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A2效能資料 重量 67噸 車全長 9.830米 車寬 3.658米 車底距地面 0.482米 單位壓力 94.2KPa 柴油發動機 1500馬力 單位功率 22.39馬力/噸 最大速度 68公里/小時 越野速度 48公里/小時 5°坡度 39公里/小時 30°坡度 8公里/小時 主要武器 120毫米滑膛炮 並列武器 7.62毫米機槍 車長武器 12.7毫米機槍 行程 450公里 越垂直牆高 1.066米 越壕寬 2.743米 成員 4人 該坦克生存能力強,炮塔周圍裝有防彈能力極強的貧鈾裝甲;彈藥存放在有防爆門的隔艙內,一旦艙內彈藥被引爆,防爆門便會自動開啟,把爆炸氣浪排出車外;車內還裝有高效能快速自動滅火系統,一旦發生爆炸,可在0.02秒內發現火情,0.06秒內將火熄滅。電子化程度高,採用了大量電子裝置,能自動檢測故障情況;電子感測系統提高了目標識別能力及與友鄰坦克的資訊傳遞能力;有全新的指揮、控制、通訊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可提高坦克的作戰效能。機動性好,可靠性高,一般行駛6400千米方需送到基地修理。行駛3400千米以後更換履帶;原發射500發炮彈後即需更換炮管,現在可發射1000發炮彈後更換。坦克裝有120毫米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貧鈾合金脫殼穿甲彈,命中率高,威力大。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該坦克曾以一枚穿甲彈連穿兩輛坦克,並將其擊毀。坦克上還裝有自主式地面導航系統,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快速、準確地確定坦克所在位置,不會在大沙漠裡和錯綜複雜的地域環境迷失方向。 該坦克首次安裝了車長獨立熱像儀,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是坦克具備了獵-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該坦克還改進了車長和炮長的顯控裝置,提升資料處理及應戰效率。此外,主炮和車長與炮長的瞄準儀上均安裝了穩定器,進一步提高了行進間射擊效能。M1A2坦克還採用了CO2鐳射測距儀,該測距儀工作波長與熱像儀相同,測距範圍加大,穿透煙幕和塵煙能力更強,對人眼也較安全。 該坦克配備了先進的戰場管理系統(BMS) ,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資訊、目標資料和命令等。 M1A2配備了自主導航系統,透過GPS衛星定位系統能快速準確標定本身所在方位。 底盤也進行了若干改進,發動機加裝了數位電子控制裝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效能與裝備 該坦克即M1A1第二階段改進產品,改進專案最早於1985年2月1日批准,目前有7項,其中5項計劃在1988年底開始生產,另2項要推遲18個月,產品定型後將稱為M1A2。第二階段專案改進將使M1A1的總體效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據報道,M1A2首輛車計劃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 (1)車長獨立熱像儀(CITV) 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由得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光電分公司研製。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具有獵潛式(hunter-killer)瞄準鏡的目標捕捉能力,將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目前正在研究取消原車長觀察用的炮長主瞄準鏡光學延伸裝置。 (2)車長指揮塔(CWS) 在重新設計的指揮塔上,將安裝改進型周視潛望鏡,較大的艙口和機槍座圈等,取消了高射機槍的電動和手動操縱機構。 (3)CO2鐳射測距儀 該測距儀工作波長與熱像儀相同,測距範圍加大,穿透煙幕和塵煙能力更強,對人眼是安全的。 ( 4)駕駛員熱觀測儀(DTV) 用於取代現裝備的AN/VVS-2駕駛員微光駕駛儀,可晝夜使用並擴大了駕駛員視野。 (5)戰場管理系統(BMS) 亦稱車內通訊裝置(IVIS),是一種網路資料和資訊系統,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資訊、目標資料和命令等。該裝置使用微處理機進行處理,裝在車長熱像儀顯示裝置旁邊,位於車長位置右邊的炮塔內壁上。目前正在研製車輛定位/導航儀。 (6)敵友識別(IFF)裝置 敵友識別(IFF)裝置和提高生存力(ES)的裝甲外殼 由於經費或技術原因,這兩項改進可能拖延。裝甲外殼旨在增強坦克抵抗頂部攻擊和增強坦克其他部位的裝甲防護。 編輯本段變型車 M1--基型車裝有105mm火炮。生產階段為1980年-1985年 M1A1--進行了多項改進包括使用120mm滑膛炮後期車型裝有重型複合裝甲 M1A2--裝有120mm火炮新型裝甲車長獨立熱像儀和導航系統 M1重型突擊架橋車--使用改進了的M1底盤 所有M1系列還可以在車前加裝推土鏟和掃雷裝置 M1A2sep坦克(m1a2的最新改進型)SEP是英文:System Enhanced Package(系統增強元件)的縮寫。
