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不林
-
2 # 熙熙談時尚
話說唐朝建立初期,延續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府兵制。這是一種怎樣的兵役制度呢?大致上來說就是當時的官兵們平時既要種田又要操練,但是可以不用繳納賦稅,到了戰時,則自備武器上戰場。這在南北朝時期是非常實用的,因為當時諸侯割據,每個政權的地盤都不大,經濟又都還不景氣。
可到了唐朝就不適用了,為啥?地盤太大了,軍隊一旦出動經常就是一年半載回不來,這樣的話,家鄉的耕地也就沒人打理逐漸荒廢了。所以後來在唐玄宗中期,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兵役制度,是為十節度使制度。
意思就是將天下分為十大戰區,每個戰區的司令就是節度使。
一個節度使當然是無法對抗中央的,可後來為了對付遊牧民族,便出現了一位將領兼好幾處節度使的情況。當時的安祿山就是兼任三鎮節度使,可謂是超級大軍閥。這節度使最初也只有統兵的權利,還是容易控制的,可後來為了戰爭的需要,中央又逐漸將地方財政支出權和人事任免權都交給了他們。這樣一來的話,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節度使便不再完全聽命中央政權的話了。
當時的唐朝,在南方與南詔國長期鏖戰,在東北方又要面對各種少數民族,在西方還要面對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國,可以說是三線作戰,他們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邊境線上,國內的軍隊很少。安祿山當時能夠指揮的軍隊超過了20萬,而唐朝的中央軍只有區區10餘萬人。
此外天天打仗和天天踢正步的軍隊,戰鬥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時的唐朝已經歌舞昇平了100多年,昔日引以為傲的中央軍早就成了毫無戰鬥力的花花架子。這些由貴族子弟組成的中央軍完全就是為了在軍隊裡熬資歷,好給自己掙一個晉升之路。而安祿山的叛軍,作為天天和遊牧民族打仗的軍隊,戰鬥力自然要比他們強悍成百上千倍。
所以叛軍一路南下,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唐朝的東都洛陽。
-
3 # 水一白聊歷史
當時唐軍一共60萬軍隊,中央軍力不足十萬,而邊鎮節度使手中軍隊超過了五十萬,重點布孫西北和東北。而這60萬之中,有至少十五萬是在安祿山手上的。更重要的是,當時領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手下的這十五萬是純精銳部隊,都是強悍善戰之徒,而與之相對比的,唐朝在北方與其交戰的部隊,要比安祿山的部隊差了幾個檔次。
在唐玄宗正享受太平盛世之時。安祿山一直都在積蓄力量,他依靠玄宗的信任,以抗敵為名積蓄大量糧草,兵器,戰馬和精銳力量。收契丹等少數民族健兒為義子,人數多達八千。利用李林甫大量打擊異己的時候,趁機吸納人才,並大量招收武將謀士,成立自己的一套軍政朝廷。
安祿山反了以後,很快就控制住了河北,等軍隊渡過黃河後,接連攻陷陳留等重鎮,又在洛陽擊敗了唐朝名將高麗人高仙芝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的十幾萬拼湊起來的聯合部隊,可以說是勢如破竹。著名書法家平原太守顏真卿和常山太守顏杲卿哥倆舉兵,搞起了敵後根據地,這時候,安祿山自己也打算先享受一下勝利果實,在洛陽稱帝,暫緩進攻。
高仙芝這時候提出先固守潼關、整訓部隊,等待同郭子儀和南方的唐軍集結力量以後,再一舉擊潰安祿山的部隊。無奈,玄宗聽信監軍邊令城所言,認為高仙芝不戰而退後數百里,影響唐軍士氣,派遣邊令誠赴軍中斬殺高仙芝與封常清。接著強令哥舒翰出兵洛陽,結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至此,安祿山連取洛陽和潼關,並且消滅唐朝北方集結起來的反抗部隊,長安已無兵可守,玄宗被迫逃亡西蜀。
-
4 # 正點歷史
如果老夫所料不錯的話,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大唐已經歌舞昇平100多年了,整個大唐軍隊裡擁有60萬人。那麼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唐軍去哪裡了呢?
