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情漸漸依舊

    明末黨爭不斷,也是歷史上黨爭最嚴重的朝代,魏忠賢不死,大明依舊會亡,黨派爭權就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東林黨人,更是大明人禍的開端。

    魏忠賢不死能維持大明的基本運轉,或許大明不會頃刻崩塌,魏忠賢對處理軍政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魏忠賢得勢的時候西北無起義,遼東局勢平穩,為國庫增加稅收,邊境戰事上儘量給錢給糧,軍配備了齊全的火器設施,讓明軍實力進一步加強,明朝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財政收入過低,而且很多稅收都收不上來,魏忠賢主則針對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發達的地區,重新設立了工商稅和海稅,他並沒有給農民增加賦稅,反而是在眾受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幫農民免去了付稅,並且撥款賑災。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說明魏忠賢還是有政治能力,很多事處理都能遊刃有餘,但是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打壓東林黨,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

    崇禎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魏忠賢自縊而亡,東林黨朝堂之上一家獨大,江浙地區的地主階級開始遊說眾臣要求皇帝取消工商稅,又逢西北地區大旱,朝廷增加稅收,農民揭竿而起,遼東戰場後金攻勢逐步推進,瞬間讓千瘡百孔的大明搖搖欲墜,其實魏忠賢不死,大明也是奄奄一息,黨爭只是帝國衰落的開端,一個帝國的衰敗並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使大明頃刻崩塌。

  • 2 # 阿強要奮鬥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到了明朝後期,也並不是說明思宗朱由檢的昏庸無能,而是全國範圍內自然災害的練練不斷。農民起義。即使魏忠賢活著,他最大的可能也就是會延長明朝的國祚,而不會保住大明王朝。

  • 3 # 長源一一

    假設的不是歷史,歷史不能假設。現代社會只有在歷史的基礎上前行和進步才是唯一。各種理由的假設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 4 # 二月二的二龍頭

    大明滅亡是遲早的事,與魏忠賢死不死沒有強邏輯關係。

    不過,魏忠賢如果不死繼續為崇禎所用,確實可以為大明王朝續命!也就是說,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具體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其一,魏忠賢是賺錢的高手,有他在國庫就不會空虛

    明朝稅收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隻對農民徵稅,工商業、貿易是不上稅的。

    所以明朝工商業異常發達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與明朝的寬鬆稅收體制有關。

    在明朝,江南地區的經濟總量幾乎佔到了全國的一半還多,工商業、外貿產業基本也都集中在這一地區。

    魏忠賢掌權後的大明朝廷已經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空皮囊——連年的遼東戰事幾乎把大明財政掏空。

    如何充盈國庫?於是魏忠賢拿富人開刀,在全國徵收礦稅、商稅、海關稅,這些稅主要徵在了江南,主要針對的是官商以及地主階層。

    對他們徵收重稅使得國庫充盈,也得到了中下層百姓的支援。

    崇禎上臺後,剷除了魏忠賢,礦稅、商稅等稅制也全被廢除,昔日的特權階層又可以日進斗金。

    崇禎為什麼廢掉這些稅?東林黨背後搗鬼的。因為江南地區是東林黨的老巢,富人階層是東林黨的金主。除掉了魏忠賢,東林黨必然不遺餘力地說服崇禎廢掉這些重稅。

    為了支付鉅額的遼東軍費,崇禎又不得不對農民加重收稅,恰逢當時“小冰河期”造訪,全國鬧饑荒,百姓沒有了活路,於是陝北的李自成等人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並最終將大明王朝滅掉。

    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李自成圍困北京時,為了給守城將士籌措20萬軍餉,崇禎甚至要在朝廷中搞募捐,但東林黨人一個個富得流油,卻一個個鐵公雞一般一毛不拔。

    其二,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人一家獨大為所欲為

    明朝皇帝鞏固皇權的最直接手段就是重用太監。

    從歷史上來說,明朝皇帝的這種套路是有一定成效的,因為明朝的文官集團實力過於強大甚至堪稱史上最強,皇帝一個人根本對付不來。

    天啟皇帝別看醉心於木匠活,但他的情商要比崇禎高得多。天啟利用魏忠賢把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收拾得服服帖帖。

