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之端閒談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坐上了皇帝寶座,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當他基本肅清了南方諸國及其他地方割據政權之後,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但他還堅持自己的意見,於是,趙匡胤提出了不出百年,宋朝必定耗盡天下之力的預言。為什麼他會這樣說呢?

    開封地處黃河中游,地理位置優越,自古為四戰之地,尤其是運河開通之後,開封成為南北河流匯流之地,地理優勢更為突現,經濟也是相當發達,但開封周圍卻沒有山嶺阻隔,建都於此,對整個國家來說是相當的危險的。

    為了防禦強敵的入侵,宋朝也只有養育龐大的軍隊了,到了宋仁宗時期,宋朝養育了120多萬的軍隊。開封地帶分佈太多的部隊,政府的大部分收入給了部隊,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然而,由於開封無險可守,宋朝又不能裁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國家在積弱積貧中度過,宋朝最終在1127年被金國所滅。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國都是一國之本,輕易動搖不得,尤其是國家規模越來越大,相應的軍事部署、官僚設定、都城營造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社會成本,這不是一個貧弱的社會所能擔負的起的。同時,新都的人自然歡天喜地,舊都的人可就失落異常了,這樣容易造成一個群體與政府的離心離德。

    都城的選擇及營造涉及國運,經過數千年發展,到明朝時有一個陳建做了一篇議論文《建都論》來論述的古代都城選址的各項條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透過"古今天下四大都會"的對比,當時陳建認為"惟洛陽三善鹹備",定都選址時"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並且對當時明王朝把都城設在北京表達了擔憂。

    即使洛陽的條件如陳建所論之優美,也依然存在不足。在漢高祖劉邦于軍中登基稱帝后,本就想定都洛陽,可是婁靜勸說劉邦道,洛陽雖然也是四塞之地,有漕運之便,但是地狹田薄,一旦天下有變,難有實力居中以應四方。婁靜給的建議是,效仿秦始皇建都在陝西關中。劉邦聽了大為贊同,為了避免其他將士們的阻撓,等不及官署的搬遷,自己先帶著人馬先過去了。由於咸陽已經被項羽燒了,劉邦只好先在秦始皇的離宮的地方辦公。這座離宮叫做未央宮,地方在渭河邊上的長安鄉,於是大漢帝國的都城就命名為長安。

    (劉邦拒關守河,定都關中)

    北魏時期的孝文帝為了從平城遷都洛陽,不惜宣戰南朝齊國,帶著30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由於出兵時機不對,大雨連綿不斷,隨行的大臣一路狼狽不堪,紛紛請求班師。這些守舊的貴族不願意離開他們已經擁有的田產、物業以及經營多年的當地勢力,他們極力阻撓遷都,孝文帝最終以遷都作為班師的條件來要挾這些守舊貴族而達成的目的。北魏強行遷都後進行的民族融合的努力沒有在短短的28年內完成,北魏社會分裂,最終造成了北魏盛極而衰。

    隨後隋唐五代,經歷了一個盛世後,天下再次紛紛攘攘,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社會才再一次露出統一的曙光。宋帝國開國之後,太祖趙匡胤預計到自己的國家在未來跟北方的契丹國將會有長期的較量,因此希望將國都從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東京汴梁遷到關河形勝的洛陽,藉此以實現裁撤冗兵、憑險安守,然後與契丹一較長短的目的。為此,趙匡胤早已提前派人到洛陽安排修復宮殿,以備未來遷都之用。

    南唐平定後,漢族範圍基本上統一了,北邊只有北漢,南方的吳越和漳泉早已歸順。趙匡胤該鬆口氣了,可不知為什麼,他好像高興不起來。

    開寶九年3月的時候,他接見了吳越王錢俶,而且給了錢俶“劍履上殿,詔書不名”這樣至高無上的待遇。之後,趙匡胤要西巡洛陽,走之前送錢俶回吳越國。錢俶要求自己做個侍從,護送趙匡胤西巡。趙匡胤對錢俶說:“南北風俗各異,你也不習慣,天氣馬上要熱了,還是早早回去吧。”錢俶請求每三年能回來看一下陛下。趙匡胤說:“路太遠了,想讓你來,自然會召你。”走的時候,趙匡胤送了一個小黃包給錢俶,叮囑到路上再看裡面的東西。

    (趙宋官家趙匡胤)

    整個過程似乎很傷感,宗主國與附庸國之間,不應該是這樣,趙匡胤的霸氣盡失,按理說趙錢二人也談不上有什麼感情,又何必如此客套,總感覺氣氛不大對勁。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匡胤開始在沉悶中度日。錢俶到路上開啟包袱,發現裡面全是宋朝大臣請求留下錢俶而使吳越不戰而滅的奏章,錢俶驚恐萬分,又感激不盡。這也許就是不戰屈人之兵,錢俶打心眼裡服了。

    趙匡胤的這次西巡,第一站到了鄭州,之後去安陵拜謁他的父親。趙匡胤到了父親趙弘殷的陵前,放聲大哭,因過於悲切,引得左右隨從皆大哭,領導跟前做做樣子是應該的,可這次受皇帝感染大家真哭了,可見皇帝哭得很傷心。趙弘殷去世已有二十年,隨著時間的流失,一切應該淡下來,這個時候的趙匡胤為何如此悲痛?是觸景生情,還是有什麼難言之隱?趙匡胤哭罷,登上闕臺,向西北方向發出一支響箭,命令下去:“箭落地之,就是我葬身之處。”趙匡胤為自己選好了墓地,又命令為河南府民減去半年田租,氣氛顯得很悲涼。

