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機圖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結束了,最終法國隊4:2戰勝了格子軍團,但是克羅埃西亞人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而克羅埃西亞10號球員莫德里奇也獲得了本屆世界盃的金球獎!

    在比賽過程中,解說員不止一次說到克羅埃西亞內戰,說到了瘦小的莫德里奇經歷過克羅埃西亞內戰,說到了拉基蒂奇選擇為了克羅埃西亞效力的故事。我們說下克羅埃西亞內戰,克羅埃西亞內戰(也可以稱作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的開啟實際山和足球還有點關係的,當然大背景還是受到了冷戰和歷史因素導致的。克羅埃西亞內戰是指1990年到1995年之間在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戰爭。當時,受東歐劇變的震盪,南斯拉夫聯盟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原有的國家框架正在分崩離析,佔據南斯拉夫主體地位的塞爾維亞人和包括克羅埃西亞人在內的其他民族矛盾日漸深化,克羅埃西亞等原南斯拉夫成員獨立傾向越來越嚴重。值得一提的是,克羅埃西亞內戰的導火索正是一場足球賽。1990年,薩格勒布迪納摩隊在主場迎戰貝爾格萊德紅星隊,比賽期間兩隊球迷發生衝突,由於當局對局勢控制不當,很快演變為薩格勒布球迷與警方的衝突,矛盾開始轉向克羅埃西亞人與南斯拉夫中央政權之間。1990年10月,克羅埃西亞要求廢除聯邦制、將南斯拉夫改造為鬆散的國家邦聯,此舉遭到塞爾維亞強烈反對;同年12月,克羅埃西亞制定憲法,這等同於宣佈拒絕承認南斯拉夫對克羅埃西亞的實際控制,矛盾至此已經難以調和。1991年3月2日,克羅埃西亞警察軍與南斯拉夫人民軍發生武裝對峙,31日警察軍又與塞爾維亞民眾發生武裝衝突,此時武裝鬥爭已經上升至國家層面。1991年6月19日,克羅埃西亞舉行全民公決,近8成投票者贊同獨立。1991年7月,塞爾維亞人武裝開始進攻克羅地亞人聚居地,因塞族攻克克族領地後即宣佈自治、並將控制權交給作壁上觀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塞族遂遷怒於人民軍並要求人民軍撤出克羅埃西亞,在遭到拒絕後克族武裝開始圍攻人民軍營地,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獲得大批武器和補給。南斯拉夫政府對此大為震怒,1991年9月,南斯拉夫人民軍從多個方向進入克羅埃西亞,計劃重新控制失控地區、解除對被圍營地的封鎖並建立塞族自治地區。9月22日,南斯拉夫人民軍襲擊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軍事衝突正式演變為內戰,直到1995年,克羅埃西亞艱難獲得最後勝利。

  • 2 # 英武

    祝賀克羅埃西亞獲得世界盃亞軍!昨晚的比賽,看著挺心疼這些克羅埃西亞隊員的,不知疲倦的奔跑,但畢竟人的體能有限啊!同時,也在懷念那些只有電視上看過錄像,沒有在現代世界盃上看過的南斯拉夫足球隊!1.上面這張圖,相信大家都透過媒體看到了吧!?他就是當時的克羅埃西亞英雄,渴望為自己的民族和人民而戰,不願意充當美國和穆族的炮灰和走狗,他就是在法庭上服毒自盡的克羅埃西亞族將領——普拉利亞克!2.前南斯拉夫主要分為克羅埃西亞族、塞族以及穆族組成。但是因為一場足球賽,被北約和美西方輿論戰渲染下,謠言四起,有意挑起克族人和塞族人對穆族人的矛盾,直接導致克、塞和穆族從和諧共處走向了對立。

    而現在可以證明:這是北約有意要摧毀社會主義陣營的毒辣陰謀。在西方民主的推行下,那斯拉夫形成的意識形態被摧毀了,人人都希望投票選出自己的族長,那斯拉夫一下子出現40多個政黨,從此——南斯拉夫走向分裂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1990年,薩格勒布迪納摩隊在主場迎戰貝爾格萊德紅星隊,比賽期間兩隊球迷發生衝突,由於當局對局勢控制不當,很快演變為薩格勒布球迷與警方的衝突,矛盾開始轉向克羅埃西亞人與南斯拉夫中央政權之間。

    3.北約支援穆族,利用一場婚禮直接引爆克、塞和穆族之間的矛盾,從而引發了內戰。在一個塞族青年的婚禮現場,突然出現一個穆族青年舉著機槍開始瘋狂掃射,新郎新娘和親友們瞬間倒在了血泊之中!

