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天資本
-
2 # 香港電影
剛剛過去的春節檔,在《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西遊記女兒國》《熊出沒變形記》四大IP續作拿出正常表現,與《紅海行動》高口碑逆襲的共同作用下,從大年初一第一天開始便屢創紀錄,但這就能說明電影的黃金時代來了麼?
答案我想是否定的。
首先,內地電影市場能夠不斷創下紀錄,其實只能說明內地電影無論從技術、資本還是市場角度都在不斷髮展當中,這其實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其次,春節賀歲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檔期,如果用春節檔的資料來對整個電影市場下論斷,顯然是非常片面的。每逢過春節,當週圍的大小店鋪都提早了關門時間,親朋好友聚會不知該何去何從時,電影院便成為了閤家消遣的好去處。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當然,現在隨著院線的擴充,四五線城市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影院看電影了),而對於多數普通觀眾來說,平時根本不會有那麼多時間去關注電影、觀看電影。雖然16年、17年和18年的春節檔市場表現都很好,然而這幾年整體電影市場的表現卻差強人意,16年只是勉強維持些微增長,17年看似資料不錯,然而那基本上是依靠《戰狼2》、《羞羞的鐵拳》等幾部爆款造成的影響,而絕大部分的華語電影卻都在賠錢,這顯然會影響資本的進一步湧入,以及行業內部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熱情。
最後,其實這個春節檔的電影表現,我們還是能看到很多非正常的現象,比如大年初一瘋狂的預售狀態,以及《紅海行動》雖然口碑最佳,然而尺度同樣突出,很多觀眾慕名而來,但顯然沒有做過功課,只當這是一般的春節檔電影,於是開始身體不適,只好提前離場,這其中尤其成問題的便是有些父母甚至帶了孩子去看《紅海行動》。這顯然證明了市場的不成熟。誠然這裡有內地電影沒有分級制度的原因,但在內地電影可能仍將長期缺少分級制度的狀態下,觀眾需要有更多的瞭解渠道與習慣,才是一個成熟市場的表現。
綜上,我認為內地電影市場確實還在向上發展,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黃金時代已經到來,那實在還差得很遠,內地這個市場變得成熟還需要很多時間。
-
3 # 矮胖子聊天下
要想迎來黃金時代只有靠品質和口碑
從2017年誕生的現象級中國產電影《戰狼2》,到2018年元旦檔票房創新高,再到眼下這個“史上最強春節檔”。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無疑是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讓資本和很多人對中國電影市場重新迎來黃金時代萌發信心,也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重新迎來黃金時代的希望,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元在2018年將不再是個夢。
但是,有一點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當下中國電影市場或許再次迎來黃金時代,主要推動力已經不再是國民收入的提高,對看電影這種娛樂需求的增強,也不再是院線銀幕數量的增長和電影產量的增加,而在於電影作品的自身品質和營造出的觀眾口碑。眼下這個新春電影市場之所以“爆表”,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這個春節檔上映的幾部中國產電影作品質量都非常不錯,都有很好的口碑。尤其是《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均屬於上乘作品,正因為這兩部電影作品的質量相當優秀,營造出了非常的口碑,最終在春節檔後半程陸續逆襲了《西遊記·女兒國》、《捉妖記2》,票房、排片、上座率持續走高。
