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題拋來,有的人接住了並回了一串妙語連珠,有的人大窘著“額額額”半天,最後捨不得丟了面子,於是人云亦云,不然就是直接一句“沒意見”便落荒而逃。
這些場景背後的主因在人們對所談話領域的熟悉與否,但我們不能每次都企圖類似“呀,我就知道會問這個題目,提前準備得很充分呢”、“我天天都接觸到這個話題,有無數個素材可以信手拈來”、“在這之前,我碰巧閱讀過一篇相關話題的文章”等諸如此類的幸運砸向自己。
事實上,那些總是能在短時間內思考得出獨特觀點,被拍手稱絕的人也並不始終是言論場中的幸運兒。之所以在面對無論何種話題都總能說出一二,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套打造觀點的思考法則。推薦日本作家齋藤孝的《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這本書正為讀者梳理出了這樣一套法則,並將推導的過程壓縮在5天演練。
需要事先明確的是,正如作者齋藤孝在書中所寫到的,“‘5天’是喚起意識所需要的時間。一旦喚起了意識,下一個階段就會‘養成習慣’。”這意味著書中著重所謂“5天”學會的獨立思考法則,並非指看過書的5天內就能遊刃有餘,瞬間對答。所以,千萬別把這本書妄想成打造觀點的速成秘籍,買回去翻了個大概就直呼上當。
事實上,作者是透過5天的課程告訴我們“可以這樣做”,而不是“只要這樣做”;書中也並非教授僵化的思考套路以模板化回答,而是教授如何透過循序漸進的練習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在之後更好地應對臨場。作為讀者的我們,需要在這5天內做到的便是自律,是主動遵循書中的操作並反覆多次,形成慣性並實現靈活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自律才是打造獨特觀點的捷徑,而所謂5天喚起的意識也正是自律。
齋藤孝,日本著名作家,國內品牌影響力排名前三的私立大學——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的授課注重實操,經常性地會進行3天集中授課,訓練學生受壓、快速反應、自主決斷等能力,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客觀上累積了很多實驗資料以及效果經驗。事實上,齋藤孝也確實出版過相當多熱銷的職場實用類書籍,包括《學會學習》、《深閱讀》、《超級聊天術》等,幾乎每本書在豆瓣讀書上的評分都是7分以上。而這本《如何打造你的觀點》同樣乾貨滿滿。
齋藤孝在《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一書中,5天的講義都包括了三方面內容,分別是收集素材、制定思路和加強訓練。這應該是比較好理解的,收集素材是為了“有話可說”,制定思路是為了“說得條理”,加強訓練則是為了“說得靈活”。
1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大概聽到爛了。但在遇到阻礙碰見困難時,我們還是容易忽視儲備量的重要性,反而一昧地認為是自己能力上的欠缺。對於“打造獨特觀點”這件事上同樣如此,有時候它根本無關智力,完全是因為能夠提取並用以思考的素材積累太少。
這部分的核心內容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談,這不可避免。比如收集素材的途徑一般就是電視、廣播電臺、報紙、書籍、雜誌,收集素材的注意事項大致便是在泛濫的資訊中識別整理真正契合且有用的內容。但本書的不同之處在於,齋藤孝尤其強調了原因,即不是直接丟下權威了事,而是細細地說明“知其所以然”的內容。
單獨提一下“素材的種類”這部分內容,這是書中的亮點。當我們說要收集素材,我們的腦海裡會呈現怎樣的素材狀態?是一堆堆書籍,是大段文字,是幾個G的影視或錄音,還是千奇百態的實物?上述的這些都算素材的一種,而本書提醒了我們在收集素材的時候,不應一味地只重視大面積內容的積累和記憶,也應該留意內容最基本的構成要件——“詞彙”本身。而齋藤孝指出,“‘頭腦聰明’的標誌是詞彙能力……如果有豐富的詞彙儲備,就能夠詳盡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2
相比其他同類型書籍直接丟擲各種思路模板,齋藤孝更偏向介紹在觀點內容本身足夠厚實的基礎上,能讓觀點出彩的一些小訣竅,這其實就是從細節處打磨觀點。關注內容,能給人以一種說話者見識廣博的印象,而關注表達意見時的細節,則是優化了聽話者體驗。
增添個人背景的說明,讓聽眾對觀點的內容“自行斟酌或誇大理解”
“這是我看的這個導演的第三部導演作品’‘
“平時不怎麼看電影”
“與主人公有相似的經歷”
“限定x限定”
提及價效比
“2000—3000日元的話會覺得不合算,但是因為只花了500日元,這樣的質量倒也可以接受。”
另外,作者在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十分實用的快速反應法則,對新手、“懶人”、“易緊張的人”等群體來說,操作性較強。讀者完全可以各取所需。
微加工
“八分堆砌事實或資訊等,剩下二分添加個人色彩。”
“顧左右而言他”
比較:
“尋找相似事物的差異”
“尋找不同事物間的共同點”
比喻:
“要點在於要如何改編為一種喻體並由此引申到想表達的本體上來。”
魚鉤思考:
“將概念與自己的記憶相連線,獲得靈感,引匯出此前被忽視的東西。”
答出所見所聞即可
“暫且拋去對經驗真理的確信,首先關注現象本身。”
暫時答不出,就轉向提問
這尤其適用頭腦突然一片空白的場景。“透過反覆提問,慢慢聚焦於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彼此瞭解,得到靈感。”
事先準備萬能小話題
“抓住談話剛剛被切斷的一瞬間並順利接上別人的談話:‘這麼說來,還有這樣一件事’…… 。”
3
我們不能每次都藉著經歷,在碰釘子摔跟頭的失敗中去訓練思考與表達,那樣機會成本太高,也不值得。何不在平常時就加強訓練,然後把經歷當作訓練效果的展示,一舉贏得滿堂彩?
