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ollyels
-
2 # 秋雨夏蟬
有一部分是口口聲聲仁義道德為國為民的偽君子,為了利益,不惜出賣國家的垃圾。
也有一部分真的想竭力改變大明。
-
3 # 熊二6171
感謝邀請。東林黨的指導思想是王陽明的心學,初期對於儒家理學有一定衝擊,對於開啟民智有一定積極意義,講究學以致用,普及教育,科學研究,商學發展都有了不錯的促進作用。由於心學後期發展走了彎路,好多門生開始結黨營私,黨同伐異,讓大明朝陷入了無休止的內鬥當中。
-
4 # 浪78405407
明朝政府已失控了,皇帝太仁慈了對文官,但給的薪水又太低所以沒有東林還有西林。魏忠賢不死估計還可以撐幾十年的
-
5 # 遠處吹來陣風
重整道德的十字軍,卻不是改革政治計程車大夫。這是一直以來對東林的評價。東林因顧憲成高攀龍在無錫重建東林書院講學而冠名,所謂東林黨始源於爭國本,何謂國本?因為萬曆無嫡子,長子朱常洛是萬曆一時臨幸宮女所生,一直不為萬曆喜愛,而萬曆寵幸的鄭貴妃育有次子朱常洵。朱常洛到成年冠禮那年都沒封號,也沒正常的出閣教學,更不用說立為太子,因此傳言朱常洵更可能被立為太子。
對於萬曆的態度朝堂上分為兩派,一派以內閣首輔王錫爵為代表,這派認為太子由萬曆喜愛而定,皇帝選太子是皇家的私事家事,外人無權利插足。另一派以東林派為代表,這派認為太子是國家後繼根本,皇帝是聖君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一切應以儒家經典道德要求自身,而不是任由皇帝個人喜好決定,否則會動搖國本。更重要的是大明洪武帝就有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兩派的爭鬥發展到各自站隊,也就是萬曆後期黨爭的發端。
應該說萬曆的性格還是比較寬和,不像他爺爺嘉靖更像父親穆宗。否則國本之爭完全會發展成嘉靖的大禮儀之爭,百官廷杖血肉橫飛。萬曆心灰意冷外索性眼不見不淨,在後宮修道煉丹用怠政的方式對抗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決策機器因此失去了正常效率,到萬曆晚期甚至戶部工部兵部等六部要害機構有一半缺員得不到補充,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經濟軍事正常運營。東林派雖然說立足點沒什麼可咎之處,但畢竟對造成的國家損失是有責任的。更有影響的是爭鬥的後遺症在兩派之間造成很大的隔閡在以後歷史發展中一再發作,大明的滅亡黨爭的各派都難辭其咎。
因為東林派的態度為萬曆不喜,所以萬曆晚期的京察中東林的大佬一一被致仕逐出朝堂,直到萬曆辭世朱常洛被擁戴為泰昌帝,東林再次因擁戴之功重新成為大明朝堂的主流。
天不假年,剛成為大明皇帝的朱常洛竟然因為一顆紅丸一個月後就離世了,年幼的泰昌帝長子朱由校成為了大明皇帝天啟帝。而隨著東林擁戴之功的慣性,朝廷上這時擠滿了東林之人,這就是所謂的眾正盈朝的由來。大明就只有這一次眾正盈朝,不存在地攤史學家所說的崇禎年間的眾正盈朝一說。
東林開始對朝政的控制隨之而來的就是面對關外努爾哈赤的軍事壓力和國內窘迫的經濟財政。東林做了一些努力,但也只限於修修補補,儒家清流的侷限不可能讓這些科道出身的官員有對大明大動刀斧的魄力。軍事上東林提名和他們關係交好的楚黨出身的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然而同時出任遼東巡撫的也是東林葉向高門生王化貞。王化貞和熊廷弼經撫不和對遼東局勢造成了嚴重後果,雖然熊廷弼是經略高王化貞巡撫一級,但王化貞因為兵部尚書張鶴鳴(非東林)是朝中的靠山,反而王控制了關外大部分軍隊。王化貞反對熊廷弼防禦為上的策略,又輕信早暗投努爾哈赤的孫得功,主張軍事進攻,結果在廣寧遭受了最慘烈的失敗。猛將羅一貫劉渠戰死,十幾萬大軍潰散。
