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急性腎盂腎炎是由各種常見的革蘭陰性菌或革蘭陽性球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臨床上有嚴重菌尿伴有寒戰、高熱、腰痛或脊肋角叩痛的一組綜合徵。

    急性腎盂腎炎的發病人群多為20~40歲的女性,50歲以上的男性、女嬰幼兒也常見。男女比例為1∶10。

    根據急性腎盂腎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屬於中醫學的“熱淋”、“血淋”、“腰痛”等範疇。

    就臨床資料分析急性腎盂腎炎有以下特點:

    1.急性腎盂腎炎的發病因素 任何致病菌都可以引起急性腎盂腎炎,但絕大多數為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等,其中以大腸桿菌最為多見,佔60%~70%。球菌主要為葡萄球菌及鏈球菌,但較少見。

    2.常見的誘發與加重因素 ①正常人尿道內常有少量細菌存在,但多數為非致病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致病細菌乘虛而入。②如有尿路梗阻、尿路器械使用、性生活、妊娠、尿路畸形或功能缺陷等誘因存在,均可導致急性腎盂腎炎的發生。

    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臨床醫生多首選抗菌藥物的治療,將中醫治療僅作為輔助療法,但對於特殊患者如對抗生素過敏或長期反覆應用耐藥者,可將中藥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而且臨床確能收到良好療效。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若飲食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則臟腑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漓不宣。”明確指出本病主要病機為膀胱溼熱。

    1.飲食不節 過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無度,使脾胃損傷,受納運化失職,內蘊中焦,而釀生溼熱,下注膀胱而為本病。

    2.情志失暢 惱怒鬱結,肝失疏洩,氣滯不宣,氣鬱化火,氣火循肝瘀滯下焦,影響膀胱氣化,氣不化津而與熱相結合,溼熱留滯而為病。

    3.外陰不潔 外陰部失於清洗清潔,或房事汙染垢穢,致使穢濁汙垢之邪由外陰上逆侵及膀胱,釀生溼熱為患。

    4.房勞過度 勞累過度,或房事不節,或年老體弱久病,均致脾腎虧虛,脾虛而失健運,腎虛不能正常氣化,則水谷氣血津液運化失常,內蘊而生火生溼,釀生溼熱。熱灼則陰傷更甚。終至邪戀正傷,而發為本病。

    總之,本病病位在腎和膀胱,涉及脾、肝等臟腑,基本病機為膀胱溼熱。溼熱分外感和內生兩種,外感溼熱易侵於膀胱而致淋證;內生溼熱多侵於脾臟,健運失司而發病。病理性質為虛實夾雜,久病正虛,淋證反覆發作,日久不愈多為腎氣不足,津液不化,聚而成溼,日久成溼而發病;臨證也多見肝膽溼熱下注導致氣淋之實證者。辨證應以膀胱實熱為中心,密切結合主要證候表現,明辨病位。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1)病史一般1年以內,有發熱(>38℃),或腰痛、腎區叩壓痛或尿中白細胞管型者。

    (2)正規清潔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小時以上)細菌定量培養,菌落數≥105cfu/ml。2天內應重複培養1次。

    (3)清潔離心中段尿,沉渣白細胞數>10/HP。

    (4)做膀胱穿刺尿培養,細菌陽性(不論菌數多少)。

    (5)做尿菌培養計數有困難者,可用治療前清晨清潔中段尿(尿停留於膀胱4~6小時以上),正規方法的離心尿沉渣革蘭染色找細菌,如細菌>1/HP,結合臨床泌尿系感染症狀者。

    (6)尿細菌數在104~105cfu/ml之間者應複查,如仍為104~105cfu/ml,需結合臨床表現來診斷或做膀胱穿刺尿培養。

    (7) 經治療後,仍有腎功能不全表現,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或X線腎盂造影有異常改變者。

    2.鑑別診斷

    (1)全身感染性疾病:有些尿路感染的區域性症狀不明顯,而全身急性感染症狀較突出,易於誤診為流行性感冒、瘧疾、敗血症、傷寒等發熱性疾病。如能詳細詢問病史,注意尿路感染的區域性症狀及腎區叩擊痛,並做尿沉渣和細菌學檢查,不難鑑別。

