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00899012102

    這個問題有意思。

    《三國演義》片頭曲結尾出現的六個人,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是極為合理的,即包含了那段歷史的主角曹劉孫,也有書中刻畫最用力、人物形象最豐滿的“三絕”,當然還有大家最津津樂道的桃園三結義的豪傑。

    如果要出現第七個人,他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

    一、人物戲份要足。這基本排除了前期各方割據的諸侯,只有呂布、董卓、孫策、袁紹可以上榜。

    二、流傳要廣,群眾要喜聞樂見,至少能做到沒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也能對這個人物有一定了解。上述的袁紹、孫策可以離開了。

    三、要在某一重大事件中具有代表性。例如滅蜀,鄧艾六分功,鍾會四分功,因為誰也不具備壓倒對方的代表性優勢,所以誰也上不了榜。

    這三條基本刷掉了絕大多數重要出場人物,比如荀彧、魯肅、陸遜、羊祜等等。

    當然,以上三條均為演義向因素,還有一條歷史性因素,即要對那段歷史的走向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如果是新版《三國》這種偏魔改的,誰人氣高誰就可以上,但既然是央視版《三國演義》這種高度還原的,那所選人物就必須能夠體現歷史的宏大感和滄桑感。這一條排除了一個極具競爭力的高人氣角色————趙雲。

    好了,我們數一下同時滿足以上幾點因素的角色。

    僅僅剩下了呂布、董卓、周瑜、司馬懿、姜維五人。

    來逐個排除一下。

    呂布,依靠三國第一勇武外加他和貂蟬流傳至今的故事上提名。但是隻看武力有點狹隘了,況且榜上已有“武聖”關羽。另外因為上榜只有一人沒有貂蟬的位置,只上呂布說不過去。排除。

    董卓,雖然同時滿足了以上幾個條件,但是很明顯不合適。作為開局死的boss,和榜上六位貫穿大半本書的角色格格不入。排除。

    周瑜,純粹是死得太早了,甚至沒有活到真正的三國時期。其一生的代表事件赤壁之戰,在歷史中他是絕對主角。然而畢竟是演義裡的赤壁,除了孫劉聯軍抗曹外還有他和諸葛亮的鬥智,本身戰功就被諸葛亮搶了一半,在鬥智中還次次扮演失敗角色,最後還被諸葛亮氣死(歷史不是這樣的)。演義裡周瑜只是諸葛亮智慧的最大背景板,試問他又如何能和諸葛亮同時上榜呢?所以周瑜不能上榜,羅貫中要背鍋。

    最後只剩下姜維和司馬懿了,是演義後期的重要角色,也是大家爭議最多的。

    我認為司馬懿更適合上榜。

    首先,司馬懿比姜維更廣為人知,形象更豐滿,大家更喜歡談論。

    第二,姜維在人物造型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在三國裡,描繪一個陰鷙、隱忍、充滿野心的軍事家政治家,大家肯定知道是司馬懿。但是如何描繪姜維呢?青年將軍?有孫策了。赤膽忠心的青年將軍?有趙雲了。蜀國的赤膽忠心的青年將軍?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還是趙雲。況且到了九伐中原時姜維已經是中年了,中年將軍的形象三國裡不要太多。也就是說,如果把姜維放進片頭曲,如果不額外註明,大家根本不能確定這是誰。

    第三,司馬懿更加符合“三國演義”的格調。《三國演義》開頭第一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合”就是指司馬氏,較真的話是指司馬炎,但是司馬炎司馬昭戲份太少,只能是司馬懿了。如果沒有司馬懿,那六個人只能代表“分”,格局上就少了一半。

    看看開頭曲那首《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什麼是是非成敗?什麼是古今事?笑談了什麼?是朝代更迭,國家興替。那麼有如何可以沒有一代王朝的奠基人,宣皇帝晉高祖司馬懿呢?

    什麼是《三國演義》的格調?我認為,不是忠,也不是義,

    而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

    一種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開宗明義,以“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結尾昇華的歷史滄桑感,

    一種“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浪漫而灑脫的情懷。

    在這種格調下,一個人的豐功偉業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片翻滾逝去的浪花,那他是忠是義是陰詭是狡詐,又何須太在意呢?

    所以我認為,不是“如果有第七個人,那應該是司馬懿”,而是“本就應該有七個人,其中就有司馬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才能當你老了的時候不會覺得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