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稗史候說

    秋瑾為何對魯迅大罵並拔刀相向?二人究竟有什麼過節?

    秋瑾與魯迅都是近代歷史上有名的革命志士,秋瑾是革命女英雄,敢於用鮮血和生命與敵人戰鬥;魯迅是文化戰線的鬥士,用筆在戰鬥。

    兩位都是為革命而戰鬥的勇士,又同是紹興老鄉,卻為何秋瑾對魯迅不太感冒,甚至對魯迅破口大罵並拔刀相向?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秋瑾

    最早記錄這一事件的是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在《魯迅的故事》中記敘了這段公案:

    “秋瑾與魯迅同時在日本留學。《取締規則》發表後,留學生大起反對。秋瑾為首,主張全體回國;老學生多不贊成,因為知道“取締”二字的意義拜不怎麼不好。因此,這些人被秋瑾在留學生會館宣告了死刑,有魯迅、許壽裳在內。魯迅還看見她將一把小刀拋在桌上,以示威嚇……”

    事件的起因是1905年日本政府為了限制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頒佈了所謂《清(韓)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留學生們群起抗議無效,並進行罷課,湖南留學生陳天華甚至投海自殺以勉勵同學們進行鬥爭,維護愛國的權利。

    此時,留學生們分為了兩派,一派主張回國自辦學校,並實行革命,另一派主張忍辱負重,力學救國。秋瑾是主張第一種方針的人,魯迅是第二種。

    秋瑾在日本(後排第二)

    兩派爭吵不下,秋瑾認為第二種選擇的人是貪生怕死,於是大罵這些人是漢奸並拔刀威嚇。當時記錄下了這一幕的徐雙韻在《記秋瑾》中寫道:

    “……秋瑾發言,力主回國,詞意激昂,隨手從靴筒取出僑刀,插在講臺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吃我一刀”

    一直以來,秋瑾對魯迅等人破口大罵並拔刀相向就是從周作人的記錄而來,徐雙韻的記錄較為客觀。二人的記錄誰對誰錯?秋瑾罵魯迅沒有?宣判魯迅等人死刑沒有?拔刀嚇唬沒有?這成為了歷史懸案。

    但歷史的事實應該是這樣的。

    一回國革命與留下學習都愛國的體現,沒有必要厚此薄彼。秋瑾走的是拋頭顱撒熱血的激進道路,魯迅並不主張這種方式。魯迅曾說道:“對於社會的戰鬥,我是並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勸別人犧牲什麼之類者就為此······”(魯迅致景宋(1925年3月11日),《兩地書全編》,第394-395頁。)

    對於革命,魯迅有自己的見解,“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去阻止人做犧牲。況且世上也盡有樂於犧牲,樂於受苦的人物。……只是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魯迅《娜拉走後怎樣》,《魯迅全集》第1卷,第165頁。)

    魯迅

    魯迅認為秋瑾這樣的犧牲者,是出於他們的主觀意願去犧牲的,至於他們是不是革命志士,是後來人的評判。

    所以魯迅做不了秋瑾,魯迅做不了烈士。早年魯迅曾參加過反清活動,上級一次分派任務讓他去刺殺一個滿清官員,魯迅臨行前說家中有老母,若我死了,老母該如何活?於是任務換人。

    魯迅與秋瑾路線的不同,決定了他們處世方式的不同。無論犧牲還是選擇另外的方式救國,都無可厚非,更沒必要刀兵相向。

    秋瑾被處死

    二是秋瑾對第二種做法也不排斥,認為學習是救國的長久之計

    秋瑾在與友人的信中,曾表明了對留下學習同志的態度。“吾與君志相若也,而冷則君與予異,何始同而終相背乎?雖然,其異也,適其所以同也。蓋君之志則在忍辱以成其學,而吾則義不受辱以貽我祖國之;然諸君誠能忍辱以成其學者,則辱也甚暫,而不辱其常矣。吾素負氣,不能如君等所為,然吾甚望諸君之毋忘國恥也”。(王時澤《回憶秋瑾》,同上書第229頁。)

    從這段話,我們就可以看出秋瑾對兩種做法的態度都是支援的。秋瑾當時的確是罵過投降的漢奸,但不是針對魯迅等人,她也的確拔刀了但不是判魯迅等人的死刑,而是將刀插在桌子上激勵大家。

