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狼映畫
-
2 # 小鬥影院
《大明劫》明朝後期的冰與火之歌
明朝,一個三百年的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候它所呈現出來的種種氣質,就像一個怪物,吸引著無數人對它的興趣,畢竟以史為鑑,可以明心。
王競的《大明劫》雖然不是一部討巧的電影,沒有宮鬥撕逼,沒有特效和動作戲,導演花了大力氣去刻畫瘟疫病人雙眼黑血的慘象,浮屍遍野的大地,還有明後期軍佇列裝制式火槍火炮的場景…但是無論服裝、道具、劇情、臺詞都很考究接地氣,沒有後現代式的齣戲感,儼然一部史詩該有的樣子。
明朝衰亡的歷史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大明劫」,重點在這個“劫”字上,它是在劫難逃的“劫”,萬劫不復的“劫”,劫後餘生的“劫”。
從表面上看,電影中的“劫”,是一場瘟疫,影片的兩位主角至此相遇,一個武力救國,一個醫術救人,都是那個時代的救治者,並非大善亦非大惡之人,只是各有宿命罷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用短短109分鐘的篇幅,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劫難:多疑善變的皇帝,腐敗無能的官僚,蠻橫貪婪的豪強,暴戾兇悍的起義軍,殘忍嗜殺的官兵,水深火熱的人民…
-
3 # 璽言春秋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這兩張電影截圖。這兩張截圖來自於電影開始闖軍進攻開封的片段。
先看第一張。畫面出現了一組抬著梯子攻城計程車兵。前三個人中,有兩名峨冠博帶的書生。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的讀書人應該都是下圖這樣的謙謙君子,挑燈苦讀,一朝登科。可此時他們卻揮舞著大刀,嘶喊著抬起雲梯攻城。儘管這個畫面在電影中是一閃而過,但就是這個一閃而過卻反應出導演和整個劇組人員的認真和用心。
在這裡可以看到兩個歷史事實:
1、《明史·孫傳庭傳》中記載“賊陣五重;饑民處外,次步卒,次馬軍,又次驍騎,老營家口處內”。當時的農民軍作戰會將新歸附的快活不下去的饑民充當前驅用來消耗官軍的力量,戰後活下來的饑民能得到活下去的糧食,其中的勇敢者會被提升為步卒。
2、當時的河南連年天災,兵連禍結。不僅百姓,連讀書人都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扔下了儒家典籍;不再管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再管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不用提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時活著才是第一位的,此時為了活著只能提著刀,扛著梯子去攻城。
3、農民軍中早期失敗的原因:對讀書人的不重視,使得農民軍一直缺乏紀律,規範;一直不能完成從流民軍到義軍的轉變;一直缺乏明晰的戰略規劃。所有的這些使得農民軍在面對大明官軍的時候屢戰屢敗。
當這個一閃而過的畫面出現時,我就得出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判斷——迄今為止我看到的最為優秀的中國產歷史影片。僅僅一個畫面就讓我們看到一個王朝末期的末日景象,試想連讀書人都活不下去,都只能靠當炮灰來換取自己的活命的時候,那這個王朝離滅亡還有多遠?
這是第二張。是當時明軍裝備的一種子母銃的發射換藥的細節。這是第一次在中國產電影中看到這種細節畫面。這種銃炮可以說是在火藥時代一種創造性的發明,它很好的解決了當時火炮射速慢,火藥不便於運輸儲存的缺點。它分為母銃和子銃兩部分。母銃口徑略大,子銃口徑略小,子銃中放好提前壓實的火藥彈丸發射時將子銃放入母銃腹中,發射後更換子銃能達到快速發射的效果(在萬曆北韓戰爭中就出現了配備十發子銃的銃炮,也就是能連發十次)。這個細節能看出整個劇組對於道具上的考究,由此也可以看出只要是認真起來,我們也可以拍出如此優秀的歷史電影。還有下圖這個單管手銃(發射後也可以當成冷兵器使用)。
戰爭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線,整部電影的戰爭場景只在電影開始的一分半時間。導演是想透過醫者吳又可和大明最後的依仗孫傳庭兩人之間的故事來探討人心離散,王朝崩滅的原因。劇中吳又可對孫傳庭所說的這幾句話可謂是道出了千百年來王朝更替深刻內涵:
這部電影所反應的內容太過於深刻嚴肅(我去看的時候整場只有我一個),雖然是正常的王朝更替,但明末的結果實在令人惋惜。清軍南下的主力是入關後收編的江北四鎮和左良玉餘部。農民軍主力是譁變的明朝邊軍,和收編的明朝官軍。南明就更不用說了,明朝在南方的官軍。整個明末就是分成三部分的明朝官軍打來打去。
最後我想說如果你喜歡歷史這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一部電影。
-
4 # 這些歷史要讀
是一部良心歷史大作!《大明劫》不僅在服裝、道具上高度還原了明末歷史;更難得的是,電影透過孫傳庭和吳又可兩位主角線,在背景環境和人物際遇上,深刻勾畫出明末亂世的慘痛教訓,引人深思!
