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木一秋蟬

    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

    現代詩表達多以強烈的個人色彩去感染人。古代詩更多以景色氛圍去引起共鳴,末了稍稍點題表達情感。以畫畫喻,飛空留白,自能思諸無限。滿目琳琅,大多是西方人的畫法。

    二是能流傳下來的古詩詞,無一不精,無一不絕。是經歷了時間考驗的。現代詩時間太短,沉澱不夠,難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意境,很多時候共鳴才能體會。現代詩有些人,我懂了,我寫了,別人懂不懂,不關我事啊!

    白居易寫詩,老嫗能解。今鮮矣!

    個人觀點,疏漏勿怪。

  • 2 # 無憂柔草

    我是一個作家,最愛寫詩,格律詩和現代詩齊頭並進。算是對詩詞和詩很熟悉和了解,也寫了應該有幾千首了。

    詩詞本身就是一種唯美,古傳下來的詩詞也是精中之精,所以一讀古詩詞,那種美感當然是無與倫比。

    現在詩和古代詩的寫法本身不同,修辭方法也不同,現在詩是以一種奇異的角度,超出尋常的想象來提升意境。

    現在詩用詞講究華麗,奇思妙想,或是異於常人的思維。估計也只有愛情詩流傳的廣一些。現在詩寫得很快也是一個優點,有時候我寫一首詩只是佔用一個寫字的時間,個人風格我寫的比較樸素,就是讓我自己去讀我也感覺我寫的詩詞比現代詩有味道。詩詞之美,永不過時!

    人生詩書畫茶,我都在感受!

  • 3 # 沂蒙小詩

    古詩的詩詞意境是古代人文環境而生成韻味古香的,至於現代詩讓人感受不到古詩的意境,是社會的進步,同樣也是現代詩不同於古詩意境的原因的還有文化背景及越來越與時俱進的風土人情,衣食住行等等的科技發展都是今古詩意境不同所在,同樣古詩意境也不會有現代詩的熱情奔放,現代詩大多寫與直白,假如用心,你也會讀出現代詩的美感!

    總之詩之趁興,興源於環境,假如李白穿越現在他也不會再長袖布衫,仗劍輕舟的……!

    韻有天長韻自強,新詩齊魯依蒙香!

    眾友妙句遠山巷,好酒醉月映三江。

  • 4 # 古詩今詞

    前面有些回答說不到論點上,我繼續補充。

    所謂意境,是由意象組成的,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讀一首詩的時候感受到的畫面。對於古詩詞意境的描述,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有一句非常吻合,“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意思就是,在寫詩的時候儘可能把心中所想的畫面表現出來,讓別人讀懂的同時卻又沒辦法直接用語言表述出來。

    例如,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

    這些渲染類詩句,讀來腦海中會不禁浮現畫面,令人拍案叫絕,但是要翻譯地詳實又不破壞畫面美好,就顯得尤為困難。再舉個通俗類的例子,賈島的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秋字在此處尤為精妙,乍看之下似一病句,推敲之下,發現沒有再比更適合表現作者心境的字眼了。

    回到現代詩的話題,我們做一下對比。古人的詩詞都是精簡而來的,俗稱煉字,甚至於“兩句三年得”,這樣的詩句先天就是意境的濃縮和沉澱。而現代詩都是用白話文寫的,相較之下則顯得淡薄。

    有一些現代詩存在兩個現象,一是朦朧詩為代表的,意境很高深,但卻看不懂在講什麼;二是看的懂卻味同嚼蠟。不論是古詩詞,還是現代詩,都應該建立在欣賞的角度來創作,這樣的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經久不息,畢竟寫詩是給人看的。

    文學作品對作者的文學素養要求比較高,寫古詩詞更是需要花費時間鑽研方有所成。在這種情況下,現代詩似乎成了某些人的捷徑,寫不出意境也是自然之事了。時間會證明,什麼樣的作品才值得青睞。

  • 5 # 春江水月傾落星河

    古人云:境由心生,這個“境”,是指獨特的思維方式。

    比如同樣一棵蘋果樹,很多普通人關注的是它開不開花,結不結果,什麼品種等等,有的人卻能由蘋果樹聯想買到當年砸到牛頓的那一隻蘋果。

    很多所謂的詩歌中意境,是居有跳躍式思維的文人展開豐富的聯想描繪出來的東西,創作時融入了誇張,美化等等藝術表現形式,比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再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等。

    而且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的詩人,他們的思維方式都是天馬行空式的,跟普通人直線思維方式不一樣。所以很多人讀了古詩人中描寫的名勝古蹟,跑去親自體驗游泳一番後,回來大呼上當, 總結出“看景不如聽景”的“經驗”之談。

  • 6 # 每天讀宋詞

    那麼為什麼古詩詞就是給我們一種意境感呢?我覺得重點就在於字數夠少,言簡意賅,二三十個字,把一個故事講完,還貼切地形容了事件的背景以及當事人的心情甚至是志向。試想下,放在現代詩,這需要寫上多少?短篇小說都要幾千。

