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三國志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記載了費禕被刺的情形:

    (延熙)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

    蜀漢延熙十六年(253)正月初一,時任蜀漢執政者的費禕被曹魏降人郭脩(又做郭循)所刺殺。

    這個案件被認為和姜維有關,是因為郭脩正是對蜀漢戰事中被姜維所俘,而姜維史稱“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有人認為郭脩正是為姜維所指使,或者乾脆就是其用自己豢養的死士冒名頂替。

    至於姜維的動機也有說法,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費禕這麼做還有堂皇的理由: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大意是:我們遠遠比不上丞相(諸葛亮),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何況我們!不如保衛國家治理民眾,謹慎地守護社稷,等待有能力的人在未來建功立業,千萬不要希冀僥倖來決成敗於一舉,如果不能如願,悔之莫及。

    姜維心裡肯定不服氣,可是也難以辯駁,不得已出此下策用暗殺手段搬去這個礙事者,似乎也合乎行為邏輯。

    事實上,延熙十六年春費禕被刺殺,這年夏,姜維就率領數萬人出石營(祁山附近)——注意,數萬人雖然也不算多,但是比起費禕時代的其兵不過萬人,堪稱鳥槍換炮,而姜維的這一軍事行動,也堪稱迫不及待。

    馬伯庸在《隱藏在三國正史後的一段懸案》中這麼說:

    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馬親王還這麼認為:

    這幾條證據綜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很難不叫人懷疑姜維在這起刺殺事件裡是無辜的。

    但是,祥瑞御免,天可憐見,線索是線索,證據是證據,正如懷疑是懷疑,定罪是定罪。

    還是親王的話: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禕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但這句話也完全可以顛倒次序:

    雖然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禕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

    這麼看來,姜維可能連犯罪嫌疑人也談不上,刺殺者只能算在“殺身成仁,釋生取義”(曹魏方面的觀點)的郭脩頭上。

  • 2 # 九州歷史

    當然有關。諸葛亮、蔣琬之後,費禕執政。算命師說成都沒有宰相之位,費禕搬到川北的漢壽(今廣元)辦公。費禕豪爽,經常大醉,將軍張嶷說:“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都死於刺客,如今將軍位尊權重,應宜鑑知前事,稍為警惕”,費禕沒當回事。公元253年,費禕在漢壽舉行年會,魏國降將郭循在場,此人是姜維招降過來的。席間,費禕再次大醉,被郭循殺死。

  • 3 # 鵬宇歷史

    我們都知道,蔣琬、費禕和姜維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重要人物,也是諸葛亮去世後能夠掌握蜀漢大權的重要人物之一。費禕的管理才能讓蜀漢能夠得以休養生息,姜維的軍事才能讓蜀漢能夠保證一時太平,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費禕在執政還沒有幾年的時間,他就遇刺身亡了,而刺殺者正是姜維手下的郭循,那麼這到底是驚人的巧合還是姜維可以的安排呢?

    在筆者看來,姜維刻意謀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費禕在掌握朝政大全之後,一心想的是恢復民生,休養生息的政策,讓蜀國能夠正常發展,而非一直的進行北伐,因為在費禕看來,北伐只是一味的消耗國力罷了。

    而姜維呢?歷史上的姜維是完成繼承諸葛亮遺志的一個人,甚至為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在朝廷中掌握大權的是費禕等人的不戰派,這讓將在外的姜維什麼難受,沒有大後方的支援何談北伐大業?這也就是說,費禕是姜維能夠完成諸葛亮遺志的唯一障礙,一旦消除了這個障礙,再也沒有人能夠阻礙姜維的北伐大業。

    所以,在筆者看來,費禕幾乎可以確定就是姜維所害,這和諸葛亮將李嚴罷官的情況非常相似,只不過姜維將費禕置於了死地,而李嚴能夠全身而退罷了。不過從歷史上來看,費禕和姜維並沒有誰對誰錯,因為依靠司馬家族的勢力收付蜀漢是遲早的事情,就像那句古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力量訓練對於跑步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