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05322238167

    道德經已經被後世庸常流俗化,雞湯化。多用於人倫瑣事之意。世無大道,異端以道居之;世無玄德,妄人自鳴功德。

    善,高明的方法和行為。在道德經全書中,所有的善字,幾乎無一處是單純的指人倫意義上的那種善良,好人好事。因為道德經整本書裡面,幾乎很少談及人倫瑣碎。全書都是圍繞著道-天地-萬物;聖人-天下-百姓這兩條脈絡在展開。

    上善若水一句,應該是道德經一書裡面,被誤讀最嚴重的一句。而且被誤讀後的解釋,也流傳的最廣。通常,這句話被理解為,好人就像水一樣溫柔。再往人倫瑣碎上發散一通,這樣一來,道德經就徹底的被降格解讀了。沿著溫柔-不爭-不辨-無為-寬恕,這樣一條世俗人倫的脈絡闡釋下去,最後居然還能給說的頭頭是道。如果道德經,真的是講這些大傻瓜式的智慧的話,那宋襄公才配得上是聖人,而且他的結局也不應該像現實中那麼悲慘。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說,在聖人看來,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為,就像水一樣。像水一樣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看第八章的解讀。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如果把善,解讀為人類瑣碎的那個善良,為了附會善良之意,那麼自然而然的,利也級被解釋為利他行為。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溫柔,他對誰都好一心一意的想著做好事好事助人為樂,從來不跟別人爭,別人不願意乾的髒活累活,他搶著幹,別人不願意吃的虧,他搶著吃,所以看上去,他簡直就是一個得道之人啊。

    真是這樣的話,那得道也太簡單了。做聖人也太簡單了,治理天下也太簡單了。隨便找個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的人,都能去當聖人去治理天下了。

    而且,利如果按照利他來解,水利萬物,也是不符合現實的。如果水真是本然的利他之物,那麼怎麼還會有水災呢,為什麼還會淹死人呢。大禹為什麼還要治洪水呢,中國幾千年以來,為什麼要前赴後繼的治理黃河氾濫呢。所以說,水並不具備本然的利他屬性。或者說,水既不利他,也不利己,它只是按照自身的本性來表現出自己的行為,利他還是利己,這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傾向給水強加上去的特質。

    此句中,利的真正含義,是指通利。不爭,則是不與外物撞擊之意。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樣,能夠通利萬物,而不與萬物撞擊。這個思想,也體現在莊子的思想裡面,莊子所說的應物無窮,遊刃有餘,都是在闡述老子的這個思想。因為水沒有常形,它是根據外物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形狀,沿著空虛的地方,使自己通利過去。從而也避免與萬物發生碰撞。這就是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句也很有內涵。

    道德經在後面章節中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眾人崇尚智巧,爭強好勝,互相撞擊,役累於物,追求盈滿,無有止盡。他們所厭惡的,則正是虛。

    水沿著這些虛空的地方循行,避開了和萬物撞擊,不管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並總能找到通利的辦法和出路,它所循行的這些為眾人所厭惡的虛空之處,不正是道之所在嗎。

    大道甚夷,唯道集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此句是承接上一句,進一步闡述,如果聖人治理天下,能像水那樣的沿著道的虛空而循行的話,那麼就可以無不通,無不利,無不治。並在具體的表現上,進行論述。

    居善地:不管世事如何,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安身之處。

    心善淵:安身而後靜其心。這是進一步講虛其心的思想,使自己的心沉入虛靜之境,如同沉入深不可測的潭淵之底。

    與善仁:身安心靜,故與人相處,則能宜於往來,自然平易近人。

    言善信:和人相處共事,則能不動則已,動則必成。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政善治:如果能做到上面那些,治理國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事善能:在實務操作過程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能應對自如,遊刃有餘。

    動善時:把上面所有的本領都俱備了,那麼還剩下最後一件事:聖人得其時而駕。

    夫唯不爭,故無尤。

    聖人如果像水那樣通利萬物一樣的,去治理天下,還有什麼好爭的呢。

    不管現實中,出現什麼樣的狀況,我都能夠找到對策,應對自如。和萬物撞擊,即便有什麼解決辦法,那也是個事倍功半的選項,而且往往還會兩敗俱傷。

    像水那樣去行事吧。並按照這樣的道理去治理天下。

    任何事都會被化解,任何障礙都會被通利。

    天下大治,並且整個過程中,也沒有損害到什麼。

    所以,也自然不會出現什麼責過之處。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解讀:

