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緣圓起名

    老百姓常說的過年就是文言詞春節,春節記農曆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過年為什麼要給小孩子壓歲錢,有什麼典故嗎?

    一 敬老愛幼傳統

    春節一年只有一次,所以形式隆重而又熱烈。每逢這個時候,家裡的老人們為了孩子開心,多多少少都要給自家小輩們包個紅包,以示壓歲。這也是關心、愛護晚輩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 壓歲同壓祟

    春節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也是有寓意的,不單是為了喜慶、愛護、關心,還有辟邪除兇、消災避難的意思。因為“壓歲”同“壓祟”。

    有什麼典故嗎?

    相傳北宋神宗年間,某年春節,宰相王韶的小兒子南陔,跟隨大人在街頭觀燈遊玩時,不小心被歹人掠走。逃跑過程中正巧遇朝廷車子經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立刻放下南陔倉皇逃跑。

    後來,宋神宗得知此事後,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從此以後“壓歲錢”,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 2 # 安逸的夢想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 3 # 浮生夢642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所以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咯。你也從什麼電影中看見過,什麼小孩能看見鬼,小孩眼睛是陰陽眼,雖然是電影,但是古時人們的確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 4 # 指鹿為馬拉松

    壓歲錢”有一個有趣的來歷!傳說中,有個叫“祟”的小妖,每年三十夜它會摸睡熟的孩子的頭,孩子就會變傻。又一年的三十夜,“祟”如約的來了。有戶人家孩子睡覺時把紅紙裹著的“壓勝錢”放在枕邊,當“祟”正靠近他時,紅紙突然發出一道亮光,“祟”驚慌失措的逃跑。因此大家叫它為壓祟錢,“歲”和“祟”發音相同,叫壓歲錢。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裡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開啟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 5 # 宛紓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中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生肖"等紋飾.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節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為立春日,在宮內相互朝拜.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節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者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著壓歲錢送與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作為壓歲錢,其寓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者喜歡選用連號的新紙鈔賜予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裡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 6 # 滄海難言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神仙變的。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裡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 7 # 羽白家族

    說到壓歲錢,很多人都知道過年給小孩子壓歲錢是多少年來的風俗習慣,春節裡,家家戶戶互相拜年,你來我往,晚輩要給長輩買些節禮,如煙呀,酒呀,食品等之類的,而長輩就會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給晚輩一些紅包,多則上百元,少則幾十元不等。

    過年為什麼要給小孩子壓歲錢呢?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是過年的節物之一。

    壓歲錢起初的用意是用來鎮惡驅邪,人們普遍認為,小孩子在十二歲之前,很容易受到妖魔鬼怪的驚擾,所以才來用壓歲錢驅魔驅邪,幫小孩子平安過年,同時也祝願小孩子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大吉大利。

    說到了壓歲錢,不由得又讓我起了姥姥〈外婆〉每年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就會和父母一起去姥姥家給她老人家拜年,姥姥每年都有壓歲錢給我,一塊兩塊的,雖然不算多,但那些錢都是姥姥日裡夜裡,幫忙別人紡線織衣服賺來的〈六七十年代,很多家庭裡都有紡線車,織布機〉現在起來,內心裡,十分的內疚,當時為什麼?為什麼要去拿了姥姥的血汗錢?!

    結束語,看完了壓歲錢的來歷和故事,你現在知道了為什麼大人要在過年的時候小孩子壓歲錢了嗎?其實壓歲錢不僅僅是大人對小孩子的心意,其中也包含著大人們對小孩子深深的愛,希望小孩子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茁壯成長,學習進步,這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

  • 8 # 獨信點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裡的寓意是辟邪歲,保平安。大人們認為小孩容易被鬼祟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也表達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有祝福之意。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是年俗的節物之一。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壓歲錢歷史起於漢代,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關於壓歲錢,有以下幾個傳說:

    傳說一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傳說二

    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傳說三

    “壓歲錢”最早出現於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散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雲: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稱,楊貴妃生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春節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製的“壓歲錢”。壓歲錢的變化  

