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中道道而道
-
2 # 歷史的多維
這個問題需要結合當時的情勢,從內外因兩個方面分析。
湘軍攻下天京時可以說是曾國藩勢力最鼎盛的時候,因為後來他就選擇了主動裁撤湘軍,那麼為什麼他作出這樣的選擇,當時不乏有幕僚、部將勸他擁兵自立,甚至是被俘的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供詞中也提出這個建議。
首先看外因,當時湘軍攻下天京,曾國藩號稱手握30萬兵眾,而八旗戰鬥力孱弱,不能說沒有勝機,但也難說優勢有多大。因為朝廷對湘軍一直有所防範。在南京西面,領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滿族重臣官文把守武昌,控制長江上游。在東部,非湘軍將領的富明阿、馮子材守揚州、鎮江,佔據長江下游。在北面,蒙古王爺僧格林沁領兵駐紮於湖北與安徽交界之處,虎視南京。這些兵馬、將領與湘軍沒有從屬關係,實質上就是監控、防備曾國藩,一旦發現其有異心即可迅速出動、三面圍堵、剿滅叛軍。所以從純軍事上看,曾國藩並無周全把握。
其次,看湘軍內部。一方面湘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朝廷透過高官厚祿對湘軍將領進行了多重賞賜。造反這種事,除了九弟曾國荃,估計曾國藩不敢託付給其他任何一個人。另一方面,打下天京,湘軍士氣已經洩了。燒殺搶掠,個個想著回家娶妻置地,軍紀鬆弛,鬥志衰退,可以說戰鬥力大減。
再次,曾國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練湘勇,打出的旗號就是要尊傳統、奉正朔,把太平天國宣傳為異端邪教。在你剿滅異端之後,掉頭又去反對你原先尊奉的那個“傳統”?這一點無論從哪個方面都說不過去,師出無名,則難以取勝。
最後,最關鍵的就是內因。曾國藩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絕不會成為忤逆之臣,這個道理之於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是一樣的。而沒有考取功名、孔夫子讀得不好的袁世凱則不同,所以他最後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有人認為,曾國藩錯過了大好時機沒有取而代之,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曾國藩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中國近代史可能改寫。其實這些都是一廂情願的假設,是一種歷史的意淫。從任何一個角度說,曾國藩都沒有造反的動機和資本。也正因為他憑藉自己高明的政治手腕、靈敏的政治嗅覺,審時度勢,做出了謹慎、明智的選擇,才最終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歷史定位。
-
3 # 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
弄清曾國藩不造反的原因,有利於我們徹底認識作為儒家的曾國藩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也更有利於我們認清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我們從曾國藩身上究竟學到了什麼?
不瞭解曾國藩為人的,那些所謂的學者認為:曾國藩當時造反條件不完全具備,具體如下:
一、清政府對曾國藩己有防備。
當時綠營與八旗積極在長江以北佈防,天京城破之後,慈禧就立馬派了欽差大臣來南京,表面上是犒賞三軍,實際上是暗中查防曾國藩有沒有造反的跡象。
二、湘軍內訌。
許多人認為“曾左不和”,曾國藩與左宗棠有很深的積怨,矛盾不可調和,另外江西巡撫沈葆楨與曾國藩也一直有矛盾,還有曾國藩的得意學生李鴻章“陰陽怪氣”的野心不小,這些重要人物與曾國藩都有矛盾,他們是不會跟曾國藩造反的。
三、缺錢少糧。
學者們說,湘軍和太平軍作戰十多年,最大的問題就是軍餉不足,曾國藩採取的高薪養廉的政策,湘軍需要自籌軍餉,沒錢沒糧怎敢輕舉妥動呢?
四、曾國藩的擔心。
學者們說,曾國藩起兵時是以忠誠、血誠來號召天下的,如果他要反了,那就會失去民心,失去民心還會得天下嗎?
以上幾點,看似有道理,但並不可靠。
1.綠營面對太平軍時毫無還手之力,軟不拉幾的八旗子弟就更用提了。大清軍隊雖有防備,那又怎樣?湘軍乃猛虎之師,清軍只不過牛羊罷了,真的打起來,還不是羊入虎口。
2.至於說什麼內訌,那是不明覺理的外行人,所謂“曾左不和”只是二人唱的雙簧而已,演給慈禧那幫傢伙看的,目的是讓慈禧放鬆警惕。曾國藩的得意學生李鴻章更無反對的理由,倘若真的造反,得到最大果子的應該非李鴻章莫屬。
3軍響問題。當時曾家軍控制著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當時大清最富庶的地區,《清史稿》說“天下財富,半出東南”,由此可見,軍響根本不成問題。
4.至古以來,哪一個造反成功的皇帝,是怕人罵的呢?成者王敗者寇!