    秋瑾犧牲之後,魯迅在他的小說《藥》裡用“夏瑜”的形象歌頌了秋瑾的犧牲精神。在雜文《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魯迅以秋瑾的犧牲來告誡青年,讓革命者吸取教訓。在魯迅離世的前一年,魯迅還寫了《病後雜談》來悼念秋瑾。

    秋瑾墓

    可見,魯迅與秋瑾之間的革命道路不同,但對這位革命女俠的犧牲始終是崇敬有加的。說魯迅與秋瑾不和,秋瑾拔刀威脅魯迅等說法是不合理的。

  • 2 # 莊家漢喝寶豐酒

    魯迅和秋瑾應該關係不錯,我們可以從魯迅的著名小說《藥》中可見一斑。小說《藥》中塑造了一位大義凜然的革命志士“夏瑜”,夏對應秋,瑜對應瑾,夏瑜暗喻秋瑾。另外從他被捕,監押,就義的情節來看,就是寫的秋瑾。小說中雖然對革命者夏瑜著墨不多,但是在監獄中繼續宣傳革命,遭到獄卒毆打,連說可憐,可見其鬥爭意志頑強,鬥爭目標明確,哀其不悟的心情。在刑場上,大義凜然,犧牲之後墳頭之上的小花。可見魯迅對秋瑾的欽佩之情。

  • 3 # 薩沙

    兩人本來沒有任何矛盾,關鍵在於關鍵時候的選擇。

    魯迅和秋瑾都是紹興人,都屬於浙江的革命黨光復會。

    魯迅是光復會的創始元老之一,要求驅除韃虜、恢復漢人江山。

    秋瑾比魯迅遲加入2年,算是晚輩。

    這兩人都是善於言談的革命者,不過一個只是說,一個卻願意為此犧牲。

    1906年,秋瑾回國革命,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她回國以後,籌劃革命事業,在家裡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宣告脫離家庭關係。這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

    因武力革命失敗,秋瑾被清政府斬首,是著名的革命烈士,這是海內外包括我黨都尊敬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1906年,也就是秋瑾回國毀家革命的同時,魯迅也放棄了仙台的學業,也回國。但他卻沒有回國革命,而是回國與朱安結婚。之後,再次返回日本。

    有意思的是,隨後這段時間魯迅在日本沒有讀書,更是沒有參加革命,而是試圖創業過日子。他在日本一直呆了3年,到1909年因為創業失敗,在日本難以生活下去,被迫回國。

    期間,也有光復會同志希望陸續一起回國革命。

    魯迅是這麼回憶的:“我從事反清革命運動的時候,曾經被命令去暗殺。但是我說,我可以去,也可能會死,死後丟下母親,我問母親怎麼處置。他們說擔心死後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魯迅研究資料2》是文物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魯迅研究文集彙編)

    更有意思的是,此時同為光復會的秋瑾已經1907年犧牲,而光復會另一個會員徐錫麟因刺殺巡撫恩銘,被開膛挖心處死,還被砸碎了睪丸。

    而魯迅卻在1909年回國,接受了清政府的職務: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

    1910年更是直接擔任清政府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自己不敢革命,到敢奚落參加革命的秋瑾。

    大家看清楚:我到中山大學的本意,原不過是教書。然而有些青年大開其歡迎會。我知道不妙,所以首先第一回演說,就宣告我不是什麼“戰士”,“革命家”。倘若是的,就應該在北京,廈門奮鬥;但我躲到“革命後方”(的廣州來了,這就是並非“戰士”的證據。不料主席的某先生——他那時是委員——接著演說,說這是我太謙虛,就我過去的事實看來,確是一個戰鬥者,革命者。於是禮堂上劈劈拍拍一陣拍手,我的“戰士”便做定了。拍手之後,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誰去推辭?我只好咬著牙關,背了“戰士”的招牌走進房裡去,想到敝同鄉秋瑾姑娘,就是被這種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摘自《而已集》·與北新書店老闆李小峰的通訊

    自然,魯迅有自己的苦衷。

    早年喪父,家境蕭條,老母在家需要贍養,下面還有2個弟弟(其中1個弟弟成為大漢奸,另外1個弟弟拋棄妻子人品低劣)沒有生存能力。

    一家子都要靠他吃飯!