事實上2016年、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之所以沒有實現逾期目標,迄今沒能突破600億元票房的大關,歸根結底是優秀電影作品太少,爛片太多,提升不起廣大觀眾購票進入電影院的動力和興趣,只留下“粉絲鎖場”的鬧劇。反之,從《戰狼2》、《芳華》,到《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這些沒有流量明星出演的優秀電影取得不俗的票房,叫好又叫座,再一次證明“內容為王”是電影產業亙古不變的真理。在中國觀眾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一部電影要想取得不俗的票房,獲得成功,賺到錢,不能再迷信流量小鮮肉、流量小鮮花的吸引力,最根本的是要靠電影自身的品質和口碑來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相反,越來越多隻有流量明星的爛片沒有好票房。
由此可見,中國電影市場要想再次迎來黃金時代,整個電影行業必須強練內功,要多一些匠人精神,從製作上下功夫,提高電影作品的質量,用品質打動和吸引觀眾,唯有品質和口碑才能推動中國電影市場重迎黃金時代。否則,只有銀幕、流量明星和爛片,中國電影市場不可能再次迎來黃金時代。相反,只會讓觀眾對中國產電影失望,也只會造成資本和院線虧損。
-
4 # 達人鈞鈞
放眼整個春節檔,電影票房市場上,廝殺最激烈的電影一共有四部,分別是梁朝偉、白百何、井柏然主演的《捉妖記2》,張譯、海清主演的海戰題材《紅海行動》,陳思誠導演的懸疑喜劇《唐人街探案2》,還有就是這一部《西遊記之女兒國》。
截止到昨天(大年初八),從四部電影的票房資料來看,誰贏誰輸非常明顯,總票房最高的《唐人街探案2》已經超過二十億,《捉妖記2》和《紅海行動》兩部的票房也已經超過十五億。
2010年左右,電影票房能破億都要開發佈會大肆慶祝,但現在動輒一部電影就上5億10億,今年二月份的累積票房已經超過八十億。
從市場表現上來說,內地電影的黃金時代確實來了。
單從這個春節檔來說,首先在電影院觀眾的選擇空間更大了,有適合一家老小一起看的喜劇片《捉妖記2》,有懸疑類的喜劇片《唐人街探案2》,還有愛情奇幻類的大製作《西遊記之女兒國》,還有熱血燃爆的《紅海行動》,想看什麼型別都能找到對應。
其次,“內容為王”迴歸,口碑對票房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下面這張表格是大年初一的票房資料,《捉妖記2》以超過五億的票房遙遙領先其他影片,而《紅海行動》只有1.2億。
但是上映之後幾部影片的口碑明顯不同,其中《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的豆瓣評分最高,均超過了7分,在中國產片裡算很高的分數,而《捉妖記2》和《西遊記之女兒國》評分都在五分左右。
隨著口碑差距逐漸拉大,口碑對票房的反噬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從初七開始,口碑爆棚的《紅海行動》逆襲成為當日票房榜首,而口碑最差的《女兒國》票房撲街。
當然,我們不能只通過票房,就判斷電影的黃金時代到來,到底什麼是黃金時代並無確切標準。
但黃金時代肯定會有一個特徵,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今年春節檔幾部電影的成本都很高,票房前列的幾部電影,平均成本都在五億人民幣以上。也就是說,這些電影的票房必須超過十億,才能保證製作方不賠本。
從現在的情況看,《女兒國》肯定是賠本了,西遊記系列電影雖然口碑一直很爛,但在往年的賀歲檔票房還是非常強勁的。
而今年這部電影終於賠本了,也算是市場對“黃金時代”的一個貢獻吧。
-
5 # 韓松落
這個“春節檔”,是華語電影的重要節點
自從懂得看電影以來,只經歷過幾次買不到電影票的狀況,首先是八十年代初,後來是《英雄》《泰坦尼克號》《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而最近一次,就是這個春節檔。
八十年代初,買不到電影票是家常便飯,那時候,電影幾乎是唯一的娛樂,熱門電影常常脫銷,想看電影就要託人,例如《少林寺》剛剛上映的時候,就完全買不到票,上映了很長時間之後,票依然很緊張,後來,五分錢一毛錢一張的電影票,竟然讓這部電影收穫了一億人民幣票房。
《英雄》是中國產片低谷時代的奇蹟,為了買到《英雄》的票,需要請假去排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的時候,正是冬天,觀眾居然冒著大雪去排隊。而這個春節檔的頭幾天,所有電影院都是滿座的,為了看《紅海行動》和《捉妖記》,我不得不選了一個偏僻的電影院,也只買到第一排最邊上的票。這樣的春節檔,自然會創造票房奇蹟,目前的數字是,十天票房76億,打破多項國內乃至世界電影票房紀錄。
