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瓏說

    秦被六國所滅,在當時秦華人可能就像被關押的囚犯一樣,時時刻刻都要受到六國的監督。尤其是項羽將秦國分為三份,就是要分裂它,不讓它統一,也就相當於告訴有志者,“你想統一復國嗎?沒問題,先把這三秦之王打敗再說。”

    有人在想,三秦之王都是秦華人,他們不想復國嗎?

    可能也想過吧,不過在那個年代,他們要復國需要很多資源。

    第一、兵力,秦被推翻後,被分為三個國家,由章邯、司馬欣、董翳管理,這三個人被項羽封王,兵力削弱殆盡,盡是一些老弱病殘。項羽沒有考慮當時的劉邦,一直在想著如果壓制秦人不能復國,所以在這麼少的兵力下,秦人很難復國。

    第二、政治資源,六國復國都是找的先王子嗣,由他們繼位,既能收穫政治名望還能透過這個招牌獲得大量士兵,可是秦始皇的子嗣都。。。。。

    第三、私心,說到封王,封王代表可以分疆裂土,做自己的地頭蛇,別管土地大不大,這片地我最大,所有人都要跪我求我,並且還可以傳之子孫,說不定後代再出來一個英明聖主來統一全國,那豈不是美滋滋,還復什麼秦。

    綜上所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秦國復國是難上加難,如果間接性復國秦國的話,劉邦應該算是,劉邦剿滅三秦,打出函谷關,與項羽對峙與滎陽,最後在垓下圍困項羽取得勝利,也可以變相的理解為秦國復國(雖然劉邦是楚人),不過還是從關中打出來的那隻部隊,已經姓漢了!

  • 2 # 記者倪好

    這個題目問得有問題。

    戰國七雄當中就有秦國——只能說戰國六雄復國了,秦國為何沒有復國?

    原因很簡單,六國是在秦國的屍體上覆國的,它們的復國代表秦國的滅亡,但是秦國並沒有就此消失,秦國的名號沒了,但秦人和秦文化卻涅槃重生了,套用現在的術語叫“借殼上市”,秦借的誰的殼?大漢的殼。

    劉邦當年入關中,帶了一小部分豐沛和兩淮健兒,但在戰爭中,越來越多的秦人加入劉邦陣營,等到劉邦離開漢中,重新佔領關中,他的部隊基本上完全秦國化了。其實這很好理解,秦國的名字沒了,但它的組織形式和人事力量都還在,劉邦等於收購了一個信譽破產,但資產都在的公司,換個名字就能重新營業。

    楚漢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做是秦人對項羽的反擊。就連項羽最後自刎烏江,取他人頭的也是秦人騎將呂馬童。

    劉邦最後定都長安,也有接受秦文化的意思,自己成事、起勢,一直到最後跟項羽決戰定鼎天下,依靠的基本上屬於秦國力量,他在長安定都,等於表明了接過秦國正朔的象徵意義。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3 # 日慕鄉關

    先看看復國的都是些什麼人,在對比秦國就一目瞭然。

    (1)楚國

    楚國復國的國君叫做熊心,是楚懷王熊槐之後,楚國滅亡後他流落民間,成了放牛娃,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把他拉來做傀儡,號令天下,而項梁本就是楚國大將軍項燕的兒子。

    (2)趙國

    秦末大起義中第一任趙王叫做武臣,原本是陳勝旗下的一個小頭目,攻佔趙國故地後自立為王,與戰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一毛錢關係,但這位趙王的命不夠硬,很快被人幹掉,屬下張耳陳餘不得已,又找了個本地舊趙國貴族頂上,這便是後來的趙王歇。

    (3)燕國

    第一任燕國國君叫做韓廣,原本是趙國的一個小吏,秦末大起義中投靠了第一任趙王武臣,擔任先鋒官,攻克燕國故地後,在燕國貴族的慫恿下自立為王。項羽分封天下後被部將臧荼取而代之,他們哥倆與老燕國都沒有關係,算是借屍還魂。