    (2)慢性腎盂腎炎

    ①尿路感染病史在1年以上,經抗菌治療效果不佳,多次尿細菌定量培養均陽性或頻繁複發者,多為慢性腎盂腎炎。

    ②經治療症狀消失後,仍有腎小管功能(尿濃縮功能等)減退,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為慢性腎盂腎炎。

    目前認為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局灶粗糙的腎皮質瘢痕,伴有相應的腎盞變形者,才能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否則尿路感染病史雖長,亦不能診斷為本病。本病常有一般慢性間質性腎炎表現,並有間歇的尿路感染髮作病史。

    (3)急腹症:有些患者可無尿路的區域性症狀,而表現似急腹症,如發熱、血白細胞增高、腹部侷限性疼痛等,易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女性附件炎等。透過詳細詢問病史及做尿沉渣和細菌學檢查則可鑑別。

    (4)腎結核:有些尿路感染以血尿為主要表現者易誤診為腎結核,但腎結核膀胱刺激徵更為突出,晨尿培養結核桿菌陽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桿菌,而尿普通細菌培養為陰性。IVP可發現腎結核病灶X線徵,部分病者可有肺、附睪等腎外結核,可資鑑別。但要注意腎結核常可與普通尿路感染並存。普通尿路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後,仍殘留有尿路感染症狀或尿沉渣異常者,應高度注意腎結核的可能性。

    (5)尿道綜合徵:患者雖有尿頻、尿急、尿痛,但多次檢查均無真性細菌尿,可資鑑別。

    【辨證論治】

    1.膀胱溼熱證

    證候:惡寒發熱,小便頻數,點滴而下,尿色黃赤,灼熱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臍中,腰痛拒按,苔黃膩,脈滑數。

    基本治法:清熱利溼,通淋瀉火。

    方藥運用:八正散加減。常用藥:瞿麥20g,萹蓄20g,通草15g,車前子(包煎)15g,滑石15g,諸藥合用,清熱利溼、利水通淋;梔子10g清洩三焦溼熱;大黃7g通腑洩熱,使膀胱、小腸溼熱從大小便分利而出;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甘草15g調和諸藥且止莖中之痛。諸藥合用以達清利通淋之效。

    加減:腹脹便秘甚者加用枳實10g,並加重大黃用量以通腑;腹滿便溏者,去大黃以減瀉下之力;小腹墜脹者,加川楝子10g,烏藥6g以疏肝氣;伴有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者,加白茅根30g,小薊30g,生地15g以涼血止血;伴有腰痛者,加熟地10g,枸杞子15g,薏苡仁20g,杜仲15g以補腎利溼。

    2.肝膽鬱熱證

    證候:寒熱往來,口苦咽乾,心煩欲嘔,不思飲食,小腹痛,尿急尿頻,苔薄黃,脈弦數。

    基本治法:清利肝膽溼熱。

    方藥運用:龍膽瀉肝東加減。常用藥:龍膽草15g,黃芩15g,梔子10g,澤瀉15g,通草15g,車前子(包煎)15g,柴胡15g,當歸15g,生地20g。方中龍膽草苦寒清熱,瀉肝膽經實火;與黃芩、梔子相伍,則瀉火之力更強;澤瀉、通草、車前子瀉火利溼,使溼熱從小便排洩;柴胡疏肝解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防肝火耗傷陰液;甘草瀉火解毒。諸藥合用以達清利肝膽溼熱之功。

    加減:大便乾結,加生大黃10g後下入煎以通便;小便疼痛較劇、灼熱、舌質紅者,將生地改為鮮地黃,酌加黃柏10g,竹葉10g,滑石10g等以清火利溼。

    3.中焦溼熱證

    證候:寒戰高熱,午後熱盛,大便秘結或溏,脘腹痞滿,胸悶不飢,不欲飲,腰痛,小便混赤,尿時澀痛,苔黃膩,脈滑數。

    基本治法:化溼清熱。

    方藥運用:三仁東加減。常用藥:杏仁15g,竹葉15g,白蔻仁15g,法半夏10g,厚朴15g,生薏苡仁15g,白通草30g,飛滑石15g,車前草15g,黃芩10g,紫花地丁30g,金銀花30g。方中杏仁、竹葉入上焦宣肺化氣,清熱導溼;白蔻仁、法半夏、厚朴入中焦芳香化溼、和中止嘔;生薏苡仁、白通草、飛滑石、車前草入下焦清利溼熱、疏通水道;黃芩、紫花地丁、金銀花均清熱解毒利溼。全方共奏化溼清熱之功。