不過,這樣一個春節檔,並不是一天建成的。
1997年2月,馮小剛的賀歲喜劇《甲方乙方》上映,將香港的“賀歲片”概念正式帶入內地電影產業,此後數年,元旦前後和春節前的電影螢幕,基本是馮氏喜劇的天下,1998年的《不見不散》 、1999 年的《沒完沒了》、 2001年的《大腕》、 2003年的《手機》,成了電影觀眾對賀歲檔期的唯一期待。
2004開始,《天下無賊》上映的同時,《功夫》、《一石二鳥》、《喜馬拉雅星》、《韓城攻略》出現了,並開始瓜分這個檔期,到了2008年,也就是王晶所說的“電影黃金十年”的發端之年,《蘋果》、《命運來電轉駁》、《色,戒》、《 集結號》 、《長江7號》、《投名狀》先後上映,賀歲片在數量上擴容了。不過,這個時候的賀歲檔,指的是從12月開始,到春節結束,這將近三個月的檔期,並不是單純的春節檔。
到了2012年以後,“賀歲檔”的概念,慢慢變成了“春節檔”,重要的影片,大導演的作品,基本都會集中在春節上映,《西遊降魔篇》《西遊伏妖篇》《乘風破浪》《美人魚》《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大鬧天竺》《功夫瑜伽》《狼圖騰》《鍾馗伏魔》,都是在春節期間上映的。
今年“春節檔”主打的四部電影,質量都不錯。《紅海行動》極盡張揚,卻又極度剋制。一方面,它雄心勃勃、大開大合、天崩地裂,另一方面,它不動聲色,抑制任何抒情企圖,多線索多人物齊頭並進,每個人沒有前史也沒有脫離主要故事的個人故事,他們就是故事中人,沒有額外的戲份,悶頭打仗似乎僅僅是在做一份危險的工作。
它的子彈有出處,坦克有路徑,武器不脫離當下實際,天塌地陷符合物理原理,人的肉體受到傷害會有後果,不給主角光環,不給英雄主義賦予浪漫主義色彩,它真實。幾個演員的演出,也符合故事的設定,沒有過分凸顯個人,而是呈現了集體的力量。
去年的《唐人街探案》讓我非常驚豔,對《唐人街探案2》自然多一份期待,《唐探2》延續了第一集的混搭風,在一個以推理為主幹的故事裡,加入強烈的喜劇元素,和適度的奇幻色彩,讓這個故事既陰鬱驚悚,又歡樂洋溢。
《捉妖記2》承接了上一集的故事,卻放棄了對身份問題的追問,因為,身份問題在上一個故事裡,已經得到解決了,如果用同一個梗來鋪陳兩個故事,未免太沒有誠意了。《捉妖記2》解決的問題,更普世,也能得到共鳴,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人和人之間的日久生情。
在這個過程裡,當然免不了各種冒險,各種熱鬧的打鬥,這些能讓特效充分施展能力的地方。但最動人的,還是這個過程裡,那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為了感情的努力,每個人都在努力認識自己,認識感情,學習表達感情,學習拯救感情,學習做成年人。
從這個“春節檔”看來,那種憑藉概念或者炒作,來騙取票房的電影,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觀眾對電影本身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哪怕是《捉妖記》系列,第一部曾經創下了那麼高的票房記錄,第二部的成績也不如第一部。
所以,電影業的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春節檔”預示著,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只有大投資、好創作、強陣容、精工細作、適度宣傳的電影,才有可能立足,這對潛心創作的電影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6 # 影視口碑榜
從春節檔延續到現在的電影市場可謂精彩異常,不斷上演著逆襲與被逆襲的橋段,堪比一場勵志大片。
今年的春節檔,《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等十部電影同時上映,首日票房達到了12.61億,不僅創造了近幾年來的春節檔最高票房,而且電影市場不再是“一枝獨秀”,而是變成了“群雄爭霸”的格局,競爭空前激烈。
電影票房創紀錄
“高質量+渠道營銷”成高票房標配
與以往相比,今年春節檔的電影質量明顯提升了一個檔次,《唐人街探案2》豆瓣評分為7.4分,《紅海行動》8.5分,《捉妖記2》5.3分。而《唐探2》、《紅海行動》均是口碑、票房逆襲的典型,原本居於第三的《紅海行動》甚至在後春節檔內連續多日成為單日票房冠軍。
那麼今年的電影市場有什麼新特點呢?
