間巴赫寫下許多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卷、《勃蘭登堡協奏曲》、《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大提琴獨奏奏鳴曲》、《創意曲》。1720年他妻子去世。1721年與安娜·瑪格達勒娜結婚 。1724 ~1750年任萊比錫托馬斯教堂樂長。同時他還在尼可拉教堂供職,併兼事托馬斯教堂附屬學校的教學和演出工作 。巴赫在萊比錫度過了後半生,寫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經文歌、5 部彌撒曲、4 部受難曲、3部清唱劇等宗教性音樂 ,又創作 《 平均律鋼琴曲集 》下卷 、《義大利協奏曲》、《戈爾德貝格變奏曲》等世俗性樂曲 。1747 年他訪問波茨坦 ,為普魯士皇帝腓特烈演奏 ,並根據普皇的一個主題寫一部樂曲《音樂的奉獻》獻給普皇。最後,他寫了一卷《賦格的藝術》(完成)。此後,因雙目失明而擱筆直至逝世。 成就和影響 : 巴赫終生在教堂和宮廷中供職。時代和環境的侷限在他思想、創作上留下深深的宗教烙印。但這並未妨礙他創作偉大不朽的音樂。巴赫音樂思維的高度邏輯性 ,結構的嚴密性與當時崇尚理性和數學的理性主義有關。他對音樂科學的創造——十二平均律積極支援,並創作《平均律鋼琴曲集》加以推廣和應用。巴赫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 ,富於哲理性,具有沉思冥想的性質和內在的思想情感,藝術上達到了深切動人的境地。作為一位傑出的作曲家,他的創作根植於德國民間傳統音樂之中,音樂語言極其豐富。他的音樂絕大部分是以嚴謹的復調寫成,這些復調常結成嚴密的音線網,其中每根線條理清晰、脈絡鮮明,既有獨立的生命,而又各系整體結構中的有機組成之一,從而使音樂織體的縱橫關係達到有機地完美結合的境地。巴赫的音樂創作標誌著德意志民族音樂的開端,對後世音樂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他的音樂也標誌著德意志民族音樂語言的形成。18世紀末葉的古典樂派作曲家們,如W.A.莫扎特在其晚期創作中明顯地吸取了巴赫復調音樂的精神和手法 ,L.van貝多芬在音樂的邏輯性上更直接繼承和發揚了巴赫的成就。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如R.舒曼、F.門德爾松、F.F.肖邦等,從巴赫的音樂中吸取靈感。20世紀各種不同流派的作曲家們,也從巴赫的音樂中獲得了新的養料,如B.巴托克、I.斯特拉文斯基 、R.欣德米特、A.奧涅格等。巴赫及其音樂不僅是他以前音樂成就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以後音樂發展的啟迪者。 之所以要說巴赫,是因為他在對鋼琴音樂的發展上有著很大的貢獻,他的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他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也是他音樂創作的顛峰,後人把《平均律鋼琴曲集》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如此偉大的鋼琴作品,它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此巴赫應被列為這次鋼琴歷史之旅的首站。 巴赫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這段時間並不長,大約二三十年吧),就沒有哪位音樂家能有新的鋼琴音樂的偉大作品產生,直到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出現。 莫扎特(1756~1791) Mozart,Wolfgang Amadeus 奧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之家 。3 歲已顯露音樂才能,4歲隨父親學鋼琴,5歲即作曲,6 歲又隨父學小提琴,併到慕尼黑、維也納 、普雷斯堡巡迴演出 ,獲得成功。1763年起到歐洲各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觸了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結識了J.C.巴赫等作曲家,並向他們學習作曲技術。但繁重的演出任務摧殘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返回薩爾茨堡彌補中斷的音樂與文化學習,1777年起又進行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薩爾茨堡。1781 年他與大主教決裂,提出辭職,併到維也納謀生,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友誼,向海頓學習四重奏和交響曲的創作經驗,並寫了6首絃樂四重奏贈給海頓 。1784 年他參加了共濟會,對共濟會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啟示下寫了許多作品。1789年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轟動一時,但未擺脫經濟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請求接任宮廷樂長職位,未能實現。1791年他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追思曲》,最終未能完成。 創作: 莫扎特在短暫一生寫出大量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各個領域,留下許多不朽傑作。他的主要創作領域之一是歌劇,11歲時就寫了第一部歌劇,此後所作有《虛偽的善意》、《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盧齊奧·西拉》、《假園丁》 、《 牧人王 》、《 伊多梅紐》、《後宮誘逃》、《女人心》、《蒂託的仁慈》、《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餘部,其中以後三部最具代表性。《費加羅的婚姻》於1786年首演,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這部歌劇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 ,增強了抒情性 ,併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唐璜》於1787年首演,是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它加強了人物的心理刻畫,使人物形象更為複雜 、真實 ,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矛盾衝突。《魔笛》是莫扎特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關係。這部歌劇是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標誌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併為後來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交響音樂是莫扎特另一個重要創作領域,包括約50部交響曲和50餘部協奏曲。交響曲中41部有編號,因風格的不同可分為若干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 巴黎 ”具有法國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35“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38“布拉格”只有3個樂章 ,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模仿,常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第36“林茨”反映了受J.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第 39 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詩意;第40交響曲富有戲劇性和樂觀主義情緒,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第41“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on貝多芬英雄性交響曲的出現。最後 3 首是貝多芬之前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協奏曲是除歌劇之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 :3 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 , 而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27部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調 、c小調、A大調等;7部小提琴協奏曲中,G大調、A大調、D大調比較突出;其他還有單簧管協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 、圓號協奏曲、雙簧管協奏曲、長笛協奏曲、風琴協奏曲等。 