    (4)齊國

    齊國的復國國君叫做田儋,從姓氏就可以看出是齊國貴族後裔,後與周市一起援救魏國,戰敗身死,其弟弟田榮繼承了齊國國主的位子,大家都是齊國貴族後裔,不是外人。

    (5)魏國

    魏國的國主原本是陳勝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個義士,認為大家既然是打著六國的旗號起事,就應該尊六國貴族的後裔為君主,所以主動讓位給戰國時期魏國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後魏國國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裡。

    (6)南韓

    南韓是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也是大智囊張良的母國,張良在秦末大起義中矢志復國,無奈南韓實在後繼無人,找了個叫做韓王成的貴族後裔,為項羽所殺,後又找了另一個貴族後裔韓王信,此君倒是跟著劉邦成就大業,但後來又叛逃匈奴,武帝時期的男寵韓嫣就是他的後裔。

    看完這些大家基本就明白了,復國靠的不是皇室子孫,就是貴族後裔,而秦國恰恰沒有!

    據史記推算,秦始皇有24個兒子,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但這位胡亥少爺上臺後,為了穩固大位,把哥哥姐姐殺的乾乾淨淨,一個不留,而自身又沒有子嗣,他死了秦始皇的後裔也就斷絕了。

    往上數,秦始皇有個弟弟叫做成蟜,但此君和哥哥爭奪大位,被幹掉了。

    再找找,秦始皇老爸莊襄王倒是兄弟眾多,據呂不韋所言,有兄弟二十餘人,但不知為何,後來都銷聲匿跡,可能是不受重用,也可能是死於宮廷鬥爭。

    再往上找,就快出五服了,還是算了吧!

    皇族死亡殆盡,大臣也沒幾個能用的。

    名臣李斯,既是丞相,又是秦始皇親家,早早被趙高幹掉,兒子也一併被殺,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趙高,就是死於非命,能用的很少,至於武將,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王離被俘,蘇角戰死,忠於太子的蒙氏一家早早被剷除,哪有可用之才。

    加之劉邦入關以後,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秦國百姓早被贏氏暴政折磨的苦不堪言,早已不再思念古國,一來一去,秦國就被遺忘了。

  • 4 # 尋痴

    秦國有骨氣的人幾乎都在鎮壓叛亂時戰死了,沒有優秀的領導者,群龍無首,難成大事,還有就是當時項羽採用以秦治秦的政策,而三秦之王,好不容易當上王,又豈會拱手相讓,自當是不會讓秦人抱成團給自己找事,在當時這種情況下秦國難以復國

  • 5 # 浮生半壺酒

    首先秦朝滅亡的原因一方面是內政不修(趙高專權,殺了扶蘇、蒙恬等一大批帝國的精英),此外為了鞏固政權,胡亥聽信趙高殺了宗室一大幫人。此外我們還應熟悉秦朝的律法,從商鞅變法以來,貴族取消了世襲制,意味著你必須透過自己努力立功來獲得爵位與地位,這也是為什麼秦軍能橫掃六國的重要原因,因此秦朝宗室實力很小。

