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書居
-
2 # 鹿大胖
方天畫戟
引數上來說,呂布的畫戟重二十四斤。(取自《蕩寇志》)呂布之戟長一丈二。(取自《三國志平話》)
24斤比較好腦補,一丈二的話約合大概4米的樣子
這武器的話在三國演義裡面的話其實並不算特別出彩,二爺的青龍偃月刀82斤,三爺的蛇矛長一丈八,所以說說重不重,說長也不長,其實也是更傾向於槍類武器偏靈巧路線的
但按人物而言,這武器在小說中的地位也確實不低,可以看一下使用過該武器的人物
1. 呂布 虎牢關 三英戰呂布 一戰奠定了扛把子的地位
2. 薛仁貴 擊潰回紇 平定遼東 追封左驍衛大將軍
3. 大鵬金翅雕 西遊記獅駝國的三大王 後面靠如來出面才得以收服
4. 史文恭 制霸曾頭市 獨戰水滸群雄的主兒
諸如此類還是不少的 會發現拿這個武器的都是比較強勢或者地位高的人物,由此也奠定了該武器的地位,小說中一般武器地位都是根據人物來的,譬如隋唐裡的四大錘
-
3 # 福佑先生
當時方天畫戟的出名是由於,呂布善於使用,而不是武器厲害,因為方天畫戟的招式複雜,使用難度大,所以普及並不強!武器等級嘛!相當於稀有等級!但並不是神器!
-
4 # 燭影斧聲
方天畫戟屬於戟的一種。在多數時候是作為儀仗的武器所出現的,較少用於實戰。代表著尊貴,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徵,因為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擁有這樣的儀仗隊。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能用於實戰,只是因為對使用者的要求過高,所以一般人是不敢嘗試的。
戟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透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而方天戟又常以畫、鏤等作為裝飾,所以又稱方天畫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比拼招式技巧。所以在實戰中並不常見。
歷史和演義小說中使用方天畫戟作為武器的幾乎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將,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隋唐中的薛仁貴,水滸中的史文恭。這也在某些程度上把方天畫戟的地位提高了不少,讓人認為非大能驍勇之人不能用,一般對陣中遇見用戟的大將,都會謹慎對待。
然而也有很多東施效顰的例子,他們用戟單純的是為了模仿或者拉風,但是功夫實在不敢恭維。比如水滸中的呂方和郭盛,這倆人的功夫一般,卻一個自比呂布,一個自比薛仁貴,讓人覺得哭笑不得。曾頭市會用戟會用槍的史文恭教出來的徒弟都能一個人打他倆。而後來梁山排定座次,分好工作。呂方和郭盛做了宋江的親衛隊隊長,看來雖然是土匪,但是也是講究面子的,儀仗隊必須得漂亮,呂方和郭盛基本也就是這樣的作用。
所以說兵器的地位主要源自他的使用者實力如何,否則即便是神兵利器也難免讓人覺得明珠暗投。比如關公的大刀在他手裡就是神兵利器,在潘璋手裡就是普通武器。兵器與使用者之間是相互成就的。
不過由於多用於儀仗,個人認為戟在兵器中應該是尊貴的貴族,只有位居高位或者武藝高強的人才能配的上他。
-
5 # 煙路千年
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物,較少用於實戰,因為在實戰中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
據《 蕩寇志》記載, 呂布的畫戟重二十四斤。《 三國志平話》中說 呂布的方天戟長一丈二。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殺丁原,虎牢關戰三英,弒董卓,兗州大戰曹操,小沛戰張飛,轅門射戟,戰曹操麾下六大將等等,鑄就呂布三國第一武勇的名頭。呂布橫行天下所倚仗的便是手中兩種寶物,赤兔馬和方天畫戟了。
使用方天畫戟的名人除了呂布還有薛仁貴。但方天畫戟和其它武器一樣,並非它的威力有多大,而是使用的人厲害。因為使用刀槍劍擊敗使用方天畫戟的也大有人在。
冷兵器中所有的武器其實是沒法排名的,因為使得好不好,在於人,人厲害了,武器自然也跟著出名了。
-
6 # 貓眼觀史
但是並不是說方天畫戟就不好,據說方天畫戟是古代的一種兵器,一開始很少人把它用到實戰當中,但是又因為其外觀炫酷,很多人都用來擺設。
為什麼沒人用?其一:因為方天畫戟的結構特殊,對使用者的要求十分高,歷史上記載方天畫戟最長的有三米長,比其他的兵器也要重很多,如果要使用這種兵器,首先就要使用者有驚人的臂力,不然根本無法靈活運用。
其二:還要使用者有超高的武藝,你想想看,方天畫戟有單雙月芽刃,都是鋒利無比的,如果自己武藝不精,雖說你能揮舞,但是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自己,三國裡呂布用方天畫戟還得騎赤兔馬,不然肯定大打折扣。
其三:就是方天畫戟屬於戟類,戟的用法太多了,有衝鏟、回砍、橫刺、橫砍、截割、平鉤、翻刺、挑擊、直劈等,這需要在你手裡不斷的轉動,以達到用正確的位置對敵人造成最大的傷害。這也就是方天畫戟處於尷尬地位的原因,很多習武之人都願意選容易上手的,我只是說普遍,冷兵器裡刀、劍是比較靠前的,原因就是易攜帶易操作。
-
7 # 國平軍史
舊時小說,描寫某位著名將領或武學高手時,經常會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什麼是十八般武藝呢?