莫扎特的其他作品還有:鋼琴奏鳴曲17首、小提琴奏鳴曲6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5首、絃樂四重奏 23 首,絃樂五重奏、單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調、c 小調鋼琴奏鳴曲,降 E大調、降B大調、A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獻給海頓的 6 首絃樂四重奏,C大調、g小調絃樂五重奏、A 大調單簧管五重奏、G大調絃樂小夜曲等。 影響 : 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暫的一生留下許多不朽的傑作 , 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他的音樂風格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利,充滿了樂觀主義情緒,反映了18世紀末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 、正義 、尊嚴的追求。他音樂的價值越來越被後世所認識,長盛不衰。 莫扎特對鋼琴音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他的十七首鋼琴奏鳴曲,及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5首,是鋼琴音樂史上的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環節,其中的經典作品仍為現在的鋼琴家們所津津樂道。有人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在莫扎特之後,鋼琴音樂漸漸繁盛起來,它也漸漸取代了管風琴,成為了歐洲當時最流行的鍵盤樂器。鋼琴的藝術成熟期就在這一百多年間,在當時出生的每一個音樂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鋼琴,也寫了許多永世流傳的鋼琴名曲。在鋼琴藝術漸漸成熟的時候,偉大的音樂家,一個敢於和命運鬥爭的德華人橫空出世,他就是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 Beethoven,Ludwig van 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貝多芬出生於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 , 從小就不得不掙錢養家。4 歲起從父親學音樂 ,父親曾夢想把他培養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實現。14歲以前受普通學校教育,19歲進波昂大學旁聽,接觸到啟蒙思想,對他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產生很大影響。1783年擔任歌劇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 ~ 1792年擔任宮廷副管風琴師 ,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維也納,拜見了莫扎特,他的即興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讚賞 。同年冬進入波昂有名望的F.von布羅伊寧夫人家任音樂教師,接觸到許多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藝術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頓路過波昂,看了他的作品,建議他去維也納深造,並表示願意收他為學生。很欣賞貝多芬才華的瓦爾德施泰因伯爵說服了選侯,讓貝多芬帶薪去維也納,跟海頓學作曲。1793年冬海頓赴英,貝多芬轉向阿爾佈雷希茨貝格爾學對位法,向薩列裡學歌曲寫作 。他憑著出色的才華和波昂方面的舉薦,很快進入維也納上流社會,受到一些親王和大公的支援和保護,也結交了不少音樂家。28歲時,貝多芬發現自己的聽覺有了故障,且日益嚴重。這對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加上戀愛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極情緒在1802年達到頂點,曾打算自殺,寫下了遺囑。然而他心中的音樂烈火終於燒掉了這次精神危機。大約從1815年起,貝多芬已無法與人對話, 而讓對方寫在紙上給他看 。在他死後 ,人們發現這種“對話冊”400餘本 。貝多芬的許多重要作品都寫於全聾時期,他自己無法驗證其音響效果 , 所以在某些樂隊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著某些不完善處 。儘管這樣,他仍以驚人意志和毅力堅持創作,有時他堅持指揮自己的作品,難免出亂子,甚至使演出中斷。1814年維也納國際會議後,貝多芬的經濟和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創作停頓了幾年,1817年後才重新拿起筆來完成最後幾部作品。1826年 12月他從外地回維也納 ,路上受了風寒 ,從此一病不起,次年就與世長辭了。貝多芬的死訊震動了維也納,出殯時有兩萬人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遺體葬於維也納市內的韋靈公墓。 創作 1795年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號作品 :3首為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後 5 年陸續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內樂和第一、第二交響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聲譽日漸遍及歐洲,但主要是沿著海頓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發展,而尚未創立自己的風格。 1801年創作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標誌著他已開始開闢新的道路,是具有獨創性的以形式服務於內容的一個範例。第一樂章不按慣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鳴曲式,而是類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點。貝多芬所作鋼琴奏鳴曲共32首,除《悲愴》、《月光》外,最著名的還有第二十一《瓦爾德施泰因》(亦稱《黎明》)和第二十三《熱情》,前者輝煌燦爛,如朝霞滿天,無比光彩,被羅曼·羅蘭稱為“白色的奏鳴曲”;後者熱情奔放,如浪濤洶湧,一瀉千里,被列寧稱為“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 1802 年為拿破崙寫第三《英雄》交響曲 ,1804年完成時拿破崙已稱帝,他憤而撕毀已寫好贈款的封面,換寫“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英雄交響曲”。這首交響樂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聲與節奏都新穎自由。用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 ,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簡潔凝鍊、充滿鬥爭精神和勝利信心 的第五 交響曲和 純 真質樸 、歌 頌大 自然 的 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充滿矛盾,主題思想異常明確 ,其第 一主題貝多芬曾解釋為“命運在敲門”,因此人們稱之為《命運》交響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響曲,以個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論,第七交響曲是最令人驚異的。 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劇是《菲德里奧》(原名《萊奧諾拉》) ,挑選這一伸張人權、平反冤獄的劇本,說明作者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和正義感。他對這部歌劇的修改長達數年,並寫了 4首序曲 。他還寫過舞劇《 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 》,戲劇《埃格蒙特》、《科利奧蘭》、《雅典的廢墟》的序曲或配樂 。