若曾國藩若果真想造反,只需他一聲令下,天下極有可能姓曾了。既然一切條件都具備了都成熟了,曾國藩為什麼不造反呢?這才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其實理由很簡單,曾國藩有一句名言:不為聖人,便為禽獸。一個德高至頂的人,即使江山就在他面前,他也不會去拿;孔子為什麼不用網捕魚呢?為什麼不捉那睡覺的鳥兒呢?;你有貪財的機會,每年可多得幾萬塊,領導永遠也不會知道,為什麼不貪呢?
有江山而不取,有魚網而不捕,有鳥睡而不捉,這是何等的品德,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
4 # 花木童說史
曾國藩是晚清炙手可熱的權臣。咸豐末年,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立了大功,曾國藩被朝廷委任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此時有十二省的督撫都是他的門生故吏,可謂權傾朝野,手握大清朝的半壁江山。如此位高權重,又對時局不滿,那曾國藩有沒有動過造反的念頭呢?
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是大清朝最精銳的軍隊之一,當時他的部屬也相繼勸進,想效仿“趙匡胤陳橋兵變”,但曾國藩面對這種情況都避而不談,更是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詩句表明心志。真是曾國藩不想取而代之嗎?我覺得不是,是曾國藩對時局做了精確的判斷,有二大原因讓造反很難成功。
首先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引發了清政府對倫常秩序的重視,推動了程朱理學復興,地主士族也積極響應;而理學的復興,強化了封建地主和士大夫階層的封建意識形態,增強了他們對大清王朝的向心力,整個趨勢就是依靠清政府,加強統治,實現國家中興。而曾國藩也是信奉程朱理學,一生致力於“以理學經世、以理學治軍”。如果他造反是得不到社會中堅階層的支援。
其次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由於清政府的支援,地方武裝部隊發展迅速,除了湘軍,還有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其他各省勇營部隊,實力都不弱。此時的清政府也加強了軍事改革,透過加強訓練、購買國外先進武器、建立兵工廠等措施重振其八旗軍、綠營軍。雖然湘軍實力很強,但同時多線作戰是沒多大勝算的。
另外當時清政府外有帝國列強虎視眈眈,國內動盪不止,就算曾國藩造反成功,也是很難坐穩江山的。所以以曾國藩的聰明睿智及對時局的洞若觀火,他是不會造反的。
-
5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中國歷史上凡但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之人都有逐鹿中原,問鼎江山的雄心壯志!
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後,勢力和聲望達到巔峰狀態,滿清王朝從過去倚仗自己的八旗軍威震天下,攻城掠地的局面徹底結束,而變成必須靠新崛起的湘軍才能生存,曾國藩也從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員變成成大清帝國的救命恩人,在此關鍵時刻,曾國藩要學趙匡胤陳橋兵變,並非不可能,而且也有幕僚暗示或慫恿他黃袍加身。
然而 曾國藩最終沒有選擇黃袍加身,而是選擇向滿清朝廷輸誠,遣散兵勇將驍的湘軍,從此近代史上呈現出一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完人,少了一個曹操似的趁機奪人天下的奸雄人物,對近代中國來說禍兮福兮還不好說...