一是電影渠道營銷變得越來越重要。
貓眼、淘票票、百度糯米、時光網等網際網路公司主導的電影平臺成為宣發中的主導力量,比如貓眼主導宣發了《捉妖記2》,淘票票聯合發行了《唐人街探案2》,百度糯米和時光網也都參與了《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等電影的宣發。
就營銷手段來看,除了採取常規的預售、點映、路演之外,網際網路公司還充分發揮渠道和技術優勢,線上線下聯動,將花式營銷玩到了極致。
一方面,線下營銷方式翻新,玩出了花樣。電影主創人員不斷地參加擁有高流量的綜藝節目,還登陸各大衛視春晚,《捉妖記2》冠名了浙江衛視春晚,《唐人街探案2 》主創人員參加遼寧衛視、東方衛視等春晚獻唱影片歌曲,為電影帶來一波強勢流量。
另一方面,深耕線上平臺,充分發揮渠道優勢。各大線上票務平臺充分發揮各自已形成的生態系統優勢,基本實現生態系統全覆蓋式的宣發推送,提升宣發效率。
二是“內容為王”價值凸顯,口碑發酵,票房逐漸逆襲。
除了超強的渠道營銷外,春節檔幾部高質量電影上映之初在面臨排片劣勢的情況下,依靠口碑的發酵,票房逐漸逆襲,“內容為王”的價值凸顯。
-
7 # 影視觀察家
今年的影院極為熱鬧,電影售票大廳就好像春運火車站的售票大廳一樣,據當晚資料得知,大年初一,單日票房就超13億,這個時代給電影產業帶來了勃勃生機。票房突破記錄給2018年開了個好頭兒,也驗證了春節檔的收割奇效。
與往年依靠春節檔圈錢相比,2018年的春節檔戰績突出,不僅是佔據天時,也包攬了地利和人和。
1.天時
除有觀影高峰的庇護,2018年春節前的情人節,影院未有突出新片上線,在幾次春節檔和情人節檔相鄰,票房都增長明顯,但今年的情人節檔過於單調,吊足了後期影片的胃口。
2.地利
除了時間和預售帶來的觀影高潮,春節檔的高峰市場也具有全國熱度,三四線城市的下放市場成為了最好的訊息。春節回鄉人口的遷移增長了短期小鎮青年的數量,需求點再次提升。娛樂第一選擇的電影成為春節的大勢所趨。
3.人和
除了環境的幫助,2018年春節檔的四部影片中,有出色表現的,均有口碑的依靠。略有不同的是,《捉妖記2》《唐探2》的口碑更多來自於第一部的口碑基礎,而《紅海行動》則完全是內容優質致勝。
因此,2018年的春節檔確實是眾因作用的結果,好片子得到了好的運氣加持,在整個春節檔創下了歷史記錄,整個春節檔影片票房佔全年比重越發提升,這也意味著,在已經競爭激烈的檔期中將會迎來更多入局者和掌控者。(Q37)
-
8 # 開屏映畫子非魚
開屏君答曰:截止2月21日(大年初六),2018年春節檔累計票房約56.5億元,創檔期新紀錄。這一數字遠超去年春節檔總票房33.8億元,增速強勁。自2016年中國票房漲停後,17年18年連續兩年不斷重新整理紀錄的好兆頭讓不少人都相信,中國電影已經渡過平緩期,踏入了持續發展的黃金時代。
而判斷中國市場到底是否進入良性發展階段,票房只是其中之一,觀眾的觀影習慣、電影的口碑與熱度同樣至關重要。
回顧春節檔,農曆2018年開年的票房爭奪戰顯得頗為異常,不同於往年早早大勢已定,排名變化不大的情況,今年這短短六天時間卻出現不少白熱化的競爭,“逆襲”成為了2018年春節檔的關鍵詞。
《捉妖記2》首日創造單片過5億的新紀錄,可惜好景不長,次日《捉妖記2》的票房便直線下降,跌至3.5億,而此後每一天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初三被《唐探2》反超,初四又被《紅海行動》趕上,從冠軍落到了第三名,到了大年初六票房只勉強破億。
