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姑娘的不要怕
-
2 # 戰爭史
二戰日本的裝備很多,但最奇葩的可能很多人根本想不到。俗話說:一物降一物,兩方打仗,一方拿出一樣殺器,另一方必須祭出遠勝於它的“大殺器”才行 ,否則就會一敗塗地。
二戰尾聲之際,美國拿出來“驚天地”的原子彈那麼日本就應該祭出“泣鬼神”的利器壓住原子彈!
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日本當然拿出來了這種“大殺器”,日本官方“信心百倍”的在報紙上放言:“三千五此等武器在手,列強不足懼!!”
那麼這種足以扭轉乾坤,蓋過原子彈的武器究竟是什麼呢?
說出來豬都要發笑,竟然是能讓時光倒退500年的竹槍!這的的確確是一件“泣鬼神”的東西:“額滴娘啊,天底下竟然還有這樣愚蠢的一群人型物種啊!”
【明智光秀在逃亡途中被村民用竹槍刺死】
竹槍是即便是冷兵器時代,都是最最低階簡陋的土造武器。把一根竹子,咔嚓削去一節,剩下的就是一杆帶銳角的竹槍!這即便在冷兵器時代,也不是一支正規軍隊所配備的,只有烏合之眾的土匪、草寇、流民武裝才會使用。不過簡陋歸簡陋,死在竹槍下的日本歷史人物還真不少。發動“本能寺之亂”、殺死了差一點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就是在逃亡途中被村民用竹槍刺死的。
【其實日軍早在太平洋戰場上許多此運用過竹槍,讓美軍大開眼界了】
而日本歷史上無數次農民起義“一揆”,農民們拿的就是竹槍,打倒推翻過無數配備著各色名貴寶刀的武士武裝。
所以在日本文化的語境中,竹槍有著一種低賤但足以克上致勝的神奇品性。
一貫秉承荒誕離奇的東方式“精神至上”思維的日本人,窮途末路,才想出竹槍迎敵這種可笑可悲的“精神原子彈”武器。
最早提出這個口號的,必然是最最“日本特色”的人物,此人叫荒木貞夫,舊武士家庭出身,前陸軍大臣,“皇道派”精神領袖。何謂皇道派?明治大正時代,日本軍隊尚且稱作“大日本帝國陸海軍”,皇道派最早提出“大日本皇軍”的稱呼,可見其反動程度之深,愚頑不化之甚!
荒木貞夫由於愚昧無知早就靠邊站,現在日本黔驢技窮至今,最愚昧的人反倒最能帶給同樣愚昧的日本人於“信心”。荒木貞夫就提出:“竹槍三千萬本,列強不足懼”的名言。
一下子在日本傳播開來。日本官方大概也是死馬當活馬醫的無奈吧。
至少,發動幾千萬的老百姓當兵,總要每個人都有個“傢伙式”吧,可是哪裡有那麼多現代武器?所以,各種老百姓祖傳的老式武器、包括武士刀、火繩槍、薙刀長矛,都拿出來了,就這樣也遠遠不夠,所以,手無寸鐵的只能拿竹槍,充當“稻草人部隊”。
【除了竹槍,舊日本的一切武道都拿出來“現眼”了】
【這種愚蠢的事最容易出現在迷信盲從的民族身上】
這種滑稽遊戲連日本媒體都看不下去,一家報社就在頭版鼓吹東條英機“一億玉碎”強調的文章下,發表了“竹槍有什麼用?還是要靠飛機大炮”的大實話文章。結果法西斯當局大怒,把報社從社長到文章作者一干人都充了軍,發配到最艱苦的沖繩戰場上去。
-
3 # 觀其大略不求甚解
南部麒次郎(日語:なんぶ きじろう,1869年4月2日-1949年5月1日),日本知名的槍械設計師,被稱為日本的勃朗寧,寶二等勳章獲得者、工學博士。南部麒次郎一生中研發了多款武器種類繁多包括手槍、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其中既有精品也有被自己人嫌棄的武器。
南部陸式8mm半自動手槍1904年(明治三十六年),南部麒次郎研製成功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款自動手槍,命名為南部式手槍。它的外形和大名鼎鼎的魯格P08比較相似,但是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座方式――這和魯格完全不同,口徑為8毫米,彈夾裝彈8發。有效射程為50米,槍重大約1公斤,槍長0.2米。 南部式自動手槍對日本軍隊是有劃時代的意義的,填補了日本軍方這方面的空白。 但是該槍設計並不成功!日本陸軍將其小批次的投入部隊使用後,很快發現該槍的設計有嚴重的缺陷。主要問題在於故障率奇高,據說最早使用的一批南部手槍,很少能有一把能夠連續射完三,四個彈夾的。 