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區域拒止
-
2 # 璽言春秋
三八式步槍是以有坂三十年式步槍和海軍三十五年式步槍為原型進一步改進而來的一款步槍。針對日俄戰爭中有坂步槍暴露出來了撞針容易斷裂和沙塵進入槍機導致操作不良等問題,南部麒次郎採取加強撞針強度、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等方式完成改進。由於改進工作始於日本明治三十八年,故命名為三十八年式步槍,又由於那個巨大的防塵蓋,我們普遍稱之為三八大蓋。
在有坂式步槍研發的時候,確定了六毫米、六點五毫米、七毫米三種步槍口徑方案。經過實驗表明,六毫米威力不夠,七毫米對於當時瘦小的日本士兵來說後坐力又太大,操作起來不太方便。最後便選取了六點五毫米這個威力與後坐力之間的平衡點。
坦克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後,歐洲各國軍方紛紛注意到這款劃時代性質的武器,紛紛展開研究,將坦克作為未來戰爭的主要突擊力量,步兵則成為伴隨坦克作戰的配角。研究結果表明,配合坦克作戰的步兵最佳射擊距離在四百米內,而不是傳統的六百到八百米之間。由此就掀開了新的步槍設計理念,那就是把步槍改短。但唯獨法國這個歐洲步兵強國,卻堅持認為坦克等機械化車輛只是輔助步兵作戰的武器,真正決定戰場進攻勝負的還得依靠類似馬奇諾要塞這樣的戰略支撐體系。偏偏當時的日本就相當贊同這種觀點,基於這種戰略觀點,三八式步槍就必須採取射擊精度高、射程遠和利於肉搏戰的長步槍設計。由此,就誕生了二戰中最長的步槍。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知道三八式步槍的優點:射程遠、射擊精度高、利於肉搏戰、後座力小,易於操作,方便新兵快速掌握、便於製造。三八式步槍最為厲害的也就是這幾個優點了。
-
3 # dominickup
中正式和三八大蓋這兩種步槍作為二戰中國戰場最常見的步兵武器,用來對比中日雙方綜合實力是極具有代表性的,這兩種步槍雖同為毛瑟系步槍,均採用了旋轉後拉式槍機結構,但其特點與戰術思維卻大相徑庭
中正式步槍仿製毛瑟1924式步槍,早期稱為1924年制步槍,後更名為中正式步槍(蔣中正),有很多軍迷認為中正式步槍效能太爛,實則不然,其實這款槍械的品質很大程度上還是和工廠有關係的。1935年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從德國帶回圖紙中正便開始在中國誕生,後期也不僅僅只有漢陽一家在造中正,其中像鞏縣兵工廠,金陵兵工廠,廣東第一兵工廠,第60廠以及一些軍工小作坊,也都能生產中正式,但是他們的工藝水平差距還是很大的,像之前所說的前三家廠生產的中正有效射程幾乎都可以達到400米到600米,而後面幾個廠生產工藝比較差的中正有的有效射程甚至不足200米,工藝也十分粗糙。可前者的產量有限,無法滿足戰爭需求,所以這就導致了戰場上充斥著大量不合格的中正式,這極大的影響了中正式步槍的口碑。
而日製的三八式步槍情況相比中正就好多了,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工業實力飛速發展,軍工實力自然也不會落後。1897年日本槍械大師友坂成章設計出一款仿製毛瑟系步槍的日製步槍,當年正好是明治30年因此該槍被命名為三十年制步槍,也稱為友坂三零式步槍,用來替換日本軍隊原裝的如村田22式等老款步槍,為此友坂成章曾設計出了6毫米,6.5毫米,7毫米三款口徑彈來裝備此槍,最終還是選用了中間的6.5口徑彈,因此該日製彈又稱為友坂彈。後期因30式步槍在風沙較大的中國東北戰場故障屢屢頻發,日軍又開始改進三十年制步槍,而主持這次改進工作的便是友坂成章的徒弟日本又一個槍械大師:南部麒次郎。他所做的工作就是稍微改動了一下原先30式那緊密的結構,另外又加了一個防塵蓋,於1905年改進完成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制式型號為三八式,因其獨特的防塵蓋設計此槍又稱為“三八大蓋“。
