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境貧韓

    就算沒有李自成,明朝也不可能萬壽無疆。首先就是明朝對待少民的政策來說,各種鹽鐵茶的禁運。連年跟草原跟苗疆的征戰,不說努爾哈赤起兵的七大恨,就說王守仁鎮守苗疆,所謂的心學這種軍國主義思想,到王守仁死了百年之後在苗疆王守仁的匪號都能小兒止夜啼。甚至明朝滅亡之後,所謂的心學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鬼子軍國主義的核心思想。近代的日本的甲級戰犯都熱衷於心學,甚至東鄉平八郎有一塊私章,上面篆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字樣。由此可見,所謂的軍國主義思想的起源,甚至日本鬼子侵華都是這種東西的反噬。這也就論證了,明朝不可能讓少民歸心,所以就算再強又有何用?

    說完政策之後說制度,明朝的制度是標準的文官領導武官,太監領導文官,外行領導內行。所以就算給明朝再來幾次薩爾滸之戰,依舊打不過努爾哈赤。這點毋庸置疑的,而明朝的國力來說,能打的起幾次薩爾滸之戰?在那個年代能打的就那麼幾個,袁崇煥被宰了,俞大猷老了,就剩下個戚繼光還要維護閹黨和文官之間的平衡。

    最後說科學技術,中國自古以來不缺技術,但是儒教思想的限制,尤其是明朝的深度壓迫來說,中國只有技術而沒有科學。什麼是科學?可續是系統化的用資料來展現物理的本質,用資料來展現化學的變化。而明朝有數學嗎?別跟我鬼扯什麼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心學,心學就算再知行合一也是唯心主義的思想,和科學的唯物主義標準本身就是背道而馳水火不容的。也別跟我說牛頓或者誰誰誰晚年沉醉於神學,那是人家研究完了唯物主義的科學標準,已經留給後人了用精確的數學能夠實用科學了,老了沒事的個人愛好。而明朝是壓根沒有啥數學,連天文曆法這種基礎數學都玩的不如元朝。人家元朝可是標準的草原蠻族啊!這有多可笑?

    當然也有人說明朝翻譯了國外的不少數學著作,但是翻譯完了誰當回事了?就算所謂強調知行合一的心學一脈也跟科學不相容,那麼明朝的滅亡也就不是偶然,則是板上釘釘可以蓋棺定論的了,尤其是明朝的腐敗,土地兼併嚴重。閉關鎖國的徹底!再就是由上至下的窩囊,對,你沒看錯,窩囊。對外聲嘶力竭的死磕,對內我就呵呵了,鳳陽花鼓的歌詞自己去找吧!

  • 2 # 關河南望

    對明朝來說,不是有沒有李自成和奴哈吃的問題,而是自身的問題。

    所謂積重難返,自作自受是當時明朝的基本寫照。土地兼併帶來的社會矛盾和腐朽的軍戶制度帶來的軍隊等於農民甚至還不如農民,以及朝堂上的派別內鬥相互傾軋都是其滅亡的根源。

    簡單的說就是皇帝能力弱。

    大臣不專業,搞內鬥。

    龍子鳳孫們大搞土地兼併。

    衛所變農戶,沒有戰鬥力,有戰鬥力的九邊精兵在一次次的愚蠢指揮下死了個乾淨。

    所以無論是有沒有李自成和努爾哈赤,明朝如果不從根子上改變,國家是沒有希望的。

    就算沒有李自成也有張自成,馬自成,還有努爾哈黑什麼的。

    沒辦法。明朝的自己作死導致了整個中國的悲劇,所以也怪不得別人,怪只怪我們自己。

    如果我是崇禎,就不懂絕對不瞎指揮,不朝令夕改,不會憑几句話就信任一個人,也不會信任一個人的時間只有三天半,,對所謂的農民起義剿撫並用,讓所有的力量動起來,對文臣們殺一儆百,大不了再換就是了。

    好吧,我憤恨黑暗反動的清朝,但這明朝確實也是走到了盡頭,不改沒希望,可誰又會給明朝時間發生改變呢?

