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燁枰書法
-
2 # 般若悟道
我覺得學習古人的書法,更要學習古人的心境。在沾墨起筆之前,必修要修一個清淨如水的心。因為我們的心控制著我們每一個動作,因心一亂萬事亂。
各朝各代沒一位書法大師,都經歷世事的滄桑。經歷多年努力,與寂寞才能寫出一手行雲流水,蒼勁有力的好書法。
所以說小小的一墨紙張,蘊含無數的努力、汗水、愉悅和悲傷。所以說我認證在起筆前應該向古人一樣要把心擺正,把心放靜才能寫出一副精彩絕倫的好字。
-
3 # 王耀龍之行者
學古人之氣韻,學古人之筆法,用筆千古不易。臨摹是取法不二法門,臨創結合,王鐸曾言:吾學書一日臨摹,一日應請索。
-
4 # 雨晴話藝
書法乃心境之物,老子《道德經》中說:“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中國的書法藝術便是一種古老的關於“象”的藝術。我一直認為,內省是藝術家自我更新的動力來源。我們學習古人的書法,便是一種絕佳的內省的方式,因為這些流傳至今的作品已經經過了時間的篩選,大體上代表著中華書法藝術的精華。
學古人書法,要多在行草書上下苦工,縱觀一部中國書法史,作為經典的法帖,刻印最勤、臨摹最多、流傳最廣,同時也最為人們所樂道的大多是行草書之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以及《祭侄稿》、《寒食帖》等作品莫不如是。後世習行草書者多以二王為宗,近人則大都以米元章、王覺斯為範本,只有入古出新,不拒成囿,才能讓書法藝術沿著歷史應有的脈絡健康有序地不斷向前推進發展。
-
5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的是書寫技法和應用手法。千萬不要帶有功利思想……
古代,書法是以實用為主的,而今書法則是一門專業藝術學科,不僅有各種各樣的書法理論資料可以參考,還有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作指南,網路媒體更是獲取書法知識的好渠道……這麼優越的客觀條件為眾多爰好者提供了求學的方便。如果練不好,只能說是自己主觀上的原因了。
-
6 # 中國書法大課堂
清代梁巘(yan)《學書論》中說:”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風格、命脈,勿圖貌似而不深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求“貌似”是不夠的,更深層次的內涵比“貌似”更重要。
清代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象形體》。”意思是說:用功是必須的,但是,要把揣摩古人“意指”放在首位,其次是筆法,最後才是“形似”。
明代沈顥《畫塵》中說:“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意思是強調“心領神會”的重要性,“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才是目的。
北宋蘇東坡《論書》中提到:”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他的這句話可以窺探到東坡先生達到“自出新意”的學書過程和體會。
蘇東坡手札
南宋姜夔(kui)《續書譜》言:“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更重要
終上所述,學古人書,不可單求“貌似”,領會“意指、神似”比單求“形似”更重要。
-
7 # 倪富昌
中華書法厚重內菡,不是會寫就為書法。臨帖是基本功。
不會楷書,不能稱書法,正楷是過渡。
-
8 # 大喵虎
不可能人人是書法家,我們普通人練書法目的無非兩個,一是字寫的不難看,不掉價。讓別人看的舒服。二是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
9 # 聚擊手
學習書法,無論是臨摹古帖還是今人的作品,結字都是首要解決的問題。這一關不過,筆法墨法章法都會失去根基。現在經常看到一些人不注重結字的美感,過度在形式上求變,美其名曰創新,實在是歪門邪道。
因為古人是以毛筆手書作為唯一方式,所以熟能生巧,古人對結字的研究一定比今人更加透徹深入。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另外,古人書法的實用性大於觀賞性,所以在章法墨法上並不像今人那麼追求多變,結字也就自然成為古人書法的絕對強項。
事實上,結字功底的訓練,是寫好書法的基礎,離開優秀的結字,再好的章法都不過是把一堆垃圾擺放的漂亮一些而已。而筆法墨法當然也是必須重視的功課,個人覺得相對結字來說要容易一些,在練習結字的同時順帶加以練習即可,況且筆法墨法最終出來的效果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同一個人重複自己的作品也無法寫的完全一樣。只要結字關一過,就算拿支破筆,也一樣寫出好字。
至於要不要寫得像,我覺得還是要儘量尊重原貼,否則就不叫臨摹了,也只有在追求與原貼一致的時候,才能強迫自己去細緻地觀察原貼,真正學習到有用的東西。
無論學習什麼,臨帖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固有的東西清空,不要對著古帖寫自己的風格。臨帖的時候也不要心急,開始的時候一天甚至幾天學好一個字就很不錯了,慢慢地隨著對原貼風格的熟練掌握,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以上是個人在學習時候的一點粗淺體會,僅供參考。
-
10 # 詩夜城主
是啊,學古人書法,究竟學什麼呢?又怎樣去學呢?看似很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人不得不深思,就好比“人為什麼活著?該怎樣活著?”這都是人生的哲理,書法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學習古人書法就是把字寫的“像”,那麼書法也就失去了意義了,
言歸正傳吧,學古人的書法,每個人學習到的東西都各不相同,有人是隻是因為興趣愛好,所以才去學習古人的書法,得到的是書法的樂趣;有的人從一開始的興趣愛好變得更加投入,也就是想在學習古人的書法過程中,感受屬於書法的文化底蘊;有的人從對書法的投入轉化成精神的享受,學習古人的書法,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即使是以上三種人學習古人書法的初衷都不一樣,然而他們都離不開要用心的學習古人書法的筆法,也就是要把字寫的“像”,有模有樣了,自己看了也舒服,至於怎樣去學?除了日復一日的臨摹學習之外,就是依靠自身的修為了,現在的人學習書法的條件要比古人好的多了,
從民國初期,書法藝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普及,博物館的開放以及各種刊物的發行,使人們能夠見到更多的古代經典書法作品,為書法臨習創造了便利條件;書法教育、各種書法篆刻組織日漸興起,書學得到大力弘揚;此時碑學與帖學並重、書法理論與實踐並舉,
導致“篆、隸、楷、行、草”各體書家輩出,書壇中一派繁榮的景象,代表書法家有楊守敬、吳昌碩、曾熙、于右任、沈曾植、鄭孝胥等,舉這個例子主要是說明一個重點,現在學習書法的環境和條件都要比民國時期的好的多,現在的人學習古人書法依舊可以“碑學與帖學並重、領悟透書法理論加以實踐”。
回覆列表
中國的書法有幾千年的歷史,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些在歷史上有名的大書法家,如: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趙孟頫等等,他們都是博學多才之人,他們的書法筆法精妙,結體遒美,骨格清秀,點畫疏密相間,章法巧妙,都有獨立的風格。
我們學習古人書法,最主要學習的,是他們的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這些是書法的精髓,臨帖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透過臨習古人的法帖,逐漸入門。把這些技法弄嫻熟了,才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確立自己的風格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