在射程精度方面三八式憑藉著他那近一米的長槍管和日本較高的工業實力,無疑領先中正好幾個檔次的。奉行節儉的日本政府對於軍人射擊要求精確射擊,爭取不浪費一顆子彈。正是因為這種落後的戰術理念,直接導致了在中國戰場上的日本步兵根本拿不出一支像樣的火力支援槍械,但是卻催生出了三八式的高精度,高射程,高穿透等優點,不過三八大蓋的高射程在中國戰場並沒有發揮他應有的優勢。
再來看戰場殺傷效果,從現在資料來看中正使用的是7.92×57規格的毛瑟彈,擊中人體後進口小,出口大,槍口極難縫合,殺傷效果非常可怕,在戰場環境下,對敵殺傷十分有效,(還可以嚇人),而三八大蓋使用的6.5×50規格的友坂彈有著極高的穿透力,高初速,進口小出口也小,抗戰時期國軍第十一集團軍軍長李品仙也被擊中過,擊中當時他還沒感覺,還是警衛員發現了他胸前的血跡,這位老鐵才知道他中彈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友坂彈有三種,其中尖頭彈主要還是在中國使用,其他的兩種美軍應該知道是什麼滋味,圓頭的。
三八大蓋全長近1.3米,這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全為了滿足精度而設計的,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白刃戰。近距離刺刀格鬥原本就是日軍的重要訓練科目,近1.3米的槍身在裝上50釐米的長刺刀,完全符合了一寸長一寸強的古老中式戰術思維,因此日軍在白刃戰上的實力絕不容小視。戰時一名訓練有素日本軍人在刺刀戰中可以連續放倒三到四名中國軍人也毫不誇張。再說中正式,全槍只近一米長,就算裝上日製50釐米刺刀也要比三八式短一大截,況且早期中國軍人並不擅長拼刺刀,新兵蛋子居多,而且訓練水平低,營養跟不上,一旦遇到訓練有素的日軍,白刃戰幾乎都是慘敗,不過日軍的刺刀也不是無敵的,因為中國還有鬼頭刀,29軍喜峰口戰役就足矣見其實力。
槍械的故障率一直是一個讓士兵乃至政府頭疼的問題,在二戰期間各個參戰國都在忙於戰事對於檢驗槍械這種繁瑣無聊且費錢的工作幾乎都交給了實戰,這也是最好的檢驗槍械的方式,關於中正式步槍的缺陷除了精度射程,其實還有很多人說他卡栓,就是拉不動槍栓,原因很簡單:中正的鋼材不合格,開過幾槍後由於槍管受熱膨脹導致卡栓,後果可想而知。蘇聯的莫辛納幹也有類似的問題,不過那是因為凍的。從結構上改進的話只能松槍機,但鬆散槍機又會影響精度,要不就換鋼材,換鋼材又沒錢。當然了,也可以學蘇聯人,簡單粗暴,卡了就踹一腳。相比之下日本的三八式加了蓋子以後就沒啥故障了,倒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出現了上鏽的問題,這顯然是維護上的失敗,但是也從側面看出了日本材料工業的強大,因為他的鋼材至少不會膨脹到卡栓。
對比這兩種步槍綜合性能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當時中國與日本的差距。總結一下還是那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
4 # 屎殼ka郎
三八大蓋厲害,也是在亞洲,針對比他弱的,沒有工業的國家罷了,要是中國軍隊人人一把莫辛納甘,也不至於那麼艱苦
-
5 # 陳某某4754
