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張的茅草屋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下令"胡服騎射",至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革,《資治通鑑》有如下描述:可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最跟本的原因是為了國家的強大,因為趙國當時的戰略環境非常不好,東面有齊國、中山國,西面有樓煩、秦國、南韓。中山國在齊國的支援下也能處處侵犯趙國,這給了趙武靈王很大的刺激,於是他開始進行改革,下達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習騎馬射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僅對於趙國軍事的強大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讓趙國一躍成為戰國強國。雖然這場改革側重於軍事方面,但對當時社會的其他方面也起到了改革促進的作用。讓趙華人改穿胡服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強化了服飾的實用功能。透過服飾的統一形式,讓人們無法正常區分中原人與夷族的民族身份,也不能透過服飾來區分每個人的身份高低,弱化了身份界限,使君臣,官民的差別大大減小,自然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施也促進了中原漢族和邊地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透過服飾的融合弱化了中原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距離,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融合的基礎,促進了秦漢時期國家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讓趙國變得更為強大,他勇於變革的精神,善於變革的智慧,在現在社會看來也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學習的。

  • 2 # 白sir讀書

    從改革的動機上來說,趙國的“胡服騎射”的確是一次相對單純的軍事改革;但是從效果上來說,它顯然又遠遠超越了軍事改革,只不過這一點並非趙武靈王的初衷。

    趙雍“胡服騎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趙國迅速壯大,一改“四戰之國”的不利局面,成為戰國時期太行山以東最強大的國家,與西方的秦國並駕齊驅——須知,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早已急劇躍升。趙雍甚至喬裝扮作使者,入秦打探虛實,意欲攻打秦國,可見其實力之一斑。

    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記載,見於《資治通鑑》卷三,其中有兩處提及了趙武靈王改革的動機。

    其一:“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其二,當華人都不贊成“胡服騎射”改革時,趙武靈王如此說服公子成:“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趙武靈王說的這兩段話,意思很清楚:為了保護我趙國不被別人欺負,也為了使我趙國有能力打擊敵人、開疆拓土,咱們計程車兵必須脫掉寬袍大袖,扔掉馬車,搞胡服騎射!

    毫無疑問,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趙國成為一等強國。後世的梁啟超先生甚至認為,當時完成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第一次大一統的更應該是趙武靈王。

    從長時段來說,“胡服騎射”促進了整個中國的軍事進步及相關的技術進步,也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交往,在文化交流與融合上功莫大焉(胡服騎射一定會影響中原地區的服飾、飲食等生活習俗);趙雍銳意改革的精神,無疑也對後人是一種深刻啟發。

  • 3 # 觀察哨

    “胡服騎射”,在表面看來確實是一場典型的軍事改革。透過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可以憑藉一己之力與秦國進行軍事對抗的一個國家。但是,“胡服騎射”又不完全是一場軍事改革。

    首先,這次改革,打擊了趙國貴族集團的利益。因為在此過程中,趙國面臨最大的阻礙來自於趙國的貴族集團。所以,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貴族集團對於“胡服騎射”百般阻撓。趙國貴族之所以如此阻礙,一方面因為對於這些習慣了享受犬馬聲色的趙國貴族,寬袍大袖不僅是其所為高貴身份的象徵,更是所謂“華夷差別”的象徵。另一方面,透過這種軍事制度改革,會讓貴族的“世襲罔替”地位發生改變,那些並非貴族的平民有可能會透過戰功進入趙國的權力中樞,與這些貴族平起平坐。所以,胡服騎射改革,不僅僅是一場軍事改革,更是對貴族實力進行打擊的行動。雖然,胡服騎射並沒有向秦國那樣徹底的壓制貴族實力,但是為改革擠出那兒麼一絲絲空間,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其次,這次改革,讓趙國實現了民族融合。趙國的國土面積其實不小,不僅包含今天的河北省中南部地區,也包括山西的中部地區。這些區域,在春秋時代就是戎狄雜交之所。而且,這些所謂的戎狄,據錢穆先生考證,其實只是在文化上和服飾上與中原華夏族不同,如果從血緣上論,其實都屬於華夏族。但是,這種服飾上的差異,直接造成了華夏族與這些所謂戎狄的矛盾。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可謂是移風易俗,讓所謂戎狄,與趙國的華夏族之間的文化和服飾差異降到了最低,容易獲得這些民族和部落的支援。

