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糾正一個觀點,很多人會把產品調研和功能點調研混為一談,實則產品調研和功能點調研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在調研過程中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
首先明確產品調研報告有套路可循,以下就是我自己總結的可複用流程。
1、明確調研背景和目的
先要明確知道調研背景,即是在什麼情景下要做這個調研。背景不同,目的也會不同。
例如:
1)背景:競爭對手上了新功能;
目的:評估能不能借用,要不要借用?調研後給leader做決策依據
2)背景:準備上新功能,不知道該怎麼著手,參考下別人怎麼做;
目的:哪個好?怎麼借用?抄借用什麼?縮短產品設計的過程
3)背景:以自己的興趣為主,達到學習成長目的;
目的:為什麼這麼設計?判斷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提升產品思維邏輯
2、選擇產品
確定好背景和目的後,需要選擇產品。產品選擇行業領先,口碑好的產品調研,分析競品的產品邏輯,流程,功能設計具體好在哪裡。
3、分析產品
3.1明確使用者,場景,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
區分不同使用者型別;不同型別的使用者,分別在什麼場景下會使用?產品滿足了使用者的哪些需求?
以得到為例:
3.2 關注產品邏輯
重點關注產品邏輯,才能在本質上了解產品。不糾結於互動設計,視覺體驗,防止本末倒置。
重點關注哪些呢?
1)產品有哪些使用者,使用者間是怎麼發生聯絡的?
2)不同型別的使用者操作的基本流程是什麼,其關鍵功能和頁面又是什麼?
3)產生的資料流是怎麼運轉的,邏輯是怎樣的?
4)使用者,資料最終在哪些頁面匯合?
3.3 關注關鍵頁面和典型互動
在調研該產品時,先要梳理出產品框架,用思維導圖表示可清晰知道產品的主要功能,每個大的功能下面的子功能點。在此基礎上,深度體驗每個功能對應的關鍵頁面和典型互動。
尤其要重點分析亮點功能,猜測此亮點功能設計由來,分析該功能為使用者帶來的價值,是否可以借鑑到自己產品中。
3.4分析產品迭代和運營路徑
1)梳理產品的迭代路徑
從迭代路徑中可獲知產品節奏和迭代方向,深度分析甚至可以猜測出產品下一步的迭代意圖,在蛛絲馬跡中化身為福爾摩斯,從別人產品的迭代中找到關鍵點,在宏觀上思考自己產品的方向。
移動端產品:可在應用商店,如App Store,或APP Annie,應用雷達等檢視;
網頁端或PC客戶端產品:可在其官網檢視。
2)產品表現
資料表現:使用資料,排名資料,評分資料。如電商產品,著重要看訂單量;
使用者表現:使用者點評,產品點評。能衡量使用者滿意度。
以上資料可在易觀,艾瑞,應用商店等多渠道獲取,在此不做詳談。
3)運營動作分析
結合產品迭代歷史,分析運營活動。
此處還是以得到為例:
第一批使用者就是藉助於羅輯思維在前期積累的粉絲為得到引流;在產品基本功能完成後,與行業大咖合作,開通專欄,過硬的課程質量為得到吸引到優質使用者,用大咖為產品賦能;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再一次為得到獲得海量曝光。當然還有產品設計上的一系列功能引起裂變不再贅述。
梳理所有運營活動和對應時間節點,結合產品迭代記錄,找到二者間的聯絡,從中分析自己產品在後續設計和運營上,儘量做到互相成就,共謀使用者。
4、多個同類產品的分析
多分析幾款競品,找出其相同點和差異點,特別是關鍵功能的差異點,分析優劣,做到心中有數。
5、輸出調研結論
所有過程皆為結果服務,在一系列分析完成後,一定要有個調研結果。總結在此次產品調研過程中自己對產品的客觀認知和想法,明確每個產品的優點,缺點和亮點。具體要借鑑哪個產品的哪些功能,怎麼個借鑑法,要做篩選和判斷,最終確定自己的產品方向。
6、個人小感悟
以前在做產品調研過程中總喜歡給產品提建議,有方向,功能上的,互動,UI上的,好像不提個建議,調研報告就不完滿似的。後來發現,關於方向,功能,這些個競品的產品經理瞭解產品要比自己瞭解的更深入,又怎會沒有過我的疑惑?沒有做必然是綜合因素考慮後的結果。關於互動,UI上的,又未免太淺薄。以後還是要跳出自我思維的侷限圈,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這樣提出來的建議才會有分量。
先糾正一個觀點,很多人會把產品調研和功能點調研混為一談,實則產品調研和功能點調研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在調研過程中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
首先明確產品調研報告有套路可循,以下就是我自己總結的可複用流程。
1、明確調研背景和目的
先要明確知道調研背景,即是在什麼情景下要做這個調研。背景不同,目的也會不同。
例如:
1)背景:競爭對手上了新功能;
目的:評估能不能借用,要不要借用?調研後給leader做決策依據
2)背景:準備上新功能,不知道該怎麼著手,參考下別人怎麼做;
目的:哪個好?怎麼借用?抄借用什麼?縮短產品設計的過程
3)背景:以自己的興趣為主,達到學習成長目的;
目的:為什麼這麼設計?判斷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提升產品思維邏輯
2、選擇產品
確定好背景和目的後,需要選擇產品。產品選擇行業領先,口碑好的產品調研,分析競品的產品邏輯,流程,功能設計具體好在哪裡。
3、分析產品
3.1明確使用者,場景,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
區分不同使用者型別;不同型別的使用者,分別在什麼場景下會使用?產品滿足了使用者的哪些需求?
