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樓13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02年發起的倡議,目的在於推動保護農民仍在使用且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農業系統。2016年這項工作被列入了《G20農業部長會議公報》,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與一般自然或文化遺產不同,農業文化遺產聚焦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並傳承、儲存至今的農業生產系統,包括人類巧妙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等各種糧食生產實踐。自2005年在6個國家選出5個不同型別的傳統農業系統作為首批保護試點起,糧農組織13年來共認定遺產50項,分佈於20個國家。實踐證明,遺產的認定為當地農業生物多樣性和傳統農業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以及貧困問題緩解都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 2 # 帶著喵旅行2020

    截至目前,中國已有15個傳統農業系統被FAO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總數量、覆蓋型別均居世界之首,成為點亮世界農業文明的璀璨明珠,也為全球生態農業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這些來自中國遺產所在地的絲綢製品、桑葉茶、生態稻米和特色農業文化展示再次展現了中華農業文明,折射出了中國生態文明的魅力。1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帶你領略波瀾壯闊的美麗中國。

    一、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6月)

    青田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境內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青田稻田養魚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清光緒時期的《青田縣誌》中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的記載。水稻為魚類提供庇廕和有機食物,魚則耕田除草,鬆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維持系統自身迴圈,保證了生態平衡。

    2005年6月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二、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2010年)

    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於2010年6月列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遺產區範圍包括元陽新街鎮、攀枝花、小新街、嘎娘、牛角寨,紅河寶華、甲寅、樂育,綠春三猛、大水溝,金平阿得博、馬鞍底4個縣12個鄉鎮,梯田總面積約54700公頃,開墾歷史已有1300多年。哈尼梯田擁有獨特的灌溉系統和奇異而古老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為一體的良性原始農業生態迴圈系統。

    三、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2010年)

    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的萬年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在縣城東北大源鎮四面高山環拱的仙人洞內發現了1萬年前栽培稻植矽石標本,這一發現為證明中國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證據,萬年也因此被考古界認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2010年6月,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命名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四、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2011年)

    從江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毗鄰廣西,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多丘陵。當地侗族是古百越族中的一支,曾長期居住在東南沿海,因為戰亂輾轉遷徙至湘、黔、桂邊區定居。雖然遠離江海,但該民族仍長期保留著“飯稻羹魚”的生活傳統,稻魚鴨系統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最早源於溪水灌溉稻田,隨溪水而來的小魚生長於稻田,侗人秋季一併收穫稻穀與鮮魚,長期傳承演化成稻魚共生系統,後來又在稻田擇時放鴨,同年收穫稻魚鴨。2011年,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五、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2012年)

    普洱市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之一,擁有完整的古木蘭化石和茶樹的垂直演化系統。以普洱市為中心的瀾滄江中下游少數民族的悠久種茶、製茶歷史孕育了風格獨異的民族茶道、茶藝、茶俗等內涵豐富的茶文化和飲茶習俗。

    普洱市作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內分佈著40餘處117.8萬畝野生茶樹群落,有樹齡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樹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萬畝古茶園,還有距今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這些均是中國乃至世界茶樹資源的重要寶庫,被譽為"世界茶源"。

    2012年8月,"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六、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2012年)

    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在燕山山脈東段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這裡山川秀美,沃野無邊,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處,境內分佈著被譽為“華夏第一村”的興隆窪遺址和“旱作農業發源地”的興隆溝遺址。興隆溝的考古發現證實粟和黍的栽培已有8000年的歷史。

    作為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敖漢旗雜糧生產是其優勢產業,盛產穀子、糜黍、蕎麥、高粱、雜豆等綠色雜糧,其中谷子是第一大雜糧作物。2012年8月1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批准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七、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2013年)

    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位於河北宣化古城,有1300多年的葡萄栽培歷史。宣化傳統葡萄園至今仍沿用傳統的漏斗架栽培方式。漏斗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傾斜30~35°,呈放射狀。“內方外圓”優美獨特的漏斗架,適於觀賞和乘涼休閒,獨特的漏斗架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2013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地的城市農業文化遺產。