    魏忠賢雖然專權但他不奪權不上位,是忠於皇帝的,否則崇禎即位後也沒那麼容易除掉他。

    魏忠賢專橫跋扈是該殺,但崇禎卻殺錯了時機!崇禎殺了魏忠賢的直接後果是,東林黨一家獨大,沒有了制衡,直接敢和崇禎對著幹。

    在大明王朝的生死關頭,崇禎曾經計劃與滿清和談,與李自成和談,崇禎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喘息一下之後再圖發展。

    崇禎的妥協想法率先遭到了東林黨人的反對,他們搬出朱棣的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東林黨人慫恿崇禎的潛臺詞就是:妥協就是最大的恥辱。

    崇禎被搞得很被動,甚至迫不得已殺了議和官員陳新甲,當替死鬼。

    其實,大明王朝還有一個活下去的機會,那就是遷都南京。南京一直是大明朝的國都,那裡城防完備、憑藉長江天險是可以和李自成或者多爾袞一拼高低的。

    但是李自成兵臨城下,遷都一事卻遭到了東林黨人的激烈反對,當然理由還是很冠冕堂皇的:不能退讓一分土地。

    其實他們阻止遷都的原因純粹是為了維護黨派小團體利益。

    東林黨人平時叫窮,其實個個肥得流油,一遷都財富就暴露了。

    東林黨人一貫標榜氣節和愛國,一旦遷都,他們的面子無處安放。

    一旦遷都成功,東林黨人還擔心崇禎秋後算賬,把丟掉江山的責任算到自己頭上。

    就這樣,在東林黨人的軟硬兼施下,崇禎坐等大明王朝滅亡。

    崇禎臨死前對東林黨人的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留下兩句話:“諸臣誤我,文官皆可殺。”

    如果不早早殺了魏忠賢,崇禎還是可以制衡一下東林黨的囂張氣焰的。

    其三,魏忠賢能穩住遼東戰局,皇太極不敢造次

    努爾哈赤起兵之後一直銳不可當,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被動,直到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敗於袁崇煥手下,大明王朝才算緩過神來。

    袁崇煥正是魏忠賢的嫡系,守住遼東也是魏忠賢的大謀略。

    魏忠賢更清楚錦州、寧遠一線與京師的利害關係!他力壓東林黨,啟用熊廷弼擔任兵部尚書,正是熊廷弼的強勢,迫使皇太極龜縮在山海關外不敢有所作為。

    此外,大批有勇有謀的戰將被重用,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趙南星的才能得以施展。

    魏忠賢啟用的孫承宗,鎮守錦州、松山、杏山等地,遼西防線連成了一道鋼鐵長城,並將防線果斷向前推進了200公里。

    除了防禦,毛文龍深入敵後的襲擾也讓後金苦不堪言。

    魏忠賢掌權的幾年時間裡,關寧鐵騎兵強馬壯,將士枕戈待旦,遼東的局勢進入了平穩期。

    崇禎除掉了魏忠賢,東林黨當即專權作梗,遼東將士的兵餉一拖再拖拖欠,有時候兵餉竟被拖欠四個月之久。

    崇禎以投敵罪處死袁崇煥後,更是傷了遼東將士的心,士氣受到了嚴重損傷。

    如果魏忠賢不死,遼東戰事的平穩格局也不會被打破。也正是在魏忠賢倒臺後,皇太極才肆無忌憚起來,甚至繞過袁崇煥率兵直插京師城下。

    總之,魏忠賢專權、飛揚跋扈、禍亂朝綱,的確該殺,只是崇禎殺錯了時機!如果崇禎好好利用魏忠賢的長處,大明王朝也不會那麼早就滅亡了。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會的,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會滅亡的更快。

    歷史學上的一些觀點

    近年來這種洗白白的事件越來越多,有人為秦檜洗白白、為趙高洗白,後來連魏忠賢都會有洗白,這些人都在面臨著一系列的洗白事件。

    但整體來說,即便想把他們洗白,即便這些人的後代子孫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祖先身上的汙漬統統去除乾淨也是無法去除的,因為這些人的惡行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當然有一些人肯定會說,魏忠賢活著的時候,明朝這也好那也好,根本沒有任何問題和危險,但是魏忠賢一死整個大明王朝迅速的走向了下坡路,這說明魏忠賢活著對於大明王朝是有好處的。

