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藥師
-
2 # 李鴻政醫生
這話是有道理的,最早講這句話的,應該是在古代中醫典籍,但具體是哪裡,我沒有去找相關出處。為什麼說”是藥三分毒’呢?
因為一個藥物,一旦進入人體,肯定會發生很多中作用,幾乎不會是僅僅是針對某一個器官發揮某一種作用,而是會捎帶有不良反應。舉個例子,我們支氣管哮喘患者常用的急救藥物叫沙丁胺醇,沙丁胺醇這個藥物是一個B2受體激動劑,能激動支氣管平滑肌的這個受體,使得平滑肌舒張,從而開啟氣道,起到平喘的作用。但沙丁胺醇並不僅僅是激動B2受體,還會多少有點激動B1受體的作用,而心肌細胞就有很多B1受體,一旦被激動,就會出現心悸等表現,這個心悸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在用沙丁胺醇的時候,是想著它能平喘的(激動b2受體),順帶產生的心悸,自然就是不良反應了,長期以往肯定會或多或少有不好。其實沙丁胺醇這個藥算不錯了,再往以前,我們用的異丙腎上腺素,就能直接把B1/B2通通都激動了,產生了更強的心悸的不良反應。所以我們說沙丁胺醇是選擇性的了,是進步的了,但還是會有點不良反應的。
在比如,一個高血壓患者,在吃硝苯地平這個降壓藥,血壓能降低到正常水平,很好,但是硝苯地平除了降血壓以外,還會有別的作用,那些作用就算是不良反應。如果顯著影響了人體,就稱之為毒性了。
看過《雪山飛狐》《飛狐外傳》的同學應該知道,毒手藥王這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既是用毒的高手,也是用藥的高手,其實一個植物,或者是一個藥品,用得好就好藥物,用的不好就是毒藥。被冠心病人以為是救命神藥的硝酸甘油,如果在血壓低的時候再用就會導致血壓更低乃至休克,那時候就是致命了,就不是治病了。
-
3 # 胖成大白了
人吃五穀雜糧生百病,別說藥物了,中藥裡面有些藥本來就有毒,砒霜、半夏、蜈蚣、水蛭等等藥物需要透過控制劑量和炮製來減少毒性和祛除毒性,西藥的副作用也可以看做是毒。
-
4 # 李藥師談健康
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是藥三分毒”這句話都是靠譜的。簡單來說,藥物進入體內對抗疾病,往往很難有一定的指向性,在對抗治療疾病的同時,人體的其他組織和正常健康的細胞可能也會受到藥物的影響,這就是“是藥三分毒”的根本原因。
藥物的代謝與排洩一般情況下,服用藥物都是為了對抗疾病,如對乙醯氨基酚可以解熱鎮痛,發燒時吃它一般情況下都可迅速降溫,療效確切。
簡單來說,藥物的代謝排洩過程就是:當藥物進入體內,特別是口服藥物,首先是透過胃腸道吸收,吸收後的藥物進入肝臟,在各種酶的作用下進行代謝,然後在進入體內行使其治療作用,經過治療和對抗病原體後,代謝完成的藥物經排洩系統,一般是腎臟排出體外。
看完這個過程,大家就能明白了,藥物在體內要經過胃腸道,如果藥物的性質對胃腸道有刺激,那麼就會產生胃腸道的副反應;要經過肝臟代謝,如果藥物對肝臟有一定的毒性,那麼就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如他汀類藥物對於肝功能有問題者就應禁用;要經過腎臟排洩,很多藥物就會對腎臟形成負擔,比如阿莫西林,腎功能不全者就應慎服。從這些方面來說:是藥三分毒是非常有道理的。
藥物治療是獲益和風險的綜合體藥物進入體內,對病症進行治療,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副作用,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在代謝過程中的副作用,還有治療作用帶來的副作用,如癌症的放化療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人體的健康細胞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損傷,同樣道理,其他的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對人體的其他正常機能產生影響,如阿司匹林腸溶片,低劑量服用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但長期服用,由於其對血小板的抵抗作用,也可能引發內出血等嚴重問題。
但是因為用藥有風險,就不服用藥物了嗎?當然不是,其實不光是用藥,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獲益和風險的綜合評估,什麼叫獲益和風險的評估。舉個不是藥品的簡單例子:你今天要出門辦一件很重要的事兒,但出門也有可能摔跤,誰會因為怕摔跤而不出門了呢?因為你摔跤的機率很小,風險也不大,但你出門做的事情很重要,所以你肯定會選擇出門辦事,而不是怕摔跤而不出門。
服用藥物也是一樣,如果疾病急需治療,不治療會產生更嚴重的問題,那麼該服藥服藥,該打針打針,甚至動手術都是必須的。千萬不要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而忽略身體疾病的治療。
-
5 # 今百味
是藥三分毒講究的是不要多吃不該吃的藥,不要沒病找病找藥吃,從古至今說的毒,就是讓人平時保養好身體,不要等有病了亂投醫,而且還影響身心健康,要做好身體自查病症,感覺不舒服在日常飲食,作息方面注意,透過飲食和休息改善吃藥的顧慮。