雖然說歷史不可假設,但對於曾國藩這種除有傳統完美理想的聖人,但依然是個心機很重的聰明人,很難想象他沒有在心裡做過一番兵棋推演,他本身就是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奇才,對可能到來的大權定於一尊,群臣朝賀,作為人性的弱點肯定是有誘惑力的,如果沒有一番細緻入微的利弊權衡倒是覺得不太可信 。
大清王朝覆滅已經一百多年了,歷史的這頁已經永遠翻過去,但有人還是為曾國藩當年沒有趁機取而代之感到惋惜,在慫恿曾國藩反清自立的眾人中,有古人,詭異的是今人也不少!這除了狹隘漢民族主義作祟外,部分華人那種毫無道德底線隨機而動的功利主義是主要的。只問目的,不問手段的人在歷史上有很多,但都死的很難看。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手中握有權勢的大臣如不馬上把皇位取而代之,旁邊人都幫他著急,結果是導致全國各地諸侯並起,戰亂不止,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對中華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今日龍椅坐,明日刀下鬼,擊鼓傳花,贏者為數不多!作為飽讀史書的曾國藩不可能不瞭解這些,一旦開啟這個魔瓶放出魔鬼,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中國的封建社會統治逾今兩千多年,到大清帝國的時候作為古代王朝的統治已經日臻成熟,說句狹隘漢民族主義最不想聽的話,滿清從入關後歷任皇帝從專業素質到職業操守遠超漢族皇帝,沒出過一個暴君或昏君,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沒有做過什麼出格的事,漢人王朝反覆出現的那些宦官亂政,外戚干政,藩王奪嫡,濫殺大臣,橫徵暴斂,皇帝任性妄為在有清一朝幾乎不見,就連傳統戲曲裡常表現的忠臣奸臣的大戲似乎也沒有開演。大清帝國還用秘密立儲的制度建設,解決了皇權更替時諸皇子爭位帶來的政局動盪問題,從康熙年間實行的三十稅一,人丁滋生永不加賦到雍正時期後實行的“攤丁入畝”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清一朝,和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相比,農民的稅賦是比較輕的,這也是清朝中期後華人口猛增到四億的主要原因。問題依然有,但那是古代政府由於技術落後,對社會的管理不可避免的低效和無能。但還沒到像明朝末年老百姓活不下去要造反的地步,換句話說,除了極少數明朝精神遺老,老百姓對清王朝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誰貿然稱帝,不可能像當初曾國藩發出《討粵匪檄》那樣天下響應!
十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禍及十幾個省,僅僅蘇、閩、贛、皖、浙五省,人口死亡就超過七千萬。太平天國運動之初華人口有四億,經過十三年的戰亂,人口銳減到2.4億。可以想象在這種戰亂中,人民生存是多麼艱難。這場災難結束後,人心思定,國家民眾都需要休養生息,如曾國藩反清自立,勢必禍端再起,歷史上無非再徒增一個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式的人物,太平天國戰爭已損失了一億多華人,曾國藩與清朝再爭天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像將再現中國歷史,這將違反天下人的意願,曾國藩的道德號召力將不復存在,歷史將再重演五代十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景象,同時此時的中華已是西方列強環視,“領土魔王”俄羅斯的鷹視狼顧,結局將和“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一樣,一千多萬的疆域被肢解成幾十萬平方公里,同時國內國際環境與從前不同,曾國藩也沒有把握在這場混戰中笑到最後!
最關鍵的是,滿清王朝身兼多重身份,它除了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它還是蒙古的可汗;藏傳佛教的文殊菩薩轉世;歷史上凡漢人建立的王朝,從意識形態上無法影響到長城以北的草原,和信奉藏傳佛教的高原,那麼可以想象,就算曾國藩奪取政權,他建立的王朝將會是和明朝一樣大小,西出嘉峪關,東出山海關就到國外,沒有草原,高原,西域的約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由於沒有草原,他沒有戰馬,他面臨的困境和兩百多年前亡了的明朝,六百年前亡了的宋朝一樣,只能統治漢疆一十三省,沒有了戰略縱深和迴旋餘地,要重修長城與草原帝國長期戰略對峙,雖然曾國藩贏了,中華民族卻輸了,這將是中華文明的災難!
那麼聰明,具有強烈道德感和使命感,要實踐立言,立德,立功傳統知識分子,誓言要去實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最高境界的聖人曾國藩會幹嗎?
另一方面,作為滿清統治者也表現出了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罕有的大度與胸襟,當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清廷深感原來彪悍善戰滿洲八旗軍退化不能為之戰後,為救滿清於傾覆,毅然下詔鼓勵在京漢族官僚回鄉招募鄉勇,訓練成軍抵抗太平軍,保衛家鄉安寧。令人詫異的是,這些由家鄉親戚朋友故舊組成的軍隊,除了英勇善戰之外,忠心聽從清廷號令,沒有成為尾大不掉獨霸一方的諸侯,當剿滅長毛,平定天下後,卻功成身退,卸甲歸田,馬放南山,沒有試圖去改變江山的姓氏與顏色...與此同時,根據披露的史料,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清廷也表現出有情有義,慈禧沒有讀過多少書,她的歷史知識和價值體系都是從徽班進京的京劇摺子戲裡學來的,京戲裡那些知恩圖報的東西影響了她對同光中興裡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晚清名臣的態度,她沒有兔死狗烹的殺戮功臣的行為,反而是放手重用,這和明末崇禎皇帝薄情寡恩,小肚雞腸形成鮮明對比,出演了一出忠臣明君惺惺相惜的歷史正劇,延緩了滿清帝國的覆滅。
世事變遷,譭譽無常,曾國藩的歷史評價終究塵埃落定。青史留名,這依然是今天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願望,毫無疑問曾國藩實現了。
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慾封侯。
定須捷足隨途驥,
那有間情逐野鷗...