如此嚴重的問題實在無法容忍,日本軍方表示該槍效能是無法裝備部隊,所以這種南部手槍並沒有裝備日軍。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這兩種步槍因其發明者為有坂成章而得名有坂步槍。三十年式步槍發現有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十年式步槍另外有根很容易折斷的撞針。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戰爭後有人提出討論與進行改善,這時候已經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因此被華人民稱為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為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口徑:6.5毫米,彈倉容量:5發,全長:1280毫米,槍管長度:797毫米,重量:3.95公斤初速:765米/秒,有效射程:460米。三八式步槍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千克。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該槍一大特徵就是它的長度。
大正三年式重機槍
大正三年式重機槍是日本以法國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作藍本研發的氣冷式重機槍,設計師是南部麒次郎,其名稱來自它開始裝備的年份大正三年(1914年),三年式曾是日軍侵華初期的主力重機槍。大正三年式重機槍口徑:6.5mm,槍管長:737 mm,全槍長:1198 mm,重量:55.0 kg,裝彈數:30發保彈板,發射速度:500發/分鐘,子彈初速:740 m/s,最大射 程:4000m,作用方式:導氣式。三年式的槍身和槍管佈滿如同風冷式發動機的散熱片,它沿用了法國霍奇克斯重機槍的供彈設計,以30發裝保彈板供彈,此種供彈方式的效率比使用彈鏈和彈匣為低尤其射速不能太快,當它開火時的槍聲是咯咯地叫,因此被國軍稱為雞脖子。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口徑6.5毫米,供彈方式為30發/彈鬥,重量10.2公斤,全長1100毫米,槍管長度485毫米,初速736米/秒,理論射速500發/分,實際射速120發/分,有效射程600米。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楔閂衡動式閉鎖機構。發射機構為連發發射。日本陸軍在強調步、機槍彈藥通用的同時,還強調步、機槍供彈具通用,步、機槍同彈藥、同供彈具,開啟一箱彈藥,步槍手可以直接使用,機槍手也可以直接使用。為此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採用了獨特的漏斗式供彈方式,這也是該槍最大的敗筆所在。總的來說,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一挺獨具特色的機槍,但不是一挺十分優秀的機槍。
南部十四式手槍
南部十四式手槍口徑:8 mm,全槍長230mm,槍管長117mm,重量:0.91公斤,彈夾:8 發,彈頭初速:317米/秒,槍口動能:332焦耳,有效射程:50米。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槍機起落式閉鎖機構。並採用普通型彈匣,在彈匣右側有一導向鈕,幫助裝最後幾發彈時壓縮彈匣簧。扳機護圈較大,允許戴手套射擊。此槍設計者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幾乎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設計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卡殼頻繁,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即使八路軍沒有槍沒有炮,也不願使用這槍。這實在一款設計得糟糕的手槍。
