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鸞竹

    朱棣造反主要原因是削藩造成的,朱元璋去逝後,大權掌握在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二人的手裡。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後,當時朱元璋曾想過立朱棣為太子。這個想法一透露,立即遭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主要是按照宗法立嫡立長不可更改,朱棣雖然也是嫡子,但他上面還有二哥秦王、三哥晉王,他是老四顯然不符合“立長”的規定。這些大臣的意見是立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太子附合祖宗的章法。所以朱元璋考慮了一會,覺得大臣們說的在理,如果立朱棣為太子,勢必造成兄弟之間的矛盾糾紛,因此也就同意了。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聽信齊、黃二人的建議,先後削去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齊王朱槫、湘王朱柏的爵位。貶為庶人,直接威脅到燕王朱棣的地位,而且朝庭已經從各方面著手準備收拾朱棣,他裝瘋被人識破,密報給皇帝,這才使朱棣下決心率兵進京。假如朱允炆不削藩,而是先鞏固自己的勢力,採取籠絡、封賞等政策,等根基穩固後,再逐步分化瓦解削權的策略,將改寫大明朝的歷史。

  • 2 # 甜瓜20875

    題目不成立,如果朱棣不造反,還有第二個朱棣,朱允炆根本就坐不住,朱允炆是朱元璋安裝的一部,穩定大局的棋子,真正的接班人應該就是朱棣,能力決定霸業,感覺

  • 3 # 飛將龍城

    我給出的答案是大明仍然會亡。只不過亡早亡晚就不得而知了,畢竟自古以來封建王朝受其自身限制,就沒有長壽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如果朱棣沒有稱帝大明會怎麼樣?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嫡長孫。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留下朱元璋傷心,傷心歸傷心,太子還是要立的。愛屋及烏的心理,再加上朱允炆是嫡長孫,他就沒把皇位傳給其他兒子,而傳給朱允炆。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稱帝,史稱建文帝。

    圖:朱允炆劇照

    朱允炆和他爸爸差不多,性格優柔寡斷。朱允炆從小熟讀聖賢書,滿腹經綸,頗有才華。但他溫雅、猶豫的性格確是致命的缺點。老話說:義不行商、慈不掌兵。帝王最基本的任職資格便是諳熟權術之道。

    他沒有雄才大略的野心,沒有治國安邦的經驗和信心。可以說在治理國家上沒有主見,全憑他的老師和大臣牽引指導。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裡的方孝孺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被誅九族的人,靖難之役後,朱棣進京,他檄文討罵朱棣。是可忍孰不可忍,憤怒的朱棣把這位忠心的老臣誅九族。

    完全依靠幾個儒生來治理國家,能好嗎?俗話說,空談誤國。單靠紙上談兵很難成事。在三位老師的領導下,建文帝開始了作死之路———削藩。

    圖:燕王朱棣

    原本就對皇位虎視眈眈的燕王藉此機會打著“清君側”的名號開始擾亂。原本握著一手好牌的建文帝,因為不會用兵,最終被燕王虐死。

    回頭看燕王,稱帝后的朱棣做的這些業績。

    一、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二、鞏固了南北邊防,修建明長城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三、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宣揚國威。

    四、遷都北京,加強對中原的控制,維護通一。

    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當然,除去弒君奪位,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透過對比,朱允炆如果稱帝繼續統治,對於大明來說會越來越孱弱。就像清朝末年的清政府,政治昏暗、軍備廢弛,面對的結局終究是亡國。
  • 4 # 劍驚風

    這跟明代的分封諸王的體質有關係,當時有兩個勢力比較大的親王(明代一字王為親王,兩字王為郡王)一個是寧王朱權(鎮守東北,身後8萬雄兵)一個是燕王朱棣(鎮守北京,身後4萬雄兵)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自然能鎮住,兒子不會反老子,朱元璋一駕崩自然會鎮壓不住,總之諸王勢力太大,皇權沒有集中於一身。還跟朱元璋屠殺功臣有一定關係。朱元璋留下的基因也不好,明朝也是歷史上最黑暗的國家,個代皇帝都不學無數。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我們一起來淘汰,一起和古人神交