我姥爺原來參加八路在山西打過鬼子(薄一波的隊伍)。姥爺20年前去世,生前並沒有給我講過太多八路軍時期的故事。但是有幾個故事還是印象挺深的,都和三八大蓋有點關係。
1)姥爺特別反感(甚至有點害怕見到)日本的膏藥旗。那會有合資企業門口有日本國旗,姥爺就說當年對鬼子印象最深的就是長槍刺刀上綁著的膏藥旗。那長槍應該就是三八大蓋了。
2)姥爺讀過書,在學校加入進步組織,參加八路(最初是閻錫山和薄一波合組的隊伍)後當指導員。八路站士對偽軍作戰很有信心,但面對日軍除非有絕對人員優勢,否則會有畏懼心理。主要就是鬼子擲彈筒用的好而且槍法神準,偽軍胡亂放槍我軍傷亡很小,但鬼子兵(40年前尤其明顯)只有跪姿瞄準放槍,我軍就會有人中槍。鬼子拿的就是三八大蓋。
3)姥爺在一次伏擊作戰時本以為對手全部是偽軍。打得正激烈,突然發現有一卡車挑著膏藥旗的鬼子。戰士們打算撤,因為具有地形優勢,我方指揮員決定和鬼子交火。姥爺為了鼓舞士氣,站起來大呼:“同志們,小鬼子也是肉長的.....”話音未落,就被鬼子一槍放倒,子彈從腰進從肩膀出。後來,姥爺被戰友抬走了,神奇的是,子彈在姥爺裡走了半米多竟然一個重要器官都沒碰到,在衛生所吃了不到一個月小灶就回隊伍了。我看過姥爺腰上的彈孔,只有一個不顯眼的小坑。這一槍也是三八大蓋打出的。
不論是國家還是共家的戰士,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日本鬼子都會有些畏懼,三八大蓋帶給我們祖先的傷害遠比抗日神劇裡那些燒火棍大的多。
-
6 # 大秦鐵鷹劍士
三八大蓋是日寇的制式武器,列裝於1905年,換裝於1945年,使用時間長達四十年。三八式步槍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中國稱其為三八大蓋。此槍射擊精度高,距離遠,威力大,利於白刃戰,效能可靠,是二戰時期的名槍,數千萬中國軍民死於此槍之下,不少盟軍亦斃命於此槍之下。
三八式步槍在二戰中屬於長步槍,有效射程達460m,最遠可以射600m左右。當時受坦克戰的影響,歐洲列強認為步槍的射程在400m以內就可以配合坦克作戰,因此各國步槍都進行了縮短。日寇深受法國陸軍影響,認為還是長射程槍管用,因此三八式步槍在二戰中成為最長的步槍。此槍精度高,受過良好訓練的日寇可以在300m以內射殺單個目標;在700m以內射殺集團目標。在抗戰中,因為日寇槍法好,所以不少抗日士兵被日寇精準擊殺;特別是機槍手和炮手,最容易成為日寇的射殺目標。
三八大蓋後挫力小,易於訓練新兵,可使新兵快速熟練使用此槍。三八式槍全長1.275米,重3.9kg,配上三零式刺刀,整體長度約為1.7米。三八步槍加上刺刀擁有長度的優勢,在近戰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國軍的中正式步槍加上刺刀後全長約1.6米。 日軍重視刺殺訓練,基層各部隊都有刺殺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殺技術是很高的。
日寇使用上三八式這個拼刺的利器,在肉搏戰中佔盡優勢,三名日寇可以與十名國軍士兵拼刺刀,且不落不風。不要小看兩軍武器上10公分的差距,在戰鬥中一寸長一寸強,不少中國士兵就死於三八式的刺刀之下。紅纓槍、大刀是不及三八式步槍配刺刀厲害的,只是當時國內工業基礎薄弱,造不出效能可靠的步槍與刺刀,所以才不得不用傳統的紅纓槍跟大刀,有武器總比沒有好。
曾有一個記錄片記載到,日寇用中國軍民作為訓練練槍的靶子,在近距離下三八大蓋可以一槍擊穿3~5人,由此可見三八大蓋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我軍缺少武器彈藥就經常繳獲日軍的武器裝備使用,在戰場上不少日寇亦死於三八式步槍之下。
