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馬行空第三

    這個焚書坑儒是文痞騙子說的,實際上不是這回事!

    因為有些儒生沒當上官就心存異志,攻擊漫罵當朝的官員及制度,寫了一些諷刺漫罵的文章流傳於世!進而鼓吹被滅的六國!

    再加上徐福等儒生為了個人榮華富貴,不惜欺騙秦始皇,說能研製不老仙丹等,結果仙丹練不出來,藉口說得尋仙藥才能練成!然後騙錢騙人騙船跑到海外不回來了!

    等等這類事情讓秦始皇對儒生們有了清醒全面的認識,不殺這些騙子及煽動反抗情緒的儒生不足以穩定天下,不足以令天下文人對大秦帝國心生敬服!不足以殺一儆百!

    殺了四百多個反秦、騙子儒生,卻為千萬儒生獲得天下安定的教學環境及公平晉生的當官秩序,也使文風有利於天下統一、社會安定,這當然利大於弊!

    秦始皇做的對!

  • 2 # 小豪長白

    這個焚書坑儒是文痞騙子說的,實際上不是這回事!

    因為有些儒生沒當上官就心存異志,攻擊漫罵當朝的官員及制度,寫了一些諷刺漫罵的文章流傳於世!進而鼓吹被滅的六國!

    再加上徐福等儒生為了個人榮華富貴,不惜欺騙秦始皇,說能研製不老仙丹等,結果仙丹練不出來,藉口說得尋仙藥才能練成!然後騙錢騙人騙船跑到海外不回來了!

    等等這類事情讓秦始皇對儒生們有了清醒全面的認識,不殺這些騙子及煽動反抗情緒的儒生不足以穩定天下,不足以令天下文人對大秦帝國心生敬服!不足以殺一儆百!

    殺了四百多個反秦、騙子儒生,卻為千萬儒生獲得天下安定的教學環境及公平晉生的當官秩序,也使文風有利於天下統一、社會安定,這當然利大於弊!

  • 3 # 凌煙閣論史

    “焚書坑儒”事件是有的,但真相完全不是後世儒家所說的那樣。

    先說說秦始皇的業績,也是一個鋪墊。定調:秦始皇的功業是開創性的,前無古人。

    首先,在文化制度方面,他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讓文化和實物在大一統的國家內可以暢通無阻地交流。

    其次,他在政治制度上做了創舉,廢除分封制,改設郡縣制。春秋戰國的混戰就是分封制的結果,這一切被秦始皇終結。後世對廢除分封制有過反覆,但是結果怎樣?結果是:反動的都大受其害,比如,漢分封諸王,有七國之亂;晉分封諸王,結果導致了有八王之亂,西晉直接滅亡;明朝分封諸王,結果嫡傳制度中途被武力推翻。

    前面兩條,是從秦直到清末的中國社會的政治基礎。沒有這些,難以想象後世是什麼樣。

    第三,秦始皇打開了平民精英上升的通道。秦始皇重用民間崛起的人才,如秦始皇創立新制度最重要的助手李斯就是平民出身。雖然後來漢魏晉講究門閥,但終究經過隋的統一,並建立了制度性的人才選拔機制,平民成了歷史舞臺的主角。

    第四,秦始皇在具體的利國事業上也是開創性的。比如,修築長城防範匈奴,修築從咸陽到各個邊境重鎮的直道(兩千年前的高速公路),向南開拓疆土直達南海邊,等等。

    接下來我們重點說說後世對秦始皇罵得最兇的兩件事----“焚書”“坑儒”----的真相。

    1、先說說焚書事件。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前213年開始“焚書”,此時剛剛統一8年。秦王朝當時的狀況還是處在原來各國與秦文化的融合時期,而被統一的燕、韓、趙、魏、楚、齊等國家的子民,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習慣和文化,現在都被植入原秦國制度下(秦王朝的制度大部分是秦國制度的直接移植)。而文化和習慣的改變是很難的,需要很長時間甚至幾代人的功夫。

    秦統一天下8年後,原六國民眾到了一起發生摩擦,最終他們的矛頭一致轉向了秦王朝。民間非議朝政、誹謗朝廷,甚至形成了反對秦統治的風頭。於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燒燬原來六國的史書,統一以《秦記》為準。

    但是秦始皇也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焚燒,只焚燒那些思想文化不符合秦王朝政治方向的書籍;而像醫學類、農牧類、工匠類的書籍他都沒用動。