    再次,這次改革,加強了王全和中央集權。對於戰國時代,無論是改革還是保守,其目的都是在這個亂世可以開疆拓土,完成對其他國家的征服和吞併。所以,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讓趙國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變得“簡單了許多”。而這些新徵服地方,趙國往往採用了郡縣制,這樣可以將強王權和中央集權制度。另外,這次改革之後,趙國內部不再是“出將入相”的模式,其官僚機構逐漸向著文官集團和武將集團逐漸分化。這樣,趙王可以透過向文官授“璽”和向武將授“符”,對於兩邊進行控制。

    由此看來,胡服騎射雖然是一次簡單的“軍事改革”,但是起到的作用,絕對不是軍事改革那麼簡單。

  • 4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戰國史上的一件大事。春秋時代,大都用兵車作戰。進入戰國以後,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武器的進步,戰爭規模擴大了,戰爭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大規模的步騎兵野戰代替了兵車對陣的衝擊戰。趙武靈王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有效地訓練騎兵部隊,以抗擊諸胡,並養銳待時,與強秦爭衡,故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廢棄傳統的寬袍長袖服式,改用便於騎射的胡服。武靈王是個有遠見的政冶家。他強調治國的措施一定要適應歷史的潮流,指出變服的目的是為了強兵強國。他反對公子成等人認為“中原之國”盡善盡美、毋須學習外族長處的驕傲自滿、夜郎自大的狹隘保守觀點,並以歷史上的沉痛教訓來開導那些“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的本本教條主義者,變服圖強,實現簡子、襄子的遺願,才是真正的敬祖愛國。他從容大度,不驕不躁,善於擺事實、講道理,耐心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從而達到了排除干擾、爭取得到支援的目的。他不僅從軍事變革入首,而且從意識形態、禮教、政治的高度、國家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上,站在了戰略利益的至高點上闡明瞭自己的主張。他說:“夫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故明德在於論賤,行政在於信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德且見。”、“雖歐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同襲,何禮之循?”、“觀時而製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聖與俗流、賢與變俱。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變。’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等論斷。因為軍事是國事最重要的一部分,並且戰爭也是政冶的繼續,因此,胡服騎射,事關國家安危,所以牽一髮而動全身。

  • 5 # 庭州行者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確只是單純的軍事改革。

    要了解一項改革,那麼必須先知道這場改革的原因。趙武靈王改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說,不是為了長久的爭霸,而是為了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至於胡服騎射改革成功之後,趙國大殺四方,滅掉中山國,這些可以說都是改革本身帶來的一些利好,而並不是改革的出發點。

    在胡服騎射改革之前,趙國的軍事實力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弱。在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最先崛起的是魏國。魏文侯重用李悝進行變法,使得魏國在短時間內成為強國。而魏國成為強國之後,遭殃的就是趙國南韓這種鄰居。在趙成侯執政時期,魏國的大將龐涓率軍多次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國圍魏救趙就發生在這個時期,而邯鄲曾經一度被魏國佔領。龐涓在桂陵之戰被擊敗之後,魏國將邯鄲還給趙國,彼時,魏惠王和趙成侯在漳水之畔締結和約,同一年,秦國又發兵攻打趙國,佔領了藺地。