    最早的壓歲錢的“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鑄成錢幣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兒身上帶的護身符。因為“祟”與歲諧音,所以壓歲錢有“厭勝鬼祟”的巫術作用。宋代以來,人們用現實流通錢幣作為壓歲錢,明清時代廣泛流行。明清時代的壓歲錢,由長輩用紅線將銅錢串起來,吃過年夜飯後直接給予晚輩,或者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在床腳或枕邊。如果貪睡的小孩已入夢鄉,長輩則要留一份,壓在其枕邊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後從枕下翻出,一番驚喜。

    使用鈔票後,家長們則喜歡選用號碼相連(相聯)的新鈔票,因為“聯”與“連”諧音,預兆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生”。而紅紙包鈔票,這種壓歲錢稱為“吉利紅包”壓歲不僅用錢,跟壓歲有關的還有壓歲盤,壓歲果子等。壓歲錢數多少不一,但能給小兒帶來自主消費的喜悅。

  • 9 # 婚道

    小時候,奶奶曾經給我講了一個壓歲錢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一種叫“祟”的妖怪,他有一個黑色的身子和一雙白色的手,專門在每年除夕晚上出來,摸摸熟睡孩子的腦門。孩子被祟摸後就會發高燒,病好後就會變得瘋瘋癲癲。人們怕祟在來傷害孩子,就整晚點著燈不睡覺,使祟不敢來,人們把這個做法叫做“守祟”。

    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來得子,對兒子十分珍愛,就連夜逗兒子玩,這個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當他睡下時,把包著的八枚銅錢放在枕頭旁邊。半夜裡,一陣陰森森的冷風吹過,又黑又矮的祟正準備用它的白手摸這個孩子的腦門時,忽然,小孩子的枕頭邊發出了一道金色的光芒,又黑又矮的祟一邊尖叫一邊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就傳開了。大家紛紛模仿這件事,在每年除夕的晚上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來傷害孩子了。後來人們把這種錢叫做“壓祟錢”,由於“祟”與“歲”同音,人們就把它叫作“壓歲錢”。

  • 10 # 羌人看世界

    一年一度,中國最大最熱鬧最喜慶的節日——春節,即將到來。“壓歲錢”就成了孩子們一年中最期盼的新年“禮物”。

    “壓歲錢”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一種民間習俗。一般在春節期間,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送給晚輩,寓意辟邪驅鬼,祈求平安。

    關於壓歲錢來歷自古有“祟”和“年”的傳說。最盛行相傳:古時人間有一“祟”(祟是傳說中的小妖),每年的大年三十夜裡,專門出來禍害熟睡中的孩子,它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被嚇著的孩子往往會大病一場。為防止其出來作祟,家家都在夜裡亮著燈,坐著不睡守夜,又做“守祟”。有的人家就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以此壯膽孩子,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得名為“壓祟錢”,也叫壓歲錢。據記載,壓歲錢最早源起漢代,宋代開始民間廣泛流傳開來,當時叫厭勝錢、大壓勝錢。這種“壓歲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更不是如今人們相互送的紅包。它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避邪品,上面刻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等字樣。

    壓歲錢又分兩種:一是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贈送給晚輩,表示壓祟,因為“歲”與“祟”諧音,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二是晚輩敬長輩贈送紅包,這個壓歲錢的“歲”指年歲,意在期盼老人們健康長壽,吉祥如意。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過年給孩子壓歲錢的習慣,這是寄託了老人對孩子的祝福與期望。 ‘壓歲錢’,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來並帶有美好祝願的詞彙,它本身就具有傳統文化內涵,更是一種人情和心意的表達。

    山民認為,應當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在我看來,“壓歲錢”不僅僅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更應該透過“壓歲錢”這樣的古老習俗,讓孩子學會傳承,學會感恩,懂得感恩。當然,不能因當下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而壓歲錢也水漲船高,不應盲目攀比,不能成為一種庸俗的人情債務,更不能成為不少人過年時的“負擔”。這樣就喪失了“壓歲錢”原有的意義。

    快過年了,給孩子們發紅包吧,祝福小輩平安健康,同時也可以促進親人之間的交流,不能讓孩子斷了盼頭,沒了念想。列位看官,您們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玉字有關的詞或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