  • 5 # 柳先生

    可能會覆滅的更快吧!朱允文的建文新政實施起來沒有那麼容易,而且畢竟是年輕了,不能完全的掌握朝廷個天下。朱棣就不一樣了,推行下西洋,學習西方國家,開通貿易,很大程度上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商機!不要忘記朱元璋時期是禁海抑商的,按照朱元璋的政策可能。。。

  • 6 # 途牛山小旋風

    如果朱棣沒有造反,那麼可以確定朱允文應該沒有進行激烈的銷藩運動。燕王雖然胸懷大志,但假如沒有建文帝步步緊逼,他肯定是不敢造反的。他這一輩子基本會在醉生夢死中度過,偶爾可能會奉旨討伐一下不臣的異族,也只有在這短暫的時刻,燕王才是那個雄才大略的英雄。

    朱允文自幼生活在深宮大院內,性格上屬於比較保守和文弱的人。肯定是不會繼續討伐蒙古殘餘勢力的,也不會派使者去海外宣揚國威。他會延續古往今來第二代君主常做的事情,就是“休養生息”,給國家和人民慢慢積蓄能量的時間。

    因為朱元璋非常討厭太監,同時對錦衣衛定了調子,即司法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刑部、大理寺們去處理,這種沒證據,先抓捕定罪的機構,以後不許有。朱允文會非常好的延續朱元璋的政策,所以假如朱允文一系能夠把持大明王朝的話,相信應該沒有“廠衛”作妖的空間。東廠完全不會出生,錦衣衛的職責將只是皇帝的安保部隊。

    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把宰相給廢除了,所以國家一切事務都由皇帝說了算。這種感覺很爽,但也很痛苦,因為工作量非常大,以至於後來的皇帝,包括朱棣都沒法適應。所以朱棣創造了“內閣”,找了一群秘書幫他處理國家大事,並且給這群秘書一個稱謂,即“大學士”。後來內閣制逐步成熟,併成為處理國家政務的主體,大學士們也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宰相”。內閣制與君主立憲制很相似,如果參照後世歐洲很多國家,比如英國,這種制度其實還是比較先進的。雖然造成了皇權和大臣之間的內耗,但也很好的限制了皇帝的權力,決策上比較民主,是集體智慧的結果,這樣總比把一切希望完全寄託在皇帝一人是否英明神武上,要靠譜很多。從明朝整個歷史上也可以看出,越是後期,皇帝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越困難;同樣越是後期,皇帝乾剛獨斷的機會,也是越少的。因為朱允文不是朱棣,當他面對堆積如山的奏章和問題時,會採取什麼辦法來解決,這確實沒有答案,從機率上看,他和朱棣想法一致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內閣制也許就不會誕生。可能會恢復宰相,也可能會咬牙自己處理,也可能會有其他制度產生。

    再說說壽命問題。朱棣後世子孫都比較短命,多數都在30歲上下便駕崩了。有很多明君在位時間太短,給大明朝帶來的收益不夠多,明朝也始終沒能積蓄出漢武帝這樣的中興霸主。造成皇帝短命的原因,除了御醫世襲制這種坑爹套路外,主要還是朱棣一系可能有某種致命的隱性基因。朱允文身體狀態未知,如果是繼承了朱元璋的好基因,那後來的皇帝們應該比較長壽,政策的持續性也會更好一些。