在內政上東林秉持了一貫的官不擾民減輕民眾負擔的主張,每年加徵的遼餉四五百萬兩在天啟二年由於遭受到嚴重災害而被蠲免了一半。注意這是全國性的減免農稅,由東林主持並實施,地攤史學家應該就是移花接木把這嫁接到魏公公身上。
大明這時面臨著關外軍事失利和不約而至的自然災害,財政窘迫是當務之急。天啟三年,東林接受了戶部尚書李起元(非東林)的建議,增加鈔關的徵收額度,由洪武帝規制的三十抽一增加到十五抽一,以後成為定製,到崇禎年間再度提高到十抽一。這是加收所謂的工商稅,建議人李起元是非東林非閹黨的中立派,主持實施者是東林,而地攤史學家嘴裡魏公公成了主角,雖然此時的魏公公只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中的一個,提督東廠都還沒上任,操控朝政更沒到資格。
東林做的另一件事是撤銷對丁員的蠲免,大明祖制只要考上秀才有了功名就有了一定的豁免賦稅的額度。東林都是兩榜進士的讀書人出身,這政策其實是對自身利益的剝離,以後再聽到地攤史學家說什麼東林為自身利益不顧國家利益不惜怎麼怎麼的儘管可以翻他們白眼。
儘管東林做了一系列努力,但是大明危機並沒被解除。關外努爾哈赤虎視眈眈,關內財政的窘迫依然沒徹底解決。轉折的時刻到了,癸亥京察又點爆了激烈的黨爭。東林領袖左都御史趙南星主持這次京察,對道德的潔癖又性格剛直缺乏柔性政治策略,大批齊黨浙黨昆黨在京察中被貶斥,東林中的邊緣如阮大鋮等也利益受損,從而彙集到魏忠賢的身邊。楊漣二十四大罪對魏忠賢的絕地反擊在天啟的庇護下終告失敗,隨著楊漣左光斗周順昌等一一下獄死在獄中,東林的時代結束了。
-
6 # 無常的小跟班
7月24日
1,客觀的講,沒有哪個封建王朝是有何不滅的,這是大明王朝滅亡這個鍋,東林大肯定要背很大一部分,這是賴也賴不掉的事實。
2,大明朝的滅亡,東林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什麼我會這麼講?東林黨是明朝末年,對明文人士大夫的一個統稱。從古至今都是文人士大夫管理國家,國家沒管理好,不是他們的責任,誰的責任???
3,我們來說說真實的明末東林黨,明朝末年,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大多數都是江南富家大族,助培養的利益代言人而已,除了過別少數真清流有傲骨意外,其大多數是表面是兩袖清風,道德高尚。私下官商勾結,驕奢淫逸,貪汙腐敗。但是他們掌握輿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今天攻擊這個這個政策,明天攻擊那個政敵,典型的眼高手低而誇誇其談。卻又自命不凡,除了打嘴仗一無所用。他們的理想是馬兒可以跑,也不用吃草。
4,崇禎皇帝扳倒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以後,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獨掌大權。折騰了十多年,一事無成,除了打嘴仗就是黨同伐異,最後隨著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大明朝也就亡了。
5,作為封建王朝的大明,遲早是要滅亡的,但是東林黨的存在,確確實實的加速了大明朝的滅亡。
6,崇禎皇帝在位十幾年一直被東林黨的文官集團裹挾著。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成,加上自然災禍,導致大明王朝滅亡了,崇禎皇帝最後死的時候說出了那句文臣皆可殺。
7,最可笑,最諷刺的是崇禎皇帝讓他們拿錢出來,他們個個哭窮。李自成打進北京以後,在北京的府庫,只搜刮到了10萬兩銀子。這些所謂的清流們,結果給李自成貢獻了七千萬兩銀子。這個相當於大明王朝這個國家十多年的財政收入啊。如果朝廷有這麼多錢平遼東之患,救天災之急完全沒有問題!滿清打到了南方,對南方進行了大清洗,更是搜刮了無數的財富。