他的6首鋼琴協奏曲除最後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內容威嚴而堂皇,被後人稱為《 皇帝》。他的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非常抒情而氣魄浩大 ,曲調性極強,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其他作品還有一首由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響樂隊演奏的三重協奏曲、16首絃樂四重奏、10首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奏鳴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後人稱為《 春天 》的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和贈給法國小提琴家R.克魯採的奏鳴曲。這些作品都充滿著奮鬥向上的精神 。 貝多芬晚期創作的5首絃樂四重奏和5首鋼琴奏鳴曲已減少了火一般的氣勢,而表達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內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第九交響曲因首創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而被稱之為《 合唱交響曲 》。貝多芬在第四樂章用了 4位獨唱者和一個大合唱隊 ,以獨唱、重唱、合唱及樂隊交替的形式淋漓盡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詩譜成的《歡樂頌》,表達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 。H.柏遼茲認為它是貝多芬畢生的傑作。 貝多芬的一生是光輝奮鬥的一生。他透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頂峰,同時也開闢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為世界音樂文庫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貝多芬對鋼琴音樂作出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他徹底打破了古典鋼琴技法與作曲的成規,另創新路,浪漫主義的精神已經比較明顯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那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是對古典鋼琴音樂的總結,也是對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啟蒙,這些奏鳴曲大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其中從第一首到第十一首是早期創作,當時正值貝多芬精力旺盛,寫作慾望高漲時期,以極其深刻的獨創性,精練的筆法寫出了許多作品。他的作品與同時代的鋼琴奏鳴曲相比,已經強烈地顯露出貝多芬的特質。著名的奏鳴曲《悲愴》便是這一時期的傑作。大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說過:“貝多芬的快板樂章,一個音符也不像海頓或莫扎特,它充滿了激情的戲劇性,在第三樂章中更是新的風味……”正是這種獨創性,才使貝多芬的創作更具有可欣賞性,也是當代眾多鋼琴家熱衷於演奏貝多芬作品的原因。中期作品:第十二首到第二十七首。這時,貝多芬的創作向浪漫的表現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作曲風格更為嫻熟、奔放,不受“曲式第一”的觀念所束縛。這期間,偉大的作品《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相繼誕生,這些作品流傳於後世,大大影響了以後一百多年的鋼琴音樂創作。晚期作品: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二首。貝多芬在這時的創作根本性的傾向“自由式、即興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對音調與對為的愛好,浪漫主義的藝術思維。這一時期他不斷完善和發展奏鳴曲式,使其形成有生命的機體。在表現形式上,他那剛毅堅強的本性和強烈的激情依然存在,以及固有的渾厚幽默、俏皮滑稽的因素依稀可見。貝多芬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一個以前從未有過的鋼琴藝術的繁榮,他引領眾多音樂家投身鋼琴創作,初步奠定了鋼琴“樂器之王”的地位。 舒伯特(1797~1828) Schubert,Franz 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 ,1828年11月19日卒於同地。童年時從父親學小提琴、從哥哥學鋼琴 ,11歲入神學寄宿學校,開始顯示音樂創作才能,歌曲《夏甲的悲嘆》就是這時創作的。1814年他在父親的學校裡當助理教員,同時從事創作。1816年起專事作曲,但稿酬菲薄,生活清貧。像《流浪者》這樣舉世聞名的歌曲,舒伯特只拿到兩個古爾盾,而出版商在40年間賺取了27000個古爾盾 。他十分崇敬 L.van 貝多芬 ,曾將所作4首法國歌曲主題鋼琴變奏曲獻給貝多芬,並在貝多芬病危時兩次探望他,親舉火炬參加貝多芬的葬禮。他臨終前一天病得神志昏迷,還發出囈語:“貝多芬不是睡在這裡嗎?”他的墓與貝多芬的墓相毗鄰,1888年一起遷葬維也納中央公墓,原墓地則成為舒伯特公園。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絃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 。他為不少詩人如J.W.von歌德、J.C.F.席勒 、H.海涅、米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鬥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鱒魚 》、《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 》(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 》、《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 》、《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和《天鵝之歌》。他的交響曲中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響曲,其中第八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了兩個樂章而被稱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礴,充滿英勇豪邁的氣概,被稱為《大交響曲》 。 他的作品還有d小調絃樂四重 奏《死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絃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 、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 舒伯特,在鋼琴音樂史上,扮演著開拓者和完善者的角色,他對鋼琴音樂的主要貢獻是:2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五重奏《鱒魚》、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 、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這些曲子都很為大家所熟知,他也完善了“音樂瞬間”這種曲式,使這種鋼琴小品的體裁發揚光大,其中以《F小調音樂瞬間》這首曲子最為出名。他的鋼琴五重奏《鱒魚》,也讓後人見到了鋼琴重奏的魅力。舒伯特的鋼琴音樂中,不論是作曲手法還是音樂構思來講,都已經帶有濃濃的浪漫主義風格,那種舒伯特特有的靈感火花的迸發已在他的曲子中流露出來。舒伯特作為一個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完善者,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極為的高。舒伯特用這樣的話來解釋他自己的作品:“我的音樂是我的天才與苦難的產物。”是的,這就是舒伯特。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早期與中期還有一些音樂家,他們同樣也對鋼琴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韋伯(1786~1826) Weber,Carl Maria von 德國作曲家 ,鋼琴家 。1786 年 11月18 日生於奧伊廷,1826 年6月5日卒於倫敦 。出身於音樂家庭 ,曾從J.