    西方輿論媒體加足馬力開始渲染(可以參考一下當前的“白頭盔”組織的惡行),直接刺激了三族矛盾,直接讓南斯拉夫走向了戰爭深淵!

    4.戰爭爆發後,克族被北約脅迫下與穆族綁在一起,共同對付塞族人,開始了大規模的屠殺和燒殺搶等三光政策!!!

    只要塞族反抗或者取得優勢,美英就直接出動戰機開始轟炸鎮壓!

    所以,昨天看到法國領導人和克羅埃西亞領導人站在一起,實在是巨大的諷刺!

    5.作為克羅埃西亞族,根本沒有跟塞族開戰的意願,也無法接受穆族對塞族的種族屠殺和集體輪姦等暴行,更不想成為美國和穆族的幫兇,成為北約的走狗!於是,1992年,克羅埃西亞軍隊將領公開宣佈將和塞族軍隊聯合對抗穆族武裝,而選擇良知的克羅埃西亞將領,就是哪位在2017年11月29日,直接在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上,直接服毒自殺的克羅埃西亞族武裝部隊高階將領——普拉利亞克!(普拉利亞克聽到法官宣佈駁回他上訴後,對法官大聲說:“法官們,斯洛博丹·普拉利亞克不是戰犯!我拒絕接受你們的判決!”緊接著,他掏出一個小瓶,吞下里面的液體,聲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我剛剛喝下的是毒藥!”)

    對於克族與塞族聯手,美英豈能坐視不管?於是北約出手開始鎮壓克族和塞族武裝,並將普拉利亞克及其他5名前波黑克族政治和軍事領導人逮捕,然後上了國際法庭——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形勢法庭!開始各種判刑,其中普拉利亞克被判20年監禁。

    遺憾的是:當普拉利亞克正在慷慨陳詞的時候,聯合國的主法官直接關掉了麥克風——更當年薩達姆遭遇一樣!!!

    6.自從這些有良知的軍隊高階將領被北約逮捕後,再沒有像普拉利亞克這樣的人敢站出來想北約霸權說不了!

    你說是不是悲哀!

  • 3 # 單目1

    我聽張召忠教授這麼說的,當初歐共體重新洗牌,制定一系列有損美國利益的決點,決定與美抗爭,一旦達成協義,歐元區對美元將形成對立勢態。加之南斯拉夫與解體蘇聯關係愛昧。美帝決定拿南聯盟開刀,殺雞駭候。歐盟見此情形。從新申勢,避免引火上身。美國就這樣。誰敢有損,無視我的存在,必將還以顏色。是否如此,高人指點!

  • 4 # 蹉跎歲月124962922

    的確如此,巴爾幹地區歷來以歐洲火藥桶著稱,這主要是多民族不同宗教信仰造成的。由於歷史原因,有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有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有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構成非常複雜。隨著奧斯曼土爾其帝國,奧匈帝國,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相繼崩潰,幾經戰亂,現在基本上是平靜了。

  • 5 # 新言博論

    本屆世界盃克羅埃西亞取得了歷史性的好成績,而且隊內大多數球員都經歷過那場戰火,因此20年前的內戰又引發了大家廣泛的關注與思考。

    首先,巴爾幹半島,以“歐洲的火藥桶”著稱。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亞非大陸之間,由於歷史、民族、宗教、領土等問題錯綜複雜,再加上地緣位置的重要性,不僅內部紛爭不斷,也是大國博弈必爭之地,因而有“歐洲的火藥桶”之稱。特別是南斯拉夫地區(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波黑、馬其頓、黑山、科索沃地區),積怨較深,矛盾重重,成為了衝突的最前沿。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摩爾多瓦、烏克蘭、土耳其等也屬於巴爾幹半島國家。