意識訓練
事事時時提醒自己建立“當事人意識”,主動觀察、參與、學習、調整、進步,“意識發生了改變的話,頭腦也會活躍起來。”
主動轉述
“並非是像重現錄音那般講述,而是經過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整理後再傳達給別人。”
曲線訓練,從生活習慣入手
“讓身體變暖。哪怕是曬太陽這樣的小事......既有利於血液迴圈,又能夠使我們的大腦變得更加活躍。”
“身體受到的刺激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大腦……還有一種好方法,就是身體隨著音樂慢慢搖擺。”
“透過接觸偉大先人的深度思想,不斷髮掘自己的獨立思想…… 只要接觸古典書就可以。如果原著難度過高,可以看一些解說類和入門級別的書。”
這本花費5天時間閱讀,就能出師的“瞬間對答秘籍”裡的招式多種多樣,殊途同歸。瞬間很短,來不及意識就已走過調動素材並作思考然後精確回答的全路徑;瞬間很長,你完全可以用充分的日常積累及訓練來填滿。而填滿那些做準備的日子的,一招恐怕也足夠了。正如齋藤孝所指出的,“比起知道各種各樣的技能,完全徹底地掌握一種技能更為實用。尤其是發生特殊情況的時候,這其中的差異就會一見分曉。”
這時候你就需要一張不知羞恥的臉皮!
當你不知道應答的時候,就發表情包!
我是顧懷!一個經歷豐富的老司機!
當問題拋來,有的人接住了並回了一串妙語連珠,有的人大窘著“額額額”半天,最後捨不得丟了面子,於是人云亦云,不然就是直接一句“沒意見”便落荒而逃。
這些場景背後的主因在人們對所談話領域的熟悉與否,但我們不能每次都企圖類似“呀,我就知道會問這個題目,提前準備得很充分呢”、“我天天都接觸到這個話題,有無數個素材可以信手拈來”、“在這之前,我碰巧閱讀過一篇相關話題的文章”等諸如此類的幸運砸向自己。
事實上,那些總是能在短時間內思考得出獨特觀點,被拍手稱絕的人也並不始終是言論場中的幸運兒。之所以在面對無論何種話題都總能說出一二,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套打造觀點的思考法則。推薦日本作家齋藤孝的《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這本書正為讀者梳理出了這樣一套法則,並將推導的過程壓縮在5天演練。
需要事先明確的是,正如作者齋藤孝在書中所寫到的,“‘5天’是喚起意識所需要的時間。一旦喚起了意識,下一個階段就會‘養成習慣’。”這意味著書中著重所謂“5天”學會的獨立思考法則,並非指看過書的5天內就能遊刃有餘,瞬間對答。所以,千萬別把這本書妄想成打造觀點的速成秘籍,買回去翻了個大概就直呼上當。
事實上,作者是透過5天的課程告訴我們“可以這樣做”,而不是“只要這樣做”;書中也並非教授僵化的思考套路以模板化回答,而是教授如何透過循序漸進的練習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在之後更好地應對臨場。作為讀者的我們,需要在這5天內做到的便是自律,是主動遵循書中的操作並反覆多次,形成慣性並實現靈活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自律才是打造獨特觀點的捷徑,而所謂5天喚起的意識也正是自律。
齋藤孝,日本著名作家,國內品牌影響力排名前三的私立大學——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的授課注重實操,經常性地會進行3天集中授課,訓練學生受壓、快速反應、自主決斷等能力,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客觀上累積了很多實驗資料以及效果經驗。事實上,齋藤孝也確實出版過相當多熱銷的職場實用類書籍,包括《學會學習》、《深閱讀》、《超級聊天術》等,幾乎每本書在豆瓣讀書上的評分都是7分以上。而這本《如何打造你的觀點》同樣乾貨滿滿。
齋藤孝在《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一書中,5天的講義都包括了三方面內容,分別是收集素材、制定思路和加強訓練。這應該是比較好理解的,收集素材是為了“有話可說”,制定思路是為了“說得條理”,加強訓練則是為了“說得靈活”。