其實,十八般武藝是指能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能多種武藝,《水滸傳》中具體寫到的十八般兵器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
可見,戟排在了十八般兵器內,三國演義中,溫侯呂布素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美譽,武功蓋世,具有萬夫不當之勇,手中的冷兵器即為方天畫戟。
戟,是指國內獨有的古代冷兵器,實際上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
戰國時期,出現了戟,由率兵的將領使用,容易分辨便於指揮作戰,三國演義中,呂布手中的方天畫戟,是唯一一個能讓三國中無數桀驁不馴的英雄豪傑甘拜下風的武器了。
方天畫戟,使用比較複雜,因為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
一般使用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但後來戟基本上退出了冷兵器的主戰場,淪為皇家儀仗用兵器,確實方天畫戟比較長,舉起來很威武的模樣。
隨著歷史的發展,方天畫戟逐漸退出了主戰冷兵器的序列,但是依然被作為儀仗和衛兵的兵器而儲存了下來,也就是說方天畫戟成了禮器,戰場上並不裝備了。
現實中,方天畫戟是儀仗用具,這反而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很多高手都使用方天畫戟,因為完全不必拘泥於文物的形制,只要作者設計出來的東西,是個刺頭兩個月牙就好。
當然了用重上百斤的戟打仗,那是瞎扯淡,那麼重的兵器歷史上確實有,但是是考武舉的時候用的,而不是實戰兵器。
總之,方天畫戟,古代冷兵器裡面的冷門兵器,使用的人並不多,原因一是沉重,二是太長,在戰場上不好使,所以馬上就退居二線了,成了皇家的禮儀兵器,如同今天的M1加藍得步槍,二戰到現在一直在服役,只是現在成了美軍的禮儀用槍。
-
8 # 淨月暖陽
戟,出現很早,商周就己出現,是戈和矛的組合體,可刺可砍。但經實戰檢驗下來,並不好用,工藝複雜,而強度卻不夠,成本高卻易損壞,攻擊力也不強,刺不如矛和由矛進化的槍的貫穿力,砍不如由戈演變的刀的殺傷力。慢慢變成了儀仗用器,偏於擺設和炫耀之用。慢慢變成了長兵器的王者。
演義中,一些刻意描寫的王者,高手,往往也會被付與一個王者的兵器,以示高手或天下無敵。
三國演義中,人中呂布,被描寫成武藝第一的猛將,配置自然是頂級的,跨下赤兔馬,掌中方天畫戟。對了,還有四大美女的貂蟬。
除呂布外,還有兩人與戟有關的,一個是典韋,一對短戟,外加12支小戟做暗器。典韋的武力值,一般都公認的是曹操集團的第一人了吧?