    由此可見,趙國在建國之初的一段時間內,戰鬥力基本上是倒數。再往前趙敬侯時期,趙國攻打小國中山國失敗。可見,趙軍可以說是屢戰屢敗。

    不僅如此,趙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趙國面對的威脅遠不止戰果的其他國家,還包括北方的林胡,匈奴等彪悍的少數民族。趙國的疆域,大概包括今天的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南等地,可以說在當時處於華夏文明的最北邊(除燕國以外)。由於少數民族騎兵的機動性極強,所以每當趙軍的戰車遇到匈奴,林胡的騎兵時,都會被其速度所擊敗。

    當趙武靈王繼位後,雖然魏國已經衰落,但其西邊的鄰國秦國卻在商鞅變法之後強盛起來,而北方的威脅始終存在。這意味著,不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趙國別說是稱霸,就是能不能延續國祚,還是兩說。在這種情況下,趙武靈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讓這些威脅都不成為威脅,至於之後,那等強大的軍隊建立起來再說。

    所謂胡服騎射,就是軍隊穿胡人的衣服,學習騎射。因為胡人的衣服緊身窄袖,有利於作戰,而不像中原傳統服飾那樣大袖寬鬆,不利於作戰;而騎射,則是為了提高軍隊的機動性,力保與少數民族作戰之時不吃虧。這項改革雖然是純粹的軍事改革,但是其附加價值還有一項,就是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文化交流,自此之後,中原地區的服飾開始接受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當然,這只是改革帶來的客觀影響而已,而非趙武靈王本人的目的。

    在改革完成後,趙國有了強大的軍隊,於是從一個弱國一躍成為強國。在軍隊的保障下,趙國最終滅掉了中山國,吞併了其國土;同時,使得林胡王對趙國稱臣,每年進貢良馬;而在七國之中,趙國的地位一度上升到第一,因為趙武靈王本人 派兵擁立 了秦昭襄王回國繼位,秦國由於國內動盪,已經極為疲敝,而趙國在奪取榆中後,對秦國形成了包圍之勢,所以,趙國此時的實力,短暫地壓過秦國一頭。

    然而,這畢竟只是一項軍事改革。如果沒有相應的政治制度革新與之相匹配,那麼這場胡服騎射,註定無法長久的使趙國強大,而趙國衰落的日期,就是從趙武靈王賓天之日起。趙武靈王長期的征戰,導致了其國內政治都由一群舊貴族把持,而太子整日和這些舊貴族待在一起,自然其行為思想都受到了舊貴族的影響。最後,趙武靈王在沙丘被自己人圍困致死,而趙國的國運,自此也開始走下坡路。

  • 6 # 香茗史館

    胡服騎射的確只是軍事層面的改革,其主要內容九個字就可以概括“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經過改革後,趙國軍事實力得到極大提升,之後滅掉中山國,同時向北面的匈奴和西邊的林胡、樓煩用兵,國土面積大增,使得趙國國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趙國因此得以一躍成為戰國末期除秦國之外的一流強國。

    胡服騎射的背景

    趙肅侯時期,趙國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番惡戰,雖然未曾落於下風,但卻也遭到了各國的忌恨。尤其是魏國,在遭遇趙國的連續打擊後,國力被嚴重削弱,已然無法抵禦趙國的南下。

    趙肅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後,十五歲的趙雍即位。魏惠王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銳部隊上萬人,想要趁趙國新君趙雍年幼之際予以報復。趙武靈王急令趙國全境戒嚴備戰,同時與南韓、宋國結為聯盟,重金賄賂越王使其攻楚,賄賂燕國使其放棄攻趙。如此才化解了這一危險局面。

    可以說,此時的趙國雖然依然強盛,但由於和各國已然結怨,加之北方匈奴、胡人和周邊中山等國的騷擾,形勢已然及不樂觀。尤其是面對強臨秦國,趙國經常戰敗,被攻佔之土地極多。而當時秦、楚、齊、韓、魏、越等國處於連續混戰的狀態,燕昭王初立,築黃金臺招賢意圖復興。

