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鷹視國際

    美英法重兵集結於敘利亞周邊,於4月14日對敘利亞首都進行了猛烈空襲,理由是阻止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傷害平民。

    關於這次空襲,德國總理默克爾是表示支援但不會參與。她說:“空中打擊是以摧毀阿薩德政府的化學武器、阻止阿薩德政府違反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為目的,是美、英、法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承擔責任的表現”。德國對敘利亞問題不參與,保持克制,主要原因有:

    (德國總理默克爾)

    第一,議會不支援、主流民意反對

    德國在對外用兵需要獲得議會授權,默克爾無權擅自調動。當前德國國內各政黨對如何處理敘利亞危機雖然態度不一,但都不主張採取軍事行動。因此,默克爾在參與對敘軍事打擊沒有獲得議員多數支援。同時,德國民眾渴望和平,不願動武的意願強烈。

    第二,德國外交政策使然

    默克爾的新內閣政府遵守的《聯合執政協議》中,外交政策章節的第一句就強調德國的外交政策是以實現和平為目標,明確強調:面對地區衝突問題,德國依然重點透過外交、對話、合作與發展援助等手段解決國際危機與衝突。由此可見,德國在對敘政策上試圖保持有理、有節、有度,避免直接捲入衝突。

    (默克爾、馬克龍、特朗普)

    第三,德國受難民之困久矣

    自2011年動亂以來,敘利亞難民透過各種渠道湧入德國達百萬之多。難民接納與融入已經成為關係德國社會安全、穩定的關鍵因素,更是關係默克爾內閣支援率的關鍵。因此,敘利亞越亂難民越多,德國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美國和俄羅斯在敘利亞爭奪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行動對德國而言沒有什麼吸引力,參加行動更沒意義。

    相較於英國、法國在敘利亞問題中爭先表現大國風範,上串下跳,德國在此次敘利亞軍事行動中表現的“剋制”和“圓滑”,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顯然,默克爾這種口頭上支援,軍事上不參與,兩邊不得罪,更符合德國目前的利益。

  • 2 # 使用者吉祥如意ABC

    印象中凡繞過聯合國的單邊戰爭,很難見到德國的身影。為了答題,查了一下資料,這個印象有點主觀。德國以北約的身份參加過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不過在我看來,這多半也是一種姿態,對戰爭協助的實際意義並不大。一個基本事實是,空襲敘利亞並非是北約的集體行動,德國有不參加的理由,即使德國不參加,也並不等於會站在敘利亞政府一邊。

    德國是支援美英法的行動的,默克爾認為,美英法的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責任體現,是禁止化武氾濫的正義之舉。德國很少參與戰爭,是有歷史原因的。一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至今歷歷在目,使人難以釋懷。德國也從此背上了沉種的歷史包袱,對外政策調整為了以和平為主的方針。這也是避免軍國復活主義重新抬頭的實際行動,這方面和日本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德國不在謀求成為軍事大國強國,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日本近幾年卻反其道而行止,安倍晉三透過修改憲法,試圖走入軍事正常化道路,謀求軍事擴張的戰略目標,這種行徑引起了周邊國家的警覺和反對。兩個戰敗國,兩種態度,這也讓世人進一步看清了安倍晉山的真實面貌。

    德國是製造業大國,經濟體量和日本不相上下,在歐盟範圍內,排名第一。但是德國的軍事實力,在歐洲的北約國家中卻遠遠落後,不但比不上土耳其,就是和法英比較肯怕差距也不小。所以,德國除參加聯合國一些維和活動外,很少參加戰爭活動,不參於打擊敘利亞,是其一貫政策的反應。

    做為戰敗國,德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積報可行的,這為德國重新溶入國際社會爭取了很大空間。事實證明,不斥諸武力,並沒有影響德國成為歐洲重要的國家,也沒有動搖其在歐盟的核心位置。而美歐對於德國不參加其一系列戰爭是完全理解的,對這次不參加打擊敘利亞也不例外。

  • 3 # 鐵嶺鋒

    關於德國為何不趟這渾水,除鷹視友所詳細描述的德國議會和民情立場反對之外,還與戰後德國一直秉承的國策密不可分——與人為善,專注於經濟發展。德國,徹底放棄了爭霸世界的野心。戰爭,在德國的主流民意和政治政治家和意識中,始終定格在對人類對德華人民自己的摧殘中,這使其決策層很難輕易做出參與任何戰爭的決定。每涉及戰爭,德華人都會小心弈弈,決不輕越雷半步,唯恐世界輿論將自己與當年的納粹聯絡在一起,七十多年秉承這種國策,已讓德國的政治精英及主流民意成了這種思維定勢。

    雖然英國在胡鬧式選擇脫歐後,急於樹立自己世界大國形象,不擇手段的到處去刷存在感;雖然馬克龍政府急於轉移因其民眾福利政策改革引發的國內的反對情緒,並企圖在這次敘利亞行動中重拾其在中東的影響力(不知天高地厚,哪裡輪到他)都在上竄下跳為虎作倀,大出風頭,但德始終不為所動,並未隨之起舞。雖然美華人對其大力施壓,但其也僅僅站在北約同盟的解度,也僅僅口頭表示同意或者支援而已,並未給予特朗普政府多少實際熱情,這就是由於德國的主流意識決定的。同時還有一個小因素也在起著一定的作用——默克爾對川普的傲慢反感至極!