    其次,南斯拉夫人,由於宗教的分歧而對立。

    斯拉夫人是歐洲的三大民族之一,發端於東歐地區,由於民族遷徙,現有三個分支:西斯拉夫人(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斯拉夫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斯拉夫人。雖然南斯拉夫諸共和國同種同族,但由於宗教的分立,可謂勢同水火,無法相容。其中塞爾維亞、馬其頓和黑山信奉東正教,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信奉天主教,而波黑和科索沃地區則信奉伊斯蘭教,有趣的是宗教的紛爭,也影響了語言的使用,雖然同操斯拉夫語,但塞爾維亞用西裡爾字母書寫,而克羅埃西亞卻用拉丁字母書寫。

    第三,大國的博弈, 最終走向南斯拉夫的統一。

    土耳其人統治巴爾幹半島長達500年之久,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微,以塞爾維亞為核心民族獨立運動,最終推翻了土耳其的統治,但日益強烈的南斯拉夫統一意識,又威脅到了奧匈帝國的利益,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導火索,奧塞戰爭爆發。德國為了維護其在土耳其的利益,與奧匈帝國一起支援土耳其,並結成同盟國力圖阻撓巴爾幹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而俄國為加強其在巴爾幹的勢力,構築反德奧以及土耳其的堡壘,支援巴爾幹同盟的建立,與英法結成協約國,由此一戰全面爆發。

    第四,短暫的共和歷史,卻充滿著腥風血雨。

    1918年一戰結束,作為戰勝國,以塞爾維亞為核心,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實行國王獨裁專制。但反對帝國統治的同盟,無法彌合曆史、民族、宗教的分歧,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從一開始就離心離德, 1929年,烏斯塔沙(克羅埃西亞獨立運動組織)成立,以爭取克羅埃西亞獨立為目標。隨著二戰爆發,德國橫掃南斯拉夫,烏斯塔沙倒向軸心國,並建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權,1945年鐵托率領人民軍擊潰烏斯塔沙,克羅埃西亞重新併入南斯拉夫,並建立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社會主義聯邦國家。二戰之中,兩族不乏種族屠殺行為,如烏斯塔沙在集中營殺害塞爾維亞人,而塞爾維亞人則屠殺克羅埃西亞人,這是歷史的至暗時刻。

    第五,鐵托的強人手腕,米洛舍維奇的大塞爾維亞主義。

    二戰後,美蘇爭霸,南斯拉夫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屬於東側陣營,意識形態的對立成為主流,但鐵托治下,南斯拉夫始終與蘇聯保持一定的距離,堅持獨立和不結盟運動,是歐洲唯一沒有加入華沙條約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鐵托對南斯拉夫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採取打壓政策,依靠強人維繫著各民族的和諧,但民族分裂已經暗潮洶洶。米洛舍維奇上臺後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加強中央集權,消減共和國自治許可權,這遭到了其他民族的反對。隨著蘇東劇變,1991年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舉行公投,一起宣佈獨立,並引發連鎖反應,聯邦體制分崩離析已在所難免。

    最後,克羅埃西亞戰爭是文明斷層線上的衝突。

    1.南斯拉夫國情分析。克羅埃西亞人口約430萬,90%為克羅埃西亞族,說克羅埃西亞語,信奉天主教,認同西方文明,境內的塞爾維亞族佔少數,大約8%左右。而塞爾維亞有700多萬人口,信奉東正教,其他如斯洛維尼亞為天主教,馬其頓、黑山為東正教,波黑、科索沃為伊斯蘭教。

    2.克羅埃西亞反聯邦政府原因。一是聯邦領土劃分,偏向大塞爾維亞,使本該屬於克羅埃西亞的穆斯林波黑成為獨立共和國;二是聯邦政府=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人,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聯邦,民族地位之爭由來已久;三是教派衝突:天主教與東正教;四是資源分配不平衡,北部和西北部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較為發達,而南部的波黑、東南的馬其頓、黑山、科索沃發展較慢。南斯拉夫聯邦損害發達地區的利益,政策傾斜欠發達地區;五是對幹部任用不滿,由於克羅埃西亞二戰中的烏斯塔沙分子,國家的重要職位被塞爾維亞和黑山佔據;六是對米洛舍維奇宣示大塞爾維亞主義極為反感。