-
7 # 鬼山楓語
東林由來
東林始於顧憲成。顧憲成在萬曆二十二罷官歸鄉,此人威望極高,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等人的資助下修葺宋儒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講學集會,他和弟弟顧允成等八人形成東林學派,人稱東林八君子。
這些人有學識有人望,曾有官職,上和朝廷有關聯,下在士林有影響。
東林學派隨著影響的擴大和參政的深入,成為政治團體,就是東林黨。
他們的宗旨是求學以增加個人修養,議政以得政治清明。
顧憲成在東林書院的著名對聯可以看到他們的志向: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東林黨人的初衷是以天下為己任。
東林行事從明中葉開始,士大夫中出現一種現象,就是把敢於批評權臣、批評內閣院部當成清高,風氣之下甚至更敢於批評皇帝。
這種行為恰到好處效果當然不錯,但行事太過就會有不利影響,有些大臣就整天啥事不幹,只是一味批評,以此邀名,以至於對內閣和重臣形成掣肘。比如張居正父親亡故,按理回家守孝三年,皇帝下令奪情,張居正也不想走,於是柬官彈劾,造成了很大影響。
東林黨人受風氣影響,埋下開啟黨爭的伏筆。
東林與閹黨事情很快出現了變化。
東林黨引領一時風氣,凡是自名清流的,凡是批評朝廷腐敗的,凡是為正派大臣辯護的,凡是主張在考核中去奸留正的,凡是在爭國本中批評萬曆和鄭貴妃的,都會被視為東林黨,此時東林的範圍已經擴大。
有些官員有過劣跡,有些人被認為不端,不被東林接受,這些官員也成立派系與東林對抗,按照地域分為三派:山東的齊黨,湖廣的楚黨,還有江浙的浙黨。
這是最初的黨爭,東林與三黨。
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媳婦熬成了婆,開始執政,他們收拾了一批品行不端的官員,但是也罷免了齊、楚、浙三黨,這事很不地道,結果造成一件惡果,這些不容於清流的官員轉身就投靠了魏忠賢,形成閹黨。
閹黨不特指宦官集團,而是指以魏忠賢為首的一個政治集團,包括部分官員。
更大的黨爭由此開始。
天啟年黨爭天啟初年東林黨在朝廷的勢力很大,但是到了天啟三年形勢大變。
魏忠賢本想拉攏東林黨,可惜東林的一項重要主張就是反對宦官干政,在遭到嚴厲拒絕後,他開始嚴厲打擊東林。魏忠賢提督東廠,親信田爾耕掌握錦衣衛,許顯純掌握鎮撫司,兩位內閣成員顧秉謙和魏廣微不為清流所容,於是投靠了魏忠賢。
此時閹黨實力大漲。
天啟四年,東林彈劾魏忠賢以及閹黨,到了年底東林大敗。
天啟五年,魏忠賢將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六人下獄,趙南星等十五人削籍。楊漣最慘,被施以酷刑,土袋壓身,鐵釘入腦而死。左光斗、魏大中也受盡酷刑,身死。
東林敗得妥妥。
相比而言,閹黨是個不擇手段,也更加精明的團體,整死人不償命,所以能勝。
閹黨為了打擊東林,做了一件趣事,仿照《水滸傳》的名號,做了一本《東林點將錄》,裡面羅列了上百東林黨人,有天罡星三十六人,比如托塔天王李三才、浪子錢謙益,地煞星七十二人,比如青面獸左光斗、金眼彪魏大中。
東林黨的點評東林黨一直在積極維護封建制度,以天下為幾任。
但是他們打擊三黨,開啟了黨爭,由此陷入與閹黨的更大黨爭,國家陷入動盪,後果嚴重。
他們裡面有不少傳統士大夫,為人正直,但是面對強大精明的魏忠賢還是敗了,一敗塗地,他們的精力沒有用在救國上,很快也就永遠失去了機會(當然,在他們看來黨爭也是救國,可惜這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內訌,根源還是在皇帝)。
閹黨的點評不少人在挺閹黨,說閹黨比東林強,他們的覆滅導致了明的滅亡。
果真?