九二式重機槍
1932年南部麒次郎以3式機槍為基礎開發出使用7.7毫米子彈的92式重機槍口徑 7.7mm,全長1155毫米,槍身長721毫米,30發保彈板,重量55.3公斤(含三腳架),槍身重27.6公斤,射速450發/分,初速732m/s,有效射程800米,200米穿甲彈可以擊穿12毫米鋼板,500米可以擊穿8毫米鋼板。配備92式或96式光學瞄準鏡。92式重機槍是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最有名的重機槍,以哈奇開斯機槍為藍圖,推出了此槍,該槍身和槍管佈滿散熱片,使用精度更高的7.7mm槍彈,戰場上威力極大。其缺點是其重量太大,採用氣冷的九二式重機槍卻比水冷式重機槍還重。
九六式輕機槍
九六式輕機槍總重9公斤,全長1,070毫米,槍管長度550毫米,彈藥6.5mm,槍機種類氣動式,發射速率550發/分鐘,槍口初速735 米/秒,供彈方式30發可卸式盒狀彈匣。原打算用於取代大正11年式輕機槍,但最終與後者一起服役。主要組成、結構原理與大正11年式機槍相同。九六式輕機槍是繼“歪把子”之後,日本侵略者裝備的新一代制式輕機槍。中國抗日武裝力量將該型機槍稱為“拐把子”。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上升閉鎖塊閉鎖機構。槍管可快速更換。彈匣裝在機匣上方。九六式有著裝在下的摺疊式雙腳架,也可在槍管下的氣動裝置接上標準的步兵刺刀。此槍只能全自動射擊,不過也可經由短暫地扣動扳機而發射單發。
九九式輕機槍
九九式輕機槍總重11.4公斤,全長1181毫米,槍管長度550毫米,彈藥7.7x58毫米有坂彈,槍機種類氣動式,發射速率450-500發/分,槍口初速715米/秒,有效射程2000米,供彈方式30發可卸式盒狀彈匣。99式機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一種輕機槍,當日本軍方決定採用7.7毫米無底緣槍彈而不是6.5毫米槍彈時,便開始研製發射這種槍彈的99式機槍,為縮短研製時間,該槍以96式為基礎並做了重大改進。九九式的設計基本上與九六式輕機槍相同,並可共用一些零件。步兵刺刀可接在槍管下的氣動機制上,不過由於此槍相當重,而且刀鋒在裝上槍口時往往被避火罩擋住,在戰場上這項功能被證實為不實際。
百式衝鋒槍
百式衝鋒槍總重量3.38公斤,全長90.3釐米,槍管長度23釐米,彈藥8mm南部子彈,口徑8mm,槍機種類氣體反衝式,發射速率700發/分,槍口初速334米/秒,有效距離120米,最大距離600米,供彈方式 30/50發彈匣。百式衝鋒槍為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昭和5年(1930年),日本陸軍將研發衝鋒槍的工作全交由南部麒次郎所建立的南部槍械製造所進行,並使用與十四年式手槍相同的8毫米南部子彈。但是日本人的一些古怪想法導致了這個另類的產生,為了節約彈藥,有降低射速的裝置;想要一槍多用,而設計了遠距離瞄準的1500米標尺,以及穩定用德腳架;為了可以當步槍使用而安裝的刺刀座。這些設計可以說是當時所有衝鋒槍中的另類。最後該槍於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槍"的名稱,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九四式手槍
九四式手槍總重720公克,全長180毫米,槍管長度95毫米,彈藥8公釐南部子彈,槍口初速290 米/秒 ,裝彈6發,有效射程50m,最大射程550m。此手槍由南部麒次郎設計,並在1934年於南部銃製造所開始生產。 94式手槍幾乎擁有所有南部十四式手槍的缺點,愛走火,愛卡殼,精度還木有南部十四式好,子彈穿透力奇差,手槍的拋殼窗是向上開的,拋殼的瞬間,彈殼碰在拋殼窗的後沿上,使彈殼沿著幾乎垂直的方向向槍的正上方飛出,其高度甚至可達到2m,這滾燙的彈殼接著又幾乎垂直地落下來,往往對射手造成干擾。要是在室內或屋簷下射擊,這種情況會更糟,反彈回來的彈殼打在射手頭上、手上,或是掉在耳朵上和脖領裡,皮肉受疼痛和燒灼之苦,是在所難免的。