  • 3 # 漢宣清乾麗水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長壽的朝代有二百七十六年,這樣的朝代是罕見的,也就兩漢、唐、兩宋、清,明季陷於對農民起義和滿清的兩面作戰,明最終亡於李自成的大順軍,明殘餘勢力建立的南明亡幹滿清。那麼是不是沒有李自成造反,明朝就不會滅亡呢?不是的,因為明朝已經步入它的衰老期。

    中國歷史上短命王朝多的是,秦只有十五年,隋只有三十七年,元只有九十七年,金只有一百一十九年,在李自成起義時,明已度過二百多年的高齡,就算沒有李自成,還會有別的農民也會發動起義的,因為廣大農民已經無法生存,在貪官汙吏的壓榨下,民不潦生餓死饑民無數,所以明朝亡於內亂的民變是十分正常的,猶如漢亡於黃巾唐亡於黃巢。問題在於中國自身朝代更迭給了滿人以可乘之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不正常的。

    明亡後李自成出現了戰略失誤,明運終結以後抵抗滿清的歷史重任落在李自成身上,李在接管明政權以後犯了一系列歷史錯誤,新生政權沒有鞏固,尤其是對待明降官上過於苛刻,如對吳三桂家屬,使得人心盡失,將吳推到滿清一邊,漢民族的災難開始了,剃髮易服的殘酷凌辱來臨了,談何華夏復興,在滿清統治下中華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破壞,使得莞爾小邦的北韓、越南、日本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

  • 4 # 名字太難改隨便寫一個

    明面來說,沒有李自成,明朝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那是肯定的。

    要知道滿清不是打入山海關的,而是吳三桂投降滿清,開啟山海關城門讓滿清軍隊進來的。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李自成,也就是不用為了阻擋民軍而分化力量,滿清和明軍將在遼東僵持很長一段時間,而且也並不確定誰一定能勝。

    但是對於當時明朝來說,確實有點積重難返,而且問題在內部,很難改變。

    主要原因是黨爭虛耗國力是實在的,而崇禎實力不強,被文官集團玩弄於鼓掌之中。要是崇禎能下狠手殺人,其實就都好辦了。

    然後從文官集團壯大而衍生的貪汙腐敗事情日益嚴重。以前還能有言官罵他們,所以也知道收斂,後來連言官也是自己人了,也懶得罵了,封疆大吏下手就更狠了。

  • 5 # 讀史之樂

    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兩國交戰,最怕的就是內部不穩,後院起火。

    在當時的情況下,明朝已經日落西山,內部矛盾重重,弊政積重難返,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還可以和清軍相持得久一點,甚至會像遼宋一樣和平共存相當長的時間。畢竟明朝體量大,國力強,人口多,國土闊,不是後金能比的。北京是被李自成攻破而不是被皇太極攻陷,明朝亡於農民軍而不是亡於清軍,就是證明。

    好的一把手是公司盛衰的關鍵。再假設一下,如果有李自成,把崇禎皇帝換成朱元璋活朱棣,如果明帝國在這二位手上,結果也會不一樣,可能就沒有後金什麼事了,說不定皇太極早就回家打魚去了。

    明末農民起義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同時也加速了皇太極問鼎中原的步伐。有沒有李自成改變不了最後的結局。

  • 6 # 中年小畜

    推翻明朝政府是正確的,因為太腐朽了,但可惜是李自成等目光短淺小農泥腿子像蝗蟲一樣推翻的,卻被野蠻落後的豬尾巴撿了便宜,而豬尾巴只想能統治而壓制經濟科技發展。硬是把中國打壓成落後的農業社會,沒有跟上世界的發展,被小日本西歐強盜痛毆

  • 7 # 錦小馬

    明朝滅亡似乎一切都是天意,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滅亡似乎又是必然,明朝各個方面重病纏身,一切社會規則都到了必須打破重建的時候。

    我們仔細來看一下明朝的兩大對手,一個是國內的流民集團另一個是遼東建奴。但是這兩個對手無論從人口,經濟,軍隊數量,跟大明比猶如蚍蜉撼樹不自量力,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大明鬨然倒地,大人被小孩幹掉了,而且即使是保有半壁江山的南明,也折騰了沒幾下就滅亡了。

    如果沒有國內流民的話,明朝可能不會那麼快滅亡,打滿清會輕鬆的多,但不至於吊打這時候滿清已經成勢。是時明朝這個國家機器執行已經很困難了,需要大修大補。朝廷內大臣派系爭鬥不斷,一群大臣天天沒事就知道吵吵,都在為自己謀私。很少有人真心實意的為國家服務,在他們眼裡明朝滅不滅亡沒大所謂,只要不影響自己吃喝玩樂睡女人就好,頂多就是換個人跪罷了。可惜看出,這樣官僚機構已經腐朽到了頂點了。