    這樣的一種簡單粗暴的理念,中間沒有任何歷史邏輯的話語,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追捧,甚至一部分人都準備為魏忠賢立牌建廟了,但大可不必。因為這句話僅僅是一句話而已,換句話來說沒有任何的因果關係。

    同樣的話我們也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在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程,可是有一次考試的時候我感冒發燒了,然後那一次考試我就考了個鴨蛋,在第2次考試的時候,我吃了一根油條兩個雞蛋,那一天的狀態非常的好,我考了100分。所以我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來,只要考試我吃一根油條,兩個雞蛋就能夠考100分,對嗎?

    當然不對,我之所以能考高分,是因為我的身體狀態比較好,我沒有感冒發燒。

    明朝末年的狀態

    緊隨其後,我們需要看一看明朝末年的狀態,這個狀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魏忠賢階段,崇禎執政的前半段和崇禎執政的後階段。

    魏忠賢時期,明朝僅僅是內部的腐敗叢生,也僅僅是這一點。

    而且這也是為什麼魏忠賢執政的時候,明朝能夠堅持下來,能夠挺過來並不奇怪,滿清執政的中後期也是朝廷內部貪腐不滿,甚至有慈禧大媽來回折騰,折騰了好多年才滅亡。

    但是當魏忠賢去世之後,到崇禎執政的時候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天災,無論是南方的洪澇災,北方的旱災,山東的蝗災,以及各地的瘟疫,這些大大小小的災難足以把明朝推向死衚衕。

    而在崇禎執政的後期的時候,不僅僅有各種各樣的災難,明朝面對經濟危機,財政危機,軍事危機,而且內部有流民,外部又有滿清勢力,就這麼來回搗鼓,明朝才滅亡的。

    魏忠賢死不死和明朝滅亡不滅亡,沒有任何聯絡,之前因為史學家說過,大明王朝在面對滿清的進攻和內部流民作亂時,只要能夠保證一點,短時間之內不會影響大明王朝明朝。就能挺過來。可惜明朝兩邊搗鼓,哪一邊也沒有消停過。

  • 6 # 聽白處

    經常看到一個十分有趣的觀點,那就是偌魏忠賢不死,大明便不滅亡,就彷彿魏忠賢與大明朝休慼與共、同生同壽了一樣,那麼,這種看法到底正不正確,且看筆者為你一一分析。看法的轉變

    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中,對於宦官的提防一直都是制度設計者首先要考慮的,為什麼呢?因為歷史上有太多的慘痛教訓,遠的不說,近來就有明英宗寵信大太監王振,信其蠱惑,最後就在土木堡被瓦剌捉了去的事例,所以古代的政治家,尤其是宋之後的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宦官是利用、提防並重,英明的君王自然要提防大於利用,進而導致好些人在提起宦官的時候,全無一點好感,甚至將其視為邪惡的化身。

    但到了近些年來,隨著歷史研究的新進展,人們發現宦官群體其實也不過是無休政治鬥爭中的一個集團,故而人們對宦官的固有印象便冰消瓦解了,至少不像前人那樣把宦官視作洪水猛獸,由此,出現了很多人為魏忠賢嗚不平的情況,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魏忠賢的崛起

    魏忠賢的崛起,箇中內幕還是存在著些許不堪的,因為他自小就是個問題少年,天天遊逛在街上不務正業,吃喝嫖賭,樣樣全沾,侍到二十多歲的時候,魏忠賢狠了一把心,自宮,自己動手,然後跑進宮裡當了一名位卑的宦官,一直蹉跎了幾十年的時光,直到萬曆,泰昌朝,魏忠賢靠著巴結權貴,穩步上位,待移宮案後又傍上了朱由校的奶媽客氏,真應了那句話:“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到公元1620年之後,朱常洛崩,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