春節檔期內兩次票房冠軍“易主”,而最終卻由口碑最高,同時也是上映前賣相最差的《紅海行動》登上寶座,前四強格局出現了很大的反轉,究其原因,口碑對票房的走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在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下,中國觀眾的審美能力已經逐漸在向著更高的層次進發,影片口碑對票房的反哺現象也是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原本應有的局面。同時,春節檔的觀影熱潮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華人觀影習慣的改變,從過去影院人丁寥落到如今熱門檔期的一票難求,無不訴說著觀影已經成為了華人主流的娛樂消遣方式之一。
綜上所述,春節檔的表現卻是有理由讓人對電影市場的未來抱有極高的期待,但同時也需注意,春節檔依舊是全年中最為特殊的檔期,不能僅僅依靠這幾天的火爆而樂觀看待之後的走向。
好在,2018年的中國產電影儲備同樣優秀,姜文北洋三部曲最後一部《邪不壓正》、徐克經典IP新作《狄仁傑之四大天王》、老謀子的《影》,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黃渤主演的《冰之下》,還有被被稱作中國產科幻振興希望的《流浪地球》《拓星者》、“灼心繫列”系列第二部作品《她殺》、《心迷宮》導演忻鈺坤新作《爆裂無聲》等,重磅大片和品質保障佳片雲集,看著這份片單,2018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也許真的可以創造輝煌。
-
9 # 大米有文化
我的判斷恰恰相反,我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很可能到來了
一、春節賀歲檔十八線小縣城影院爆滿,觀眾迴流和年輕觀眾成主流
今年春節回家,正好親戚新開了一家電影院,基本上天天泡在了電影院。老家是一個十八線小縣城,但是已經開了三家大電影院,基本每家5、6塊大銀幕。初一到初三幾乎天天全部爆滿,在這麼好的賀歲檔市場形勢下,估計今年還會出現一到兩家新影院。一個人口不到百萬的小縣城能有4-5年電影院已經是接近於飽和了。除了賀歲檔之外,其他時間可以說都很難維持。
根據我的觀察,影院裡有大約一半左右是操著普通話有著豐富觀影經驗的觀眾,一半是無所事事的當地小青年把影院當做聚會場所。說普通話的這些觀眾大都是從其他大城市迴流,因此這也導致了很多一線城市的影院出現了門可羅雀的情況。
除了賀歲檔的效應之外,大部分時候中國的觀影人群還是以90後和00後為主,畢竟你很難讓已經成家立業,在家庭和事業忙的頭暈眼花的70後和80後輕易走進電影院的。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到頭,除非一些現象級的電影會偶然的引發全民觀影熱潮之外,譬如《戰狼2》,其他時候中國電影的票房都會保持一種相對問題,中國電影市場很可能已經進入到了像北美這樣的市場穩定期。
二、全球票房中美兩國佔半壁江山,好萊塢很難佔領文化自信的“東土”
中國電影經過近20年的“野蠻發展”可以說已經接近於一個市場充分飽和的狀態,2017年的中國電影資料大家都看到了,整體都達到了一個新高。票房524億(不含服務費);全球第二;銀幕數達到了5.1萬塊,全球第一;影院達到了9200多家。
中國電影票房的收入其實水分很大,一方面靠大量出品方的票補,用低價票吸引觀眾觀影,一方面很多新建的影院也用會員卡的形式進行優惠吸引觀眾。目前來看這種“票補”模式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最高點”,很難再維持下去。市場靠大量的票補和影院銀幕數量快速擴張驅動票房的模式已經開始轉變。
2017年全球票房是399.3億美元,北美市場2017年的票房111億美元,加上中國的524億人民幣(不含服務費),中國和北美大約佔了全球的一半票房。中國電影很可能在2018年完成對北美的票房超越。因此2018年的中國電影整體票房在600億以上是可以期待的,至於說超700億的可能性很小。100億美元可能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天花板。