    但既然把考慮家人吃飯放在第一位,也就不要說什麼革命家了,秋瑾和徐錫麟才是革命家。

    用秋瑾的一句話結尾吧: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 4 # 思維館

    迅是中國現代首屈一指的大文豪,1904年魯迅到日本留學,在留學期間觀看到日俄戰爭教育片的過程中,發現華人對於戰爭麻木不仁,是他受到非常大的刺激。

    於是他決定改變人民的精神,便棄醫從文,在中國的現代文壇灑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秋瑾,是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是有著一腔熱血的革命志士。

    他不僅提倡女權女學,還推動了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是推翻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女烈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紹興三傑之一。

    一個是反帝反封建先鋒,一個是反滿革命黨人士,都是讓我們為之敬仰、歌頌的人物。

    但很多人不知道秋瑾和魯迅之間的愛恨糾葛,那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他們之間又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也在日本留學,兩人都經常參加革命黨的聚會,因此二人相識,也有人說是秋瑾先加入革命黨,後來魯迅經過秋瑾的引薦進入了革命黨。

    在魯迅加入革命黨以後,由於他的文筆非常好,演說也很精彩感人,於是魯迅按照革命黨的要求發表演說,只要魯迅一上臺發表演講,很多人聽了都會熱血沸騰,誓於封建統治抗爭到底。

    而作為革命黨裡的極端主義分子秋瑾主張爆炸暗殺等手段製造恐怖空氣,於是秋瑾讓魯迅回國暗殺清政府官員。

    而知道危險的魯迅明確拒絕了秋瑾的暗殺指派,遭到拒絕後的秋瑾唾罵魯迅,還將魯迅扣上了投降滿虜,賣友求榮的罪名。1919年魯迅在他的小說《藥》裡諷刺秋瑾,以示報仇。

  • 5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魯迅和秋瑾嘛,我實話實說哈,聽不了真相的就去看電視臆造劇。女人,有一種很特殊的女人。嫁了男人卻不要男人,生了孩子也甩手不要娃,跑出去說是要留學。這種女人就是秋瑾,她去日本的時候,兒子八歲、閨女四歲。

    對於她的選擇,夫家的態度很明確:不支援,希望你回來,只要回心轉意,還能繼續過日子。

    1907年,秋瑾由日本回國聯絡光復會策劃起義之際,曾回到夫家看望子女。夫家人以為她回心轉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秋瑾藉口出去看戲,一轉身,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幹革命的女人,確實是以犧牲家庭為前提的。秋瑾在日本,當然不是真的留什麼學,她雖然讀了好多班,但大多數都是速成班,而即便是這種速成班,她也沒讀完。

    為什麼?因為她急著要革命!而她所理解的革命,就是回國搞暗殺,發動武裝起義。

    這種主張,恰好是與魯迅對立的。

    當時日本頒發一份《關於准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清國學生集會商討,這商討又分為兩派,一派便是所謂激進派,秋瑾是也。另一派是穩健派,汪精衛、胡漢民、魯迅等等,便是這一派別。

    在穩健派的背後,其實是孫中山,因為他很擔心留日學生一旦回國,就會被清政府一網打盡。所以他讓汪規勸留學生不要跟風回國、儘快迴歸課堂、恢復學業。

    然秋瑾暴怒,穩健派說:“我們連那個所謂《取締規則》的原文都還沒有讀過,發什麼怒呢?我們是否應該先調查、研究,搞清楚之後,再反對也不遲呀!”激進派怒應:“不用查了,還有什麼好查的?!我們認為是這樣,就是這樣!”

    甚至,“激進派”們還組成“糾察隊”,帶上棍棒武器,滿東京跑,發現哪個人長得像清國留學生且表態說“不回國”,即群起毆之。

    魯迅,便是秋瑾所鄙視的穩健派之一,“秋瑾發言,力主回國,詞意激昂,隨手從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講臺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實際上魯迅,顯然比秋瑾想得要多一點。譬如他給許廣平的信中,曾表達了對“暗殺”的看法:“凡做領導的人,一須勇猛,而我看事情太仔細,一仔細,即多疑慮,不易勇往直前,二須不惜用犧牲,而我最不願使別人做犧牲。”

    魯迅曾回憶:“我從事反清革命運動的時候,曾經被命令去暗殺。但是我說,我可以去,也可能會死,死後丟下母親,我問母親怎麼處置。他們說擔心死後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

    秋瑾主張大家都要像“黑社會”馬仔一樣,不顧一切地去搏命,否則就是孬種。而魯迅卻像戰國刺客聶政一樣,說:“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結果,秋瑾便很鄙視魯迅,不但鄙視,甚至還曾在某次聚會上以“投降滿虜,賣友求榮”的罪名,宣判魯迅死刑,並拔刀高喊“賊人吃我一刀”。但魯迅先生,從未真的“睚眥必報”,

    首先,假如《藥》一文中的“夏瑜”真的是暗喻“秋瑾”,魯迅也沒有貶低秋瑾,更沒有“奚落、挖苦”,尤其在小說的結尾,魯迅還如是寫:“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難道這就是“奚落、挖苦”?