    就算明朝末期沒有流民起義,也消滅了滿清。明朝也可能亡於戰爭中新崛起的軍事勢力,比如吳三桂之類的。還有吧明朝滅亡的很大原因是因為經濟問題,這個王朝可以說是窮死的。

    明朝末期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可是政府還偏偏拿不出錢來,真是急死個人。而且崇禎這個傻缺還自斷財路免受礦稅,江南的一些士紳豪門那是富的不要不要的,朝廷急得哭了就是拿不出錢來。而且還出昏招,對那些受難地區增加收稅,本來就活不下去活生生把人家給逼反了,導致流民越來越多。

    還有吧老朱家的親戚實在太多,十幾代了朱元璋的這些子孫一個個的全都變成了豬,只會耗費資源,政府光是養這些皇室宗親就要花費很多錢,光把錢花在這些沒用的地方浪費。

    對於大明來說,只要經濟沒問題,花點錢就能穩定住防線,用金錢換時間,也能拖垮兩個對手。但是為什麼兩個防線都崩盤了?還是錢惹的禍。明對流民總是安撫的多為什麼?因為沒錢!兩線作戰真的燒錢。

    當時又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那是一波接著一波。百姓們真的活不下去啊。

    天時地利人和,明朝一個都不佔。真的想不亡都難啊!

  • 8 # 仼雙貴

    沒有一個封建王朝萬壽無疆,沒有李自成,會有王自成,高自成,不是清朝打敗明朝,是自己打敗自己。封建王朝就是私人王朝,獨裁統治,維護少數人利益,社會等級化分,貧富懸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不平等的社會早晚要退出歷史舞臺。

  • 9 # 鹹魚閒聊

    明軍打不過清軍的原因:

    1,明朝內部腐化嚴重,大明朝行將就木。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朝政腐敗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縱觀歷史這些問題對於一個政權來說是極其致命的。而一個新興的政權在面對腐朽的舊政權時,往往也會被激發出極大的戰鬥力和高昂計程車氣。

    2,步兵對騎兵的巨大劣勢。明朝軍隊多以步兵為主,而清軍則以騎兵為主,因而明軍擅長防守戰,清軍擅長野戰,再加上女真人本就尚武,弓馬騎射堪稱當時的天下第一,在當時清軍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能敵”的說法,足見當時清軍的戰鬥力很強!所以自薩爾滸之戰開始,明軍與清軍的幾次野戰均以失敗告終。

    3,明軍雙線作戰。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甲兵百萬,糧草器械更是清軍無法比擬的,明朝具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和戰爭基礎,若真的打持久戰,清軍肯定耗不起,所以說“關寧錦防線”的戰略思想對清軍的威脅非常大,如果沒有國內的農民軍,明軍會集中兵力對抗清軍,那麼即使最壞的結果也會是明軍堅守關寧錦防線而清軍無法攻破,遼東戰局就會進入相持階段。但農民軍的存在打破了這一平衡,雖然農民軍的戰鬥力不強,但它勝在有廣泛的農民基礎,可以無數次的失敗又無數次的發展起來,所以明軍不得不陷入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縱觀歷史,兩線作戰的結局基本就是輸,像二戰時期的德國,日本,軍事實力那麼強也扛不住兩線作戰。而兩線作戰確實極大消耗了大明朝的精力和兵力,也損失了很多優秀的將領,如曹文詔,孫傳庭,周遇吉等。

    4,明軍內部指揮紊亂以及各路明軍之間的不協調,不配合。“指揮不當”和“各自為戰”是兵家之大忌,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也往往在於指揮官的決策上,而縱觀明軍與清軍之間發生的幾次大的戰役,明軍失敗的主要因素永遠都有主將決策上的重大失誤和各路明軍的互不協調。薩爾滸之戰杜松輕敵冒進,各路明軍見死不救。渾河血戰明朝援軍見死不救。松錦大戰崇禎盲目催戰,而明軍內部督監不和,兩者相互掣肘,致使明軍軍心渙散,不知所從。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明軍確實打不過清軍。

  • 10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在人類社會所有的組織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生命力和活力。在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看來,制度實際上即是生產關係,它不僅規定著組織的等級和秩序,同時還決定了組織人才的流動和財富的分配機制。

