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陽愛上月亮卻拋棄星

    這問題和如果張學良抗日能否阻止侵華戰爭爆發一樣。

    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武器裝備的失敗,也不是指揮失敗,他是整個社會的失敗,一個農業社會不可能是工業社會的對手。一個思想落後的民族是註定捱揍的,不過我們的噴子們依然認識不到這一點。

    如果從軍事上來說,當時清朝如果能動員所有八旗軍隊和漢族軍隊參戰,把英華人拒之門外根本不是問題,正如我們後來看到的中法戰爭一樣,完全可以擊退法華人,但是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我們經常回把戰爭的失敗歸咎於武器裝備問題和指揮問題,其實這是犯了單純的軍事觀點,戰爭永遠是為政治服務的,你消滅再多的對手也沒有用,如果政治失敗了,你的目的達不到那就是失敗。

  • 2 # 海鏡清

    答案很遺憾,不能。

    當時大清對於西方的認識非常無知,即使像林則徐這種稍微睜眼看外界的有識之士,也認為英華人唯一的優勢是船堅炮利,一上岸就不行了,把英國看成是另一種倭寇,而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個統治區域遠遠大於中國、財富遠遠多於中國、軍力遠遠強於中國的世界第一帝國。

    出於這種錯誤的認知,林則徐對付英華人的戰法,無非就是不和英國艦隊海戰,用木樁、木排、鐵鏈、炮臺把航道封鎖起來,以為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殊不知,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防不勝防。英軍完全可以選擇一處無防之地登陸,在陸戰中堂堂正正擊敗清軍,再清除堵塞航道的設施和工事。麻煩一點,但清軍是抵擋不住的。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清朝在1840年,步入了中國的近代史。開啟這一個篇章的,是英華人。

    林則徐虎門硝煙之後,曾預料過會發生戰爭,因此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但是,此時的清朝還停留在天朝上國的迷夢當中,對於世界大事懵懂無知,即使如林則徐、魏源等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處於十分低階的狀態。所謂的備戰狀態,其實也十分有限。

    雖然如此,但英國在1839年,曾經派出1.6萬名遠征軍侵略阿富汗,卻損兵折將,幾乎全軍覆沒。這說明,即使國力不堪,將帥無能,只要民族有精氣神,對付外國侵略者也是有辦法的。畢竟,此時的英國,也不過是剛剛完成了工業革命,其軍事上的代差,還沒有達到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程度。簡單來說,在一定的地形優勢下,弓箭也可以取得對火槍的優勢。

    然而,英華人的打法十分詭異,他們沿著漫長的海岸線一路北上,批亢搗虛,打的清王朝節節敗退,這是遊牧民族慣常的打法,被英華人給搬到了海上。這種騷擾式的戰術,雖然十分讓人討厭,但是要說能夠對戰局產生多麼嚴重的影響,也不可能。政治上能夠佔據優勢的前提是陸軍登陸佔據重要城池,英國的騷擾如果只在沿海,哪怕他們船堅炮利,也只是癬疥之疾。所以,英華人打了兩年,耗了挺久,才來到南京城下。

    這下其實可以決戰了,在海上追不上,打不過情有可原,都打到內陸了,匯聚王師圍剿蠻夷,這是自古以來慣有的橋段。

    可是,清王朝不敢打了,為什麼?

    在清王朝,江南是財富之地,每年的鹽稅和賦稅佔據全國的多半,是清王朝賴以維持的財政基礎。英華人沿海騷擾,道光下令沿海地區巡防。地方官員上奏稱:巡防誤時誤事誤工,且多費銀錢,然後還給皇帝算了一筆賬,言明繼續防範下去,損失的錢還會更多。

    英華人來到南京城下,等於是切斷了江南賦稅北上的通道,英華人估計都很難明白,為什麼打了一兩年的清王朝突然選擇了和談?他們誤打誤撞,一頭闖進了清王朝的命脈之地。英華人如果在南京遷延日久,南糧不能被饋,清王朝都要鬧饑荒了。

    經過一兩年的作戰,清王朝也逐漸瞭解了這夥蠻夷著實厲害,同樣也擔心,一旦在南京城下作戰失敗,對於全國的穩定形勢將會是致命的。清王朝是少民政權,一旦有星星之火,清王朝退回老家尚不可得。在初步試探後,發現英華人的胃口也不大,談和,是對清王朝最為有利的博弈結局。