簡單的感冒其實不用吃藥,在一個禮拜內注意休息,多喝水也能好,只是現在的人矯情了,有病抓緊就醫,也是醫療行界的混亂讓人吃藥把人的身體吃壞了,本來簡單的發炎以前是使用青黴素,打屁股針,效果好價格還便宜,慢慢的,為了利益的驅使,講青黴素換成了頭孢,利潤大,而且效果與青黴素沒什麼差別,當時用上頭孢之後,感覺不怎麼管用了,接著又出現了先鋒,慢慢的身體產生了抗藥性,再利用青黴素已經不管用了。說白了就是人把人治壞了。
不管藥有沒有毒,生病了該看該吃還是要吃藥的,有些病不能扛著,需要治療還是要及時就醫問藥。
是要三分毒的概念,對臨床也是挺重要的,人吃藥有些抗生素會損傷人身體的內臟,長期服用會有毒副作用,所以醫療界根據藥性對身體的損壞,逐步改善和合理的研究新藥,讓藥性對身體的損傷減少。
藥治對了症就是好東西,治壞了就是毒。所以人們還是遵循自然規律,按照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規律,不熬夜,合理飲食,再毒的藥也會離你遠去,就別談三分毒從何而來。
-
6 # 月下影綽綽
《淮南子》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另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古代將所有治病的藥物泛稱“毒藥”。《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醫聖張仲景言:“藥,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治病,皆謂之毒,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之為毒藥。”在古人看來,是藥三分毒,實際上是指藥物的特性,神農一日之內而遇七十二毒,就是指他在一日之內,辨別了七十餘種藥物的特性。藥之治病,無非是以毒拔毒,以毒解毒。藥之特性,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錯便可傷人害命。對中藥,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毒藥治病。
眾所周知,中藥主要為天然材料,一般作用緩和,比西藥較安全,但其中也有不少劇毒藥,例如砒霜、斑蝥等,若使用不當,用量過多,就會引起毒性反應;而草烏、巴豆、白附子、天南星等,本身所含的毒性十分強烈,必須經炮製降低毒性,才能入藥。另外中草藥還可以成為變應原,從而引起變態反應。其表現各種各樣,如服用靈芝可能出現頭暈、鼻出血、咯血、胃部不適、便秘、口鼻咽乾燥等症狀;丹參對血象、胃腸道和肝功也有影響。人參持久濫用會導致“人參中毒綜合徵”,西洋參能救人於垂危之際,可若用量過度,也能置人於死地。這也就是“無毒不成藥”。
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藥固能扶正,但能戀邪。甚至中藥的使用,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此,要想正確用藥,減輕毒副作用,一方面要透過炮製、配伍、減輕藥量、改進藥方等方法來減少藥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藥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當需要使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藥時,應慎重,注意劑量是否恰當,嚴密觀察服用後的身體變化。
一般對於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藥,常配伍甘草來緩和毒性,現代的藥理研究表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就有解毒的功效。
-
7 # 餘千蘭
謝謝邀請!
1,是藥三分毒,是指每種藥物,廣大群眾全體用藥治療疾病後,總有產生不良反應的可能,即藥物的毒副作用。比如,某藥物發生某種副作用的機率為1.5%,即所有用這個藥物的人,1000個人中可能有15個人發生,還有985個人沒有發生。好多人一聽說藥物的毒副作用,以為自己不能用,這對全體機率事件的理解當然是錯誤的。
2,臨床工作中,意義非常之大醫師或藥師,運用藥物毒副作用對全體的特點,觀察用藥後的情況,這是指個體,對每個患者,醫生用藥要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而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可以分為(1),副作用是藥物固有的作用,是指藥物在治療劑量下出現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對於患者可能帶來不適或痛苦,一般都較輕微,多是可以恢復的功能性變化。藥物的副作用常是可以設法糾正或消除的。比如,抗高血壓藥物硝苯地平有增加心率的副作用,美託洛爾有減慢心率的副作用,二者合用降壓作用互相協同,而影響心率的副作可以互相抵消或減輕等。
(2),毒性反應絕大多數藥都有一定的毒性。一般是藥物過量時藥理作用的延伸,是可以預知的,因些企圖增加劑量以增強藥物的療效是有限度的,有時是十分危險的。毒性反應可能立即發生,也可能在長期蓄積後逐漸產生。(3),後遺效應是指停藥以後血漿藥物濃度已降至閾濃度以下時殘存的生物效應。此種反就可能非常短暫,例如服用巴比妥類催眠藥後次晨的宿醉現象;也可能比較持久,例如長期應用腎上腺皮激素,由於對垂體前葉的負反饋作用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一旦停藥後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數月內難以恢復。少數藥物可以引起永久性器質性損害,例如大劑量呋喃胺酸、鏈黴素等可以引起永久性耳聾。