    加減:嘔惡重者,加竹茹10g清中焦熱而利溼;大便溏者,加茯苓15g,澤瀉10g以分利水溼;大便秘者,加生大黃(後下)10g以清熱通下而燥溼。

    4.腎陰不足,溼熱留戀證

    證候:頭暈耳鳴,腰痠痛,低熱,手足心熱,咽乾唇燥,小便黃赤混濁成澀痛,舌質紅,無苔,脈細數。

    基本治法:滋陰補腎,清熱利溼。

    方藥運用:知柏地黃東加減。常用藥: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5g,牡丹皮15g,石韋20g,茯苓20g,澤瀉15g,車前草20g。方中知母、黃柏滋陰清熱,瀉火燥溼;生地、牡丹皮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石韋、茯苓、澤瀉、車前草清熱利水通淋而不傷正,共奏補中寓瀉、瀉中寓補之功。

    加減:骨蒸潮熱者,加青蒿10g,鱉甲10g入裡達表,引邪外出,以除骨蒸;目花乾澀者,加枸杞子10g,菊花10g以滋養肝腎,清熱明目;咳嗽喘逆者,加麥門冬15g,五味子6g以斂肺滋腎降逆。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八正合劑:主要成分:車前草、通草、萹蓄、梔子、滑石等,具清熱利溼通淋之功,適用於膀胱溼熱證。每次20ml,每日3次。

    (2)清開靈口服液:由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梔子、水牛角、板藍根、黃芩苷、金銀花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功效,適用於膀胱溼熱證。每次1支,每日3次。

    (3)三金片:重用金櫻根為主藥,輔以金剛刺、積雪草、金沙藤、羊開口,具有清熱解毒、利溼通淋、活血化瘀、止血止痛、化石益腎的功效。適用於膀胱溼熱證。每服3片,每日3次,口服。

    2.中藥針劑

    魚腥草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溼之功,適用於膀胱溼熱證。每次40~6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3.單方驗方

    (1)鮮車前草100g煎湯,每日3大碗,分3次口服,治急性腎盂腎炎及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尿頻、尿急、尿痛、小便艱澀、滯濁淋漏等症。

    (2)生地12g,黃柏9g,知母9g,旱蓮草12g,蒲公英15g,水煎服。適用於腎陰虛,虛熱蘊毒證。

    4.針灸治療

    (1)體針

    主穴:膀胱俞、中極、陰陵泉、委陽。

    配穴:小腹脹滿加曲池;高熱加合谷、曲池;兩脅脹滿、口苦,加行間;小便難解,加次髎、中髎。

    刺法:膀胱俞直刺0.5~1.0寸,使區域性酸脹,向臀部擴散;中極直刺0.5~0.8寸,使針感傳至前陰和會陰部;陰陵泉直刺0.5~0.8寸,委陽直刺0.5~1.0寸。各穴均行捻轉提插,用瀉法。用於治療膀胱溼熱證。

    (2)耳針

    主穴:取腎、脾、膀胱、三焦、內分泌、腎上腺。

    配穴:急性腎盂腎炎加肺,發熱配耳尖放血,排尿疼痛加輸尿管、尿道。

    方法:上述穴位交替取3~5個,常規消毒後,用0.5寸毫針刺入,留針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也可以用耳穴壓貼法。

    5.外治法

    (1)敷貼療法:萵苣菜1握,黃柏100g。兩味混合,搗融如膏,取藥膏如棗大,放膠布中間,敷貼神闕、小腸俞、膀胱俞,每穴1張,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膀胱溼熱證。