    八、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fěi)群(2013年)

    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位於紹興市域中南部的會稽山脈,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有結實香榧大樹10.5萬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萬餘株,千年以上的有數千株。2000多年前,紹興先民從野生榧樹中人工選擇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這一優良品種。因經過人工嫁接培育,現存古香榧樹基部多有顯著的“牛腿”狀嫁接疤痕。古香榧樹歷經千年仍碩果累累,堪稱古代良種選育和嫁接技術的“活標本”。2013年,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先後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九、陝西佳縣古棗園(2014年)

    佳縣古棗園位於"中國紅棗名鄉"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是世界上儲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千年棗樹群,總面積36畝,現存活各齡古棗樹1100餘株。泥河溝村也被譽為"天下紅棗第一村"。

    佳縣有著3000多年的棗樹栽培歷史。千百年來,耐旱的棗樹被視為人們的"保命樹"、"鐵桿莊稼"。久遠而又濃郁的紅棗文化氣息滲透在佳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棗樹具有增加空氣溼度,保持水土和養分等生態功能。在黃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等方面的生態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十、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2014年)

    茉莉花原產于波斯灣,在漢代傳入中國並在福州安家落戶。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聰明智慧的福州人將來自西方的茉莉花與東方的茶葉進行玄妙的結合,製作出了茉莉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與歷史文化名城福州,有著共生共榮的不解情緣,福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不但孕育出芬芳清幽的茉莉花和醇香怡淡的高山綠茶,也創造了精美絕倫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特別是閩江兩岸種植的茉莉花,品質最好。2014年,“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十一、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2014年)

    江蘇省中部地區裡下河腹地的興化自古地勢低窪,湖蕩縱橫,歷來飽受洪澇侵害。當地先民在沼澤高地之處壘土成垛,漸而形成一塊塊垛田,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傳統農業系統,於湖蕩沼澤之中堆土成垛,垛上種田,既能抵禦洪水又能使地貌秀麗。垛田大者兩三畝 , 小者幾分 、 幾釐 , 垛與垛之間四面環水各不相連,形同海上小島的臺狀高地。垛田物產豐饒,別具特色,該地區目前約有6萬多畝,分佈在垛田、缸顧、李中、周奮 、西郊、林湖、沙溝等鄉鎮,核心區是垛田鎮萬畝垛田和缸顧鄉千島菜花風景區。作為中國湖蕩沼澤地帶獨有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與農業景觀。2014年年興化垛田被選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

    十二、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2018年)

    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鄉距,迭部縣城28公里。早在3000年前,這裡就出現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漢時期,名將姜維把先進的漢族農耕文明引進到此。吐谷渾時期,漢地農耕文化和藏區遊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楊土司”時期,農林牧複合系統逐漸發展起來。

    農田、河流、民居、寺廟與周邊的山林和草地互相映襯。農、林、牧之間的迴圈複合,使扎尕那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遊牧、農耕、狩獵和樵採等多種生產活動的合理搭配,使這裡的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說,獨特的生態區位促進了遊牧文化、農耕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造就了獨特的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

    十三、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2018年)

    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西部。現存有6萬畝桑地和15萬畝魚塘,是中國傳統桑基魚塘系統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區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形成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千百年來,區域內勞動人民發明和發展了"塘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魚塘生態模式,最終形成了種桑和養魚相輔相成、桑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江南水鄉典型的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景觀,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

    十四、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2018年)

    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位於德州市西南部夏津縣黃河故道範圍內,遺產總面積3.3萬餘畝。夏津縣桑樹栽培歷史悠久,規模龐大,最盛時期夏津境內有桑林8萬畝之多,歷史記載“此間樹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餘里”。

    在平原地區,儲存如此完整的古樹群落非常罕見。但由於歷史上古桑樹群幾經災害,現遺產地範圍內僅遺存古桑林1500多畝,百年以上古桑樹1.2萬餘株。

    十五、中國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統(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2018年)