    3.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西方國家力圖消滅共產主義,而以塞爾維亞為首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紛爭不斷,成為了西方國家分化瓦解的重點。且塞爾維亞屬東正教文明,透過支援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從內部瓦解聯盟體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雖然有意識形態鬥爭的大背景,但是文明斷層線的視角也提供了一種解釋路徑。一邊是和平演變,威逼利誘取消一黨專制,採取多黨競爭的西方式民主道路,而一邊則是利用文明斷層線的衝突,從內部瓦解聯盟體制。

    4.克羅埃西亞戰爭的五個層次。第一層:克羅埃西亞獨立後,境內的塞爾維亞族也謀求獨立,克羅埃西亞政府和族人同境內的塞爾維亞族發生衝突;第二層:米洛舍維奇以聯邦政府的名義,派兵援助克境內的塞族,由此引發聯邦政府與克羅埃西亞的戰爭;第三層:因為聯邦政府由塞爾維亞主導,而且戰爭起源於克羅埃西亞國內克族與塞族的戰爭,塞爾維亞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場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的戰爭;第四層次:冷戰思維下的意思形態鬥爭,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第五層次:天主教文明同東正教文明的對立,西方國家支援克羅埃西亞,而俄羅斯及其他東正教國家則支援塞爾維亞。

    綜上所述,克羅埃西亞內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啟示價值,當意識形態的爭鬥不再成為主流,文明的衝突將取而代之,尤其是處在文明斷層線上的國家,如何增強國家認同感,如何構建大一統意識,如何避免衝突、分裂,是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畢竟戰爭的創傷影響深遠,從1991年至1995年,克羅埃西亞人飽受戰火的侵害,雖得到民族性、抗爭性、不屈性的洗禮,但也成為了克羅埃西亞人共同的傷痛記憶。

  • 6 # 千里巖

    克羅埃西亞獨立初期的戰爭不應該說是內戰,看作是分家分不明白的戰爭更合適。

    早在中世紀克羅埃西亞跟著神聖羅馬帝國混算是一個半獨立的王國,國王由哈布斯堡家的皇帝兼任。當時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役一敗塗地比奧斯曼征服了,許多塞族就逃到了克羅埃西亞境內。皇帝一看很高興,送來當兵種地的了,就把他們安置在克羅埃西亞的克拉伊納和斯拉沃尼亞一帶,平日種地交稅戰時當兵打仗。

    所以說最近這四五百年吧,克拉伊納和斯拉沃尼亞就是塞族聚居區,在克羅埃西亞的塞族區。

    等著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時代中期,鐵托為了防止塞爾維亞人鬧大民族主義開始把中央權力分散到各個共和國去,中央搞輪流坐莊。他是不在乎啊,威信高的嚇死人,誰敢反對?還有當初跟蘇聯鬧翻那陣子,為了防止蘇聯鬧匈牙利事件,鐵托專門在各地組織了“地方防衛部隊”類似於一種民兵的加強版吧。

    最後,1991年蘇聯開始解體整個東歐都開始變色了,南斯拉夫也不能獨善其身啊。開始搞多黨制選舉吧,結果執政黨“共盟”的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分支就丟了政權。其他地方尤其是塞爾維亞共盟還是挺住了。

    西方會喜歡這個結果麼?肯定不會啊,得使勁教育他們民主自由多好啊,趕緊民族自決了來跟著我們歐盟就有前途!那麼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立馬開始鬧獨立了!當然開始不好太過分,就說弄個邦聯吧?

    塞爾維亞當時領導人米洛舍維奇比較乾脆,聯邦沒了別假惺惺了,只要所有的塞爾維亞人生活在一個國家,我們不稀罕什麼邦聯。斯洛維尼亞沒毛病自己走路了,可是克羅埃西亞就急了我這裡克拉伊納和東斯拉沃尼亞怎麼辦?