軍隊實力差距之大安史之亂的這個時期大唐正在三線作戰,西北、東北、南方三大戰線,但是都是邊軍。當年的強大無比的10萬中央軍團,在經過100多年的“休養生息”已經消失不見了。天天在軍營裡操練,而無實際戰鬥力,已經成為了王公貴族子弟熬資歷的地方了。反觀安祿山所帶全是天天刀口舔血,陸戰沙場的悍兵,並且軍隊供給20萬人。因此安史之亂一爆發,中央軍與地方軍的實力差距就展現出來了。
為什麼安祿山會有20萬的兵力呢?當時大唐的制度是節度使制度,由於中央放權太多給節度使,導致節度使權利太大。但是單一的一個節度使依舊不是中央軍的對手。可是多個呢?而當時為了對付遊牧民族,安祿山一個人身兼了多個地方的節度使,同時,在和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收編了很多人擴充軍備。同時打著對付遊牧民族的旗號,向中央政府討要各種資源。招兵買馬,強大自身,一舉將讓自己的軍隊有20萬人。在中央各種放權的情況下,讓安祿山慢慢的從一個節度使發展成為了一個超級大軍閥,在慢慢的滋生了自己做皇帝的野心。這一切可以說是唐玄宗“慣”出來。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祿山親率大軍(20萬)發動反叛戰爭,大軍一路南下,在國內中央軍毫無抵抗力,叛軍直逼洛陽,大唐中央軍被打的節節敗退。輕輕鬆鬆就把大唐東都洛陽給佔領了。這個時候,距離國都長安還有一個軍事重鎮——潼關。於是有人提出死守,把叛軍抵擋在潼關外,等待西部軍團的支援,到時候就可以征討叛軍了。但是長安李隆基為了打通水路,運送糧草,命令當時的守將出站,遭到了反對,唐玄宗一氣之下就把他們給砍了,於是潼關守將被迫出站,結果唐軍戰敗,叛軍趁機佔領了潼關,攻打長安再無阻礙。唐玄宗被迫只能逃跑了。而這個時候,安祿山也想享受一下勝利的成果,放緩了攻勢。
結局在唐玄宗逃跑的同時,太子李亨兵變,帶著軍隊繼續與叛軍作戰,勇猛無比,收復長安和洛陽。待援軍到達,圍剿叛軍。
-
5 # Douglas001
1東北,其實主要就是安祿山掌握的軍隊,三鎮節度使,權利相當之大,而且不得不說,安祿山對東北的經略確實不錯,可以比較下宋之於契丹。
2河西,即河西走廊,寧夏一帶,這是對抗當時的主要敵人吐蕃的主力部隊,也是後來增援平叛的主力。
3西域,即現在的新疆以及中亞一部分。力主死守潼關的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安西節度使。
安祿山三鎮節度使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可以統籌對東北的戰事,這也是偏遠戰場的通用做法,正因為如此盛唐疆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也正因為如此,除邊境以外的內陸兵力都很少且久疏戰陣。安祿山的問題在於屯兵過多。當時東北的軍事壓力遠不及西北,而軍力卻大於西北,這可能也是玄宗偏愛於安祿山的一種表現吧,相對來說,西北的將領似乎不受待見。所以,領導的偏見還是很致命的。
-
6 # 覺悟216195281
因為承平日久,文嘻武荒,為開疆拓土、手握大權的邊鎮節度使實力膨脹,具備造反的條件。以唐明皇為代表的唐政權軍事部署“內輕外重”,造成中央軍事實力弱而地方實力強,造反就成隨性而為的鬧劇了!
-
7 # 於無聲處34
當時唐軍主力都部署在邊塞地區,其中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十五萬。另外朔方,隴右等地也有唐軍十餘萬。安祿山起兵後迅速南下席捲河北河南,唐廷措手不及,失地幹裡。後哥舒翰率隴右,河西之軍東援,據潼關擋住叛軍攻勢。郭子儀率朔方軍東入河北,打擊叛軍後方,一度使安祿山首尾難顧。不料唐玄宗競強令哥舒翰軍出關攻擊叛軍,招致大敗,潼關失守,玄宗逃出長安前往四川避難,被太子奪去帝位。經多年苦戰,終於在七年後平息了安史之亂。
-
8 # 穆青談歷史
安史之亂的歷史過程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發動叛亂的將領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因此稱之為安史之亂。這是一場同唐朝爭奪統治權利的內戰,這一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是唐朝的一個歷史分水嶺,給唐朝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場戰爭也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因此也稱為天寶之亂,可是大家都熟悉的名字為安史之亂,天寶之亂這個名字很少有人提及。
外圍重兵把守,中央輕兵減陣唐朝初期的時候,採用的是府兵制,中央有重兵鎮守,外圍兵力較少。到了天寶年間時,邊鎮兵力達到了五十萬,安祿山一人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的節度使,這三鎮是地域相連,囤積兵馬大約有二十萬,二十萬的兵力基本就是安祿山一人掌握。此時,就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中央的兵力只有八萬左右。
城外都是精兵強將,城內只是輕兵減陣,而且城內的人數和城外相比數量相差甚大,怎們能夠相爭呢?
