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笑春風

    太平天國就一個天王。至於王,倒有不少。

    在永安立國之初,便封了五個王。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 ,還有個翼王石達開。這五王,其餘四王皆受東王楊秀清節制。

    後來攻下南京建都後,又封了燕王秦日綱和豫王胡以晃。其他還有幾個王比如北伐軍林鳳祥求王,李開芳靖王,吉文元祝王,林啟榮勤王。這些都是死後追封的。

    這些王裡楊秀清能力最強,對太平天國事業發展起作用最大。馮雲山管傳教,思想傳播,對拜上帝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蕭朝貴勇猛善戰,衝鋒第一。韋昌輝亦能打仗,起事前最富,資產全部獻給了太平天國事業。石達開富有謀略,能征慣戰。

    此五王在天國排名為,楊秀清九千歲,蕭朝貴八千歲,馮雲山七千歲,韋昌輝六千歲,石達開五千歲。

    後經過天京事變,以上諸王死的死,走的走。洪秀全又提拔了一批新將領。封李秀成為忠王,陳玉成為英王。他們是太平天國後期的棟樑。

    但到了後期,太平天國各方面開始混亂。洪秀全大封親屬為王,還買賣爵位。最後封的王多達兩千多個。這些王在王印上加一個小字,稱作小王。

    太平天國前期,東王權力太大,造成了天京事變。後期濫封王,造成政局混亂,成為太平天國失敗的一個原因。

    太平天國軍制對太平軍組織管理很嚴,上下分明,指揮靈活。各王都有自己王府,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能夠管理各自的事物。其中以東王府最大,達到上萬人。

  • 2 # 歷史漫談君

    太平天國的天王就一個,就是洪秀全。 要說起他們的“王”,說出來嚇死你,有2700個以上,具體數字現在都考證不出來。

    前期還比較靠譜,只封了六個王,分別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九千歲、西王蕭朝貴八千歲、南王馮雲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六千歲、翼王石達開五千歲。

    另外封秦日綱為天官丞相,胡以晃為春官丞相。後來這二位也分別被封為燕王和豫王,位在石達開之下。

    這幾個王都是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後,建立各項制度。確定官制時分封的。其中楊秀清和蕭朝貴為一等王,馮雲山和韋昌輝是二等王,石達開是三等王。 除了西王蕭朝貴,其他的王都受東王楊秀清節制。

    後期的王就越封越多,名稱也越來越搞笑。後期王中,有能力的幾個著名王爺是幹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

    其中洪仁玕管理內政,陳、李二王統帥一方。 由於太平天國的王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列舉,只能搞錄部分:

    請王林鳳祥、求王李開芳、輔王楊輔清、贊王蒙得恩、章王林紹璋、侍王李世賢、勤王林啟榮、順王李春發、補王莫仕睽、戴王黃呈忠、首王範汝增、正王徐廣琛、佐王朱一波、慕王譚紹光、遵王賴文光、勇王羅大綱、納王郜雲官、諸王黃文金、烈王方成宗、寧王張學明、隨王楊柳谷、聽王陳炳文、莊王吉志元、翰王項大英、獎王陶金曾、以王陳金剛、顧王吳汝孝、松王陳得風、慰王朱兆英、扶王陳得才、康王汪海洋、寧王周文康、對王洪春元、襄王劉官芳、奉王谷隆賢、來王陸順德、護王陳坤書、啟王粱成富、導王陳仕榮、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財、相王陳潘武、古王藍成春、比王錢桂仁、從王陳得德、康王汪安鈞、保王康容海、歸王鄧光明、會王蔡元隆、諧王譚體元、淮王邱遠才等等。

    這些王中,除了少數如林鳳祥、李開芳、李世賢、賴文光等有一定的戰鬥力和功績外,其他大多數都默默無聞,有些甚至手下部隊不過千人。

  • 3 # 江湖小曉生

    太平天國的王壓根就數不過來,初步統計就有2700多個,我替你數了你也會看花眼的。在蘇錫常一帶,走到哪兒都能看到一兩座太平天國昔日的王府。

    不過太平天國剛創業那會兒只有五個王。

    分別是天王洪秀全,這是他們的老大。東王楊秀清,這是他們戰術指揮上的老大。西王蕭朝貴,憑藉天兄下凡,成為跟東王分庭抗禮的重量級人物。此外還有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這五個人是太平天國創業時期的核心力量,從始至終伴隨著太平天國的大起大落。只有這五個王的時候,太平天國的日子是比較好過的,畢竟掌權的人少,即使有紛爭,也是這五個人內部可以解決的。

