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嘍pk

    孔子能看到弟子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這與他“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學相長、因材施教、“吾日三省吾身”等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顏回、子路等弟子只是在某一方面有過人之處,孔子能把這些美德品行合為一體,尤為難能可貴。

  • 2 # 錢塘漁翁1

    孔子這樣說,這實際上是在以自己為例告訴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某個方面學生比老師強很正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嘛。但孔子作為老師卻有許多學生所不知道的學識,學生所沒有的品格和智慧,就拿孔子手裡掌握的教材《六經》來說,就夠學生啃個5年10年的了,所以孔子做他們老師是綽綽有餘的。

  • 3 # 山楂樹2094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老師也是如此,不能要求老師是百科全書式的人,處處高於弟子。只要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一點上高於別人即可為師。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這是因為人們從事的職業不同,必定各有所長。漁夫善於捕魚,獵人善於打獵,藥農善於採藥……他們在各自從事的職業方面均可為孔子的老師。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先懂得道理者即為先生,在專業範圍內有特長的也可為先生,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孔子的學問主要在‘’道‘’而不在‘’術‘’,他思考、總結和推出了一整套個人修養的行為準則,除惡揚善,去邪培正,使人人皆可為君子,為聖人。他的很多話至今仍是我們行為的指南,如: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吾及人之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他的學說對於提高個人乃至全民族的素質具有極大作用。

    孔子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已的弟子,也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品德,在實事求是這一點上他也為後人作出了榜樣。因此孔子不但無愧於顏回、子貢和子張的老師,也被尊為萬世師表!

  • 4 # 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

    子路比孔子勇取,顏回比孔子誠信,子貢比孔子聰明,子張比孔子莊重,那孔子憑什麼做他們的老師呢?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用《孔子家語.六本》裡的一句話來回答:“不執於一端”。

    顏回很誠信,但他不會應變,不夠靈活,處理問題缺乏彈性。孔子在周遊列國時,途中經過一個叫蒲的地方,被蒲人擋住了去路,蒲人要求孔子一行不去衛國就可以放行,孔子立即答應了對方的要求。可是,等蒲人離開後,孔子還是去了衛國。這是為什麼呢?孔子的回答是:“要盟也,神不聽。”被迫要挾的協議,神靈是不會聽從的,協議無效,這就是孔子的靈活。

    子貢很聰明,但他不會下笨功夫。不管怎樣聰明的人,如果不願下笨功夫,就不會取得巨大的成就。

    子路很勇敢,但他缺少一點膽怯,慎重而不莽撞的勇者,才能令對手畏懼膽寒。實際上子路之死就死於“過於勇敢”,過於呆板,過於僵化,這也是孔子不斷地、反覆地“敲打”他的原因,然而,即使這樣也沒有救得了他!

    子張很莊重,但缺少了與別人打成一片的親和力,結果,只能讓人敬而遠之。

    四個弟子都各有超出孔子的優點,而孔子呢,最大的優點在於靈活、中庸,不執於一端。

    在這個世界上誰能真正做到靈活、中庸,不執於一端,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 5 # 南方閒雲乀

    聞道有先後,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然如何傳承進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6 # 書山樵哥

    乍聽孔子所說,覺得他老人家也“太窘”了,每一個學生都比他厲害,那又何必要“硬為人師”?真讓人開眼界。我們不妨 “玩索”一番,看看是否“有得”。

    這話出自《孔子家語》,原文如下:

    子夏問於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賢於丘。”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敏賢於丘。”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何為事先生?”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謂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義所在耳;賜能敏而不能詘,言人雖辯敏,亦宜有曲折時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言人雖矜莊,亦當有和同時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與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貳也。”

    文字稍有點多,我們先大致翻譯一下,看看這師徒是如何“論劍”的。

    子夏問孔子:“大師兄顏回的人格修養如何?”孔子說:“顏回的守信重諾比我強多了。”又問:“那子貢是什麼情況?”孔子回答:“子貢的聰慧通敏,我比不上。”子夏又問了:“子路如何?”孔子說:“子路的勇猛無畏遠勝於我。”子夏還不算完,繼續問:“那子張呢,他怎麼樣?”孔子道:“子張的莊嚴,是我不能比的。”

    這一下,子夏心中疑惑起來。再與老師席地對坐,實在坐不住了,就站起來,問道:“既然他們四位都比你強,那為什麼這四個人還是死心塌地跟隨您呢?”換句話說:老師,你的強項在哪裡?

    子夏明顯覺得“豈有此理”了。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也會覺得不大對勁。這四個學生個個比你聰明勇猛守信莊嚴,都比你強,你還給人家當什麼老師呢?

    孔子的表情嚴肅起來,對子夏說:“坐下,好好聽著。我告訴你,顏回有守信之長卻不知自反,拘於信而不能唯義是尚;子貢聰慧有餘,言辭咄咄逼人卻沒留迴旋餘地,不能守拙;子路勇猛而不謹慎,只知一往無前,從不考慮後果;子張則是莊重有餘、和同不足,人在世間可不是隻有矜持莊重就行了,你總得讓人願意接近你、與你相處吧!如果把他們四個人的長處加起來跟我換,我也不換。所以他們都願意跟隨我,從沒做過其它打算。”

    這段對話,似乎不像“季氏將伐顓臾”那麼味道濃烈,但是用心琢磨一下,發現亮點耀眼:

    子夏明明是問老師對四個弟子的評價,孔子回答的,居然不是直接去評價高低優劣,而是客觀地分析他們的長處,並且“統統比我強”!說明什麼?教學相長。孔子已經不止“入太廟,每事問”,亦且躬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到弟子身上的長處也能“擇其善者”而消化之。孔子不僅僅是教導弟子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垂範後昆。

    子夏問難尖銳,“當仁不讓於師”,沒什麼情面不情面的,可以想見“孔子學社”的交流辯難確有“直透心源”之風。假如我們退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列席旁聽,必定受益無窮啊!真心認同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但是孔子並沒有說自己長處在哪裡,聖人從不以“特色”見長,“君子不器”的味道滿滿:不拘於一技一藝。

    很顯然,孔子非常清楚弟子們的長處、短處,然後才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對我們教育學生有無借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在敷衍了事、任其性格野蠻發育呢?

    我們不妨看學生對他的評價。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是如此評價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最聰明、最有能力的的弟子子貢,如是評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之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

    受現代教育多年的我們,往往覺得這太超出想像了,人哪有那麼高明的?肯定是弟子們太吹捧孔老先生了。豈不知,這正是典型的以凡情測聖智,“斥鷃每聞欺大鳥”,批評的大概就是我輩吧!

    “志於學”之士,慎勿輕忽子夏與孔子這一小段對話,當細細品味。倘能以此返察自鑑、自省自勵,孔子必讚歎道:“吾與汝也!”

  • 7 # 金山玉月8668

    這正是孔子成為老師的關鍵品質之一。學生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但,綜合品質素質方面,老師一定要是學生的老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蘭養殖方法,米蘭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