    好玩就在這裡,民族自決?許克羅埃西亞公民投票獨立不許克拉伊納等地的塞族公民投票自決?西方的雙重標準立馬冒出來了,不許!那就開打吧……

    克羅埃西亞本來就有地方防衛部隊,西方大量偷運的武器到手立馬組建軍隊。塞族也不甘示弱畢竟南人民軍本來是塞族主導的,也立馬控制了大部分聚居區。克羅埃西亞軍隊立馬趕來鎮壓,先跟南人民軍打。南人民軍肯定佔優勢啊,可是西方不幹了,尤其是德國最起勁帶著歐盟鬧制裁南斯拉夫,然後大手筆的援助克羅埃西亞那邊。

    後來南斯拉夫頂不住西方壓力下令人民軍撤退,不過大量的武器裝備和本地的籍計程車兵卻就地留下,所以克拉伊納塞族軍隊也不是吃素的。內戰就繼續打下去了。但是畢竟克羅埃西亞軍隊是新茬子沒法跟塞族老兵比,西方趕緊拉偏架啊,停停停,別打了,和談吧……

    說是停火了,可是西方的制裁不停給克羅埃西亞的援助也不停,軍隊也在不斷地得到美國顧問的整訓。等著隔壁波黑又爆發戰爭,南斯拉夫被進一步削弱而且軍隊被牽制住了,克羅埃西亞軍隊就重灌上陣嘍……

    沉靜了將近3年多的克羅埃西亞軍隊突然向克拉伊納發動大規模進攻,這就是所謂的“暴風行動”,幾天內就打垮了塞族軍隊佔領了這一地區並且驅逐了幾十萬在這裡世代居住了四五百年的塞族居民。只有東斯拉沃尼亞一帶當時有南人民軍駐守倖免於難,但是隨後南人民軍帶著這裡的塞族居民還是撤走了。克羅埃西亞政府終於統一了……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克羅埃西亞全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位於巴爾幹半島潘諾尼亞平原與地中海交界處,面積56594平方公里,人口417.4萬,首都薩格勒布是克羅埃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城市。

    早在史前時代克羅埃西亞就有人類居住,目前已在克羅埃西亞境內發現尼安德塔人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化石。鐵器時代時古伊利里亞人和古凱爾特人也相繼進入位於今天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土地。公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了該地區。羅馬帝國衰弱後匈奴人、東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國相繼到來並征服了這裡。公元7世紀時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一支遷入這裡,他們成為了今天克羅埃西亞人的祖先。9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基本改信基督教。925年托米斯拉夫成為統一的克羅埃西亞王國的第一任國王,至此克羅埃西亞開始以一個獨立王國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公元10世紀上半葉克羅埃西亞國達到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克羅埃西亞佔領了潘諾尼亞平原以及今天義大利威尼斯境內的部分地區。這一時期的克羅埃西亞擁有10萬步兵、6萬騎兵、180艘戰船,這在中世紀的歐洲絕對是一支不容小覷的武裝力量。

    克羅埃西亞版圖的擴張使其同匈牙利直接接壤。巧的是從公元10世紀開始匈牙利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匈牙利人利用儲存完好的羅馬道路迅速挺進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和拜占庭帝國。在他們前往亞得里亞海的道路上克羅埃西亞成為他們的擋路石,於是他們攻打克羅埃西亞,但卻沒能取勝。相反托米斯拉夫率領克羅埃西亞人把匈牙利人趕到了多瑙河對岸。克羅埃西亞北部的薩瓦河流域和南部的達爾馬提亞諸城聯合成為統一的克羅埃西亞國家。克羅埃西亞的疆土從德拉瓦河到亞得里亞海,從拉沙到斯列梅、德里納河(Drina)和扎胡姆列,還包括維斯島、布拉奇島、赫瓦爾島和達爾馬提亞諸城。

    花無百日紅——國運就如潮水有漲就有落:10世紀中期克羅埃西亞王室內部爆發了王位爭奪戰,與此同時外國勢力趁機同國內的野心家們勾結起來干涉克羅埃西亞內政。在克雷希米爾二世時期(949~969年)克羅埃西亞丟掉了布拉奇島、赫瓦爾島和維斯島,後來又丟掉了達爾馬提亞諸城,克羅埃西亞由此走上了衰敗之路。1102年克羅埃西亞與匈牙利簽訂條約:同意由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羅埃西亞君主,自此克羅埃西亞即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此後直到16世紀的克羅埃西亞歷史一直與匈牙利歷史交織在一起。匈牙利於1409年把達爾馬提亞地區(即克羅埃西亞的沿海部分)賣給威尼斯共和國。