安祿山拜楊貴妃為乾孃,對朝政為所欲為開元之治晚期,唐朝平安無事,一幅國泰民安祥和之氣,唐玄宗就不思進取了,失去了向上求制的精神,政治就逐漸走向腐敗了。唐玄宗更是貪慾享樂,寵信楊貴妃,安祿山為寶官和升值,拜楊貴妃為乾孃。他將國政交給李林甫把持,這人就開始杜絕言路,排擠忠良。之後,得到楊貴妃寵幸的楊國忠繼李林甫出任宰相,這時的國政就更加混亂了,安祿山也開始寵寵欲動。
聽信讒言,不加判斷,禍害忠良將士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將封常清、高仙芝兩位大將殺了,然後又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二十萬,鎮守潼關。潼關本來是易守難攻的地形,可是唐玄宗依然聽信楊國忠的言論,讓哥舒翰出兵,結果導致潼關失守。
潼關失守後長安也陷入了一片混亂,自然不攻自破,唐玄宗也帶著親眷和親屬們逃走了,因此,安祿山徹底掌握了政權。
其實,安史之亂中,忠良將相都已經被奸臣和宦官謠言禍害了,唐玄宗更是不查事實,將相們都失去了信心,而且安祿山的兵力強勢,君王都棄城逃走了,因此根本就沒人再去觸這個黴頭了。
-
9 # 和順達c
因“安史之亂”突然爆發,橫跨東北亞中亞數千公里的盛世大唐急轉直下,久享太平的大唐子民劇遭兵燹。強大的大唐軍隊哪裡去了?竟然讓作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攻下東京洛陽,兵鋒直犯潼關。唐軍哪裡去了呢?當時唐朝“國軍”主力是十個邊鎮49萬兵力和拱衛中央由朝廷控制的彉騎10萬左右人,共計約60萬人。其中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不到19萬唐軍由安祿山控制;北庭、安西、河西、隴右、朔方、嶺南、劍南等七鎮有30萬唐軍。除了以上唐軍主力外,各地方有少量地方士兵。公元755年12月,也就是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所領平盧、范陽兩鎮及河東一部唐軍成為叛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並在洛陽擊潰封常青臨時招募的軍隊,佔領洛陽。高仙芝見封常青得知形勢嚴峻,遂帥軍退潼關。
安祿山叛軍於756年2月兵鋒直抵潼關,“兵臨城下”,高仙芝封常青則閉關不戰,加緊操練士兵。直到756年7月,哥舒翰被迫出關戰敗幾個月時間內,戰爭形勢實際上已處於對抗相持階段。當此之時,有戰鬥力的其他30萬唐軍主力分散遠在西北西南東南各地。而關內中央彉騎久疏操練戰陣,不是叛軍的敵手,但依仗險關堅守,還是可以起到戰略制衡作用的。叛軍初抵潼關時,唐玄宗便聽信太監邊令誠讒言臨陣斬殺了久經戰陣的大將高仙芝和封常青,自毀長城。而後幾個月,繼任統帥哥舒翰繼續採取閉關不出戰略,迫使叛軍處於堅城險關之下無以為繼。攻擊勢頭在各地唐軍積極反擊下,被遏制了。當時,朔方鎮主力及西北邊鎮調集來的兵李光弼統帥下,在潼關以北,兵出井陘,意欲攻擊安祿山河北老巢,切斷安祿山後方聯絡。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安祿山南下江南的攻擊,也因許遠張巡統帥僅7000兵力玩命堅守睢陽,被阻斷了。由於安祿山叛軍不能南下,江南糧食物質可以源源不斷補給關中長安。所以,潼關哥舒翰守軍只要閉關不戰,外線唐軍必然會迫使攻擊潼關的軍隊回防洛陽和范陽。可以為唐軍從容調兵遣將爭取時間,並壓制住安祿山叛軍的氣焰。閉關不出,抄安祿山後路的戰略為郭子儀李光弼等將帥支援。遺憾的是,唐玄宗在楊國忠小人之心的慫恿蠱惑下,強令潼關守軍出戰。哥舒翰於756年7月,含淚率軍出潼關求戰,被崔乾佑的伏兵殲滅,20萬大軍,僅餘幾千兵馬。短短几天,就丟失了潼關,都城長安門戶大開。哥舒翰被部下出賣,長安陷落,唐玄宗被護衛逼迫殺死楊國忠楊玉環兄妹,退走成都,大唐盛世不再。