    趙武靈王充分認識到了趙國的危機,於是趁著各國混戰無暇顧及趙國之際,去王稱君,不參與混戰爭霸,低調的開始著力推動改革。

    胡服騎射的主要內容

    其實趙國在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過程中,北方軍隊之中早已開始“著胡服、習騎射”,不過那時只是戰士們為了應對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的一種自發行為,並未全面推廣。趙武靈王在發現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的長處後,開始全面推行胡服騎射。主要內容便是“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易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著裝方式,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而且不僅要求軍中士兵如此穿戴,更是要求全國上下臣民全部改穿,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

    習騎射:主要指學習胡人的騎射功夫,趙雍在招募胡人騎兵充當教官,全面教導士兵騎馬和騎射功夫,從而建立起了一支極為強悍,且受中原國家指揮的騎兵隊伍。

    改兵制:改革以步兵、車兵為主的軍隊編制,加強起兵建設,開始形成以騎兵為主、以步兵為輔的軍隊編制,從而順應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趙國軍力。

    改革成效

    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建立起了以騎兵為主題的一支軍隊,使得趙國軍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在之後戰爭中體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

    胡服騎射推行的次年,趙國向中山國發動進攻,大敗中山國。後又西攻胡地,“闢地千里”,林胡王向趙貢獻良馬以求和。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趙國大舉進攻中山國,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王獻4邑請和。後在二十三年、二十六年再次進攻中山,奪取大片土地,最終於趙惠王三年(前296年)徹底滅掉了中山國這個心腹大患。

    在消滅中山國的同時,趙國還積極向北、向西開拓土地,“攘地北至燕、代”,並達到雲中、九原,使趙國的國土大增,國力亦同樣得到了極大提升。

    胡服騎射的確是圍繞軍事推行的改革,但也間接涉及到了一定的民俗、朝政方面,更重要的是軍事強盛起來後,使得趙國擺脫了四面皆敵無處擴張的窘境,國土面積得以大增。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戰國時代的時代主題正是變法:魏有李悝變法、齊有鄒忌變法、楚有吳起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秦有商鞅變法,而趙有胡服騎射,不過傳統觀點認為和其他國家的變法相比趙國的胡服騎射只是一次軍事改革,對趙國的內政外交影響不大,那麼事實真相的確如此嗎?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趙肅侯生前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趙國儼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趙肅侯連續發動合縱攻勢,打擊魏國,使魏國的百年霸業再次受到嚴重削弱,不足以阻擋趙國的南進,為趙國向中原發展掃除了最強大的一個敵人。趙肅侯死後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趙雍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對於十五歲的新君趙雍來說:父親的葬禮實在是兇險——搞不好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滅掉。在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雍決定採取針鋒相對、魚死網破的強硬應對措施,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

    趙雍命令趙國全境戒嚴。代郡、太原郡、上黨郡和邯鄲的趙軍一級戒備,準備隨時戰鬥。聯合南韓和宋國這兩個位於秦、魏、楚、齊之間的國家,使趙、韓、宋三國形成品字型結構,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又重賂越王無疆,使之攻楚,先把與趙國不搭界的楚國的注意力轉移到它的老對手越國身上去。重賂樓煩王擊燕和中山。燕國是五國中比較弱的一個,在樓煩的強力攻擊下,燕易王比較緊張,十分擔心趙國與樓煩夾擊燕國。中山雖然不是一流的強國,但由於楔入趙國的版圖內,經常受齊國的指使從背後攻擊趙國的都城邯鄲,對趙國的威脅比外部的強敵更大。中山在樓煩的攻擊下,也無暇顧及對趙國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兩個強敵後,魏、秦、齊集團對趙、韓、宋集團就沒有什麼優勢了。趙武靈王命令來會葬的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邊境,只許五國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由趙國負責接待的大臣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魏、秦、齊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而且趙、韓、宋聯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佔趙國便宜的念頭。五國使者入趙後,見趙國精銳雲集邯鄲,戰爭一觸即發,不敢有任何的差錯,在與趙雍厚葬趙肅侯後,便匆匆離去。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被趙雍挫敗了。年少的趙雍初涉君位就經受住瞭如此嚴峻的考驗。