    熹宗這個人,他的歷史評價可以說在明朝皇帝裡是最低的,甚至還有人猜測他在智力上存在著某種缺陷,雖然這一點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毋庸置疑是,朱由校由於自小並未受過完整地皇儲教育,再加上自身性格的原因,故而在即位後不太負責任。

    而魏忠賢在搭上客氏這條線後,很快便與客氏一道,取得了朱由校的寵信,緊接著,朱由校便將魏忠賢提撥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高位,由此,魏忠賢在政治上進了一大步,在除掉宦官集團內部的攔路虎王安之後,魏忠賢把他的親信安插遍了二十四衙門,正式地掌握了內廷的權力。

    因為朱由校一直蜷縮在深宮裡,對一切政治上的事務漠不關心的緣固,魏忠賢得以作為皇帝的代表,去直接干涉外廷的重大決策問題。

    並且,自神宗之後,朝內大臣分裂成了兩派,一派為要求政治改革、敢於直諫的清流派,多為東林黨成員,一派則是處處順應皇帝的濁流派,這兩派的鬥爭日趨激烈,以魏忠賢為核心的宦官群體得以趁勢崛起,迅速壯大。

    正如開頭所言,一切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都對宦官這一群體抱有十二分地警惕,很明顯,魏忠賢的多加干預和皇帝的放手,給清流派們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因為離此最近的宦寺之禍也不過一二百年,故而部分擁有相關權責的臣子不得不將自己的看法公開,並上書皇帝、做道德的勸勉,勸朱由校親臨政務,遠離小人。

    但朱由校對這一有益的建議,充耳不聞,終日行亨樂之事,導致魏忠賢、客氏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們還是一如既往的猖厥甚至變本加厲。

    1621年2月,御史王心一針對此前皇帝給予魏忠賢的封賜提出異議,但這些勸諫都被朱由校置之不理,要知道,朱由校對魏忠賢的賞賜是亳無根據甚至還很荒唐的,例如就在寧錦大捷之後,魏忠賢為斂財,大肆冒功請賞,將自己的幾個尚在襁褓內的從孫,加封為少師、安平伯,當時不論是哪個地方,只要有功勞,魏忠賢和他的黨徒都要橫插一手。

    魏忠賢的專權

    1624年,魏忠賢升任東廠提督,這一任命,可以說使魏忠賢走上了他的職業顛峰,從這以後,魏忠賢的權利在本質上除了沒有皇帝的名分以外,其餘皆與皇帝相同。

    故掖庭之內,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都城之內,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即大小臣工之所移,積勢之所趨,亦不覺其不知有皇上,而只知有忠賢

    當時東林黨的政敵,諸如齊黨、楚黨之類,見機紛紛靠入魏忠賢門下,充當起了閹黨的爪牙,閹黨在吸收了這些成員後,便以集團的形式壯大到專擅朝政。

    在這之前,政治鬥爭尚有它的底線存在,所有人都秉承著一種最好不殃及政治對手性命的底線,這應該是古代王朝的通例了,但就在魏忠賢專權以後,這一原則便被破壞了,歷史上有名的東林六君子:魏大中、顧大章、楊漣、袁化中、周朝瑞、左光斗;後七君子:周起元、周宗建、周順昌、繆昌期、李應昇、黃尊素、高攀龍,皆是因為魏忠賢的政治迫害,被殘忍殺害,其餘被罷黜者、被監禁者、被流放者,自殺、他殺的更是不勝其數。

    “自(天啟)四年十月,迄熹宗崩,斃詔獄者十餘人,下獄、謫戍者數十人,削奪者三百餘人,他革職貶黜者不可勝計。”

    所以說魏忠賢就像癌細胞一樣,破壞免役系統之後把正面的力量打的崩潰,然後就是壯大,專擅,天啟朝最後的這幾年,可以說是被魏忠賢和他的黨徒們,搞的一片烏煙瘴氣。

    我們知道,一套健全的政治制度,對體制內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人必須要有一種硬約束的能力,但在天啟皇帝不聞政事之後,約束魏忠賢的一切條條框框便不多了。

    魏忠賢為了達到他專權的目的,利用職權,打擊政敵,收攏勢力,無所不用其極,這其實就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它真正地把那些敢於為民請命,富有正義感的人淘汰掉了。

    而阿順者為了討好魏忠賢,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為魏忠賢蓋生祠的活動,什麼叫生祠,生祠就是給活人立的祠堂,給活人貢奉、歌功頌德,所以有人把這稱做千古醜聞!