    後期太平天國完全變了樣子,封王就跟吃飯一樣,是每天必須要做的工作。

    股東當中,位居這五位王之下的,還有天官丞相秦日綱,春官丞相胡以晃。這兩個人在起義軍打下永安城後,封為燕王和豫王。這樣一共就有七個王了,除了洪秀全和蕭朝貴,大家本來都是歸楊秀清管理。可是正是這樣的安排,將楊秀清推入了深淵。

    楊秀清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他太聰明,能力又強,這引起了其他幾個王,尤其是洪秀全的猜忌。楊秀清甚至以天父下凡的荒謬行為,對太平天國實行操控。那老大洪秀全肯定不答應啊,他利用韋昌輝對楊秀清的不滿,從而策動韋昌輝殺光了楊秀清全家和部下,發起了震動天下的天京事變。不幸的是無辜的翼王石達開,他全家也未能倖免於難。翼王石達開一怒之下帶著十萬大軍離開了天京,這對太平天國的影響實在是太深厚了。

    為了加強自己控制太平天國的能力,洪秀全開始啟用家裡人封王主政。

    他冊封自己的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封為為安、福王,取代了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隨後感覺這倆哥哥好像不太有能力,便找來了自己同族的兄弟洪仁玕為幹王,總理全部朝政。洪仁玕是去香港學習的人,對西方資本主義那一套了得非常深,所以開始了自己的改革政策,可惜沒怎麼開始太平天國就下架了。

    老一輩的太平天國將領們都故去了,下一代人掌權以後,這封王的事情就開始井噴式地爆發了。

    陳玉成和李秀成,這兩個小夥子都是後起之秀,在太平軍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洪秀全也比較重用他們。可是他們不斷保舉自己的手下擔任高官,這讓洪秀全有些擔心。索性就給他們重視的幾個手下都封了王。陳玉成這邊有五個人被封王:陳得才是扶王,藍成春是祜王,賴文光是遵王,陳仕榮是導王,梁成富是啟王。李秀成這邊也有兩人被封為王:李世賢是侍王、陳坤書是護王。

    這都是稍微有點名氣的王,後來陳玉成打了敗仗被抓了,李秀成這邊一家獨大了。洪秀全又犯起了嘀咕,索性就開始亂封王了。一口氣封了李秀成手下十多個人為王,大家都是王,誰能管理誰呢?李秀成這邊的實力確實被削弱了,但是太平軍的秩序也就混亂了。

    總結:後來王爵已經成了買賣的商品,只要誰交出一定的銀兩,洪秀全就會封他為王。這麼一來太平天國一下子出現了2700多個王。大家互相不服氣,各自撈好處,造成了內部管理上的混亂,最終太平天國的軍隊是從內部自己把自己給打垮的。

  • 4 # 龍武驍衛

    太平天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其主要存在時間為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被攻破。其中天王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洪秀全,但是後期王真的很多,至少兩千多個,以致其並不是非常大的疆域內,王爺如過江之鯽,王府鱗次櫛比。 剛開始的時候還較為正常,總共也只有六個王。

    第一個王自然是洪秀全自己,初稱太平王,後改為了天王,洪秀全是登基成王,所以稱萬歲。太平軍攻陷永安後進行封王建制,再度封了五個王。楊秀清被封為總軍師、東王九千歲。蕭朝貴為西王,又正軍師,稱八千歲。馮雲山被封為南王,主管教務,稱七千歲,韋昌輝為北王,稱六千歲。石達開為翼王。金田起義後,太平軍遭到清軍重兵圍剿,北進突圍中,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雙雙陣亡。由於太平天國實行是軍師負責制,主管軍權。所以在蕭朝貴和馮雲山雙雙陣亡之後,楊秀清實際上集齊了太平天國軍權政權和教權,引起了洪秀全極為的忌憚。再加上楊秀清動不動就以天父下凡,讓洪秀全下跪接天父聖旨,以達到排除異己之目的,這讓洪秀全非常的不滿。定都南京後加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楊秀清狂妄自大,連天王都這麼折騰,更別提其他人。他的狂妄引起了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和燕王秦日綱極大不滿。1856年,楊秀清將西征大軍主力調回攻破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又再度以天父下凡的名義要求洪秀全對他進行加封。洪秀全下旨讓翼王石達開,北王韋昌輝和秦日綱回援,製造了天京事變。但是秦日綱和北王韋昌輝大肆屠殺,致使眾多無辜死亡,包括翼王石達開全家老小。石達開出逃舉兵討逆,致使秦日綱和韋昌輝亦被殺。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原本打算大權獨攬,但是眾人推舉翼王石達開主政,眾命難違,洪秀全被迫同意