我們分析一下2016年的全球主流電影票房比例,發現了這麼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比例,歐美各國清一色的20%左右幾乎全部被好萊塢佔領。雖然中國電影本土票房已經接近北美甚至超越北美的可能,但是從全球整體票房佔比來看2016年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卻佔比高達76%。
英國本土電影占比22%,美國電影占比74%
法國本土電影占比33%,美國電影占比62%
德國本土電影占比11%,美國電影占比86%
澳洲本土電影占比3%,美國電影占比95%
義大利本土電影占比17%,美國電影占比79%,
西班牙本土電影占比14%,美國電影占比82%
俄羅斯本土電影占比18%,美國電影占比80%
巴西本土電影占比30%,美國電影占比62%
而在亞洲主流電影市場則比較統一,從中、日、韓、印度四國的電影市場來看,本土電影票房佔比都超過了50%,而且比例非常接近,都在50%-55%左右。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除了像中國有一些電影保護政策之外,日、韓以及印度的電影市場保護政策相對較少,但就是這樣好萊塢也很難佔領超過一半的市場,這也充分說明了亞洲國家對於自己本土文化的自信。所以中國電影也不應該害怕政策開放,從亞洲各國的現狀來看,我們這種保護政策除了讓中國電影產業不思進取,自甘墮落之外其他意義似乎不大。畢竟韓、日、印度已經證明了東方文化基因在神秘的“東土”是牢不可破。
包括這兩年以阿米爾汗為代表的印度電影崛起也充分說明了,只有開放的市場才會有競爭力的作品。越不開放的市場,作品競爭力越低。中國電影走不出國門,甚至走不出內地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三、中國電影天花板在2018年到來,中國現代戰爭題材有了重大突破
中國電影的市場接近飽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古皇權不下鄉,商業電影體系也是如此。中國電影的天花板可能就會出現在2018年。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院線體系的飽和,觀影人群的穩定,電影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從電影作品來看,競爭也進入到了“白熱化”的全方位競爭,從電影創作到營銷力度。
2018年的賀歲檔就說明了一些問題,《前任3》憑藉良好的口碑票房超過20億,《紅海行動》這種本不適宜賀歲檔的電影卻憑藉過硬的口碑票房奪冠,《唐人街探案2》的票房也超過30億。而《捉妖記2》和《西遊記女兒國》這種主打視覺特效電影的衰落都說明了中國觀眾經過幾年的“電影審美教育”已經從最初的“小鎮青年”上升到“小城青年”審美層次。未來如果沒有好的故事和題材,只靠“情懷”或者“特效”打天下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好在現代戰爭題材首先從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這種突破其實是因為有軍隊背景的強力推進,才打破了這種“潛規則”。這也給我們的管理者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考,與其讓市場倒逼政策改革,還不如主動改革,否則中國電影市場永遠只能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境界,而難以走出國門,走出內地。中國文化走出去也就只剩下空談。電影是最基本的文化形態,電影都走不出去,其他文化如何有這種硬實力?