    福建尤溪聯合梯田

    尤溪聯合梯田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被譽為中國五大魅力梯田之一。自宋朝以來,聯合村民使用木犁、鋤頭等工具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險峻的金雞山中創造了神奇壯麗的梯田,成為村民幾百年來的主要生存方式。梯田綿延於整個中高山片區的聯合、聯東、聯南、聯西、東邊、連雲、雲山、下雲八個建制村,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260多米,垂直落差600多米,面積達10717畝,規模宏大。

    江西崇義客家梯田

    崇義客家梯田坐落在贛南第一高峰齊雲山山脈之中,總面積達3萬畝。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達62梯層,且大多數為只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是“中國三大梯田奇觀之‘秀麗天梯’”,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認證為“最大的客家梯田”。

    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

    紫鵲界梯田位於中國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西部山區,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以紫鵲界梯田為中心,共有梯田56000多畝,其中集中連片梯田在2萬畝以上,從海拔500米到1100米之間。紫鵲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曆史,起源於先秦、盛於宋明,是中國苗、瑤、侗、漢等多民族歷代先民共同勞動結晶,是山地漁獵文化與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歷史遺存,也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標誌性文化景觀。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距桂林市區77公里,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共有水田223976.85畝,坡度在6°以上約佔96%,分佈在海拔200至1450米之間的龍勝各個鄉鎮中。當地100畝以上連片梯田有320處,2000畝以上的連片梯田有9處,其中龍脊片區連片梯田達10734畝。龍勝梯田落差大,層級最多達1100多級,連片梯田最大高差為860多米。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

  • 3 # 董彬92035861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簡稱GIAHS),,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英文名 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

    簡 稱 GIAHS

    主要特徵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專案緣起

    在許多國家,一代代農民、牧民、林農和漁民以多樣化的物種及其相互作用為基礎,利用適用於當地條件的獨特的管理實踐和技術,創造、發展並保持著一些專門的農業系統和景觀,透過反覆試驗,不斷調整著捕魚、耕作和放牧的方式,既保護了環境,又獲得了收益。這些建立在當地動態知識和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農業系統巧奪天工的,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不僅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美學景觀,維持了具有全球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產,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人類持續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保障了人類的生計安全和生活質量。這種農業系統或農-林-牧系統,在人口密集地區或者由於某種原因需要建立複雜的、具有創新性的資源利用和管理途徑的地區很容易發現,這些原因包括地理隔絕、生態脆弱、政治邊緣化、自然資源短缺和/或極端氣候條件。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不僅反映了豐富且通常是獨特的種內和種間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而且反映了生態系統和生態景觀的多樣性。這些系統出現於古代農業文明中,其中一些與馴化植物和動物的起源地或多樣性密切相關,因此其保護就具有重要的全球意義。這些農業系統的恢復能力與適應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以適應諸如自然環境、新技術、社會條件與政治形勢的變化,以保障食物與生計安全和緩解風險。人類管理策略的動態變化,使得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可以適應技術與文化創新、代際之間傳承以及與其他社群和其他生態系統之間交換的變化。自然資源管理和利用的知識與經驗的不斷積累,是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重要資源,需要保護和發揚,同時也需要發展。

    當今技術、文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威脅著許多農業文化遺產及其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環境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高度關注農業生產能力、專業化水平和全球市場,而忽視了相關的外部性與適應性管理的策略,導致全面忽視對這些多種多樣、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系統的研究和發展的支援。生存的壓力阻礙了農民的創造性,迫使他們採用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導致生產力水平下降,實施農業專業化生產,引進外來物種等。嚴重的基因汙染、相關知識體系和傳統文化的喪失以及重要的全球性遺產傳承斷裂的風險,並可能將社群拖入到貧窮和社會經濟動盪的惡性迴圈之中。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這些農業生產系統應對所面臨的威脅,那麼GIAHS將難以避免世界上無數的農村社群消失於工業化、現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的厄運。GIAHS專案的提出和實施適逢其時,因為當前各國和國際社會正致力於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承認農民和原住民對於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體系方面的貢獻,引起了世界範圍內對於這一自然與文化綜合遺產的關注。