    趙國新君趙雍的登基典禮就是一場縱橫捭闔的外交博弈,這令趙雍對波詭雲譎的天下格局有極其深刻的領悟。公元前317年東方六國合縱攻秦,卻被秦國宗室名將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戰敗,參與這次合縱的趙軍被斬首八萬。這次失敗進一步刺激了年輕的趙雍,在其父留給他的輔政大臣肥義輔佐下他展開了以胡服騎射為中心內容的改革。

    趙國改革的最大特色在於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立足於趙國的國情和地緣戰略環境——趙國的內部國情和外部地緣有兩大特點:一是戰國時代的二流大國中山國正好位於趙國的國土中間,極大制約著趙國南北之間的交流溝通,況且這個中山國雖只是一個未能躋身戰國七雄的二流國家,但實力不俗——曾打得趙國被迫向魏國求援;二是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國家接壤,事實上趙國和秦國一樣長期戰鬥在中原華夏民族和戎狄戰鬥的第一線,在和戎狄部族長期相愛相殺的過程中趙國也接納了大量歸附的戎狄部族,到趙雍即位時趙國國民中有大量具有胡人血統者。

    鑑於這兩大國情,趙國迫切需要解決軍事上的中山國問題和政治經濟上的南北溝通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先用軍事手段滅掉中山國,再以政治經濟手段打通南北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通。趙雍為這一問題想出的解決之道就是胡服騎射——這既是一次軍事改革,也是一次政治改革。

    胡服騎射是一次軍事改革:趙雍總結了之前趙國屢屢敗於中山國的原因在於中山原本起源於遊牧民族,擅長騎射而機動性強,他們是天生的戰鬥民族——他們的生活和戰鬥息息相關;趙雍深刻了解:中原華夏服裝更適合禮儀活動,而不適用於戰爭,胡服騎射的目的正在於吸收胡人的騎射技藝,打造一支比傳統的車兵和步兵機動性更強的無敵鐵軍。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建立了一支輕裝騎兵——趙國飛騎,又稱為胡刀騎士。這支部隊改穿胡服,不再穿寬大的華夏服裝,單純以武器裝備而言:趙軍是當時唯一實現大規模普遍配置鐵製武器的軍隊,這連日後統一華夏的秦國也沒能做到。

    胡服騎射也是一次政治改革:透過胡服騎射這種方式是趙國境內的華夏民族和戎狄民族互相取長補短,使兩種文明得以更好的融合,趙國南北兩種文化和政治勢力之間得到有效整合,從而將趙國境內的不同民族都凝聚成一股力量。特別是隨著樓緩、仇液等一批有戎狄背景的文臣武將的起用,趙國的舊貴族勢力受到了抑制。

    和其它任何改革一樣:胡服騎射也不是一帆風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邯鄲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雍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

    趙雍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釋出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雍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窄袖交領右衽服裝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雍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

    公子成等人見趙雍動了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佈謠言說:“趙武靈王平素就看著我們不順眼,這是故意做出來羞辱我們。”趙雍聽到後召集邯鄲城滿朝文武大臣,當著他們的面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並嚴厲地說:“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覷,從此再也不敢妄發議論了。

    不過趙雍事先預知反對者必強、阻力大。於是在趙國信都(今河北邢臺)之信宮先找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了五日。肥義和樓緩都十分贊同。武靈王乃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來,又派專人去告訴他的叔父公子成,請他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使臣回報公子成持不贊成的態度,趙雍便親自去說服公子成,這樣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上朝。

