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殘殺李氏宗室,連她自己的兒子都未能倖免。在武則天晚年的時候,人們一度猜測武則天會把皇位傳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或者武承嗣。而武則天本人在考慮把皇位傳給李氏還是武氏這個問題上也是思慮重重,一時拿不定主意。

    狄仁傑,子懷英,武則天的心腹重臣既當朝宰相,同時也是李氏的忠誠擁護者。當初武則天登上皇位的時候,很多大臣都反對武則天,甚至為此還爆發了反抗事件。可是狄仁傑知道木已成舟,武則天的勢力大,一時難以撼動,於是採取了隱忍的策略,等待時機勸說武則天將皇位再傳給李氏後人,也未嘗不是一個曲線救國的辦法。

    恰在此時,武則天召狄仁傑進宮商議大事。狄仁傑混跡官場多年,對於武則天的意圖早就心領神會,於是心裡暗自想好了對策。狄仁傑進宮之後,武則天果然詢問他關於百年以後的大計,狄仁傑裝作氣定神閒地說了一句話:

    立武,未常聞帝供姑姑之靈位於太廟矣。

    此話一出,武則天心理一震,於是下定決心將廣為傳給李氏後人。這又是為何呢?

    這就是狄仁傑厲害的地方,如果你跟武則天講道理,武則天肯定是聽不進去的。要是講道理,當初武則天就不會篡位李唐建立武周。狄仁傑的話是站在武則天地立場上為武則天考慮,告訴她如果她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她死了之後的靈位就不會被她的侄子放在太廟了。

    這句話打動了武則天,武則天也明白,如果自己的侄子繼承了皇位,也只會祭祀武家的祖先。而武則天已經是李家的人,是絕對不會被自己侄子放在太廟祭祀的,這是武則天絕對不允許發生的。於是武則天就重新把自己的兒子接回來,立為太子。

    其實,當時武則天更傾向於把皇位還給李氏,而狄仁傑的話只是加深了她的決心。可以說武則天晚年的這個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 2 # 月曉YB

    武則天再強勢,還是沒有跳出中國傳統文化,華人傳統觀念的圈子。武則天考慮過把皇位傳給兒子,也想過傳給自己的侄子,但唯獨沒有考慮過傳給自己的女兒,說白了這還是個男權社會。武則天可以給自己男寵的母親找幾個男寵,但是在國家大事上,他的決策機構,還是男人為主。

    男權社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女人對於權利來說,若即若離。有時候,女人可以靠著男人登上權力的巔峰,有時候女人卻沒有任何權力。說白了,女人只不過是男權社會之下的附庸,這一點武則天自然是想到了。

    狄仁傑的一番話,實際上是給了武則天一個臺階下,或許也是點出了武則天的命門。如果說把皇帝位子傳給武家,那麼武則天自己何以自處?太廟當中又該如何安排,恐怕武則天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如果把皇位還給李顯,自己退而求其次,還是做回到李治的皇后,這未嘗不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因此,在與狄仁傑談話之後,武則天已然打定了主意。

    不想最後殺出了張柬之,神龍政變反而把當時很簡單的政治格局進一步的複雜化。李顯在復位的同時,反而給自己,套上了枷鎖。

  • 3 # 史海爛柯人

    晚年的武則天,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曾經搖擺不定。正因如此,她曾與狄仁傑商討過此事。經過這次談話,武則天最終放棄了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的想法,不過也沒有想那麼快就退位。武則天禪讓給兒子李顯,實際上是因為擁戴李唐的一批大臣發動了政變。

    狄仁傑到底對武則天說了什麼?

    武則天和狄仁傑的談話,是非常機密的。從這一點來講,無論史書記載與否,都不可能是“正版”。不過,大致的意思是:天底下的祠堂裡,都是兒子供奉父母,哪有侄子供奉姑姑的啊?

    此言一出,自然對武則天有很大的觸動。在武則天晚年時,武三思一直積極表現,深得自己姑姑的喜愛。而武則天一直覺得自己的兒子們不太爭氣,所以逐漸萌生了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的打算。

    不過,當時朝中有不少人是反對武氏一族的,因而武則天也一直有所顧慮。而狄仁傑算是位忠心的智者,把這一切都看得非常清楚。於是就藉機向武則天把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武則天也不傻,自然明白這番話的深意。因此也就打消了傳位給侄子的想法。

    武則天禪讓,真是因為狄仁傑的勸誡麼?