    所以,從以上可以看到,林則徐手中沒有一支可以匹敵英華人的艦隊,不能與英華人在海上決戰,就不能避免英華人的海上襲擾戰術對沿海的影響,直接或者間接形成的損失也會很大。

    同時,林則徐改變不了清王朝的政權性質,維持穩定是清政府的最大政治需求,所以,英華人的軍艦出現在長江水面上,他也不得不選擇和談來避免更為不利的事發生。

    所以,當時的中國的國情特點,不具備與英國死磕的政治條件,也因此,一個泱泱大國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竟然連一個窮鄉僻壤的阿富汗還不如,這一點上,不管是誰,在那個時間點,都不可能有所改變。

  • 4 # 軍武吐槽君

    清王朝的失敗並不是換個人來打就能挽救的了的,這是老舊的封建國家對新生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完敗,不管是從武器裝備還是人員素質亦或是戰略戰術和國家體制,清王朝沒有一樣能夠比的上英國或者法國,這是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林則徐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一生殫精竭慮,為了清朝中興而奔走相告,如果換了他來打這場鴉片戰爭,能贏嗎?遺憾的告訴你,別說是林則徐,就算是諸葛亮來了也拯救不了,我知道可能還有很多人對此抱有疑問,如若大家不信,那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了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當時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看下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還有可能打得贏鴉片戰爭嗎?(就事論事,絕不是否決禁菸英雄)

    林則徐對洋人認識有偏差

    這樣的認識偏差反應在兩到奏摺之中,1839年林則徐曾經與當時的兩廣總督鄧廷楨一起聯名給道光帝上過一道奏摺,內容如下:“夷兵除槍炮外,擊刺俱非所嫻,而其腿足裹纏,結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在鴉片戰爭進行激烈的時候,林則徐再次上奏道光帝重申了自己的觀點:“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對付洋人,他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士兵配竹竿,將洋人擊倒就爬不起來了,然後就可以直接捆起來,如果真要按林則徐這種打法,還沒靠近估計已經被洋人的燧發槍給團滅了。

    林則徐過於輕敵

    這樣的認識偏差也能從林則徐的奏摺中看出來,1839年5月1日,在虎門收繳鴉片的林則徐向道光皇帝報告:洋人表面囂張,實則內心懦弱,正是天朝不願意輕啟衝突才導致了遺患無窮。就算英華人從萬里之外來了,也是疲乏之師,主動權完全在我們這裡,英華人絕不敢輕舉妄動!其二,就算英華人船堅炮利,也最多在外海逞能,到了內河照樣會被吊打。第三,英華人就算不做鴉片生意,老老實實的做生意也能獲利豐厚,絕不會和我們過不去。從上可見,林則徐對英國的國家體制並不瞭解,也對英國當時的實力知曉不多,僅憑直覺就作出了過於輕敵的判斷,而輕敵是兵家大忌,以這樣的心態來領導鴉片戰爭恐怕也是很難打贏的!(虎門銷煙)

    林則徐作戰經驗少,並不擅長領兵打仗

    林則徐從入仕途以來就一直在清朝做文官,在虎門之前,一直沒有過帶兵打仗的經驗,而要對戰英國這樣強大的現代化軍事國家如果沒有作戰經驗,恐怕也是難以取勝,畢竟像毛主席這樣的軍事天才幾百年才能出現一個,而更多的確實像趙括那樣的紙上談兵之流!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作為一個時代的英雄值得我們銘記,但是英雄也不是萬能的,他始終是那個時代的人,始終要被時代的格局所限制,在清朝整體落後於世界的情勢下,林則徐就算再能幹也是獨木難支,腐朽的清王朝終究還是會轟然倒塌!