首先看看閹黨成分。
魏忠賢,不學無術,他的厲害不是會治國,而是會打擊對手。他最想做的就是黨同伐異,說起政治要領那是沒有的,他給投靠的人分官,給親屬分官,最厲害的是一個侄子和一個侄孫還在襁褓,就封侯伯,還有太子太保和少師。
黨徒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舉個例子,就知道這些都是什麼人:十狗之首周應秋,這個人能當左都御史,是因為擅長烹飪,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喜歡他燒的豬蹄,結果就當了御史的一把手,人稱“煨蹄總憲”。
事實上,這些人裡的大多數就是喜歡當官,至於治國他們不懂。
其次,這個集團是沒有行政方案的,只是把持朝政,打擊異己。
話說做事是要拿出一套方案的,比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新政,也包括劉瑾的盤查和清丈,但是魏忠賢沒有這種方案,或者,要有願意治國的主導思想(比如三楊),但是閹黨也沒有,這群人當初聚集一起就是為了對抗東林。
我看不出閹黨為大明做了什麼。
天啟時遼東太平,是因為有孫承宗這個大神,還有他提拔的袁承煥。民變減少,是因為天啟的爸爸取消了礦使稅監。起義沒有大爆發是因為已在醞釀,而事實上陝北農民起義始發於天啟七年,這就是證明。
明亡與東林王朝不是一天衰弱的,萬曆三大徵,消耗巨大,強烈衰弱了明朝。
萬曆四十六年遼東打仗時,國庫已經非常空虛。朝廷做了一件事情:全國田賦加稅。從四十六年到四十八年,三年加稅三次,合計加稅九釐,共得銀五百二十萬兩。這就是“遼餉”,以後成為固定的稅收,魏公公也沒有廢除,這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天啟經歷了黨爭,對國家有害,繼續衰落。
崇禎雖然勤政,但是能力有限,無法挽救極度衰敗的明朝,要說魏公公可以,我無法相信,按照歷代王朝的興衰規律,這時迴天太難,需要一個新興的、活力的、強大的勢力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新王朝,然而滿清趁虛而入。
明朝的滅亡史其實是一部漢人的內鬥史,可以看出,毀滅都是從內部開始的,東林黨也充當了部分角色,不管它願意不願意。
PS:魏公公只是一個順流而下的人物,也在為明朝的覆滅添磚加瓦,無論他在或不在,大明都活不長久的。
-
8 # Renai55ance
東林黨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但對於魏公公的幹孫子乾兒子們來說就不是了,魏公公被東林黨罵慘了,幹孫子乾兒子們要給魏公公爭口氣
首先“東林黨”這股勢力並非尋常黨派,感興趣者自行百度《東林非黨論》《東林非黨論質疑》《東林非黨論質疑的質疑》,所謂“東林黨出身於江南”,典型代表:
這種答主對明朝黨爭一無所知,恐怕只知道顧憲成是江蘇無錫人,不知道楊漣是湖廣人,趙南星是石家莊人,不知道浙黨、秦黨,更不知道學術界的定性
而且有個嚴重的錯誤:將士大夫等同於東林黨,事實上,這是給魏公公平反的常用伎倆
而說“表面兩袖清風”的是不是不知道東林黨主持京察第一個撤的就是親戚?