    題主覺得,武則天同狄仁傑談話後,隨後便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顯。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儘管武則天打消了傳位於侄子武三思的打算,但卻沒有想過這麼快就退位。

    不過,事情並沒有武則天想得那麼順利。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重病。擁護李唐的大臣張柬之等人,聯合禁軍發動了政變,誅殺了專權的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迎接李顯入宮。在眾人的脅迫下,武則天不得不做出讓步,立李顯為太子,並隨機禪讓,由李顯繼位。這場政變,被稱為神龍政變。

    所以說,武則天傳位於兒子李顯,並非全是與狄仁傑談話的原因,而是受人脅迫的結果。當然,在狄仁傑的勸誡下,武則天確實打消了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的想法。

  • 4 # 勇戰王聊歷史

    武則天:我想讓武家的孩子當皇帝。

    狄仁傑:沒聽過皇帝把姑姑供奉進太廟的。武氏那些子孫是你的侄子,他們當了皇帝也不會把你供封到太廟裡面。

    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

    武則天想了想,覺得有道理。武則天作為女子,死後只能入李家宗廟享子孫祭祀。姓武的當了皇帝,只會把他們自己父母弄進太廟供奉。於是,武則天還是讓李顯繼承皇位。

  • 5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武則天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個人能力絕對無可置疑,唐代相對於女性寬鬆的社會環境以及唐高宗不太強壯的身體都是客觀條件。但登上皇位道路上的艱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不說九死一生也差不多吧。與所有帝王想法相同,她自然也希望自己的江山可以千秋萬代。但她雖然可以一度超逾歷史,但最終還是被當時的社會環境所限制,迴歸到傳統上。

    對於她身後要把皇位傳夠誰,她的確很糾結:傳給兒子,血脈親情,但不甘心的是兒子姓李。可以遇見到兒子即位後一定恢復李唐天下。她這些年的努力都會化為烏有。對於一個畢生追求自己理想的強人肯定不甘心;把天下傳給侄子,侄子倒是姓武,但與她血緣遠啊!大臣就提醒她傳給兒子,子子孫孫會世代祭祀她;傳給侄子,沒有侄子祭祀姑母的。這能不打動她?!

    還有,大臣死心塌地跟著她,除了信服她的能力,更多的是因為她是李家的寡婦、未來李唐皇帝的媽。她就好比是丈夫去世後兒子還小,替李家看家、臨時行使家長權力的大家長。大臣都相信天下最終還是李唐的。如果她真的給了侄子試試,大臣肯定不答應。就連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反對她都打著“還我盧鄰王”的口號。百姓更是心向李唐,她心裡明鏡一樣。還有,她那些侄子挑不出一個出眾可以掌控形勢的。如果勉強給了侄子,她們武家一定重蹈呂后家族後轍。

    她非常糾結。即位後給留在身邊的兒子李旦的稱呼是“皇嗣”,這個稱呼就只能說明你是我兒子,但不是皇太子。這也說明她的猶豫。這件事拖了很久,武家子侄也不斷努力試圖說服武則天。李家有大臣前仆後繼的保護,最後還是狄仁傑臨門一腳把還位李唐的事搞定了。

    對於傳位給女兒,頂多是腦中的一閃。沒見有記載。那個時候在開放也是古代,沒男女平等的思想。女兒終結是婆家的人。大臣也是不會答應的。比如,唐中宗的安樂公主就上躥下跳地要當“皇太女”,最終不是把自己玩死了!也或許,因為自己的女人身份,一路的艱辛和風險不願意讓女兒也經歷一遍吧。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武則天踩在自己兒子的身上稱帝達15年之久,到年老時,這位中國唯一的女皇在選擇繼續人,究竟是立兒子還是侄兒上頗為頭疼。

    剛開始,武則天也偏向立侄兒為接班人,但一來她的侄兒不爭氣,個個是紈胯子弟,胡作非為,昏庸荒淫,沒有"君主"的仁德之氣和霸氣。比如說武則天最為器重的侄子武承嗣便是個心狠手辣,驕橫跋扈的人,他壞事幹盡後,為朝野上下所不恥。因此,讓他們接班,武則天很不放心,怕江山毀在他們手上。

    另一方面,兒子親於侄兒。兒子是她親生的,和她血脈相連。侄兒也是她的嫡親,是外戚勢力的最核心力量。但兩相比較,兒子顯然要親於侄兒。在前二子已死的情況下,其第三子李顯顯得忠厚老實,為人也文雅大方,因為是"準皇帝"(曾當過皇帝)在朝中的呼聲很好,大臣多半支援他繼位。 這一點,武則天的一位寵臣狄仁傑就曾這樣勸說過武則天:“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聽後,很受震撼,最終決定讓李家人當接班人。

    公元699年,武則天立了廬陵王李顯當太子,並採取聯婚政策維持李家和武家的關係。公元 705年,張柬之發動了神龍革命,武則天被迫提前退位。李顯復辟後,又把國號重新改為唐,出軌的盛唐又使入了正軌。

  • 7 # z山海

    不是武則天最後決定傳位於兒子,將國家政權還給了李家!而是被以張柬之為首的李“唐”舊臣發動“神龍革命”兵變,推翻武則天的“大周國”政權,武則天被軍事政交給拉下帝位,無可奈何!