    (秦始皇是一個劃時代的改革家)

    幾乎所有的改革家,他們要做的即使改變現有的制度。可是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形成的既得利益群體會天然形成保守者同盟來反對改革。因此,不管改革成功與否,往往都會形成新舊黨爭。

    黨爭的環境,給了首鼠兩端的小人極大的存在空間。因為挖牆腳、使絆子、摻沙子等醬缸文化的渣滓都開始興風作浪,是黨爭的利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團體的利益保住了,國家和民族的元氣卻喪失了。在黨爭的政治環境下,制度腐化墮落的速度會更快,也讓王朝覆滅的命運最終難以避免。

    (明朝逐漸滑向了黨爭的泥潭)

    因此,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在執行到王朝末葉時,面臨著這樣兩難的境地:改革,會強行振作一時,最終卻會加速滅亡;不改革,養癰為患,最終也會落得個國破家亡。人都有爭心,不甘心於命運者比比皆是,上至帝王,下至黎民。所以,但凡條件允許,王朝統治者都會選擇改革,寄希望於改革家的努力來使“歷史週期律”的影響降到最低。可是,歷代的改革,除了商鞅變法之外,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比較有名的是封建制度得到加強時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

    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的不同命運在於變法時的社會環境不同。秦國變法時,封建制度雖已殘破,專制制度卻遠沒有建立起來,商鞅變法實際上是破天荒的政治革命。秦始皇更是將秦法在全國鋪開,扭轉了中國歷史的演進方向,淵蔽至今。

    (商鞅變法是幾千年來唯一成功的制度革命)

    中央王朝大一統的封建帝制制度,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每個朝代都在添磚加瓦,所以有句話說“百代皆承秦制”。此後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小王朝的變法,如王猛、謝安、蘇卓等),都是在加強君主集權,實現大一統的政治理論、經濟實踐、軍事改革等方面的逐步完善過程,而非一場社會政治革命,不管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班祿制、府兵制、科舉制等各種制度,本質上還是法家的以君主為尊而馭萬民的理念。

    這種理念發展到明清時,終於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更要命的是,由於幾千年來這些政治理論家們的不遺餘力,使得中國關於政治制度的理論一直沒有多少進步,一直到民國了,還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不能沒有皇帝。封建帝制的歷史慣性之強,遠超過人們所能感覺到的。它在人們心裡刻下的歷史烙印時時都在影響著華人的日常作為,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即是官場文化。

    (官場文化的厚黑學的集大成者)

    封建帝制的制度設計,是以萬民而供養一人(一家),聖心獨裁是實現這樣的政治理論的終極目標。“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不是“太子”,意味著皇帝一家凌駕於法律之上。皇帝的金口玉言就是國家的法律,皇帝也是人,通曉七情六慾,因此“人治”是中國古典法律的圭臬,直到近代依然有施劍翹為父報仇刺殺孫傳芳而以“血親復仇”為名得到社會諒解,中國現代法治觀念實際是建國後才逐步完善的。於此可見,封建帝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幾乎在方方面面。所以,單獨在某個領域進行的改革,根本不足以撼動整個政治倫理。中國曆朝歷代,社會組織必然還要在不斷腐化衰朽的封建帝制的影響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亡國之相。這些亡國之相,在明朝末年,幾乎是一樣不落,全都遇到了。所以明朝亡國,看似就像是天意如此,不管人力怎麼努力作為,都是無能為力的。

    (皇權制度有嚴苛的禮法來維護)

    這就體現出了封建帝制的特點:即是到了一定的階段,封建帝制的組織所積累的社會矛盾必然會激烈到必須要摧毀一切的地步才能讓社會的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這即“三百年曆史週期律”。所以,明朝打不過清朝,並不能以明軍無能一筆帶過,而是王朝到了晚期的階段,必然要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說是宿命也好,說是天災人禍也罷,大廈將傾,非人力能為。

    為什麼封建帝制會有這樣的特點呢?