(4),特殊反應是指與藥理作用無關,難以預料的不良反應,根據發生機制可以分為基因缺陷或免疫反應異常兩大類。後者稱為變態反應,是指少數人經過致敏的患者對某種藥物的特殊反應,這種反應和藥物劑量無關,反應性質各人不同。例如微量青黴素引起過敏性休克,反覆應用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對於常致過敏的藥物或過敏體質的患者,用藥前應進行過敏試驗,陽性反應者應禁用該藥。對於可能有特殊反應發生的藥物,患者時適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停藥。 -
8 # 資料完善度低
誰先提出來,這並不重要,這是在用藥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藥就有副作用、就有一定毒性。要不然何來中藥材的加工和炮製等嚴格的方法和規程?直接用就得了,何必那樣麻煩。
加工、泡製的過程,就是去副作用、去毒性的過程,將藥物副作用和毒性降到最低。泡製過程是嚴肅且規範的,不是業內人無法理解。你在藥店裡解的中藥,絕大多數都是經中藥飲片廠加工泡製過的。有些藥物未經加工泡製是不能用的如"馬錢子"等。
-
9 # 9l8600
謝謝邀請!中醫治病,必須辯證施治!同一病患表裡寒熱虛實並不相同,雖羅患同一病證,但用藥截然不同,決不能對病亂投藥物。例如牙疼這一病例,實火之證,牙銀腫疼,需用寒涼藥物,清胃散加減治之。虛火牙疼,需六味地黃丸加減,引火歸原治之,齲齒牙疼,需用桃仁承氣湯治三,體現了中醫上病下治的原則!若象西醫不辯證,只對病,一概用止疼物與消炎藥,那麼這個中醫所投之藥,不但無效反而誤治。故而中醫治病第一要務是辯證準確無誤!否則所投之藥,就會產性藥害,即所謂"毒"也!古代醫家就有"是藥三分毒之說"!他是告謂醫者,用藥需對證,治病當審慎!切不可馬虎從事,這一提法是中醫工作者高風亮節的體現!而絕非對中醫藥的全盤否定!奉勸用此警示醫者的名言抹黑中醫藥的攻擊可以休也!
-
10 # 高個兒12
這話根本無從考證是誰先說的,也沒有任何考證的必要。
“是藥三分毒”本身就是中醫出事治死人之後耍賴推脫責任的託詞。中醫從來不會提前告訴你針灸刮痧拔罐有面板感染、燙傷甚至器官衰竭的風險,也不會告訴你中藥中普遍存在的馬兜鈴酸會造成腎衰竭,也不會告訴你何首烏毒性非常強,每年都有人因為吃了含有何首烏的中藥造成肝衰竭。中藥中成藥說明書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一欄總是寫著“尚不明確”。等到吃出了問題,中醫就會說“是藥三分毒”了,意思就是你吃死了不怪我。這也是中醫院罕見醫鬧的原因。
“是藥三分毒”,這“三分”究竟是什麼意思?是說有30%的人會中毒?還是藥裡有30%的成分是有毒的?這個“毒”究竟有多毒?中毒了怎麼處理?中醫不會告訴你,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他們根本沒有做過藥理毒理試驗,你吃了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就完全看你的運氣了。
回覆列表
是藥三分毒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然而,我找了幾個小時都沒有發現這句話的準確出處,但是我覺得,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使用。我認為,一般會在兩種情況下說這句話,請看。
一、不想吃藥的時候。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一種人,自己明明已經生病了,醫生也說需要服藥治療,他還撐著不吃藥,並振振有詞說道:是藥三分毒。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有的甚至要住院治療;還有一些人病還沒完全好就擅自停藥,會導致病情反覆。我們要記住,任何藥物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該吃還得吃,決不能因為害怕吃藥懼怕副作用而延誤治療時機。
二、科學服藥的時候。還有一類人,他們在遵醫囑服藥的時候會知道,藥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這是由藥物的兩面性決定的,即治病性和致病性。他們聽醫生或藥師的話,按時按量,不隨意增減藥量,如果發現有不舒服的時候,會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絡,以確定是否需要停藥,而不是私自盲目作出決定。因為他們深知:是藥三分毒,但是隻要科學使用,就不用擔驚受怕。
需要注意的是,是藥三分毒不僅僅指的是西藥,近年來,中藥的副作用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無任何毒副作用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比如附子會引起心臟毒性、火麻仁含毒蕈素膽鹼及酚性成分,作用於中樞神經,引起毒性反應、關木通會引起腎臟毒性等。
對於是藥三分毒,我們一定要全面看待,科學選擇和服用藥物,不隨便吃藥,可有效避免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