透過《大明劫》看明末,最發人深省的是孫傳庭這一席話!
明朝末年,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大亂世。一方面,無數忠節之士為挽救大明江山前赴後繼;另一方面,方興未艾的滿清政權正在關外摩拳擦掌,等待著入關的機會。明朝從外族人手中奪回江山,最後卻又敗在外族人的手裡。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是一個崇尚氣節的朝代,所以影視上歷來鍾愛表現明朝的風骨。
這其中,《大明劫》可以說是一部上等的佳作,是一部難得的良心大作!《大明劫》從服裝、道具到歷史背景,都高度還原了明末時期,國家所遭逢的劫難。慘烈廝殺的戰爭場面,戶戶滅絕的可怕瘟疫,貪得無厭計程車紳階級......在影片中透過那灰濛濛的色調,和暗沉沉的天氣,來營造出一種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的悲涼之境!但全片中,最讓小編震撼的,卻並非那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戰爭和瘟疫場面,而卻是孫傳庭殺那群鄉紳時說的那番話:“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多麼慷慨激昂的一席言!孫傳庭這番話,不僅道出了自己對這些禍害國家的鄉紳的憤恨,更道出了大明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緬懷故明,開始貶低滿清,痛斥吳三桂等漢奸。卻不曾想想,我們很多人眼中那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事實上卻並非毀於滿人之手,而恰恰是毀於咱們自己漢人的手上。明朝的滅亡,是亡於人心!《大明劫》的背景,是公元1642年。那時距離明朝的滅亡只剩下兩年。而那時的明朝不僅要面對日益強大的滿清和農民軍,還要面對腐敗的官僚系統、兼併土地的鄉紳、肆虐的瘟疫、越發嚴重的糧食危機。可以說,明朝那時早已氣數將盡。而作為帝國的統治者的崇禎,他雖然有中興帝國的志向,卻並非明主。儘管,他和他下面的一些忠臣在帝國的最後時刻,都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自上而下腐爛的國家機器早已到了崩潰的時刻,這其實已是不可扭轉的了。而孫傳庭居中的這一席話,還有更為深刻驚世作用,它深刻的驚醒了我們後人。明末,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本身就是給後世的一響警鐘! -
5 # 粉黛薄妝晚
電影《大明劫》在我心中是最優秀的中國產歷史電影,而票房慘淡。忘記歷史等於數典忘宗!歷史就是曾經發生過的事。不在於它有過怎樣的足跡,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傳承,而今天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歷史裡能學到了什麼!孫傳庭一個立志救國的文官,軍中瘟疫橫行,死亡的氣息,籠照個整個軍營,有些兵士寧肯默默地死去,也不接受治療,正和那些鄉紳一樣,寧可去死也不願意掏錢來為這個行將就木的王朝續命,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孫傳庭說的很明白,這些人都是這個王朝的既得益者,卻不肯救國,和孫傳庭搞對抗,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那管國家死活!孫傳庭其實很孤獨,在這個時代裡,前行的只有他自己!為了那救國救民的理想,他殺了患有疫情的軍士,他殺了那些不肯合作的鄉紳!他明白!他李自成可以失敗十次八次,而他連一次也敗不起!可是他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為了控制疫情,江湖遊醫吳又可臨危受命,大膽提出對《傷寒論》的質疑,提出自創一套的祛病方法,創立《瘟疫論》。卻不被自己的老師看好,一條條血的教訓證明吳又可是正確的,《大明劫》兩條主線一明一暗,一個立志醫國,一個立志救人。兩者殊途同歸,可是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醫治的程度,即使有再好的將領,再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大明朝的去勢!大明劫,劫數難逃!電影的細節處理的也很到位,孫,吳二人從各自擅長的領域下手。扶大廈於將傾,兵者和醫者二者水火不容,卻也殊途一理!孫面對,內憂外患,吳面對疫情橫生,都處在崩潰的邊緣!皆在放手一搏!真希望孫傳庭可以活下去,可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國破家亡之際總有那些死心眼的人,為了國家而亡,這正是我們民族的靈魂,他們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正如朱東潤先生在《張居正大傳》裡說到!當我們在回憶自己祖先的時候,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的顯煥一些,有的暗淡一些! 他們為了發展而努力,為了自由而奮鬥!對於過去我們固然看到無窮的光輝,對未來也畢將報有更大的期待!前進啊!每一箇中華民族的兒女!每個人的祖先都是偉大的!每一個王朝沒落的時候!更能折射出人性的偉大和黑暗!