1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大概聽到爛了。但在遇到阻礙碰見困難時,我們還是容易忽視儲備量的重要性,反而一昧地認為是自己能力上的欠缺。對於“打造獨特觀點”這件事上同樣如此,有時候它根本無關智力,完全是因為能夠提取並用以思考的素材積累太少。
這部分的核心內容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談,這不可避免。比如收集素材的途徑一般就是電視、廣播電臺、報紙、書籍、雜誌,收集素材的注意事項大致便是在泛濫的資訊中識別整理真正契合且有用的內容。但本書的不同之處在於,齋藤孝尤其強調了原因,即不是直接丟下權威了事,而是細細地說明“知其所以然”的內容。
單獨提一下“素材的種類”這部分內容,這是書中的亮點。當我們說要收集素材,我們的腦海裡會呈現怎樣的素材狀態?是一堆堆書籍,是大段文字,是幾個G的影視或錄音,還是千奇百態的實物?上述的這些都算素材的一種,而本書提醒了我們在收集素材的時候,不應一味地只重視大面積內容的積累和記憶,也應該留意內容最基本的構成要件——“詞彙”本身。而齋藤孝指出,“‘頭腦聰明’的標誌是詞彙能力……如果有豐富的詞彙儲備,就能夠詳盡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2
相比其他同類型書籍直接丟擲各種思路模板,齋藤孝更偏向介紹在觀點內容本身足夠厚實的基礎上,能讓觀點出彩的一些小訣竅,這其實就是從細節處打磨觀點。關注內容,能給人以一種說話者見識廣博的印象,而關注表達意見時的細節,則是優化了聽話者體驗。
增添個人背景的說明,讓聽眾對觀點的內容“自行斟酌或誇大理解”
“這是我看的這個導演的第三部導演作品’‘
“平時不怎麼看電影”
“與主人公有相似的經歷”
“限定x限定”
提及價效比
“2000—3000日元的話會覺得不合算,但是因為只花了500日元,這樣的質量倒也可以接受。”
另外,作者在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十分實用的快速反應法則,對新手、“懶人”、“易緊張的人”等群體來說,操作性較強。讀者完全可以各取所需。
微加工
“八分堆砌事實或資訊等,剩下二分添加個人色彩。”
“顧左右而言他”
比較:
“尋找相似事物的差異”
“尋找不同事物間的共同點”
比喻:
“要點在於要如何改編為一種喻體並由此引申到想表達的本體上來。”
魚鉤思考:
“將概念與自己的記憶相連線,獲得靈感,引匯出此前被忽視的東西。”
答出所見所聞即可
“暫且拋去對經驗真理的確信,首先關注現象本身。”
暫時答不出,就轉向提問
這尤其適用頭腦突然一片空白的場景。“透過反覆提問,慢慢聚焦於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彼此瞭解,得到靈感。”
事先準備萬能小話題
“抓住談話剛剛被切斷的一瞬間並順利接上別人的談話:‘這麼說來,還有這樣一件事’…… 。”
3
我們不能每次都藉著經歷,在碰釘子摔跟頭的失敗中去訓練思考與表達,那樣機會成本太高,也不值得。何不在平常時就加強訓練,然後把經歷當作訓練效果的展示,一舉贏得滿堂彩?
意識訓練
事事時時提醒自己建立“當事人意識”,主動觀察、參與、學習、調整、進步,“意識發生了改變的話,頭腦也會活躍起來。”
主動轉述
“並非是像重現錄音那般講述,而是經過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整理後再傳達給別人。”
曲線訓練,從生活習慣入手
“讓身體變暖。哪怕是曬太陽這樣的小事......既有利於血液迴圈,又能夠使我們的大腦變得更加活躍。”
“身體受到的刺激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大腦……還有一種好方法,就是身體隨著音樂慢慢搖擺。”
“透過接觸偉大先人的深度思想,不斷髮掘自己的獨立思想…… 只要接觸古典書就可以。如果原著難度過高,可以看一些解說類和入門級別的書。”
這本花費5天時間閱讀,就能出師的“瞬間對答秘籍”裡的招式多種多樣,殊途同歸。瞬間很短,來不及意識就已走過調動素材並作思考然後精確回答的全路徑;瞬間很長,你完全可以用充分的日常積累及訓練來填滿。而填滿那些做準備的日子的,一招恐怕也足夠了。正如齋藤孝所指出的,“比起知道各種各樣的技能,完全徹底地掌握一種技能更為實用。尤其是發生特殊情況的時候,這其中的差異就會一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