以上槍械全部是南部麒次郎的作品,遺憾的是,這個日本勃朗寧和美國勃朗寧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他的作品不少,精品卻不多。南部麒次郎幾乎各種槍他都設計過,在槍械設計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只是因為日本在輕武器方面有許多的固執,所以產生了許多的奇葩設計,但他任然被日本人稱為"日本的勃郎寧"。
-
4 # 薩沙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日軍就知道了手榴彈的重要作用。
在激烈的山地要塞戰中,防禦一方的俄華人,經常會將炸藥點燃扔出要塞。這些炸藥順著山坡滾下後爆炸,造成日軍極為慘重的傷亡。
日軍士兵不甘心光捱打,也盡全力反制。
他們將炮彈、彈藥箱甚至罐頭盒改裝成可以投擲的手榴彈,多少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日本就開始研究新式手榴彈。
隨後的一戰中,歐洲列強都大量使用手榴彈,比如德國的木柄手榴彈和英軍的菠蘿手雷。
自然,日軍也不甘落後。
1921年,日軍推出的第一款現代化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
大正10年式手榴彈並非傳統的投擲型手榴彈,還兼作為大正10年式擲彈筒的彈藥。
所以擲彈筒,其實就是一門超輕型迫擊炮,作用類似於今天的榴彈發射器。大正10年擲彈筒是日軍第一款批次裝備的擲彈筒,射程最遠為175米,遠遠超過投擲手榴彈的距離,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成為日本步兵班的面殺傷火力支柱。
日軍認為:步兵班有了擲彈筒,士兵沒有必要自己大量投擲手榴彈。
所以,大正10年式手榴彈主要側重在擲彈筒使用。
大正10年式手榴彈和普通手榴彈有很大不同,它在彈體下部設有一個較窄的定心環,保證擲彈筒發射時的穩定性。
大正10年式手榴彈生產以後,實踐中發現問題多多。
即便它最側重的領域,也就是作為擲彈筒榴彈,也並不算合格。
它只有一個定心環,使用擲彈筒發射時,榴彈的穩定性不佳,經常東倒西歪,嚴重影響精度。
其他還有很多問題。
效能平平,大正10年式手榴彈的生產量有限,只有10萬顆。
在二戰中,大正10年式手榴彈非常罕見,很少用於一線作戰。
因為大正10年式手榴彈爛泥扶不上牆,日軍在1931年(皇紀2591年)推出了新一代的手榴彈,也就是91式手榴彈。
91式手榴彈和大正10年比較接近,可以看成是一種改進的手榴彈,兩者主要結構沒什麼大的區別。
91式手榴彈的特點是,上部也增加了一個定心環。
這樣一來,使用擲彈筒發射91式手榴彈時,榴彈穩定性比較好。
無論是使用大正10年式擲彈筒,還是用後來的89式擲彈筒,91式手榴彈的精度都不錯。
日軍擲彈筒老兵,可以讓榴彈命中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相當驚人。
除此以外,91式手榴彈也可以採用槍榴彈方式發射。
不過,槍榴彈發射的距離較近,最遠只能80米。
當然,91式手榴彈也可以由步兵投擲。
91式手榴彈相比大正十年,裝藥量從50克增加到65克,威力強大很多,重量仍然保持530克。手榴彈爆炸以後,殺傷範圍是7到10米,對於手榴彈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
91式手榴彈,是二戰日軍裝備的主要手榴彈之一,生產量高達100多萬顆。
然而,從918事變侵華以來,91式手榴彈卻出現了很多問題。
其一,91式手榴彈的加工難度很大。
手榴彈的複雜之處,在於那兩個定心環。
定心環的作用是穩定擲彈筒發射,儘量密封火藥燃氣。所以,加工時對於定心環的尺寸、厚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差一點也不行。部分定心環上的突起,還要和擲彈筒膛線相配合。
定心環幾乎都是手工打造,這就大大增加了加工難度,嚴重影響了手榴彈生產速度。
搞笑的是,91式手榴彈並不只是用於擲彈筒,還是作為普通步兵手榴彈使用。
步兵投擲91式手榴彈,根本不需要這2個高精度的定心環,等於是浪費。
這就是一個悖論,為什麼費力生產不需要的東西?