海頓之弟學習作曲,14歲就寫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維也納從G.J.福格勒學曲,1804年任佈雷斯勞的歌劇指揮,後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辭職。1807年在斯圖加特任符騰堡公爵的秘書,1810年重新投入音樂活動 。1813 ~ 1816年領導布拉格歌劇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頓,並與一女歌唱家結婚。1820年以前還在歐洲各國旅行演奏和指揮。他有一雙大手,可以輕鬆地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演奏風格親切而富於技巧 。韋伯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 ,如 《 森林少女 》、《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和《西爾瓦納》等,已孕育著浪漫主義傾向。在他的10部歌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彈射手》以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質和民族風格,為歌劇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對1823年寫的《歐麗安特》進行了新的嘗試,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中的功能,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探索,配器及和聲運用也有進一步發展。但這部歌劇在題材方面沒能擺脫騎士傳奇的神秘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以至演出後遭到冷遇。他的最後一部歌劇《奧伯龍》是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加登歌劇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其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韋伯還作有不少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佔有一定地位。他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小協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和單簧管協奏曲採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樣富有浪漫氣息。他的鋼琴曲《邀舞》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絃樂效果,曾兩次被改編為管絃樂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韋伯還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章,其中較重要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小說《音樂家的生活》。他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輩,在創作、演出、指揮和社會活動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努力,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闢了道路。 韋伯,似乎是那個時代第一個被冠以“鋼琴家”這個稱號的知名音樂家。他的《邀舞》是首不朽的作品,有那個時代少有的戲劇性的音樂效果,它開創了“演奏會圓舞曲”的先河。韋伯的鋼琴協奏曲也是同樣的有新意,有些體裁也為後人所使用。除了韋伯之外,我們還應該記住兩位德國作曲家,他們就是門德爾松和舒曼。 門德爾松(1809~1847) Mendelssohn,Felix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1809 年2月3日生於漢堡 ,1847年11月4日卒於萊比錫。3 歲時隨家遷居柏林,4歲從母親學鋼琴,後又從C.F.策爾特學和聲。9歲即登臺演出。10 歲入柏林歌唱學院 ,11歲已作有 50 餘首作品 。 12 歲時到魏瑪,在 J.W.von 歌德家住了16天,為他彈奏各派音樂,此後多次訪問歌德。1821 年寫了5部絃樂交響曲 、兩部歌劇和其他作品。1825年寫喜歌劇《卡馬霍的婚事》,仍稚氣十足,1826年創作《仲夏夜之夢》序曲,已是成熟的傳世之作 。1829年畢業於柏林大學,從此成為職業音樂家。他十分推崇J.S.巴赫的作品,曾親自指揮演出了巴赫死後79年未上演過的《馬太受難曲》,引起熱烈反應和對巴赫音樂的重新認識。1829年初到英國,指揮倫敦愛樂樂團演出他的第一交響曲及L.van貝多芬 、C.M.von韋伯等的作品,並遊歷了蘇格蘭和赫布里底群島。此後創作了第三交響曲《蘇格蘭》和序曲《赫布里底群島》(又稱《芬戈爾山洞》),並 9次訪問英國。1830年起旅居義大利,並創作了第四交響曲 《義大利》 。1835 ~1843年擔任萊比錫布業大廳管弦樂團指揮,使這個樂團享譽歐洲。1840年為紀念印刷術發明400週年,創作了交響曲-康塔塔《頌歌》,亦即第二交響曲。1843年與R.舒曼等人創立了萊比錫音樂學院。1846年所作清唱劇《以利亞》,是這一體裁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847年因其姐芬妮猝死而憂鬱成病,身體日漸衰弱,於同年卒,年僅38歲。 門德爾松是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作品和聲簡潔精練,曲式章法嚴謹明晰,旋律流利生動,音樂語言淳樸典雅、清晰自然,但缺乏感情的深度。他的交響音樂作品還有序曲《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和《呂伊·布拉斯》等,都以樸素的抒情筆觸表現了詩情畫意,開19世紀標題音樂的風致。在鋼琴音樂方面,他首創無詞歌,把歌唱性旋律和鋼琴織體結合成統一的整體,成為19世紀特性曲的重要體裁。他的48首無詞歌分8集出版,其中有《 威尼斯船歌》、《紡紗曲》、《春之歌》等。管絃樂《小號序曲》是作者很喜愛的樂曲,其中的管樂部分比較活躍,圓號更居主要地位,小號則並不突出。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家,在提高樂隊素質方面所作的努力對近代音樂演奏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作為德國第一所高等音樂院校的創始人,對近代音樂教育事業有很大貢獻。 舒曼(1810~1856) Schumann,Robert 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1810年6月8日生於茨維考 ,1856年7月29日卒于波昂附近的恩德尼希。7歲從教堂管風琴師學鋼琴,12歲開始作曲。中學時深受浪漫主義文學影響 。1828年入萊比錫大學學法律。1830年從F.維克學鋼琴,從H.L.E.多恩學作曲 , 因手指受傷而放棄鋼琴專事作曲 。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誌》。1840年與維克之女、鋼琴家克拉拉結婚。1843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次年與克拉拉去俄國旅行演出,回國後遷居德累斯頓。1850年任杜塞爾多夫市管弦樂團和合唱團指揮,1853年因精神病而離職。 舒曼30年代的創作主要是鋼琴音樂,其中富於幻想性的浪漫主義氣質體現得最為鮮明。由12首樂曲組成的鋼琴套曲《蝴蝶》,表現作者在幻想中自由翱翔的樂思;《狂歡節 》由21首各具標題的樂曲組成,用一個核心性的音樂動機,將狂歡節上出現的各種人物的形象和情景貫穿起來;由18首樂曲構成的《大衛盟員舞曲》,表現了作者幻想中的大衛同盟成員弗洛雷斯 坦和奧伊澤 比烏斯的形象和性格 ; 鋼琴套曲《克賴斯勒偶記》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面對庸俗、淺薄、空洞的音樂現狀產生的苦悶和不滿。1840年他寫了大量藝術歌曲,其中包括用海涅的詩譜寫的《歌曲集》( 9首 )和聲樂套曲《詩人之戀》(16首),用A.von 沙米索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