    貴族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勸阻不要實行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趙雍反駁他們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並指出“便國不必法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對於衣服,他說“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趙雍得到大臣們的支援,反駁了一些貴族的責難,特別是像公子成這樣很有影響的貴族,也穿上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於是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就在趙國上下推行開來。由此趙國確立了利國利民是改革的最高準則——只要符合這一準則任何傳統都是可以有所更張損益的。

  • 8 # 鑑史馬後炮

    戰國,是一部改革變法史,始於法家李悝變法於魏,後來各國隨之根據自身國情展開了變法改革。戰國七雄,實為變法改革七大成就,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始於趙武靈王時期。是戰國時期北方諸候國為適應北方的生存環境而進行的一項重要軍事改革。

    實行胡服騎射前,趙國屢敗於齊、秦、魏等國,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周邊的胡人也連年向趙國發掠奪,趙國幾乎沒還手之力。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趙國相對有過變法改革的各諸候國來說,處於衰落的地位。胸有大志的趙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有切身認識,他認為以胡服騎射改革軍隊是強兵的途徑。

    在改革中,釋出“胡服騎射”的政令,根據胡人的服裝改穿短裝,用帶鉤,穿皮靴,不僅要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臣民都改穿。號令全國把把袖子改窄,習騎射,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讓將士學胡人騎馬射箭,訓練軍隊。

    實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強悍軍隊,在後來的戰爭中顯示出了強大威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0年)趙軍兵分三路進攻中山國,奪取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石邑丶等地,中山國軍望風而逃,中山王迫於無奈獻四個城邑請和。往後的時間裡,從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到趙惠王三年期間憑著強大的趙軍滅掉了中山國還向北方出擊匈奴,“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的林胡、樓煩繼續用兵直達雲中、九原(包頭市),經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終於成為當時軍力最強的國家。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軍事領域的改革成效是立竿見影的,他在最短時間內“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扭轉了趙國在華北平原面對匈奴人和地處華北平原的諸候國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解決了趙國周邊的國家安全危機的同時也拓土開疆千里。

    雖然趙國的變革有成效,但比起當時更注重商業改革與軍事改革並行,農業改革與軍事改革並行的諸候國來說,卻東邊不如齊國富饒,西邊不如秦國變法深刻。趙國在吞併中山國以後,一直處於北方偏安的強國地位,進入中原地區之後,這種純軍事領域針對地域特點的改革就顯出他的不足和致命了。最後在上黨之爭的趙國因國力短板還是大敗於長平。

    長平之戰就本質而言,就是“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兩股改革力量經過多年變革後的歷史決戰,歷史的潮流規律總是以“適應戰勝不適”在演繹著。從兩者對比來看,趙國“胡服騎射”改革時間短,見效快;而秦國“商鞅變法”則歷時長則見效慢。在歷經秦孝公時期困難艱阻重重二十年才初見成效,然而仍是個框架還沒俱備實質性的進展,後經秦惠文王二十年的奮鬥透過謀東出與各國展開邦交拉鋸,平定義渠攻佔巴蜀後的一系列努力才使商鞅變化在秦國的富國強兵道路上名符其實。其中最重大的舉措就是攻佔巴蜀,它是秦國往後統一強大國力來源的戰略支撐。

    秦人之所以在列國紛爭中久戰、力戰,除了商鞅變法後秦國“耕戰策”磁鐵般的吸人政策以外,就是巴蜀能為秦國連年征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保障。它的開拓經營是自關中糧倉後的第二大戰略物資保障倉庫。另外,是人口的爆增,商鞅變法後各國大量的民眾“耕戰策”的中不論身份貴賤論功評爵的強大吸引力紛紛從善如流的湧入秦國,使得秦國在短時閃國內人口數量遠超過列國。這就為秦國連年征戰提供了人口保障。