  • 5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清朝和英國打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確實有很多地方讓人費解,除了林則徐守住了廣東,其他地方几乎一敗塗地,英軍剛到大沽口,還沒打,道光帝就害怕了,表示只要英軍退兵,啥都好商量,而在稀稀拉拉打了兩年之後,英華人突然對長江內陸開始攻擊,一到南京下關海面,清朝就投降求和了,戰爭就這麼結束了。這場戰爭留給我們的謎太多了,但要說由林則徐主持全面防禦能不能贏,我看可能性太低了,下面就說說原因。

    一,綜合實力相差太多。林則徐守住了廣東,是因為英國的主力還沒到,打廣東的軍隊是從印度開來的,主力戰艦少,大多是印度兵,從史料看,英國本土很支援這場戰爭,不斷調兵,調軍艦開往中國,可不是我們想象的幾千人,而是幾萬人。

    當英軍開始攻擊定海,鎮海,寧波等地的時候,就基本是以本土兵和主力戰艦為主了,從戰役結果看,簡直慘不忍睹,這些傷亡資料真的讓我懷疑人生,照這麼打下去,大清很快就完了。期間,不是沒有奮勇作戰的總兵和將軍,也不是沒有愛國士兵,可他們全陣亡了,換來的是英軍個位數的傷亡!

    而我們的海軍不僅等於沒有,海防也差的一塌糊塗,我們的炮臺形同虛設,重兵防禦也擋不住英軍的進攻,基本被屠殺的態勢。一個林則徐能做什麼?這是整體實力的差距,不僅僅在武器上,還有戰略,戰術都落後於英軍不是一點半點!

    二,清朝的部族統治是這場戰爭失敗的根源。有人說英軍抵達下關海面切斷了漕運通道,迫使清政府投降的,那他們是怎麼知道漕運對清政府的重要的?兩年前,他們到大沽口就嚇得道光答應了他們的條件,為啥不走大沽口,反倒在沿海打了這許久?

    我覺得英軍是怕要不到想要的價碼,或者對要到的價碼不滿意,所以才繼續選地進攻的。至於漕運,英華人也許就沒想法,他們是瞄準了兩江總督府所在地南京,感覺打這裡清政府更疼,更能要到好價碼。

    清政府呢?清政府的考慮是,如果能在短期內擊潰英軍,就盡力打他,結果戰事非常不利,到處開戰是到處捱打,更重要的是,戰爭日子拖得久了,怕內部生變,這才是根本問題,清朝畢竟是少數滿人統治多數漢人,並且在對抗英軍時就發生了滿人懷疑漢人聯合英軍滿而對漢人進行屠殺的事件。

    在打了兩年節節敗退之際,要是漢人突然暴動,後果不堪設想,說不定他們就此回東北老家去了,尤其是英軍威脅到江南重鎮南京的時候,迫於害怕江南落入漢人和英軍之手,才馬上決定求和的也算情理之中。這麼看來,林則徐是漢臣,始終不會受到重用,最重要的是清廷不相信漢臣,怎麼可能讓他統御全域性呢?

    所以說,林則徐主持防禦,最後只能是落得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的下場,怎麼可能贏得勝利?

  • 6 # 漁耕樵讀

    鴉片戰爭後,簽訂了南京條約,道光皇帝在太廟中哭訴:“林少穆若在,大清斷不會如此”。事實真是這樣嗎?

    林則徐雖然是當時中國比較先進的,但是還是典型的天朝上國思想。他在給道光上書時提到:“義律知道中國對於‘邊釁’這種事情很敏感,所以希望藉此恐嚇我們。其實他們萬不敢以侵凌其他國家的手段來窺視我中華大國”。

    這樣的自負一直持續到1840年6月,英國對清要動武已經是路人皆知,除了大清還不知道。美國公使還專門找到林則徐,說英國軍艦將在6月份封鎖廣州港,所以美國希望中國方面儘早讓美國船隻進入港口,開倉卸貨,以避開戰事,減少損失。但是對於美國官方的訊息,林則徐則不以為然,反稱之為謠言。

    正是忽略了英國的強勢和美國的告誡,使得清軍在戰前準備嚴重不足。

    從1939年9月到1840年6月這期間9個月的時間,這期間發生了大小不等的戰事不下於7起,但是這些零興的戰役並未受到林則徐的足夠重視。

    直到鴉片戰爭全面爆發,林則徐還認為:“夷兵除了槍炮之外,擊刺步伐都非其所長,他們還裹腿纏足,裝束嚴密,兩腿屈伸都很不方便,如果上岸的話,就更加無能為力了。所以,他們並非不可戰勝的”。