    其次,辛亥革命成功之後,秋瑾其實是逐漸為人所遺忘,可魯迅卻一直沒有忘記她,還寫了許多紀念文章。譬如上世紀20年代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秋瑾女士,就是死於告密的,革命後暫時稱為“女俠”,現在是不大聽見有人提起了。”《範愛農》一文:“不久,秋瑾姑娘在紹興被殺的訊息也傳來了,徐錫麟是被挖了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淨盡,人心很憤怒。”直到晚年的《病後雜談》等文,還在說:“軒亭口離紹興中學並不遠,就是秋瑾小姐就義之處,他們常走,然而忘卻了。”所以,說魯迅寫文暗罵秋瑾,不能得出魯迅的“小”,反而顯示出那些新時代文棍的“卑”來。

  • 6 # 朝花夕拾杯中酒

    魯迅十分同情秋瑾的不幸遭遇,敬仰秋瑾的大義凜然的舉動。當秋瑾的戰友王金髮起義成功後,魯迅曾給王金髮提供章介眉是兇手的資訊,為捉住章介眉而興奮。但王金髮卻放走了章介眉,最終王被章陷害,丟了性命。魯迅為此十分遺憾。

  • 7 # 老照片

    魯迅和秋瑾同在日本留過學,同樣投身於革命,但兩人在革命的具體方式上意見大相徑庭,甚至最終導致兩人形同陌路、不再聯絡。

    女人投身革命,付出的代價遠遠比男人要大得多。秋瑾在去日本留學前,已有一個8歲的兒子,和一個4歲的女兒。儘管家人都不支援她去日本,但秋瑾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赴日留學、投身革命的道路。

    《關於准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出臺後,出現了主張抗議、退學回國的激進派,和主張不退學的維持派。魯迅作為官派老生的代表,是維持派。他不願聽命去暗殺別人、不願他人犧牲,他擔心家中老母,如果自己遇難,母親會無人照顧。魯迅牽掛的太多,所以他不願拿性命去搏,卻反而成為如同“黑社會馬仔”的秋瑾等人攻擊的“把柄”。

    秋瑾就是典型的激進派,她滿腦子就想著要革命,主張回國發動武裝起義。在日本煽動激進派組成“糾察隊”,滿大街抓清國留學生,誰要是敢說“不回國”,必要遭受激進派們的群毆。在陳天華的追悼會上,秋瑾甚至宣判魯迅等人的死罪,並拔出隨身攜帶的日式刀大喊“吃我一刀”。魯迅和秋瑾革命的心是一致的,但革命的方式天差地別。他們兩人都是革命烈士,都為推翻封建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是辛亥革命的先驅、領導者,卻因革命方式的不同而漸行漸遠。秋瑾犧牲後,魯迅曾寫過多篇文章悼念她。他對秋瑾的態度是矛盾的,一面認為秋瑾過於暴動、輕率,一面又讚歎她的革命精神之無畏、偉大。總之,魯迅始終沒有忘記過秋瑾,也算英雄間的惺惺相惜吧。

  • 8 # 第一杯29

    聽說是拔過刀的,當時秋瑾組織在日學生回國武力反抗清朝政府,這種幼稚的事魯迅當然不大讚同,在魯迅看來中國的問題不在政府,而在於麻木不仁的民眾。

    看到魯迅不積極,秋瑾就拔刀了,後來被同學攔下。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秋瑾被捕就義,魯迅辦雜誌,寫雜文,使勁地批判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可惜直到今天,他都沒有成功!