長安失守後,反擊叛軍的指揮中樞已不由南下成都的唐玄宗李隆基控制了,而是北上靈武的新皇帝唐肅宗了。經過八年抗戰和叛軍內亂,唐朝庭雖然收復了實地,叛軍投降。但實質上,藩鎮節度使制度卻得到了鞏固,軍閥割據的局面實際上形成了。應該說,縱觀安史之亂前的全國唐軍兵力,除了安祿山統領的三鎮大部分叛軍外,各地唐軍還是忠於朝廷的,維護天下統一太平,是大多數唐軍人心所向。我們今天從常山顏杲卿父子抗擊叛軍的英雄事蹟,以及睢陽守軍頑強抗擊十幾萬叛軍10個月可歌可泣的壯舉中,可見一斑。
安史之亂的原因,誠然有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加劇,府兵制為募兵制代替,藩鎮節度使財政軍事行政權利集中等原因外,朝廷方面唐玄宗李隆基、李林甫、楊國忠三人是安史之亂的關鍵人物,存在“幹部管理”方面失當的原因。一是唐玄宗歌舞昇平中迷失自我懶於朝政,任由李林甫玩弄權術19年,排斥賢能,破壞了邊鎮將帥文人輪換制度,最終養虎為患,兵驕將貪。二是唐玄宗昏庸造成將相不和,破壞了安定團結。三是大敵當前的時候,楊國忠仍然利慾薰心,不知進退。慫恿唐玄宗自毀長城,使大將和20多萬唐軍因瞎指揮成為唐玄宗楊國忠的冤死鬼。
安史之亂留給後世深刻的歷史教訓是,軍閥割據貽害無窮。此後,200年,唐中後期以至五代十國結束,軍閥你方唱罷,他登場,遭殃的是平民百姓。
-
10 # 淡淡典雅A
說到安史之亂為什麼安祿山能夠帥軍直達皇城腳下,這個說起來應該從大唐所執行的兵役制度開始說起,
唐朝成立初期,其兵役制度繼承了前朝(南北朝)的府兵役制度,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疆土的拓展這種兵役制度已經不適合當時的需要,於是到了後來唐玄宗的時候,他對以前的制度進行了改革創新,由府兵役制改為十節度使制。其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戰區吧,而安祿山此人由於深得皇帝的信任,因此被委以重任,安祿山身兼平魯盧、范陽、河東三個鎮的節度使(大約是現在的從山西到遼西一代吧)。而安祿山其揮下的軍隊正好是唐朝其精銳部隊!其部隊規模足足有二十多萬的兵員,而此時的唐朝中央軍隊也不足十萬兵力。再者安祿山所部鎮守邊疆經常與遊牧族發生戰爭,導致其作戰經驗豐富,而中央軍長期享受著太平盛世的生活、養尊處優基本都失去了戰鬥力!
所以安祿山率領部隊一路南下基本上沒有遇到任何有理的抵抗,最終唐朝中央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而此時唐玄宗李隆基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倉皇帶領這愛妃楊玉環逃跑。在逃跑的過程中,太子李亨把當時安祿山發動的兵變為由發動了政變,而楊玉環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回覆列表
天寶末年,“是歲天下健兒、團結、彍騎等,總五十七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其中“健兒”,就是沿邊設定的十大節度使邊軍稱呼,天寶元年軍額為49萬,後陸續增加幾支番號,當有50餘萬;團結兵,是指地方民兵,主要集中在京兆府、同州、華州,蒲州約2萬人;彍騎,指輪番去京城宿衛的禁軍,開元初軍額12萬,分佈在京城周邊,分為6番(12萬人分為6班,每月一班執勤,每年執勤2個月,京師常備2萬禁軍)。後長期不更新,兵員缺少嚴重,只有半數,6萬人不到,且多為市井商賈充數。這就是天寶末年唐兵力構成,嚴重的外重內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