    戰爭是政治的廷續,沒有純軍事的戰爭,它拼的是綜合國力。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舉國國力的角逐。它不光吞噬了參戰士兵的生命,也吞噬了兩國的綜合國力。在長達兩年的相互消耗中,兩國的國力在空前消耗。然趙國雖然在軍力上強大,但在與南方的諸候國爭雄中,國力支撐軍力的致命傷在這次持久的消耗大戰中越發突出,以至致命,四十萬將士埋葬長平後,以致後來十數年的“喘息”也沒能恢復過來。

  • 9 # 漩渦鳴人yy

    我們很多人對於胡服騎射有一種誤解,認為這只是一場軍事上的變革,實際上,這種論點恰恰是對於趙武靈王對整個戰國曆史的改變的一種曲解。

    其實對於趙國來講,他當時面臨的情況是很尷尬的,為什麼趙國接著於北方邊疆這個地方,胡人,漢人甚至是定居下來的胡人已經變成漢人的那種,比如說中山國,中山國原本是一支遊牧民族,後來定居在了中山這個地方,然後成為了一個國家。

    如此複雜的民族情況,且國內還是一群,怎麼說呢?有點兒傻的可憐的一些高貴的貴族。

    這就有點像現如今的甜豆腐腦和鹹豆腐腦之爭,你覺得穿長袍比較好,我覺得穿短打的比較好,因此來判斷你究竟是一個胡人還是一個漢人,你們覺得這樣的一個國家能夠長久的持續下去嗎?能夠強生來嗎?不能,他本身民族矛盾就太尖銳了,這種國家只能夠陷入混亂之地。

    所以韓非在他的文章裡面曾經論述過,說趙國這個國家,雜民之地,也就是說這個國家,什麼樣的民族都有,一碗水你能端的平嗎,這個國家如果不實施一點兒手段的話,很難強盛起來。

    我這麼一說,覺得趙武靈王做這件事情並非是軍事意義上的改革了吧,趙武靈王如果只是軍事意義上的改革,簡單拿,剛剛開拓的千里胡地上面,去招一批胡人的騎兵就行了給幾塊肉,人家就替你賣命了。這樣的騎兵不是使得更加順手嗎?至於自己穿著胡人的服裝,跑到朝堂上面,搞的群成老百姓群情激奮,要求君王道歉?

    趙武靈王此舉就是為了消除國家內部漢人,胡人以及半胡人之間的矛盾,此舉如果僅僅只是軍事意義上面的改革,那麼趙武靈王在這之後的騎兵的作戰能力不會如此空前的強大起來。

    這個舉動有點兒像古羅馬時期的馬略改革,改革僅僅只是軍事意義嗎?肯定不是,從此以後,古羅馬的軍隊不再存在精銳步兵,這一點是對於貴族在戰場上面能夠驅使沒有任何背景的平民百姓,一種現象能夠徹底的杜絕掉,羅馬的軍隊原先的話是分為三隊的,穿著最為精良的貴族士兵是站在最後面的,前面的都是一些拼殺的,沒有任何戰功的一些年輕的青年的平民士兵,改革以後,所有的步兵都可以從國家領取到相應的武器裝備兒。參與軍隊的人不再是羅馬公民了。可任何一個來自於羅馬帝國境內的平民都可以加入到羅馬的軍隊裡面,這樣大大地充實了整個羅馬軍隊的實力和戰鬥旺盛的意志。

    這個改革如果讓一些所謂的戰略家來講的話,洋洋灑灑的,可以講的沒完沒了。說這個東西絕對不只是軍事意義,上面的意義肯定還有政治意義上面的意義,胡服騎射呢?

    也就是為什麼之前趙國和燕國一起聯手都打不下一個中山國,結果執行此政策以後,趙國迅速剿滅中山國,並且成為戰國七雄裡面,少數幾個能夠跟秦國掰腕子的國家。

    趙武靈王此舉可以說讓人髮指,能夠在亂局之中找到一條適合趙國的路,並且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這一點上來講,趙武靈王確實可以列入明君之列。但是,趙武靈王只是前半生是明君,後半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父母怎樣跟孩子交流才更好?