    最後再說說定都的問題。朱棣因為封地是北京,加上他是造反奪的天下,他在南京確實有危險,同時“天子守國門”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他遷都北京了。假如朱允文順利當一輩子皇帝,那他是不會遷都的,南京將會成為朱明王朝唯一的首都。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我們能夠發現,南京雖然地理位置極佳,但凡是以南京為都城的朝代都非常弱小,而且命途多舛。南京雖然人文經濟優越,氣勢宏偉無比,但這座城市卻並不適合做首都,不信邪的朝代都被虐的懷疑人生。假如明朝始終以南京為首都,我有理由懷疑,它是否還有276年的國祚。至於南京為什麼不適合做首都,其實無論是神乎其神的傳說也好,還是以事實為依據的分析也好,網上都有很多,我就不再闡述了。

    總體來講,朱允文當皇帝,明朝將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明朝,我們看到的一切關於明朝的歷史會被全部顛覆。假如朱允文能夠執政始終的話,我相信他會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是大明王朝走向巔峰的一個助力點。歷史對他的評價會比較一致且中規中矩。

  • 7 # 仁者厚德載物

    如果永樂大帝朱棣沒有造反,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天下,有利有弊,至於明朝的命運仍然很難預測,因為誰也不知道朱允炆的後代是比朱棣的後代是強還是弱。朱允炆肯定不如朱棣雄才大略,但朱允炆比朱棣仁慈善良,老百姓在朱允炆的統治下應該比在朱棣統治下的日子好過一些。

    朱允炆也是一代明君,如果朱允炆繼續做皇帝,不會有朱棣那麼多文治武功,而是休養生息有些像西漢的文景之治,而朱棣好大喜功更像漢武帝劉徹。事實上,朱棣治理天下好像比漢武帝還要好一些,至少朱棣沒有巫蠱之禍沒有下罪己詔。

    建文之治與永樂盛世相比各有千秋,有燕王朱棣坐鎮北方,蒙古也不可能入侵中原。明朝不遷都北京,也不會有後來瓦剌與後金進攻北京的事情發生,“天子守國門”有利有弊。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及其後代一直做皇帝,明朝很可能一直定都南京,明朝很可能沒有朱棣後代做皇帝的大一統王朝276年,南京的歷代王朝與北京相比都相對弱勢短命,比如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最長的東晉也只有一百年左右,即使明朝在南京朱元璋加上朱允炆也只有三十多年,南宋從南京遷都杭州才延續了一百五十年。

  • 8 # 明太宗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帝削邦,舉兵發動叛亂,史稱“靖難之役”。造反的過程長達四年,最終以建文帝失敗,丟掉皇位,燕王朱棣成功奪得皇位告終。靖難之役給予了人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若沒有靖難之役,建文帝削藩削的順順利利,國家依舊由他掌管,那麼後來會發生什麼事呢?永樂覺得輕則喪失北平一帶的城池,重則直接亡國。

    眾所周知,明朝原來的都城在南京,朱棣篡位成功後,遷移到北平。朱棣為什麼要將都城,從當時最繁華的城市南京遷到北平呢?原因在於蒙古人!蒙古人一直是明朝的宿敵,無時無刻不在明朝的邊境搗亂,甚至有的蒙古人想重返元朝時的繁華盛狀,舉兵進攻明朝的邊境。而北平的地理位置對蒙古人來說是不二的選擇,而唯一能鎮得住蒙古人的是朱棣。從朱棣登上皇位後,北平的戰事一塌糊塗,根本沒眼看。如果任由蒙古人繼續囂張下去,很有可能會釀成大禍。所以朱棣不聽群臣勸阻,執意遷都北平。遷都到北平的朱棣,透過五次御駕親征,讓蒙古人知道明朝的可怕,不敢再輕易的擾亂明朝邊境。因此邊境換來了十幾年的和平時期。

    如果當初朱棣沒有造反,被建文帝降為庶民,那麼北平將無人可守。說到這,可能會有人想到寧王,但你想想建文帝削藩會單獨留下寧王不削嗎?從靖難之役的戰況就可以看出,當時朝廷內並沒有一員大將可以勝任朱棣的位置,若有人可以勝任朱棣的位置,靖難之役朱棣也不會成功了。再者說,朝廷中有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三位書呆子做主,任由你多厲害也會被埋沒下去,耿炳文就是最好的例子。