    (2)燻洗療法:瓦松60g,水煎,取藥液1000ml,入盆,燻洗少腹及陰器,每日1次。適用於膀胱溼熱證。

    【預後及轉歸】

    1.預後 本病若治療及時,達到用藥療程,可痊癒,預後良好。

    2.轉歸 本病若治療不及時,部分患者可多次再發(包括重新感染或復發)。如有複雜性尿路感染,常可演變為慢性腎盂腎炎。

    【預防與調護】

    1.預防

    (1)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2)經常注意陰部的清潔。

    (3)儘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如必要留置導尿管,必須嚴格執行有關護理規定。

    2.調護

    (1)多飲水,勤排尿(2~3小時排尿1次),是最實用和有效的預防方法。

    (2)宜食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忌辛辣刺激及溫熱性食物;忌菸酒。

    (3)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4)對於妊娠晚期合併急性腎盂腎炎的患者,應採取側臥位,或輪換體位減少妊娠子宮對輸尿管的壓迫,使尿液引流通暢。

    【臨證經驗】

    1.發揮中醫特色

    (1)中藥應用的適應證: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臨床醫生多首選抗菌藥物治療,將中醫治療僅作為輔助療法,但對於特殊患者如對抗生素過敏或長期反覆應用耐藥者,可將中藥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而且臨床確能收到良好療效。

    (2)明辨病機與病位:腎與膀胱相表裡,其間有經脈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病理改變相互影響。若腎臟虛則制水失常,溼熱內蘊,也必然燻蒸於膀胱,一旦外邪乘虛而入,均能引起臟腑俱病。膀胱溼熱蘊結,腎臟失去了正常氣化,水道不利,以致尿急、尿頻、尿痛、腰痛等一系列症狀相繼出現。總之,此病以腎虛為本,膀胱溼熱為標,且與肝脾有關,其病機以溼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為主。

    (3)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屬中醫“淋證”範疇。因溼熱之邪蘊結膀胱是其主要發病機制,因此,治淋大法在於通淋,使溼熱之邪從二便分利而出。清熱解毒、利溼通淋之藥貫穿治療之始終。此外,急性腎盂腎炎系菌毒所致,故不論何型,一般均可配合清熱、解毒、利溼之品,往往可提高療效,如黃芩、黃連、車前子、金銀花、蒲公英、知母等,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9種菌株有抗菌作用;地榆對綠膿桿菌有抑菌作用;馬齒莧、敗醬草、半枝蓮、土茯苓、黃柏、大黃控制大腸桿菌感染有效。

    (4)鞏固療效、防病復發、勿忘扶正:淋證急性發作階段,起病較急,脈象、舌象多屬溼熱蘊結,此階段乃正氣未傷,邪氣較盛的溼熱證,故宜通淋利溼、清熱解毒為主,急則治其標,清利其溼熱,緩解其尿路刺激症狀。但也有溼熱邪氣未盡,正氣已虛,虛實夾雜者,治宜滋陰補腎、清利溼熱、扶正祛邪。扶正可提高機體正氣,增強其抗病能力,同時因其急性發作,應用清熱解毒通淋之藥及大量抗生素,有傷正之弊,故尿路刺激症狀緩解後,可補腎滋陰扶正為主,輔以清利溼熱之藥以鞏固療效,防病復發。

    2.鄒燕勤對急性腎盂腎炎的辨治 鄒燕勤認為,急性腎盂腎炎以溼熱實證多見,治當清利溼熱為主。但素體虛弱及急性腎盂腎炎恢復期階段往往有虛實夾雜證候。恢復期乃溼熱餘邪未盡,而體質已虛。溼熱證以熱為主者往往傷及陰分,出現陰虛溼熱證;溼熱證以溼為重者往往傷氣致氣虛夾溼證。對恢復期的治療應予重視,否則遷延反覆或轉為慢性疾病,後患無窮。