    因此,秦始皇焚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促進國內各族群的融合,實現真正的大一統。

    由此可見,秦始皇焚書的確是為了鞏固統治。

    2、那麼坑儒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秦始皇坑殺的是一些“方士”,並不是真正的儒學弟子。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就開始沉迷丹道,冀望長生不老。當時有兩個比較有名的方士(煉丹師),一個叫盧生,一個叫侯生,兩個人自稱可以尋得長生不死藥,於是秦始皇讓兩人去尋找,但是到最後兩人空手而歸。秦始皇並沒有責罰二人,還繼續讓二人辦事。但是這兩個人小心眼,因秦始皇態度和語言上的不滿,他們就在外面散播謠言,評論秦始皇的為人,說始皇帝的一些壞話。秦始皇被惹得大怒,於是就將所有方士都恨上了。最後在都城抓到了460人,活埋了。此為坑儒。

    現在看來,這就是一個反殺故事:一幫大忽悠來騙秦始皇,結果沒騙成,被秦始皇反殺了。

    至此,我們看到坑儒事件其實是秦始皇憤怒之下的報復,與治國無關。

    ==============================================

    插一個八卦:

    話說外出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徐福聽到這個訊息,被嚇得不敢回來,就在東瀛(日本)待下來了。於是他和他帶的人就成了日本人的先祖。又因為徐福本身文化不高,識字不多,最後就把他勉強記住的幾個漢字當做文字使,還有一些只記住了偏旁部首,也拿來當字用了。同時,因為他帶的童男童女多是浙江溫州一帶人,口音與中原和關中都不一樣,因此,經過了若干年後,其發音就被稱作日語發音了。

    ==============================================

    小結一下:秦始皇總體上還算一個比較仁慈的人,他的為政措施,基本都是立足國家的長遠利益。只是在執行上出了問題,嚴重透支了民力,後續之君也沒能及時匡正緩和,導致了秦王朝崩潰。

    最後說一點:雖然秦始皇有如此功業,但為什麼後人多評價說秦始皇是暴君?

    我分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秦始皇當時重用了法家,而沒有重用儒生;等到了漢朝董仲舒鼓動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那些掌握話語權的儒生開始用文字對秦始皇進行攻擊,以報復秦始皇對他們的吝嗇。秦始皇暴君的稱號,絕對是對他懷恨在心的後世儒家妄加在他頭上的。

    作為一個開創者,必定會得罪一大幫利益團體;這些利益組織只要沒有滅絕,都要把怨憤發洩在沒有給他們利益的開創者頭上。這大概是開創者的宿命吧。

  • 4 # 懶得起名字2323

    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主要是為了統一國家的思想。眾所周知,漢武帝的推行儒學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統一國家的思想嘛。只不過統一的思想不同,統一的方式不同。秦始皇用暴力當然不合適,所以這也成了他歷史上的一個罪名。

  • 5 # 九鬼無夢

    焚書坑儒的真正意義是焚書坑述。述士也叫術士在當時也算是儒家的一種,但是由於他們並不是傳統的看書學習而是每日和道士一樣煉丹所以又被稱為方士。但是由於人們畏懼秦始皇的暴政而以訛傳訛誇大了而已。秦始皇最開始並沒有焚書坑儒的意思而是為了求的長生不老。而秦始皇的這個心思卻被一些方士利用。方士侯生、盧生等人為了高官厚祿答應為秦始皇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但是他們又找不到。按照當時的律法承諾無法兌現,或者找來的藥無用者當斬。於是一群人就逃跑了,並且在逃跑後四處汙衊秦始皇要殺盡天下儒士。這就造成了全國性的恐慌,而當時的儒生們都害怕這是真的;所以就紛紛寫詩罵秦始皇暴政不如以前的那些帝王,這直接動搖了秦國的統治。對於這種情況秦始皇當然不會慣著,當時就下令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隨後秦始皇命令將所有的歌頌前朝帝王好的書全部收集起來,統一焚燬。但是秦始皇也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了。每一本書都是在國家圖書館裡備份之後才燒的。並且那些農業、醫學等基礎書籍更是一本沒動。

    而在項羽入咸陽以後一把大火燒了國家圖書館,這些書也就真正的失傳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加強統治,更是因為當時的儒士為了金錢勢力而欺騙了他,並造謠惹得全國民心躁動。而秦始皇也是為了出一口惡氣。

  • 6 # 漁耕樵讀

    焚書最早從商鞅就開始了,在《韓非子》中,韓非寫道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名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遊宦之民,而顯耕戰之事。

    意思就是商鞅讓秦孝公對戶籍進行編訂,一五一十的連起來,讓他們相互監督舉告,如果有人犯法一起連坐。禁止私下請託任命官吏,由國家統一選拔。禁止遊說求官的,獎勵耕地和打仗的人。

    秦國一直是延續的這個整策,秦始皇統一全國,繼續執行份書的政策,也只是商鞅變法的延續而已,這屬於一脈相承的。至於商鞅為什麼要焚書呢,這要從《商君書》裡面去尋找答案。