-
6 # 影視凌凌漆
電影《大明劫》,王競導演,馮遠征、戴立忍、餘少群等主演,講述了明朝末年,名將孫傳庭與名醫吳又可,在戰場與敵人和瘟疫抗爭的故事。喜歡它的理由有以下三個:
1.表達了導演對於歷史深層次原因的系統思考。電影對於大明的滅亡,有著自己的獨特思考與非凡見解。這種思考,無疑是真實的,考究的,下了一番功夫的。它沒有大開大合的蕩氣迴腸,也沒有細細深究的娓娓道來,更多的是一種透過具體的人和事,來深入人物內心,慢慢剖析的那種透視感,以及深層次的反思與內省。孫傳庭的遭遇,上到朝廷,下到鄉紳,再到整個宏觀歷史,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內在的邏輯,管理的鏈條,電影都做了深刻的闡述,讓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2.從一個橫截面,來研究整個大明朝。在西北一地,在戰場營地,這麼一個小小的橫截面,來看大明朝,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與關聯。是不是一心抗敵?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每股勢力有自己的算盤,無法形成合力,可惜諾大的一個明朝,已經即將崩潰。這也是讓孫傳庭痛心的地方。可以想象,其他的行省,其他的戰場,是不是也和西北一樣?導演透過這種橫截面的描寫手法,帶給觀眾無盡的思考,讓人痛心,對孫傳庭充滿同情,以及對大明朝的失望。
3.電影的立意深遠,表達了長治久安需要點滴積累的樸實道理。孫傳庭作為一代名將,有著赫赫戰功,身負皇上重任,本來希望可以扭轉乾坤,無奈面對戰爭,也是無力迴天。它表達了導演的一個深遠的思想和最樸實的道理。一個王朝,一個戰場,不是靠個人可以挽回,也不是某個突發的事情,它需要大家的齊心協力,一步一個腳印打好基礎,一點一滴持久積累,經年累月,才能見到長效。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也不能簡單透過一場戰爭,戰爭要與安撫人心,做好民事相結合,既要醫國,也要醫人,既要醫病人,也要醫在位的官僚,鄉紳,只有改變他們的理念,才能救國於危亡。
-
7 # 央央i電影
《大明劫》是一部優秀的歷史題材劇情電影,由導演王競執導(曾導演《萬箭穿心》,獲15屆華表獎最佳影片),馮遠征,戴立忍主演。電影的口碑良好,豆瓣4.9萬人7.9分;但因為敘述平鋪,觀影人數較少,票房也很低。
電影講述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年間,內憂外患,大將孫傳庭臨危授命抵抗李自成的軍隊,遊醫無又可拜訪老師輾轉來幫孫傳庭醫治罹患瘟疫計程車兵。電影圍繞著兩位主角進行,採取以小見大的方式刻畫了明末的社會現實,大廈將傾,醫國者孫傳庭,醫病者吳又可,都希望找到正確的藥方。
孫傳庭來到西安,檢閱軍隊,發現軍備荒廢,士兵之中還傳染瘟疫。軍備荒廢皆因當地望族賄賂軍中參謀霸佔民田卻不足額繳稅,甚至於此家國危難之時燒掉賬冊,不願疏財解難,最終孫傳庭不得不收人。在崇禎皇帝多次的催促下,出兵與李自成決戰,最終全軍覆沒陣亡,大明亡。
另一方面,吳又可面對從未有的瘟疫,擬定了治療政策,按染病程度隔離開,控制傳染源,並找出偏方治療感染士兵。 但因孫傳庭急於出兵,為防止疫情復燃燒死感染將士,失望之餘留下一封書信回鄉潛心醫學理論。
作為歷史題材電影,電影的背景,服裝,道具,故事基本符合史實。劇情不緊不慢,平鋪直述,將1642年的明朝動盪的社會背景描述出來,也透過主要人物的刻畫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
面對剿了又有且越剿越多的闖軍,孫傳庭和吳又可給出了各自的答案。孫傳庭認為的是土地兼併百姓無糧,朝廷失去了民心,只能用非常規手段爭取民心;吳又可也看了這一點,卻認為大明朝到今時今日非一劑猛藥即可,個人力量有限,歷史潮流無法阻擋,只能歸隱潛心醫學理論。
大明最終隨著崇禎皇帝發罪己詔自縊景山而滅亡。孫傳庭和吳又可不同的歷史命運也流傳下來,令人惋惜!