另一個是太史慈,背上兩隻短戟,做第二兵器。是與小霸王孫策打得不分上下的猛將,武力值也可稱為江東集團第一人。可見戟不是什麼人都能用的。
-
9 # 風雨中的梅雲
方天畫戟屬於長兵器的一種。即是兵器,也是權力的象徵。更是威嚴的裝飾品。戟在兵器排行榜的位置也比較靠前。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後面還有什麼柺子流星等等的,我記不住了。早先的戟跟戈極為相似。戟只比戈多了一個矛頭。並且是單刃的。方天畫戟原本是擺在軍營帥帳或皇宮等等能彰顯權威的地方。作為兵器使用應該還是從項羽他們那一代開始(我猜的,因為我沒找到最早的使用記載)。比如,項羽,樊噲,又或者是韓信。個人觀點。
-
10 # 歷史戰爭
在《三國演義》裡呂布的方天畫戟可以說是一件神兵,不過很遺憾的是在現實之中方天畫戟並不是一件實用的兵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鮮有人使用方天畫戟作為武器,從方天畫戟的外形構造可以看出它一般是作為儀式武器用來彰顯威嚴的。
事實上方天畫戟並不是不能當作武器來使用,只是它對使用者的身體素質和武藝要求很高。從造型外觀上看方天畫戟屬於重型武器,它不像長槍、長矛那樣使用方法單一。方天畫戟既可以用來刺又可以用來劈砍,但是由於方天畫戟屬於重型武器所以一般人很難將其功能使用的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由於方天畫戟的造價成本過高這也是它難以在古代軍隊中得到普及的原因之一,在古代還是以造價便宜、製造簡單的槍、矛作為主要長武器用來裝備軍隊的。而且在戰場上交鋒往往短兵相接的瞬間就可以殺死敵方士兵,所以使用長矛、長槍這樣的使用方法單一的長兵器更適應戰場上的環境。而像方天畫戟這樣外表華麗需要技巧使用的武器就不那麼使用了,所以在冷兵器中方天畫戟並不受古代軍隊的青睞。
-
11 # 老孫的火器工坊
首先更正一點,呂布所處在的東漢時代,是沒有方天畫戟這種兵器的。方天畫戟屬於戟刀範疇,一直到北宋前中期,這種武器才被華人所發明。所以在這之前,所有評書裡說是用方天畫戟的大將,其實使用的都不是方天畫戟。
東漢時期,軍人們使用的戟都是卜型戟,就是那種長矛邊上多出一個橫支的鐵戟。當時不管在騎兵中還是步兵中,鐵戟的裝備率都是很高的。而且當時著名的一些大將也十分擅長使用鐵戟。其中聞名於今的有張遼、典韋和孫權。
卜型戟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也是因為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的活泛,可刺可挑,可擊可斫,其殺傷力是非常可觀的。鐵戟的使用貫穿大半個漢代,並且在三國和西晉時期達到了巔峰時刻。東晉之後,士兵們的甲冑變得更厚更強,因此鐵戟的殺傷效果被大大削弱了,這才開始慢慢的淡出一線兵器的行列。
至於《三國演義》中呂布所用的方天畫戟,就目前而言並沒有在沙場上實戰的文獻記載和壁畫記錄。倒是在宋元明清時代,這種武器別作為象徵皇家威嚴的禮儀兵器被宮廷衛隊所使用。明代的《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龐大的皇家儀仗隊裡面,就有手持青龍戟的騎兵衛隊,其樣式和方天畫戟相似。
不過雖說方天畫戟在軍隊中不吃香,可是在民間武術家眼裡,卻是一把趁手的好兵器,戟用“援”之法,有衝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 壁,翻刺等;用“搪”之法,則有通擊,挑擊,直劈等。用法非常複雜,對使用者訓練的要求極高,但是一旦練得好,卻又是威力無窮。
回覆列表
在三國裡,呂布可謂是一員虎將。他身胯赤兔馬,手持方天戟,大戰劉關張的勇武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譽。他的武器——方天畫戟究竟是怎樣的兵器呢?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戟的歷史及其在冷兵器中的地位。
戟是戈、矛合一的長柄冷兵器,戟頭主體為一矛頭,側置橫刃,具有勾、啄、割、刺的功能。它是華人常說的十八般武藝之一,明謝肇制《五雜姐·人部一》和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兵器》都有提及。
戟儘管具有很強的實戰功能,不過在漢朝時期就已經是儀仗兵器了。根據漢朝禮儀,將領重臣可以持戟立於皇帝身旁。可以持戟對於官員來說是一種殊榮,例如東方朔本是落魄的文人,但“武帝坐未央前殿,東方朔持戟立”。這表明東方朔受到漢武帝的重用和禮遇。
棨戟是漢代流行的儀仗用戟,其主要用途是官員出行時的儀飾。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官員出行,可依品級配備隨從,帶劍執棨戟,在前開道。人數多者,表示著地位品級的高低。皇帝也常將棨戟做禮物贈予大臣以示恩寵。
三國時期,戟又分為長戟、短柄手戟、雙戟等。方天畫戟亦稱方天戟,是在矛頭一側並聯一個彎月形刀刃,可刺可砍,因加彩飾,故名畫戟,如呂布所持即方天戟。
到南北朝時期,戟退出了實戰領域,但作為儀仗仍有重要的應用。此時的戟被稱為門戟,宮廟殿前和官員府邸門前的門戟多少表示地位的尊下、官爵的高低。後世對於門戟制度有所修改,但戟作為禮兵器卻被長久的保留下來。在某些時期,戟甚至具有“尚方寶劍”的權力。如皇帝派遣親信大臣到外地巡查,或統兵征伐,常常賜予矟戟,能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