千秋功罪待自後人評說!
回覆列表
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宣示了在中國持續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運動結束了。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湘軍快速壯大,此時曾國藩手握50萬精銳部隊,而清朝掌握的常備軍八旗和綠營已基本喪失戰鬥力,可以倚仗的只有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的少量蒙古騎兵。可以說,曾國藩掌握了清朝主要軍事力量,距離黃袍加身也只有一步之遙,為什麼曾國藩沒有造反稱帝呢?
首先,曾國藩作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中的半個,儒家的“忠君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他。曾國藩從一個湖南的小鄉村走出來,步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在不到40歲的年齡就身居二品侍郎之銜,清朝對其可以說有知遇之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興辦湘軍,清廷雖時有掣肘,但最終還是給了曾國藩一個發揮才能的舞臺,得以節制蘇皖浙贛四省軍事,出任封疆大吏兩江總督,可謂是位極人臣,其弟曾國荃也被清廷授以巡撫高位,可以說是光耀門楣。曾國藩從思想上對清廷是持一種感激態度的,曾國藩平定太平太難過運動也是以儒家學說的衛道士自居,自己治軍也是以封建倫理綱常來治軍,曾國藩主張“知行合一”,如果公然造反,無疑是在打自己的臉,也會造成湘軍思想的混亂,不能保證所有湘軍會追隨他。
二、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和以左宗棠為首的楚軍的崛起,雖然他們曾經一度隸屬於曾國藩,但此時已經獨立出來,成為強有力的政治和軍事集團,成為了清廷制衡曾國藩和湘軍的強有力工具。左宗棠為人孤傲狂放,對曾國藩的湘軍領袖地位不服,時不時會挑戰曾國藩的領袖地位。如天京城破後,曾國藩上報已經將小天王捕獲,但之後身為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就在自己?A轄區捕獲小天王並上報朝廷,赤裸裸的打臉曾國藩,還好清廷沒有計較。李鴻章長期在江蘇任上,接觸洋務較多,在與洋人交涉的過程中,也意識到洋槍的作用,軍隊數量雖不如湘軍,當時中國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軍隊,也是此後30年中國的主要國防力量,曾國藩不得不顧忌李鴻章的力量。
三、湘軍進入天京城後,大肆劫掠財寶,屠殺城內百姓,給湘軍的軍聲造成很大影響,難以獲得大部分人支援。湘軍將領和士兵掠奪了大批財物,財物會銷蝕人的意志,湘軍快速腐化,同時失去了作戰物件,戰鬥力其實已經削弱,之後的曾國藩鎮壓捻軍失敗就是湘軍戰鬥力下降的充分說明。
四、中國已經處於世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戰略包圍中,任何集團也不可能在沒有帝國主義支援下單獨控制中國,此時的國際形勢不容許中國再經歷大的內戰,一旦內戰很容易為帝國主義國家分化來加深中國的殖民程度,甚至分裂蠶食中國。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過去,戰爭暴露了中國軍隊與西方國家軍隊戰鬥力差距巨大,帝國主義國家可以隨時侵略中國。沙俄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大受益者,透過《北京條約》、《璦琿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150萬平方公里土地,沙俄不斷向中國新疆、烏里雅蘇臺、東北地區滲透,在清朝北部帶來了巨大的國防壓力。西南方向,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已經完全控制印度,英國透過兩次英緬戰爭,控制了下緬甸地區並不斷向上緬甸地區滲透,英國可以從克什米爾到滇西的近萬里的邊界線入侵蠶食中國。在中南方向,法國在1850年代後不斷向法國滲透,在1859年攻陷了西貢,1862年又與阮氏越南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越南開始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之後的幾十年裡,法國和英國就雲南的控制權與英國展開了博弈。1884年甚至在鎮南關與清軍激戰,海上與中國的福建水師在馬尾開戰併入侵寶島臺灣。
可見,無論是從曾國藩的主觀思想上,還是國內國際形勢的客觀考慮,曾國藩都不具備公開造反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