電影本身質量相當不錯,主演馮遠征,戴立忍的表演也可圈可點,引導觀眾去更多的著眼劇情而引發思考。 但是由於基調陰鬱冷靜,投資較少沒有流量明星,也沒有商業化的考量,在宣發上也沒有極力炒作。但是這也恰恰體現了一部分電影工作者的工匠精神,也使得這部影片也將是描繪明末歷史的一部佳作!
-
8 # 好來看影視
【觀後感·大明劫】
※
看到你的問題,我就去看了這部《大明劫》,就留下我的觀後感吧…
※
在當下清宮劇氾濫的時代,此劇以嚴肅、正經、有真實人物,同時針砭歷史的特點在當下可謂是屈指可數。主旨思想為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明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治癒。但就是如此,也不乏出現出現孫傳庭等英雄為挽回大明王朝江山社稷而為之付出生命的壯舉,雖壯士一去不復還,但決死報國的堅心值得稱讚,劇中不乏出現為一己私慾而苟活的鄉紳地主,還有恪守傳統,不為創新的趙川,劇中每一個人物都在精心刻畫。
※
其次,劇中的服裝十分好評,還原度極高。畫面整體色調偏灰暗,體現了大明社稷大廈將傾,非一人可力挽狂瀾的悲哀。電影字型設計也很贊。此劇真良心之作,好評!!!
-
9 # 麥小兜娛樂影視
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劇情不狗血,環環緊扣,除了影片中流露出的人姓以外,我們又可以體會到曾經輝煌的大國內憂外患的真實模樣。導演所表達的都是真的。
我認為明朝衰亡的歷史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大明劫」,重點在這個“劫”字上,它是在劫難逃的“劫”,萬劫不復的“劫”,劫後餘生的“劫”。
我認為電影也是照著這個邏輯拍的,雙主角配置,主角出現、主角二出現,他們將開始各自啟程,直到有一天交匯、組成一個互補的團隊,拯救天下蒼生。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0 # 電影串串燒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電影講述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年間,內憂外患,大將孫傳庭臨危授命抵抗李自成的軍隊,遊醫無又可拜訪老師輾轉來幫孫傳庭醫治罹患瘟疫計程車兵。
電影圍繞著兩位主角進行,採取以小見大的方式刻畫了明末的社會現實,大廈將傾,醫國者孫傳庭,醫病者吳又可,都希望找到正確的藥方。
孫傳庭來到西安,檢閱軍隊,發現軍備荒廢,士兵之中還傳染瘟疫。軍備荒廢皆因當地望族賄賂軍中參謀霸佔民田卻不足額繳稅。
甚至於此家國危難之時燒掉賬冊,不願疏財解難,最終孫傳庭不得不收人。在崇禎皇帝多次的催促下,出兵與李自成決戰,最終全軍覆沒陣亡,大明亡。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2013年,有一部電影上映了。
它不但套路清奇,不同於別的歷史電影,更要命的是,它不符合當下觀眾的口味:宮鬥、撕逼統統都沒有。
光看著名字,就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大明劫》。
此劫,是一場瘟疫,又是大明王朝註定逃不過的宿命。但更多的是它引發了一類群體的思考。
要我說,拍《大明劫》的人真的瘋了,這部片簡直太考實,太踏實了。
我從未見過如此不做作的歷史片,小到戰爭用的武器,大到官員身上的衣服,無不參照了當時那個年代的風格。
《大明劫》簡直是良心中的良心,我們不能以商業電影的角度去觀看它,而是應該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評判。
劇情不狗血,環環緊扣,除了影片中流露出的人姓以外,我們又可以體會到曾經輝煌的大國內憂外患的真實模樣。導演所表達的都是真的。
但這樣真實的歷史,又何嘗不是在每個換朝換代的時期發生過?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又有多在乎呢?
記得因為裡面的服飾真的太正統,以至於這些逼真的道具都被電影博物館收藏。
以至於當年上映的時候,一個個支援漢服的一群年輕人為了看到導演真誠還原的“漢服”走進影院。
帶著娛樂的眼光看,很多人會覺得很無聊。可當你帶著“民族”這個概念去看的時候,又是另外一番感受了。
或許,導演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部《大明劫》,而是在提醒我們要居安思危。
口碑不錯,但票房不行。願意看這樣的好電影的人太少了。甚至有些人質疑,這種片子究竟是怎麼過審的。
可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是一部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