其二,91式手榴彈的引爆時間太長
作為擲彈筒榴彈使用,因為榴彈發射距離高達幾百米,手榴彈引爆必須有較長的時間,高達7到8秒。
但是,如果手榴彈由步兵投擲,這個時間就太長。
91式手榴彈投到敵人腳下,一般還需要3到4秒才會爆炸。
這麼長的時間,足夠敵人躲避臥倒甚至反擲。
一個日本兵回憶:當時我還是新兵,在上海作戰。一次衝鋒中,我拉響手榴彈扔進中國兵固守的房屋。幾秒鐘以後,手榴彈突然被扔了回來。我躲避不及,被自己的手榴彈炸倒,眼睛和手臂嚴重受傷,卻也因禍得福的被送回國內休養,從此退出現役。在野戰醫院,老兵告訴我,91式手榴彈起爆時間太長,必須在手中等上3到4秒才投擲出去,不然根本沒有效果。然而,我當時只是新兵,哪裡敢將手榴彈留在手中這麼久?
於是,在1936年,97式手榴彈就誕生了。
97式手榴彈,是日軍在二戰中使用最多、效能最好、裝備最多的手榴彈。
從1937年開始裝備部隊,到日本投降97式共生產了790萬顆,非常驚人。
當時97式手榴彈普遍裝備日軍各種部隊,每個士兵配發2個97式手榴彈。甚至,一些不需要戰鬥的後勤人員,甚至護士、醫生甚至普通平民,通常也會配發1個97式手榴彈。
自然,他們不是用於戰鬥的,而是用於自殺。
原則上,97式手榴彈和大正10年式、91式沒有本質區別,可以看做是它們的改進型。
97式手榴彈的外形,和前輩大同小異,也就是華人口中的甜瓜手雷。
97式手榴彈的彈體上,鑄造有縱橫交錯的凹槽,把彈體分為50個小塊。
從外形看起來,它確實像是甜瓜或者菠蘿。
這種外形不是搞笑的,而是希望爆炸時能夠形成較為均勻的破片,增加殺傷力。
需要說明的,97式和91式手榴彈的彈體是50塊,而大正10年式則是48塊(中國稱為48瓣手雷),是3者外形的主要區別。
97式手榴彈的引爆裝置和91式基本一致,和大正10年區別也很小。
97式手榴彈上方有一個棍狀引信裝置,這也是日本特有的設計。
這個引信包括擊針、保險銷、火帽、延期信管。
使用時,首先要檢查一下擊針。
如果擊針的位置不對,需要旋一下,使它突出敲擊器的基部,不然就無法引爆。
隨後,步兵拔出帶著麻繩的保險銷(敲擊器的安全蓋被移除),然後必須將棍狀引信裝置在硬物(一般是鋼盔、槍托、石頭甚至鞋底)上用力磕碰一下。
這樣,擊針才會點燃延期信管。
此時士兵立即投擲出手榴彈,約4到5秒後爆炸。
原則上,這種引爆方式比較安全,有雙重保險。
單單拔出保險銷不會爆炸,必須敲擊彈體以後才會爆炸。
除了奇葩的引爆方式以外,97式的外形也很獨特,也酷似甜瓜。
97式和91式、大正10年式最大的區別,在於91式、大正10年上下都有棍狀體,而97式下部什麼都沒有。
97式取消的,就是用於擲彈筒發射的發藥管,裝有4.2g發射藥。