    為了牽制石達開,洪秀全封自己的哥哥,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弟弟洪仁軒為軍師、幹王,最終石達開負氣出走。為了穩定政權,洪秀全大肆分封諸王,陳玉成跟李秀成分別被封為英王和忠王,蒙德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 太平天國運動越到後期,洪秀全封的王就越多,在太平天國滅亡前相加已達2700個王,以至於很多統兵大將雖然是王,但其屬下也有很多王,大家都是王,誰又比誰高貴。諸王各自擁兵自重,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先,最終導致太平天國的衰敗,於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 5 # 楚狂的快樂人生

    首先回答要點:天平天國天王只有一個—洪秀全。那麼這個問題也沒什麼好答的了,就扯點題外話,說說神棍政權的幾個主要的王。

    1851年,太平軍攻克永安城,這是為太平軍自金田起義以來佔領的第一座城市,八月初七日,洪秀全進入永安。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下詔,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列一等;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列二等;石達開為翼王,列三等。西王以下皆受東王節制。

    後來的戰鬥中,蕭朝貴和馮雲山戰死,起初六王只剩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和石達開。後來,又有燕王秦日綱和豫王胡一晃,不過這個胡一晃的豫王沒幾天就因為作戰不力被擼了,也印證了起名的重要性,到手的王位,一晃就沒了。

    後來,太平軍攻克金陵,改為“天京”,洪秀全從此一入宮門深似海,兩耳不聞宮外事,專心研究如何玩女人,管理女人,大權徹底旁落楊秀清。楊秀清雖然是個農民,但擁有第八感的超強小宇宙,其在太平軍前期的軍事策略和指揮上非常成功,但是政治上還是嫩了點。就在一個靜悄悄的夜,洪秀全被天王的好兄弟-北王韋昌輝割了腦袋,韋昌輝順勢殺了東王部將及家屬兩萬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後來,洪秀全以此為故處死了韋昌輝、秦日綱(燕王)和陳承瑢(相當於宰相),大權從新落到天王手裡。就此事看,洪秀全這個神棍雖然深居簡出,但絕對腹黑啊,讓兄弟乾死對手,然後乾死兄弟,這套路有沒有很熟悉?

    後來,石達開回京主持朝政,天王不放心啊,畢竟他不想看到第二個“楊秀清”,於是把自己家的親戚封了一堆官,比如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幹王洪仁玕了,這個洪仁玕肚子裡有點墨水,到是有一些成績,但終歸不是大才,戰略上沒有什麼建樹。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已徹底喪失了推翻清室的可能,但畢竟也得掙扎是不是,老洪搭眼一看,國中無人,朝中無將,只能提拔一批年輕人來主軍,最出名的兩個就是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了。這倆人能打仗,尤其李秀成,後來都被清軍處死了。

    太平天國總計封王兩千餘,其實大部分是五等王,統稱“列王”,跟漢代“列侯”是不是有點相似?或許洪棍也感覺天國支援不了多久,乾脆破罐子破摔,讓兄弟們都過把癮吧。

    天平天國就是一場鬧劇和浩劫,主要起事者缺乏戰略眼光和胸襟,不可能成功,其所謂的人人平等的天國,只不過是個騙局而已。

  • 6 # 唐古看今

    太平天國一個建立在清朝時期的王朝,雖然只有十四年的短暫時間,但是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抹之不去的影響。

    1850年,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組成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在廣西金田村暴發,很快這支農民起義軍便攻下了江寧,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會南京,並在此定都,建立太平天國!