    沒人可以鎮得住蒙古人的話,蒙古人日益囂張,知道明朝沒人,就敢舉兵大肆進攻明朝邊境。到時候北平陷入蒙古人之手,進可攻,退可守,就像一根魚刺一樣刺在明朝的喉嚨上。此時明朝很有可能會被蒙古人從北平一路進攻到南京,然後直接亡國,蒙古人重振元朝時的輝煌。這就是永樂說的,輕則喪失北平一帶,重則直接亡國。

  • 9 # 十點烏托邦

    無論是誰稱帝,大明朝都是會滅亡的,這就是封建主義的弊端性。假如朱棣沒有造反,一個烏托邦式的政權,過於理想化,紙上談兵,也是沒有未來的。

    朱元璋之所以立朱標為太子,是為了保持皇位的正統性、合法性,也是為了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立朱允炆也是同理。

    朱允炆跟他父親十分相像,同樣溫文爾雅,熟讀儒家經典。換成現在,可能會是一個跟百姓打成一遍的好官,但處在明朝就不一樣了。

    朱允炆和他的叔叔們相比,還是嫩了點,缺乏實踐。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而這三個雖有才華但無實踐,一個理想主義者,用這些人管理國家是不可能的。

    朱允炆要是想去建立烏托邦式國家,是不可能的,最終朱元璋剛剛建立的秩序也會被打亂。

    就算朱棣沒有造反,還是有第二個人造反的。分封藩王,無論有沒有利益衝突,只要正統不夠強勢,長期下來必定會造成“強枝弱幹,尾大不掉”之勢。

    想要依靠血緣來維持分封是不可能的,最終也會是一場腥風血雨後,皇位換人。

  • 10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朱允炆如果當皇帝的話,明朝很難達到巔峰,但是如果朱允炆當皇帝,明朝或許也不會這麼慘。

    事件回顧

    我們會發現朱允炆相比朱棣而言心更軟。

    按理來說心軟、心地善良不是一件好事嗎?不恰恰相反,普通人可以心地善良,是因為他們的上面有一系列的制度在規範約束著他們,而且能夠好人有好報。

    當皇帝的人如果心太軟、心地善良的話,就會發現上面沒有任何規章制度約束他,下面也沒有任何臣子敢約束他。心太軟往往就意味著對於該承辦的事情不承辦,對於該表揚的物件不表揚,對於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偏做。

    簡單來講,朱允炆就像是朱標二號,只不過相朱標而言,他更加的善良罷了。

    相比較而言朱棣更加狠辣,他知道什麼人該殺,什麼人不該殺,而且他知道朝廷的發展動向,更知道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內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比如北方的遊牧民族想要進攻大明朝,朱棣聽到之後直接率領的軍隊前去抵禦,甚至人家原本混得好好的,根本沒有打算進攻,朱棣也率領著軍隊有事沒事就揍他一頓。

    因為朱棣明白,只有把他打怕了、把他打服了,讓他一聽見自己的名字就全身發抖,只有這樣大明王朝在未來幾十年之內才不會遭遇邊境危機。

    沒錯,這就是事實

    那為什麼說如果朱允炆當皇帝的話,明朝或許不會這麼慘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朱棣儘管很能幹,但是朱棣的子孫以及子孫的後代卻未必有這麼能幹。

    簡單來講,朱棣的子孫後代太能折騰了,折騰來折騰去就容易把正事給忘了。

    相比較而言,朱允炆當皇帝的話,則會開啟另一扇門,這扇門裡面是什麼一切都未知,可能讓明朝走得更好,也可能讓明朝壞得更徹底。只不過畢竟是假設嘛,誰也不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像《西虹市首富》裡所說的條件一樣,讓你在一個月花完十億,你會怎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