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唐先生的AI路

    目前,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以及材料科學的突破,如今3d列印技術可以打印出與人體相似度極高的骨骼和各種軟組織。在控制領域已經小有突破,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資助的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開發的機械假肢由大腦神經活動控制,使用該假肢能夠恢復到與自然狀態下一樣的運動能力。

    現在機械假肢逐步在向精度更高的領域前進,比如匹茲堡大學正在研究一種有知覺的手臂,電線聯結手臂和大腦,因此當施加壓力時,訊號會提醒感覺皮層。而義大利仿生機器研究所開發的生物仿生肢已經進行了實驗並取得不錯效果。

    而國內的機械假肢研究團隊走在最前端的首推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程洪教授的外骨骼機器人團隊。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第四代外骨骼機器人採用航空鋁材料,高約1米、重約23公斤,從上至下有6個關節、7個感測器。使用者穿戴時,透過胸部、腹部、腿部的綁帶將其穿在身上,並將一雙柺杖套在雙臂上。當行動時,腰部感測器透過測試使用者的上肢傾斜度、傾斜加速度感知人體運動意圖,把資訊傳遞給計算機,然後透過控制模組向機器人傳達指令,實現電驅關節、智慧鞋、腰部支撐及綁縛附件的運轉,輔助使用者行動。在向前邁步時,使用者的腿、腳被電驅關節、智慧鞋緩緩抬起,柺杖及時配合完成行走動作。 “第四代外骨骼機器人技術已躋身世界前列。”研發團隊成員侯磊說,相對於前幾代外骨骼機器人,第四代可以透過智慧鞋及其他感測器,自動識別並規劃步態,完成樓梯的上下,行走更快、更流暢。同時,藉助人工智慧演算法,讓外骨骼自動識別穿戴者意圖,人機互動更連貫、自然。

    國內機械假肢領域和最發達的美國和日本還有一定差距,不過這些差距正在縮小,相信不久的將來機械假肢可以完全走進我們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娣”字的組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