    另一方面就是農民起義與六國貴族勢力的建立,他們的目的本來就是消滅秦朝,而且項羽在進入關中後殺了投降的子嬰,燒了阿房宮,可見其對秦朝的痛恨,此外,秦帝國經過秦始皇、胡亥的治理,因為嚴刑峻法,加上胡亥更加殘酷的剝削和趙高專權,本來就民怨沸騰,當劉邦入關時與民眾約法三章,民眾都歡呼雀躍,你要清楚這是關中,秦朝的大本營尚且投降,那其他六國土地的農民本來就心懷故國(加上貴族的煽動),因此反秦之眾呈燎原之勢,雖然有章邯率秦軍作戰(很多人認為只是刑徒組成的軍隊),大破陳勝,李廣。但後來投降項羽,而且被項羽殺了其投降部眾,但有人也提出疑問,秦軍主力為什麼沒參戰,跑哪裡去了,你要知道秦國在統一之後軍隊主要被用在了北抵匈奴和向南征服百越上去了(其中征服百越元帥為任囂,統軍50萬,抵抗匈奴的蒙恬統軍三十萬),這基本上動用了整個帝國的軍隊,因此造成國內無兵,但為什麼不調回去平亂呢?因為趙高殺了蒙恬,怎敢用蒙恬的兵,且他是先誣陷蒙恬有罪,然後抓他一個人回去,蒙恬不是不知道回去會死,但他認為皇帝定會還他清白(蒙家三代為將蒙騖、蒙武、蒙恬為帝國建立立下赫赫戰功),且蒙恬在遺書中說自己寧死也不辜負先皇及祖上教誨(遺書曹操每看一次就哭一次),因此他沒有選擇帶兵去進京,而南方的軍隊,因為任囂早死,趙佗接班,他聽到內地戰亂,決定佔百越為王,因此他殺了那些不願留下的人,坐觀秦朝滅亡。

    此後趙佗還與漢朝建立了臣屬關於系。

    無人振興秦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全天下諸侯都反秦國,怎麼還會允許秦國復國呢,且就算有僥倖逃到民間的宗室皇子,又有誰肯擁立他,全國老百姓很秦國皇帝直咬牙,如果他承認自己是宗親,說不定還會被舉報殺掉。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劉邦為什麼那麼順利攻入關中?(要知道當年幾國聯合進軍尚不能破函谷關)一方面是軍隊少,據稱任器率領的五十萬大軍有一大半是家屬(這一點也比較可靠,畢竟戰華人數有限,怎麼可能有這麼多軍隊),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移民(一方面加強內地與少數民族融合,鞏固統治基礎。另一方面,避免士卒戀家,加強對邊地的防守),這些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清朝也用過,而且派遣的人大部分為關中秦人(因為秦人可靠,你要排六國軍隊,指不定會造反),而且在滅掉六國後,秦始皇為了加強統治挑選了很多六國貴族與富商進入關中居住(防止他們找事),因此關中秦人比率急劇下降,再加上劉邦採用張良的偷襲戰術,因此輕易進入關中。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見解。

  • 6 # 一抹天青

    這麼說吧,秦國能夠稱雄戰國一統天下,靠的是商鞅變法積累的國力,而變法的過程是全民皆兵,全民財富為軍費,結果就是榨盡秦國百姓每一滴血汗,統一六國前,以軍功為餌尚還可以統馭,統一六國後秦國繼續這個國策,又沒有軍功誘惑,已經喪盡秦地民心無法收拾。再者,變法還導致秦國老氏族分崩離析,上層已經垮掉,下層民心盡失,請問還有誰來為秦復國?其他六國剛好相反,原本統一之前,各國的政策都比秦國要寬鬆,秦國統一之後,把原來秦國的一套壓榨政策,加在列國百姓頭上,他們自然不堪忍受,與其說他們想恢復故國,不如說他們想求的活命,當然有動機也有動力復國了。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七雄中包括秦國,而復國的是其它六國,之所以沒有秦國,是因為六國除了復國,還反秦,況且也不可能讓秦國復國。

    雖然六國都有復國,但復國後的六國早已不是戰國末期的六國了,物是人非,國名雖然還是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但國君早已不是原六國國君的後人。

    那為什麼秦國無人復國呢?

    首先,六國復國是打著反秦的旗號來複國的,陳勝吳廣起義後,全國各地的反秦義軍,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在反秦過程中,原六國的土地相繼被起義軍佔領,如陳勝手下的武臣攻取趙地後,自立為趙王,武臣又派韓廣攻取燕地,韓廣又自立為燕王。而魏王魏咎也是陳勝的手下人立的,齊王田榮是自立,韓王成和楚王熊心是項梁所立。