    於是林則徐對廣東沿海的炮臺進行了加固,加強了火力密度。但他並未對側後方的地面攻擊有任何防禦措施,還認為英華人沒有能力在地面進行攻擊。後來,正是這些被林則徐認為無法登陸作戰的英華人,登陸之後從後方摧毀了他的防海炮臺,導致了清軍的節節潰敗。

    首先先不論軍事上的實力,就是戰術思想上清朝都落後一大截,連林則徐這樣的睜開眼看世界的先驅還處於天朝上國的思想,怎麼可能打勝?

  • 7 # 歷史天空一朵雲

    我認為憑清當時狀況一切都沒有如果和可能。林則徐是清朝官員,必竟胳膊細於大腿,孩子惹事找大人,面對不說理的洋人,軟弱無力的大清還能做什麼,只有賠理賠錢、鑑條約的份了。

  • 8 # 菜根漫譚

    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奮力抗英而聞名中外,成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但是,如果他主持鴉片戰爭,中國仍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

    首先,道光皇帝猶豫不決,根本沒有抗英的決心和膽量。 林則徐在廣州禁菸,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看完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報告,欣喜萬分,連連讚揚,說:“可稱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帝又親筆書寫“福”、“壽”二字的大楷橫匾,派人送往廣州,以示表彰嘉獎。但時隔不久,形勢惡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受阻後沿岸北上,7月攻佔定海,8月抵達天津大沽口。這時,道光帝嚇得失魂丟魄,驚慌失措,一改當初支援禁菸的態度,急令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又令兩江總督伊里布查清英軍為什麼進攻,是因為“絕其貿易”還是因為“燒其鴉片”?目的就是要讓林則徐當“替罪羊”。 琦善等妥協派趁機誣陷林則徐,聲言英國不滿的就是林則徐一人,只要清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其間,林則徐兩次上奏,陳述禁菸抗英的理由和過程,但道光帝卻翻臉不認賬,指責林則徐簡直是一派胡言。9月,道光帝下旨革去林則徐職務,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林則徐又被降為四品卿銜,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到鎮海後,林則徐積極參與當地的海防事宜,力圖“戴罪立功”。不久,靖逆將軍奕山與英軍作戰失敗,又把罪責加到林則徐頭上,說不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就不罷兵議和。道光帝毫無抗英之心,一味退讓求和,又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其次,中國的軍力弱於英國的軍力。 鴉片戰爭時,中國軍隊使用的是長矛大刀,雜槍劣炮,英軍使用的卻是先進的堅船利炮,中國的將士再勇敢,總打也不過英軍。就像林則徐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的那樣,“敵人的大炮射程遠達十里內外,我方炮彈打不到他們,他們已經先打到我方,這是武器不如人之處;敵人放炮如放連排槍,可連續不斷,而我方則是放一炮後再裝填一發,輾轉費時,這是技術不如人處。敵方勝過我方,就是武器精良,技術精湛……因此要戰勝敵人,第一要務就是擁有他們那樣厲害的炮。舍此而外,即使嶽韓在世,也束手無策,徒喚奈何!” 再次,林則徐過於自信輕敵,缺乏充分準備。 1839年10月,虎門銷煙發生才四個月,英國內閣會議就決定,派遣艦隊前往中國,興師問罪。 但林則徐卻認為,鴉片走私是英國商人私下進行的罪惡勾當,其國家“未必周知情狀”,英國國王不會支援他們。 對於能否引發戰爭,林則徐也十分自信,認為洋人外表看似囂張,內心其實怯懦。英人不會從六萬裡外遠涉重洋,勞師襲遠,輕舉妄動,最多不過是“私約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國主調遣,擅自粵洋遊弋,虛張聲勢”。

    直到1840年6月中旬,英軍抵達廣東沿海的戰艦已經達到四艘,林則徐仍在奏摺中說:“伏查英夷近日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仍載運鴉片。”仍然把日益逼近的戰爭,當成英商的武裝走私,並對道光皇帝說,聖上英明,料事如神,諒英華人也不敢輕舉妄動。 林則徐雖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對洋人瞭解並不很多,他甚至認為“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也就是說,洋人腿不能打彎,海戰還行,一上岸就不能動彈,必敗無疑。由於盲目輕敵,中國軍隊準備不足,遭受到不少損失。

