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787443256

      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中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節詩歌

      1、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4、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5、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6、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7、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節對聯

      1、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2、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天氣大寒,霜降屋簷成小雪。

      3、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

      飛龍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4、日逢重五,節序天中。

      5、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6、保艾思君子,依蒲祝聖人。

      7、撫辰逢地臘,建午屆天中。

      8、門幸無題午,人慚不識丁。

      9、艾人驅瘴千門福,碧水競舟十里歡。

      10、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妖。

      11、結艾釵頭輕戰虎,奪標船首慣成龍。

      12、榴花彩絢朱明節,蒲葉香浮綠醑樽。

      13、榴裙萱黛增顏色,艾酒蒲漿記歲年。

      14、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15、堂前萱草舒眉綠,石上榴花照眼紅。

      16、節啟朱明榴圖南瑞,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17、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18、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19、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20、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21、保艾寺君子,依蒲作聖人。

      22、蒲帶榮封一品,艾旗捷報三元。

      23、海國中天節,江城五月春。

      24、千載招魂悲楚仕,萬人撫卷嘆離騷。

      25、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弔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26、汨羅沉沒一流恨,湘楚長懷千古羞。

      27、難得鍾情,兩遭流放離騷賦,

      惟懷義膽,一佐報國厄運橫。

      28、義報祖國,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情愛唯傾荊楚山。

      29、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30、我為他哭屈落水,他為我輩壯昇天。

      31、不畏汨羅河水深,甘冒東海浪濤激。

      32、時逢端午思屈子,每見龍舟想汨羅。

      33、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粽子,

      莫賦閒詩撒怨氣嘆屈公。

      34、報國遭讒兩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35、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騷千古流。

      36、念故人,萬戶千家包粽子,

      慶佳節,敲鑼打鼓賽龍舟。

      37、芳草美人屈子賦,冰心潔玉大夫詩。

      38、賽龍奪錦,鼓聲催發健兒奮,

      端日弄波,漿拍浩湯舟隊威。

      39、箬葉飄香,一粽嘗來千古事,

      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

      40、端午池蓮花解語,夏晨岸柳鳥能言。

      41、艾葉如旗驅五毒,菖蒲似劍殺三蟲。

      42、端午午時人賞午,立春春日客遊春。

      43、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

      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

      44、五月五日,五叔懷中藏五粽,

      三更三點。三嫂房內喚三哥。

  • 2 # 哦哦無痛vvv

    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中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節詩歌  1、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3、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4、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E�X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5、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6、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7、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節對聯  1、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2、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天氣大寒,霜降屋簷成小雪。  3、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  飛龍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4、日逢重五,節序天中。  5、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6、保艾思君子,依蒲祝聖人。  7、撫辰逢地臘,建午屆天中。  8、門幸無題午,人慚不識丁。  9、艾人驅瘴千門福,碧水競舟十里歡。  10、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妖。  11、結艾釵頭輕戰虎,奪標船首慣成龍。  12、榴花彩絢朱明節,蒲葉香浮綠醑樽。  13、榴裙萱黛增顏色,艾酒蒲漿記歲年。  14、綠艾懸門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15、堂前萱草舒眉綠,石上榴花照眼紅。  16、節啟朱明榴圖南瑞,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17、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18、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19、龍舟競渡,憑弔屈子懷古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20、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21、保艾寺君子,依蒲作聖人。  22、蒲帶榮封一品,艾旗捷報三元。  23、海國中天節,江城五月春。  24、千載招魂悲楚仕,萬人撫卷嘆離騷。  25、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弔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26、汨羅沉沒一流恨,湘楚長懷千古羞。  27、難得鍾情,兩遭流放離騷賦,  惟懷義膽,一佐報國厄運橫。  28、義報祖國,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情愛唯傾荊楚山。  29、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30、我為他哭屈落水,他為我輩壯昇天。  31、不畏汨羅河水深,甘冒東海浪濤激。  32、時逢端午思屈子,每見龍舟想汨羅。  33、應懸虎艾賽龍舟吃粽子,  莫賦閒詩撒怨氣嘆屈公。  34、報國遭讒兩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35、汨羅滾滾萬人淚,惟有離騷千古流。  36、念故人,萬戶千家包粽子,  慶佳節,敲鑼打鼓賽龍舟。  37、芳草美人屈子賦,冰心潔玉大夫詩。  38、賽龍奪錦,鼓聲催發健兒奮,  端日弄波,漿拍浩湯舟隊威。  39、箬葉飄香,一粽嘗來千古事,  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  40、端午池蓮花解語,夏晨岸柳鳥能言。  41、艾葉如旗驅五毒,菖蒲似劍殺三蟲。  42、端午午時人賞午,立春春日客遊春。  43、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  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  44、五月五日,五叔懷中藏五粽,  三更三點。三嫂房內喚三哥。

  • 3 # 七七虎皮鸚鵡養殖場

    端午節的由來有三個說法:1、源於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2、源於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浙江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菏茉焦�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嫦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 4 # 你在哈哈圖

    為你奉上部分資料,請你參考詳情請你參考好搜百科:  1、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大中華地區及日本、北韓、南韓、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2、傳說:  端午十說  蔡邕一說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說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六說認為梁宗懍《荊州歲時記》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認為端午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廕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於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傑專門劫富濟貧後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於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3、習俗:  端午習俗  龍舟競渡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龍舟競渡  除了比賽速度外,划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遊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划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  有夜龍舟,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鬚眉男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cc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