JS 巴赫(1685~1750) Bach,Johann Sebastian 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1685年3月21日生於愛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卒於萊比錫。 生平和創作 : 巴赫出身於一個音樂世家,其幾代祖輩家族成員多系民間樂師、城市吹鼓手或管風琴師。幼年時參加德國特有的乞童歌隊 。8 歲父母雙亡,寄居於兄長處,並從兄學鍵盤樂器等。15歲起獨立謀生。1703年任魏瑪宮廷小提琴手。1707年任米爾豪森教堂管風琴師。同年與堂姐瑪麗婭·巴巴拉結婚。1708年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兼為宮廷作宗教音樂。1714年被任命為宮廷樂師,作有大量康塔塔。1717年後任克滕宮廷樂長。這是他一生中處境較為順利的年代,也是他創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樂創作上)豐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熱愛音樂 ,對巴赫非常器重 ,常與之一起演奏 、旅行。此期間巴赫寫下許多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卷、《勃蘭登堡協奏曲》、《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大提琴獨奏奏鳴曲》、《創意曲》。1720年他妻子去世。1721年與安娜·瑪格達勒娜結婚 。1724 ~1750年任萊比錫托馬斯教堂樂長。同時他還在尼可拉教堂供職,併兼事托馬斯教堂附屬學校的教學和演出工作 。巴赫在萊比錫度過了後半生,寫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經文歌、5 部彌撒曲、4 部受難曲、3部清唱劇等宗教性音樂 ,又創作 《 平均律鋼琴曲集 》下卷 、《義大利協奏曲》、《戈爾德貝格變奏曲》等世俗性樂曲 。1747 年他訪問波茨坦 ,為普魯士皇帝腓特烈演奏 ,並根據普皇的一個主題寫一部樂曲《音樂的奉獻》獻給普皇。最後,他寫了一卷《賦格的藝術》(完成)。此後,因雙目失明而擱筆直至逝世。 成就和影響 : 巴赫終生在教堂和宮廷中供職。時代和環境的侷限在他思想、創作上留下深深的宗教烙印。但這並未妨礙他創作偉大不朽的音樂。巴赫音樂思維的高度邏輯性 ,結構的嚴密性與當時崇尚理性和數學的理性主義有關。他對音樂科學的創造——十二平均律積極支援,並創作《平均律鋼琴曲集》加以推廣和應用。巴赫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 ,富於哲理性,具有沉思冥想的性質和內在的思想情感,藝術上達到了深切動人的境地。作為一位傑出的作曲家,他的創作根植於德國民間傳統音樂之中,音樂語言極其豐富。他的音樂絕大部分是以嚴謹的復調寫成,這些復調常結成嚴密的音線網,其中每根線條理清晰、脈絡鮮明,既有獨立的生命,而又各系整體結構中的有機組成之一,從而使音樂織體的縱橫關係達到有機地完美結合的境地。巴赫的音樂創作標誌著德意志民族音樂的開端,對後世音樂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他的音樂也標誌著德意志民族音樂語言的形成。18世紀末葉的古典樂派作曲家們,如W.A.莫扎特在其晚期創作中明顯地吸取了巴赫復調音樂的精神和手法 ,L.van貝多芬在音樂的邏輯性上更直接繼承和發揚了巴赫的成就。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如R.舒曼、F.門德爾松、F.F.肖邦等,從巴赫的音樂中吸取靈感。20世紀各種不同流派的作曲家們,也從巴赫的音樂中獲得了新的養料,如B.巴托克、I.斯特拉文斯基 、R.欣德米特、A.奧涅格等。巴赫及其音樂不僅是他以前音樂成就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以後音樂發展的啟迪者。 之所以要說巴赫,是因為他在對鋼琴音樂的發展上有著很大的貢獻,他的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他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也是他音樂創作的顛峰,後人把《平均律鋼琴曲集》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如此偉大的鋼琴作品,它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此巴赫應被列為這次鋼琴歷史之旅的首站。 巴赫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這段時間並不長,大約二三十年吧),就沒有哪位音樂家能有新的鋼琴音樂的偉大作品產生,直到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出現。 莫扎特(1756~1791) Mozart,Wolfgang Amadeus 奧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之家 。3 歲已顯露音樂才能,4歲隨父親學鋼琴,5歲即作曲,6 歲又隨父學小提琴,併到慕尼黑、維也納 、普雷斯堡巡迴演出 ,獲得成功。1763年起到歐洲各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觸了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結識了J.C.巴赫等作曲家,並向他們學習作曲技術。但繁重的演出任務摧殘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返回薩爾茨堡彌補中斷的音樂與文化學習,1777年起又進行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薩爾茨堡。1781 年他與大主教決裂,提出辭職,併到維也納謀生,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友誼,向海頓學習四重奏和交響曲的創作經驗,並寫了6首絃樂四重奏贈給海頓 。1784 年他參加了共濟會,對共濟會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啟示下寫了許多作品。1789年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轟動一時,但未擺脫經濟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請求接任宮廷樂長職位,未能實現。1791年他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追思曲》,最終未能完成。 創作: 莫扎特在短暫一生寫出大量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各個領域,留下許多不朽傑作。他的主要創作領域之一是歌劇,11歲時就寫了第一部歌劇,此後所作有《虛偽的善意》、《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盧齊奧·西拉》、《假園丁》 、《 牧人王 》、《 伊多梅紐》、《後宮誘逃》、《女人心》、《蒂託的仁慈》、《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餘部,其中以後三部最具代表性。《費加羅的婚姻》於1786年首演,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這部歌劇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 ,增強了抒情性 ,併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唐璜》於1787年首演,是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它加強了人物的心理刻畫,使人物形象更為複雜 、真實 ,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矛盾衝突。《魔笛》是莫扎特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關係。這部歌劇是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標誌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併為後來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交響音樂是莫扎特另一個重要創作領域,包括約50部交響曲和50餘部協奏曲。交響曲中41部有編號,因風格的不同可分為若干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 巴黎 ”具有法國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35“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38“布拉格”只有3個樂章 ,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模仿,常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第36“林茨”反映了受J.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第 39 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詩意;第40交響曲富有戲劇性和樂觀主義情緒,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第41“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on貝多芬英雄性交響曲的出現。