    (1)溼熱蘊結證:乃溼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所致。清熱利溼通淋為治療總則。辨證中溼熱證往往有熱偏重或溼偏重之別。熱重者起病急驟,發熱、腰痛、便幹明顯,以八正散加減治療。常用藥為大黃、黃柏、通草、瞿麥、萹蓄、萆薢、土茯苓、車前草、六一散、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品。若有胸悶嘔惡、舌苔白膩等症,乃溼邪偏盛。宜燥溼運脾。以胃苓東加減治療,不用苦寒之品。以蒼朮、白朮、法半夏、陳皮、生薏苡仁、茯苓、車前草、鴨跖草、茅根、蘆根等品進治。若寒熱往來、口苦口乾者乃夾肝膽鬱熱,邪入少陽,致樞機不和。以和解清熱,利溼通淋法治之。小柴胡湯合八正散加減治療。用柴胡、黃芩、黃柏、鴨跖草、蒲公英、瞿麥、萹蓄、滑石、車前子、通草。便秘可加大黃;腰痛明顯加獨活、桑寄生、萆薢;小溲紅赤加小薊炭、白茅根、仙鶴草,或以小薊飲子合導赤散加減進治,並可用琥珀粉每日3g,分兩次吞服;若發熱持續去柴胡、黃芩,加金銀花、連翹。

    (2)陰虛溼熱證:溼熱證往往傷陰,特別是熱偏重者易熱耗腎陰,且用藥偏猛也易傷陰。此時溼熱留戀,內鬱未盡,腎陰耗傷。溼熱之症緩解,但小溲黃混微熱,腰痠不適,口乾舌紅,或手足心熱。治宜滋腎清利。選知柏地黃丸合滋腎通關丸加減。常用藥為生地、山藥、知母、黃柏、桑寄生、茯苓、澤瀉、荔枝草、車前草、茅根、蘆根。溲黃尿熱加瞿麥、萹蓄;便幹加麻仁丸;腰痠痛明顯加川斷、枸杞子;陰虛低熱加青蒿、銀柴胡;口乾少津加石斛、麥冬;氣短乏力加太子參、生黃芪。

    (3)氣虛夾溼證:溼熱證偏溼重者在恢復期往往出現氣虛症狀。乃脾腎氣虛,溼邪內戀未盡。症見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腰痛綿綿等。有時小便頻數,面、肢輕度水腫。以健脾補腎、益氣滲利法進治。六味補氣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用太子參、生黃芪、炒白朮、生薏苡仁、茯苓皮、懷山藥、川續斷、桑寄生、車前子、茅蘆根等品。該證溼熱未盡,不用苦寒用甘寒之品如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茅根、蘆根等。

    (4)肝鬱氣滯證:恢復期也有肝經症狀出現,如噯氣、胸悶、脅部不適、性急易怒、小腹急脹諸症。乃肝氣失疏,肝鬱氣滯。治宜清疏肝氣,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丹皮、山梔、柴胡、白朮、川楝子、廣鬱金、杭白芍、桔核、茯苓、澤瀉等品。

    【驗案舉例】

    1.急性腎盂腎炎屬膀胱溼熱證(鄒燕勤主診)

    錢某,女,58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19日。

    患者2011年1月25日因腰痛伴尿頻尿急復發查血肌酐為168μmol/L,尿蛋白定量0.11g,予以中藥益腎清利治療後好轉,近1周來患者再次無明顯誘因出現小便澀痛,尿急,腰痛間作,體溫升高,波動於38℃~40℃之間,自行口服氧氟沙星膠囊未有明顯改善,為系統治療入住我院。入院時腰背疼痛,無放射性,小便淋瀝澀痛,伴見少腹隱痛,自感畏寒,發熱,無頭暈頭痛,無咳嗽咯痰,無噁心嘔吐,無腹痛腹瀉,雙下肢無水腫,舌淡苔薄黃,脈細數,體溫最高39.5℃。檢查尿常規:WBC(++),WBC223/μl;血常規:淋巴細胞10.0%,中性粒細胞87.9%;血生化:BUN10.6mmol/L,Scr169μmol/L,CRP187.44mg/L。B超示:左腎發育異常(畸形),右腎輕度積水,腎臟實質性損害,右輸尿管顯示不清。入院後予以西藥退熱、抗感染治療,體溫逐漸正常。證屬膀胱溼熱,治療予以化溼清熱、益腎之品。