    主要特徵

    GIAHS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種多樣性表現在從動植物遺傳資源到景觀的不同尺度水平上。透過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農民們甚至可以透過較低水平的技術,利用有限的資源,就可以將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並長期保持較為穩定的產量,獲得最大的收益。此外,這種生產技能還促進了飲食結構的多樣化。當地農民所栽培的許多植物都是世代相傳的本土品種,這些品種經過多年的選擇,具有所需要的生產性狀。與現代所選育的品種相比,這些本土品種具有更高的遺傳異質性,能夠更好地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對於本土動物品種也是如此,這些被馴化了數百年的品種能夠滿足當地環境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特徵的農業生產系統中,還包含營養豐富的植物、捕食昆蟲的動物、授粉動物、固氮和分解氮的細菌,以及大量具有各種有益生態功能的其它有機物。此外,許多這類農業生態系統還為野生動物(包括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顯然,傳統的農業生產通常包括了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多種利用方式,農耕地與其相鄰的棲息地通常被有機地結合在一個農業生態系統之中。採用極少使用化學物品的傳統種植方式,產生了多種多樣、高度異質的生態景觀,甚至可能比自然狀態下所形成的異質程度還要高。事實上,作物生產、畜禽養殖和相鄰的棲息環境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農民們在其中有序進行著植物採集、魚類捕撈、畜禽養殖和作物生產等活動。因此,這些結構複雜的農業生態系統及其農業生物多樣性和景w觀,只有透過系統整體的途徑,透過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並以當地人民的傳統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可持續的管理。

    作為一種新型的遺產型別,GIAHS與其他世界遺產型別相比,有著顯著區別:一方面,它是一類專屬於農業的遺產型別;另一方面,GIAHS是一種更加註重人地和諧的活態的、複合型遺產。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案負責人曾對此作過準確界定:“GIAHS主要體現的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它不僅是傑出的景觀,對於儲存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維持可恢復生態系統和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和文化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與以往的單純層面的遺產相比,GIAHS更強調人與環境共榮共存、可持續發展”。

    按照定義及糧農組織所制定的標準,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為基礎的農業系統;②以玉米和塊根作物為基礎的農業系統;③以芋頭為基礎的農業系統;④遊牧與半遊牧系統;⑤獨特的灌溉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⑥複雜的多層庭園系統;⑦狩獵—採集系統。在專案準備階段,6個國家5種類型的傳統農業系統被選為首批保護試點,後又在德國政府的支援下,增加了另外兩個國家的傳統農業系統。按照糧農組織的計劃,將逐步建立起100~150項保護試點在內的GIAHS保護網路。更重要的是,該專案旨在利用這些GIAHS試點開發出一種基於適應性管理的保護計劃,以在此基礎上,探索該系統的經濟可行性,確定日益顯著的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的發展戰略,保護小型農戶或以傳統的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結構和本土社群的權益。

    目的意義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 Sys-tems, 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援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於2002年發起的一個大型專案,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並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該專案將努力促進地區和全球範圍內對當地農民和少數民族關於自然和環境的傳統知識和管理經驗的更好認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和經驗來應對當代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促進可持續農業的振興和農村發展目標的實現。

    按照專案設計,將在世界範圍內陸續選擇符合條件的傳統農業系統進行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的示範。一般而言,這些農業生產系統是農、林、牧、漁相結合的複合系統,是植物、動物、人類與景觀在特殊環境下共同適應與共同進化的系統,是透過高度適應的社會與文化實踐和機制進行管理的系統,是能夠為當地提供食物與生計安全和社會、文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系統,是在地區、國家和國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的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快速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威脅的系統。