“史上最強春節檔”僅用4天就超越去年7天的總成績,還重新整理了多項票房紀錄。此前,元旦檔、1月票房已雙創新高,如今,春節檔的紅火之勢讓2018全年的電影市場更受期待。今年春節檔的票房收入和影片整體口碑均優於往年。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影市場或許已重新迎來黃金時代。對此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截至今日下午2點30分,貓眼票房資料顯示:
《紅海行動》票房累計13.28億,《唐人街探案》累計票房20.15億,《捉妖記2》累計票房17.55億 —— 此為三強。
其他票房較高的還有:《西遊記女兒國》的6.25億,《熊出沒·變形記》的4.43億;甚至於郭德綱的《祖宗十九代》這種片子,也接近1億票房了。
而今天,只是以上電影上映的第7天。一般來說,電影是以30天作為基本的上映週期的 —— 所以,“三強”最終總票房,應該都能擠進中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前五的。
目前為止中國產電影票房歷史排行榜前三為:
1、戰狼2:56.83億;2、美人魚:33.9億;3、捉妖記:24.21億。
即使“三強”中,目前票房排行相對靠後的《紅海行動》,最終票房超過《捉妖記》的24.21億,是一定問題都沒有的。
怎麼理解今年春節總票房井噴?
可以先簡單回顧下去年春節檔期上映的“三強”:《功夫瑜伽》、《西遊伏妖》、《乘風破浪》,對應的最終票房分別是17.53億,16.49億,10.38億;對應的豆瓣評分分別為5.1分,5.5分,6.8分。
沒有一部電影口碑超過7,即使評分相對較高的、韓寒執導的《乘風破浪》,故事框架也是照搬陳可辛執導,梁家輝梁朝偉主演的一部1993年的冷門片《新難兄難弟》。整體來講,去年春節檔的“票房三強”,質量都中等偏下。但就是如此質量的電影,依然票房均超過10億。
再來看今年春節檔“三強”的豆瓣評分:《紅海行動》8.5分,《唐人街探案2》7.2分,《捉妖記2》5.2分 —— 整體而言,今年的春節檔電影質量比去年好得多。
不僅如此,《捉妖記2》和《唐人街探案2》都算是大IP,也有第一部的成功經驗在先 —— 《捉妖記》第一部目前票房是中國產排行榜第2,《唐人街探案》第一部總票房超過8億,而且豆瓣評分7.4、口碑也不錯。
而這也是開始幾天各個影院把排片主要向這兩部傾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口碑俱佳的《紅海行動》,大機率會後來者居上,不會在三強中排在最後。
以我多年的看片經驗,今年這三強,總票房大機率都會超過30億。
綜上,春節期間本來就是電影票房的一個爆發期和風口,再加上今年上映這幾部電影的整體質量更好,更多大IP,所以票房爆發也是可以理解的。
電影市場的黃金時代來臨了麼?
其實真正的黃金時期是2016年之前的十年,票房總量的同比增長一直在30%以上,比如2014年增速36%,2015年增速49%……如此高增長,其實伴隨得是螢幕下基層的過程,電影院線向二、三、四線急速擴張,增加了電影票房的歷史總規模。
但是,2016年度票房定格457.12億,僅比前一年增長3.73%。而且這個增速還是年底緊急上映了幾部進口大片,硬衝起來的。不然2016年總票房很有可能是負增長。票房下滑的背後,是資本在背後推波助瀾,致使電影質量下降;但更重要的是,電影院向二、三、四線城市的滲透已經結束。
所以,中國電影票房從跑馬圈地的增量時代,逐漸過渡到了存量時代 —— 就是僅依靠資本催熟,觀眾已經不買賬了。必須更重視電影質量。
電影圈對此也做了反思。相應的,2017年總票房同比增長13.45%,從2016年的滑鐵盧逐漸緩了過來。
然後就是今年春節票房的爆發。
如果聯絡起來看,2016年的票房拐點,可以看做是電影圈的供給側改革:市場對電影質量的要求更高了,所以總票房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
而2016年很可能是底部,經過2016年的大調整,2017年的適應,2018年有可能回到中高速增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