    這個需要從這種制度的既得利益群體的形成的角度來說。

    一個勃興的王朝,打破了一切舊秩序,走上歷史舞臺的權貴們,多數只有改朝換代的軍功來體現其社會地位的特殊,因此驕兵悍將的情況在歷朝開國之初都存在。打仗是要死人的,之所以還要去打仗,無外乎是博一個前程。在封建帝制的社會里,攀龍附鳳者如過江之鯽。不過,皇帝雖然富有四海,但花銷也大,而且皇帝也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即使有所賞賜,也不會有多少,頂多是一些宅子、布帛之類,而且還不能超過規制。一旦稍有不法,就會有言官彈劾,很有可能會被當成反面教材出現在忠君愛國的思想品德課本里。實際上,皇帝們所能給予功臣的,是皇權延伸出來的政治地位。這種政治地位,在封建帝制的制度裡,是稀缺資源。

    (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

    封建帝制的制度設計,是要在經濟上壟斷所有的地方勢力有可能獲得的補償。皇帝們一直在做著從地方世家大族手中剝奪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權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既然在政治上,權力是皇帝們的禁臠,那麼皇帝必然會在經濟上給予這些勳貴世家進行補償,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與皇權的特殊關係形成的政治地位,使得社會上的經濟單位紛紛產生了依附的思想和行為,可以理解為狐假虎威。在工業革命之前,社會總體所能生產出來的財富會有一個瓶頸,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社會的競爭是零和博弈。因此社會上的經濟單位會依附政治勢力,在當地坐大,與政治勢力形成人身或者財產依附關係,比如舊社會里的契子、義子、家僕等各種角色。

    這些人在社會上巧取豪奪,除了自己留一部分,更多的還要上交給當地作為皇權的代表的政治勢力,這些人因此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乃至於共生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如同《紅樓夢》裡四大家族一樣同氣連枝,即使出了人命官司也一樣能夠花錢擺平。因此,社會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速度越來越快,貧民漸至無立錐之地,成為了無產者——剝削,成為社會常態。

    然而,到此且打住。封建制度並非中國獨創,在歐洲,在日本都有封建制度,他們也曾經有過激烈的矛盾,可是他們為什麼沒有中國這樣越來越激烈的農民暴動呢?

    (日本的封建等級延續到今天)

    追根溯源,還要回到秦始皇那裡。

    秦始皇定下了封建帝制的圭臬,後世的其他帝王都是有樣學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在西方、日本的封建制度,則是古典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最本質的區別是——皇帝或者國王並不能壟斷所有的國家財富和權力。國王與平民不產生直接統屬關係,貴族作為中間階層對國王有權力和義務,對平民也有權力和義務。同時,貴族保留有經濟領地,能夠自成一體。歐洲的很多國家,在起初階段都是某個王國的邊疆方國。如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德國的奧地利大公國、俄羅斯的莫斯科公國等。這些貴族依靠著社會契約和基督教來維持彼此之間的關係。

    在這種制度下,即使歐洲國王想完成像秦始皇修長城一樣的工程壯舉,他也不會派遣管理去徵發大量的徭役,而是會選擇向各地的封建主下達命令。由於封建主對領地的平民有權力和義務,他們反而會更加關注平民的工作狀態,關心平民的身體健康。而封建帝制下的官吏都是職業經理人,流水線員工,雖有嚴刑峻法,卻仍不免有吃拿卡要之徒。唐朝的德宗皇帝更是直言,50萬兩銀子的工程,發包出去要150萬兩,就已經預備了100萬兩的人情走動。所以,在封建帝制下,各種工程專案裡,到處都是權力尋租的灰色地帶。所以,中國的大型工程中經常是各種剋扣,最終“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戲碼一再上演,而且都是直接衝著皇帝去的。雖然皇帝會認為都是底下人辦事不牢靠,但是職業經理人大不了可以封金掛印,種菊終南山,皇帝辭職的下場就是被打倒推翻。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開了中國政治的大幕)