    封王之路

    有了自己的國都,接下來起義軍們要做的事就是封王了,首先起義軍的首領洪秀全自封為“天王”,接下來就是封“開國”的骨幹成員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在封王之路上,起初有大功勞的人才會封王,但到了後來封王就跟過家家一樣,由廣西出來跟著一起起義的都封了王,親戚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以至於到了後來小小的太平天國竟然封了二千七百多個王。

    令人可發一笑的是,太平天國封王像過家家,他的一些規定也讓人無語,這些王爺們制定出了《欽定避諱字樣》規定,這些王爺們不能姓王,於是姓王的王爺只好改姓汪或黃。後來在太平天國裡甚至發展到見王就改,例如周朝的“周文王”被他們改成“周文狂”,像這種改寫在當時比比皆是。

    就這樣,一個“鬧著玩”似的王朝,在這些整天“鬧著玩”的王爺掌控下,苦苦支撐了十四年,最後由於內部矛盾的激化和大清的圍剿下一個短暫的王朝土崩瓦解!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太平天國的王倒是很多,但是敢稱天王的只有洪秀全一個!太平天國的王一開始只有六個

    1851年初,洪秀全在貴田縣金平村宣佈起義,太平建號天國,在轉戰中,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接著,太平軍北上,同年秋佔領永安,太平軍在永安整頓建制,分封王爵,開始建立了政權。以下是永安封王表:東王(楊秀清)、 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永安所封其他四王皆遵從東王。

    至於後來嘛,那就不好說了

    因為太平天國後期,天王洪秀全腐化墮落天國朝政日非,特別是“天京事變”後眾將領之間離心離德,洪秀全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為了自己的位子穩固,開始大肆的封王拜爵,據史料記載,天國後期封王居然達兩千七百多人,這時候的王已經嚴重的編制,還不如以前的小官呢。

  • 8 # 沉墨I方之城

    太平天國自“永安建制”封王到最後天京覆滅,共封了2700多名王爵,這些王都是有等級的,不同的等級做不同的事情,低等級的王受制於高等級的王。

    太平天國的封王制度其實是一種政治管理制度,特別是在定都天京之前,王爵分封制度很好的凝聚了太平天國的戰鬥力,為定都天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封王制度古來有之,但真正能夠把封王制度發揮到極致的其實是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打下永安後,進行了權力重組,由於太平天國是以宗教信仰為核心進行階層統治,就不適用於世俗官銜來進行組織建設。

    洪秀全創新性的使用了“封王”制度,王爵的使用不但加強了太平天國領導層的凝聚力,更是對底層信眾進行了一次權力蛋糕的“期權分配”。

    永安建制,太平天國只封了五個王,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翼王石達開。這五大王名義上受制於天王洪秀全的,但是這五大王又有另外一個身份: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朝貴)、前導副軍師南王(馮雲山)、後護又副軍師北王(韋昌輝)、左軍主將翼王石達開。

    楊秀清和蕭朝貴都是“正軍師王”,其他三人都是“副軍師王”。副軍師王受制於正軍事王,此時王爵的地位等級就出現了。楊秀清和蕭朝貴屬於正軍師王,節制諸王,是一等王,其他的副軍事王為二等王。

    前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基本就這幾個王把持局面,東征西討,而後的比如李開芳、胡一晃、秦日綱等王都是屬於二等王,都是受制於兩位正軍師王楊秀清和蕭朝貴,很有意思的是,這兩人都有宗教身份,楊秀清可以“天父下凡”,蕭朝貴可以“天兄附體”,他們兩人隨時可以透過“跳大神”的手段來影響、左右洪秀全。

    那麼太平天國的組織管理用什麼來實現呢,就是透過“王”來管理,洪秀全是宗教領袖,不參與具體世俗管理事務,世俗權力都交給了兩位正軍師王楊秀清和蕭朝貴。永安建制沒多久,蕭朝貴戰死了,於是太平天國的所有世俗權力就落到了楊秀清手中。

    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此時的太平天國的王爵還不算太多,都是些軍中悍將,全憑軍功取得,比如後來的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等,他們在對抗清廷圍剿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所有的權力依然在東王楊秀清手中掌握著。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發生了鉅變。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的轉折點,楊秀清被洪秀全殺了,整個太平天國在權力結構上失去了平衡,節制諸王的正軍師王沒有了,至於天王洪秀全,他已經退居幕後十幾年,完全掌控不了局面。為了凝聚人心,控制局勢,大肆封王。