    趙匡胤第二站到了大宋的西京洛陽,看到洛陽宮殿修得非常壯麗,突然一掃近日愁容,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大喜之後,立即命令加獎河南知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封其為彰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何對洛陽宮殿的建設這麼感興趣?答案是:他要遷都洛陽。好端端的為什麼要遷都?而且這個決定這麼突然。可事情還沒弄明白,有人就來勸諫。

    起居郎李符,從八個方面陳述了遷都的弊端,趙匡胤對此根本不予理睬,而且傳話下去,從現在起,就住洛陽不走了,趙匡胤的態度過於堅決,沒人再敢勸諫。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乘奏事的機會,從則面進言道:“開封的水路發達,江南的糧食就靠水路運到開封,開封光兵丁就在十萬以上,這些人的生活,都是靠水路的便利。如果遷都洛陽,糧食怎麼運過來?首都的基礎設施、軍事裝備都在開封,國家的根本都已在開封安頓下來了,實在不能再動搖。”話說得很有道理,但是這糧食,幾千裡都運過來了,還在乎幾百裡?當然,趙匡胤沒這麼說,就是什麼意見都不聽,這事沒有迴旋餘地。

    最後,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來了,勸趙匡胤不能遷都。趙匡胤的語氣更硬:“明說吧,遷洛陽也只是臨時的,如果可能,朕還要遷到長安去。”趙光義看哥哥聽不進去,便跪了下來,磕頭硬勸,說什麼都不能遷都。趙匡胤看弟弟這架式,緩和了一下口氣,解釋道:“我遷都不為別的,無非想憑藉這裡天然的地理位置,效仿西周和大漢,佔據關中之要,拒兵而固守。”

    冷兵器時代,地理位置非常關鍵,洛陽西邊有函谷關、潼關,東邊有虎牢關,還有黃河天險,再強的兵力在山河之險面前都會黯然失色。東周等九朝建都於此,就是這個原因。而開封無險可守,只要有大軍入侵,直接就到了城下。趙匡胤說到這裡,趙光義冷冷地引用了一句戰國名將吳起的話:“在德不在險”。

    關於“在德不在險”的出處,《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這樣記載:吳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吳起指出當年的三苗氏、夏桀和殷紂的立國之地都是山河險要,看似固若金湯,但是這些君主因為"德義不修"、"修政不仁"、"修政不德",最終都落得了亡國的下場。君王之德是指政治軍事上的積極進取,與民(貴族,普通人不算"民")之間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萬民(貴族)把天下交給你執掌,你要對得起人家的信任,照顧好他們的利益,做好你君王應該做的功課。如果你(君王)不修德,我們就都是你的敵國(到時候再堅固的天險城防都救不了你)。

    此時的趙光義說出“在德不在險”,背後的隱喻再明顯不過。如果趙匡胤一意孤行,那麼所有的趙宋王朝的封建士大夫都將是趙匡胤的對立面,包括面前的這位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這句話的威脅意味十足,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趙匡胤先是愣了一下,然後沉默了,而趙光義也沒再說什麼,起身走了,估計在場的人都應該從趙光義的背影中看到一絲得意。

    良久之後,趙匡胤看了看左右,說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宋祖,自有過人之處,他的眼光果然獨到,後代子孫為了保衛京師,要大量養兵,要不斷治理漕運,民力幾乎耗盡。“在德不在險”是說君王漢理國家要靠德政,而不僅僅靠地理地置。不管怎麼說,朝廷上下,看不到有人站在趙匡胤的一邊,他面對的盡是反對者。

    (大宋官僚都站隊到趙光義一邊)

    帝國的開拓者,還不到50歲,沒有昏庸的行為,何以無人響應他的決斷?專制制度下,皇帝可是一言九鼎。“在德不在險”,失去了威望,一切都是徒勞。本來信誓旦旦的趙匡胤,在洛陽屁股還沒坐熱,只好怏怏地回京了。此時的趙光義已經尾大難掉,他個人的根基都經營在汴梁,如果遷都洛陽,將會對他日後的篡奪皇位造成極大的障礙,“燭影斧聲”的傳說以及“金匱之盟”中約定的皇位繼承人先後離奇謝世就印證了這一點。此時,趙匡胤發現自己威望已失,卻忌憚於趙宋天下剛剛安定,兄弟鬩牆的後果會讓趙氏家族陷入覆滅之災。因此趙匡胤不動聲色,開始籌劃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希望利用戰爭來重新把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正當壯年的宋太祖在雪夜駕崩,趙光義兄終弟及,登基成為了宋朝第二位皇帝。

  • 3 # 愛看愛思考

    趙匡胤,作為一個靠軍隊起家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開封無險可守。但是趙匡胤為什麼,還要堅持在開封定都?因為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給了遼,開封府距離前線太近了啦。不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的安全就永遠無法保證。但是由於首都在開封,大宋王朝的戰略重心就只能放在開封。這樣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延長了大宋王朝壽命,可惜後來宋朝廷的所有君主和大臣,並沒有理解趙匡胤的用心良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辦理一張建設銀行卡大概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