    這其實跟新文化運動有關,我們進行文字語言改革,更多使用白話文,它更注重通俗易懂,使得知識進行普及,而古詩詞在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參與的,這是具有階級性的精神生活。

    然而詩句一旦接了地氣,我們還指望我了意境,想必有點難吧。因為它講述的每句話,你讀完就大概懂了,當然不是所有現代詩。

    意境是什麼?它其實就是若干個物象組成,達到情景交融,短短几行字,畫面感出來,同時讓你感受詩人的心情和情操。

    說白了,只是現代詩更貼近我們了,每個人都能來幾首,神秘感沒了,意境也缺了。

    但不排除好的現代詩,比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意境如何?

  • 7 # 飄魂5

    謝邀!其實這是因為大環境的原因,第一“學而優則仕",讀好書既是平民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捷徑,也是官宦人家揚名逐利的更好選擇,也正是讀書的重要性才創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也正是這種氛圍才使得詩詞得到了更好的推廣和發揚。第二知識的引導,古人讀的是孔孟之書,人們崇尚的是仁義禮智信,所以在人性上應比今人更加淳樸率真,而詩詞是靈魂深處的感情流露,加上古人生活方式的單一,人心也乾淨簡單一些,故此能寫出一些比今人更樸實無華的東西。第三如今留傳下來的古詩詞多為成功者的作品,而今人在網上看到的古體詩詞只是平民百姓的自娛自樂而已,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沒有可比性的。古詩詞似土地生長的花朵,有根有形有香有生命,而今人多數詩詞則如雕塑,東石西木南草北土,看著富麗皇堂,實則如天空中的風箏,有形無根無生氣。而這種局面也與當今的人文環境有莫大關糸,在當前生活壓力山大,詩詞難換米油的時代,又有多少有閒情閒時去啃詩嚼詞呢?這只是網詩詞和古詩詞的片面的比較,其實網上也有很多好詩好詞,生活中也有很多優秀的膾炙人口的現代詩歌,更何況在我華夏神州中還有更多的藏著的蛟龍和臥著的猛虎。這只是一家之言,望有更多的良師益友抒發自已的高見來斧正飄魂的淺見。謝謝!

  • 8 # 雅緻怡情齋

    古代詩詞,言簡意賅,注重意境,往往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所謂詩情畫意,細細品味,都是集詩詞與書畫為一體,讓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現代詩詞常常注重言情表志,對自己情感的抒發,不重意境,多抽象的思維和華麗的修辭,加上句式長短不一,往往普通人反而不容易接受理解。相對來說,古典文學經典詩詞才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瑰寶,無論陽春白雪或是通俗易懂,都能讓人展開無限暢想,醉於其中,一生銘記不忘。

  • 9 # 一支沉默的筆

    首先,意境是由生活環境所決定的。

    詩歌是為歌詠生活、寄情自然。古人的生活環境,即使是長安洛陽這樣的繁榮都市,至少也沒有鋼筋、水泥,沒有霓虹、尾氣。衣靠繅絲,行靠車馬,人的屬性再濃,也濃不過自然。因此,古人的詩歌為天地間至美而歌,不論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其素材都取自山川湖海,草木蟲魚。而當下的人,即使是詩人,也不得不承認自身所點染著的現代化氣息和虛擬氣息。生活場所的擴張,有時讓鳥雀都無處容身,我們又怎能像陶淵明那樣,像七賢那樣,像孟浩然那樣,像范成大那樣......把自己藏在一片只剩下白天和黑夜的天地裡。人的世界再美,也美不過自然。這就好比兩個同樣水平的畫家,一個揹著畫板去山間寫生,一個把自己關在畫室對著螢幕作畫。環境不同,意境自然不同。

    其次,我認為這跟今人和古人對待詩歌的態度有關。

    單說“詩的國度”唐代,為國家選拔最高人才都以詩賦取士,詩歌成為每個科舉考生必需的能力。這樣的情況下,上自朝廷文官,下子底層士人,誰人不學詩,誰人不作詩!整個社會都在寫詩讀詩,自然會出精品。就像我們整個社會都玩遊戲,自然會出遊戲高手。而今天的考試,即使是中學平常考試,語文作文要求後面都要以括號註明:(詩歌除外)。自小沒有寫過“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長大又怎會作出“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另外,我覺得意境跟語言表達無關。 也許我們會認為,古人習慣了說“之乎者也”,自然能以最精簡的方式表達天地萬物,而我們今天不論口語書面語,都失去了那種獨具風格的韻味。其實我覺得,即使白話文作不出“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也至少能作出“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意境的美與不美,無關語言和形式。詩歌不論戴不戴鐐銬,只要人有意為之,總能以一種出其不意的方式讓人心中起一層波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後悔放棄了當年的那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