取消了這個玩意,也取消了上下的定心環,讓97式加工難度大為降低,可以短時間大量生產。
代價是,97式手榴彈不能用擲彈筒發射,只能用手投擲或者當做槍榴彈發射。
其實,當時日軍主要使用的89式擲彈筒,已經大量配發專門的89式擲彈筒榴彈,不需要發射91式手榴彈了。
1937年,97式手榴彈正式裝備部隊,在任何一個日軍戰場都可以看到他。
然而,97式手榴彈在中國卻鎩羽而歸,完全不是國軍木柄手榴彈的對手。
在無數次重要戰鬥中,國軍都將木柄手榴彈作為重要的防禦武器。
如徐州會戰的滕縣戰役,川軍幾乎沒有重武器,完全依靠大量木柄手榴彈死撐了3天之久。
國軍的戰術也很簡單。
日軍距離較遠時,川軍並不開槍。火力根本不是日寇對手,開槍只會遭到敵人重武器的壓制。
等到日寇進入我軍陣地前50米內,川軍才全力射擊並且投擲大量木柄手榴彈。
一時間,除了正面的直射子彈以外,手榴彈還會形成無數的面殺傷爆炸,讓進攻日軍無處可藏,大量傷亡。
這樣一來,進攻也就失敗了。
木柄手榴彈爆炸以後,殺傷範圍在10米左右。如果是一片手榴彈扔過去,敵人是很難躲避的。
整個抗戰期間,大量日軍被木柄手榴彈炸死。
衡陽會戰中,日軍第120聯隊長和爾基隆大佐,就是被木柄手榴彈活活炸死的。
在這種作戰中,97式手榴彈卻暴露出一些問題。
第一是殺傷力不夠。
甜瓜的外形,實際作用有限。
對於鑄鐵的彈體來說,爆炸後很難出現均勻破片。
而且97式手榴彈的裝藥量是65克,同國軍仿造的木柄手榴彈差不多,但相比德國手榴彈的100克還是相差較大。
總體來說,97式手榴彈殺傷力一般。
第二是投擲距離不夠。
相比木柄手榴彈,97式手榴彈不利於投擲。
誠然,日軍士兵在新兵期間,都會嚴格訓練手榴彈技術,每個月至少組織3到4次實彈投擲訓練。
日本優秀計程車兵,往往可以將手榴彈投到五六十米。
然而,因97式手榴彈體積較小,重量又較大,不便於單手握住,嚴重影響投擲距離。
如果不能進行嚴格訓練,新兵使用97式手榴彈是投不了多遠的。
在國軍火力的壓制下,新兵投擲97式手榴彈更是難以發揮什麼作用。
東史郎有過回憶:我從士兵那裡拿了兩顆手榴彈,又往上爬。但是,面對著敵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彈根本沒有投到敵人那裡。 山頂的敵人再次發現我們,又扔起了手榴彈。 身邊好幾個戰友被當場炸死,我們只得向下爬,就這樣在岩石上趴了兩個多小時,等待情況變化。
第三是引信不安全
97式手榴彈設計上有缺陷,經常出現引信提前爆炸的情況,導致士兵被炸死炸傷。
日本新兵回憶:一次我剛剛投出手榴彈,就凌空爆炸了,嚇了我一大跳。老兵告訴,97式手榴彈引信不可靠,經常出現提前爆炸,有時候還會炸傷自己。我現在知道,為什麼老兵們很少使用手榴彈!