還有顧憲成最不爽的就是“滿口仁義道德,乾的確是吃人的勾當”反而是閹黨喜歡這麼幹閹黨還說東林黨是閹黨最令人作嘔的還是閹黨,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雖然不是親生的東林黨想免除所謂的商稅是真的,但並不是想將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
至於說什麼“崇禎被東林黨裹挾所以一事無成”,這很明顯是信了崇禎這個忠臣殺手的鬼話
看看這裡面誰呆的最久?說這種話的人連入門級的《明朝那些事》都沒讀過,多讀點書再來好嗎?
東林黨人做的實事(上文未提到):
反對土地兼併
料羅灣之戰(東林黨人負責協調海軍)(其實沒什麼實際作用)
利瑪竇進宮(李三才,李之藻,葉向高)(是的沒徐光啟的事)
《幾何原本》翻譯(徐光啟,葉向高出資)
遼東孫承宗
三山論學
還好這是在明朝,要是在英法,直接革他老母的命了
-
9 # e_listen141814398
那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完全不顧歷史事實。難道當時全國的史學家全都同樣的偽造歷史,除了敘述方式不同,為什麼他們的敘述的歷史事實都大體上互不矛盾。難道中國歷史只能是徹底的虛無嗎?
個人認為,歪曲和偽造中國歷史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也是公開的學術造假。所謂《清實錄》中清軍的戰報報告清軍捉住了馬士英,最後馬士英和投降清朝的降將方國安父子等等投降過去的將領一起被處斬,這樣的事實只是佐證了眾多史書上記錄的清軍殺降的事情,並沒有馬士英不在方國安軍中,自己組織抗清隊伍的記錄,事實上馬士英帶著他的殘兵敗將當時就是投靠了方國安的大軍。眾所周知方國安擁有重兵,在被馬士英策反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政權和荼毒江南人民的主力部隊,這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清軍殺降並不能證明這些投降的將領的罪惡不存在。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註定了中國近代的悲慘命運。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透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在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痛斥馬士英,馬士英罵李香君是賤人,實際上,馬士英才是最大的賤人。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我是在探討崇禎為什麼生死國滅?這是明朝末年政治生態決定的現實,不搞清這一點,就不知道明朝為什麼亡國。馬士英在崇禎年間的表現倒是很不錯,但當時的政治生態環境只容許像馬士英這樣善於拉幫結派的人生存,這是明朝滅亡也是中國近代史悲劇的深層原因,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談到過的那樣,中國近代落後始於17世紀。
你說馬士英善於拉幫結派。這倒不是假的。馬士英的朋友圈也是非常廣,他早就想投降清朝,然而對方嫌他是首惡元兇,清朝不要這樣的大奸臣。他透過朋友圈,到處都有人接收,到處都有人替他說話,於是乎馬士英始終沒有被處分,也沒有被動一根寒毛,明朝末年這些人只考慮私人朋友關係而不顧及其他人。馬士英後來被安排在方國安的手下,方國安的部隊是明朝的主力部隊,卻成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要力量。
明朝在崇禎手上意外突然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天災。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情況跟唐朝末年的情況非常接近。但唐朝末年的情況是黃巢起義軍佔領了包括廣東在內的廣大華南地區,但黃巢本身並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有點類似於李自成的情況。在200年前的明英宗曾經被瓦剌軍隊俘虜,但在於謙的帶領下,明朝又堅持了200年。當時的人們似乎把馬士英也當成了于謙再世,結果卻大失所望。
透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麼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個人感覺當今世界,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鑑,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
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併為將來在清朝的晉升做好準備,張國維趕來救援,馬士英和方國安為了阻擋張國維的救援,阻斷石橋,並且在石橋墩上刻下了十個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向前行。明朝的史書《聖安本紀》、《明季南略》、《續明史紀事本末》等大量的史書中都有相同的記載,並且有刻的石碑為例,不可能當時全國的史學大師們集體睜眼說瞎話,否則只有歷史的虛無了,任何歷史都不能相信。