    愚民

    其實如果你看《商君書》,內容其實和儒家完全是兩個極端。儒家核心在於:仁,智,禮,義,信,孝,廉。但是商鞅認為這都屬於“六蝨”,是有害的。在《商君書》中寫道

    六蝨: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

    商鞅認為用善良的人治理狡詐的人,國家就會被削弱。用狡詐的人治理善良的人,國家才會強大。用善良的人,百姓會親近他。用狡詐的人,百姓會依賴法制。

    儒家認為個人要聰慧明辨,社會要用禮樂教化,君主要仁愛慈和,治理國家要舉賢任能。但是商鞅認為,這都是亂的根源。

    商鞅認為巧言善辯是違法亂紀的基礎,禮樂容易讓人們驕奢淫逸,仁慈是犯錯的根源,舉薦是才讓違法亂紀有有所庇護。

    儒家認為應該用詩書禮儀教化百姓,為他們開智。商鞅認為有學問的人不好治理,商人太狡猾,技藝人沒什麼用(學民惡法,商民善華,技藝之民不用)。

    弱民

    愚民的目的在於弱民。讓百姓保持貧弱,侮辱他們,他們就會看重爵位。削弱他們,他們就會敬畏官員,讓他們貧窮,他們就會重視賞賜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農民有了餘量就會安於享樂,商人有了餘錢,就會製作精美的器物。官員如果有冗餘,他們就會生出事端。所以要強迫貧弱的人耕戰,讓他們富起來。要用賞賜(爵位或者免除勞役)讓富人捐出財務,使他們保持貧窮。

    故貧者益之以刑,則富;富者損之以賞,則貧

    法治混亂,國家就會產生亂了。任用賢良,清談之風就會盛行,軍隊就會被削弱。政策是百姓所喜歡的,百姓就強。如果是百姓不喜歡的,百姓就會弱小。百姓弱小,國家才能強大。

    商鞅這兩點效率確實高,就像現在我們一直討論的996,很多人不喜歡,但是它確實是提高公司效益的手段。這就是所謂的用百姓不喜歡的國家才會強大。大家都不要福利,也不準休息,公司不強大才怪。關鍵是不要讓百姓開智,否則他就知道你在騙他,在奴役他。所以首先要愚民。

    儒家和商鞅的觀點差不多是兩個極端,兩個都有可取之處,但是也都有缺失之處。儒家可以用昌於教化,法家長於治理。兩者相輔相成,去掉各自極端的方面,才是應該的。

  • 7 # 人皆可為舜禹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一個著名的關於秦始皇的事件,就是焚書坑儒,可以說非常的殘忍,當然對於秦始皇來說也並不是什麼稀奇之事。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因為當時他剛統一六國,百廢待興,很多人呢不接受秦的法律的束縛,他們覺得秦國的法律對自己沒用。別的地方的人也都已經習慣自己國家的習俗和法律,所以秦始皇就接受李斯的建議,於是全國上下焚書但凡敢私藏其他學說的書籍的人都被斬立決,看似簡單的事情經過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焚書的背後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爭執,更多的是因為秦皇明白一個政策叫做愚民政策。秦始皇雖然下令燒了除秦國以外其他六國的書籍,可是問題也沒有能得到根本的解決。文化越高的人思想也就越來越多,秦王焚書的事情引得當時各學說大家的不滿,他們認為秦王的做法有失妥當行為惡劣,就大肆批評秦王秦王惱怒但是讀書人又不像是農民,不好對付可是這些學者方士以為秦王心虛怕了就更加的肆無忌憚。這些人開始討論秦王的朝政,他們覺得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並且他們認為秦始皇的郡縣制是不合理的。特別是秦王晚年喜愛求長生之道就找道士煉丹藥成神仙, 在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和侯生替秦王煉丹失敗後,私下議論秦王的為人施政私生活等等方面。更加來氣的是,他們還攜帶秦王給予的求仙巨資出逃。於是秦王便下令坑儒士、方士,這一次大概活埋了460多人。我個人覺得秦始皇這麼做就是為了加強他的專制統治,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歡迎探討。謝謝

  • 8 # 彼岸歷史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是為了維護統治。具體說來,就是“統一思想”,消除不同政見,禁止非議政治,以保持社會和統治的穩定。