  • 9 # 國輝影視劇

    鴉片戰爭如果讓林則徐主持就會勝利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先看看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的傷亡情況, 英國19000人 參戰,僅僅傷亡523人,清朝先後有20萬人參戰, 傷亡卻高達22790人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 戰死,而林則徐基本上戰爭開始沒多久就被革職查辦,後來又流放新疆伊犁。

    傷亡這麼大,首先就說明了英國的船堅炮利了,英國已經洋槍洋炮了,清朝還是大刀長矛,木船打鐵船,甚至有人學《三國演義》裡用火攻的,可見戰術思想有多麼落後。

    就說林則徐對英國洋人的看法吧,他居然認為英華人的腳是直的不會彎腳,認為英國吃牛肉羊肉不吃中國的大黃、茶葉就會消化不良而死,他給道光皇帝的奏摺就是這麼認為英華人的,就這個認識水平我都懷疑他是怎麼做到欽差大臣的,歷史的細微處簡直不忍直視。

    而虎門銷煙時他面對的是英國鴉片商人,虎門銷煙的成功讓他產生錯覺,認為洋人不過如此,不會和大清朝戰爭的,其實道光皇帝也是不想戰爭,他心理也沒底,給林則徐的任務是禁菸就行了,不要惹惱英華人,更不想要戰爭,結果他輕視英華人,並且首戰就敗了,立馬被道光革職查辦了,罪名是惹惱英華人並且戰敗,後來的失敗道光皇帝也讓林則徐背鍋,就這樣把他發配邊疆了。

    而當初叫林則徐做欽差大臣的時候是多麼信任林則徐,可見道光皇帝也是個昏君而已,皇帝都按自己的喜怒辦事,而且大家知道清朝是不信任也不敢重用漢臣,但是八旗子弟又沒有入關時的兵鋒。

    其實軍民也曾經勇敢抗英的,無奈英國武器太厲害,大刀怎麼能和洋槍對陣,而且英國的炮也比清朝的炮打得遠,還沒進入射程就被英國炮幹掉了,用林則徐的話說是:“敵人的大炮射程達十里內外,我方打不到他們…敵人放炮如放聯排槍…”,而且林則徐只是廣東的欽差大臣,英國的海軍卻沿著海岸線戰了一圈,虎門,廣州,廈門,寧波,天津等等,所以關鍵還是皇帝的意志 ,一下戰一下和的,沒有一個清晰的決策。

    林則徐本身自己能力也有限,他只是文臣,不是武將,更不懂海戰,當時的清朝估計也沒有一個人懂海戰,決定清朝命運的還是皇帝,如果皇帝英明神武,或許還有一線勝算,英國雖然船堅炮利,但畢竟是勞師遠征,肯定是經不起消耗的。

    關鍵的原因還是清朝上下已經腐朽沒落!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割香港島給英國。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華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

    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

    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

    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享有領事裁判權,英華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 10 # 南粵俠客

    歷史沒有如果,就算是換了林則徐來主持鴉片戰爭也難取的勝利。因為當時的清皇朝上下都已經腐敗透了!清兵使用的武器還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而英軍切是用新式武器裝備起來的軍隊,他們使用的是洋槍洋炮,射程遠,填彈快,殺傷力大。

    而當時的清軍主要還是用大刀長矛,雖然裝備有少量的火蠅槍滑堂炮,但是射程短,裝彈慢,和英軍的裝備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這樣的清軍能打勝仗嗎?換誰主持也沒有用的。因為道光皇帝這個飯桶,一會上一會下,一會要打,一會不想打,根本就沒有決心,仗打敗了就怪林則徐沒處理好,拿他來當替罪羊。他要是活在今天這個社會,連個村長他都做不好,要是讓他出來打工他連自己都養不活,

    也就是他的命好,生在帝王家裡。當然,如果真讓林則徐來主持,憑著林則徐的才能和智慧,可能敗的沒那麼快,沒那麼窩囊。但失敗是肯定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完放哪些綠色植物最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