    而這六國都是反秦的,最後六國合力滅亡了秦國,進入關中,不可能會讓秦國復國。

    其次,秦國宗室已被秦二世胡亥殺的乾乾淨淨。胡亥即位為皇帝后,為了鞏固權力,展開了一系列的針對自已兄弟姐妹及宗親勢力的屠殺,將秦始皇的20多個兒子和10多個女兒全部屠殺,而胡亥本人又被趙高殺了,之後趙高立了子嬰為秦王,劉邦進入關中後,子嬰向劉邦投降,後來又被項羽殺了,秦國的所有的宗親勢力毀於一旦,沒有力量領導復國了。

    再次,秦國軍隊的覆滅。秦國的主力軍隊,50萬在南越沒有回來,另有40萬在鉅鹿在項羽擊敗,其中有20萬人被坑殺,其它的不是投降反秦義軍,就是被殺了,在關中的秦中央軍被劉邦擊敗後,大部分投降劉邦,秦國損失軍隊近100萬人,而這些軍隊大部是秦國的關中子弟,導致秦華人口大減,再也無力翻身,更別談復國了。

    最後,秦朝被滅亡後,劉邦與項羽又進行了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建都長安,也就是關中的咸陽附近,漢承秦制,算起來劉邦建立的漢朝和原來的秦朝除了統治階級不一樣,其它的大部分一樣,劉邦實行的郡國並行制,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同時在原關東六國實行分封制,但封的是漢朝的功臣及自已的親屬,不可能再讓秦國復國了。

  • 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楚霸王和劉邦滅的就是秦國,怎麼會有人敢在項羽眼皮底下再“光復大秦”

    實際上鉅鹿之戰後,大秦也已經去帝號,複稱“秦國”,不知道這算不算秦國“復國”。

    子嬰

    秦始皇死後,趙高奪權。其實秦始皇死時李斯是在旁邊的,但是由於趙高的慫恿,所以對外隱瞞了嬴政的死亡時間。因為秦始皇是希望傳位於公子扶蘇的,然而李斯和扶蘇的儒家治天下的政見不合,而且不想讓自己所支援的法家社會敗落在公子扶蘇手中,所以轉而支援胡亥。二人掩蓋屍臭,將秦始皇遺體運回咸陽。後來秦二世胡亥即位,趙高玩弄權術殘害忠良,後將李斯滿門抄斬,秦朝徹底失去了中流砥柱。之後陳勝吳廣起義,而半年後起義失敗,但是反秦熱潮卻被他們激起。之後劉邦與項羽起義,進而起義之軍不斷擴大,劉邦也加入其中。之後起義軍攻入咸陽,此時胡亥已經被趙高殺死,傀儡皇帝子嬰被貶去帝號,大秦滅亡。

  • 9 # 墨著mZ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商鞅變法,秦國圖強。張儀白起,奠定基礎。始皇到來,六國統一。二世王國,天下皆秦。復國不知何處起。

  • 10 # 酒騎風

    秦國沒法復國。一方面的確是因為秦國為了統一六國,把該得罪,不該的最的都得罪了,導致秦始皇往後一脈單傳,導致上層建築復國的人手不夠;而秦朝見建國時間又太短,老百姓對大秦的認同感也不夠,所以沒人復國。

    但是從客觀條件看,秦國並不具備復國的能力。

    畢竟長安是十三朝古都,古都是什麼概念?意味著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比起同類型的其他地區,要富裕的多,老百姓對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也淡很多。

    苦大仇深的認同感需要苦大仇深的生活環境才行,但是在首都,再怎麼樣生活條件也差不到哪去。

    比如在晚清,即便清政府再窮,人們靠著皇城,生活都不會艱難到哪去。實在不行,每天皇宮裡的剩菜拿出來,都夠開一個流傳到今天的銅鍋涮肉了。

    所以即便大家對秦國仍然有認同感,但對起義的意願也就沒那麼強了。復國了能怎麼樣?

    但是。

    對秦這個地方來說,但凡起義有好處,該起義還是要起義的。比如明朝的李自成。

    說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錢誰幹革命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不會願意再去上學讀書,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