最後 3 首是貝多芬之前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協奏曲是除歌劇之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 :3 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 , 而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27部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調 、c小調、A大調等;7部小提琴協奏曲中,G大調、A大調、D大調比較突出;其他還有單簧管協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 、圓號協奏曲、雙簧管協奏曲、長笛協奏曲、風琴協奏曲等。 莫扎特的其他作品還有:鋼琴奏鳴曲17首、小提琴奏鳴曲6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5首、絃樂四重奏 23 首,絃樂五重奏、單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調、c 小調鋼琴奏鳴曲,降 E大調、降B大調、A大調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獻給海頓的 6 首絃樂四重奏,C大調、g小調絃樂五重奏、A 大調單簧管五重奏、G大調絃樂小夜曲等。 影響 : 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暫的一生留下許多不朽的傑作 , 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他的音樂風格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利,充滿了樂觀主義情緒,反映了18世紀末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 、正義 、尊嚴的追求。他音樂的價值越來越被後世所認識,長盛不衰。 莫扎特對鋼琴音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他的十七首鋼琴奏鳴曲,及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5首,是鋼琴音樂史上的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環節,其中的經典作品仍為現在的鋼琴家們所津津樂道。有人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在莫扎特之後,鋼琴音樂漸漸繁盛起來,它也漸漸取代了管風琴,成為了歐洲當時最流行的鍵盤樂器。鋼琴的藝術成熟期就在這一百多年間,在當時出生的每一個音樂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鋼琴,也寫了許多永世流傳的鋼琴名曲。在鋼琴藝術漸漸成熟的時候,偉大的音樂家,一個敢於和命運鬥爭的德華人橫空出世,他就是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 Beethoven,Ludwig van 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卒於維也納。 生平: 貝多芬出生於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 , 從小就不得不掙錢養家。4 歲起從父親學音樂 ,父親曾夢想把他培養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實現。14歲以前受普通學校教育,19歲進波昂大學旁聽,接觸到啟蒙思想,對他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產生很大影響。1783年擔任歌劇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 ~ 1792年擔任宮廷副管風琴師 ,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維也納,拜見了莫扎特,他的即興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讚賞 。同年冬進入波昂有名望的F.von布羅伊寧夫人家任音樂教師,接觸到許多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藝術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頓路過波昂,看了他的作品,建議他去維也納深造,並表示願意收他為學生。很欣賞貝多芬才華的瓦爾德施泰因伯爵說服了選侯,讓貝多芬帶薪去維也納,跟海頓學作曲。1793年冬海頓赴英,貝多芬轉向阿爾佈雷希茨貝格爾學對位法,向薩列裡學歌曲寫作 。他憑著出色的才華和波昂方面的舉薦,很快進入維也納上流社會,受到一些親王和大公的支援和保護,也結交了不少音樂家。28歲時,貝多芬發現自己的聽覺有了故障,且日益嚴重。這對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加上戀愛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極情緒在1802年達到頂點,曾打算自殺,寫下了遺囑。然而他心中的音樂烈火終於燒掉了這次精神危機。大約從1815年起,貝多芬已無法與人對話, 而讓對方寫在紙上給他看 。在他死後 ,人們發現這種“對話冊”400餘本 。貝多芬的許多重要作品都寫於全聾時期,他自己無法驗證其音響效果 , 所以在某些樂隊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著某些不完善處 。儘管這樣,他仍以驚人意志和毅力堅持創作,有時他堅持指揮自己的作品,難免出亂子,甚至使演出中斷。1814年維也納國際會議後,貝多芬的經濟和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創作停頓了幾年,1817年後才重新拿起筆來完成最後幾部作品。1826年 12月他從外地回維也納 ,路上受了風寒 ,從此一病不起,次年就與世長辭了。貝多芬的死訊震動了維也納,出殯時有兩萬人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遺體葬於維也納市內的韋靈公墓。 創作 1795年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號作品 :3首為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後 5 年陸續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內樂和第一、第二交響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聲譽日漸遍及歐洲,但主要是沿著海頓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發展,而尚未創立自己的風格。 1801年創作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標誌著他已開始開闢新的道路,是具有獨創性的以形式服務於內容的一個範例。第一樂章不按慣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鳴曲式,而是類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點。貝多芬所作鋼琴奏鳴曲共32首,除《悲愴》、《月光》外,最著名的還有第二十一《瓦爾德施泰因》(亦稱《黎明》)和第二十三《熱情》,前者輝煌燦爛,如朝霞滿天,無比光彩,被羅曼·羅蘭稱為“白色的奏鳴曲”;後者熱情奔放,如浪濤洶湧,一瀉千里,被列寧稱為“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 1802 年為拿破崙寫第三《英雄》交響曲 ,1804年完成時拿破崙已稱帝,他憤而撕毀已寫好贈款的封面,換寫“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英雄交響曲”。這首交響樂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聲與節奏都新穎自由。用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 ,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簡潔凝鍊、充滿鬥爭精神和勝利信心 的第五 交響曲和 純 真質樸 、歌 頌大 自然 的 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充滿矛盾,主題思想異常明確 ,其第 一主題貝多芬曾解釋為“命運在敲門”,因此人們稱之為《命運》交響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響曲,以個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論,第七交響曲是最令人驚異的。 