-
7 # 南黎233
三八式步槍
口徑: 6.5毫米
全槍長:1275毫米
槍管長度: 797毫米
加裝刺刀總長 :接近1700毫米
全槍重 :4.1千克
彈匣容彈量 :5發
有效射程 :460米
彈藥 :6.5×50mm 有坂步槍彈
初速 :765米/秒
(以上資料來自環球軍事)
三八式步槍,於1907年列裝部隊,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槍上的防塵蓋而得名“三八大蓋”。
優勢:6.5mm的子彈,口徑較小,耗費資源減少。尖銳的彈頭讓它穿透性爆表,甚至穿透兩棵樹仍具有殺傷力,公認的二戰穿透性最好的步槍。槍械精度高,子彈初速高,可靠性好,操作簡單,自帶機械瞄具。全長1.275米,加裝30式刺刀後有170釐米長,比小鬼子自己還高,也就是一把長矛,拼刺時佔盡了優勢。
辣雞方面:有著超高的穿透力也就代表著傷害太低。不擊中知命部位很難一槍斃命,前後兩個洞對穿啥事沒有。而且還容易打到隊友。所以太平洋戰場中才換上了7.7mm的九九式步槍。(換完也沒咋地,全讓美軍當柴火燒了)
射速不如李·恩菲爾德,射程不如毛瑟98K,精度不如莫辛納甘,沒有M1903的高倍鏡......他唯一的優勢就是拼刺刀了,而近戰有衝鋒槍和手槍......
-
8 # 史論縱橫
武器沒有最厲害,只有最適合
儘管三八大蓋是一款比較優秀的步槍,但是也沒有利害到哪去,二戰後期還不是被美軍的衝鋒槍給好頓突突,之所以三八大蓋這麼有名,也就是欺負我中華無槍。
三八大蓋本名是三八式步槍,是日軍在1905年開始採用,1907年開始量產成為制式武器,1910年成為日軍最主要的步槍,因為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被中國稱為三八大蓋。
然而這款步槍在日軍服役一直到1945年,可以說是日軍中年頭比較久的步槍的,國民政府生產的中正式步槍還是仿製德國1924年的毛瑟步槍而成的,但是其效能上卻並不比三八大蓋強多少,可見三八大蓋的耐用性。
當然,這也正說明三八大蓋的一些優點,在中國戰場上很適合,比如射程遠,精度高,利於拼刺刀。
所以,武器沒有多厲害,只有最適合,要是把三八大蓋拿到二戰的歐洲戰場,估計粑粑都會被人打出來,可以說正是中國戰場成就了這款步槍,而這款步槍卻在中國戰場留下了太多的屍體。
三八大蓋射程遠,精度高,善於近戰在《亮劍》中政委趙剛五百米開外爆頭鬼子的炮手用的就是三八大蓋,並不是抗戰神劇,而是真的符合三八大蓋的射程,三八大蓋的有效射程就可以達到460米,最遠可以射到2400米,所以,五百米內殺敵不算什麼,日本士兵訓練的時候要求士兵三百米內完成對敵人的射擊。
正是這種遠射程,讓這款槍擁有良好的穿透力,這個穿透力吧,有時候是好事,如果打中的不是要害的貫穿傷,並不會一槍斃命,在太平洋戰場經過簡單處理,美國士兵就可以得救,為什麼說三八大蓋適合中國戰場呢?因為中國當時的醫療條件特別差,即使是感冒發燒也都會死人,更別說是這種貫穿的槍殺了。
一戰後,由於裝甲部隊的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太長距離的射擊已經沒有用了,前面有了坦克開路,人只有奪在後面,到近距離射擊就好了,因此,不管是毛瑟步槍其他步槍,都將槍身縮短,而三八大蓋配上刺刀長將近1.7米。比日本軍人的平均身高還要高許多。
日本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就是因為日本知道中國的戰場缺乏子彈,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日本不衝,中國軍隊就會反衝鋒,到白刃戰的時候,長槍最有利於拼刺刀,日本人的險惡一向如此。
-