    以默克爾一位成熟政治家的敏銳視覺,豈能看不出這次扯蛋的鬧劇,無非是為美華人敘利亞戰爭慘敗遮醜,它英華人想借此顯示一下世界大國的威風;法華人還夢想從中撈點影響力,搞什麼地中海之弧。可德華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納粹的野心,在這裡,沒有它德國一毛錢好處,貿然參與進來,反而破壞了它與俄羅斯之間的油氣計劃,這也就是德國決不會去幫特朗普演出這場遮羞鬧劇的主要原因之一。

  • 4 # 陳皮果子

    德國在總理默克爾於4月12日的講話中表明瞭態度,即聯邦國防軍不參加美英法對敘利亞可能使用化學武器的空襲。但是軍事上不參加,不代表政治上不支援,默克爾在當天強調不參加對敘的空襲,但是緊接著的幾句話則表明了其支援北約盟友的立場:如果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外交手段之外採取進一步的措施,我們是始終支援的。一切必要的手段都應該被採用,以表明對使用化學武器是不可被容忍的。

    因此這次西方國家對敘利亞的空襲行動,德國的態度概括為:軍事上不參加,政治上完全支援。這點在空襲結束後德國聯邦政府發表的宣告中也可以看出,認為這次行動是必要的和適度的,默克爾也講話表明這是維護國際社會對於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關注以及警告敘利亞政府再次使用化學武器。

    當然在聯邦政府和默克爾表明態度後,國內的反對黨如綠黨等就公開攻擊德國政府的這種支援的立場,認為這種空襲是違揹人權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德國不參加此次軍事行動的原因之一,即國內其他政黨是不支援的,尤其是聯合執政的社民黨,而這一大聯盟執政則是經歷了半年多的談判好不容易才撮合成功的。

    另外,德國在二戰後很少參加軍事行動,在冷戰中也是最早提出要讓東西方敵對陣營緩和的國家,也是少有的和蘇聯關係很密切的西方國家,當時的西德政治家和後來的總理勃朗特就是斡旋於東西方陣營的重要人物之一。這種調和者的角色至今仍然沒有改變,德國還是不希望西方國家和俄羅斯走入僵局。而這次空襲看似針對敘利亞政府,其實也針對其背後的支持者俄羅斯。

    德國不參加軍事行動,有一種觀點必須澄清,即認為德國在二戰後尤其是現今的軍力頹廢無力參與行動。這點倒是不假,至今德國唯一的空軍戰鬥機是歐洲聯合研發的颱風戰鬥機,已經比較老舊,但是載入導彈前往攻擊敘利亞則是可行的,這次英國出動的也是同機型。而且,德國在約旦還駐紮著配合打擊IS的小規模空軍用於情報收集,也證明了其空軍還是可以一用的。

    另外,德國外長表示西方陣營似乎也沒有詢問德國是否參加軍事行動,的確,英美法三國出動足以達到軍事打擊的效果,德國只要立場是站在他們一邊的,其軍事的參與與否還真沒那麼重要。

  • 5 # swj4748

    主要因為二戰時期德國做為納粹國,給世界帶來了災難,各華人民都譴責,戰敗後不允許任何侵略行為,至今仍有影響。其次國內政局不穩,也無心參與這毫無理由的打擊。

  • 6 # 第一軍情

    13日晚,特朗普一聲令下,上百枚導彈迅速在敘利亞遍地開花。儘管敘利亞當局強烈譴責三國的流氓行為,怎奈流氓陣營勢力龐大,正義的聲音得不到迴應。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英法發起對敘利亞軍事打擊之前,德國突然宣佈不參與打擊行動。

    德國為什麼不參與對敘利亞打擊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對敘利亞軍事打擊提交國會討論,經過激烈爭論,國會並不同意軍事打擊敘利亞,這符合德國一向嚴謹剋制的民族本性。其二,敘利亞內戰爆發後,上百萬的難民湧入了歐洲,德國也未能倖免於難,當前歐洲經濟疲軟,難民流入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所以,德國生怕會有更多難民湧入。再者,德國更不想得罪俄羅斯,德國和蘇聯在歷史上有過生死交鋒,而俄羅斯為德國提供了大量天然氣石油,是德國不可或缺的能源合作伙伴。