    152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在摩哈赤戰役中擊敗匈牙利,戰後匈牙利大部分地區被奧斯曼帝國佔據,而地理位置相對較為偏遠的克羅埃西亞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在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克羅埃西亞一度為法國佔據,但在拿破崙戰敗後根據歐洲列強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作出的決定:克羅埃西亞復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因國內民族問題而土崩瓦解——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地都成為了獨立國家。1918年12月1日獨立後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同塞爾維亞合併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繼任國王后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在此之前南斯拉夫只是對南部斯拉夫各民族的統稱,更多的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南斯拉夫王國的誕生是歷史上南斯拉夫一詞首次被用於國家名稱。儘管南斯拉夫以一個統一的國家形象出現在了世人眼前,但仍無法掩蓋組成這一國家的各地區之間潛伏的矛盾——事實上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地區一直對塞爾維亞的集權政策甚為不滿,擔心南斯拉夫最終會變成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1930年代末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計劃建立按種族區分的聯邦行政區:前者希望馬其頓、伏伊伏丁那、黑山與塞爾維亞合併,克羅埃西亞則想與達爾馬提亞和部分伏伊伏丁那合併。至於擁有多數波斯尼亞穆斯林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雙方都宣稱擁有其主權。1939年8月26日克羅埃西亞省成立,更擁有獨立議會,領土包括今克羅埃西亞與波黑西北部;而當地的塞爾維亞人則變成了少數民族。

    1941年4月6日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入侵南斯拉夫,在軸心國的扶植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成立。這一時期獨立建國的克羅埃西亞由烏斯塔沙政權統治。該政權於1929年4月20日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成立,其目標是讓克羅埃西亞從南斯拉夫獨立,其領導人巴維裡契與墨索里尼的義大利法西斯黨有密切關係並領取其津貼。由於歷史上長期受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所以克羅埃西亞人的生活方式比較偏西化並信仰天主教,這和具有濃厚的東正教傳統的塞爾維亞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烏斯塔沙政權獲得了德、意法西斯勢力和天主教會的支援。克羅埃西亞獨立後烏斯塔沙政權在其境內建立了超過十個集中營,殺害達九萬三千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的切特尼克組織也對克羅埃西亞人展開種族屠殺。在這種相互的種族屠殺中雙方的積怨越來越大。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的帶領下趕走了德軍後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又重新成為由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在南斯拉夫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潛伏著一大危機: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維尼亞與鄰國奧地利、義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過大的貧富差距同南斯拉夫內部各族系之間原本存在的矛盾綜合在一起進一步加劇了各加盟共和國對中央的離心傾向——生活水平最高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就一直對貝爾格萊德的中央政府從他們手中收取重稅支援馬其頓、科索沃等地的行為甚為不滿。這種不滿情緒在1980年代後日益升溫。在1990年克羅埃西亞第一次全民投票中主張自治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的勝利更加激化了民族之間的矛盾。1990年5月13日在克羅埃西亞首府薩格勒布舉行的薩格勒布迪納摩足球俱樂部和貝爾格萊德紅星的比賽被矛盾尖銳的克族和塞族視為兩個民族之間的較量,比賽過程中薩格勒布隊認為裁判有意偏袒來自塞族地區的貝爾格萊德隊,於是同裁判以及體育場的管理方發生衝突,很快事態朝著失控的方向發展——薩格勒布隊開始打人並同隨即趕來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衝突。薩格勒布隊的茲沃尼米爾·博班因為對警察的暴力攻擊受到長期的禁賽處分,本來對這種有違體育精神和國家法律的暴力行為理當懲處,但在當時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這一事件被克族視為身為南斯拉夫主體民族的塞族儀仗國家權力對自己進行欺壓。1990年12月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制定憲法並在其中規定克羅埃西亞的自決權和主權,與此同時克羅埃西亞的官方語言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改為克羅埃西亞語,禁止使用西裡爾字母而改為使用拉丁字母。1991年5月19日克羅埃西亞進行獨立公投,支援克羅埃西亞獨立的一方以78%的絕對優勢勝出。6月25日克羅埃西亞議會透過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的決議。