    處方:瞿麥20g,萹蓄20g,生薏苡仁30g,茯苓30g,車前草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獨活6g,桑寄生15g,川斷15g,功勞葉(包煎)15g,制狗脊15g,白花蛇舌草20g,鳳尾草20g,茅根20g,蘆根20g,川芎10g,蔓荊子10g,荊芥10g,防風10g,金銀花10g,連翹10g,制蒼朮10g,白朮10g,烏藥6g。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3月22日):患者服藥3天后,無發熱,腰痛腰痠好轉,小便淋瀝澀痛及尿頻尿急症狀消失,同時檢查中段尿培養:大腸埃希菌≥105cfu/ml;尿常規:WBC(±),Pro(±)。根據培養藥敏結果調整抗生素種類,中藥方面,將原方疏風清熱之品刪去,考慮患者腎衰竭,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處方:瞿麥20g,萹蓄20g,生薏苡仁30g,茯苓30g,車前草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獨活6g,桑寄生15g,川斷15g,功勞葉(包煎)15g,制狗脊15g,白花蛇舌草20g,鳳尾草20g,茅根20g,蘆根20g,川芎10g,蔓荊子10g,制蒼朮10g,白朮10g,烏藥6g,茵陳15g,生蒲黃(包煎)15g,五靈脂(包煎)15g。

    三診(4月2日):10天后患者病情穩定,無腰痠腰痛,無尿頻尿急,期間檢查尿常規陰性,複查血肌酐145μmol/L,原方加減服用至4月6日,患者出院鞏固,仍用益腎清利,活血解毒之劑。

    處方:瞿麥20g,萹蓄20g,生薏苡仁30g,茯苓30g,車前草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獨活6g,桑寄生15g,川斷15g,功勞葉(包煎)15g,制狗脊15g,蛇舌草20g,鳳尾草20g,茅根20g,蘆根20g,菟絲子15g,首烏15g,太子參15g,制蒼朮10g,白朮10g,烏藥6g,茵陳15g,生蒲黃(包煎)15g,五靈脂(包煎)15g。

    按語:本病患者出現發熱,尿路刺激症狀,結合中段尿培養結果,西醫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中醫辨證為素病體虛,腎氣虧虛,溼熱之邪趁襲,下注膀胱所致膀胱溼熱證。鄒老認為,腎為至陰之髒,治療腎盂腎炎,寒涼藥物特別是苦寒之劑慎用,清利之劑亦不宜過用,以防損傷腎氣,就是在急性發作期,出現溼熱下注標象,亦不宜純用苦寒清利之劑。故用藥時,主以瞿麥、萹蓄、車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舌草等清利之品清熱利溼解毒,同時加用川斷、桑寄生、狗脊益腎,烏藥、蔓荊子疏通肝氣,蘆根養陰,以防陰液耗傷。兼顧患者有腎功能損害,後期輔以茵陳、生蒲黃、五靈脂解毒利溼、活血。

    2.急性腎盂腎炎屬腎陰不足,溼熱留戀證(鄒燕勤主診)

    趙某,男,48歲。初診日期:2011年4月29日。

    患者於2010年9月無明顯誘因出現腰背痠痛,未有放射性疼痛,偶有尿血,至當地醫院診治。查血糖升高,尿常規示:隱血(++),蛋白(+),B超未見結石,予以控制血糖治療。2011年3月再次出現尿血,有結石排出,至南醫二附院診治,查B超示雙腎均有結石、海綿腎,予以鐳射碎石治療,並行左側腎臟切開取石術。患者尿血、排石好轉,術後即出現體溫升高,常波動於37.5℃~39.0℃之間,予以抗感染、退熱治療,時有反覆,時有結石排出,持續至今。今門診查尿白細胞(++),白細胞計數789/μl,為系統治療入住我院。入院時患者腰痠間作,仍有結石排出,低熱,口乾乏力,無噁心嘔吐,無腹痛腹瀉,雙下肢無水腫,大便日1行,小便量可,色淡,未有肉眼血尿,食納可,夜寐尚安,舌紅苔薄脈細。入院後檢查血肌酐150μmol/L,腎臟B超見LK/RK:11.6cm×6.3cm×6.0cm/12.0cm×7.0cm×6.8cm,雙腎形態略小,腎皮質回聲幾乎消失,雙腎內均可見大量強回聲光團,後伴聲影,雙腎集合系統分離,左腎分離3.0cm,右腎分離2.1cm,雙側輸尿管均可見擴張,左側寬約2.1cm,右側寬約2.1cm,提示雙腎積水,雙腎海綿腎可能,右側輸尿管結石伴雙側輸尿管擴張。辨證屬腎陰不足,溼熱留戀。治療予以滋陰補腎、清熱利溼之品。