    不過,在美英法三國行動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肯定了他們的行動。德國外長更聲稱,三國在承擔國際責任。德國在事後支援三國,就是不想被美英法疏遠孤立,所以作為盟友,在面上也得表態。

  • 7 # 春風踢碎鬼門關

    我認為德國不參加打擊敘利亞是聰明之舉,也為德國左右逢源積下了好人脈,在空襲之後德國的做法可以說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其次,德國作為難民最多的國家,對敘利亞的問題的來龍去脈瞭如指掌,對難民的形成有深刻的體會,如果打仗能避免難民問題早就打了,而恰恰是西方國家對伊拉克和利比亞的侵略造成了難民問題,如果真打了,敘利亞萬一倒臺,會有更多的難民奔向德國,所以正是因為難民問題才讓德國不參與,這是接受教訓了。

    在其次,參與攻打敘利亞是需要和美英法合作的,然而恰恰合作是短板,為什麼?因為特朗普,特朗普最大的特點就是美國第一,對所有的國家間的合作不配合,這讓德國很難相信美國的戰略。還有歷史的原因,由於歷史的原因,德國不能大規模地打造國家機器,軍力疲軟也是不攻打敘利亞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訴,德國不參加打擊敘利亞即是明智之舉,也是現實的原因的束縛,並不是說德國就比美英法看法強。

  • 8 # 修修行吧

    受悟空之遨!謝邀,“德國為什麼不參與打擊敘利亞″?編者認為,做任何事情之前?恆量一下,″是對是錯"?經得起″歷史檢驗″嗎?德國是″二次大戰戰敗國"?按國際準則,是不允許參戰的。他們的軍隊應該是"自衛隊″注!只由"維護本國″的權益?黙克爾這次沒有參與,是明智的選擇。不是什麼事總跟在美國後面幹?像法國,英國幹了都遭到自己的議會質疑?為什麼?"打狗還要看主人?、為默克爾點贊!″一罈汙水”到時洗都洗不清???

  • 9 # 老狼48440790

    美國聯軍4月14日集體打擊敘利亞,事前肯定邀請了德國。德國透過國會授權的方式巧妙避開了美英法的邀請,因為德國國會討論沒有透過。作為民主國家,這真是一個高招。既討好了俄羅斯,又避免了國家信譽受損。儘管事後也公開表示支援,但絕對不提譴責俄羅斯。

    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非常微妙。二戰中,兩個國家結下了血海深仇。俄羅斯(蘇聯)失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德國失去了大片國土。東西德合併統一後,德國與俄羅斯矛盾緩和。特別是施羅德執政擔任總理的1998~2005年期間,俄德關係進入緊密結合時代。

    為何德國不參與打擊敘利亞?

    眾所周知敘利亞政府是由俄羅斯支撐的政府,打擊敘利亞實際上是為了打擊俄羅斯。

    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用普京的話說“儘管政治領域面臨各種挑戰,但與德國的經濟關係不會接束。"

    近幾年,美國、歐盟因烏克蘭問題加大了對俄羅斯的制裁,作為歐盟老大的德國,對俄羅斯的投資並未受到影響,是繼中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2014年3月克里米亞入俄之後,美國丶歐盟進行了兩輪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與俄羅斯有業務往來的德國企業受到衝擊,盧布貶值、通貨膨脹,俄國民購買力下降,使在俄企業苦苦支撐。普京曾讚揚說:“儘管如此,德國仍在與俄羅斯雙邊貿易中,扮演了核心參與者的重要角色。"

    2017年,俄德兩國雙邊貿易額增長25%。2016年兩國雙邊貿易額是407億美元。普京高度評價:“其中德國企業對俄直接投資達到180億元。有超過5000家有德國資本參與投資的企業在俄開展業務,營業額超過500億美元,同時為27萬俄羅斯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如此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默克爾如果強行參與對敘的打擊,一定會受到德國企業的普遍反對。默克爾在第四次總理競選支援率未超過選民半數,與美國關係過於緊密不無關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前夫人多莉絲就批評默克爾說:“將來評價默克爾的主要政績時,與俄關係一定是她的主要敗筆之一。有很多跡象表明雙方都有合作的意願,而默克爾卻選擇無視。"

    正是上述經濟緊密合作的原因,德國選擇了對敘利亞的打擊只口頭參與,而不加入實際行動

  • 10 # 張榮根

    感謝受邀!首先德國在一戰、二戰中損失及大,同時給他國帶來重大的戰爭災難,給無數百姓造成傷亡,這是鐵的教訓。雖說現在德國是北約成員國,但是現任領導默克爾是很沉穩,不會輕易與美國左右,有她獨特的治國理政和外交策略,因此她不但不參加,而且有中間調和的設想和舉措,我認為她就是在美、英、法打擊敘利亞中,歐州最有影響力的不是火上加油,而是敢於滅火的國家和領導,值得贊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孩子總在吵架的環境中長大,以後她會變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