    克羅埃西亞宣佈獨立後同南斯拉夫聯邦軍爆發了武裝衝突,同時由於歷史原因導致在克羅埃西亞境內有佔克羅埃西亞總人口的12.2%的塞族人,這些塞族人不願同南斯拉夫分離並認為獨立後的克羅埃西亞不會公平對待自己,因此克羅埃西亞必須同時面對南斯拉夫聯邦軍和國內塞族人口的雙重打擊。國際上一般稱克羅埃西亞獨立時期這場戰爭為克羅埃西亞戰爭而不是克羅埃西亞內戰,因為只有克羅埃西亞同國內塞族人的那部分戰爭能稱之為內戰,然而與此同時克羅埃西亞也在同南斯拉夫聯邦軍作戰。事實上早在克羅埃西亞尚未正式宣佈獨立的1990年9月在靠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克羅埃西亞邊界聚居的塞族人就已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下預感到克羅埃西亞可能將邁向獨立,於是他們搶在克羅埃西亞宣佈獨立之前宣佈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位於克羅埃西亞東部的西斯拉弗尼亞地區也成立了東斯拉弗尼亞、巴拉亞、西斯雷姆等塞族自治組織。1991年3月2日克羅埃西亞警察軍和南斯拉夫聯邦軍在西斯拉弗尼亞的帕克拉茲發生互相對峙的事件,3月31日在同一地點克羅埃西亞警察軍和當地的塞爾維亞族居民發生槍戰並造成人員傷亡。1991年6月25日克羅埃西亞發表獨立宣言後克羅埃西亞警察軍和留在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居民再度發生衝突。在克羅埃西亞獨立的當天南斯拉夫另一加盟共和國斯洛維尼亞也宣佈獨立,南斯拉夫人民軍不能再從這兩地獲得軍費與兵員,這時只有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加盟共和國還留在南斯拉夫聯邦內,以塞族人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軍自然在克羅埃西亞同其國內塞族居民的衝突中支援後者。1991年7月下旬開始塞族武裝在巴拉尼亞地區展開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儘管克羅埃西亞軍隊在人數上佔優,但塞族武裝得到了身為前南正規軍的人民軍的支援,很顯然克羅埃西亞匆匆組建的軍隊並不是南斯拉夫人民軍的對手,於是在塞族武裝和南斯拉夫人民軍的打擊下連戰連敗。到1991年11月18日南斯拉夫人民軍攻佔了克羅埃西亞方面堅守了3個月的武科瓦爾,克羅埃西亞國民衛隊204旅被消滅,大約1000名克羅埃西亞士兵被打死、1000人被俘、2000人投降。東斯拉沃尼亞完全落入了南軍手中。

    就在克羅埃西亞形勢岌岌可危之際得到了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支援並將戰爭一直拖到了1995年。這一年克羅埃西亞一方面對美國、俄羅斯、歐盟、聯合國所提出的給予塞爾維亞人一定的自治權的和平提案展示興趣而嘗試拖延時間,另一方面因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對於塞爾維亞佔領地區的時限快到了,所以強力要求維和部隊儘早撤退。維和部隊活動規模被縮小的提案被同意之後不久克羅埃西亞軍就突襲了西斯拉弗尼亞驅趕塞爾維亞人。接著8月3日實行的風暴作戰將目標擺在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的首都克寧,作戰開始後僅僅三天就攻佔了克寧,期間造成150人死亡,此外造成了15—20萬人的塞爾維亞難民。1995年8月克羅埃西亞政府軍佔領了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部分地區,12月雙方以簽署岱頓協定的形式宣告衝突正式結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區重歸克羅埃西亞。在整個克羅埃西亞戰爭期間克羅埃西亞死亡和失蹤計程車兵約為6788—8784、平民4508—7186;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死亡和失蹤4177名士兵和2650名平民;南斯拉夫人民軍死亡1279名士兵。這場戰爭對克羅埃西亞的人口和民族分佈情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克羅埃西亞人口從1992年到1995年之間從475萬人減少到440萬人,2003年開始則大約維持在440萬人,迄今沒有回覆到戰前的人口數。與此同時克族在克羅埃西亞總人口中的佔比由1991年的78.1%上升到89.63%,而塞族人口占比則從12.2%下降到4.54%。戰爭同樣對克羅埃西亞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直到2003年克羅埃西亞經濟才恢復到戰前1990年的標準。2005年克羅埃西亞的國民生產毛額達到12364美金,在前南斯拉夫聯邦各國中僅次於斯洛維尼亞。到去年為止克羅埃西亞以548.49億美元的GDP總量和13295美元的人均GDP躋身高收入市場經濟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恭喜別人添孫子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