    日本直到德川幕府時,還在執行著中國周朝時的封建制度。一直到倒幕運動,日本天皇重新獲得實權,才算完成了中央集權,在大爭之世裡實行軍國主義,發動了侵略戰爭。

    封建帝制的制度設計中,除了會形成既得利益群體壟斷資源、財富集中、土地兼併等激化社會矛盾的後果之外,還會形成更為嚴重的人才問題。

    西方和日本由於封建貴族一直存在,他們的貴族家學也在傳承,雖然有害群之馬,但是西方和日本的一些精英階層,還是來自於貴族家庭。

    貴族家庭文化的傳承最為重要的是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領主們對土地和平民的權力和義務使得這些貴族子弟有更多的機會去歷練。歐洲的貴族傳承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的貴族則是在德川幕府末期武士道精神逐漸沒落。我們常說窮文富武,能夠文武全才的,大多是家庭背景相對優越的。因此在貴族家庭裡,更容易出現人才。中國的科舉制實際上是封建皇權砸向貴族的最後一拳,徹底終結了貴族在官職上的壟斷地位。在客觀上給了窮苦人家的孩子一條上升的通道,很顯然,這些人窮的只能透過“讀書改變命運”了。所以,在宋代、在明代,有很多人都是進士出身,也即,王朝的中流砥柱,都是由一些寒門貴子來撐門面。

    (明朝多是文人掌兵)

    在這裡並不是說“寒門貴子”不好,而是寒門貴子的成才機率較低,而且在王朝朝政腐敗的情況下,寒門出來的貴子能夠獨善其身的可能更低。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兜裡有錢,心裡不慌。寒門貴子兜裡沒錢,自然要去尋找政治靠山——黨同伐異的政治噩夢就這樣開始了。

    說到這裡,那些世家公子們,有錢有閒的他們去做什麼了?他們有這樣優越的條件,並且佔據了這許多的社會資源,理應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可是,在封建帝制下,不會允許出現掌握著政治資源,而且文武全才,在地方上還形成了利益團體的人存在。有那麼幾個,是可以的,因為皇帝也會有女兒,透過政治聯姻,能夠收為己用。可是如果這樣的人太多了,皇帝也沒有那麼多女兒。那麼皇帝為了政治權位的穩固,必然要設計更為複雜的朝局平衡勢力。掌握平衡的勢力,很考驗皇帝的權謀水平和帝王心術。因此,這些人永遠不存在在政治上竟然成為了效忠的表現。

    (皇帝的女兒也不多)

    所以,賈寶玉能夠在大觀園裡跟那些姊妹廝混,薛潘能在社會上形同黑社會等等這樣的富家公子哥兒,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這些上面,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雖然漢代還曾出現過四世三公的豪門,在明清時期,就少之又少了。因為四世三公的家世,太容易形成地方勢力了。袁術不就火急火燎地稱帝了嗎?宋朝時江西的陳家由於人口太多,皇帝也不放心就敕令分家了。

    所以,封建專制皇權下的社會,要求的是地方勢力的偃旗息鼓和絕對服從,這些富家公子哥兒如果有雄心壯志,對於皇帝來說那就意味著有了造反的實力和能力。中國古話“富不過三代”的背後其實也是封建帝制的影響。

    這才造成了明朝有了那麼多不能出王府三里地的王爺們延續著皇家子嗣,卻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的現象。而社會地方上的權貴家族,也在窮奢極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形成了成為朝廷中流砥柱的大員們,都是進士文人挑大樑。這等於大明王朝只能利用社會資源的一小部分來應對國家危機,空有一個超級大國的經濟體量,卻不管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顯示不出來超級大國的優越性。

    (本該成為王朝中流砥柱的富家公子的日常)

    追根溯源,是這些權貴家族在政治立場和經濟利益上的背叛。而究其原因,則是封建帝制制度設計中固有的不足。雖然在以法家為骨幹的政治倫理軀體上,粉飾以儒家的親親之恩,到了清代更是異化為封建禮教,來作為封建帝制利益不趨同的現實情況下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補償,如“三綱五常”就是希望將這些政治秩序透過倫理的方式給固化下來。但是,缺少經濟基礎的政治秩序,再怎麼喊口號,最終也頂不過飢腸轆轆的腸胃。

    明朝為什麼在戰爭中屢屢被清朝所擊敗,將其蔽之於孰強孰弱,當有失偏頗,畢竟從任何一個指標來分析,明朝都遠遠強過清朝。真正的原因是,封建帝制下的社會組織演進到300年左右已是大限,這是制度設計時固有的缺陷,幾千年來不知多少帝王想補足這個缺陷,卻到了封建帝制君主專制巔峰狀態的“我大清”也一樣沒能過得了300年的關口。

    (清朝也沒有躲過300年週期律)

    人類對於社會組織的管理探索路程遠沒有結束。今天的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其實已經雜糅了一些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原罪招致的毀滅性危機,已經在共產主義運動威力的影響下向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良知妥協中得到了緩解。人類的大同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顯然不能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256的手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