    善言無瑕謫;

    瑕(xiá),玉上面的斑點,瑕疵。謫(zhé),罰也。

    這句可以參照“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句來理解。只要是人說出來的言語,就是不完備的,而且不可避免的,會帶有偏私的意向性和傾向。

    不完備,就是不足,不足,就是瑕。偏私,就是謫。

    那麼,道德經是讓人裝啞巴不要說話了嗎?那倒不是。

    道德經的意思是說,言語要符應於天地常理。

    這句話,短短五個字,細細想來頗有感慨。西方思想,到了現代主義之後,開始反思他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又是語言學轉向,又是反對語音中心主義,主張解構主義,對在場的拆除,對元敘事的不信任,等等等。一波波的人,前赴後繼的搞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其實,也不過就是老子說的這五個字: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天地有易,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有數,而後有理。

    到底應該怎麼理解世界,以及怎麼理解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呢?

    道德經認為,應該從源到流,從本到末,應該自上而下從本質出發來把握現象。這樣,就不需要透過窮盡世界所有的現象,來歸納總結出本質。道德經認為,這種自下而上的追根溯源,是低效率的,甚至在理論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西方人的哲學,幾千年以來都是在給柏拉圖做註腳。柏拉圖主義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籌策主義。認為可以從現象裡,抽象出來本質。

    從這句看,東西方的世界觀,從一出發,就是兩個截然想法的方向。一個自上而下,一個自下而上。而老子認為,柏拉圖那套,是沒有前途的。

    後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正也宣判了,任何柏拉圖主義者的死刑。也是宣判了這種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的死刑。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楗(jiàn),限門也。豎插在門閂上使閂撥不開的木棍。

    本句講的是道德經中,“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的思想。

    善數不用籌策一句裡,已經交代了,怎麼把握世界的根源本質和來龍去脈。這叫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復守其母,就是善閉。根源不守,就會流亂無窮。

    這母生其子,子復守其母之門,需要掌握生與復守的關楗才可以開闔,這個關楗,就是道。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既知天下源流本末,又知生與復守之要。那麼,天下之物,皆可知其脈絡。雖然看似盤根錯節,紛亂無緒,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互相聯絡的。

    天下流散而紛亂的事物,怎麼才能理出個頭緒呢?怎麼才能作為一個整體,統御歸結它們呢?

    這個繩約,就是指我們之前章節中講到的道紀。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救人,以道濟之,天下無不可救之人。救物,以道濟之,天下無不可救之物。

    棄人,失其根者,不汲於道,故棄道而亡其身。棄物,不濟於道,故棄道而亡其器。

    所以,聖人以道蒞天下,使得天下百姓,都能從道這個根源裡得到濟養,所以不會有人因為離棄大道而失棄自己。使得天下萬物,也都能從道這個根源裡得到濟養,所以不會有遭天厭棄之物。

    是謂襲明。

    襲,本意指左衽袍,死人穿的衣服,祭服。從一種祭祀上的禮制規範,引申為因襲,沿襲之意。這裡指的是沿襲。

    明,指的是,在行為,言語,道理,生衍,源流,統結,等方面,都能做到應道之常,因天之序的話,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能夠擾動自己而導致失根失君的事物了。

    知天下萬物之應然,故能知而不言。心裡入明鏡一樣,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善於統治天下的人,不會以人為的智巧來說教百姓。而是行不言之教。

    不善於統治天下的人,則會以人為的偽巧智慧來教化百姓,以為這是對百姓有利的舉動,實際上,只會導致天下昏亂。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不好為人師,行不言之教;不以人智使百姓喪失本性。這樣的天下之主,雖然他洞悉萬物之奧,可是他又不會以任何人為的智巧來治理天下,而是倡導百姓順應天地之常。

    他看上去,好像什麼也沒做一樣。可是天下卻得到了清寧和太平。因為以人智治天下,只會導致天下昏亂,以道治天下,才能使天下永久太平。

    這才是治理天下最重要和最玄妙的道理。

    ------來自白雲先生《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羌活種植前景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