    太平天國後期的王那是滿天飛,別說有軍功,只要有關係,就能混個王噹噹,當然,這類王都算為“列王”,有名無實,就算有點權,無非是軍中帶了一彪人馬基本就是王了。

    大肆封王的結果就是諸王不受節制,逐漸形成了地方割據形式,連當時太平天國的頂樑柱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都成了地方軍閥,連洪秀全都要出面好言好語哄著。

    從太平天國自爆發到滅亡,封王制度一直貫穿始終,前期的慎封少封,有助於團隊領導,有助於軍事指揮;而後期的大肆封王就是徹底的破罐破摔,大家過過當王的癮,盡力的把大家都綁在那架即將顛覆的戰車上。

  • 9 # 人間一塵

    太平天國只有一位天王,洪秀全,

    沒有那麼多天王。就像康熙在世時,清朝只有一位皇帝一樣。

    看來應去補補歷史課。

  • 10 # 信陵侃史

    太平天國的王很多,到了天京淪陷時,太平天國的王已經到了2700多個,可以說太平天國的王是“最不值錢”的王,不過話說回來,他們的天王自始至終只有一個。

    太平天國的王含金量最高的那會兒還是在永安封王時,當時加上天王總共六王,那時的王才是真正的王,到了太平天國後期,封王就變得很隨便,感覺有個人只要稍微有點兒戰功或者和其他王有點兒血緣關係就能封王。

    當然了,雖然太平天國的王有點兒氾濫,但依然還是有個三六九等的。

    太平天國的王大致可分為六等,毋庸置疑天王是最高級別的,其次便是一等王,這一般是指永安封王那會兒封得幾個王,另外還加上幹王,這一等王主要職責是執掌朝綱。

    有一等王自然就有二等王,其主要職責是執掌兵權,代表人物有英王、忠王等,而善戰的康王等是三等王,恤王等為四等王,其餘都是列王。這便是太平天國諸王的等級劃分。

    至於是如何指揮戰鬥的,當然是領兵在外的諸王指揮戰鬥,比如翼王石達開、英王李秀成等。

  • 11 # 七號夥計

    我感覺太平天國和太平天國封王就跟過家家或者兒戲一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葩,沒有之一。很多人都覺得太平天國運動很可惜,我倒是有異議。

    在太平天國短暫的壽命裡,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如今的南京)淪陷,前後封王達2700多人,以至於整個太平天國內到處都是王爺和王府。

    但是,太平天國封王也分為幾個階段:

    前期,6人封王,包括洪秀全的天王在內,分別是:洪秀全自己,初稱太平王,後改為了天王,洪秀全算是登基成王,稱萬歲。太平軍攻陷永安後進行永安建制,大行封賞,五人封王:東王楊秀清(太平天國實際總指揮,總領朝綱,稱九千歲)、西王蕭朝貴(相當於太平天國總政委,稱八千歲)、南王馮雲山(太平天國總參謀,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稱六千歲)、翼王石達開。六王當中,實際權力最大的其實是東王楊秀清,成了軍政教三權合一的實際領導者,甚至後來一度洪秀全自己都被架空。歷史上楊秀清動不動就以天神下凡為藉口,讓洪秀全跪接天父聖旨,這讓洪秀全很難堪,心理上越發忌憚楊秀清。

    中期,定都南京以後,加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期間,東王楊秀清權欲熏天,一手遮天,狂妄自大,一個連老大洪秀全都不放在眼裡的人,更何況一眾親王。1856年,東王楊秀清將西征大軍主力調回攻破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居功自傲的他又以天父下凡的名義要求洪秀全對他進行再度加封。洪秀全忍無可忍,起了殺心,下旨讓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和燕王秦日綱回援東京,這就是太平天國曆史上有名的天京事變。只是北王韋昌輝也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屠夫,借援京名義大肆屠殺,藉機剷除敵對勢力,致使眾多無辜者冤死,包括翼王石達開全家老小。後石達開出逃舉兵討逆,殺死秦日綱和韋昌輝。至此太平天國的內鬥讓國家元氣大傷,從此走上了沒落之路。

    後期,東王楊秀清死後,權力再度歸集到洪秀全的手上,但是經過權力階層的內鬥,讓洪秀全的權威也受到了極大挑戰,雖然洪秀全再度成為掌權者,但是已經再難服眾,石達開由於卓越戰功,以及他是太平天國權力階層裡少有的頭腦清醒的將領,受到了大家的愛戴,一直推舉他作為主政者,洪秀全也無辦法。洪秀全為了牽制石達開,再度大行封賞,許多族姓人員在此次封賞中被封王加爵,這包括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弟弟洪仁軒為軍師、幹王。石達開從此也看清帝國日薄西山的現實,負氣出走,後戰死。