    其實魏忠賢專擅朝政的先訣條件,就是熹宗的默許,但在熹宗崩逝之後,繼位的信王朱由檢深知魏忠賢和他的閹黨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創傷,於是便果斷地對魏忠賢採取了相應措施,天啟七年,滿身罪惡地魏忠賢自縊身亡,不久,客氏也被鞭死於浣衣局之中。

    英國漢學家崔瑞德說過:“天啟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災難時期,在明朝沒出息的統治者中,天啟皇帝的名聲最壞”,是啊,這一段的災難時期,給國家、給部分的官僚,予以的創傷其大,並且是不可逆的,最沒出息的皇帝朱由校當然要負最大的責任,而魏忠賢也是僅次於朱由校的第二順位責任人,對他倆,其實是很難說出好話來的,當然,魏忠賢的死,還關係不到大明的興亡,即使關係到了,也是正面的。

  • 7 # 世界史圖鑑

    魏忠賢不死大明也會滅亡,這種滅亡是遲早的事,而並非與魏忠賢這個個人有什麼必然聯絡。而且明朝的衰敗也並非崇禎,利用魏忠賢就可以解決的。但是魏忠賢的稅制和稅收模式確實應當得到繼承,至少不會在短期內激化農民的矛盾引發農民起義。但之後會發生什麼?其實誰也說不準。

    魏忠賢在稅制方面確實另闢蹊徑,當然這也並不是他發明的,而是遵照宋朝或者說是張居正的稅制改革方向,所做出的一定程度的繼承。明朝的稅收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依然固守土地稅,對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稅收是不太看重的,但是這方面的利潤確實要遠比土地稅來的更容易,規模更多。在明朝後半期,其實明朝的工商業已經很發達了,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東南地區的經濟總量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魏忠賢掌權時期主張對東南地區徵收重稅,說白了就是拿富人開刀。

    針對的就是官商和地主階級,當然普通的農民就不收稅了嗎?這簡直是無稽之談,但至少對富人和官員進行大規模的徵稅,或多或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其他地區民眾的負擔。即便明朝末年,貪汙腐敗十分嚴重,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東林黨人做了什麼呢?他們確實減小了,東南地區的稅收,但是明朝政府並沒有因此而減小開支反而開支更大。那麼這一巨大的財政虧空最終由誰來填補呢?當然是由全國各地的農民百姓去填補。原本在明朝末年進入小冰河時期,以後糧食就減產,東南地區雖然富饒而且氣候適宜,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農民耕作,但是東南地區工商業發達很多勞動力都不被束縛在土地上。

    即便有著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東南地區又被富商大賈和官商所把持。擁有著富饒的土地,但是卻不能進行耕種。工商業發達,卻要對此減稅。最終巨大的稅收缺額不得不依靠內地的稅收增加來填補。這就進一步造成了內地稅收體制的崩潰和農民的怨氣,最終爆發農民起義。當然,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呢,其實戰鬥力並不強,能夠與官軍作戰的農民起義軍實際上都是士兵,而這些士兵在魏忠賢時期確實不成氣候。

    因為魏忠賢在明朝軍事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明朝中央政府對於各個地區的軍隊都拖欠糧餉,有拖欠幾個月的也有拖數年的。原先明朝政府是有錢以後就以拖欠年數最長的那些軍隊填補。有錢了就給,沒錢了就拖。但是魏忠賢的做法是,抓住幾個明朝官軍所能夠完全掌控的戰鬥力較強的軍隊保障足軍足響。其他戰鬥力不強的軍隊拖欠的東西一概抹去,不予支付,因為國家也支付不起。即便這些人投靠了農民軍和在各地為禍,政府也依然有著幾個較為忠心,戰鬥力較強的軍隊去鎮壓,保證地方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這當然只是揚湯止沸,但最起碼保證了明朝依然掌握著一部分戰鬥力較強的軍隊和士兵。但魏忠賢被扳倒以後,東林黨人一併廢除了這一軍餉支付原則。誰拖欠的多就先給誰?誰先鬧事就先給誰?到最後明朝地方的官軍都對明朝政府抱有怨氣。普通的明朝士兵當政府發糧餉的時候就會投奔官軍,當拖欠的時候就會加入農民軍。與其說明朝政府是在鎮壓農民軍倒不如說是在軍餉的存與廢當中不斷與自己的軍隊進行作戰。當最後軍餉給不起的時候大規模計程車兵就會加入農民軍,這也是為什麼李自成幾起幾落以後,他的軍事力量可以重新迅速聚集,並且戰鬥力逐漸增強的原因。