9 # 慎之又獨
三八大蓋射程遠,精度高,但殺傷力不如中正式甚至不如漢陽造,八年抗戰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原因不是日本的武器先進,而是我們的國力與日本相差太大。日軍的後勤保障遠遠超過了我們,我們的後勤生產跟不上,子彈炮彈食品等物資消耗完之後無法補充,所以才北日軍壓著打,到了抗戰後期,國軍王牌部隊後勤補給逐漸跟上後,根本就不怕日軍了。戰爭消耗的是國力,一兩款武器起不了大的作用
-
10 # 工業泵圖紙design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千克。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該槍一大特徵就是它的長度。 三八式步槍的機匣製作公差小,表面經過防腐處理,槍機在機匣內執行順暢,機匣上面有兩個排氣小孔,保證射擊時的安全,槍機上方是截面為隨著槍機前後滑動的“n”型的防塵蓋,防塵蓋上有開口供直式拉機柄伸出,槍機尾部有圓帽型的轉動保險裝置。 槍機元件的設計其部件數量比毛瑟槍還少3個零件,僅有5個零件,是當年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中結構簡單的,提高可靠性和減低維護保障難度,不過零件外形複雜增加了加工難度。 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鑲嵌在槍身內,容量5發子彈,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還有空倉提示功能,當彈倉內最後一發槍彈射出後,槍機後拉到位時託彈板就會頂住槍機頭無法向前運動提醒射手裝彈。三八式步槍的槍托加工方式與的一般式步槍槍托加工方式不同,一般式步槍的槍托是用一整塊木料切削而成,三八式步槍的槍托是用兩塊木料拼接而成的,此種方式雖然日久容易開裂但可節省木材。
三八式步槍的優勢:射程遠,精度高,容易訓練新兵,製造簡單,善於白刃戰。
回覆列表
38式步槍的使用時間非常長,從明治三十八年一直到昭和二十年,其實該武器應該算是30式步槍的改進型,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由於戰爭需求緊迫,還是大批次投入了生產,所以該槍很多是基於日俄戰爭時期的經驗改進的。主要裝備的是日本國陸軍,在1939年後出現的99式步槍是其原本預想的替代型號,但是最後因戰爭未能實現。
該型步槍第一特點就是長,不加刺刀80釐米,加了刺刀能到一米三左右,這在當時比起其他國家的制式步槍都要長上一大截,這是因為由於日軍軍人普遍偏矮,在日俄戰爭時拼刺刀吃了人高馬大的俄華人的虧,所以有這麼一番考慮。由於日軍普遍重視拼刺訓練,該槍在戰場上刺傷刺死的人不在少數;第二個特點是其巨大的防塵蓋,這也是其得名三八大蓋的原因;第三個特點是另外使用的6.5mm友阪彈,和現在普遍的認知不同的是,二戰全威力的步槍彈比起現在大部分步槍使用的彈藥威力並不會弱到哪裡去,不過拉到二戰時來說,確實遜色於7.7,再加上其出膛彈速只有762米每秒左右,子彈的長徑比也較長,自旋穩定,口徑也小,在交戰距離200米以外一槍一個眼是沒辦法的事。不過根據美軍的醫療服務隊《創傷彈道》上所述,其使用的彈頭為了減輕磨損,在前三分之二披甲加厚,後三分之一披甲減薄的情況下,會在彈頭速度超過730米每秒的時候彈尾碎裂造成巨大殺傷,所以該書舉出的叢林戰中日軍近距離造成的殺傷較為嚴重。其槍機也是二戰中強度最高,結構最簡單的,精度也較好,綜上三八式步槍是一把優秀的二戰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