    尾聲,太平天國末期,為了穩定政權,洪秀全大肆分封諸王,陳玉成跟李秀成分別被封為英王和忠王,蒙德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 再到後來,王位其實已經不是什麼榮譽了,前前後後有2700多人被封王,成為王爺也是太平天國的一個笑話。

  • 12 # 稗史候說

    這個問題很多人一直回答不清楚,我來做個系統完整回答。

    1851年太平天國在金田起義,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滅亡。在長達14年的運動中,太平天國一共有三次很有影響的封王舉措,封王經過及諸王的作用情況如下:

    洪秀全畫像

    早期封王:七王時代,東王第一

    1851年9月25 日至1852年4月5日,太平軍在永安州(今蒙山)留駐了半年。這半年時間除了制定天國征戰計劃外,就是整束隊伍和分封五王。1851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釋出詔令:“封左翰正軍師楊秀清為東王,右弼正軍師蕭朝貴為西王,前導副軍師馮雲山為南王,後護又副軍師韋昌輝為北王,左軍主將石達開為翼王,以上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不久之後,洪秀全又加封了燕王秦日綱和豫王胡以晃。永安封王是太平天國封王的起始,東西南北翼五王共主,史書稱之為“五王共主。

    首義六王,洪秀全是教主兼義軍領袖,楊秀清是軍事統帥、馮雲山是廣西拜上帝教最早的先生,蕭朝貴是天王親屬,韋昌輝是地方實力派,石達開是最有英雄色彩和的骨幹。

    楊秀清

    1854年,燕王、豫王加封,一共有七王,均屬於同一個序列。七王雖然各有名號,地位等級卻不盡相同,封王等級有嚴格的區分。1854年的清代文獻《賊情彙纂》一書把太平天國早期七王的地位進行了劃分,其主要劃分如下

    一等王 東王楊秀清 西王蕭朝貴

    二等王 南王馮雲山 北王韋昌輝

    三等王 翼王石達開

    四等王 燕王秦日綱 豫王胡以晃

    洪秀全之下,楊秀清地位最好,諸王都受他節制。《賊情彙纂》的這個排位是比較正確的,因為這本書寫於1864年,正好是太平天國早期封王完成的時期。五王的地位在軍中是非常高,且很有影響力的。每個人的身後都有一股龐大的勢力,這是後來的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所不能比的。

    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憑藉戰功上位封王,但他們的王爵不如五王的尊貴與顯耀,楊秀清隨時可以將他們的王爵罷免。在1854年的對清戰鬥中,秦日綱、胡以晃作戰失利,楊秀清削去了他們的王爵,貶為頂天燕、護天豫。二人建功立業後,又將他們的王爵封賞回來。

    永安封王

    封王核心:雙軌領導制度,上帝家庭

    從永安封王時代,洪秀全就建立了一套“雙軌領導制度”,以世俗的軍政統治與宗教的上帝家庭雙軌並行,形成一個成熟穩定的領導體制,以此領導太平天國運動,實現政教合一。

    洪秀全是上帝次子,上帝耶和華是其父,耶穌是其兄,聖母瑪利亞是其母。洪秀全上帝次子的地位鞏固起來後,試圖營建一個“上帝家庭”來形成政教合一的領導體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洪秀全開始分封諸王為上帝之子。

    上帝家庭

    洪秀全為上帝第二子,馮雲山為上帝第三子,楊秀清為第四子,韋昌輝為第五子,石達開為第七子,蕭朝貴成為“帝婿”。封上帝第四子楊秀清為東王,寓意主管東方諸國;封上帝第三子馮雲山為南王,寓意主管南方諸國;封上帝第五子韋昌輝為北王,寓意主管北方諸國;封上帝帝婿蕭朝貴為西王,寓意主管西方諸國;封上帝第七子石達開為翼王,寓意羽翼太平天國。首義六王皆是兄弟,都聽從天父天兄旨意,這樣的“上帝家庭”組成起來了。