    東林黨人想要扳倒魏忠賢還想要扳倒魏忠賢的一切。但是自己是沒有能力去解決當時最迫切的稅收和軍事問題。當崇禎震怒的時候,他們只會打哈哈,將一切的罪責壓給地方官員和在外領軍的武將。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除東林黨之外,其他的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東林黨又堅持所謂的高風亮節,道德的高標。根本提不出現實的解決國家財政問題的方法。但是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卻富的流油。而且明朝末年的東林黨人也是一盤散沙,他們鬥倒了,魏忠賢之後並沒有停止,而是內鬥。

    明朝末年文官集團內鬥不止,甚至極其激烈,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在國破家亡的當時程度都令滿清政府歎為觀止。可以說東林黨內部的差距實在太大,真正的愛國者確實不惜生命,完全體現出了文人風骨。雖然我並非明史的愛好者,但我也知道史可法等人確實值得民族尊敬和紀念。但是東林黨人同樣也有一些小人,這些人除了鬥到魏忠賢之外,也同樣對史可法等人下手,一盤散沙相互內鬥的文官集團又如何能夠帶領大明走出危機呢?

  • 8 # 剛日讀史

    古代的封建王朝,在皇帝的眼睛裡,臣子是沒有忠奸之分的,就看他對自己有沒有用。後主劉禪用黃皓專權;唐明皇李隆基用李林甫清除異已;宋高宗用秦檜,都是一樣的道理,等到這些臣子沒用了,就一殺了之,臣子感恩戴德,皇帝又獲得極高的聲望,可謂是一舉兩得。

    然而,崇禎殺魏忠賢,就沒有從這一個高度去考慮,可能是書讀傻了,相信了書上的那一套理論,然而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人為首的官僚集團就把他玩得欲仙欲死。

    (崇禎皇帝劇照)

    魏忠賢,原名是李進忠。本是河北街頭的一名市井無賴,後來因為跟別人賭博欠下大量債務,被高利貸所逼,不得不自閹進宮做了一名太監,進宮之後,市井出身的他,在宮裡卻混得如魚得水,可謂是不學有術。

    說他寫寫文章、搞搞政務,那肯定是不行,但是對陰暗宮斗的這一方面知識卻摸得門兒清。他先是結交當時宮中的大太監王安,後又與皇長孫朱由校的奶媽客氏“對食”,對於當時的皇長孫朱由校,那可是極盡手段,以討他的歡心。

    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也是特別有名的木匠皇帝天啟皇帝,魏忠賢也是水漲船高,被天啟帝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極得寵信。

    (魏忠賢與客氏劇照)

    第一點:要明白魏忠賢存在的意義。

    當時東林黨是朝野內外的第一大黨,黨魁趙南星結黨營私,在朝堂上排除異己,其實也是因為朝中一黨獨大的原因,掣肘了皇帝權力的行使,這才有了魏忠賢“閹黨”的異軍突起。

    明朝中後期,皇帝治國基本不走正道,而是多用權術治國。這個黨強了就壓一壓,那個黨弱了就提一提,魏忠賢這些人的存在,其實這些都跟著皇帝的默許有關。

    魏忠賢的閹黨勢力最大的時候,在朝堂上對東林黨派進行清洗,一些當時擁有很高聲望的東林黨員,都被魏忠賢迫害而死,於是朝野上下,魏忠賢一時風光無兩,對手都被“剿滅”了。