M1A2效能資料 重量 67噸 車全長 9.830米 車寬 3.658米 車底距地面 0.482米 單位壓力 94.2KPa 柴油發動機 1500馬力 單位功率 22.39馬力/噸 最大速度 68公里/小時 越野速度 48公里/小時 5°坡度 39公里/小時 30°坡度 8公里/小時 主要武器 120毫米滑膛炮 並列武器 7.62毫米機槍 車長武器 12.7毫米機槍 行程 450公里 越垂直牆高 1.066米 越壕寬 2.743米 成員 4人 該坦克生存能力強,炮塔周圍裝有防彈能力極強的貧鈾裝甲;彈藥存放在有防爆門的隔艙內,一旦艙內彈藥被引爆,防爆門便會自動開啟,把爆炸氣浪排出車外;車內還裝有高效能快速自動滅火系統,一旦發生爆炸,可在0.02秒內發現火情,0.06秒內將火熄滅。電子化程度高,採用了大量電子裝置,能自動檢測故障情況;電子感測系統提高了目標識別能力及與友鄰坦克的資訊傳遞能力;有全新的指揮、控制、通訊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可提高坦克的作戰效能。機動性好,可靠性高,一般行駛6400千米方需送到基地修理。行駛3400千米以後更換履帶;原發射500發炮彈後即需更換炮管,現在可發射1000發炮彈後更換。坦克裝有120毫米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貧鈾合金脫殼穿甲彈,命中率高,威力大。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該坦克曾以一枚穿甲彈連穿兩輛坦克,並將其擊毀。坦克上還裝有自主式地面導航系統,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快速、準確地確定坦克所在位置,不會在大沙漠裡和錯綜複雜的地域環境迷失方向。 該坦克首次安裝了車長獨立熱像儀,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是坦克具備了獵-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該坦克還改進了車長和炮長的顯控裝置,提升資料處理及應戰效率。此外,主炮和車長與炮長的瞄準儀上均安裝了穩定器,進一步提高了行進間射擊效能。M1A2坦克還採用了CO2鐳射測距儀,該測距儀工作波長與熱像儀相同,測距範圍加大,穿透煙幕和塵煙能力更強,對人眼也較安全。 該坦克配備了先進的戰場管理系統(BMS) ,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資訊、目標資料和命令等。 M1A2配備了自主導航系統,透過GPS衛星定位系統能快速準確標定本身所在方位。 底盤也進行了若干改進,發動機加裝了數位電子控制裝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效能與裝備 該坦克即M1A1第二階段改進產品,改進專案最早於1985年2月1日批准,目前有7項,其中5項計劃在1988年底開始生產,另2項要推遲18個月,產品定型後將稱為M1A2。第二階段專案改進將使M1A1的總體效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據報道,M1A2首輛車計劃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 (1)車長獨立熱像儀(CITV) 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由得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光電分公司研製。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具有獵潛式(hunter-killer)瞄準鏡的目標捕捉能力,將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目前正在研究取消原車長觀察用的炮長主瞄準鏡光學延伸裝置。 (2)車長指揮塔(CWS) 在重新設計的指揮塔上,將安裝改進型周視潛望鏡,較大的艙口和機槍座圈等,取消了高射機槍的電動和手動操縱機構。 (3)CO2鐳射測距儀 該測距儀工作波長與熱像儀相同,測距範圍加大,穿透煙幕和塵煙能力更強,對人眼是安全的。 ( 4)駕駛員熱觀測儀(DTV) 用於取代現裝備的AN/VVS-2駕駛員微光駕駛儀,可晝夜使用並擴大了駕駛員視野。 (5)戰場管理系統(BMS) 亦稱車內通訊裝置(IVIS),是一種網路資料和資訊系統,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資訊、目標資料和命令等。該裝置使用微處理機進行處理,裝在車長熱像儀顯示裝置旁邊,位於車長位置右邊的炮塔內壁上。目前正在研製車輛定位/導航儀。 (6)敵友識別(IFF)裝置 敵友識別(IFF)裝置和提高生存力(ES)的裝甲外殼 由於經費或技術原因,這兩項改進可能拖延。裝甲外殼旨在增強坦克抵抗頂部攻擊和增強坦克其他部位的裝甲防護。 編輯本段變型車 M1--基型車裝有105mm火炮。生產階段為1980年-1985年 M1A1--進行了多項改進包括使用120mm滑膛炮後期車型裝有重型複合裝甲 M1A2--裝有120mm火炮新型裝甲車長獨立熱像儀和導航系統 M1重型突擊架橋車--使用改進了的M1底盤 所有M1系列還可以在車前加裝推土鏟和掃雷裝置 M1A2sep坦克(m1a2的最新改進型)SEP是英文:System Enhanced Package(系統增強元件)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