馬士英,讓南明王朝的福王政權、浙江的魯王政權的主要力量是方國安,但馬士英的唆使使得這支超過10萬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史書記載,馬士英在逮捕和迫害他人方面絕不手軟、極為強硬,並不計任何後果,但這並不能代表馬士英對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馬士英的晚節是這樣,難道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在顧炎武的《聖安本紀》和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記載。我覺得華人不應該那麼賤,連自己的歷史都沒有了,歷史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否定這個民族的存在。馬士英率領軍隊依附於方國安 ,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軍隊是朱以海南明政權的主力部隊,在馬士英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在橋墩上刻下兩行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後來,看管魯監國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覺得沒抓住朱以海,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後來清軍將他處死。投降過去的阮大鋮、方國安等等,也被清軍殺了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這是他最初能夠為廣大東林黨人接受的原因。但他為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據《聖安本紀》記錄,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殉國而死。但馬士英絕對不存在殉國的說法。
明末清初的時候,報業十分發達,這使得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比先朝要可信的多。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
方國安在馬士英的策反下,成為了覆滅南明王朝、屠殺江南人民的主力部隊,並非愛國將軍關於這一點必須尊重事實。在馬士英控制下,潞王至多是一個傀儡,毫無獨立人格,潞王朱常芳為了早日擺脫這種傀儡生涯,做出了投降清朝的無奈之舉。試想一下,作為一個皇帝,要不是傀儡當得實在難受,誰願意投降敵人那一邊當奴才。
《南渡錄》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據《南渡錄》記載,朱由崧是被馬士英勾結宦官黑的。弘光皇帝的荒淫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載並非是真實的,據記載馬士英勾結宦官把那些接蹱而死的宮中女人(估計是被馬士英一夥虐待死的)都說是弘光皇帝乾死的,抓蛤蟆的事也是馬士英制造的謊言。
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弘光皇帝整日以淚洗面,很少接近女色但是很愛喝酒。有一次馬士英告訴他要是不聽話,就把他皇帝位置廢了,弘光皇帝聽了以淚洗面,痛哭不已,從此一切權力都任由馬士英把持。
南明時期馬士英借皇上選皇后和妃子的機會,大肆搜刮美女,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有所反映,由於他只要沒有結過婚的美貌少女,很多被抓進宮的少女,都被糟蹋死了,害得少女人人自危,有的投井自殺,連這些少女的母親也自殺了,有的到處拉郎配找男人。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從歷史上看,有了權力的人找女人還真是不得了。
-
10 # 歷史百家爭鳴
東林黨,是明朝晚期湧現的一個團體,他們以針砭時弊,關心朝政而聞名。那怎麼評價東林黨在明朝的作用?
對於東林黨的評價要一分為二,東林黨對於明朝的作用有好有壞。東林黨好的一面就是他們針砭時弊,有“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極高的道德責任感,他們的宗旨是道德濟世並根據社會的現狀,試圖對社會作改造。吳偉逸就認為:“東林黨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說他們的悲劇命運是“咎由自取”,不符合實情。“東林黨人表現出來計程車大夫的耿直、勇敢、剛毅,為了理想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卻萬古流芳”,“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的瑰寶,是值得後人敬仰的。”但東林黨的階級屬性使得它有壞的一面,那就是東林黨人為了政治權勢利益,與其他黨派的人進行黨爭,而黨爭也是使得明朝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大臣們都在相互爭鬥,忽視了自己的職責,並且黨爭使得閹黨逐漸坐大,更加加劇了明朝的腐敗。
總的來說,東林黨壞處大於好處。因為東林黨的成員多是江南的地主階級,他們很多政治建議都是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他們雖說要注重百姓的利益,可關心的還是自身利益。而且東林黨人思想過於迂腐,他們不能根據社會實際來應對實際情況,難以在時局中有所作為。他們也缺乏治國才能,他們偏愛行政改革的空想,他們的運動在體制意義上可以被認為是倒退了一大步。
參考資料《劍橋中國明代史》
回覆列表
東林黨初期是利用儒家思想治國安民。中後期以後就走向極端,甚至內訌,也同樣排斥異己。明朝滅亡有東林黨爭有一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