    處方:黃柏15g,知母15g,蒼朮15g,生薏苡仁15g,生地15g,懷牛膝20g,半枝蓮20g,白花蛇舌草15g,萆薢15g,紅藤30g,敗醬草30g,木饅頭15g,連翹15g,浙貝母15g,金錢草30g,石韋30g,海金沙(包煎)15g,冬葵子15g,皂角刺15g,青皮10g,車前草30g,六一散(包煎)10g。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5月9日):服藥10天,5月7號尿培養結果回報革蘭陽性球菌,計數≤104cfu/ml;複查尿常規示:LEU(++),BLD(++),Pro(+),RBC7/μl,WBC654/μl;血肌酐135μmol/L。患者自覺腰痠乏力好轉,無發熱,無噁心嘔吐,口乾稍好轉,患者尿白細胞仍較多,加大清熱利溼作用,車前草改為60g,並加用活血保腎之品。

    處方:黃柏15g,知母15g,蒼朮15g,生薏苡仁15g,生地15g,懷牛膝20g,半枝蓮20g,白花蛇舌草15g,萆薢15g,紅藤30g,敗醬草30g,木饅頭15g,連翹15g,浙貝母15g,金錢草30g,石韋30g,海金沙(包煎)15g,冬葵子15g,皂角刺15g,青皮10g,車前草60g,六一散(包煎)10g,赤芍15g,茵陳30g,生蒲黃30g,五靈脂(包煎)30g。

    三診(5月23日):服藥後患者病情穩定,無尿頻尿急等尿路不適症狀。反覆檢查尿常規:尿白細胞在300~500/μl;中段尿培養為無菌生長;檢查血肌酐117μmol/L。患者5月24日出院後堅持門診治療,仍以滋陰補腎活血、清熱利溼之品治之。

    處方:黃柏15g,知母15g,蒼朮15g,生薏苡仁15g,生地15g,山茱萸10g,懷牛膝20g,半枝蓮20g,白花蛇舌草15g,萆薢15g,紅藤30g,敗醬草30g,木饅頭15g,連翹15g,浙貝母15g,金錢草30g,石韋30g,海金沙(包煎)1 5g,冬葵子15g,皂角刺15g,青皮10g,車前草60g,六一散(包煎)10g,赤芍15g,茵陳30g,生蒲黃(包煎)30g,五靈脂(包煎)30g。

    按語:下焦溼熱為急性腎盂腎炎的基本病機,但溼熱之邪未得及時清利,遷延纏綿,腎陰愈加虧虛,往往正虛邪戀,虛中夾實。該患者出現低熱不退、口乾乏力、舌紅苔薄脈細,均為腎陰虧虛之證。故本病治療以清熱利溼、滋補腎陰為主。

    滋腎法含義廣泛,專為腎陰不足、虛火亢動之證而設,代表方有知柏地黃湯、滋腎丸等。常用藥有知母、黃柏、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方中知母、黃柏等藥具有清熱瀉火功效已為諸代臨床醫家諳識,現存中醫學著作中也有明確記載,但對黃柏、知母的滋陰作用卻很少有人重視。李東垣認為:“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以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

    【小結】

    1.急性腎盂腎炎為臨床常見病,易反覆發作,急性腎盂腎炎的主要病機是膀胱溼熱,治療以清利溼熱為主,同時根據患者病情輔以滋陰、清利肝膽、補腎健脾等治療。

    2.對於本病的治療、常根據病情的虛實變化而有所偏重地選用補腎和清利的治法。中醫藥治療泌尿系感染疾病的豐富經驗,有效地彌補了單一西藥治療的不足,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是越早成功好,還是大器晚成的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