    後來封賞的秦日綱、胡以晃雖有王爵,地位卻不如首義六王,原因就在這裡,他們根本就沒有資格進入“上帝家庭”。首義六王的地位已經被神聖化,後來封的王是不能與之相比的。

    封王詔書

    中期封王:五軍主將制,李秀成掌局

    從“天京事變”後到 1861 年秋冬之際,太平天國又進行了第二次封王,這個時期被定義為中期封王時代。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永安時期所封的諸王,只剩下了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達開兩人,政局十分混亂。

    中期封了多少王?一直以來都爭論不休,莫衷於世。但是從各種文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封王有以下這些:義(翼)王石達開、安王洪仁發(後封為信王)、福王洪仁達(後封為勇王)、幹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贊王蒙得恩、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侍)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璋等。親屬則有:洪秀全兩個哥哥洪仁發、洪仁達。洪秀全的兩個兒子: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

    天京事變後,天國最有威望的人除了洪秀全就是石達開,石達開的威望一度超過洪秀全,因為洪秀全在天京事變中借韋昌輝濫殺無辜。洪秀全害怕石達開奪了他的地位,於是便將石達開排擠出了天國,太平天國雪上加霜。

    李秀成

    石達開離開天京後,洪秀全扶持起了聽話的蒙得恩為贊王,用來取代石達開指揮軍隊作戰和內政大局。但是蒙得恩的威望和能力遠遠不及石達開,更不要說楊秀清了。後起之秀陳玉成、李秀成出頭之後,洪秀全又搞了一個掌率會議,形成了洪秀全、蒙得恩、陳玉成、李秀成等四人議事會議,形同於內閣首腦會議。

    1858年,洪秀全又恢復了永安時期的五軍主將制度: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將,封李秀成為後軍主將,封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理朝政。

    洪秀全還擔心這些精英架空了自己,於是又把自己的兩個草包哥哥洪仁發、洪仁達還有兩個兒子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也加入了這個陣營中來,進一步鞏固他的“上帝家庭”。搞五軍主將制沒錯,搞“上帝家庭”也沒錯,但洪秀全不明白的是,他的這些哥哥、兒子都形同廢物,不僅沒有好處,反而起到了壞作用。他們不僅擠走了石達開,也讓李秀成感到厭煩。

    李秀成在上海

    忠王李秀成曾經抱怨:

    “朝中非我之長,長者重用者,我天王一重用幼西王蕭有和,第二重用王長兄洪仁發、次兄洪仁達,第三重用幹王洪仁玕,,第四重用駙馬鍾姓、黃姓,第五重用英王陳玉成,第六方是秀成也。”

    從李秀成這句話可以看出,洪秀全最重用的人才中,最有才能的李秀成排在最後。最重用的人除了陳玉成、洪仁玕之外,其餘都是自己的親屬,而這些人是沒有什麼真才實幹的人。洪秀全最重用幼西王,也就是蕭朝貴的兒子,這個黃口小兒懂什麼行軍打仗、軍國大事?

    太平天國中後期,陳玉成死得早,基本上靠李秀成在外征戰,洪仁玕在內住持朝政。李秀成不斷攻打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一度佔領了江南最富有的地方,為太平天國延續了幾年生命。

    後期封王:封王二千多,天國催命符

    從1861年秋冬之際開始,到天京陷落為止短短二年半的時間裡,太平天國竟然封王多達二千四百多人,出現了濫封亂封的局面。濫封亂封王爵,非但沒有拯救天國命運,反而成了太平天國的催命符。

    在《李秀成自述》中記載道:“不問何人,有人保者俱準。凡廣西老兵,宗親朋友,都封給王號,有些有銀錢者,欲為作樂者,用錢到部,而又保之。”也就是說,只要是廣西老兵、宗親朋友或者有錢人都可以弄一個王爵來充一充門面。後期封王,沒有多少技術和質量可言,濫竽充數的人實在太多了。有學者專門就洪秀全後期封王的特點進行了歸類,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代表洪秀全封建專制帝王思想的封王稱號有:

    遵、扶、聽、納、慕、凜、森等;

    (2)反映洪秀全安樂保守思想的稱號有:

    康、寧、殷、貴、樂、利等

    (3)體現洪秀全封建倫理綱常思想的王號有:

    孝、奉、戴、愛、戀等

    (4)表現洪秀全天命思想的有:

    敬、畏、尊、佑、崇、貢、譽、祥等

    洪秀全在天京

    也就是說,洪秀全在後期太平天國即將滅亡的情況下,還在一味地倡導封建等級,還在做夢當永久的天王皇帝。然而,太平天國滅亡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湘軍攻破天京後,這些所封的王都首當其衝,成為被屠戮誅殺的物件。

    太平天國總共封了多少王?清軍資料記載的是二千四百多人,這個資料可能不準,有誇大的成份。目前從各方資料蒐集總結來看,以下的名單是比較可靠且有歷史檔案可查的。

    相關文獻

    封王列表名單

    天王: 洪秀全 幼天王:洪天貴福 東王:楊秀清

    南王: 馮雲山 幼南王:馮炳文 西王:蕭朝貴 幼西王:蕭有和

    北王: 韋昌輝 翼 王:石達開 英王:陳玉成 忠王:李秀成

    豫王: 胡以晃 燕 王:秦日綱 幹王:洪仁軒 安王:洪仁發

    福王: 洪仁達 恤 王:洪仁政 巨王:洪和元 崇王:洪利元

    定王: 洪鈺元 請 王:林鳳祥 求王:李開芳 輔王:楊輔清

    贊王: 蒙得恩 幼贊王:蒙時雍 章王:林紹璋 侍王:李世賢

    勤王: 林啟榮 順 王:李春發 補王:莫仕睽 戴王:黃呈忠

    首王: 範汝增 正 王:徐廣琛 佐王:朱一波 慕王:譚紹光

    遵王: 賴文光 勇 王:羅大綱 納王:郜雲官 堵王:黃文金

    烈王: 方成宗 寧 王:張學明 隨王:楊柳谷 聽王:陳炳文

    莊王: 吉志元 翰 王:項大英 獎王:陶金曾 以王:陳金剛

    顧王: 吳汝孝 松 王:陳得風 慰王:朱兆英 扶王:陳得才

    康王: 汪海洋 寧 王:周文康 奉王:谷隆賢 來王:陸順德

    對王: 洪春元 襄 王:劉官芳 護王:陳坤書 啟王:粱成富

    導王: 陳仕榮 孝 王:胡鼎文 航王:唐正財 相王:陳潘武

    古王: 藍成春 比 王:錢桂仁 比王:伍貴文 從王:陳得德

    康王: 汪安鈞 保 王:康容海 歸王:鄧光明 會王:蔡元隆

    諧王: 譚體元 淮 王:邱遠才 敬王:林大居 畏王:秦日南

    直王:林得英 趨 王:黃章桂 愛王:黃崇發 善王:陳觀意

    匡王:賴文鴻 循 王:魏超成 梯王:練業紳 金王:鍾萬信

    榮王:廖發壽 挺 王:劉得功 佑王:李遠繼 樂王:譚應芝

    享王:劉裕鳩 昭 王:黃文英 感王:陳 榮 潮王:黃子隆

    凜王:劉肇鈞 拱 王:楊張安 湘王:黃子澄 廣王:李愷順

    武王:汪有維 紀 王:黃金愛 祥王:黃隆芸 貴王:陳得勝

    揚王:李明成 守 王:方海宗 利王:朱興隆 顯王:袁得厚

    志王:陳志書 然 王:陳時永 粱王:凌國鈞 鄒王:周林保

    柬王:賴桂芳 懷 王:周 春 獻王:王文發 養王:吉慶元

    佩王:馮真林 跟 王:藍仁得 沛王:譚 星 譽王:李瑞生

    稽王:吳玉堂 陪 王:譚 富 贊王:賴阿養 幼陪王:譚標

    報王:秦日富 奏 王:苗沛霖 端王:藍大順 文 王:藍二順

    周王:汪麻子 衛 王: 楊雄清 成王:陳聚成 貢 王:粱鳳超

    穰王:黃紹忠 列 王:黃明厚 徐朗 林彩新 金友順 傅振綱 李萬才

    列王:劉得義 邱國文 蕭雅泗 黃宗保 洪桂芳 李清青 朱義得

    沃王:張樂行(捻軍)魯王:任化邦(捻軍)荊王:牛宏升(捻軍)

    魏王:李蘊泰(捻軍)粱王: 張宗禹(捻軍)勇王:龔德樹(捻軍,追封)

    金田起義

    以上就是太平天國的封王制度,至今讀來依然令人不甚感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鐘錶。有電,為什麼不走?如題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