    執行情況

    2005年,糧農組織在6個國家選擇了5個不同型別的傳統農業系統作為首批保護試點,截至2013年1月被列為保護試點的共有19個,分佈在11個國家。分別是:秘魯的安第斯高原農業系統,智利的智魯島嶼農業系統,菲律賓的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統,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的綠洲農業系統,坦尚尼亞的草原遊牧系統和農林複合系統,肯亞的草原遊牧系統,日本的能登半島鄉村景觀和佐渡島稻田——朱䴉共生系統,印度的藏紅花種植系統和科拉普特傳統農業系統,中國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和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在敖漢旗)。

    從國際上看,透過研究與試點,已經在農業文化遺產價值挖掘、保護與利用途徑探索、保護理念與經驗推廣、遺產地文化自覺和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新的世界遺產型別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在糧農組織的財委會、農委會和理事會上,都將推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寫入會議檔案中,並將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進行推進。

    中國執行情況

    主要工作

    中國是最早響應並積極參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案的國家之一,並在專案執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首批保護試點。之後,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加強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編制完成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國家行動框架》和試點保護與發展規劃,透過舉辦學術研討會和論壇、培訓等多種形式,指導試點地區進行專案實施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糧農組織的高度讚賞,也為其他試點國家提供了經驗。2012年10月2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見來訪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先生一行時,將加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作作為重要建議,寫入《合作備忘錄》中。2014年初,農業部在京成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成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由農業、資源、生態、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相關領域25位院士、專家組成。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出席成立大會並致辭,為與會專家頒發聘書。

    特別是在試點示範與推廣方面,中國透過開展培訓、生產標準化、市場開拓、種養殖技術與產品加工服務、示範戶帶動、基礎條件改善、科學研究、媒體宣傳等多種途徑,提高了幹部和群眾對於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保護了農業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稻魚文化,提高了農民收入,擴大了國內外的知名度,帶動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與此同時,許多地區積極參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積極開展申報工作。

    截止2013年10月,中國共有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兩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這8個分別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雲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兩個試點分別是陝西佳縣古棗園、浙江行化垛田。

    2014年4月29日,聯合國糧農組合新評選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又增加了三個中國專案: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江蘇興化的垛田傳統農業系統、陝西佳縣的古棗園。中國這次申報三個專案,全部入選。至此,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的專案全世界僅31個。其中,中國佔11個,位居各國之首。

    農業部於2012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工作,目前已經確定了20個候選地,這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評選與保護的國家。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分級管理的農業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將很快建立起來。

    2013年5月,農業部公佈了“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計19個。除當時已經入選聯合國糧農組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8箇中國專案外,其餘如下:遼寧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遼寧寬甸柱參傳統栽培系統,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雲南漾濞核桃作物複合系統,陝西佳縣古棗園,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農業系統。

    2014年6月,農業部公佈了“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計20個。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天津濱海崔莊古冬棗園,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系統,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湖南新晃侗藏紅米種植系統,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系統,四川江油辛夷花傳統栽培體系,雲南廣南八寶稻作生態系統,雲南劍川稻麥複種系統,甘肅岷縣當歸種植系統,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與貢瓜文化系統。

    2017年11月24日上午,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羅馬總部舉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組會議對本次申遺的世界多個專案進行了審議。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獲得正式批准;中國南方稻作梯田(包括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和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兩個申遺專案獲得原則透過,只需專家透過郵件最後確認即可獲批。

    2018年4月19日,位於義大利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召開了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來自中國的4個專案在論壇上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這四個專案分別是: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中國南方稻作梯田(包括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和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的遺產總數目前達到了50個

  • 4 # mu有魚丸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簡稱GIAHS,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GIAHS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種多樣性表現在從動植物遺傳資源到景觀的不同尺度水平上,透過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農民們甚至可以透過較低水平的技術,利用有限的資源,就可以將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並長期保持較為穩定的產量,獲得最大的收益,此外,這種生產技能還促進了飲食結構的多樣化。

    作為一種新型的遺產型別,GIAHS與其他世界遺產型別相比,有著顯著區別:一方面,它是一類專屬於農業的遺產型別;另一方面,GIAHS是一種更加註重人地和諧的活態的、複合型遺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訓練日的獲獎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