第四搞笑的敲腦袋
97式手榴彈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投擲前必須敲擊一下。
在日本設計師看來,隨便在鋼盔或者槍托上敲擊一下即可,這根本沒有難度。
他們沒有想到,多了一個動作,就讓投擲手榴彈的整體速度變慢。
只要用到手榴彈,也就是說敵人在三四十米甚至二三十米外的距離。
這麼近的距離,雙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這種情況下,慢一秒鐘也是可能送命的。
相比起來,木柄手榴彈可以在使用前,提前開啟蓋子,取出拉鎖。等到使用時,直接拉鎖投出去即可,幾乎沒有延遲。
而英美的手榴彈,拉出保險銷以後也不需要再敲擊一下。
多了這個敲擊工作,97式手榴彈的投擲速度自然較慢,很容易被木柄手榴彈壓制了。
其實,日軍在實戰中是很少投擲手榴彈。
日本的實戰中,往往只是在衝鋒前,集體投擲一輪手榴彈。為什麼?
還是因為日軍裝備大量擲彈筒,本來就可以精確發射大量類似於手榴彈的榴彈,沒必要步兵去使用。
在衡陽會戰中,面對國軍強悍的手榴彈襲擊,日軍幾乎無法對抗。
因為衡陽國軍戰士非常有經驗,遠距離根本不開槍,等到近距離三四十米才會投擲大量木柄手榴彈。
這種距離上,日軍擲彈筒是很難發揮威力的,它畢竟是發射類武器,有最小射程的限制。
而日軍步兵又沒有投擲手榴彈的習慣,最多隻是偶爾投擲一枚,所以根本無法應付。
比如著名的傻英雄餘奇烈,從隱蔽的散兵坑中,向日軍攻擊群連續連扔30多顆手榴彈,連續炸死了十多名日軍,炸傷無數。
薩胖的手
總體來說,97式手榴彈是一種非常平庸的武器,但仍然有一定的實戰能力。
只是,它並不是國軍木柄手榴彈的對手。
-
5 # 歷史軍魂
日軍偷襲珍珠港用的什麼戰鬥機?“零”式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的設計者為三菱重工的堀越二郎,在二戰初期,“零”式戰鬥機以出色的爬升率、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碾壓盟軍的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於1940年8月19日首次出戰,12架“零”式戰機從漢口起飛掩護50架轟炸機空襲重慶,但是中國空軍沒有和日軍作戰。同年9月13日,日軍13架“零”式戰鬥機在重慶上空和27架中國空軍的伊15、16遭遇。結果中國空軍被日軍“零”式戰鬥機擊落13架、擊傷11架,日軍的“零”式則無一架損失,這是抗戰以來中國空軍損失最慘重的一次。
1942年6月,美軍在阿留申群島繳獲一架發生事故的“零”式戰鬥機,美軍立即將這架飛機運回美國進行試飛,透過試飛美軍發現“零”式戰鬥機俯衝能力較差、防護能力較弱,針對這一弱點,美軍設計出了專門對付“零”式戰鬥機的F6F戰鬥機。到了二戰後期,日軍“零”式戰鬥機的優勢逐漸喪失,最終成為了“神風突擊隊”實行自殺爆炸攻擊的機種。
回覆列表
二戰日軍的裝備在歐洲盟友看來比較落後的
德軍(歐洲戰場)MP40 MP38衝鋒槍。機槍MG34 MG42 及一戰的MG08馬克心水冷機槍 步槍 Kar98K步槍 及產量較少的半自動步槍G43 及傘兵步槍FG42 手槍 C96(後期裝備)魯格P08 火炮37~88MM反坦克炮及迫擊炮口徑不等 全機械化 閃電戰步坦空協同作戰。
日軍 九二式機槍 三八式步槍(中國戰場) 99式步槍 九九式輕機槍 九六式輕機槍(太平洋戰場居多) 大正十一式擲彈筒 十一式機槍 步兵備彈120發步槍彈 南部手槍(自殺有時都不管用)零式戰機等戰鬥機 九五式中型坦克等 日軍以海軍厲害 德軍陸軍 空軍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