以得到為例:
3.2 關注產品邏輯
重點關注產品邏輯,才能在本質上了解產品。不糾結於互動設計,視覺體驗,防止本末倒置。
重點關注哪些呢?
1)產品有哪些使用者,使用者間是怎麼發生聯絡的?
2)不同型別的使用者操作的基本流程是什麼,其關鍵功能和頁面又是什麼?
3)產生的資料流是怎麼運轉的,邏輯是怎樣的?
4)使用者,資料最終在哪些頁面匯合?
3.3 關注關鍵頁面和典型互動
在調研該產品時,先要梳理出產品框架,用思維導圖表示可清晰知道產品的主要功能,每個大的功能下面的子功能點。在此基礎上,深度體驗每個功能對應的關鍵頁面和典型互動。
尤其要重點分析亮點功能,猜測此亮點功能設計由來,分析該功能為使用者帶來的價值,是否可以借鑑到自己產品中。
3.4分析產品迭代和運營路徑
1)梳理產品的迭代路徑
從迭代路徑中可獲知產品節奏和迭代方向,深度分析甚至可以猜測出產品下一步的迭代意圖,在蛛絲馬跡中化身為福爾摩斯,從別人產品的迭代中找到關鍵點,在宏觀上思考自己產品的方向。
移動端產品:可在應用商店,如App Store,或APP Annie,應用雷達等檢視;
網頁端或PC客戶端產品:可在其官網檢視。
2)產品表現
資料表現:使用資料,排名資料,評分資料。如電商產品,著重要看訂單量;
使用者表現:使用者點評,產品點評。能衡量使用者滿意度。
以上資料可在易觀,艾瑞,應用商店等多渠道獲取,在此不做詳談。
3)運營動作分析
結合產品迭代歷史,分析運營活動。
此處還是以得到為例:
第一批使用者就是藉助於羅輯思維在前期積累的粉絲為得到引流;在產品基本功能完成後,與行業大咖合作,開通專欄,過硬的課程質量為得到吸引到優質使用者,用大咖為產品賦能;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再一次為得到獲得海量曝光。當然還有產品設計上的一系列功能引起裂變不再贅述。
梳理所有運營活動和對應時間節點,結合產品迭代記錄,找到二者間的聯絡,從中分析自己產品在後續設計和運營上,儘量做到互相成就,共謀使用者。
4、多個同類產品的分析
多分析幾款競品,找出其相同點和差異點,特別是關鍵功能的差異點,分析優劣,做到心中有數。
5、輸出調研結論
所有過程皆為結果服務,在一系列分析完成後,一定要有個調研結果。總結在此次產品調研過程中自己對產品的客觀認知和想法,明確每個產品的優點,缺點和亮點。具體要借鑑哪個產品的哪些功能,怎麼個借鑑法,要做篩選和判斷,最終確定自己的產品方向。
6、個人小感悟
以前在做產品調研過程中總喜歡給產品提建議,有方向,功能上的,互動,UI上的,好像不提個建議,調研報告就不完滿似的。後來發現,關於方向,功能,這些個競品的產品經理瞭解產品要比自己瞭解的更深入,又怎會沒有過我的疑惑?沒有做必然是綜合因素考慮後的結果。關於互動,UI上的,又未免太淺薄。以後還是要跳出自我思維的侷限圈,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這樣提出來的建議才會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