    (魏忠賢劇照)

    第二點:魏忠賢就是皇帝的一個夜壺。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明朝皇帝大多都是窮鬼皇帝,國家巧立名目、苛捐雜稅是不好的;但國家收不上來稅,問題也很大,打仗要錢、治災要錢、幹什麼都要錢。

    我們要知道,大明有四個吸血鬼,一是皇室、二是宗室、三是官僚、四是鄉紳,國庫沒錢因為錢都在這些人的手上。

    魏忠賢名聲極壞,但好的是他還能收得上來稅,而東林黨人為首計程車紳集團,名聲好,但是吸血得更厲害。

    魏忠賢是皇帝的夜壺的原因就在這裡,國家又收得上來稅,但罪惡的名聲卻讓魏忠賢揹負了,天啟皇帝倒是出名的木匠皇帝,後人只會罵他無所作為,但卻不罵他禍害百性。

    第三點:魏忠賢自取敗亡之道。

    古代皇帝用宦官,為免有尾大不掉難於處理的情況發生,這些人又在一定的時期被處理掉了,魏忠賢也是這樣的結局。

    (魏忠賢劇照)

    魏忠賢被封為“九千歲”,民間收了大量義子,有“五虎”、“五狗”、“十豬”、“四十孫”等等,在全盛時期,各地官吏更是為他立了“生祠”,民族英雄袁崇煥就曾經為他立過“生祠”。

    可偏偏魏忠賢沒有想到的是,他不應該把全對手全滅了,他把對手全滅了,那他還有存在的意義嗎?以前是東林黨一家獨大,現在倒是他“一家獨大”了,當皇帝覺得他勢力過大的時候,他悲催的命運就開始了。所以說,古人常說“養寇自重”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四點:崇禎皇帝殺魏忠賢,也是自取敗亡之道。

    1627年,天啟皇帝病死,他弟弟朱由檢繼位,就是那個悲催的崇禎皇帝。他免去了魏忠賢司禮監和東廠的職務,命令他去鳳陽守祖陵,看到沒有引起什麼大糟亂,在魏忠賢去鳳陽的途中,崇禎更是命令錦衣衛去捉拿問罪,魏忠賢也知道死期將至,上吊自殺而死。

    (魏忠賢自殺)

    一時之間,崇禎皇帝聖賢之名名滿天下,然而他一轉過來,卻發現大事不好,東林黨重新復起,沒了魏忠賢的制衡,這幫東林黨把持了朝堂,想做點什麼事情,個個對他是陽奉陰違,作為皇帝,沒人可用,基本上是變成睜眼瞎子。

    在史書上,經常看到崇禎皇帝怒喝,“這麼大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全天下人都知道了,就是朕最後一個知道。”所以說,魏忠賢若在,有了他的制衡,最起碼崇禎皇帝還能知道點事情,宮內外資訊的不對稱也是崇禎皇帝敗亡的一個原因。

    第五點:崇禎皇帝死前執迷不悟,把罪責全怪到東林黨。

    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聲也哀。所以,經過各方面努力之後,大明朝無力迴天,這應該是崇禎最不甘的地方。

    他吊死在煤山之前,他悲憤交加地說了一句話,意思就是說 “天下百姓皆無罪,滿朝文武皆可殺!”

    其實崇禎朝名將名臣輩出,閹黨又被他掃蕩,東林黨大臣也被他如雞狗一樣殺掉,他還不醒悟到是執政的問題。只一味的指責別人,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基本是他自斷臂膀。

    (崇禎皇帝上吊自殺)

    當然,任何一個過百年的王朝,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土地兼併這一塊,絕對少不了。地主士紳階層的大量兼併,導致了國家被挖了大量的牆角,自耕農集團的大量衰減,也會造成尖銳的社會問題——土地稅賦減少,國庫沒錢;無地農民數量增加,會擾亂社會秩序。

    這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往往都會摧毀一個王朝,這些不是魏忠賢能夠解決得了的,張居正、于謙還差不多。

    但世上終究沒有千年的王朝,說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能千秋萬代,這個說法本來就不唯物,明朝肯定也會滅亡,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納工作每週的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