    武則天,先後幾度立廢大唐李家、也是其與唐高宗李治的兒子皇位,作為過渡,最後終下狠手,奪取李唐江山,成為千古女皇第一帝,達其登基篡位目的,並已改國號為“周”,是為武“大周”天下女皇,李唐王朝不復存在。

    武則天,有無武氏繼位,或交還李唐,並無明確表示,起碼,佔著帝位不放,就是不想交還李唐!

    實際情況是,武則天年老病重時,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李唐舊臣發動“神龍革命”兵變,把武則天拉下帝位,推翻武“周”政權,迎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子、曾被武則天稱帝前立廢帝位、中宗李顯再登帝位,復唐國號,李顯二次為帝。

    所以,不是武則天,主動把帝位還給李家,而是被奪權,被迫交還李家。

    僅供參考。

  • 8 # 南朝居士

    實際上,發不發動政變,武則天都會傳業給兒子,

    不可否認,武則天為了權力,可以殺兒子,可以廢了兒子的皇位,在他眼裡沒有親情,只有權力,但要知道,他殺兒子,廢了兒子的皇位,只是為了自己做皇帝,之後也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力安全,

    但你說他愛不愛兒子呢?肯定愛啊,前提是自己的權力安全。

    再說傳位給誰的問題,自己有兒子女兒,換位給侄兒,這似乎有點扯,何況武則天並不喜歡武家人,武家人有地位,只是因為武則天需要助手,需要信得過的人,這裡指家族勢力。

    漢末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幾乎所有的權臣都有一個龐大的家族為依託,最典型的曹氏、司馬氏、宇文氏、高氏,還有那些門閥士族,都有一個大家族在後面支援,也因為有這樣的家族,才形成門閥士族,

    武則天一個人混得再好,家族勢力不行,想篡位很難,想步入門閥士族這一行列更難,

    所以,即使他再不喜歡武家人,也必須得用武家人,不然,她靠誰支援她篡位呢?

    那是不是這樣就傳位給武家人呢?

    她清楚的知道,傳位給武家人,結果無非是武家人坐不穩皇位,李氏給他來個政變,或者武家人把他的兒子孫子們屠殺殆盡。

    無論那種結果,都不是她想看到的,

    很多人以為,只要武則天傳位給武家人,他們就能坐穩皇位,哪來那簡單呢?李唐的那些舊貴族和功勳集團,如果武家人繼位,他們的利益誰來保證呢?

    武則天在歷史上的形象並不算太差,為什麼?因為後面的皇帝都是他的兒子、孫子、重孫子,這些人不會否定她,依然讓他享受宗廟祭祀,

    如果傳位給武家人,恐怕沒有這個待遇吧?

  • 9 # v都是我的錯

    武則天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來第一位真正稱帝的女皇帝,她身為一位女子,卻胸懷大志。而就在她的晚年卻因為身體的原因,實在是無法上朝。這個時候她早就想到,那些一心向往大唐的大臣們肯定會趁她死後改變她當皇帝以來做的所有事情。

    而且晚年的時候武則天也陷入了深深的懷疑心思,可能有時候會在想自己該不該稱帝等這樣的想法。

    所以不管怎古代畢竟是男權社會,儘管武則天運用權力改變了一時的情況,但是終究還是無法改變這個數千年來不變的規則。

    既然最終的結果都是會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那還不如做個順水推舟,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好聚好散,自己的兒子也不會對自己這位親生的母親怎麼樣。

  • 10 # 國史記聞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統女皇帝,她在六十七歲時自立為帝,並將李唐改為武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在政變中被迫傳位給太子李顯。那麼,既然已經將唐改成周,她為什麼還會立兒子李顯為太子呢?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已經八十二歲的武則天病重,她病榻之側只有的面首張易之和張宗昌兄弟。宰相張柬之和崔玄暐等人趁機以張易之兄弟謀反為由發動政變(即神龍政變),包圍了女皇武則天的寢宮。這場政變中,張易之兄弟被殺,女皇武則天宣佈禪位給太子李顯。至此,武則天建立的周朝結束,李唐復辟。

    其實,即便是沒有這場政變,武則天也會傳位給兒子,而不是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這件事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就已經決定了。當時武承嗣、武三思都在操作政局,企圖將自己立為太子,他們的理由是“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既然大周姓武,那麼皇帝自然也應該姓武。狄仁傑趁著武則天猶豫不決之時進言:“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狄仁傑雖然不方便直言反對武則天立武承嗣為太子,但是他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武則天則回答道:“此朕家事,卿勿預知”。意思就是不讓狄仁傑摻和這事,但狄仁傑卻不依不饒:“王者以四海為家,全天下都是陛下的家事。我是陛下的家臣,怎麼就不能管你的家事?”隨後狄仁傑又勸武則天把廬陵王李顯召回都城,以準備再次冊封太子。後來,又在王方慶、王及善乃至張易之兄弟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漸漸地有了傳位給李顯的想法。

    後來,又出現了一件小事: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對他說自己做了一個怪夢——“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狄仁傑抓住機會,說道:““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想必,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決意傳給廬陵王李顯了,這個夢只是給自己找個託詞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韓國總統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