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劇是《菲德里奧》(原名《萊奧諾拉》) ,挑選這一伸張人權、平反冤獄的劇本,說明作者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和正義感。他對這部歌劇的修改長達數年,並寫了 4首序曲 。他還寫過舞劇《 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 》,戲劇《埃格蒙特》、《科利奧蘭》、《雅典的廢墟》的序曲或配樂 。他的6首鋼琴協奏曲除最後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內容威嚴而堂皇,被後人稱為《 皇帝》。他的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非常抒情而氣魄浩大 ,曲調性極強,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其他作品還有一首由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響樂隊演奏的三重協奏曲、16首絃樂四重奏、10首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奏鳴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後人稱為《 春天 》的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和贈給法國小提琴家R.克魯採的奏鳴曲。這些作品都充滿著奮鬥向上的精神 。 貝多芬晚期創作的5首絃樂四重奏和5首鋼琴奏鳴曲已減少了火一般的氣勢,而表達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內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第九交響曲因首創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而被稱之為《 合唱交響曲 》。貝多芬在第四樂章用了 4位獨唱者和一個大合唱隊 ,以獨唱、重唱、合唱及樂隊交替的形式淋漓盡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詩譜成的《歡樂頌》,表達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 。H.柏遼茲認為它是貝多芬畢生的傑作。 貝多芬的一生是光輝奮鬥的一生。他透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頂峰,同時也開闢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為世界音樂文庫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貝多芬對鋼琴音樂作出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他徹底打破了古典鋼琴技法與作曲的成規,另創新路,浪漫主義的精神已經比較明顯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那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是對古典鋼琴音樂的總結,也是對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啟蒙,這些奏鳴曲大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其中從第一首到第十一首是早期創作,當時正值貝多芬精力旺盛,寫作慾望高漲時期,以極其深刻的獨創性,精練的筆法寫出了許多作品。他的作品與同時代的鋼琴奏鳴曲相比,已經強烈地顯露出貝多芬的特質。著名的奏鳴曲《悲愴》便是這一時期的傑作。大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說過:“貝多芬的快板樂章,一個音符也不像海頓或莫扎特,它充滿了激情的戲劇性,在第三樂章中更是新的風味……”正是這種獨創性,才使貝多芬的創作更具有可欣賞性,也是當代眾多鋼琴家熱衷於演奏貝多芬作品的原因。中期作品:第十二首到第二十七首。這時,貝多芬的創作向浪漫的表現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作曲風格更為嫻熟、奔放,不受“曲式第一”的觀念所束縛。這期間,偉大的作品《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相繼誕生,這些作品流傳於後世,大大影響了以後一百多年的鋼琴音樂創作。晚期作品: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二首。貝多芬在這時的創作根本性的傾向“自由式、即興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對音調與對為的愛好,浪漫主義的藝術思維。這一時期他不斷完善和發展奏鳴曲式,使其形成有生命的機體。在表現形式上,他那剛毅堅強的本性和強烈的激情依然存在,以及固有的渾厚幽默、俏皮滑稽的因素依稀可見。貝多芬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一個以前從未有過的鋼琴藝術的繁榮,他引領眾多音樂家投身鋼琴創作,初步奠定了鋼琴“樂器之王”的地位。 舒伯特(1797~1828) Schubert,Franz 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 ,1828年11月19日卒於同地。童年時從父親學小提琴、從哥哥學鋼琴 ,11歲入神學寄宿學校,開始顯示音樂創作才能,歌曲《夏甲的悲嘆》就是這時創作的。1814年他在父親的學校裡當助理教員,同時從事創作。1816年起專事作曲,但稿酬菲薄,生活清貧。像《流浪者》這樣舉世聞名的歌曲,舒伯特只拿到兩個古爾盾,而出版商在40年間賺取了27000個古爾盾 。他十分崇敬 L.van 貝多芬 ,曾將所作4首法國歌曲主題鋼琴變奏曲獻給貝多芬,並在貝多芬病危時兩次探望他,親舉火炬參加貝多芬的葬禮。他臨終前一天病得神志昏迷,還發出囈語:“貝多芬不是睡在這裡嗎?”他的墓與貝多芬的墓相毗鄰,1888年一起遷葬維也納中央公墓,原墓地則成為舒伯特公園。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絃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 。他為不少詩人如J.W.von歌德、J.C.F.席勒 、H.海涅、米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鬥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鱒魚 》、《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 》(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 》、《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 》、《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和《天鵝之歌》。他的交響曲中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響曲,其中第八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了兩個樂章而被稱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礴,充滿英勇豪邁的氣概,被稱為《大交響曲》 。 他的作品還有d小調絃樂四重 奏《死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絃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 、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 舒伯特,在鋼琴音樂史上,扮演著開拓者和完善者的角色,他對鋼琴音樂的主要貢獻是:2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五重奏《鱒魚》、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 、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這些曲子都很為大家所熟知,他也完善了“音樂瞬間”這種曲式,使這種鋼琴小品的體裁發揚光大,其中以《F小調音樂瞬間》這首曲子最為出名。他的鋼琴五重奏《鱒魚》,也讓後人見到了鋼琴重奏的魅力。舒伯特的鋼琴音樂中,不論是作曲手法還是音樂構思來講,都已經帶有濃濃的浪漫主義風格,那種舒伯特特有的靈感火花的迸發已在他的曲子中流露出來。舒伯特作為一個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完善者,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極為的高。