    一、長期以來對這一事件形成的歧義

    首先,一直以來,“焚書坑儒”都是秦始皇和秦國迅速滅亡的主要罪責之一。其實,根本沒那麼嚴重,因為“清理刪除”持反對意見的人(謗者)是歷朝歷代非常常見的事情,幾乎不值得一提。漢代的“酷吏”制度、唐代的“銅匭(告密)”制度、明代的廠衛制度以及最臭名昭著的清代“文字獄”,都屬此類。相比而言,完成中華民族思想一統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更顯得溫和而從容。同時從人數上來說,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也被誇大了,因為秦始皇不過是坑了三百多人,清代的“文字獄”可是成千上萬的殺。

    其次,從“焚書”的內容和數量上來說,和後代相比較,算不上什麼事件。對於“焚書”,到底是焚了哪些書、焚了多少書,史料中一直語焉不詳,只是大體知道《詩經》、《尚書》在“必焚”之列(看來執行的不太好)。

    第三,“坑儒”一詞被解釋為“坑持儒家學說的人”不恰當。一方面,按《史記》中的記載應該是“坑術士”,所謂“坑儒”是後來演化的。另一方面,先秦時期,儒家和法、墨、名、兵等學說一樣,只是“百家爭鳴”中極為普通的一種,其地位不僅遠沒有後世那麼高,甚至連和法家、墨家相比都遠遠不如。既然如此,始皇帝雖然沒有把它抬高為主流意識形態,但也沒有必要或者說不屑去滅絕它。而且,儒家推崇的“忠孝節義”統治階級們都很喜歡。明朝焦竑說:“秦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就是說,秦代並不排斥儒家。

    二、“焚書坑儒”的產生是歷史發展需要

    “焚書坑儒”,從殘酷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獄”,但從過程和結果上可以看作是對建立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一次嘗試。它的出現絕非偶然,秦始皇的“大一統”改變了國家政體的存在形式——即由“分封制”向“皇權專制”時代的轉變和過渡——這就必然要求有一種新的“文化軟實力”來配合法律、軍隊等國家機器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管理——這和大周初建時周公制禮是一樣的道理。

    三、“焚書坑儒”的負面作用。“焚書坑儒”的目的是讓人們莫談國是、不謗政非,其負面作用顯而易見。其一,人人三緘其口。《史記》明確記載:“天下畏罪,莫敢盡忠”、“群臣恐諛”。大臣們根本不敢提任何意見,因為不知道哪一句會違反原則,給扣上“以古非今”、“誹謗時政”的帽子,就有被殺頭甚至族誅的危險。因為李斯說:“以古非今者族!”其二,朝堂之上沒有了不同聲音。《史記》對此作了同樣的記載:“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下懾服謾欺而取容”,皇上不管說什麼,下面都是一片附和之聲。所以,西漢時,張釋之對漢武帝說:“秦以不聞其過,天下土崩。”

  • 9 # 小生聊歷史

    焚書坑儒講的是兩件事情,彼此並沒有什麼關聯。焚書是燒燬一些古典文獻,是有選擇性的燒燬,並且燒燬的禁本都儲存有副本。坑儒是秦始皇是想要尋找長生不老藥,後找尋無果,就把關於找藥有關聯的460餘名術士全部活埋了。

    焚書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宴會上,博士(古代官名,負責掌管和傳授經學)淳于越對秦始皇說道:“商周兩個朝代經歷了兩千多年,都是依靠分封王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作為諸侯,做國家的輔助力量,現在陛下改用郡縣制,萬一有危機,誰會來救助陛下呢”。丞相李斯聞言立馬反道:“三代之爭,何可法也.儒生 不師今而學古, 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 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統一可能遭到破壞。為了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權的絕對權威”。並向秦始皇提出了焚書的意見,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焚燒了《詩經》、《尚書》等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秦國外的列國曆史史記,不交出和談論禁書者斬。對於焚燒的書籍秦始皇還是留了後手的,秦朝的博士可以將禁書儲存在在宮廷藏書處。秦始皇之所以要焚書就是為了統一思想。那麼這些書現在又在哪裡呢?答案是都被燒了,不過不是秦始皇燒,被後來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一把火燒了,據說大火燒了三個月之久,咸陽宮的藏書燒的一點不剩,因此項羽才是焚書的真兇。

    坑儒

    秦始皇登上帝位後,想要長生不老,方士侯生、盧生稱自己能找到長生不老藥,最後並沒有找到所謂的仙丹。按照秦國的律法謊言不能兌現,處以死刑。兩人害怕受到懲罰,攜款逃亡,還對秦始皇誹謗了一番,秦始皇聽聞勃然大怒,下令追查涉事人員,最後把460餘名術士活埋於咸陽,這就是所謂的坑儒。點評:焚書坑儒並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當時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才那樣做的,可以說得罪了文人特別是最後還被文人握住了把柄是非常可怕的,他們直接讓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遺臭萬年,他們想黑個秦始皇那是小菜一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為靈魂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