  • 9 # 毛園老龍

    秋瑾和魯迅都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的著名人士。秋瑾是一名革命女英雄,敢與敵人戰鬥,用血液和生命去抗爭。而魯迅是一個文筆過人的文化鬥士,他用筆在戰鬥。他們同是紹興老鄉,都是日本留學生,在日本期間,兩人都是中國留日學生會和浙江同鄉會的成員,由於都心懷救國的理想,所以兩人都互相欣賞。但是,後來兩人卻因為在一件事情的立場上,意見不和而大動干戈,秋瑾甚至拔刀大罵,放出狠話。

    那是1905年,日本政府限制中國學生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在11月2日頒佈所謂的清朝學生禁止規則。湖南新化一個叫陳天華的留日學生為了反抗甚至投身大海,以此來鼓勵他們的同學為自己的愛國權利而鬥爭和捍衛自身權利。

    此時,身處曰本的留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罷學回國革命,另一派則認為應忍辱負重,曲線救國。秋瑾是第一派政策主張者,而魯迅則更傾向於第二種選擇。

    此時,留學生們出現了嚴重分歧,兩派發生了激烈爭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

    毫無疑問,兩派爭吵不休,各持有理。秋瑾認為第二種選擇的人都是懦弱之輩,他們害怕死亡,所以稱他們為叛徒,爭論到最後,秋瑾從懷中拔出了一把尖刀,插在魯迅前面的桌子上,並放出了一句狠話:“如果有人通敵賣國,我這刀絕不會放過他。

    現在看來

    其實回國革命和留下繼續學習都是愛國的。秋瑾走的是激進的血路,但魯迅不贊成這樣做。

    所以魯迅成為不了秋瑾,也無法成為烈士。魯迅和秋瑾的不同革命路線,決定了他們選擇的方式不同。無論是犧牲還是選擇另一種拯救國家的方式,都沒有必要拔刀相向。因此,他們對愛國主義認識與觀點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分歧,秋瑾認為這就是對死亡的恐懼,貪生怕死。當然,她並不是專門針對魯迅個人,而是面對意見不一致的那批人。因此,兩人有不同的看法與選擇。至於桌子上動刀子,並有過激的語言,其實也是愛國所然。

    魯迅和秋瑾之間的革命道路選擇雖然不同,一個主張改變人民的奴性,逐步拯救國家。另一個主張針鋒相對的對抗敵人,死都不能妥協。二人都值得我們華人敬仰。

    這兩位人物,都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一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救國,秋瑾能夠為國家拋灑熱血,魯迅也可以放棄自己的專業,去喚醒更多還在沉睡的人們。他們都是值得敬佩的,到了今天秋瑾的事蹟以及魯迅的作品都影響著一代代人,讓大家受益無窮。

  • 10 # 蘇格拉底

    秋瑾,是為國犧牲的巾幗英雄。魯迅,是棄醫從文喚醒華人的文豪。前者靠著滿腔的熱血在救國,敢作敢當。後者十分理智,稍微有點保守,並且對一切都持懷疑的態度。當時,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封建統治,是真正的革命。但是魯迅有自己的擔心,懷疑革命到底能不能帶來新氣象,能不能改變中國的現狀。

    兩個人的救國觀念不一樣,但是卻不影響兩人互相欣賞。本來兩個不同觀念的人是不會有什麼交集,但是兩人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挽救中國。所以有了交集,並且鬧得不是特別愉快。

    兩個性格不同,看事處事方法不一樣的人,註定成不了朋友。兩人很早就認識了,當時魯迅和秋瑾都在日本。日本釋出了一個規則,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就是侮辱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們。這件事情令中國留學生們忍受不了,並且聚集到一起。

    當時有兩大派,一派是以秋瑾為首的激進派,主張大家都離開日本。一派是以魯迅為首的保守派,他們堅持留在日本求學,想學成再歸國。因為兩派的觀點不一樣,就產生了矛盾。激進派認為保守派就是膽小懦弱的人,而保守派認為激進派太莽撞。就在雙方爭論不休時,秋瑾一怒之下,將匕首插在了桌子上。

    這個舉動震懾住了所有人,秋瑾說,如果回國之後有人向滿清投降,做了賣國之事,這把刀肯定不會放過他。她說話的時候,肯定是抬頭說,正好對面坐著魯迅。

    如果沒有戰爭,或許兩人會成為朋友。可是在當時動亂的社會里,大家救國的觀點不同,走的道路也不一樣。不能說誰的觀點是對的,誰的是錯的。大家應該學習秋瑾的熱情,有了熱情,才能夠有更大的動力。也應該學習魯迅的謹慎與理智,遇到問題不能盲目去做。要冷靜下來去思考,做出正確選擇。

    這兩位人物,都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一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救國,秋瑾能夠為國家拋灑熱血,魯迅也可以放棄自己的專業,去喚醒更多還在沉睡的人們。他們都是值得敬佩的,到了今天秋瑾的事蹟以及魯迅的作品都影響著一代代人,讓大家受益無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馬路上很多環衛工人都是老年人,年輕人為什麼不去做這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