舒伯特用這樣的話來解釋他自己的作品:“我的音樂是我的天才與苦難的產物。”是的,這就是舒伯特。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早期與中期還有一些音樂家,他們同樣也對鋼琴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韋伯(1786~1826) Weber,Carl Maria von 德國作曲家 ,鋼琴家 。1786 年 11月18 日生於奧伊廷,1826 年6月5日卒於倫敦 。出身於音樂家庭 ,曾從J.海頓之弟學習作曲,14歲就寫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維也納從G.J.福格勒學曲,1804年任佈雷斯勞的歌劇指揮,後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辭職。1807年在斯圖加特任符騰堡公爵的秘書,1810年重新投入音樂活動 。1813 ~ 1816年領導布拉格歌劇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頓,並與一女歌唱家結婚。1820年以前還在歐洲各國旅行演奏和指揮。他有一雙大手,可以輕鬆地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演奏風格親切而富於技巧 。韋伯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 ,如 《 森林少女 》、《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和《西爾瓦納》等,已孕育著浪漫主義傾向。在他的10部歌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彈射手》以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質和民族風格,為歌劇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對1823年寫的《歐麗安特》進行了新的嘗試,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中的功能,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探索,配器及和聲運用也有進一步發展。但這部歌劇在題材方面沒能擺脫騎士傳奇的神秘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以至演出後遭到冷遇。他的最後一部歌劇《奧伯龍》是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加登歌劇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其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韋伯還作有不少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佔有一定地位。他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小協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和單簧管協奏曲採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樣富有浪漫氣息。他的鋼琴曲《邀舞》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絃樂效果,曾兩次被改編為管絃樂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韋伯還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章,其中較重要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小說《音樂家的生活》。他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輩,在創作、演出、指揮和社會活動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努力,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闢了道路。 韋伯,似乎是那個時代第一個被冠以“鋼琴家”這個稱號的知名音樂家。他的《邀舞》是首不朽的作品,有那個時代少有的戲劇性的音樂效果,它開創了“演奏會圓舞曲”的先河。韋伯的鋼琴協奏曲也是同樣的有新意,有些體裁也為後人所使用。除了韋伯之外,我們還應該記住兩位德國作曲家,他們就是門德爾松和舒曼。 門德爾松(1809~1847) Mendelssohn,Felix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1809 年2月3日生於漢堡 ,1847年11月4日卒於萊比錫。3 歲時隨家遷居柏林,4歲從母親學鋼琴,後又從C.F.策爾特學和聲。9歲即登臺演出。10 歲入柏林歌唱學院 ,11歲已作有 50 餘首作品 。 12 歲時到魏瑪,在 J.W.von 歌德家住了16天,為他彈奏各派音樂,此後多次訪問歌德。1821 年寫了5部絃樂交響曲 、兩部歌劇和其他作品。1825年寫喜歌劇《卡馬霍的婚事》,仍稚氣十足,1826年創作《仲夏夜之夢》序曲,已是成熟的傳世之作 。1829年畢業於柏林大學,從此成為職業音樂家。他十分推崇J.S.巴赫的作品,曾親自指揮演出了巴赫死後79年未上演過的《馬太受難曲》,引起熱烈反應和對巴赫音樂的重新認識。1829年初到英國,指揮倫敦愛樂樂團演出他的第一交響曲及L.van貝多芬 、C.M.von韋伯等的作品,並遊歷了蘇格蘭和赫布里底群島。此後創作了第三交響曲《蘇格蘭》和序曲《赫布里底群島》(又稱《芬戈爾山洞》),並 9次訪問英國。1830年起旅居義大利,並創作了第四交響曲 《義大利》 。1835 ~1843年擔任萊比錫布業大廳管弦樂團指揮,使這個樂團享譽歐洲。1840年為紀念印刷術發明400週年,創作了交響曲-康塔塔《頌歌》,亦即第二交響曲。1843年與R.舒曼等人創立了萊比錫音樂學院。1846年所作清唱劇《以利亞》,是這一體裁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847年因其姐芬妮猝死而憂鬱成病,身體日漸衰弱,於同年卒,年僅38歲。 門德爾松是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作品和聲簡潔精練,曲式章法嚴謹明晰,旋律流利生動,音樂語言淳樸典雅、清晰自然,但缺乏感情的深度。他的交響音樂作品還有序曲《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和《呂伊·布拉斯》等,都以樸素的抒情筆觸表現了詩情畫意,開19世紀標題音樂的風致。在鋼琴音樂方面,他首創無詞歌,把歌唱性旋律和鋼琴織體結合成統一的整體,成為19世紀特性曲的重要體裁。他的48首無詞歌分8集出版,其中有《 威尼斯船歌》、《紡紗曲》、《春之歌》等。管絃樂《小號序曲》是作者很喜愛的樂曲,其中的管樂部分比較活躍,圓號更居主要地位,小號則並不突出。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家,在提高樂隊素質方面所作的努力對近代音樂演奏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作為德國第一所高等音樂院校的創始人,對近代音樂教育事業有很大貢獻。 舒曼(1810~1856) Schumann,Robert 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1810年6月8日生於茨維考 ,1856年7月29日卒于波昂附近的恩德尼希。7歲從教堂管風琴師學鋼琴,12歲開始作曲。中學時深受浪漫主義文學影響 。1828年入萊比錫大學學法律。1830年從F.維克學鋼琴,從H.L.E.多恩學作曲 , 因手指受傷而放棄鋼琴專事作曲 。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誌》。1840年與維克之女、鋼琴家克拉拉結婚。1843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次年與克拉拉去俄國旅行演出,回國後遷居德累斯頓。1850年任杜塞爾多夫市管弦樂團和合唱團指揮,1853年因精神病而離職。 舒曼30年代的創作主要是鋼琴音樂,其中富於幻想性的浪漫主義氣質體現得最為鮮明。由12首樂曲組成的鋼琴套曲《蝴蝶》,表現作者在幻想中自由翱翔的樂思;《狂歡節 》由21首各具標題的樂曲組成,用一個核心性的音樂動機,將狂歡節上出現的各種人物的形象和情景貫穿起來;由18首樂曲構成的《大衛盟員舞曲》,表現了作者幻想中的大衛同盟成員弗洛雷斯 坦和奧伊澤 比烏斯的形象和性格 ; 鋼琴套曲《克賴斯勒偶記》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面對庸俗、淺薄、空洞的音樂現狀產生的苦悶和不滿。1840年他寫了大量藝術歌曲,其中包括用海涅的詩譜寫的《歌曲集》( 9首 )和聲樂套曲《詩人之戀》(16首),用A.von 沙米索的詩譜寫的聲樂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